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會計信息化發展經歷了哪三次浪潮特徵有哪些
1. 會計信息化第一次浪潮(1979年-1996年):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嘗試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會計領域,財政部撥款500萬元支持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進行計算機輔助會計核算試點。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市場經濟的建立,會計環境不斷變革,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這一時期,個人電腦和區域網技術的出現為企業會計信息化提供了硬體基礎,推動了我國會計信息化事業的發展,使其從單項會計數據處理階段過渡到部門級會計信息系統階段。
2. 會計信息化第二次浪潮(1997年-2007年):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深化發展階段。面對國內外市場的競爭,企業對管理和決策信息的需求大幅增加,部門級會計信息系統的局限性逐漸顯現。此時,企業開始認識到信息化和數字化管理對於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性。網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為整體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IT環境,引發了會計信息化的第二次浪潮。ERP系統的普及推動了企業級財務業務一體化會計信息系統的應用和發展,使其在功能、結構和性能上有了顯著的提升。
3. 會計信息化第三次浪潮(2008年-至今):進入21世紀,互聯網、移動通訊、物聯網、智慧地球、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推動了網路時代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會計信息化也隨之進入一個新的變革時代,其主要標志包括規范化、標准化、知識化、智能化、互聯化、雲化、社會化、產業化等。自2008年全國會計信息化委員會成立以來,財政部、工信部、國資委等監管部門發揮了關鍵作用,發布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和標准,為我國會計信息化事業的發展和規范起到了核心推動作用。
2. 單位建立會計信息系統有哪幾種模式 ,各自適應的范圍是什麼
一、手工會計信息系統(15世紀~至今)
其核心是會計恆等式、會計循環、會計科目表、分錄和賬簿。該模式可追溯到13、14世紀威尼斯商人的借貸記賬法,後由義大利數學家、近代會計之父盧卡·帕喬利經過6年調查研究和整理,於1494年11月10日出版了《數學大全》一書。該書共分5部分:(1)算術和代數;(2)商業算術的應用;(3)簿記;(4)貨幣和兌換;(5)純粹和應用幾何。其中,論述復式簿記的是第3卷第9部第11篇《計算與記錄詳論》①。它是人類歷史上關於復式簿記的最早文獻,標志著近代會計的開始。該模式一直延用至今。其缺點是:處理會計數據易出錯、效率低、信息孤島、丟掉了非財務信息。
二、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20世紀50年代~至今)
電子計算機應用於手工會計信息系統之中,即為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模式,該模式正逐步取代手工會計信息系統。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費城公諸於世。1954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第一次使用計算機計算職工工資,從而引起了會計處理的變革,標志著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模式的開始。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橫向擴展,最後形成整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縱向發展並按職能結構可分為「會計信息處理系統、會計管理信息系統、會計決策支持系統」②。
1.會計信息處理系統(AIP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又稱會計核算信息系統或財務會計電算化,其中包括財務系統:總賬、報表、工資、固定資產、成本、存貨核算、應收賬款、應付賬款、財務分析等;還包括業務系統:采購、庫存、銷售。AIPS處於成熟應用階段,目前相關研究重點是電子商務和ERP。
(1)電子商務。20世紀80年代EDI(電子數據交換)得到發展,90年代以後基於Internet的電子商務也得到廣泛應用,他們的特點是改變了業務系統中詢價、采購、支付、銷售、配送等指令的處理平台,不但迅速快捷,而且基於網上的這些業務活動會被自動採集,自動生成財務數據,企業對外實時報告也成為可能。
(2)ERP。企業資源計劃ERP的概念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初,由美國加特納公司(Gartner Group Inc.)提出。AIPS相當於ERP中的會計子系統,但二者產生的途徑不同,這是由於不同的企業,出於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限制,採取兩種不同的循序漸進的道路進行信息系統建設所致的:一是,部分企業從使用易學易用的AIPS開始,再擴展到生產製造、客戶關系管理,過渡到面向供應鏈管理的ERP,典型的軟體產品是中國的用友、金蝶等;二是,部分企業走MRP、MRPII、ERP的開發應用之路,典型的軟體產品是北京利瑪、德國SAP R/3等。製造資源計劃MRPII的概念起源於1977年9月,由美國生產管理專家懷特提出,MRPII 「主要側重對企業內部人、財、物等資源的管理」,其軟體功能相當於AIPS系統加上生產製造系統(含物料需求計劃MRP)。ERP在MRPII基礎上擴展了管理范圍,把供應商的製造資源、企業內部的製造活動、客戶需求整合在一起,形成企業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並對供應鏈上所有環節如計劃、采購、庫存、生產製造、分銷、財務、運輸、人事管理、質量控制、產品數據等進行有效管理。第二種途徑應該是信息系統建設的主流途徑,因為它符合首先應記錄發生的經濟業務、再由業務信息自動生成會計信息的自然流程。
2.會計管理信息系統(AMIS, Account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又稱管理會計電算化,它以計算機為工具,利用AIPS提供的會計核算數據,運用統計學、計量經濟學、運籌學等數學模型,建立各種會計管理模型,進行會計管理。例如,利用時間序列或回歸分析方法進行成本性態分析、成本預測、銷售預測;利用邊際分析、線性規劃、概率統計等方法進行本量利分析,進行生產品種和數量決策、定價決策、經濟訂貨量決策;籌資及最佳貨幣持有量決策、長期投資決策和敏感性分析等。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在經濟訂貨量等庫存管理模型中的應用,標志著AMIS應用的開始,應用效果主要取決於領導者重視程度和會計人員知識結構等因素。有人也將AMIS劃分在會計決策支持系統ADSS中。
3.會計決策支持系統(ADSS,Account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
決策支持系統,是指利用數據和模型幫助決策者去解決半結構化、非結構化問題的互動式計算機系統。DSS主要分為:傳統決策支持系統、智能決策支持系統、新決策支持系統和綜合決策支持系統幾種。
(1)傳統決策支持系統。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人莫頓(Morton)在《管理決策系統》一文中首先提出DSS的概念,並在20世紀80年代得以迅速發展。傳統決策支持系統,實質上是管理信息系統提供的資料庫和運籌學提供的模型庫相結合的產物,輔助決策者進行定量分析。
(2)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專家系統(ES,Expert System)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末,並於20世紀80年代得到了廣泛發展,其核心由推理機、知識庫和資料庫組成,它利用專家知識、推理的方法,像人類專家一樣解決特定領域的實際問題。ES與傳統的DSS幾乎同時興起,並各自平行發展起來,ES輔助決策者進行定性分析。20世紀90年代初,傳統決策支持系統與專家系統相結合,形成了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於一身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提高了輔助決策能力。
(3)新決策支持系統。20世紀90年代中期,興起了三種互相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決策支持新技術,即數據倉庫(DW,Data Warehouse)、聯機分析系統(OLAP,On 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數據挖掘(DM,Data Mining)。DW、OLAP、DM相組合,就形成了新決策支持系統,包括基於數據倉庫的DSS;基於數據倉庫和聯機分析系統的DSS;基於數據倉庫、聯機分析系統和數據挖掘的DSS。
數據倉庫是一個面向主題的、集成的、穩定的、反映歷史變化的數據集合。不同於普通資料庫的事物處理,數據倉庫是一種存儲技術,側重於存儲和管理面向決策主題的數據,用於決策分析。它將資料庫的數據按決策需要重新組織存儲,包含大量歷史、當前、綜合數據,為用戶提供輔助決策的隨機查詢、綜合數據、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分析信息等。聯機分析系統,側重於把數據倉庫中的數據進行多維分析,如切片、鑽取、旋轉等,並轉換成輔助決策信息。數據挖掘,是使用統計、神經網路、機器學習等方法,對數據倉庫或資料庫中的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從中提取隱含的、以前未知的有用信息並用它來進行輔助決策。數據挖掘廣泛應用於商業、銀行、電信、統計局、地質勘探、稅務等部門。
(4)綜合決策支持系統。把數據倉庫、聯機分析系統、數據挖掘、資料庫、模型庫、專家系統結合起來,就形成了綜合決策支持系統。
(5)會計決策支持系統ADSS 。ADSS是DSS在會計領域的應用。AMIS可歸入ADSS中,除了AMIS之外,還有財務狀況分析專家系統,例如美國人理查德·希克斯和羅納德·李開發的VP專家系統、北京用友通寶公司的《用友通寶財務報表分析專家系統》。還有審計決策支持系統,例如美國的NAARS系統,可以指導審計人員如何形成審計觀點;例如珠海中普公司的計算機輔助審計軟體《中嶽通用審計系統》,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建立財務數據的數學模型,由系統從數據的突變點直接找出可能存在的疑點,使得疑點分析及查證功能具有智能化,輔助確定審計重點。還有審計專家系統,它可以評價內部控制的分析檢查的結果,判斷內部控制的強弱,給出實質性測試的范圍、重點,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另外,沃爾瑪利用數據挖掘工具研究銷售數據倉庫,以分析顧客的購買習慣。也有人嘗試在審計和實證會計研究中使用數據挖掘。
4.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弊端
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弊端主要表現為:(1) 盡管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它仍是手工會計系統的翻版,核心仍然是會計科目表、分錄、賬簿。即使是ERP,其中的會計子系統仍保留了人工會計的特質;(2)系統僅記錄了組織中的部分業務事件,即僅記錄了影響組織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變動的會計事項,忽略了許多業務細節;(3)系統僅記錄了會計事項的部分數據,即會計事項的貨幣計量結果,丟掉了許多非財務信息;(4)系統嚴重依賴於會計科目表,只按照會計科目表來組織數據以編制會計報表,用戶不能從多個角度探究、分析會計事項的貨幣計量結果。另外,會計科目表給系統的維護也帶來了困難,修改科目表影響信息的記錄、過賬、結賬、試算平衡,也影響前後期會計數據的一致性;(5)提供的會計報表不實時,缺乏時效性。報表信息過於綜合,既不能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要,也使許多用戶不易理解,使用效果受到限制;(6)會計系統與其他業務部門的系統數據存儲重復,造成冗餘甚至不一致,特有的借貸記賬法也是造成數據不一致的原因。
針對上述弊端,人們探尋了新的會計信息系統模式,本文將其劃分為准現代會計信息系統和現代會計信息系統。
三、准現代會計信息系統(20世紀60年代末~至今)
1. 事項會計(Event Accounting)
現行財務會計是價值法,會計信息主要屬於價值信息,並通過通用報表將信息傳遞給使用者。1969年美國會計學家索特發表了《構建基本會計理論的事項法》一文,全面闡述了以事項法(Event Approach)為基礎所形成的基本會計理論。所謂事項是指可觀察的、可以用會計數據來表現其特徵的具體活動、交易和事件。事項法認為,會計的目標在於提供與各種可能決策模型相關的、不經過加工匯總的原始事項,由使用者從中選擇並在自己的決策模型運用。因為,一套通用的價值信息並不能滿足所有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加工後的價值信息可能失真、單一貨幣計量丟掉了非財務信息。因此會計事項信息系統應具有強大的資料庫,包含大量基礎數據以反映組織活動的全部事項,事項具有的多重屬性會計都要反映,而不只局限於價值量。
事項會計的思想,理論上克服了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中的諸多弊端,但由於缺乏可操作性,不得以它仍然要記錄會計分錄,主張重構會計報表以方便從會計報表演繹出相關事項,獲取更多的輔助決策信息。由於未能擺脫會計科目表、分錄等核心內容,因此本文稱其為准現代會計信息系統。
2. 資料庫會計
計算機數據管理技術經歷了人工管理(1946~20世紀50年代中期)、文件系統(20世紀50年代後期~20世紀60年代中期)、資料庫系統(20世紀60年代後期)三個階段。資料庫系統又經歷了第一代網狀、層狀系統(1969-),第二代關系資料庫系統(1970-),第三代以面向對象模型為主要特徵的資料庫系統(1990-)。
資料庫會計的理論模型可以追溯到1939年,由戈茨(Goetz)提出,該系統是保存最原始狀態的數據,以便數據可以按照最切合每一個用戶需求的形式進行組織。20世紀60年代末資料庫系統產生後,許多學者,包括Colantoni(1971)、Liebarman(1975)、Everest(1977)等人,嘗試將資料庫技術應用於該理論模型,建立儲存強大的、分解的、多計量屬性數據的會計信息系統。遺憾的是,在建立數據模型時,主要按傳統會計模式的數據邏輯模型組織數據,利用資料庫技術對數據進行更多的分類操作;只描述與復式記賬會計體系有關的數據,未能用先進的數據結構描述會計處理的對象本身,以便系統能產生更多的視圖。因此,本文也將其稱為准現代會計信息系統。
四、現代會計信息系統(1982年~至今)
1982年7月,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會計系教授麥卡錫(McCarthy)在《會計評論》上發表了題為《REA會計模型:共享數據環境中的會計系統的一般框架》的論文,提出了REA模型,標志著現代會計信息系統模式的開始。REA表示資源(Resources)、事件(Events)、參與者(Agents),後來加入了地點(Location),變成了REAL模型。REAL是以業務流程重組為基礎或前提的事件驅動處理模式,它採集業務事件(例如采購訂貨、驗收材料、支付貨款),以及事件涉及的資源(例如材料、現金)、參與者(例如公司職員、供應商、銀行)、發生時間和地點等原始的未經處理的詳細數據,存放於包含事件表、資源表、參與者表和地點表的集成資料庫中,通過報告工具生成用戶所需的視圖,包括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輸出可以是固定格式的,也可以由用戶自己定義。系統中可以不再有日記賬、分類賬、會計科目、分錄等元素。
隨著資料庫、網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REAL模式在美國學術界、實務界受到相當關注。1994年Denna 和Jasperson對捕魚、鋼鐵和石油生產過程用REAL建模;1997年Geers和McCarthy把REAL應用於供應鏈和工作流任務數據建模也獲得成功;1994年IBM公司用REAL原理開發了IBM工資系統;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1997年對REAL模式作一定折中後建立了在大型資料庫中迅速獲取數據的Geneva系統。雖然實務中仍有問題有待研究,例如數據存儲量大、通用與用戶化視圖的生成問題、與傳統會計准則沖突等問題。但REAL模式是理論最完善、研究最系統、變革力度最大、成果最多的一種創新模式,極有可能成為未來會計信息系統的主流模式。
REAL的核心是集成,集成業務處理、信息處理、實時控制和管理決策。它不僅僅局限於財務管理,而是面向整個企業管理,從詳細記錄最原始經濟業務事件的屬性或語義表述於資料庫中開始,而不是從記錄經過人為加工後的會計分錄開始,其基本元素不再是科目、分錄、賬簿。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並克服了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弊端,因此稱其為現代會計信息系統。
3. 會計的分類
科目分類
為明確會計科目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理解會計科目的性質和作用,進而更加科學規范的設置會計科目,以便更好地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有必要對會計科目按一定的標准進行分類。對會計科目進行分類的標准主要有三個:一是會計科目核算的歸屬分類;二是會計科目核算信息的詳略程度;三是會計科目的經濟用途。
(一)按其歸屬的會計要素分類:
1、資產類科目:按資產的流動性分為反映流動資產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動資產的科目。
2、負債類科目:按負債的償還期限分為反映流動負債的科目和反映長期負債的科目。
3、共同類科目:共同類科目的特點是需要從其期末余額所在方向界定其性質。
4、所有者權益類科目:按權益的形成和性質可分為反映資本的科目和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
5、成本類科目:包括「生產成本」,「勞務成本」,「製造費用」等科目。
6、損益類科目:分為收入性科目和費用支出性科目。收入性科目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等科目。費用支出性科目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支出」,「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所得稅費用」等科目。
按照會計科目的經濟內容進行分類,遵循了會計要素的基本特徵,它將各項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化分門別類的進行歸集,清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二)按其核算信息詳略程度分類:
為了使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更好地滿足各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必須對會計科目按照其核算信息的詳略程度進行級次劃分。一般情況下,可以將會計科目分為總分類科目和明細科目分類。
總分類科目又稱一級科目或總賬科目,是對會計要素具體內容所做的總括分類,它提供總括性的核算指標,如「固定資產」、「原材料」、「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等。明細分類科目又稱二級科目或明細科目,是對總分類科目所含內容所作的更為詳細的分類,它能提供更為詳細、具體的核算指標,如「應收賬款」總分類科目下按照具體單位名稱分設的明細科目,具體反映應向該單位收取的貨款金額。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在二級科目下分設三級科目、四級科目等進行會計核算,每往下設置一級都是對上一級科目的進一步分類。
在我國,總分類科目一般由財政部統一制定,各單位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自行增設、刪減或合並某些會計科目,以保證會計科目的要求。
(三)按其經濟用途分類
經濟用途指的是會計科目能夠提供什麼經濟指標。會計科目按照經濟用途可以分為盤存類科目、結算類科目、跨期攤配類科目、資本類科目、調整類科目、集合分配類科目、成本計算類科目、損益計算類科目和財務成果類科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