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加快推進國防信息化建設有何重要意義
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軍隊的核心戰鬥力——信息力和結構力。結構力是軍隊因大量採用信息技術而使其武器裝備、軍事人員、體制編制和軍事理論實現科學合理的整合後產生的1+1〉2的作戰能力。這里,我們可把結構力分解為功能結構力和組織結構力。功能結構力是指目標探測、跟蹤識別、指揮控制、火力打擊、戰場防護、作戰機動和毀傷評估等作戰功能實現一體化後產生的作戰能力;組織結構力則是陸、海、空、天、電等各作戰單元和各種部隊一體化、網路化後生成的作戰能力。 軍隊信息化建設是建設信息化軍隊的過程,信息化軍隊是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最終結果。信息化軍隊,是信息時代的主要軍隊形態,是規模小、質量高,裝備信息化武器裝備體系,由新型軍事人員構成,以信息力為作戰力量最重要構成要素,適於打信息化戰爭的網路化、知識化、一體化武裝集團。目前,軍隊信息化建設的內涵主要有六項:
Ⅱ 信息化戰爭對國防建設的影響及我國國防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是什麼
信息化對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信息化對國防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新的目標。
隨著人類社會由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高速邁進,信息化社會的各種特徵正日益明顯地在國防領域中表現出來。
那種以機械化作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主要目標,以機械化水平高低作為衡量國防實力強弱主要指標的情況,必須成為歷史。
在信息時代,信息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將直接決定國防建設的總體水平。因此,國防信息化已成為取得國防優勢贏得未來信息化戰爭加速國防現代化的新思路新目標和新方向。
二是信息化為國防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動力。
信息化通過增強國防建設中的信息能力,提高國防現代化建設的起點,促進國防建設向網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有效地組合協調和國防建設各要素,為國防建設注入新的動力,大大加快了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三是信息化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新的契機。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任何一次新的時代變革都是一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良好契機。
全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既對機械化進程尚未完成的國防建設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創造了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
牢牢抓住這個機遇,大力推進國防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所具有的強大滲透力,發揮其倍增作用,就可以實現國防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信息化戰爭的含義:
信息化戰爭是建立在社會信息化基礎上的新的戰爭形態。
具體而言,信息化戰爭是指信息化軍隊在陸、海、空、天、信息、認知、心理等七維空間運用信息。信息系統和信息化武器裝備進行的戰爭。
信息化戰爭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涵:
一是信息化戰爭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是信息時代經濟、科技、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在戰爭領域的客觀反映;
二是戰爭工具決定戰爭形態,有什麼樣的戰爭工具就有什麼樣的戰爭形態;
三是信息化戰爭首選的直接打擊的目標是信息獲取、信息控制和信息使用的系統及其基礎,剝奪對方信息控制權,使用權和對己方信息系統的威脅,建立機房的信息優勢進而實現己方的意志;
四是信息戰爭將主要在三條戰線上進行,即軍事戰線、政治戰線和經濟戰線上,以暴力和非暴力兩種方式進行;
五是信息化戰爭的核心資源是信息和知識以及在信息控制下的物質和能量的綜合對抗。
Ⅲ 如何正確認識信息化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
人們以什麼樣的方式生產,就以什麼樣的方式制勝。農業時代以冷兵器和體能制勝,工業時代以機械化兵器和技能制勝,信息時代以計算機、網路和智能制勝。機械化戰爭中軍隊的機動能力空前提高,火力空前增強,戰爭的規模也空前擴大,新的制勝因素成為鋼鐵產量、火炮口徑、飛機、艦艇和坦克的數量及操作這些鋼鐵兵器的勇士們的技能。20世紀後半葉起,由計算機、通信衛星和全球網路帶來的生產方式的改變導致戰爭方式的徹底改變。1991年的海灣戰爭,從機械化戰爭的標准看,伊軍與美軍的裝備差距不是很大,但瞬間一邊倒的結局讓全世界看到了信息優勢所帶來的全新的戰爭制勝要素。此後十多年進行的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則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了這一點。
新的制勝因素的出現,必然給國防建設提出一系列的挑戰。這種挑戰表現為一是制勝優勢的轉型,制信息權成為超越制空權、制海權的新的制高點。二是信息技術優勢導致戰場全維領域的透明,夜戰、電子戰、偵察與反偵察成為貫穿戰爭始終的要領。三是「非線性」、「非對稱」、「前後方界限消失」、「戰略戰術概念模糊」等新理念撲面而來,武器裝備的「代差」甚至「隔代差」的出現,「超視距作戰」、「遠程精確打擊」、「網路中心戰」等全新戰法的出現。四是信息化推動軍事組織結構不斷創新,指揮機構趨向簡捷,陸海空三軍的區分趨向模糊。五是人的智能得到極大擴展,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人類充分利用智能空間。縱觀百年世紀戰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機械制勝還是信息制勝,說到底都是物化了的人的綜合素質的較量。沒有高素質的軍人,既打不贏機械化戰爭,更打不贏信息化戰爭。 面對信息化所帶來的這場變革,我們應當看到這既是挑戰,更是歷史的機遇。我們必然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創新思維,竭盡全力,加速以武器裝備和人才隊伍為核心的軍隊信息化建設,以打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實現偉大祖國的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始終堅持「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廣泛開展信息時代的人民戰爭 「積極防禦」戰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信息化戰爭中,這一方針的核心是「積極主動、攻防兼備」。其基本要點是: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利用和平時期,加強戰爭准備,寧可千日不戰,不可一日不備,防患於未然;當敵方蓄意挑起事端時,迅速作出反應,以積極的攻勢行動,消滅入侵之敵;戰前充分准備,不打則已,打則必勝。因此,「積極防禦」的方針戰略在應對信息化戰爭中,仍然具有非凡的生命力,並賦與了新的內容,我們必須始終堅持。 貫徹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必須正確估計所面臨的主要威脅,充分考慮到國家的安全利益和軍事行動的有效性,把握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威懾」與「用兵」的關系。威懾,是指以軍事力量輔以多種手段避免和制約戰爭的發生;用兵,則是以武力達成戰爭目的。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區別。威懾也包含用兵的內容。因為只有具備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更有效地遏制戰爭。但贏得戰爭並非必須用武力手段,可以強大的威懾力量達到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從而遏制戰爭的爆發,同樣可以達到維護國家安全的目的。我國正在致力於經濟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和平環境,從這種意義上講,制約戰爭顯得更為現實和重要。然而,當國家主權受到侵犯,比如說台灣當局要宣布獨立的情況下,而採取非軍事行動又不足以解決問題時,採取武力手段則是勢所必然。 二是「後發制人」與「先機制敵」的關系。「後發制人」即絕不首先對任何國家使用武力,這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先機制敵」則強調軍事上應預先創造和把握有利戰機以求得主動,這是由信息作戰的特點決定的。由於信息化戰爭具有發起突然、進程短暫的特點,如拘泥於一般的防禦原則,就將給敵人以可乘之機,而自己就將陷入被動地位。因此,「後發制人」不能理解為「被動還手」。
同時,我們還應研究與信息時代相對應的人民戰爭,用廣泛的人民戰爭取得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勝利。
提高對信息化戰爭的全面認識,增強信息制勝的思維意識
(一)提高信息作戰能力是爭奪信息化戰爭戰略主動權的需要 面對戰爭形態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世界各軍事強國已把關注的重點聚焦到信息戰上,把軍隊建設的重點轉移到加強以數字化信息系統為中心的質量建設上,以極大地提高整體戰鬥力,謀求21世紀的戰略主動權,形成了以爭奪信息優勢為主要標志的新態勢。為了迎接信息化戰爭的挑戰和順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奪取新世紀戰略主動權,我們必須把軍事戰略調整到打贏信息戰上。因此,大力加強信息戰研究。積極推進我軍數字化部隊、數字化戰場建設,努力提高我軍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作戰能力,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十分緊迫和重大的歷史責任。
(二)提高信息作戰能力是軍事斗爭准備的客觀要求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主戰武器信息化、指揮手段自動化,信息系統已成為軍隊戰鬥力的關鍵要素,制信息權已成為敵對雙方爭奪的制高點,信息化已成為未來戰爭的基本特徵。這就清楚地表明,我軍未來面對的戰爭,是核威懾下的信息化戰爭。因此,把軍事斗爭准備定位在打贏信息化戰爭,加強信息戰理論和數字化部隊、數字化戰場建設,提高我軍的信息戰能力,是軍事斗爭准備的正確選擇。適應這一客觀要求,就從根本上選准了提高部隊作戰能力的突破口。
(三)提高信息戰能力是軍隊質量建設的重大依據 從軍隊質量建設的戰略需求來講,軍隊質量建設是以戰鬥力為標準的,並最終通過作戰實際來檢驗。從根本上說,信息化戰爭的客觀需求決定著軍隊質量建設的方向。從推動軍隊質量建設的強大動力來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正在廣泛滲透於戰鬥力的諸要素之中,對戰鬥力的生成和發展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以至成為戰鬥力的新的增長點和質量建設的強大推動力。這就要求我軍在加強質量建設上,必須堅持科技強軍戰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推動作用,不斷提高我軍官兵的素質和武器裝備的高科技含量,從根本上提高打贏信息戰的能力。
Ⅳ 中國信息化國防建設的特點
防信息化建設的要旨是,使國防力量各構成要素都實現由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的「跨時代」躍升,最終建成信息化國防力量。信息化國防力量的主要構成要素有六項,即信息化軍隊、信息化後備力量、信息化國防動員體制、信息化國防教育機制、足夠的國家信息防護能力和創新性國防理論。
Ⅳ 什麼是軍隊信息化
軍隊信息化是指在國家最高軍事領率機關的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軍隊建設的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軍隊現代化。
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軍隊的核心戰鬥力——信息力和結構力。結構力是軍隊因大量採用信息技術而使其武器裝備、軍事人員、體制編制和軍事理論實現科學合理的整合後產生的1+1>2的作戰能力。這里,我們可把結構力分解為功能結構力和組織結構力。功能結構力是指目標探測、跟蹤識別、指揮控制、火力打擊、戰場防護、作戰機動和毀傷評估等作戰功能實現一體化後產生的作戰能力;組織結構力則是陸、海、空、天、電等各作戰單元和各種部隊一體化、網路化後生成的作戰能力。
軍隊信息化建設是建設信息化軍隊的過程,信息化軍隊是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最終結果。信息化軍隊,是信息時代的主要軍隊形態,是規模小、質量高,裝備信息化武器裝備體系,由新型軍事人員構成,以信息力為作戰力量的最重要的構成要素,適於打信息化戰爭的網路化、知識化、一體化武裝集團。目前,軍隊信息化建設的內涵主要有六項:
在軍事理論方面。要變革工業時代以機械化戰爭為核心的軍事理論為信息時代以信息化戰爭為核心的軍事理論。在這一方面,發達國家軍隊已取得很大進展,主要是:拓寬了國家安全的內涵:使軍事戰略像核武器問世後出現了「核化」趨勢一樣出現了「信息化」趨勢;戰爭與作戰理論已開始深度創新,有關新概念層出不窮等。
在軍事技術方面。要積極開發和利用高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當前,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各項高技術正在飛速發展,各國軍方在積極利用民用信息技術的同時,正在大力開發軍用信息技術,以便為進行裝備信息化建設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撐。
在武器裝備方面。要把機械化武器裝備體系逐步改造為信息化武器裝備體系。世界各國軍隊盡管裝備信息化建設的起步有早有晚,發展水平也很不平衡,但都走上了裝備信息化建設之路。迄今,只有美國初步建成了比較完備的信息化武器裝備體系。
在軍事人才生成方面。要大力培養信息時代的新型軍事人員。這些軍事人員要有強烈的信息意識、豐富的信息知識和高超的信息技能,適於建設信息化軍隊和打信息化戰爭。
在軍事組織體制方面。要考慮建立信息時代的信息化軍隊體制編制,以便使信息在軍隊內部和戰場上快速、順暢、有序地流動,以適應打信息化戰爭的要求。目前,美國等西方國家軍隊將重點放在解決如何變縱長形「樹」狀領導指揮體制為扁平形「網」狀領導指揮體制;如何進行陸軍的結構改革,使其適應高技術戰爭和信息化戰爭的要求,以及如何組建信息戰攻防部(分)隊等。
在後勤保障方面。要全力打造「數字化後勤」。西方發達國家軍隊已經全面啟動「數字化後勤」建設。數字化後勤是以數字信息技術和系統為主要管理手段的可視化後勤,其基本內涵是後勤管理的數字化。即一方面要求管理信息數字化,另一方面要求管理系統和過程數字化。後勤管理數字化的基礎是後勤和後勤管理的標准化、制度化和後勤管理資料庫建設,關鍵是要建立開放的、實時的、面向部隊的數字化後勤管理綜合信息系統。
Ⅵ 國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是
和百米賽跑一樣:1】瞭然強國、敵對國的人力、武力裝備,其准確的差別多大。2】做到:對防備國的區域戰鬥力布防要詳情明晰。3】要分析正確:敵方單兵作戰和集體作戰的能力如何。4】敵方信仰習慣、作息習慣和吃苦耐勞的不懼死狀態如何。對外的這四點,是國防人員必須日思夜想的事。對內,1】練兵要學習戚繼光:必須向著一頂十來練。射擊要向阻擊手學,這年代又不是花不起子彈錢的時代,必須「用子彈把所有軍人陪練成兵神」才行。2】減少累贅人員和落後裝備。使得軍隊戰鬥力,時時瞭然於指揮員之胸。做到:指揮得當、行動迅速、出擊必勝。3】中國軍人,急需吃苦能力的訓練、培養,為減少各級軍人的豬性、豬態,要時時以戰時來對每個軍人。4】學習戰爭年代的作風,時時和百姓在一起,以檢驗兵民之間的關繫到底到了什麼程度。信息建設的核心永遠是:重視起來、明白起來、行動起來、把握起來。否則,紙上談兵還不如散夥。
Ⅶ 如何加強國防信息化建設和培養國防信息化人才
你是准備考國務院總理的崗位嗎?這么大的題目………
加強信息化建設,根本上還是得加快信息化裝備的普及,現在的國防是國家投入的同時,也發力發展與民企的合作,把高校,科研所,國企,民企有機地整合,參與力量加強的同時,有了市場化競爭,像美國的裝備都是全面開放投標,除了幾家大軍火商,就是幾個人的機械加工廠都可以賣裝備給軍方。
人才方面,一是放寬高校學生入伍條件,吸收更多高等人才,同時軍隊也自我培養。其實,部隊的改革還沒大動過,部隊裡面的機制有時候更「生銹」,更官僚,去年開始的國防武器裝備大升級其實是個不錯機會,借機把部隊的人才留住,加快換血,加快制度改革。
Ⅷ 加快推進國防信息化建設有何重要意義
信息化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
加快推進國防信息化建設,就是在新形勢,新背景下面,對於有效的資源進行數據化整合,最大限度的利用數據信息資源共享,交換,上報,為管理,應用,決策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依據,加快提高部隊管理和決策的反應能力。提高提升隊伍管理水平,做大做強國防建設。
Ⅸ 談談如何加強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
現代戰爭是高科技的戰爭,是信息化的戰爭。建設一支能打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的部隊已經成為我軍刻不容緩的事情!有人說,我們要打贏未來的高科技戰爭,那就要多投入軍費,多研製、多裝備高新武器。能這樣那當然好,可問題是,我們的經費能承擔得起嗎?既然我們錢不如人家多,底子又沒人家厚,那走有中國特色的強軍之路就成為我們的選擇了!我認為:
一、下定決心走信息化道路!打贏信息化戰爭是靠打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只有下定了決心,部隊建設才有方向,做事情才有干勁!
三,以信息化技術改造現有裝備,使之能與信息化戰爭相適應。如通過數據鏈把衛星、飛機、導彈系統、戰艦、雷達……鏈接起來,整合到G4ISR系統中去,使各軍兵種間、上下級間達到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將普通彈葯進行升級,加裝制導裝置,使這些「笨彈」變得聰明,提高命中率!加強官兵軍事、文化素質培養,再好的武器,也需要人來掌握!如果沒人會用,和廢物沒什麼兩樣!
四、改革部隊編制體制,應該裁撤的就裁撤,應該加強的就加強!優先發展海空軍、遠程打擊力量,組建電腦網路部隊和天軍,壓縮陸軍編制,提高特種部隊規模,使其能適應信息化作戰需要;
五、改革部隊指揮體制。目前我軍的那種自上而下,逐級指揮,自下而上,逐級上報,逐級請示的指揮體制已經不能適應信息化作戰的要求,應該改成網路化、平面化的指揮體制!給予中下級指揮人員更大的自由!以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為例,美國的四星上將可以直接指揮到前線的單兵,而前線的士兵也可以直接找國防部、參謀長聯席會議匯報戰況,這種指揮方式省去了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提高了效率!有什麼事,該誰管,直接找誰就成了,沒必要逐級上報,逐級傳達。
七,整合民間力量,使之能適應未來的信息化戰爭的需要。如建設高速公路,就要考慮到將來在公路起降戰機的問題,建飛機、艦船,就要考慮到將來能將其快速改裝成軍事裝備的問題,委託民間高校,培養我軍需要的各種高科技人才,也可以從民間直招高技術、高理論人才入伍;移軍於民,軍民一體!
八,改變武器研發思路,吸引民間企業、科研單位、外資企業等更多的參與武器系統的研究開發,這樣可以達到集思廣益、投資少,見效快,效率高,將武器系統的研發風險降到最低!有人說,這樣做可能會對我國的安全不利,其實沒那麼嚴重!以歐洲的EF2000「台風」戰機為例。EF2000「台風」是歐洲十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做的,他們買回去的,只是一架飛機,至於裡面的雷達系統、通信系統、武器控制系統……都是各家搞各家的,回去將這些傢伙往機體上一裝就了事了,沒有泄密的問題。我們也可以這樣做!以我國的「兩彈一星」為例,當時參與研發兩彈一星的科研機構數百家,涉及的工廠企業上萬個,但發生泄密的事了嗎?沒有!他們都是做兩彈一星這個大系統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各做各的,國家只是派人去協調了一下,到最後各個零件組裝起來才是一個整體。
九、積極探索,發揮人民戰爭的先進戰略優勢。即使在高科技的條件下,人民戰爭依然沒有過時,但它的作戰方法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Ⅹ 如何加強國家和軍隊的信息化建設
一、加強國家和軍隊的信息化建設需要走好軍民融合這一信息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其主旨就是推進國家與軍隊在信息基礎設施、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人才等領域的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為科技興軍插上騰飛的翅膀。
二、加強國家和軍隊的信息化建設加強基礎設施領域。可以依託現有信息基礎設施滿足我軍高速數據、移動通信和執行境外遠海任務等遠距離通信需求。在信息資源領域,可以通過軍地分工協作,建立統一的技術數據標准,實現導航定位、氣象水文、電磁頻譜、物流保障等信息共享。
三、加強國家和軍隊的信息化建設可以加強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研發,可以依託民用信息技術加速實現關鍵晶元、核心器件、操作系統等領域的自主可控,建立絕對安全的軍用信息化系統。
在信息動員領域,更需要加強信息化國防動員體系建設,確保信息化裝備維護、作戰技術保障和應急研製生產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隨時「拿得出」「用得上」。
(10)什麼是國防信息化建設擴展閱讀:
加強國家和軍隊的信息化建設是涉及國家和軍隊建設的重大課題。是我軍建設發展深層次結構性變革的「助推劑」。我們必須堅持「重點突破、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把信息化建設軍民融合之路走扎實。
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的配套建設,為信息化領域軍民融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實現軍民兩用技術標准、民營和軍工企業的「一視同仁」。同時還要統籌計劃規劃、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落實軍隊信息化建設的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和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