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信息的定義及特徵
一、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訊和控制系統中,信息是一種普遍聯系的形式。
二、信息特徵
1、 消息x發生的概率P(x)越大,信息量越小;反之,發生的概率越小,信息量就越大。可見,信息量(我們用I來表示)和消息發生的概率是相反的關系。
2、當概率為1時,百分百發生的事,地球人都知道,所以信息量為0。
3、當一個消息是由多個獨立的小消息組成時,那麼這個消息所含信息量應等於各小消息所含信息量的和。
(1)信息如何界定擴展閱讀:
信息常被視為是一種對生物或系統的輸入。輸入可以分為兩種:有些輸入是對生物的某個機能很重要(例如食物),或是對系統本身很重要(例如能量)。Dusenbery在《感官生態》(Sensory Ecology)書中稱這些輸入為必然輸入(causal input)。
其他的輸入(信息)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和必然輸入有關,而且可以預測稍晚時間(也許不同地點)必然輸入是否會出現。有些信息重要的原因可能只是和另一信息有關,但最後終究可以鏈接到必然輸入。在實務上,信息可能只有微弱的刺激,必需用特定的感測系統來偵測,且經過能量的放大,才能會生物或是系統有用。
例如光對植物是必然輸入,但對動物而言卻提供了一些信息,花朵反射的有色光非常弱,不足以進行光合作用,但蜜蜂的視覺系統可以偵測到,其神經系統用這種信息來導引蜜蜂找到花,採集花蜜或花粉,這些是營養系統的必然輸入。
㈡ 信息的定義是什麼
信息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
定義:
1、電子學家、計算機科學家認為「信息是電子線路中傳輸的信號」。
2、我國著名的信息學專家鍾義信教授認為「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運動狀態,以這種方式或狀態直接或間接的表述」。
3、美國信息管理專家霍頓(F.W.Horton)給信息下的定義是:「信息是為了滿足用戶決策的需要而經過加工處理的數據。」簡單地說,信息是經過加工的數據,或者說,信息是數據處理的結果。
根據對信息的研究成果。科學的信息概念可以概括如下:
信息是對客觀世界中各種事物的運動狀態和變化的反映,是客觀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徵,表現的是客觀事物運動狀態和變化的實質內容。
傳遞方法:
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郵政系統信息傳遞速度相對快一些、距離遠相對就慢、且費用高。
當代:計算機網路傳遞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遞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礙。
信息功能:反應事物內部屬性、狀態、結構、相互聯系以及與外部環境的互動關系,減少事物的不確定性。
網路--信息
㈢ 「信息」的定義是什麼
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與方式,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在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對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質客體,也包括主觀世界的精神現象;「運動」泛指一切意義上的變化,包括機械運動、化學運動、思維運動和社會運動;「運動方式」是指事物運動在時間上所呈現的過程和規律;「運動狀態」則是事物運動在空間上所展示的形狀與態勢。鍾義信還指出,信息不同於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殼,信息則是消息的內核;信息不同於信號,信號是信息的載體,信息則是信號所載荷的內容;信息不同於數據,數據是記錄信息的一種形式,同樣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圖像來表述。信息還不同於情報和知識。總之,「信息即事物運動的狀態與方式」這個定義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僅能涵蓋所有其它的信息定義,還可以通過引入約束條件轉換為所有其它的信息定義。
㈣ 信息的定義是什麼
信息的定義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
在一切通訊和控制系統中,信息是一種普遍聯系的形式。1948年,數學家香農在題為「通訊的數學理論」的論文中指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創建一切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單位是信息。
信息特點
1、消息發生的概率P(x)越大,信息量越小;反之,發生的概率越小,信息量就越大。可見,信息量(我們用I來表示)和消息發生的概率是相反的關系。
2、當概率為1時,百分百發生的事,地球人都知道,所以信息量為0。
3、當一個消息是由多個獨立的小消息組成時,那麼這個消息所含信息量應等於各小消息所含信息量的和。
㈤ 信息的定義
《辭海》(中國):"信息是指對消息接受者來說預先不知道的報道。"
《韋氏字典》(美國):"信息是用以通信的事實,是在觀察中得到的數據、新聞和知識。"
維納說:"信息就是信息,即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
仙農認為:"信息是不確定量的減少"。"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
麥克盧漢的觀點:"媒介就是信息。"
我的看法:"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它反應了事物的狀態、特徵和內在的性質。"
還有另外一些看法等。如:
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系的狀態和方式。"
信息是"主體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
㈥ 信息的概念
2.1.1信息的定義
信息與物質、能量一起,成為構成現實世界的三大要素。人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感知信息、接收信息、傳播信息、利用信息。
由於與信息相關的分支學科比較多,因此關於信息的定義有很多種,它們分別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神經生理學、通信科學、信息科學、圖書情報科學等學科角度進行了論述。信息在哲學領域,被認為是人類認識論的基礎;物理學中被認為是熵的理論;數學中被認為是概率論的新發展;經濟學中被認為是數據、資料、知識的統稱;資訊理論中被認為是可以獲取、變換、傳遞、存儲、處理、識別、利用的一般對象,能為實現目標排除意外性、增加有效性;控制論中被理解為對外界進行調節的信號和工具,是人們為適應外界而同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和名稱。
一般意義上的信息的定義有以下幾種:
2.1.1.1維納的定義
1948年,維納(Norbert Wiener)在他的專著《控制論——動物和機器中的通信與控制問題》中提出:「信息既不是物質,又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該定義只是區別了信息與物質、能量之間的關系,沒有明確闡述到底什麼是信息,因此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定義。
2.1.1.2申農的定義
1948年,資訊理論的創始人、美國貝爾實驗室工程師申農,在《貝爾系統電話雜志》上發表了《通信的數學理論》一文,指出「信息是用來減少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是在傳播的過程中確定的,信號從信源出發,經過信道,傳遞到信宿。該定義考慮了信息的隨機不確定性,但是未能包容信息的內容和價值,也沒有解決信息是什麼的問題。
2.1.1.3系統論中的定義
系統論中信息被規定為系統的組織程度的度量。首先,信息的構成要首尾相顧,前後相連,自成一體,以便系統、全面、本質地反映客觀事物,信息如不實現系統化,就談不上系統地、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其次,信息所反映的內容要有聯系性,防止孤立、靜止、片面性。
2.1.1.4認識論中的定義
信息的認識論的定義,首先要求信息與反映的內容相同,構造、范疇相同,兩者具有同一性特徵;其次,信息尤其是系統信息的運行過程天然符合人的認識由淺及深、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正是由於上述原理,信息便成為主觀與客觀、存在與意識、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最廣泛、最有效也最合理的橋梁、媒介。
2.1.1.5詮釋學中的定義
信息是對一個字、一個文本的真正意義的揭示。詮釋是解釋、說明的意思。詮釋目的可歸納為:確認一個字、一個文本的真正意義,用以揭示一個象徵物所隱含的指示。因而詮釋研究成果對象為一個字、一個文本、一個象徵物。詮釋學方法中最主要的規則是詮釋循環,即對於部分的理解為整體的意義所引導,而對於整體的理解又有賴部分的理解以達成。
從以上信息的定義可以知道,人們對信息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仍在繼續進行中。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次,對信息概念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從本質上看,信息是事物的運動狀態和存在方式。
綜上所述,信息是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特徵和變化的反映,以及這些特徵和變化經過人的大腦加工後的再現,是經過加工整理後對於接受者具有某種使用價值的數據、消息、情報的總稱。信息按其表現形式一般可分為數據、文本、聲音、圖像等。
2.1.2信息的基本特徵
2.1.2.1信息既來源於物質世界,又來源於精神世界
客觀世界的物質是信息的重要來源,物質的運動狀態和方式是被認識主體所感知或表述的信息,但信息不是物質本身,它不等於物質,信息可以離開它的源物質而相對獨立地存在。正因為信息具有這個特徵,像精彩的文藝節目、太空奇觀等才能被記錄下來,供反復觀賞、研究。例如,一個物體在運動,它的運動狀態和狀態改變的方式可被高速攝影機拍攝下來,經過一定的處理,就可以把它重現出來,這種再現顯然已不是源物質本身,而是被保留起來的信息。
人的思維過程也是信息來源之一,這些信息是通過人的思想狀態、意志、方針、政策、命令、指令等形式表現出來,同客觀世界所產生的信息一樣,精神世界、思維領域的信息也可以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被記錄下來加以保存、復制或重現。
2.1.2.2信息具有知識的本性
信息是從記錄客觀事物的運動狀態和形式的數據中提取出來的。通過信息可改變人們的知識狀態,使人類逐步掌握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使人們由「不知」變為「已知」,或由「知之較少」變為「知之較多」,但信息不見得就是知識。例如,學校的上課「鈴聲」響了,該「鈴聲」所傳遞的信息是:上課時間到了,但「鈴聲」所表達的信息並不具有普遍性,不能稱為知識。某信息雖然能夠告訴人們事物的運動狀態是什麼,這種狀態會以什麼方式改變,但它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因而它本身不一定就能夠被稱為知識。
2.1.2.3信息是具體的,並且可以被人(生物、儀器等)所感知、提取、識別,可以被傳遞、變換、處理、存貯、檢索和利用
信息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也不是可以隨意想像和「創造」的事物,它是對現實世界各種事物運動的狀態和狀態改變的方式的描述,具有非常具體和真實的品格。信息可以被感知,人的感覺器官就是用來感知信息的,人們聽到的、看到的、聞到的、嘗到的、摸到的(包括藉助於某些儀器)都是對信息的一種感知,人們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分析、傳遞、存貯,再加以利用。
正是因為信息具有知識的本性並且能被傳遞、變換、處理、存貯、檢索,信息才能被充分利用,它對於人類才具有巨大的意義。
2.1.3信息的性質
2.1.3.1普遍性和無限性
信息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只要事物存在、有變化、有差異就會有信息。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而宇宙中沒有絕對的真空,也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這就是說信息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時,宇宙中的事物是無限多樣的,在無限的時間長河中,事物的發展變化更是無限的,因此,信息也是無限的。不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存在著信息,客觀世界不僅存在我們已經認識、掌握的信息,還大量存在著我們沒有認識和掌握的信息。
2.1.3.2可傳遞性和共享性
信息無論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都具有傳遞性。信息在空間的傳遞稱為通信;信息在時間上的傳遞稱為信息存儲。信息的傳遞與物資和能源的運輸不同。物資和能源在運輸時,發出點發出物資或能源,其本身的數量就要減少。它們遵守質量守恆或能量守恆定律。信息傳遞則不同,信源發出信息後,其自身信息並不減少,而且同一信源可供給多個信宿(信息接收者)。這是信息的又一個重要特徵,也被稱為信息的共享性。
2.1.3.3載體的可變換性
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一方面,它必須藉助某種符號才能表現出來,而這些符號又必須記載於某種物體上;另一方面,同一信息的載體是可以變換的。例如,某一信息可以用語言符號表述,這個語言符號既可以是漢語,也可以是英語或其他語言;而這些語言既可以載荷於聲波、電磁波,也可以轉換成相應的文字載荷於紙張上。脫離開這些具體的符號及其物質載體,信息及其傳遞是不可想像的,而信息載體以及信息本身形式的變換,構成了信息處理的主要內容。
2.1.3.4信息的永恆性
客觀世界某種物種會消失,某種能源會用盡,但信息不會消失和窮盡。
除以上特性外,信息還有一些其他特徵,例如:組織性,首先指有序性,可以按照一定順序排列;其次是信息傳遞與使用的針對性和特定性;服務性,信息可以用於預測、調查研究、咨詢建議、經濟評價信息服務;可識別性,人類可以感知信息、接受信息、識別信息;可處理性,人們可以對不同形態的信息進行組織、加工、整理、分析;可度量性,信息是可以度量的,通過消除的不確定性來度量。
2.1.4信息的分類
以觀察過程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客觀信息、主觀信息。客觀信息又分為初試信息、觀察者干預後的效果信息、環境信息等信息;主觀信息又分為決策信息、指令信息、控制信息、目標信息等信息。
以信息產生的先後和加工深度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以信息傳遞方向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前饋信息、反饋信息。
以信息流通方式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公開信息、內部信息、機密信息。
以信息載體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印刷型信息、縮微型信息、機讀型信息、視聽型信息。
以信息源的性質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語音信息、圖像信息、文字信息、數據信息、計算信息。
以信息的作用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有用信息、無用信息、干擾信息。
以管理組織角度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系統化信息、非系統化信息。
以信息反映面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宏觀信息、微觀信息。
以信息時態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歷史信息、即時信息、未來信息。
以信息特徵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定性信息、定量信息。
以信息應用部門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工業信息、農業信息、軍事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經濟信息、文化信息、市場信息、管理信息等。
以攜帶信息的信號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連續信息、離散信息、半連續信息。
以哲學觀點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自在信息、自為信息、再生信息、物質信息和社會信息。
㈦ 關於信息的定義的理解
一、信息被視為知識的表達(Information as a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二、信息被視為環境中的數據(Information as data in the enviornment);
三、信息被視為傳播、通信的一部份(Information as a part of communication)
四、信息被視為資源或商品(Information as resource or commodity)
可是Madden的解釋盡管很有意義,但是卻未能說出「信息究竟是什麼」!因而可以看出給信息下一個通用定義是多麼困難。想當年美國制憲時老羅斯福在美國國會上的講演可以為定義信息作一個腳註:「……因為,你集合了許多人,利用他們的集體智慧,也就無可避免的也集合了這些人所有的偏見、他們所有的激情、他們錯誤的主張、他們的地方利益、他們自私的看法。從這樣的一群人身上,可能期望一個更完美的產品嗎?……」而信息似乎就是這樣一個代表了各個方面的概念。有人認為,科學或學術研究理應沒有偏見、沒有激情、沒有利益和私心。具有這種想法的人完全是在痴人說夢。因為每個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研究目標和應用范疇,什麼是范疇?范疇在英語中就是category,從更精確意義上說,一個范疇就是一大類「事物」(things),此處的事物指的是可以被討論的任何東西,而且不能彼此還原。比如,驢就是驢,馬就是馬,這兩種「動物」,也可以說是「事物」,就屬於不同的范疇,而它們卻是彼此不能還原的。即便在遺傳學上它們還是不可能還原的。可是雖然不能彼此還原,但卻有許多相似性,相似在什麼地方,我就從略了。
那麼既然如此,信息也是如此。每個學科範疇對於信息的要求也是如此。從英語的角度看,在最近出版的《信息哲學手冊》的主編寫的卷首語便有這么一句話「Information Is what it Does」的話。這句話是效仿美國著名邏輯學家D.Lewis在分析「意義」這個概念時所說的一句話,「Do not ask what meanings are but what they are supposed to do」。這里我要重點強調一下,information在英語中只有單數形式,而沒有復數形式。可是意義卻不同了,我想這就是信息與意義的一大區別吧。因此,在信息領域似乎還是能夠找到一種均能達成妥協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