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 信息技術包括哪些技術各自寫出它們的用途。(至少寫出三種技術)
巨型化
巨型機的研製水平,可以衡量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能力、工業發展水平和國家綜合實力。巨型機廣泛應用於軍事、天文、氣象、地震、核反應等各個領域。我國繼1985年成功的製造了運算速度為每秒1億次的巨型機「銀河Ⅰ號」後,在1993年研製成功運算速度為10億次的「銀河Ⅱ號」(圖1-7),1997年6月又研製成功「銀河Ⅲ號」並行計算機,全系統內存容量為9.15GB,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這表明我國研製巨型機的水平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信息卡: 「神威Ⅰ」計算機系統
2000年7月25日開始,我國最先進的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系統——「神威Ⅰ」向社會開放。
「神威Ⅰ」的峰值運算速度為每秒3840億次,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神威Ⅰ」的研製成功是我國在巨型機計算機研製和應用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它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具備研製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國家。
「神威Ⅰ」運行僅10個月,已完成28項科研課題,取得了豐碩的應用成果,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中國氣象局開發出集合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在8小時內完成32個樣本、10天全球預報;中科院生物所開發人類基因克隆系統,完成了人類心臟基因克隆運算,取得了國內獨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中科院軟體所開發的油藏數值模擬系統對13年開采數據的計算時間僅4小時37分鍾,提高了油藏技術人員工作效率。
2. 微型化
微型化是指由於微電子技術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計算機體積微型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微型計算機很快在機關、企事業、學校、家庭得到普及,人們利用微型計算機完成各種工作,成為信息處理的有力工具(圖1-8)。我國的微型計算機產業正方興未艾,生產了「長城」「聯想」「方正」等系列微型計算機。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微型計算機的應用將會產生一次新的飛躍。
隨著納米微細加工技術的成熟,微電子集成器件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光電子集成器件與生物器件如果成為現實,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能夠提高幾個數量級。
3. 網路化
網路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把各個地區的計算機互聯起來,組合成一個規模巨大功能很強的計算機網路,能夠使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的計算機共享信息資源。
在信息時代計算機網路對信息的收集、存儲、處理、傳輸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快捷、高效地收發電子郵件,發布和獲取各種信息資源,進行全球性的信息交流。例如:科學家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討論他們共同感興趣的課題;中小學師生可以通過網路進行繼續學習和輔助教學等等。總之,計算機網路的應用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並且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越性。
4. 多媒體化
多媒體技術賦予計算機綜合處理聲音、圖像、動畫、文字、視頻和音頻信號的功能,是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的時代特徵。可以相信,多媒體技術將會帶來一場新的計算機革命。
計算機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面向對象技術、並行處理技術以及分布式處理與群集式處理技術的有機結合與綜合應用,展示出計算機與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宏偉前景,必將大大加快人類信息化進程。
5. 智力化
智能化指使計算機具有類似人類的部分智能。例如定理證明、學習系統,使計算機具有推理、學習能力。
信息卡
電子計算機誕生50多年來,已經成為「人類通用的智力工具」。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又推動了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雖然每隔18個月微處理器的集成度便會增加一倍的摩爾定律依然起著作用,但是這種發展趨勢可能將走到盡頭。許多科學家認為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的集成技術,已達到了無法突破的物理極限。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學家開始尋找能替代硅晶製造晶元的新材料,積極探索和研製新一代的計算機。例如,生物計算機、模糊計算機、光計算機、量子計算機、超導計算機等等。
B.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有哪些應用
近幾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受到很大沖擊,並促使教育發生了重大變革。目前,應用在教育領域中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衛星電視技術、數字音像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虛擬模擬技術等。其中,在校教學領域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計算機多媒體與網路技術。以多媒體與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優化了教學過程和資源,為探索和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就基礎教育而言,語文教育有兩條主線:一是語言教育;二是文學教育。語文教育的最大特點是「文道統一」,即在學科知識教學的同時還兼顧到德育乃至美育。如果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恰當的使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動性,增強感染力,使教育信息從多種渠道去刺激學生的大腦,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充分佔有、使用,更有效、快速地實現信息的交流,從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寬學生視野,提高教學的質量。
一、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的必要性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寫作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的靈活多樣、生動逼真、易於控制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運用全方位的立體信息技術,使學生能夠真正進入視覺、聽覺與觸覺等多種感官並用的情境,充分發揮抽象邏輯思維與具體形象思維,語文教學成為共同參與、學習的多維動態方式。引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突破抽象邏輯思維的難點和局限,使教學活動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維習慣,從而使學生獲得語文素養。
1、多媒體的運用,使課程的導入形式變得多樣,易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藉助計算機多媒體的運用。教師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展示、播放一些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這些直觀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講授《月亮上的足跡》一課時,首先把人類登月的歷程,人類對太空探索的過程通過畫面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加上教師的講解,學生對科學的熱愛與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發起來,學習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
2、多媒體的運用,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在新課導入環節中通過運用多媒體激發起了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後,多媒體的運用不能就此嘎然而止。如何將課文中的靜態畫面和比較抽象的,離我們生活久遠的意象轉化為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易於理解和想像的動態畫面、圖象。是許多語文老師冥思苦想在研究的課題。多媒體的出現為改變這一現象提供了一條很好的出路。例如,在講授《荒島餘生》時,播放電影《荒島餘生》的片段,不僅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皇帝的新裝》本來就是一篇活潑的童話,運用了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幅生動有趣的連環畫,讓學生根據連環畫敘述故事,這樣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動了起來,學生也更樂於參與。再如,語文學科的學習,很重視課文的朗讀,教師雖然可以通過設置多種多樣的學生朗讀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讀書樂趣,但如果更多點通過現代的計算機多媒體運用音像把語言文字中描寫的情景再現,可以使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聽過多媒體示範朗讀後,學生自然受到感染、熏陶,並很容易理解、接受課文內容。
3、多媒體的運用,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拓展學生的視野。
語文學科是個涉及范圍很廣、信息內容豐富的學科。如何在課堂中恰當地擴大學習的信息量,提高教學效果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環節。據有關專家的研究表明,人們學習知識時如果能同時動用起身體上的多種感覺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學習效果。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量增加相關的聽和看的機會,而且能夠使聽和看同時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來教學信息量的數倍、甚至十倍以上。
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使學生置身於音像、語音、文字的環境中,使演示和呈現的速度加快,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增加了課堂信息量、提高了課堂效率。在教學中,筆者認為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對教學內容作一些補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紹,以及教學內容涉及到的眾多相關資料,讓學生在充分掌握資料的基礎上自主學習。如:在講到《月亮上的足跡》時,教師查找了人類探索月球(或者太空)的相關材料,在本節課即將結束的時候向同學們展示,從而擴大了同學們的知識面。講授《真正的英雄》這一課時,教師也查找了人類在探索過程中的不幸遭遇。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科學道路上的艱辛,當然也是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再者還可將互聯網引入課堂,通過網上瀏覽既可以彌補教學中的不足,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消化理解。
在語文的復習、練習課中,多媒體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在復習課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相關復習知識的多種鏈接,將它們列為圖表的形式,在這上面顯示一些相關的比較內容,有助於學生獲得直觀性的理解和加強記憶。例如對文學常識和古詩詞常識的復習。還可以將各個復習內容製成相關的圖片,從中找到它們的聯系點,讓學生進行比較復習,加深了印象,達到最佳的復習記憶效果。在練習課中,我們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和課文相關的練習題,有拖拽式的,有文本輸入式的,有單擊選擇式的等等。在做課堂練習時,過去我們老師要收起作業本來一本本地批作業,而現在學生按設計的程序去做練習,做完一道電腦馬上會給出相應的正誤判斷:如果你做對了,電腦或是伸出大拇指、或是給你一面小紅旗、或是稱贊表揚你等等;如果你做錯了,電腦或是來個摔跟頭、或是扮個鬼臉、或是給出錯誤提示等等,並都配以和諧與不和諧的音樂,而且反饋及時,電腦根據做題情況給出不同的分數,既省時省力、高效快捷,又讓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得到及時地培養。同時其他的同學也可以觀看到做題同學的做題經過和了解到解題的思路,而有些錯誤是帶有普遍性的,這樣其他的同學也可以從中得到教育和啟發。這不但增大了復習、練習課的知識容量,而且大大提升了復習、練習課的效率。
4、多媒體的應用,有利於激發情愫,產生寫作慾望
學習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培養學生從聽到說,從閱讀、理解課文到運用和寫作。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可以帶動學生從身臨其境的感知,領會中過渡到圖畫的解說,由對課文的理解過渡到學生自己的口、筆頭作文訓練。從而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情愫,產生了寫作的慾望。例如《展開想像,拓寬思路》的作文課,就藉助了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希望工程」、「環境污染」、「戰爭」等富有時代氣息的三幅畫,引導學生寫作《假如我有七十二變》,使原本枯燥無味的作文課因而充滿趣味。學生根據教師展示圖畫,展開想像,使作文課更富想像,最終實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尤其在當今的信息社會,如何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大膽進行作文教學改革,推動語文教學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我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選題。浩如煙海的信息,可以讓學生汲取豐富的知識,可以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未知領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開闊學習者的視野。一次我們讓學生寫一事一議的文章,規定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論題進行分析,要求結構完整,有理有據。至於選什麼論題,則完全自由。不少學生開始了網上跋涉,通過搜索引擎進入一些新聞網站,或進入一些評論網站,精心篩選,確定論題,然後進行作文。結果,這次作文的選題,超過了歷屆學生的選題范圍,幾乎涉及了生活的大部分領域,例如有《宰殺青蛙為何屢禁不止?》《電子游戲是禍?是福?》《談教師的「體罰」》《論數字化對現代生活的影響》等等。因為有多媒體技術的支撐,學生得以更加清楚地放眼看社會,在更廣的范圍、更深的層面上寫作。
(2)寫作。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永恆主題,利用多媒體技術這一信息快車,蘊育學生的創造性的人格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學習《大自然警號長鳴》一文中,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搜集到很多有關大自然美景的錄像,活潑可愛的金絲猴,在樹上盪來盪去;體形龐大的大象,在水中嬉戲;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在慢慢地咀嚼。學生彷彿置身美妙的大自然的懷抱,不由心曠神怡。然而,一段段觸目驚心的真實錄象,又讓學生驚駭不已,森林被大量砍伐,草原被毀,動物被大量捕獵,瀕於滅絕,沙塵滿天,垃圾成山,人類將失去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學生被深深震驚了,寫下了一篇篇振聾發聵的文章,呼籲人們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耐人回味,道出心中的真話、實話。學生的思維、知識系統、能力結構、思維習慣及其思維的開闊度及敏捷性都有大的飛躍,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加強了愛國主義和環保意識教育。
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技術以其信息傳遞的快捷性,知識更新的便利性、媒體內容、形式的新穎、生動性,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為作文教學改革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5、多媒體的運用,為師生之間的信息技術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全面發展得到可能。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的示範作用無論是在多媒體技術教學還是在傳統教學中都不可缺少,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對知識和信息的獲取方式、手段等無疑都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使學生在現代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應用上能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強其在各方面發展的信心和動力。
其次,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動手,運用多媒體技術將自己的活動信息以幻燈片、電子圖書、個人網頁的形式展現出來,親身地實踐了一次信息技術在學習中的運用。
隨著科學的發展,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科的整合是必然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教學質量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能深化語文課堂教學,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我們應該自覺地把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有機地整合到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由上述可見,多媒體技術於語文課堂的運用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的影響都是積極的,重大的。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已是勢在必行了。
二、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應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不是萬能的,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多媒體技術發揮正確的作用,必須運用現代教育理論作指導下製作和使用課件,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所以要注意以下幾點:
1、更新觀念,重新認識教育目的。
教育是知識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儲存、消費之上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的發展動力,不再是土地、資本和勞動力,而是知識,是人的綜合素質。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更主要的是為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為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實現教育目的服務。
2、恰當運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點。
多媒體是一種教育技術,一種傳播媒介,它是服務於教學活動的。教師能否遵循學生的認識過程,設計出優秀的課件,能否找准多媒體與學生理解語言的最佳結合點,在課堂恰當的時間展現給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例如《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文時,若不能在"敵我形式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觀看視頻片斷,不在恰當的時候展示"強渡汝河的戰斗"的場面,學生就很難理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真正含義,也就難以體會到文中的精髓。這里課件的展示時機就是學生認識的最佳結合點,是應用多媒體的關鍵。
3、正確處理與傳統媒體間的關系。
多媒體技術是傳統媒體的發展與升華,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藉助於計算機技術發展而來的,它並不排斥傳統的教學媒體。多媒體技術在突出體現鮮明的形象、為學生創設認識環境方面的確非傳統媒體所能比擬,但在展示重點的字、詞、句時,不可能一致停留在屏幕上,適當的板書,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記憶,起到畫龍點晴的效果。再如,強化誦讀、注意積累,也是提高語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體技術所無法取代的。片面強調多媒體技術作用的萬能性,長期只憑借圖像、聲音等媒體的介入,大腦的語言中樞就得不到鍛煉,就會使語言越來越貧乏,閱讀和表達能力就會下降,就達不到我們進行語文教學的目的。因此,只有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實效,保證使用的科學性。
教師在設計和製作多媒體課件時,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遵循課件設計的科學性、高效性、目的性、藝術性的原則,既要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又要兼顧學生的認識規律,不能簡單地拼湊各種雜亂無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直觀性、交互性,促進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素養訓練,不能將傳統的課堂講授變成現代多媒體的灌輸。正確地理解多媒體課件的用途,是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搞好語文教學的前提條件。
綜上所述,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並為其感官提供愉悅的刺激,才能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教育教學。因此筆者認為,多媒體運用於教學是個大的走向,是將來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
總之,雖然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大勢所趨,多媒體技術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功能和優勢,讓所有的老師欣喜而且誠服。但並不是說語文課堂可以完全由多媒體所掌控,它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具體實施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許多問題接踵而至,如多媒體的過多運用會扼殺學生的想像力,削弱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約束教師的教學智慧的發揮等。如果在實際運用中,我們片面地誇大其作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盲目追求時髦,只會適得其反,並不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必須服務於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應根據課文學習的內容,適當地安插入必要的、相應的多媒體課件,使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起到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否則就是喧賓奪主,語文教學將失去應有的功能。
C. 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多元信息與語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為小學語文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躍了課堂的氣氛,為教師教學,學生學好用好知識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信息技術的應用,讓教師能更好地展開教學,也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
一、信息技術的使用,大大優化了課堂教學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呈現出情景交融、生動活潑的畫面,在色彩、動畫及表現手段上比其他教學手段更加形象、生動,這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有了信息技術的輔助,課堂上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恐龍》一課,如果在導入課文時,播放一段恐龍的動畫視頻,視頻中向我們展現了恐龍家族的生活情景,學生看得津津有味,這段視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對課文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美的語文課
書中有許多寫景的 文章 ,如《廬山的雲霧》、《拉薩的天空》、《西湖》等展現自然的美文。文中多處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了美麗的自然風光。此時,如果單憑講讀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無法領會到“美”之所在。因此,我們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把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展現在學生們面前,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廬山千變萬化的雲霧;拉薩湛藍、透亮的天空;美麗的西湖,再加上優美的樂曲,聲情並茂的講解,將觀察、閱讀、思維、審美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激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還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語文教材 中涉及內容比較多,知識也比較廣泛,可以說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課文中的許多人物 故事 、科學知識、自然現象對小學生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運用信息技術來展開教學。信息技術能為閱讀教學提供詳實的背景資料,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社會情景中,幫助學生較為深入而准確地理解閱讀對象。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信息技術的文、圖、聲並茂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課件,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們在教學《問銀河》一課時,課文中出現的“伸著大鼻子的貨輪”、“斜拉橋”、“葛洲壩水力發電站”、“攔河大壩”這些事物都是學生從沒見過的,嚴重阻礙了學生的閱讀。為了使學生清楚地了解這些事物的特點、作用,我就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在課堂上,給他們呈現出一幅幅圖片以及它們的特點、用途,這樣學生先前遇到的困難就能迎刃而解了,閱讀起來也比較順利,而且在閱讀的同時,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展。
又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教學完課文以後,我們可以組織學生看了一段課文視頻,在視頻中,配合著音樂,將王二小壯烈犧牲的一幕、敵人的兇殘都刻畫得生動形象,人物的特點也躍然於學生的眼前,每個學生都靜靜地看著,臉上露出心痛、憤怒的表情。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加入了信息技術的運用,不但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他們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二、信息技術的使用,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一)為學生自主預習課文提供幫助
語文涉及方方面面,通向豐富多彩的社會、自然、生活和 文化 。因此,要想更好地學好語文,必須做好預習作業。例如,在學《“東方之珠”》一課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查閱相關“東方之珠”的資料,有個客觀的印象,為深刻理解課文作鋪墊。經過學生的查閱資料,學生會了解到“東方之珠”就是香港,然後從網路上可以瀏覽香港的各種資料。這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學習人物故事, 歷史故事 時,經常鼓勵學生上網查找資料,這會對學生的 語文學習 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對突破重難點起到關鍵作用
重難點是一節課的主體部分,抓住教材重難點是課堂教學的最基本要求。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內容,學生無法通過文字來理解,此時,就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突破。利用多媒體教學,既能提供直觀形象,展示一些與教學有關的場景,又能設置一些教學懸念,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如《太空梭》一文,對太空梭的外形特點的描述: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腦袋,方方的機尾。有的學生想像不出,這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直觀出示一架“太空梭”,讓學生觀察其外形,便一目瞭然。還有讓學生理解太空梭的“飛得快”這個特點時,我們可以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上看“從帕米爾高原到東海之濱”的距離,再比較“普通飛機要飛行4個多小時,而太空梭只要7分鍾”來說明太空梭速度快。這樣形象直觀的畫面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突出教學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 想像力 ,從而,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解決學生寫作難的問題
在以往的寫作過程中,學生常常苦於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隨著信息技術廣泛運用於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寫作方式也有了相應的變化。學生之所以會“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主要是因為缺乏寫作興趣,缺少寫作素材。現在,有信息技術的視頻、圖片輔助,學生的寫作興趣也會大大提高。如《為動物設計名片》,以烏龜為例,首先出示烏龜的圖片,引導學生們觀察烏龜的外形特點,並相機板書,再指導學生們按照一定的順序說一說。接下來播放一段“烏龜的生活習性”方面的錄像,讓學生對烏龜有總體印象,然後指導學生根據錄像組織語言,說一說對烏龜的了解。有了這樣一段生動形象的錄像,學生寫起烏龜來也得心應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語文知識 ,又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創設自主、探究的環境。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教學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只要我們能夠精心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電教媒體,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能更精彩。
D. 學習學習信息技術有什麼用途
信息技術也就是現在的計算機,現在是信息時代,各行各業都離不開計算機。不管是白領一族,還是在醫院的護士,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實習生也必須的懂電腦。可想,現在的計算機技術是多麼的強大。也許,你現在是看不到計算機給你帶來的任何價值,但是總有一天你還是會用到的。
E. 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主要有哪些
隨著我國教育技術發展及國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們在步入信息時代的同時,「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概念應運而生,並被廣泛地應用於教育教學中。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教育的全面變革。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正以驚人的速度影響和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現代教育技術必須依據自身的特點和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而不能被現代信息技術代替。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其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有一個全面認識。下面對信息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應用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變革。數字化、智能化、網路化和多媒體化的信息技術給現代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與信息技術一樣,教學也是一種手段,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結果也仍然是一種手段,使用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促使教學任務的更好完成,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顯然,這種整合模式,應該成為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
1.教學演示
這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層次。教師可利用教學軟體或多媒體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教學課件,以便清楚地說明講解結構,形象地演示教學的內容,或用圖表、動畫、影片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和理論模型等等。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可以使計算機代替粉筆、黑板等傳統教學媒體,實現傳統模式無法實現的教學功能。通過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機整合,學生躍躍欲試,興趣盎然,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多種感官功能,動耳聽,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空間,讓課堂充滿活躍的學習氛圍。
2.主體交流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交流過程,通過互聯網、區域網的硬體環境,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專題質疑、問題研討、個別輔導和感情交流,以及師生與外校外地的鏈接,達到快速、優質、高效的目的,實現知識獲取和能力訓練的最優效益。這種整合模式可以實現個別輔導式的教學,既能代替教師的部分職能,如出題、評定等,還能較好地實現因材施教,解決因主體個別差異導致的質量失衡問題,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投入性、自覺性。
3.研究學習
新的課程標准強調要通過課程改革,加強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通過規范的課程教學,把學生培養成為學會生存、懂得知識、掌握本領、發展能力的四有人才。研究性學習正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科內容利用多媒體將需要呈現的課程內容,以多媒體、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進行集成、加工處理轉化成為數字化學習資源,同時根據教學需要,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在這些情景中探究、發現,這極利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4.構建新知
信息技術可以成為新知識構建的載體,因為它與教學整合時,能培養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維的流暢表達能力。這種整合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時,進行重新整理、優化組合和加工運用,因而能將大量知識進行內化,變成自己的東西。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為現代化教學提供了廣闊的活動天地,對深化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揮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樹立正確的觀念並主動學習和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現代化,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現代教育技術應與傳統媒體相結合
現代教育技術以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數字音像技術、衛星廣播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的開發、應用為核心,但不是只將其作為應用研究的對象,而忽視或拋棄了對傳統媒體(黑板、掛圖、標本、模型)的應用與開發。現代教育技術是以一切教與學資源(包括傳統煤體和現代信息技術)為研究對象的。「技術」的涵義是指有形的物化技術和無形的智能技術的總和,教育技術不僅包括視聽媒體、計算機、網路等硬體及其軟體,還包括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學習資源和過程的一切方法和理論。所以說,「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媒體進行教學,也指運用系統方法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開發教學策略、構建教學模式等等。現代教育技術必須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個中心。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絕不僅僅是教育內容和手段的改革,它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變革。現代教育技術若要實現優化教與學的最終目標,就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探索構建「創造教育」的新模式。我們對「教」的改革是改變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宰地位,變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灌輸為「學生進行意義建構,教師進行指導和促進」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拋棄它。
除了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研究,構建科學的理論體系以外,加強研究方法的研究與應用至關重要。我們還應該關注教學的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應用創新,數字校園與學習環境建設,未來課堂輔助教學之工具,教與學的最終效果不只取決於技術的高低,關鍵是合理的教學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法、有效的組織、內容與資源的合理安排、師生的互動以及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運用的巧妙結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合理、生動的情景。
現代教育技術是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概念,既然現代教育技術被提出,並被應用於教育教學,就應該被予以深刻的含義、准確的定位和充分的理解。而且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吸納了全新的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在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理論描述中還添加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正在利用信息技術構造一個更網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現代教學環境,現代教學平台將在信息技術環境中架起。屆時,所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將得到溝通,並會醞釀出新的教育教學規律。因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掌握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自身的信息素養,還要用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和理論來審視自身的現代教育技術觀念。
總之,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信息的產生、選擇、存儲、傳輸、轉換、分配的過程,而信息技術正是用上述一系列過程的各種先進技術,包括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等等,現代教育媒體被引入教育領域,大大提高了信息處理即教學效率。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媒體要由僅僅作為教師演示和講解用的輔助工具轉變為指導學生學習和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媒體不應是傳遞教學刺激的載體,更重要的是教師創設情景、激發和維持學生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探索知識,延伸自己潛能的工具,即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四類用途——指導、探索、應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