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稻穀的來歷
稻原產於中國,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我們的祖先早在一萬多年以前已經開始馴化和栽培野生稻,而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水稻生產技太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在祖先的努力下,經過無數次的品種改良,今天我們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大米作為一種傳統的主食,已成為中國的文化象徵之一,長久地影響著中國語言,烹飪和風俗的發展。
中華先民為稻米的馴化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努力,經過多少磨難,我們無從知曉。稻米伴隨著人類和人類一起成長,被人類改變也在改變著人類,正因為有了稻米,中華民族進入了一個新的文明時代並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進入農耕文明時代之後,農業成為生產的主要形態,稻米在後來的數千年中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聖食物。
(1)道縣2020年晚稻植保信息如何擴展閱讀
我國學者研究我國稻作農業起源問題時,主要提出了以下3種說法:
1、雲貴高原說
持此觀點的學者主要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和野生稻資源來論證。柳子明先生就認為水稻起源於雲貴高原之後沿著西江、長江及發源於雲貴高原的河流順流而下。
菲律賓學者認為早期稻作農業的傳播可能是自尼泊爾——阿薩姆——雲南地區,經由雲南引入黃河流域,且自越南經由海路引入長江下游盆地。
但是,尚未在雲貴高原地區發現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稻作農業遺存,遠晚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此說有待考古發掘資料的進一步驗證。
2、華南說
此說得到丁穎先生、李潤權先生、童恩正先生的支持,他們根據華南地區廣泛分布的野生稻資源來論證。華南地區的生態環境優越,野生食物資源十分豐富,尋找新的食物來源就沒有那麼迫切了,已有考古資料也不支持「華南說」。
3、長江中下游說
支持者主要是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和文獻記載的野生稻分布情況來論證的。1979年,閔宗殿先生提出中國的栽培稻起源於長江下游的觀點。
隨後,嚴文明先生進一步論證了以長江下游為中心的稻作農業波浪式傳播過程,隨著考古發掘資料的增多,他又提出了「邊緣起源論」,認為玉蟾岩等遺址正是我國稻作農業起源的理想地方。
朱乃誠先生認為我國的稻作農業是 「中心起源、邊緣發展」的,即栽培稻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後起源於中國南方地區的腹心地帶,於距今9000年前後在富裕的食物採集區邊緣的兩湖平湖西部地區和錢塘江流域得到發展,並逐步向淮河流域推進。
綜上,「雲貴高原說」和「華南說」有待進一步論證,「長江中下游說」被越來越多的考古發掘資料的證實,這種說法逐漸為學術界所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