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
請問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一定意義上說,
稅收管理的一切活動無不圍繞著信息而展開,無論是對外的徵收管理,還是內部的行政管理,無非是為取得和利用信息。
稅務機關根據信息向納稅人征稅,根據信息進行內部管理。因此,從管理學的角度看,信息是稅收管理最基本的要素。
一、稅務信息化克服稅收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的基本機理
稅收管理的一切問題,不外乎包括兩個層面四種情形的信息不對稱。就總體情況而言,在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稅務機關總是不如納稅人更了解其應稅信息,因而妨礙「應收盡收」;由於一些納稅人不願花足夠的時間學習納稅知識,或者稅務當局的信息服務提供不足,存在納稅人不能及時、准確地了解納稅須知的信息,因而妨礙「應納盡納」。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不僅直接影響稅收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可能通過導致信息優勢方的「道德風險」加劇影響。
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共享性。信息的取得、傳遞可以跨越時空,信息傳遞的邊際成本接近零,從而壓縮信息不對稱的時空;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增值性,利用原生信息可以派生出新的有用信息,信息使用的邊際收益在很大區間呈遞增,從而抑制「道德風險」。
稅務信息化,使稅收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發生根本改觀:依靠向外聯通社會信息網絡,稅務機關掌握納稅人應稅信息的能力得以增強,促進「應收盡收」;依靠網際網路站、聲訊等互動服務形式,納稅人獲得信息服務和納稅服務日益充分、便捷,促進「應納盡納」;依靠內部廣域網路、信息系統,稅務機關內部高層,可以直接從基層取得信息並增值利用,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掌握真實稅源,統一的信息系統保障統一執法、公平稅負。
二、稅務信息化的主要問題
1.信息的「體外循環」。主要表現為人工錄入被動取得的納稅人申報表信息,而納稅人提供基本信息、財務信息、生產經營信息不全,或未納入資料庫。這是因為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對納稅人涉稅信息源的可控性還相當弱;盡管《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已對建立、健全稅務機關與 *** 其他管理機關的信息共享制度,
金融機構、工商等部門依法如實向稅務機關提供涉稅信息等作出了規定,但由於具體操作辦法尚未出台等因素,第三方信息提供機制難以落實;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和其他有關單位的信息技術應用程度通常較低,往往以人工方式提供信息,使稅務機關錄入信息工作超負荷。這都造成稅務機關掌握的信息不完全。
2.信息甄別能力弱。表現為初次甄別即納稅評估功能弱,以及二次甄別即稅務稽查的功能弱。這是因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稅務機關難以利用第三方信息,以及納稅人信息,進行邏輯上和法律上的比較;以人工手段實施納稅評估又不足取,因為人工的納稅評估只能進行簡單的核實而無法進行大量的復雜計算;初次甄別弱必然造成二次甄別難,核實難的問題必然導致查實難。
3.信息利用「低附加」。表現為預測、決策功能弱。在徵收管理上,徵收電子化水平高於其他環節。在行政管理上,信息化局限於公文、管人、管物等事務性應用。這是因為信息利用的基本途徑是建立數量分析模型,目前資料庫中已有信息不一定完全符合模型需要;信息化建設較多地表現在技術被動地模擬人工,使技術對行政管理的影響不足;稅收管理理論與方法滯後於實踐。
三、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措施
1.貫徹落實《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提高信息外聯度,擴大信息覆蓋面,掌握充分信息。
2.提高數據集中度,進一步增強稅務機關內部層級之間的信息對稱度,增強執法的統一性和稅負的公平性。
3.推廣「12366」納稅服務熱線,推行多元化申報和網路化繳庫一體化服務,使納稅人獲得更好的納稅服務,維護納稅人權益。
4.加強......
怎麼避免和利用信息不對稱
年底是上市公司年度業績和分配等信息的敏感期,一年辛勞後的收獲大局已成,資本運作的效果塵埃落定,「內定內參」樹欲靜而風不止,八方神仙各現神通,調研和刺探共生,人情和關系並蒂,無奈小散戶個個是睜眼瞎,要麼眉毛鬍子一把抓,以「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 ,要麼吊在一棵樹上,不知是枯樹朽枝還是秀木良材,信息不對稱的強烈對比到了年終愈發顯著。
一要耳聰目明,國家政策、領導表態、權威講話等都要及時分析、仔細體會,小道消息敵不過大道消息,看大勢還要看「央視」。象前段時間溫總理的表態,成思危的訪談和今天見報的李融榮的講話,都是重要信息。
二要心定氣神,緊緊盯住目標板塊和個股,對於主力難以瞞天過海的成交量、大單等指標要重點關注,利用機構間相互博殺的難得機會,先作壁上觀,爾後該出手時毫不手軟,與機構共舞。最近機構間的血拚比較激烈,我們可以利用下跌的機會擇優錄取。
信息不對稱理論的預防措施
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對市場行為產生的負面影響,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市場效率低下都是客觀存在的,因而必須採取一定的手段對其加以控制,確保市場的有效運行。1、加強信息網路建設信息的獲取可以減少市場的不確定性,是克服信息不完備、不對稱的重要手段。為了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對市場的負效用,可以通過大量獲取市場信號來平衡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為獲得高質量的信息,還應加強信息基礎建設,建設以數據共享為目的的集成數據環境。在項目管理過程中,採用數據標准,建立共享的集成數據環境,避免」信息孤島」的形成,實現項目管理信息的數字化、自動化、網路化與集成化。通過信息手段的建設,將項目管理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保證各行為主體決策的正確進行。2、設計合理的契約根據委託———代理理論,業主和承包商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契約關系,交易雙方的交易行為實質上是訂立契約的行為。為了確保交易前後雙方的利益均衡,設計一種合理的契約是避免由於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要建立一種 *** 一致性的信息機制,使委託人與代理人的目標一致。業主為了使承包商在其不能觀察的行為中不會因為信息的不對稱而損害自己的利益,需要設計一種既能達到業主目的,承包商又願意接受的契約。設計滿足以下兩個約束條件的激勵合同,第一個約束條件是個人理性約束,又叫參與約束,也就是說要使承包商有積極性參與進來。第二個約束條件是激勵相約約束,也就是說,要使承包商有積極性按照業主的希望,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努力工作。3、加強 *** 政策引導隨著現代市場的日趨完善, *** 的宏觀調控作用日益強化,從信息分析的角度,將 *** 納入建築市場作為實體,體現了 *** 通過相關信息調控業主和承包商的交易行為的作用。 *** 對建築市場進行宏觀調控是引導項目管理正常發展,解決逆向選擇和敗德行為的有效途徑,尤其在當前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建立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過程中更為重要。為此我們必須貫徹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建立和健全各類建築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做到門類齊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疊,遺漏空缺和互相抵觸。同時 *** 部門也要充分發揮和運用法律、法規的手段,培養和發展我國的建築市場體系,確保建設項目從前期策劃、勘察設計、工程承發包、施工到竣工等全部活動都納入法制軌道。4、加強誠信建設誠信,是指一個人、一個單位的可靠性、社會責任感和可信任程度。在商品經濟社會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及個人商業信用狀況,以及整個社會經濟信用關系的信賴、認可程度,是衡量某個國家、地區或經濟組織的經濟環境和運行狀況及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必須規范和整頓建築市場秩序,逐步在建築市場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業主和承包商均應樹立誠信意識,對自身行為進行規范,加強相互溝通,著力解決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只有加強誠信建設,才能夠在業主和承包商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信賴、相互認可的經濟關系,才能降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發生的概率。5、培育公正、規范的中介機構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可以通過第三方即監理人員對建設工程項目進行監督和管理。監理人員具有專業上的優勢,他們以自身信譽為保證,以信息服務為主要活動內容,是建立和完善行業自律機制的重要因素。為此,要培育公正、規范的中介行業,建立起能使信息達到對稱的機制。由行業協會建立」游戲規則」,對信息的披露做出系列的、明確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約定,增加信息透明度,使中介行業成為信息流中心,」公正、公平和誠信」的平台。6、建立項目風險預警機制控制項目風險的重要一點就是建立項目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信息不對......
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一定意義上說,稅收管理的一切活動無不圍繞著信息而展開,無論是對外的徵收管理,還是內部的行政管理,無非是為取得和利用信息。稅務機關根據信息向納稅人征稅,根據信息進行內部管理。因此,從管理學的角度看,信息是稅收管理最基本的要素。一、稅務信息化克服稅收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的基本機理稅收管理的一切問題,不外乎包括兩個層面四種情形的信息不對稱。就總體情況而言,在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稅務機關總是不如納稅人更了解其應稅信息,因而妨礙「應收盡收」;由於一些納稅人不願花足夠的時間學習納稅知識,或者稅務當局的信息服務提供不足,存在納稅人不能及時、准確地了解納稅須知的信息,因而妨礙「應納盡納」。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不僅直接影響稅收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可能通過導致信息優勢方的「道德風險」加劇影響。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共享性。信息的取得、傳遞可以跨越時空,信息傳遞的邊際成本接近零,從而壓縮信息不對稱的時空;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增值性,利用原生信息可以派生出新的有用信息,信息使用的邊際收益在很大區間呈遞增,從而抑制「道德風險」。稅務信息化,使稅收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發生根本改觀:依靠向外聯通社會信息網路,稅務機關掌握納稅人應稅信息的能力得以增強,促進「應收盡收」;依靠網際網路站、聲訊等互動服務形式,納稅人獲得信息服務和納稅服務日益充分、便捷,促進「應納盡納」;依靠內部廣域網路、信息系統,稅務機關內部高層,可以直接從基層取得信息並增值利用,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掌握真實稅源,統一的信息系統保障統一執法、公平稅負。二、稅務信息化的主要問題1.信息的「體外循環」。主要表現為人工錄入被動取得的納稅人申報表信息,而納稅人提供基本信息、財務信息、生產經營信息不全,或未納入資料庫。這是因為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對納稅人涉稅信息源的可控性還相當弱;盡管《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已對建立、健全稅務機關與 *** 其他管理機關的信息共享制度,金融機構、工商等部門依法如實向稅務機關提供涉稅信息等作出了規定,但由於具體操作辦法尚未出台等因素,第三方信息提供機制難以落實;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和其他有關單位的信息技術應用程度通常較低,往往以人工方式提供信息,使稅務機關錄入信息工作超負荷。這都造成稅務機關掌握的信息不完全。2.信息甄別能力弱。表現為初次甄別即納稅評估功能弱,以及二次甄別即稅務稽查的功能弱。這是因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稅務機關難以利用第三方信息,以及納稅人信息,進行邏輯上和法律上的比較;以人工手段實施納稅評估又不足取,因為人工的納稅評估只能進行簡單的核實而無法進行大量的復雜計算;初次甄別弱必然造成二次甄別難,核實難的問題必然導致查實難。3.信息利用「低附加」。表現為預測、決策功能弱。在徵收管理上,徵收電子化水平高於其他環節。在行政管理上,信息化局限於公文、管人、管物等事務性應用。這是因為信息利用的基本途徑是建立數量分析模型,目前資料庫中已有信息不一定完全符合模型需要;信息化建設較多地表現在技術被動地模擬人工,使技術對行政管理的影響不足;稅收管理理論與方法滯後於實踐。三、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措施1.貫徹落實《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提高信息外聯度,擴大信息覆蓋面,掌握充分信息。2.提高數據集中度,進一步增強稅務機關內部層級之間的信息對稱度,增強執法的統一性和稅負的公平性。3.推廣「12366」納稅服務熱線,推行多元化申報和網路化繳庫一體化服務,使納稅人獲得更好的納稅服務,維護納稅人權益。4.加強人機結合的納稅評估,......
信息不對稱如何導致市場失靈,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市場失靈
1、市場失靈的原因 一是微觀經濟缺乏效率。市場經濟中的調節機制不能促使微觀經濟提高效率,具體表現為:首先,市場不能滿足(燈塔、公共信息、國防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
公共物品指一個人對某些物品或勞務的消費並不影響其他人的消費或享受利益,其特徵是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某個人對一種物品的消費並不妨礙其他任何人對該物品的享受。既然受益者無需花費代價就可以得到該物品,就不能以索價的方式來減少物品的使用,則表現為這種物品永遠是稀缺的。同時,對一種物品未付費的各個人不能被阻止享用該物品的好處,若由市場來提供這種物品就會造成成本和收益的外部化即出現了或正或負的外部性問題,表現為不能保證只有承擔費用的人才能獲得該物品,市場的交換制度就不起作用了。
另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投資金額大、回收周期長、經濟效益低,同時對國計民生的具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如果只是通過市場來供給,同樣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由於體制方面的缺陷,我國目前諸如此類的問題還很嚴重。其次,從外部效應問題來看。布坎南和斯塔布爾賓曾給外部效應下的定義是:只要某一個人的效應函數所包含的變數是在另一個人或廠商的控制下,則外部效應存在。設U表示個人A的效應,那麼若U=F(X1,X2,X3,……Xn,Y),即有一項外部效應存在(其中,X1,X2,……Xn為個人A所能控制的活動,Y是個人B或廠商控制的活動,Y產出的效應就是外部效應)。就是說價格體系受到的影響是外來的,存在沒有經濟報償的經濟交易。這種外部性對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會產生影響。似乎外部性能夠通過雙方的討價還價來解決,但是當交易成本存在時外部性則被視為市場失靈的根源。
從我國的經濟運作的實際來看,這種交易成本往往是很大的。再次,是自然壟斷市場的存在。當提供某種商品的固定成本超過可變成本時,生產者為了長期保證獲得穩定的生產資料(如原材料、燃料等),就會與上游產業聯合或乾脆將其兼並入自己的企業中,也就是說在市場的運作下生產必然導致聯合,從而導致自然壟斷。若在這種市場下,就會導致只有少數企業供給商品,而如果它按經濟上有效率的水平來生產,其利益就會受損。若按壟斷價格出售商品就會導致低效率,生產能力過剩,社會資源不能得到最優配置。 二是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性。在經濟周期的作用下國民經濟僅靠市場來調節,尤似「孤帆航海」。
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天有不測風雲,一旦面臨狂風暴雨般的經濟危機、股市崩潰、投機泡沫、金融危機時,給予國民經濟的打擊就可能是致命的。這種不穩定性有時也表現為重復出現的通貨膨脹和失業,或消費和投資不平衡。
1929-1933年資本主義的大蕭條正是長期執行自由主義政策,任經濟自行發展的惡果。東南亞金融危機使部分國家至今還對它心有餘悸。我國經濟雖然經受住了國際經濟金融動盪的嚴峻考驗,但是,在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的條件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一旦國內外市場上有些風吹草動,市場調節機制可能失靈的情況下,如果 *** 又缺乏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手段,就有可能引起國民經濟發展的較 *** 動。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長期呈現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現象,但投資的增長卻非常快,作為拉動經濟的「三大馬車」要同時轉動才能使經濟健康、持續的增長。若投資單方面過度增長,在出口面臨壓力的情況下,必然導致生產過剩,接下來就會導致對投資收益率的悲觀預期,伴隨大量失業的經濟衰退就會隨之而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場失靈問題會不斷影響市場機制效率的發揮,引起宏觀經濟的波動,這不能不使我們表示強烈的關注。
三是社會分配缺乏與效率相適應的公平性。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
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有什麼區別
信息不完全:是指有關市場主體獲取的或掌握的信息不足以使市場主體作出理性判斷或決策。
信息不對稱:可看作是信息不完全中的特種情況,即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具有更多的有關經濟信息。例如,工人比僱主更清楚自己的生產能力和工作努力程度,廠商比消費者更了解自己產品的質量。需要指出的是,信息不對稱不僅是指人們常常限於認識能力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任何情況,而且更重要的是指行為主體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費的成本實在太大,不允許他們去掌握完全的信息。例如,保險公司就難以充分了解參加保險的自行車主是否謹慎小心地保管自己的車子,除非公司要派專人天天跟在每輛投保的自行車後面監視。如果真這樣做,代價實在太大了。這樣,自行車主的行為對保險公司來說就必然是一種不完全或者是不對稱的信息。
參考尹伯成《現代西文經濟學習題指南》
歡迎一起學習一起交流!
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危害,怎麼解決
尋求解決信息對稱,盡量平衡,知道這種情況,就做好充分的准備,盡量避免
為什麼說移動互聯網解決了信息不對稱
移動互聯網打破原先的信息壁壘,利用數據溝通消滅了之前商業之間溝通是中介部分,通過數據之間的互相記錄和溝通解決信息不對稱
如何解決眾籌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作為市場經濟的一種基本特徵,信息不對稱現象將會長期存在,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解決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基本途徑只能是盡可能緩解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就商業銀行來說,必須想方設法提升銀企信息對稱程度,同時通過主動改善內部管理,積極採取相關風險管理措施等手段減少信息不對稱可能帶來的信貸風險。 全面了解客戶,充分掌握有效信息 從實踐來看,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導致信貸風險的主要原因。因此,對客戶進行全面深入了解,盡可能充分地掌握客戶各方面的信息是信貸風險管控最重要的舉措。 強化現場調查,了解客戶的基本情況。現場調查是貸款調查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種方法,通過現場調查可獲得對企業最直觀的了解,所收集的信息是信貸決策最關鍵的依據,實踐中很多風險就是因為沒有做好這一點而誘發的。在具體開展現場調查時,除了收集必要資料外,還應利用現場會談和實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客戶。現場會談時,應當約見盡可能多的管理層成員,包括行政部門、財務部門、市場部門、生產部門及銷售部門的主管,通過會談可以獲取企業經營與發展的思路、內部管理情況等許多重要信息。在實地調查中,客戶經理必須親身參觀客戶的生產經營場所,調查公司生產設備運轉情況、實際生產能力、產品結構情況、應收賬款和存貨周轉情況、固定資產維護情況、周圍環境狀況等。需要注意的是,客戶經理應避免過分輕信借款人提供的有關信息,或者被實地考察中的假象所迷惑。在實務操作中,還可採用突擊檢查方式進行現場調查,並通過有關渠道對調查結果加以證實。 搜尋公共信息,驗證客戶的真實面貌。在現場調查中,由於所見所聞均源自於客戶這一單一渠道,所獲取的信息難免因為客戶的操縱而真假難辨,這一點在實踐中已經被反復證明。因此,僅進行現場調查是不夠的,還必須跳出客戶看客戶,從與客戶生產經營有關聯的相關機構以及互聯網等相關媒體獲取涉及客戶的公共信息,並將這些信息與現場調查的成果結合起來進行比對和分析,驗證客戶提供信息的真偽。實際工作中可根據客戶的屬性、規模等特質,從工商、發改委、環保、房地產、稅務、海關、法院等 *** 機構或執法部門,供水、供電、供氣等公用事業單位以及互聯網、財經報刊等有關媒體收集與信貸對象有關的各類信息。此外,還可通過接觸與客戶有直接業務往來的上下游企業,以及競爭對手或個人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利用內外系統,掌握客戶的風險信息。一是查詢人民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了解客戶借款、其他負債和提供擔保情況,是否有不良信用記錄,對外提供的擔保是否超出客戶的承受能力等。二是查詢個人徵信系統,調查了解客戶高管人員是否有不良記錄等。三是查詢銀監會客戶風險監測預警系統,了解客戶在他行是否存在大額不良,報告期生產經營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影響新增信用償還的風險因素。四是查詢內部相關系統,如信貸管理系統、評級系統、風險分類系統等,了解客戶與銀行的合作歷史、還款意願,有無風險預警信號,以及歷年評級、授信資料中所提及的一些投資項目是否經常變動,進展是否順利,盈利是否達到預期等信息。 鑒別信息真偽,提高信息的准確性。通過對比等方法,將來自客戶的現時信息與客戶的縱向信息或橫向信息進行對比,判斷客戶提供信息的真實性。注意客戶信息,特別是客戶基本信息的積累,經常收集客戶相關行業、企業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檢查,建立健全客戶檢查制度,以便及時發現錯誤,識別風險。建立和利用內部計量模型,提高信息甄別水平和客戶經理、風險經理信息分析能力。 健全內部機制,改善信貸風險管控方法 提高信息載體質量,暢通信息傳遞渠道。一是完善調查環節信貸運作文本,有效固化客戶信......
❷ 為什麼個稅有盲區
個稅存在盲區主要是因為稅收制度設計時的局限性、信息不對稱、執行監管困難等因素導致的。
一、稅收制度的局限性
個稅盲區首先源於稅收制度設計時的局限性。任何稅收制度都無法做到完美無缺,因為社會經濟情況復雜多變,制度設計難以覆蓋所有情況。例如,一些特殊的收入形式或隱蔽的財產轉移可能未被納入個稅徵收范圍,這就形成了盲區。
二、信息不對稱問題
信息不對稱也是導致個稅盲區的一個重要原因。稅務部門在信息收集方面存在難度,難以全面掌握所有納稅人的真實收入情況。部分納稅人可能通過隱瞞、混淆收入等方式逃避稅收,而這些行為由於信息不對稱而難以被稅務部門察覺,從而形成了稅收的盲區。
三、執行監管困難
個稅徵收不僅僅是制定政策那麼簡單,更關鍵的在於執行與監管。在實際操作中,稅務部門面臨著巨大的執行壓力。一些復雜的稅務問題或新型的收入形式,需要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去處理,這對稅務部門的執行能力和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未能及時適應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某些領域成為個稅的盲區。
四、法律條款的局限性
此外,法律條款的局限性也是造成個稅盲區的原因之一。稅法是規范稅收行為的法律依據,但法律的制定往往滯後於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的經濟形態、收入渠道不斷涌現,如果法律未能及時適應這些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完善,就會出現個稅的盲區。
綜上所述,個稅存在盲區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制度設計、信息不對稱、執行監管困難以及法律條款的局限性等多個方面。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稅務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強稅收制度的完善、提升信息透明度與對稱性、強化執行監管能力,以縮小個稅盲區,實現稅收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