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信息化戰爭概念最早誰提出的
沈偉光。
信息戰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是一位參加過作戰的中國軍人沈偉光首先發現並提出的,浙江大學1990年出版了世界首部中國人沈偉光著的《信息戰》論。
1991年的海灣戰爭由美國等多國部隊在戰場上進行了首次實踐。國外1992年美國國防部頒發的《國防部指令》提到了信息戰。信息戰不只是一些能力,它要與網路空間結合以發揮威力。
(1)信息化最早是哪個國家的學者擴展閱讀
信息化戰爭所描述的戰爭形態有以下6種表現:
①主要使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系統;
②以信息為主要戰略資源;
③以信息中心戰為基本作戰方式;
④以爭奪信息資源為戰場目標;
⑤以信息化武裝力量為主體;
⑥實行以信息化軍事理論為基礎的戰爭指導。
❷ "信息化"這個詞最早是由哪個國家的學者提出來的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於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學者梅棹忠夫提出來的,而後被譯成英文傳播到西方,西方社會普遍使用「信息社會」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後期才開始的。
❸ 信息化的創始人是誰
信息化的創始人是香農和韋弗,1948年在《通信的數學理論》中指出:「凡是在一種情況下能減少不確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information)。」這一定義是從通信科學的角度來探討信息概念的,排除了信息的語義因素的定義,不考慮信息的含義價值,特指一種形式信息和統計概率信息因此不能直接用於研究人類的信息傳播。
❹ 計算機文化說法最早是哪個國家學者提出的
早在1968年,美國一位計算機科學家就設想過將來的電腦將成為「超級媒體」或「超級紙張」。並希望它能像活字印刷術那樣對人類產生革命性的沖擊。事實的發展證實了他的預言。在計算機的支持下,無紙貿易、無紙辦公、無紙新聞、無紙出版正在成為現實。
❺ 信息化一詞最早是由日本哪位學者提出的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於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學者提出來的,而後被譯成英文傳播到西方,西方社會普遍使用「信息社會」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後期才開始的.
關於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國學術界和政府內部作過較長時向的研討。如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計算機、通信和網路技術的現代化;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從物質生產佔主導地位的社會向信息產業佔主導地位社會轉變的發展過程;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演進的過程,如此等等。
1997年召開的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對信息化和國家信息化定義為:「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並使之造福於社會的歷史過程。國家信息化就是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進程.」實現信息化就要構築和完善6個要素(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建設國家信息網絡,推進信息技術應用,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國家信息化體系.
2通信經濟學中的定義
所謂信息化,是指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以物質與能源為經濟結構的重心,向以信息為經濟結構的重心轉變的過程。
信息化代表了一種信息技術被高度應用,信息資源被高度共享,從而使得人的智能潛力以及社會物質資源潛力被充分發揮,個人行為、組織決策和社會運行趨於合理化的理想狀態。同時信息化也是IT產業發展與IT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之上的,不斷運用IT改造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從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狀態的一個持續的過程。[概念定義者:駱永華]
[此定義綜合了以下學者的定義]
1〉1963年,日本學者Ta Umesao在題為《論信息產業》的文章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訊現代化、計算機化和行為合理化的總稱。」其中行為合理化是指人類按公認的合理准則與規范進行;通訊現代化是指社會活動中的信息交流基於現代通信技術基礎上進行的過程;計算機化是社會組織和組織間信息的產生、存儲、處理(或控制)、傳遞等廣泛採用先進計算機技術和設備管理的過程,而現代通信技術是在計算機控制與管理下實現的。因此,社會計算機化的程度是衡量社會是否進入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2〉林毅夫等指出:「所謂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產業發展與IT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之上,運用IT改造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的過程」。
3〉趙蘋等給信息化所下的定義則是:「信息化是指人們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達到較高的程度,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推動人的智能潛力和社會物質資源潛力充分發揮,使社會經濟向高效、優質方向發展的歷史進程」。
3.信息管理學定義:
指在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普及的基礎之上,社會和經濟的各個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通過提高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種社會活動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地提高,從而達到人類社會的新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過程。
http://ke..com/view/27.htm
❻ 信息化"這個詞最早是由哪個國家的學者提出來的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於60年代的日本,
首先是由日本學者梅棹忠夫提出來的,而後被譯成英文傳播到西方,西方社會普遍使用「信息社會」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後期才開始的。
❼ 信息社會最早起源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什麼國家
美國
信息社會也稱信息化社會,是脫離工業化社會以後,信息將起主要作用的社會。
「信息化」的概念在上世紀60年代初提出。一般認為,信息化是指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強,並發揮主導作用的動態發展過程。它以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程度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主要標志。
❽ 信息化"這個詞最早是由哪個國家的學者提出來
信息化"這個詞最早是由哪個國家的學者提出來的信息化的概念起源於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學者梅棹忠夫提出來的,而後被譯成英文傳播到西方
❾ 信息化一詞最早是不是由日本學者Ta Umesao提出的
是!
1963年,日本學者Ta Umesao在題為《論信息產業》的文章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訊現代化、計算機化和行為合理化的總稱。」其中行為合理化是指人類按公認的合理准則與規范進行;通訊現代化是指社會活動中的信息交流基於現代通信技術基礎上進行的過程;計算機化是社會組織和組織間信息的產生、存儲、處理(或控制)、傳遞等廣泛採用先進計算機技術和設備管理的過程,而現代通信技術是在計算機控制與管理下實現的。因此,社會計算機化的程度是衡量社會是否進入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http://ke..com/view/27.htm
❿ 信息化戰爭一詞是由那國學者提出的
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戰概念的,是一位非西方人——中國的沈偉光先生。」沈偉光不僅是世界范圍內最早提出「信息戰」概念的人,而且早就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名為《信息戰》的專著,他是全球信息戰理論的創始人!寫出《信息戰》專著的沈偉光既不是軍人,也不是職業研究者,而是國務院的一名普通公務員。
一、提出信息戰概念。認為從機械化戰爭到信息戰,不是單純的作戰樣式、方式的改變,而是戰爭形態的改變,並帶來作戰指導思想的巨大變化。其要點:戰爭戰略目標的「軟化」;信息威懾成為新的威攝手段;軍隊的行動取決於制信息權;作戰目標的選擇以打亂敵方決策程序為主;火力運用從打覆蓋面轉為「點穴」;指揮體系趨於扁平化;信息戰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全民戰;謀略的運用更加豐富多彩。隨後,又提出「遏制信息戰——知識軍事的時代使命」的重大課題。
二、提出新的戰爭觀。認為「少流血」、「不流血」的戰爭已經出現,戰爭的非暴力屬性已經被揭示;戰爭不僅是政治的繼續,也可能成為非政治群體、甚至個人謀取利益、顯示其存在的一種手段;「消滅敵人,保存自已」的戰爭目的正在變為「控制敵人,保護自己」,尋求利益平衡點;戰爭性質已很難用正義或非正義來區分,帶有多元的色彩。
三、提出建議信息時代國家安全體系。認為軍事威脅不只是大兵壓境,來自網路威脅同樣值得警惕;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應學會利用各種傳媒打信息戰;網路上的經濟打擊應引起高度重視;「文化侵略」、「生態侵略」將成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早在15年前,他就提出「信息邊疆」的概念,近幾年提出「信息邊界的理論,呼籲建設精神武裝,建立信息警察和信息防護部隊。
四、提出思維戰、領導者戰爭等理想戰爭的設想。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還無法想像戰爭先於人類而消亡,但把握、延緩、遏制戰爭的爆發和升級是可能的。設想把戰爭局限於「信息」和「思維」的范疇,至多以比試、競賽、虛擬的方式,甚至帶有觀黨、警示的作用。
五、提出培養「能夠回家打仗」的軍事人才。認為信息技術的通用性填補著軍與民的鴻溝,信息戰模糊了戰場與社會的界限。那些電子、計算機、信息工程專家,一旦站在軍事戰略的高度上觀察、思考,就可能成為新的戰爭舞台上真正的英雄。因此,他一直在籌劃建立我國第一個信息戰研究所,制定信息戰遏制戰略,完善信息戰理論,培養信息戰研究人才;同時在一些軍內外高等院校開設課程,普及信息戰知識,造就一大批21世紀國防建設的急需人才。
凡是戰爭都離不開信息,現代戰爭是信息主導的戰爭,信息在戰爭中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和作用。信息與作戰武器平台相結合,產生了信息化武器,可極大地提高武器平台的打擊精度和作戰效能;指揮官利用信息,可用多種信息化指揮手段及時指揮和調整部隊,以奪取作戰勝利。
信息戰主要包括情報戰、電子戰、網路戰、心理戰、精確作戰以及信息欺騙、作戰保密等。
信息作戰的實質是以信息能為主要作戰手段,以「信息流」控制「能量流」和「物質流」,剝奪敵方的信息優勢,保持己方的信息優勢,進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或「少戰而屈人之兵」的作戰效果。
由於信息作戰是「信息起主導作用的作戰樣式」,因此它與機械化戰爭有明顯的不同。
一是作戰目的不同。信息戰把控制「信息流」、打擊對方的指揮控制系統、信息網路和奪取信息優勢作為主要任務和打擊的重心。而以火力打擊為主的機械化戰爭,主要把摧毀和殲滅對方的飛機、坦克、大炮和艦艇等有生力量作為主要作戰目的。
二是作戰力量不同。信息戰是以全員整體力量進行的整體作戰。任何一個懂信息、網路的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戰戰場上的一名「鬥士」。而機械化戰爭,作戰力量主要是以鋼鐵和火力武裝的陸軍、海軍、空軍、導彈和特種作戰部隊。
三是作戰環境不同。信息戰的戰場空間除傳統意義的陸、海、空、天外,還包括電磁、網路和心理空間,戰場是「無疆態」。而機械化戰爭主要立足陸、海、空、天等有形的物質戰場環境來作戰。
四是作戰的本質不同。信息作戰是以攻擊敵認知能力為本質特徵的作戰,最終影響敵方人員特別是戰爭決策者的思想,使其放棄對抗,停止作戰。而機械化戰爭的本質是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奪占對方的領土和陣地。
信息作戰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金錢與人才之戰。信息作戰作為現代戰場新秀,被稱為「沒有硝煙的戰爭」,其無形利刃的強大功效不僅使其成為現代高技術戰爭的代名詞,同時也給信息作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然而,其涉及民用信息基礎設施之多,對信息技術高、精、尖人才需求之迫切,技術保障要求之復雜,註定了信息作戰對經濟的消耗將更加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