⑴ 中國的信息技術發展史
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是語言的使用,發生在距今約35 000年~50 000年前。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是文字的創造,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出現了文字 。文字的創造——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陶器上的符號: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甲骨文:記載商朝的社會生產狀況和階級關系,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金文(也叫銅器銘文):商周一些青銅器,常鑄刻在鍾或鼎上,又叫「鍾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術的革命是印刷的發明,約在公元1040年,我國開始使用活字印刷技術(歐洲人1451年開始使用印刷技術)。
印刷術的發明,漢朝以前使用竹木簡或帛做書材料,直到東漢(公元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這種紙叫「蔡侯紙」。從後唐到後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經書,這是我國官府大規模印書的開始,印刷中心:成都、開封、臨安、福建陽。北宋平民畢升明活字印刷,比歐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的發明和普及應用。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明,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實現了金屬導線上的電脈沖來傳遞信息以及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線電報機。
電報機利用電磁感應原理(有電流通過,電磁體有磁性,無電流通過,電磁體無磁性),使電磁體上連著的筆發生轉動,從而在紙帶上畫出點、線符號。這些符號的適當組合(稱為莫爾斯電碼),可以表示全部字母,於是文字就可以經電線傳送出去了。
1844年5月24日,他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議會廳作了「用導線傳遞消息」的公開表演,接通電報機,用一連串點、劃構成的「莫爾斯」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該份電報從美國國會大廈傳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爾的摩城。
1864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了一篇論文(《電與磁》),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都是以光速傳播的。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獲得成功。
電磁波的發現產生了巨大影響,實現了信息的無線電傳播,其他的無線電技術也如雨後春筍般的涌現:192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康拉德在匹茲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業無線電廣播電台,從此廣播事業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收音機成為人們了解時事新聞的方便途徑。
1933年,法國人克拉維爾建立了英法之間的第一條商用微波無線電線路,推動了無線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1876年3月10日,美國人貝爾用自製的電話同他的助手通了話。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
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分別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通信實驗。1894年電影問世。1925年英國首次播映電視。
靜電復印機、磁性錄音機、雷達、激光器都是信息技術史上的重要發明。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是始於20世紀60年代,其標志是電子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軍制、科研、迫切需要解決的計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進。
1946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了。1946~1958年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1958~1964年第二代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20世紀80年代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至今正在研究第五代智能計算機。
(1)信息技術興起於20世紀哪個年代擴展閱讀:
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態:
1、微電子向著高效能方向發展
當代的計算機都是建立在微電子學基礎上的。過去在微電子學方面有一個摩爾定律:即晶元集成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左右增加一倍。據最新研究,其已被突破,達到每12個月增加一倍。20世紀50年代,面積為0.1平方英寸的矽片上只能裝上1個電子元件,現在則高達3萬多個。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微電子技術即將進入「後光刻時代」,未來隨著納米科技的發展可能將使計算機建立在更微觀集成、更高速的基礎之上,引起篩子領域的一次新的革命。其結果是:(1)效率更高。納米技術能製造更節能、更便宜的微處理器,使計算機效率提高百萬倍。
可生產出更高效率的寬頻網,海量存貯器,集感測、數據處理、通訊為一體的智能器件。(2)體積更小。納米計算機可縮小到頭發絲直徑的千分之一。美國已利用納米技術製造出了跳蚤大小的機器人,該項技術使用了微電腦,機器人具有初級邏輯思維能力。
此外,該機器人還能在絕對危險或人類所不能及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工作,用它可以完成核反應堆內的故障處理,此項技術也可用於原子的運送及原子的重新排列。(3)功能更奇。可把裝有飛機駕駛程序的納米晶元植入人體體內,通過細胞接受信息,不用培訓你就能駕駛飛機。
預計本世紀應用電子自旋、核自旋、光子技術和生物晶元的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將要問世,可以模擬人的大腦,用於感測認識和思維加工。預計在未來十多年內可以產生存貯量達到每立方毫米100萬G,而功耗僅僅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千萬分之一的生物晶元。
總之,可以預見,微電子與電子器件及集成結構功能將向著高集成度、高速度、低功耗、低成本方向發展。
2、計算機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21世紀,計算機向著超高速度、小型化、並行處理(同時處理)、智能化方向發展。它的發展軌跡不同於自然界的「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誰佔領了市場先機誰就成為主導產品。目前在計算機領域有一個10倍速定律:即每5~7年速度增加10倍,體積減少10倍。
價格下降10倍,這一定律也即將被突破。在超高速方面,IBM的高性能計算機峰值已達到每秒300萬億次以上。美國計劃在2010年前研製出千萬億次計算機。從量子理論推出來的極限計算機,其速度將達1051次/秒,且內存可達1031比特。在小型化方面,日本在利用集成電路方面。
將一家電視台(包括設備和信息採集存貯)壓縮到紐扣小的晶元上,取得了初步成功。他們准備將其再壓縮到葯片大小,甚至設想將檢查設備通過葯片置入病人體內,以直接觀察病人的病情。在智能化方面,冰箱電腦里事先存儲了你的飲食習慣,零食、油米醬醋等吃完了。
它會自動連接互聯網,替你向超市訂購;微波爐可以自動下載食譜,只要你事先把買回的雞鴨魚肉放進去,它便會在你預定的時間自動進行解凍,並做成香噴噴的美味佳餚。這些預測,實際為人們展現了信息技術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也說明信息技術離「成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3、網路向著高級化方向發展
計算機技術屬信息處理技術,通信技術屬信息傳輸技術,在它們各自獨立發展階段,信息技術很難有大的突破。20世紀60年代以後,在計算機技術日臻完善、通信技術普遍數字化後,這兩大信息技術在兼容與共存的基礎上有機結合在一起。
使信息技術進入了信息傳輸、處理、儲存一體化的新時代,一方面實現了現代通信系統在計算機的控制下傳播的自動化和高效化,各種通信方式一體化;另一方面,使計算機藉助通信線路實現了網路化。總趨勢是數據、話音和圖像三種技術的融合。
⑵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分五個階段:
第一次是語言的使用,語言成為人類進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時間:後巴別塔時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現和使用,使人類對信息的保存和傳播取得重大突破,較大地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時間:鐵器時代,約公元前14世紀)
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使書籍、報刊成為重要的信息儲存和傳播的媒體。(時間:第六世紀中國隨代開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紀才進入臻於完善的近代印刷術) 第四次是電話、廣播、電視的使用,使人類進入利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時代。(時間:19世紀) 第五是計算機與互連網的使用,即網際網路的出現。(時間:現代,以1946年電子計算機的問世為標志)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是語言的使用。發生在距今約35 000年~50 000年前。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是文字的創造。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出現了文字第三次信息技術的革命是印刷的發明。大約在公元1040年,我國開始使用活字印刷技術(歐洲人1451年開始使用印刷技術)。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的發明和普及應用。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線電報機。電報機利用電磁感應原理(有電流通過,電磁體有磁性,無電流通過,電磁體無磁性),使電磁體上連著的筆發生轉動,從而在紙帶上畫出點、線符號。這些符號的適當組合(稱為莫爾斯電碼),可以表示全部字母,於是文字就可以經電線傳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美國國會大廈傳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爾的摩城。1864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了一篇論文(《電與磁)),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1876年3月10日,美國人貝爾用自製的電話同他的助手通了話。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分別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通信實驗。1894年電影問世。1925年英國首次播映電視。
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是始於20世紀60年代,其標志是電子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
*摘自SOSO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