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信息戰哪個國家領先

信息戰哪個國家領先

發布時間:2024-04-02 01:34:12

1. 大數據時代的德國信息化戰略

大數據時代的德國信息化戰略

德國是世界主要的經濟強國之一,也是歐盟國家中重視信息化建設、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為迎接信息社會的新挑戰,確保德國在大數據時代居歐洲領先地位,2014年8月20日,德國聯邦政府內閣通過了由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內政部、交通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部聯合推出的《2014—2017年數字議程》,提出在變革中推動「網路普及」「網路安全」「數字經濟發展」三個重要進程,希望以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強國」。無論是之前的信息社會發展戰略,還是現在的數字議程,德國始終在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數據安全保護、挖掘數字化價值創造潛力在公共管理和國民經濟各領域的運用等方面保持了高度關注,這些措施為德國邁入大數據時代提供了有力支撐。

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為大數據發展奠定基礎

要推動大數據快速發展,網路基礎設施需要達到較高的水平。上世紀末,德國就開始大力進行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1999年德國制定的《21世紀信息社會的創新與工作機遇》行動綱領中,德國提出行動綱領的三個目標,分別是發展傳輸速度更高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實施「全民享有互聯網」項目以及幫助平時接觸不到網路的弱勢群體也能夠上網。從這份有著統領性質的行動綱領可以看到,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被認為是德國迎接信息社會挑戰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任務。2009年2月,德國公布了「寬頻戰略」的主要目標和舉措,力圖將德國寬頻網擴充成高速、富有競爭力的網路。在2010年出台的《德國ict戰略:數字德國2015》中,德國提出擴大數字基礎設施和網路以滿足未來需要的要求。為進一步滿足數字化需求、建設必不可少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在近期出台的《2014—2017年數字議程》中,德國決定於2018年前在全國普及高速寬頻。

在政策的不斷強化下,近年來,德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1998年,德國互聯網使用者僅為1400萬人,只有15%的學校接入互聯網;而到2009年,根據德國經濟和技術部等機構發布的《數字德國監控報告》,德國家庭互聯網接入普及率達到79.1%,家庭計算機普及率為84.1%,大眾無線電話普及率為130.9%。截至2012年底,德國在100個城市建設了第四代移動通訊網路(4g),大大提高了居民上網的速度。

以數據開放促進科學決策與社會創新

對政府管理而言,大數據的價值在於提供盡可能多的詳盡信息並對信息進行有效分析,促進決策科學化和管理精細化。德國憑借自身較高的信息化水平,通過大型基礎資料庫和地方資料庫的建設,重視在政府管理中運用數據資源服務公眾和服務決策。早在2000年,德國就發布了《2005年聯邦政府在線計劃》,要求聯邦政府到2005年將所有可在網上提供的服務在線提供給公眾。2003年6月,德國推出了整合電子政務的「德國在線」計劃,加強基礎資料庫和地方資料庫建設力度,整合集成大量分散的信息資源,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為公眾提供更便捷的數據服務。資料庫的建設和開放體現了德國一直以來所倡導的「讓數據而不是讓公民跑路」的導向,切實地為公眾提供了便利;資料庫的建設和開放也為各地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了基礎。在資料庫的建設中,涉及人口資源、經濟社會、地理環境等基礎資料庫資源的開發建設,主要由聯邦和州一級政府負責,州一級的統計局兼具州政府全面信息服務商的角色。例如,德國西部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統計局建立了該州的「中央資料庫」,專門向州政府提供人口分布、地理數據、礦藏信息等信息服務,並提供相應分析軟體。通過應用軟體對大量數據的分析,州政府的各部門能獲得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從而促進決策的科學化。類似的大型資料庫的建立,將分散在各個政府部門大量數據整合起來,使德國的政府信息資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除了強調資料庫在政府系統的運用,德國也重視各行各業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例如,2013年1月,為了提高科研與教育中的數字信息支撐能力,德國科學組織聯盟啟動了第二期數字信息計劃,該計劃主要包括以專業的信息科學與信息技術方法實現科研數據的收集、存儲和開放共享、確保用於科研目的的科研數據不受訪問限制、實現數字出版物的永久保存等內容。可以看到,德國對數據資源的運用並不僅僅局限於數據本身的開放和提供,數據更是促進政府更有效運轉和社會更多發揮創造能力的強有力的支撐,以數據開放來支持和促進社會創新,能夠更好地發揮數據的價值。

「工業4.0」與傳統製造業的數字化升級

「工業4.0」概念於2011年首次出現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2013年,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和技術部正式將「工業4.0」戰略納入了《高技術戰略2020》。德國認為,工業革命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三次工業革命引入了電子與信息技術,在此基礎上,如果德國可以廣泛地將物聯網和服務網應用於製造領域,在智能工廠中實現數字和物質兩個系統的無縫融合,德國就可以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道路上佔領先機,鞏固德國的競爭地位。德國「工業4.0」戰略打出「確保德國製造業的未來」的口號,是德國將信息化的時代特徵與工業化歷史進程緊密結合的戰略。

「工業4.0」的實施重點在於信息互聯技術與傳統工業製造的結合。通過機械和機械之間的互聯和信息流轉,未來的生產過程將變得更加快捷。據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估算,「工業4.0」可以使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30%。在「工業4.0」戰略下,生產企業如果能夠增強對大數據的處理能力,整個行業就能更快地邁向數字化與信息化的新階段。

做數據保護和信息安全的典範

出於嚴謹的民族特徵,德國一方面大力推動信息化建設,另一方面格外重視數據保護和信息安全。通過立法來保障信息安全,是德國的一大特色,德國的數據保護法律比較系統和規范,被譽為「歐洲信息安全的典範」。1997年,德國頒布了全面規范互聯網信息傳播行為的法律——《信息和通訊服務規范法》。2002年,德國通過《聯邦數據保護法》,並於2009年進行修訂。《聯邦數據保護法》是德國關於數據保護的專門法,其中規定,信息所有人有權獲知自己哪些個人信息被記錄、被誰獲取、用於何種目的,私營組織在記錄信息前必須將這一情況告知信息所有人,如果某人因非法或不當獲取、處理、使用個人信息而對信息所有人造成傷害,此人應承擔責任。《聯邦數據保護法》修改生效後,更多德國企業開始對客戶信息實施高水平的保護措施,提高了客戶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在《2014至2017年數字議程》中,德國進一步提出最晚將於2015年出台《信息保護基本條例》。除了立法,德國也通過一系列戰略方案和具體的行動來加強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

一系列的信息安全戰略提高了德國對大數據的安全運用能力。目前,德國大型企業和政府部門的郵件系統早已運用郵件加密技術;未來,普通電郵用戶發送的信息也將逐步使用加密技術傳送,並且,這些數據信息都將存儲在德國境內的數據中心裡。在大數據時代,德國將朝著加密技術本土化的目標進一步加強數字安全建設。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時代的德國信息化戰略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2. 舉例論述現代戰爭中,信息技術的重要影響及發展趨勢。

一、重要影響:

第一場高科技局部戰爭,是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及其友軍面對的是,陸軍號稱是「世界第四」的伊拉克,要與伊拉克面對面的人海作戰,始終是不太現實的,始終會有很大的傷亡,所以,「信息化條件下的現代戰爭理論」開始出台,就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迅速打贏局部戰爭,將己方的傷亡降到最低。

這就是信息化戰爭的開端,在這戰場戰爭中,美軍及其盟友的整個作戰過程分是為四個階段,

1、戰略空襲。

2、奪取制空權。

3、空襲地面部隊。

4、地面進攻作戰。

二、發展趨勢:

海灣戰爭後,各國開始大量的裝備自己部隊,向信息化發展,特別是我國,機載警報和控制系統以及衛星通信系統等,有了很大的發展。現代戰爭的趨勢,向著信息化邁進。

(2)信息戰哪個國家領先擴展閱讀

信息戰爭產生:

在進入21世紀以後,全球范圍都開始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新軍事變革。我國軍隊也在開展一場有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這場變革的戰略目標便是締造一支信息化的部隊,從而能夠打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保衛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軍用電子信息技術作為軍事技術的核心領域,是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引發軍事領域一系列深刻變革。

3. 鏈鏃╂彁鍑轟俊鎮鎴樻傚康鐨勪漢鏄鍝涓鍥藉

緹庡浗銆傛牴鎹鏌ヨ銆婁俊鎮鎴樹笌緹庡浗鍥藉跺畨鍏ㄧ殑璇勮恆嬫枃浠跺緱鐭ワ紝鏈鏃╂彁鍑轟俊鎮鎴樻傚康鐨勪漢鏄緹庡浗錛屽湪1991騫存彁鍑烘潵鐨勩備俊鎮鎴樻槸涓哄ず鍙栧拰淇濇寔鍒朵俊鎮鏉冭岃繘琛岀殑鏂椾簤錛屼害鎸囨垬鍦轟笂鏁屽瑰弻鏂逛負浜夊彇淇℃伅鐨勮幏鍙栨潈銆佹帶鍒舵潈鍜屼嬌鐢ㄦ潈錛岄氳繃鍒╃敤銆佺牬鍧忔晫鏂瑰拰淇濇姢宸辨柟鐨勪俊鎮緋葷粺鑰屽睍寮鐨勪竴緋誨垪浣滄垬媧誨姩銆

4. 威脅最大的不是核彈而是中國的信息戰能力

作為軍事實力最強的美國,一直是全球其他各大國研究的對象,特別是對美軍具有威脅作用的軍事武器。近日一位美軍專家稱,中國對美軍威脅最大的不是東風系列導彈,而是信息戰能力。

二戰前,航空工業最發達的當屬德英兩國,特別是德國發明的對軸流式噴氣發動機讓美國空軍十分眼紅。二戰後,在獲得了德國大量的研發人才和技術,美國開始「仿製+改良」德國戰斗機,最後成為世界第一航空大國。

而我國目前走的路線和當年的美國,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處,都是力求擺脫「仿製+改良」的模式,致力於自主技術研發,最後經過不懈的努力,獲得成功。

5. 信息化戰爭

信息戰,就是為奪取和保持制信息權而進行的斗爭,亦指戰場上敵對雙方為爭取信息的獲取權、控制權和使用權,通過利用、破壞敵方和保護己方的信息系統而展開的一系列作戰活動。
美國著名戰略研究員查理斯B.埃弗雷特和另外兩位同行合寫的《信息戰與美國畫家安全的評論》中指出,「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戰概念的,是一位非西方人——中國的沈偉光先生。」沈偉光不僅是世界范圍內最早提出「信息戰」概念的人,而且早就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名為《信息戰》的專著,他是全球信息戰理論的創始人!寫出《信息戰》專著的沈偉光既不是軍人,也不是職業研究者,而是國務院的一名普通公務員。1991年的海灣戰爭後,美國軍方才提出來。1992年美國國防部頒發的《國防部指令》提到了信息戰。
沈偉光理論成果檔案
一、提出信息戰概念。認為從機械化戰爭到信息戰,不是單純的作戰樣式、方式的改變,而是戰爭形態的改變,並帶來作戰指導思想的巨大變化。其要點:戰爭戰略目標的「軟化」;信息威懾成為新的威攝手段;軍隊的行動取決於制信息權;作戰目標的選擇以打亂敵方決策程序為主;火力運用從打覆蓋面轉為「點穴」;指揮體系趨於扁平化;信息戰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全民戰;謀略的運用更加豐富多彩。隨後,又提出「遏制信息戰——知識軍事的時代使命」的重大課題。
二、提出新的戰爭觀。認為「少流血」、「不流血」的戰爭已經出現,戰爭的非暴力屬性已經被揭示;戰爭不僅是政治的繼續,也可能成為非政治群體、甚至個人謀取利益、顯示其存在的一種手段;「消滅敵人,保存自已」的戰爭目的正在變為「控制敵人,保護自己」,尋求利益平衡點;戰爭性質已很難用正義或非正義來區分,帶有多元的色彩。
三、提出建議信息時代國家安全體系。認為軍事威脅不只是大兵壓境,來自網路威脅同樣值得警惕;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應學會利用各種傳媒打信息戰;網路上的經濟打擊應引起高度重視;「文化侵略」、「生轎核態侵略」將成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早在15年前,他就提出「信息邊疆」的概念,近幾年提出「信息邊界的理論,呼籲建設精神武裝,建立信息警察和信息防護部隊。
四、提出思維戰、領導者戰爭等理想戰爭的設想。認為在可預見的槐帆賀將來,還無法想像戰爭先於人類而消亡,但把握、延緩、遏制戰爭的爆發和升級是可能的。設想把戰爭局限於「信息」和「思維」的范疇,至多以比試、競賽、虛擬的方式,甚至帶有觀黨、警示的作用。
五、提出培養「能夠回家打仗」的軍事人才。認為信息技術的通用性填補著軍與民的鴻溝,信息戰模糊了戰場與社會的界限。那些電子、計算機、信息工程專家,一旦站在軍事戰略的高度上觀察、思考,就可能成為新的戰爭舞台上真正的英雄。因此,他一直在籌劃建立我國第一個信息戰研究所,制定信息戰遏制戰略,完善信息戰理論,培養信息戰研究人才;同時在一些軍內外高等院校開設課程,普及信息戰知識,造就一大批21世紀國防建設的急需人才。
凡是戰爭都離不開信息,現代戰爭是信息主導的戰爭,信息在戰爭中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和作用。信息與作戰武器平台相結合,產生了信息化武器,可極大地提高武器平台的打擊精度和作戰效能;指揮官利用信息,可用多種信息化指揮手段及時指揮和調整部隊,以奪取作戰勝利。
信息戰主要包括情報戰、電子戰、網路戰、心理戰、精確作戰以及信息欺騙、作戰保密等。
信息作戰的實質是以信息能為主要作戰手段,以「信息流」控制「能量流」和「物質流」,剝奪敵方的信息優勢,保持己方的信息優勢,進而鉛派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或「少戰而屈人之兵」的作戰效果。
由於信息作戰是「信息起主導作用的作戰樣式」,因此它與機械化戰爭有明顯的不同。
一是作戰目的不同。信息戰把控制「信息流」、打擊對方的指揮控制系統、信息網絡和奪取信息優勢作為主要任務和打擊的重心。而以火力打擊為主的機械化戰爭,主要把摧毀和殲滅對方的飛機、坦克、大炮和艦艇等有生力量作為主要作戰目的。
二是作戰力量不同。信息戰是以全員整體力量進行的整體作戰。任何一個懂信息、網路的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戰戰場上的一名「鬥士」。而機械化戰爭,作戰力量主要是以鋼鐵和火力武裝的陸軍、海軍、空軍、導彈和特種作戰部隊。
三是作戰環境不同。信息戰的戰場空間除傳統意義的陸、海、空、天外,還包括電磁、網路和心理空間,戰場是「無疆態」。而機械化戰爭主要立足陸、海、空、天等有形的物質戰場環境來作戰。
四是作戰的本質不同。信息作戰是以攻擊敵認知能力為本質特徵的作戰,最終影響敵方人員特別是戰爭決策者的思想,使其放棄對抗,停止作戰。而機械化戰爭的本質是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奪占對方的領土和陣地。
信息作戰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金錢與人才之戰。信息作戰作為現代戰場新秀,被稱為「沒有硝煙的戰爭」,其無形利刃的強大功效不僅使其成為現代高技術戰爭的代名詞,同時也給信息作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然而,其涉及民用信息基礎設施之多,對信息技術高、精、尖人才需求之迫切,技術保障要求之復雜,註定了信息作戰對經濟的消耗將更加巨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未來的信息作戰打的就是金錢與人才。初露信息作戰端倪的海灣戰爭,美軍及其盟國耗資達600億美元。如此巨大的戰爭消耗,任何一個軍事強國,不經過對國家經濟、信息基礎設施、信息物資裝備、信息技術力量、信息作戰後備力量作充分的動員,要想維持一場信息作戰,並最終獲得勝利是不可想像的。
信息化戰爭是在信息化、全球化和多極化時代,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方面要素變革所綜合構成的新戰爭形態。認識信息化戰爭,需要把握以下四個新概念。

戰略控制

在信息化時代,隨著國家力量和軍事力量的體系化程度極大提高以及心理因素對戰爭的影響增大,戰爭目的不再絕
對追求大規模消滅敵人力量,而越來越趨向於通過破壞敵人的體系和影響敵人的心理來制約其行動、降低其效能。所謂戰略控制,就是指創造一種敵人無法進行有效抵抗的態勢,將敵軍事行動自由度或效果降至不能對己方造成實質損害的程度,迫使其按己方的意志行事。概而言之,就是控制敵人的思想和行動。

從本質上講,戰略控制就是通過「物理—信息—心理」的全領域作戰,取得「物理—信息—心理」的綜合效果。它不是對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否定,但與傳統目的有重大區別:更注重削弱敵組織和進行戰役、戰略行動的能力;更注重創造敵人「有力量但不能行動」或「能行動但沒有效果」的態勢;更注重破解敵軍事體系;更注重在心理上控制敵人、制服敵人。

決策優勢

戰爭不僅是作戰力量的對抗,也是指揮決策的較量。在信息化時代,隨著政治集團對戰爭的態度更加慎重、戰爭本身日益成為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巨系統」、人們掌握了先進的情報手段和運籌計劃手段,參戰方越來越重視提高決策質量,奪取決策優勢。美軍《2020年聯合構想》明確要求「利用信息和知識優勢奪取決策優勢」。

決策優勢包括速度優勢、質量優勢和靈活優勢,核心是質量優勢。實現決策優勢的關鍵是精確決策。精確決策就是把戰爭當作「工程」進行規劃、設計和管理。包含三大內容:精確認知、精確籌劃、精確指導。

精確認知,就是全面、准確、詳勁及時地掌握戰爭信息。與傳統的情報搜集和分析相比有三方面的變化:一是信息范圍寬;二是信息項目細;三是信息精度高。精確籌劃,就是對戰爭行動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進行全面、周密的設計和安排。精確指導,就是按照量化的、可操作的指標和要求指揮、指導部隊行動,不僅僅是用原則和思想指導。

精確決策以先進的技術手段為物質基矗主要包括:空地海天電一體、軍方與非軍方結合的偵察控測網路,信息管理與模擬演示系統,作戰模擬系統和輔助決策系統。同時,以完善健全的決策機制為組織基矗要求決策機構具備多部門、多業務領域結合的綜合性,由專門人才和理論構成的專業性,決策權和決策程序高度統一的權威性。

道義主動權

信息化戰爭的新特質不僅僅表現在軍事層面上,同時也表現在政治層面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加強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強權政治攻勢,強制推行「民主化」進程;國家向國際組織合法讓渡部分主權得到普遍認可,被西方國家利用來作為強權政治的掩護;國際法成為人們判斷戰爭、確定對戰爭的態度的重要標准,構成了任何戰爭都不可迴避的法律環境;傳媒、通信業高度發達,深刻影響人們對戰爭的了解和認識;等等。這些因素造成:在信息化戰爭中,政治領域的較量十分激烈,焦點集中在道義主動權的爭奪上。

道義主動權,是指參戰方「正義形象」所獲認同程度的優勢,是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基矗從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局部戰爭看,道義主動權斗爭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戰爭正義性的認定標准呈現多元化,西方國家經常利用這一趨勢,肆意抬高其他標准,用以否定被侵略國家維護主權的正義性。二是斗爭手段和方法更加豐富。包括:運用精確打擊和「非致命打擊」戰法;盡量避免攻擊平民目標;攻擊對方政權「非法」、「獨裁」和「不人道」;等等。三是戰爭的內在性質和外在展示出現悖意。由於西方國家壟斷傳媒,並採取強大的宣傳攻勢,在多場戰爭中都出現了「得道少助、失道多助」的反規律現象。在未來戰爭中,必須高度重視爭奪道義主動權斗爭,通過多種措施,努力將戰爭的正義性質轉化為道義優勢。

戰略制衡

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具有絕對的不平衡性。西方發達國家在軍事信息化進程中已經領先一步,造成了發達國家的初級信息化軍隊與發展中國家的機械化、半機械化軍隊「隔代對抗」的局面,而且,還奠定了在未來進一步保持優勢、甚至增大優勢的基矗發展中國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必須立足於信息化條件下的以弱抗強,確定和實施「戰略制衡」的總體方略。

戰略制衡,是指在與強敵的非均衡對抗中,不絕對追求大規模摧毀敵力量體系、奪取戰場全面優勢,而是著眼於戰略上的勝利和主動,運用有限但有效的力量,積極作戰,制約對手的力量發揮,給敵造成有限但致命的損傷,為政治外交斗爭創造有利的軍事條件,迫使敵放棄敵對企圖,求得戰略上的相對平衡。

戰略制衡概念有三個要點:一是保持和運用有限但有效的抗衡力量,不絕對尋求全面力量優勢,但應達到局部均勢或局部優勢,要有對對手進行有限致命傷害的能力。二是確立限制對手而不是消滅對手的作戰指標,在戰場上主要謀求有限摧毀、癱瘓、壓制、威脅和干擾等效果,最大限度限制敵作戰體系的效能。三是對敵施加「不對等傷害」,不求大規模殲滅敵人,不絕對要求己方損失小於敵人,但堅決給敵造成超過其心理承受底線的損失,並始終保持對敵作戰力量和重要目標的威脅。在必要時,不惜付出比敵更多的損失和代價。
信息時代的戰爭形態將發生根本性變革,稱作信息化戰爭。 戰爭形態是戰爭的形式與狀態。工業時代的戰爭形態是機械化戰爭,而信息時代的戰爭形態將發生根本性變革,稱作信息化戰爭。 一.戰爭概念寬泛化 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里的大量應用,使人類社會的戰爭行為更加復雜多樣,戰爭的概念更加寬泛。 1.戰爭的發動和實施者增多 工業時代的戰爭,是指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的軍隊與另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的軍隊進行的武力較量,但在未來的信息時代,科學技術普及,信息資源共享,秘密將更難以嚴守,武器製造技術將更容易擴散。此外,計算機病毒和大眾傳播媒介的控制,並成為信息戰的重要手段。所以,未來的信息社會中,國家並不是戰爭的唯一發動者和實施者,戰爭不一定在國家或國家集團之間進行,恐怖組織、販毒集團、工商集團、民族部落、宗教組織、犯罪團伙等團體都可能成為戰爭的發動者和實施者。 2.戰爭也包括非暴力行為 傳統的戰爭理論認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政治的工具,是對暴力手段的運用,是「流血的政治」。戰爭之所以成為戰爭,並且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關鍵就在於它依靠著暴力這一主要手段,具有其他政治手段所不具備的暴力特徵。因此,戰爭始終不能離開暴力而存在。但是,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戰爭未必是一種暴力行為,流血與不流血的戰爭將同時存在。在不流血的戰爭中,交戰雙方將不再是立即投信入大批軍隊和飛機、大炮,而是運用計算機網路對敵指揮控制系統實施攻擊,使對方陷入一場信息災難之中,在不流血的情況下戰爭就有可能決出了勝負。

閱讀全文

與信息戰哪個國家領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木工廠怎麼找代理商 瀏覽:455
哪些是t加0交易的 瀏覽:823
廣州沙河批發市場怎麼走 瀏覽:758
對數據輸入起到約束作用的是什麼 瀏覽:823
場內債券和場外交易有什麼區別 瀏覽:266
減肥產品在抖音怎麼運營 瀏覽:312
賓陽縣農機市場在哪裡 瀏覽:220
什麼叫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瀏覽:831
qq申訴用什麼身份證信息 瀏覽:841
怎麼修改發布信息 瀏覽:709
報名小程序怎麼導出裡面的數據 瀏覽:730
頭條新產品怎麼用 瀏覽:387
oppo數據線介面在哪裡 瀏覽:285
需要做哪些工作和產品介紹技能 瀏覽:637
冪律市場是什麼意思 瀏覽:204
股票交易量紅和綠分別代表什麼 瀏覽:1000
起訴攜程法律程序該如何進行 瀏覽:107
在西方國家有哪些技術 瀏覽:812
百度信息流廣告怎麼起量 瀏覽:943
盜取信息侵犯他人什麼權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