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信息港的基礎條件有哪些

信息港的基礎條件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07-21 17:11:11

Ⅰ 信息採集的方法有哪些

信息素養觀念的建立
信息的溝通已由人際互動發展到了人機互動。信息量大,信息處理的新技術與新方法不斷出現。
信息素養觀念是指關於如何學習的態度和認識。
1 終身學習
2 能力導向學習
3 開放學習
就是說應當具有如下理念:
善取:時常有高效獲取的行為
善待:保持能正確評價的頭腦
善用:永遠具有會充分利用的能力
2信息的概念是什麼?它的類型與特徵是什麼?
信息的概念
信息在通信過程中的作用角度
,信息被看作是用以消除信宿對信源發出何種消息的不確定性的東西。簡單地說,「信息是指有新內容、新知識的消息」。這也就是說,信息與消息是有區別的。信息與消息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消息是信息的載體,其形式是多樣的、具體的,而信息則是指包含在各種具體消息中的抽象內容。事先已經知道的消息不是信息。在接收者看來,信息必須是事先不知道其內容的新消息。
信息就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並把這種適應反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交換的一種內容。信息自身具有的內容屬性上給信息下定義,注意了信息的質的方面。
所謂信息,並非指事物本身,而是指用來表現事物特徵的一種普遍形式。從本質上說,信息是事物自身顯示其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的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事物現象。但是,信息與認知主體又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必須通過主體的主觀認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這表明,信息是一種比運動、時間、空間等概念更高級的哲學范疇,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概念。
復雜的、多層次的概念
信息的概念是有層次的,最重要的是兩個層次:一個是沒有任何約束條件的本體論層次,另一個是受主體約束的認識論層次。從本體論層次上來考察,信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是事物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亦即「事物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系的狀態以及狀態變化的方式」。認識論層次上的信息定義:信息就是主體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是反映出來的客觀事物的屬性。

信息的類型、特徵
(1)按照信息的發生領域,可將信息劃分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會信息
物理信息是指無生命世界的信息。
生物信息是指生命世界的信息。
社會信息是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信息,包括一切人類社會運動變化狀態的描述。按照其活動領域,社會信息又可分為科技信息、經濟信息、政治信息、軍事信息、文化信息等等。社會信息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資源,也是社會大系統的一類構成要素和演化動力。因此,社會信息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對象。
(2)按照信息的表現形式,可將信息劃分為消息、資料和知識
消息是關於客觀事物發展變化情況的最新報道。消息反映的是事物當前的動態的信息,因此生存期短暫,有較強的時間性,主要用於了解情況,決策行止。
資料是客觀事物的靜態描述與社會現象的原始記錄。資料反映的是客觀現實的真實記載,因此生存期長久,有較強的累積性,主要用作論證的依據。
知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人類發現、發明與創造的成果。知識反映的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普遍認識和科學評價,因此對人類社會活動有重要的意義。人們通過學習掌握知識,可以增長創造才能,提高決策水平,更有效地開展各項社會活動。
(3)按照主體的認識層次,可將信息劃分為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
從主體對信息的認識層次上看,由於主體有感受力,能夠感知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外在形式,由此獲得的信息稱為語法信息;由於主體有理解力,能夠領會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邏輯含義,由此獲得的信息稱為語義信息,又由於主體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能夠判斷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效用、因此獲得的信息稱為語用信息。語法信息、語義信息、語用信息三位一體的綜合、構成了認識論層次上的全部信息,即全信息。
語法信息是信息認識過程的第一個層次。它只反映事物的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而不考慮信息的內涵。換言之,語法信息只是客觀事物形式上的單純描述,只表現事物的現象而不深入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內涵及其意義。這一層次涉及到可能出現的符號的數目,信源的統計性質,編碼系統,信道容量等等,主要研究信道傳遞信息的能力,設計合適的編碼系統,以高度的可靠性快速有效地傳遞數據,都是通信工程所關心的問題。
語義信息是信息認識過程的第二個層次。它是指認識主體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的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的邏輯含義;換言之,語義信息不僅反映事物運動變化的狀態,而且還要揭示事物運動變化的意義。從信源發出的數則消息,如果只是從通信符號的統計數量來看,其信息量可能相等,但信息量相等的消息其意義卻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在信息檢索中就要考慮到信息的語義問題。
語用信息是信息認識過程的最高層次。它是指認識主體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柏對於某種目的所具有的效用。換言之,語用信息就是指信源所發出的信息被信宿接收後將產生的效果和作用。同語義信息相比,它對信宿的依賴性更強,而且與信息傳遞時間、地點、環境條件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信息管理關注的主要是語用層次上的信息現象。
信息的基本特徵是
(1)普遍性。信息與物質、能量一起,構成了客觀世界的三大要素。
(2)表徵性。信息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只是事物運動狀態和存在方式的表徵。一切事物都會產生信息。信息就是表徵所有事物屬性、狀態、內在聯系與相互作用的一種普遍形式。宇宙時空中的事物是無限的,表徵事物的信息現象也是無限的。
(3)動態性。客觀事物本身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信息也在不斷發展更新。
(4)相對性。相對於認知主體來說,人們實際獲得的信息(實得信息)總是有限的。並且,由於不同主體有著不同的感受能力、不可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目的性,因此,從同一事物中獲取的信息(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肯定各不相同,即實得信息量是因人而異的。
(5)依存性。信息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必須依附於一定的物質形式。我們把這些以承載信息為主要任務的物質形式稱為信息的載體。
(6)可傳遞性。信息可以通過多種堤道、採用多種方式進行傳遞,我們把信息從時間或空間上的移動過程稱為信息傳遞。實現信息傳遞功能的載體又稱為信息媒介。一個完整的信息傳遞過程必須具備信源(信息的發出方)、信宿(信息的接收方)、信道(媒介)和信息四個基本要素。
(7)可干擾性。信道既是通信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對停息傳遞有干擾和阻礙作用。我們把任何不屬於信源原意而加之於其信號上的附加物都稱為信息干擾。
(8)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分析或綜合,擴充或濃縮,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所謂信息加工,是把信息從一種形式變換成另一種形式,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保持一定的信息量。如果在信息加工過程中沒有任何信息量的增加或損失,並且信息內容保持不變,那麼就意味著這個信息加工過程是可逆的,反之則是不可逆的。實際上信息加工都是不可逆的過程。
(9)可共享性。信息區別於物質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可以被共同佔有,共同享用,也
就是說信息在傳遞過程中不但可以被信源和信宿共同擁有,而且還可以被眾多的信宿同時接收利用。

4 信息科學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信息科學是以信息為基本研究對象,以信息的運動規律和應用方法為主要研究內容,以擴展人類的信息功能為中心研究目標的一間新興的、橫斷的綜合性學科群體。
以信息為基本研究對象,是信息科學區別於一切傳統科學的最基本的特徵。信息科學有其新穎的、獨立的研究對象——信息,它既不同於物質;也不同於能量,但又與物質和能量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因此,在研究信息時;應當明確信息與物質、能量的區別和聯系,從它們交互作用的動態發展過程中來揭示信息的本質。信息科學之所以能夠成為學科之林中的一個新興學科群體,正是因有著信息這個獨特的研究對象。這是信息科學得以存在的前提。
信息科學自身所特有的獨立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必然要有自己新的研究內容:信息運動規律及應用方法。對象(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是一種本體論意義的信息;被主體所感知的該對象運動的狀態和方式是一種認識論意義的信息。
這個模型包括了如下一些重要的過程單元:
信息感知:完成本體論意義的信息向認識論意義的信息的轉變;
信息識別:對所感知的信息加以辨識和分類;
信息變換:將識別出的信息進行適當形式的轉換(一般是指其載體);
信息傳遞:將信息由時空間的某一點轉移到另一點;
信息存儲:收到信息後要以適當的方式存儲起來;
信息檢索:當需要信息時,就要把存儲著的信息迅速准確地提取出來;
信息處理:為便於使用,需要對信息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
信息再生:在信息處理的基礎上就可能獲得關於對象運動的規律性認識(即再生出更為本質的信息),並形成針對客體對象的策略;
信息表示:主體再生的信息要用適當的方式表示出來;
信息變換:對再生信息進行適當形式的轉換;
信息傳遞:把加工變換的再生信息從時空間的某一位置轉移到另一位置;
信息檢測: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可能受到雜訊等因素的干擾,因此要把再生信息從干擾的背景中分離出來;
信息處理:為便於再生信息發揮效用,還需要對其進行適當加工;
信息施效:運用再生信息對客體對象的運動狀態和方式進行調整。
可見,只有當上述所有單元都發揮正常作用時,主體才能從本體論意義的信息中提取認識論意義的信息,並從中形成有關客體對象的正確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生出反映主體意志的信息,並通過它的反作用實現對客體對象的變革。
應當指出,信息施效在許多情況下就表現為「控制」——按照主體發出的再生信息所規定的狀態和方式來調整或改變對象原來的運動狀態和方式。整個信息過程總是始於對象初始運動的狀態和方式,終於對象終了運動的狀態和方式。信息運動過程就是不斷地控制對象,使它逐漸由初始狀態和方式轉移到目的狀態和方式。於是,從主體的立場來看,整個信息過程實質上就是對於客體對象的運動狀態和方式進行優化的過程;或者,如果我們把對象看作是某種系統,那麼,這個信息過程實際上就是利用信息通過控制(即信息的反作用)來優化系統的過程。
綜上所述,信息科學的研究范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探討信息的本質並創立信息的基本概念;
(2)建立信息的數值度量方法,包括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的度量方法;
(3)研究信息運動的一般規律,包括信息的感知、識別、變換、傳遞、存儲、檢索、處理、再生、表示、檢測、施效等過程的原理和方法;
(4)揭示利用信息進行有效控制的手段和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實現系統優化的方法;
(5)尋求通過加工信息來生成智能和發展智能的動態機制與具體途徑。
上述這些范疇既包含了信息科學的基礎理論,如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和協同論,以及相關學科理論,如人工智慧、認知科學和思維科學等等;又概括了信息科學的基本方法,如信息表述方法、信息組織方法、信息分析與綜合方法等,以及關鍵技術,如信息感測技術、信息傳遞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存儲技術、信息控制技術等;還涉及到信息科學在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信息科學就是認識信息與利用信息的科學。信息科學的研究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既包含了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又包含了在廣闊領域里涉及到的人類改造世界的過程,這些內容一起構成了信息科學群的研究體系。
信息科學的目標就是擴展人類的信息功能,特別是智力功能。以這一目標為中心,信息科學的發展將越來越深刻地揭示和闡明自然界和社會領域中信息運動的客觀規律,越來越深刻地揭示和闡明人類思維領域中信息加工和處理的內在機制,從而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人類智力勞動的解放提供有效的理論、方法和工具,提高人類信息功能的整體水平。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bbs/archiver/tid-101725.html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社區 8HgQ〗
5 信息技術的概念范圍?
信息技術是指擴展人類信息器官功能的一類技術。人類在認識環境、適應環境與改造環境的過程中,為了應付日趨復雜的環境變化,需要不斷地增強自己的信息能力,即擴展信息器官的功能,主要包括感覺器官、神經系統、思維器官和效應器官的功能。
凡是涉及到信息的產生、獲取、檢測、識別、變換、傳遞、處理、存儲、顯示、控制、利用和反饋等與信息活動有關的,以增強人類信息功能為目的偽技術都可以叫做信息技術。按前述人類信息器官功能來劃分的信息技術,即信息處理技術、感測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是信息技術群的主體,它們是人類信息功能的直接擴展;而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生物技術、機械技術等是信息技術群的支持性技術,它們是實現各項信息技術功能的必要手段;新材料、新能量技術則是信息技術群的基礎性技術,它們的開發和應用是發展和改進一切新的更優秀的支持技術的前提;在信息技術主體上,針對各種實用目的繁衍出來的豐富多彩的具體技術就是信息技術群的應用性技術。
對於信息管理領域來說,信息處理技術和通信技術是最重要的兩種信息技術工具。

6 信息技術的社會作用有哪些?
1.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變革
到了信息時代,擴展人類思維器官功能的信息處理技術(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技術)進入了社會生產過程,通信技術和感測技術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控制技術更是與高級動力工具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形成了一體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勞動工具體系,從而形成了信息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模型。生產力模型中的勞動工具體系恰好就是信息技術體系,只是控制技術一般均包含動力工具,動力工具在控制技術的控制下對勞動對象產生作用。信息時代的勞動工具不僅極大地擴展了勞動者的體力,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極大地擴展了勞動者的腦力。
2.提高人類社會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
信息技術的根本作用在於為人類的信息獲取、傳遞、處理、存儲和使用活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工具,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社會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20 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以電子計算機和數字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使人類的信息能力產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飛躍,社會信息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供應能力不斷增強,信息作為一種新型資源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能滿足一定需要,從而使社會經濟的增長不再是單純依靠物質和能量資源的投入,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賴知識和信息的貢獻,信息資源作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戰略資源正發揮著日益重大的作用。
3.促進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的發展
信息技術作為新的社會主導技術將成為推動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
以往的社會主導技術,可視為對人類體能的延伸和擴展。信息技術與以往的社會主導技術完全不同,它是通過提高信息的採集效率、流動速度和處理效果來增強人類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作為社會主導技術不僅能使信息產品的生產與流通活動迅猛發展,而且能帶來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促進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革,推動信息產業的形成和信息經濟發展。
4.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信息技術在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將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的效率和人類生活的質量。在產業界,企業的生產方式、管理體制和經營模式將會發生徹底的變革,通過運用信息技術不斷提高企業信息化的水平,可使企業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管理決策智能化、商業貿易電子化,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競爭優勢;在家庭中,小型家庭辦公室(SOHO),越來越多……利用先進的網路技術進行聯機信息檢索、在線購物、遠程教學和醫療診斷。總之,由於信息技術的深刻影響,人們的活動將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調個性化、人性化,社會信息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將會受到普遍的重視,社會服務的質量將會得到全面的提高,人類社會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7 信息技術的發展規律是什麼?
1.信息技術輔人律——以滿足人類需要為中心
人類之所以會創造出信息技術,之所以需要信息技術,就是因為信息技術能夠擴展人類信息器官的固有功能,幫助人類克服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中的障礙和困難,增強人類認識環境和改造環境的本領,使其能夠不斷取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機會,爭得更大的解放與自由。為了滿足社會實踐活動的需要,人類不但創造了各種各樣的信息技術,而且還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信息技術以適應社會需要的發展變化。我們把信息技術的這種性質歸納為一條根本的法則,稱為「信息技術輔人律」。信息技術輔人律表明了信息技術的目的、性質、任務、功能以及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價值。
2.信息技術擬人律——以節約物質和能量為動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恰恰循著人類自身進化的路線前進。信息技術正是通過延長和擴展人類各種信息器官的功能來實現它的輔人作用的,即省力法則和熵增加原理的作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始終必須以減少人類活動的物質和能量消耗為主要任務,創造出比人自身信息器官更節約、更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信息資源的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來實現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最小出力」,即通過擬人的手段來達到輔人的目的。信息技術擬人律揭示了信息技術的發展路線,決定了信息技術延長和擴展人類信息器官功能的內容和方向。
3.信息技術共生律——以人類信息運動規律為依據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信息技術的幫助,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更需要人類的指導。人與信息技術的功能是互補的。在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必須根據人類信息運動的客觀規律求得人與信息技術的和諧統一,實現人機共生。這就是信息技術共生律。
為了有效地應付越來越復雜的問題,客觀上就要求人的信息能力與信息技術互相結合,互相補償。例如,用計算機的高速度、高精度來彌補人腦運算速度與精度的不足,用人的智慧來補償計算機智能的缺陷。這便是人機共生的客觀需要和基礎。人機共生的結果,是人的總體信息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按照人類信息運動規律,信息技術將模擬人類越來越多的信息功能,甚至包括部分的智力功能;人類也將把越來越多的智慧轉化為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具有越來越高的智能水平。信息技術的功能越是強大,由這種信息技術所輔助的人類總體信息能力當然也就越強。
4.信息技術倍增律——以摩爾定律為標志
摩爾定律的重要意義是把信息技術的發展歸納為遵循指數增長規律。摩爾定律統治信息技術界已經30多年。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bbs/archiver/tid-101725.html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社區 0216〗

9 簡述系統工程方法的觀點
系統工程的實質,就是用系統的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所謂系統的觀點,就是不著眼於個別要素的優良與否,而是把一個系統內部的各個環節、各個部分,把一個系統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都看成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著的綜合體,從整體上追求系統的功能最優。這種方法的特徵為:
(1)觀察、測定、研究系統中各組成要素或子系統間以及系統內部與外部環境間的復雜關系,從而認識系統所特有的機制;
(2)分析、發現各組成要素或子系統的性質、構造與系統整體性質、功能間的固有關系,從而巧妙地利用要素或子系統間的聯系來大大提高整體的水平;
(3)根據共同的目標和評價尺度確定各要素或子系統的重要程度,分配相互制約的資源,特別是重點資源的有效分配,做到充分共享。
關於系統工程方法的步驟,霍爾(A. D. Hall)在1969年提出的三維結構是比較通用的一種系統工程方法,它用時間維、邏輯維和知識維這三維結構來描述在系統工程的不同階段所要採取的邏輯步驟以及需要用到的有關知識。

信息系統的物理結構分為幾種?其中分布式結構有何特點?
信息系統的物理結構一般有三種類型:集中式、分散–集中式和分布式。
1.集中式
早期的信息系統,由於計算機和通信設備所限,都採用集中式的結構。集中式是由一台主機帶若干終端,運行多用戶操作系統供多個用戶使用。
2.分散–集中式
用微機或工作站執行應用軟體和資料庫管理軟體,通過區域網與由一台或幾台作為整個系統的主機和信息處理交換中樞的小型機乃至大型機相聯。
3.分布式
由微機、工作站充當客戶機,負責執行前台功能,如管理用戶介面、採集數據和報告請求等;由一台或分散在不同地點的多台微機、工作站、小型機或大型機充當伺服器,負責執行後台功能,如管理共享外設、控制對共享資料庫的存取、接受並回答客戶機的請求等,再用匯流排結構的網路把客戶機和伺服器連接起來。將系統的任務一分為二,即客戶機承擔每個用戶專有的外圍應用功能,負責處理用戶的應用程序,伺服器承擔資料庫系統的數據服務功能,負責執行資料庫管理軟體。這樣,兩種設備功能明確,可以高度優化系統的功能。資料庫伺服器處理客戶機的請求,然後只返回結果。這就大大減少了網路的傳輸負擔,避免網路堵塞。這種結構任務分布合理,資源利用率高,有較強的可伸縮性和可擴展性,系統開發與維護較為方便,而且可靠性也相對較高。

13 信息系統開發方法大致分為幾種?
一是基於自頂向下的生命周期思想和結構化系統開發的方法,如生命周期法或結構化分析設計技術(SADT)、戰略數據規劃法、企業系統規劃(BSP)法等;生命周期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統的觀點和系統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戶至上的原則,結構化、模塊化、自頂向下地逐級對信息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生命周期法將整個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劃分為系統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運行維護等五個階段十幾個步驟,各階段、各步驟首尾相連,形成一個系統的生命周期循環。
二是基於自底向上的快速系統開發思想和新一代系統開發工具的方法,如快速原型法、快速應用開發(RAD)方法、計算機輔助軟體工程(CASE)方法等;快速原型法要求在用戶提出了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利用高級開發工具和環境,快速地實現一個原型系統,提供給用戶和開發者進行修改。用戶同開發者等有關人員在反復試用原型的過程中加強交流與反饋,迸一步加深對系統的理解,確定用戶需求的各種細節,逐步減少分析與交互過程中的誤解,彌補遺漏,通過反復評價和不斷改進原型系統,逐漸完善系統的功能,直至滿意為止。
三是面向對象的系統開發方法。面向對象法的基本思想是,任何現實世界的實體(entity)都可模擬為一個對象(object),每一對象都有自身的狀態和行為。開發模式包括面向對象分析(OOA)、面向對象設計(OOD)、面向對象編程(OOP)三部分。

閱讀全文

與信息港的基礎條件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信息傳播有哪些法規規定 瀏覽:322
虢鎮中心市場屬於哪個街道 瀏覽:508
刷卡機禁止d0交易是什麼意思 瀏覽:237
微信如何群發不接受信息 瀏覽:824
聖元代理怎麼做 瀏覽:434
細胞中哪些攜帶遺傳信息 瀏覽:143
庫存車信息在哪裡找 瀏覽:672
和七麥數據禪大師一樣有什麼平台 瀏覽:388
小程序怎麼掃 瀏覽:83
中國有哪些神奇的技術 瀏覽:132
吹牛的技術是什麼 瀏覽:106
入戶門地墊市場怎麼樣 瀏覽:119
去菜市場買什麼好得快 瀏覽:338
在表格中怎麼篩選某種重復的數據 瀏覽:999
小程序如何跳轉視頻號 瀏覽:805
傳統的稅收征管面對著哪些信息不對稱 瀏覽:386
如何區別中國移動真偽信息 瀏覽:499
如何用自己產品打廣告 瀏覽:66
手機上怎麼恢復數據 瀏覽:186
汕頭房產信息哪個app靠譜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