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關系課程標准總綱是什麼
2003年,教育部頒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十五個學科課程標准(實驗),其中《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部分,即《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信息技術)》(以下簡稱《新課程標准》),那麼,新課標與現行的指導綱要(2000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在認真研究信息技術新課標的過程中,我逐漸認識、理解了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並對信息技術新課標有了較深的認識,下面就把我對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的幾點認識獻給大家分享並懇請指正。
一、課程目標
(1)《指導綱要》將小學、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和各學段的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
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2)《新課程標准》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它標志著信息技術逐漸趨於成熟。信息素養四個要素: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總的來說,可以分成三方面:
(一)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與特徵,了解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2. 能熟練地使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
(二) 過程與方法
3. 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據任務的要求,確定所需信息的類型和來源,能評價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能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採集、存儲和管理。
6. 能採用適當的工具和方式呈現信息、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
7. 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有計劃的、合理的信息加工進行創造性探索或解決實際問題,如輔助其他學科學習、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能歸納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9. 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10. 能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
11. 能理解並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
二、課程內容
1.《指導綱要》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6模塊和拓展模塊2模塊(帶*號),具體是:模塊一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模塊四網路基礎及其應用、*模塊五資料庫初步、模塊六程序設計方法、*模塊七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模塊八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2.《新課程標准》包括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總學分為 2+2+(x),其中必修2學分,科目內選修2學分,跨領域選修x學分。
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術基礎」 一個模塊,2學分。它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相銜接,是信息素養培養的基礎,是學習後續選修模塊的前提。該模塊以信息處理與交流、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為主線,強調讓學生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在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與理性建構相結合的過程,感受並認識當前社會信息文化的形態及其內涵,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信息技術科目的選修部分包括「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和「人工智慧初步」五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選修部分強調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信息素養培養的繼續,是支持個性發展的平台。模塊內容設計既注重技術深度和廣度的把握,適度反映前沿進展,又關注技術文化與信息文化理念的表達。在選修部分的五個模塊中「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是作為計算機應用的技術基礎設置的,與數學課程中的部分內容相銜接;「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是作為一般信息技術應用設置的;「人工智慧初步」是作為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專題設置的。為增強課程選擇的自由度,五個選修模塊並行設計,相對獨立。其中「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
三、教學評價
1.《指導綱要》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2.《新課程標准》
(1)評價原則:
1、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診斷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
2、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創造條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3、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的創造實踐。
(2)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
1.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
(1)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科學的評價標准和評價量規
(2)通過日常觀察或設置真實任務搜集評價資料
(3)評價結果的處理
2.評價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把握、及時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3.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開展總結性評價
(3)評價的組織實施
1.選用評價方式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和具體評價目標,體現針對性和效益性
2.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價,提高評價效率
3.提高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評價的專業技能,加強團隊合作
評價方式有過程性評價方式、評價與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總結性評價方式。很顯然,新課程標准力求教學評價在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上進行,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表現、情感體驗以及學習成果的整體考核,以便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現狀和發展水平。強調要關注學生成長軌跡的真實記錄和檢驗信息素養的發展水平,這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能力提出了嶄新的要求。新課程標准所倡導的教學評價的復雜程度以及工作強度,對教師的素質、教學評價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挑戰。
課程建設是一個持續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信息素養的目標在標准中得到了較為恰當的表述。讓我們攜起手來,沿著課程標准確定的思路,不斷地改進自己提升認識,共創信息技術的燦爛明天。
㈡ 信息技術教師如何走出「打雜」困境
在各大信息技術教育論壇上,都會看到不少信息技術教師發牢騷,說學校對這門學科很不重視,使得信息技術教師不能安心致力於課堂教學,而是在做著電工、維修員,打字員、做課件等雜事。還有不少教師把希望寄託在信息技術能列入高考范圍,以為這樣就可以提升自身的價值。的確,信息技術教師整天忙忙碌碌,卻搞不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還有的教師乾脆走出校園,做起了IT人?面對目前的困境呢,教師們應該如何面對?下面的建議也許可以引起你的思考。
第一招:我專業,所以我不可小視
成為「打雜」的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做一個「高專精」的信息化教育人才,是讓人重視你的必要條件。一個IT精英,在教育信息化上不一定是精英,但是一個教育信息化的「精英」首先應該是專業化的。
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空間包括三方面:從為學生信息化服務方面來提升專業發展,即是從信息技術教學出發,提升信息技術本學科教學法的水平。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轉變以前教計算機操作的概念,而側重於傳授過程和方法,側重於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就此,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對信息社會的本質特徵進行洞察,並且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對自身學科知識結構的不足之處進行補缺和提高。
從為學科信息化服務方面來提升專業發展:即是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出發,提升設計和指導信息化教學的能力。目前,信息技術教師只能為學科教師開展課程整合提供低層次的技術操作幫助,沒有達到能夠進行指導和設計的高度。在這種背景下,要為其它學科教師所認同和尊重,信息技術教師就應該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能夠為其它學科課程策劃和設計出各種高質量的信息化教學。
從為學校信息化服務方面來提升專業發展:即是從系統決策能力出發,提升學校層面信息化發展的設計規劃能力。學校信息化的發展大趨勢為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進一步培養自己的信息化系統規劃能力和管理能力,協助校領導為學校的信息化發展布局,制訂計劃。
第二招:富創意,所以我不可替代
隨著學校信息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課件製作這樣的「高難」活動很多普通老師都可以獨立完成了。現在,技術已經成為次要的因素,創意構思才是最值得推崇的。更令人擔憂的是,在信息技術教學上,充滿了隨意和無序,以至於有人認定信息技術教師只要管好設備就行了。
我覺得信息技術教師要找准自己的價值定位,應該思考以下一些問題:
一是個人的專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信息技術的特點之一就是知識更新快,要適當超前地學習一些新的技能,這可是「吃飯」的基本功。
二是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認識。我們應該深入地理解思考信息技術教育的內涵,而不要囿於它的內容編排。內容僅僅是一種載體,承載所希望學生獲得的信息素養、情感體驗、探究習慣甚至審美能力等等。作為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拓展、豐富信息技術課程的內涵,而不僅僅理解為「技術」的課程。我想作為有所追求的信息技術教師,要努力上出組織有章法、教學有內涵、課堂有情趣的信息技術課,重拾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尊嚴。
三是對教育信息化進程的預見。首先智能機器人項目將被引入信息技術課程。這是信息技術教育的新領域,信息技術教師會有廣闊的天地開展研究和探索。其次要促進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這種融合並不能完全替代那些屬於信息技術范疇的內容的學習,信息技術教師依然會作為重要的指導者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最後是關注社區信息化,信息技術教育將不僅僅局限於學校,而會拓展到社區與家庭。那時,信息技術教師將為網路資源的建設、網路社區活動的組織(蘊涵信息技術教育)、網路運作的維護作出努力。
「信息技術老師,你會下崗嗎?」這是很多老師心裡沒譜的事。「剛看到網站上貼出這樣的貼子時,很多教師的心裡是不情願的,事實上,當學校所需要的信息技術越來越不「神秘』,為普通教師所掌握,信技教師就必須面對這樣的問題:怎樣才能讓你的工作是無可取代的,怎樣才能讓你的存在是有價值的?」一位信息技術教師如是說。
第三招:有進取心,就沒有危機
我是一名校長,我可以結合我們學校的情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們是一所省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三年級以上每周一節的信息技術課將會被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整合課所取代。不遠的將來,所有年級都將取消專門的信息技術課,代之以至少每周一節的語文、數學、常識等學科在網路教室上課。網路和計算機真正成為了教和學的工具。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已經表達了強烈的呼籲,不少已經開始了實踐。
如果課程整合是一種趨勢,那麼,我們的信息技術老師,你具備了應有的綜合素質了嗎?你能夠順利的轉崗嗎?我認為,信息技術老師必須有很強的危機意識,及時調整自己的專業走勢,經常要參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研究,甚至主動要求兼任其他的一些學科,積極嘗試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這樣的話,就有可能化被動為主動,繼續在新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成為開拓者,成為學校領導、老師、學生心中的香餑餑。我始終相信,一個有進取心的老師不會下崗,一個始終學習著、思考著、研究著、實踐著的老師不會下崗。除了忙碌,需要抬頭向前看。
第四招:有多重角色,就會有多重價值
第一,好老師。做好教師是每一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教師的共同願望。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要掌握豐厚的學科知識、嫻熟的使用技能、精湛的課堂教學藝術,使學生喜歡你的課,並在你的教學中學到知識,掌握技能,並產生對信息技術的濃厚興趣。
第二,好夥伴。現代教育提倡每位教師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但由於我國教師的業務培訓相對滯後,至使不少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有關知識、使用方法知之不多,有的甚至毫不了解。信息技術教師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之處,應該充分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同事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比如幫著做一些課件,培訓等,讓你的同事能在自己的幫助下逐步掌握信息技術。
第三,主人翁。信息技術教師在學校中兼任電腦維修、打字員的現象比較普遍,這是普及信息技術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現象,隨著信息技術被更多的教師所掌握,相信這種現象會慢慢消失。但在這初級階段,信息技術老師有義務承擔起這些工作。另外,信息技術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信息技術的社會性、服務性功能,把課堂教學與學校的中心活動相結合。
第五招:直面現實積極進取
很多信息技術教師發牢騷的原因是自己幹活太雜、太多。目前每個學校適合計算機教師的崗位有教師、網管、課件製作等電教工作。有些老師在學校分配工作時都會盡力承擔,其實大家在工作剛開始初期就應該與校領導交流一下,明確自己與別的老師的分工。
如果你是教師,你就上好課,帶好學生的計算機競賽,寫好自己的教學論文,這些活夠你做的。如果你想成為網管,那麼你至少應熟悉基本的網管知識,掌握一門網路編程語言如ASP、ASP.NET、PHP、JSP等,並在自己的學校網站上搞試驗並投入運行。如果你想成為課件製作類的電教人員,那麼好好操練FALSH、AUTHWARE等軟體吧。每年不是有全國及全省的教師自製課件評比活動嗎?其實還是一句話,直面現實,積極進取!
第六招:做學者型教師
我除了教學,還承擔學校信息技術教研室教研員工作,負責全校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研究及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而這又恰恰是我最近幾年一直在關注與研究的課題。作為一名信息技術學科老師,我覺得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致力於研究信息技術學科本身的特質,不能把信息技術學科與其他基礎學科混為一談,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為了寫好學校的校本課程標准以及實驗區的教材,我詳細地研究了國家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學習次數超過了10遍,每次都有一些新的體會與想法。而自己也在這方面作出了嘗試與研究,對於信息技術學科的發展有著自己的一些理解。
學校的信息化工作任重道遠,很多領導的理念不夠新,對於信息技術和教育信息化不太了解,他們花精力、財力把硬體環境搞起來了,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些硬體下去以後的維護工作,消耗情況,也不知道這些東西將會做出怎麼樣的效果來。因此,我個人認為,學校領導要不斷加強認識,同時信息技術教師也要和領導做好溝通工作,這樣信息技術教師的腳下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㈢ 高中信息技術新課標實施過程中面臨哪些問題與挑戰
作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線教師,我重視加強從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和反思。因此,對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發現主要存在在學生學習實際與新課標要求,差異很大;學生學分認定方面,存在困惑多;新教材教學資源開發深度與廣度,不易把握等問題,發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為此,筆者提出了結合學生實際,理順教材內容;適時、適度,增加合適內容;教學形式上,實行分層和小組教學;建設學科網站,提供學習資源;採用活動目錄ad,加強計算機軟硬體管理;設置「網路驅動器」,建立學生學習資源庫;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認定學分等對策,和大家一起商討。
一、發現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學習實際與新課標要求,差異很大。
本人在信息技術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課本內容多,課時少,信息技術課上起來不容易;學生起點不一,程度差異大,給教學內容的選擇帶來了困難的問題。
《課程標准》要求高中信息 技術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信息技術教育相銜接,高中課標定位在非零起點,我們學校處在北京市的一個偏遠的山區,到現階段零起點的學生人數還很多。高中階段學生的起點水平參差不齊是普遍的現象且長期存在,而且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分化很快,新課標中如何解決學生起點不齊問題,如何實施差異式教學是信息技術教師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內容難度大,課時少,這樣下來信息技術課上起來不容易。以信息技術基礎知識中的第三單元的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為例,涉及的知識有:文本的加工、圖片的處理、視頻的處理與加工、音頻文件的處理與加工、動畫的製作等;對於零起點的學生來說,在規定課時的基礎上學起來難度非常大。
2.學生學分認定方面,存在困惑多。
新課程改革倡導評價改革,並且明確提出所有學科的各個模塊的學分認定原則: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這就出現了,信息技術教師教的班都比較多,所以過程性評價實施起來不易。例如:本人今年教六個班級的課,在學期初,我嘗試了用excel來統計每一天每位學生的出勤、課堂紀律、小組合作、任務完成等成績,最後還要對每位學生每節課表現做點評。一個月下來,疲憊不堪。除去統計平時成績的時間我就幾乎沒有時間去備課了,只能犧牲自己晚上的時間在家備課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模塊的平時成績是如實的記錄下來了。
信息技術學科在學分認定方面存在的困惑:(1)在過程性評價中,也許不是很公平,存在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完成作業的情況。曠課的記錄和課堂表現的記錄都是由人為操作的,在評價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誤差。(2)《信息技術》課程在中學普遍不被重視,社會、學生、家長不是很重視信息技術教學。故在信息技術學科學分認定方面,學分評價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阻礙性。
3.新教材教學資源開發深度與廣度,不易把握
新課程講究對內容進行提升,但一些內容(如:圖片處理),學生根本沒有學過,只能從頭開始,如何來提升呢,如何去組織教學呢?新課程要求我們採用自主探究、任務驅動、交流合作、提問式等教學方法去組織教學,本人也嘗試了多種教學方法,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學起來很困難,這樣下來如何去組織教學成了我每天要思考的問題。
二、探討解決問題的主要對策
本人認為,以上存在的問題是信息技術教師共同面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人提出如下對策和大家一起商討。
1.結合學生實際,理順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資源和工具」。教師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動的執行者,而是一名研究者與創造者。它要求教師不能拘泥於教材,要站得比教材更高,從而最大限度地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把握學生知識掌握的實際,及時調整教材內容,張馳有度地學習知識。對學生現狀的正確判斷和評價,找出其中的薄弱環節與不足,對症下葯。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注意內容間的聯系,從而設計教學方案,真正發揮教材整合的教育教學效果。例如:在實際的教學中本人結合學生實際把整個教材的順序打亂,分成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是第一章和第六章;第二單元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三單元是第四章;第四單元是第五章。
2.適時、適度,增加合適內容。
新課程的普適性決定了任何教材都有取捨增刪的空間。因此,教師可根據當時、當地、本校、教師自身、所教學生的實際和特點,從課外精選具有時代氣息或學科前沿成果的資料,或是生活實際的素材補充到教學內容中來,並以此來確定自己的教學內容。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信息加工與表達時,把漢字輸入法的內容融入這一單元中;在學習信息資源管理時,適時補充資源管理器中的相關知識。這樣適時適當加入合適的內容,學生接受起來很容易。
3.教學形式上,實行分層和小組教學。
針對學生起點參差不齊的這種情況,要進行新課程的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處理學生起點參差不齊的問題。為此,我在實踐中大膽的嘗試採用了分層教學法,具體做法如下:上第一節課前,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以前知識的掌握程度;根據學生提交的調查問卷對全校學生進行信息技術課分班,分為3個班(比較熟練、基本熟練、一點不會)。這樣下來一個班學生的起點差距就小了很多,教學起來也很流暢。每個班級進行小組教學,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我們學校每個班級有40位同學,每4人一小組,每2個人一小小組。如果有人發現自己哪塊東西不會,就先找小小組內的另一個人商議;如果還解決不了,就把這個問題拿到小組內討論解決;如果再解決不了,就在班級內討論解決;最後老師給出解決辦法,這樣下來就鍛煉了學生分析和解決的能力。
4.建設學科網站,提供學習資源。
(1)建立網站,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
在新課程培訓結束後,本人利用假期時間建設了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網站。學生在利用教學網站進行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信息技術學科能夠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成為平常生活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使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重要性。
教師教學過程中綜合利用教學網站,更能夠突出教學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學習環境。教師利用教學網站進行教學可以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實施分層式教學,減輕工作量和提高教學效率。
(2)利用網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課前,教師通過學科教學網站的虛擬課堂欄目中發布學習任務、教學內容和相關練習。教學過程可以採用教師輔導和學生自主學習方式,也可以結合教學網站進行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利用教學網站進行課前的探究,這也是新課程實施的一種方式。
教師在講解一些具體的操作步驟的時候,往往都是採用教師邊講邊操作的方法。雖然演示的過程能通過屏幕廣播方式廣播給學生,但如果操作步驟過多和復雜的話,學生就無法記住所有的操作步驟,在學生自己實踐時就感到困難重重,甚至是無法下手。當學生遇到以前所學而又忘了的知識,鼓勵學生從教學網站上查找所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復習回顧或教學網站上直接查找相關知識點進行了解。學生只要通過課前教師發布教學網站的練習操作方法就可以依照指導步驟一步一步完成練習。
(3)利用在線測試,檢查教學質量更便捷。
教師可以使用教學網站的在線測試系統,課前設計一些課堂練習,學生在學完本節知識後在線完成練習。計算機自動批改並將答案和成績通過網路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反饋對每個學生做出適當的評價和小結。
一個模塊或一個專題的教學結束後通過教學網站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對教學的教學評價,這可以作為模塊成績和期末總評的參考,有利於從全方面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4)利用「作業提交」,改進教學管理方式。
學生課後可以通過計算機登錄到教學網站,完成課後作業,並把作業上傳到教學網站中提交給教師批改。通過虛擬課堂欄目或下載相關的課件和學習資料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遇到疑難問題可以到教學論壇中向其他同學和教師請教。
4.採用活動目錄ad,加強計算機軟硬體管理
本人在開學初對機房機器進行了域用戶管理。伺服器裝了windows 2003 server,學生機和教師機都安裝了windows xp系統。把每個學生機和教師機都加入到yqwz域中,每個學生和老師都有自己唯一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陸到域中,由於只是域用戶,所以只能登陸到相應的域,不能登陸到本機,這樣一來,只要在域上設置好用戶或用戶組的許可權,這些用戶或用戶組就只能根據各自的使用許可權使用計算機上的相應資源,沒有許可權的事情自然就不能做了,通過適當的設置,使用時學生就不能對計算機的軟硬體系統進行任何的設置和修改了。
5.設置「網路驅動器」,建立學生學習資源庫
以前上課的時候學生的東西總被刪掉,帶u盤的問題也很嚴重,老師管理學生資源很困難。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在伺服器上給每個學生提供一定的空間,在每個域用戶下建立對應的「網路驅動器」。每位學生以自己的域用戶登陸到域中,都將只看到自己名的「網路驅動器」和一個優秀作品展示的「網路驅動器」。自己名的「網路驅動器」是為學生建立的資源庫這樣他看不到別人的東西就刪除不了了,也不為自己的資源是否被刪除而擔心了,老師也不會為管理學生資源而苦惱了。
㈣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全國是統一的一套嗎
是全國統一的。
一、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基本模塊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塊是對學生的較高要求各區縣可根據教學目標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模塊內容的基礎上,適當選取拓展模塊的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不少於68學時,建議102學時;
上機課時不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會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
四、課程教學內容
小學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採集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如錄音機、電話機、傳真機、電視機、磁碟、光碟、照相機、雷達、計算機等。
(2)從外觀上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和作用。
(3)比較熟練地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載信息的幾種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5)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培養使用計算機的良好習慣。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方法。
(2)學會一種漢字輸入方法。
(3)學會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 用計算機畫畫
(1)學會使用基本的繪圖工具;
(2)學會繪制圖形。
(3)學會給圖形著色。
(4)學會編輯修飾圖形。
模塊四 用計算機作文
(1)掌握一種文字處理軟體的基本操作。
(2)學會文章編輯、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學會插入圖片、藝術字(美術字)和表格。
模塊五網路的簡單應用
(1)了解有關網路的基本常識。
(2)學會使用瀏覽器瀏覽信息、下載並保存有用信息。
(3)學會收發電子郵件。
模塊六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了解多媒體素材類型。
(2)學會一種常用的多媒體製作工具製作、編輯簡單的多媒體作品。
(3)學會展示多媒體作品。
*模塊七LOGO繪圖
(1)學會用LOGO基本繪圖命令繪制基本圖形;添加顏色;並組成組合圖形。
(2)學會用LOGO音樂命令演奏樂曲。
(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機器人的方法。
(4)了解LOGO簡單編程。
初中和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簡稱新課標)已由專家組起草完成。
一、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定位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而設置的必修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創新性)為特徵的指定學習領域。在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領域外,各省、市、自治區在保證最低要求的基礎上,在課程內容、培養目標、課時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
二、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總體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實施可以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有效開展各學科學習和探究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主動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可以拓展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需的信息技術技能,鞏固信息素養和技術創新意識;對於培養國家建設和國際競爭所需的信息技術人才、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目標
總體而言,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目標為培養—發展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究信息技術的興趣,養成—鞏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形成—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培養—強化學生使用信息技術支持各種學習和解決各類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強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藉助計算機和網路獲取、處理、表達信息並用以解決實際問題、開展學科學習的過程;活動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編碼以及利用計算機等常見信息處理工具處理信息的一般過程;積極參加信息技術活動,主動探究信息技術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奧秘。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內容設置和選擇原則
一、小學、初中、高中的信息技術教育要銜接。
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基本完成應用軟體的學習;初中的信息技術教育要具有"雙銜接",初中不再是零起點。關於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的銜接,參考下表:
興趣特長
應用技能
信息素養
技術創新
小學
激發興趣保持學習動機
掌握常用軟體/工具的應用技能
體驗信息活動形成信息意識
勇於質疑的問題意識敢於嘗試的創新精神
↓
↓
↓
↓
↓
初中
鞏固興趣發現特長
拓展+提升初步具備一技之長
自主選擇綜合運用
創新能力培養,改進方案,動手創新
↓
↓
↓
↓
↓
高中
專業學習和發展興趣
自選門類專業發展
信息→知識→智慧
某一技術門類的設計、製作、創造
二、以興趣為起點,以活動為載體,螺旋上升的設置內容。
要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淡化學科體系,打破各操作軟體之間的界限,以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實踐任務為主線,將學生必須掌握的軟體操作分散到不同學年的實踐活動中,通過技術要求的提升引領學生螺旋上升式學習。
三、鼓勵跨學科的活動為主題,實現技術學習與技術應用之間的整合,體現「雙價值」。
以學科學習主題作為信息技術任務選題,鼓勵學生將學到的信息技術技能應用到其他學科、領域學習中。以此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在學科學習中的價值的理解,推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領域的整合,實現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與學習工具的雙重價值。
四、適應地區差異,體現地域特色,有很強地方特色的國家課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門在達到要求的基礎上,確定地方課時、界定課程內容、選擇教材呈現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權;教師在內容選擇、難度設置上應適應本地設備、師資及學生的現狀,活動選題除了體現課程整合外,要鼓勵多樣化的選題,體現「四地」——立足地方現實,體現地方特色,反哺地區經濟,融合地域文化。
五、「應用與創新相結合」的課程目標。要體現個別差異,鼓勵技術創新。
多樣的課程,打破教室和書本的局限;
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題,任務要求分水平,適應個別差異的特長發展需求;
教學過程中要鼓勵更自主技術實踐與更開放的科技探究與技術創新;
適度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理解適合其年齡的信息技術核心概念。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和目標要求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內容分為基礎性內容和拓展性內容。基礎性內容是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學科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必要基礎,這是必修內容。拓展性內容是針對信息技術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及在信息技術方面學有餘力的學生設置的選擇性學習內容,以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發展。小學的選修包括機器人教學和LOGO語言。中學的選修內容有機器人教學和基於漢語編程語言的程序教學。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
一、形成運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識別計算機的外觀和常用輸入設備(如滑鼠、鍵盤)、輸出設備(如監視器、列印機)及其他常用外接設備(如音箱、耳機、話筒等);能通過動手組裝或觀看組裝示範,探究計算機的基本構成,認識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動學習——直接經驗;觀察學習——間接經驗)。
2.通過打字任務或簡單的游戲,熟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輸入、輸出設備。
3.能在實際操作的基礎上,總結利用計算機輸入、存儲、加工、輸出信息的基本流程;藉助自己獲取、加工信息的經驗,體驗計算機在處理信息方面的優勢,知道計算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
二、樹立與終身學習和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意識,形成積極的信息技術學習態度,養成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
1.結合生活和學習經驗,體驗信息在生活、學習、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認識信息價值(理念先行)、敏銳捕捉有用信息(選擇性注意)、主動獲取相關信息(有目的的任務驅動)、甄別篩選正確信息(針對性、准確性、價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識;逐步形成判斷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動抵觸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斷能力;能討論每個個體在創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責任。
2.通過身邊的事例或觀看案例,體驗現代信息技術在獲取、加工、存儲、表達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術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討論人類發明創造信息技術的基本歷程,形成樂於學習、勤於操作、敢於創新的信息技術學習態度,樹立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和技術操作能力;主動參與科技創新的志願。
3.觀察和列舉日常生活、學科學習和其他綜合實踐活動中信息技術的常見應用,能討論這些技術應用帶來的利弊。
4.能討論應用信息、信息產品、信息技術現備和軟體時涉及到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問題,能描述不恰當應用帶來的後果;知道如何負責地使用技術設備和信息資料,在引用他人的觀點、成果和信息時理,知道如何註明出處和給予恰當的致謝;養成保護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識,學會防查殺病毒、簡單的文件加密(如設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護方法——「行為指導」「使用技能」。
三、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工具收集和處理信息,以支持學習、探究和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1.能根據學科學習和其他活動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類型,討論確定合適的信息來源(如他人、書籍、報刊雜志、光碟、錄像、電視、網際網路等),學會從不同的信息來源搜集資料的方法(如實驗、調查、訪談等)。對信息搜集過程進行一定的規劃,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識和習慣。
2.學會利用常用設備(如數碼相機、探測器、掃描儀、錄像機等)獲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見信息技術設備對傳統介質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數字轉換。
3.學會利用計算機輸入和存儲資料,學會利用計算機的資源管理功能對文件資料進行合理的分類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夾)、保護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計算機內存儲的信息;通過比較和實際體驗,感受對信息進行數字化編碼、存儲和管理的優勢,認識到數字化是信息技術的核心概念之一。
4.能熟練有效地運用遠程通訊工具和在線資源(如E-mail、網際網路等),瀏覽、查找、下載和保存遠程信息,以滿足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及其他問題解決的需要。
5.能根據任務需要評價信息的相關性、准確性、適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別和選用有價值的信息。
四、學會使用常用信息處理工具和軟體,展開寫作、繪畫等活動,製作電腦作品。
1.學會使用一種計算機畫圖軟體,設計並繪制圖形。例如根據表達意圖確定圖畫的主題和大體構思;能設置背景顏色和圖畫的顏色;能使用常用的電腦繪畫工具畫出點、線、面;能通過剪切、復制、粘貼等電腦特用的功能對點、線、面進行組合、編輯,構成符合表達意圖的完整圖畫;能給圖畫上色,能對圖畫的整體或某個部分進行修改,或設置必要的效果。
2.學會使用一種文字處理軟體處理文字信息 寫作,在學會常用文字處理功能的基礎上,學會通過文字編輯、版面設置、剪貼畫、藝術字、繪制圖形、插入圖片、製件文字表格等方式,增加文檔的表現力。
3.熟悉信息處理軟體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比較不同軟體界面的異同,總結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操作方式,積累技術應用經驗。
五、學會使用多媒體製作軟體,運用文字、圖片、聲音等多種方式,靈活地表達想法、創意和研究結果。
1.能根據內容的特點和表達的需要,思考並確定表達意圖和作品風格;進而根據表達意圖,比較圖畫、文字、表格、聲音等不同信息表達形式的優缺點,選擇(組合)合適的表達方式,對作品的製作過程進行初步的思考和規劃。
2.學會運用合適的信息處理工具或軟體(如文字處理軟體、畫圖或圖形處理軟體、計算機錄音軟體等),導入、插入圖畫、文字、表格和聲音,並進行必要的編輯或修改,設置圖像和文字的效果;製作或插入表格;錄制或截取一段聲音等。
3.學會使用一種簡單的多媒體製作軟體,集成文字、圖畫、聲音等信息,製作簡單的多媒體演示文稿。能根據作品特點和受眾的需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發布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4.能根據作品特點和受眾的需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發布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5.能對自己和他人的電腦作品進行評議,並在評議基礎上對電腦作品進行必要的優化以增強表現力。比較利用電腦製作作品與傳統作品的製作過程的異同。
6.討論所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優缺點,提出可能的技術改進建議,形成初步的技術創新意識。
六、學會運用常用遠程通訊工具進行合作學習,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
1.學會使用電子郵件與他人共享信息、獲取支持、表達觀點或開展合作。
2.學會使用在線討論工具或已有的學習網站,討論課程相關問題或開展持續深入的主題研討。
3.學會使用同頁製作軟體,規劃、設計、製作發布簡單的網站,通過網站共享信息、發表看法、發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4.能觀察和討論網站交往中產生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問題,在使用網路與人交往時,能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網路禮儀;能結合實例,討論網路應用對個人信息資料與身心安全的潛在威脅,形成網路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知道不恰當的網路應用和網路交往可能產生的後果。
七、學會設計和製作簡單的機器人,體驗「採集信息——處理信息——控制動作」的基本過程。該部分內容為選修。
1.能識別是建議機器人的基本構造;說出各類感測器(如聲音、光敏、紅外、溫度、觸摸)的功能及其對人類功能的模擬,能描述機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過感測器搜集信息。通過程序判斷處理信息、控制外部動作等流程。
2.研究和了解現代機器人的發展趨勢,討論機器人與人類在解決相關問題上的優缺點。例如,機器人對復雜情況的反應,機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類難以完成的任務等。
3.學會根據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需要,設計、動手製作或組裝簡單的實物機器人(如:機器人導盲,機器人迎賓、滅火、踢足球、走迷宮等),將編制好的控製程序(使用流程圖方式)導出到實物機器人,運行機器人並對機器人及其控製程序做出必要的調試和修改。或使用簡單易學的程序語言(如LOGO)編制簡單的程序控制機器人做出簡單動作或解決簡單問題。
4.在不具備實物機器人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機器人模擬環境來***器人的運動和調試使用流程圖編制的簡單的控製程序;初步感受利用程序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
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
一、理解信息技術社會的含義,體驗和分析信息技術對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影響,表現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術使用的習慣。
1.結合學習和生活經驗,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徵,討論衡量信息社會的主要標志。結合自身應用信息技術的經驗,進一步討論信息的價值,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表現出理性認識信息價值、敏銳,捕捉有用信息、主動獲取相關信息、甄別篩選正確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識;進一步提高判斷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動抵觸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斷能力;討論每個個體在學習共同體和社會公共知識創新中的責任,形成積極參與有益信息創作和知識創新的意識。
2.結合實例,了解常見的信息編碼方式及其對信息處理的意義。
3.調查身邊常用的信息技術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術的類別及其在學習、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舉和分析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對工作、學習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並能就某個專題進行調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計算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能結合應用實踐,總結和描述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構成,初步認識互聯的概念及與單機的區別。在具備網路的學校中,學生應熟悉局域間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見硬體設備的作用及其常用的關鍵技術指標,比較不同指標對計算機功能的實際影響,學會根據學校、家庭或工作場所的具體要求,設計計算機軟體的配置方案。
3.討論分析操作系統在計算機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學習或進一步熟悉資源管理器的有關功能及其相關步驟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復格式化、建立目錄、搜索、設置安全和共享等)。通過實踐,加深對資源管理的認識,養成資源管理的意識。
三、利用網際網路有效獲取信息,支持學科學習,解決實際問題。
1.根據學習或實踐需要,提高使用網際網路搜索、瀏覽和下載信息的能力,體驗超鏈接在網頁中的作用,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學會合法、合理地使用網路工具和資源。
2.能根據學習主題或實踐任務,識別網上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能討論網路信息獲取與其他信息獲取的異同點。
3.能利用BBS、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網路交流工具傳遞信息、表達思想、輔助學習。學會判斷不良信息、主動抵觸不友好網路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學會管理電子郵箱和反垃圾郵件的管理的方法,學會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斷並主動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四、學會製作動畫作品,直觀地表達動態信息或描述過程。
1.欣賞分析動畫作品,比較動畫與其他信息表達方式的聯系與區別,分析動畫在信息表達方面的獨特性。
2.通過剖析作品,了解動畫的製作原理,熟悉動畫製作的基本概念。
3.學會使用一種常用的動畫製作工具,設計、製作動畫,表達動態信息或描述動態過程。
五、學會使用電子表格軟體進行簡單的數據處理,支持學科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1.根據學科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需要,學會使用電子表格輸入或記錄數據,對數據進行整理、分類、成表。
2.根據需要,學會用電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數等功能對數據進行必要的計算和處理。
3.能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和發現規律。
4.學會使用電子表格的圖表功能,直觀地呈現統計結果和研究結論,增強研究結論和結果的說服力。
六、能使用常用信息處理工具,綜合運用寫作、繪畫、表格、動畫等多種方式,設計、製作並發布多媒體作品。
1.能根據內容的特點和信息表達的需要,確定表達意圖和作品風格,選擇適合的素材和住處表現形式,並對製作過程進行規劃。
2.能根據表達的需要,結合考慮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不同媒體形式素材的優缺點和適用性,選擇合適的素材並形成組合方案;學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採集必要的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3.綜合運用合適的軟體和工具對原始素材進行初步的編輯、加工。
4.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體製作軟體,集成各類素材,製作多媒體作品。
5.能根據作品特點和受眾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發布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6.能通過討論形成多媒體作品的評價標准,對自己和他人的多媒體作品及其製作過程進行評價,並對作品進行有效的優化以增強在現力;能比較利用信息技術製作電腦作品與傳統作品製作過程的異同。
7.討論所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優缺點.提出可能的技術改進建議,形成技術創新意識,養成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
七、通過網站設計與製作進行合作學習,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
1.結合自己使用網站的經驗,比較網站與其他多媒體作品在信息表達與發布方面的異同,比較網站和網頁的關系,了解網站的基本結構。
2.學會根據學習或社會交往的需要,設計學習支持網站或其他主題網站,學會合理規劃網站或其他主題網站,學會合理規劃網站的內容欄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學會使用合適的網站製作工具製作網站,嘗試使用常用網站製作技巧支持課程學習、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會交往。
八、設計和製作機器人,以機器人為載體,體驗並初步學會通過程序設計解決問題的基本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