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人們分別使用什麼來傳遞信息的(體會)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郵驛、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舉例:
在中國古代,把騎馬送信稱為郵驛。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里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中國郵驛制度經歷了春秋、漢、唐、宋、元的各個朝代的發展,一直到清朝中葉才逐漸衰落,被現代郵政取代。
(1)以前可以用哪些方式來傳達信息擴展閱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三十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用軍用郵驛來運送荔枝。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六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五百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可分為三種,即:步遞、馬遞和急腳遞。由於皇帝的重視及戰爭需要,宋朝軍事通信十分發達,沈括《夢溪筆談》中曾寫道:「急遞最速,唯軍興用之。」
在全國各地軍事要道上,每五公里設一急遞鋪,轄鋪兵五至十人,鋪長以上有節級軍官管理。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急遞可日行二百公里,專門傳遞軍事消息。
宋神宗時又設金字牌急腳遞,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㈡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的信息傳遞方式,大約有以下幾種:
1.聲音類
擊鼓鳴金:古時兩軍作戰時用鼓和金發號施令,擊鼓則進,鳴金則退。
小說電視電影里常見的摔杯為號。
其他一些聲音,比如鍾聲之類。
2.視覺類
狼煙,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早已經家喻戶曉。烽火不僅能表示警報,而且還能反映出一定的信息,比如利用燃放煙火堆數的不同,每道煙火的時間間隔的不同等就可以大致表示出來犯敵人的數目、方位等內容。只要事先規定好每種組合的定義,烽火就能傳送一定量的警報信息。
旗語,令旗,帥旗,軍隊操練排兵布陣指揮作戰。
孔明燈,火光、禮花之類的,《水滸傳》《三國演義》里經常出現。
信號彈,響箭、鑽天猴之類,正所謂」一枝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3 傳令、送信系統
包括戰爭上的傳令官,遍布全國的驛站系統,明朝永樂年間也出現了民信局(類似於現在的郵局)。
4.利用可以飛的可以下水的資源
鴿子,信鴿古今中外無論是戰爭諜報還是兒女傳情都是大展身手。
大雁,最著名的故事應該是蘇武牧羊的故事。
風箏,《後唐書》里有安史之亂時候用風箏傳遞信息求援軍的故事。
哥倫布放過漂流瓶,不過到了19世紀50年代才被撿到。
魚肚傳書。
滿意請採納,謝謝
㈢ 從古至今共有哪些傳遞信息的方法
古代傳遞信息的方法:
⒈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⒉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⒊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⒋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狼煙等。
⒌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傳遞信息的方法:
⒈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⒉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已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⒊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⒋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㈣ 遠古時代人們怎麼傳遞信息的
1、結繩。
結繩記事是一種常見的原始信息傳遞方法,它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廣泛且年代久遠。在階級社會里,結繩的傳統被商人繼承下來,並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變化。在店鋪、茶樓及行商的攤位上,各種各樣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飾以各種飾片,成為傳遞廣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狼煙(烽火)。
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後,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築一烽火台,用乾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後,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
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3、飛鴿傳書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一個意思,就是古人之間聯系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例如我跟用戶是朋友,我跟友人當然住在同一個地方,後來我要去別的地方了,我就帶著家鄉的鴿子離鄉背井,有天我有事情要聯絡友人,我就把字條放在鴿子腳上一種專門放信的東西的裡面,再把鴿子放出去。
鴿子就會飛到家鄉去,友人就會發現那隻鴿子和我的信,雁子也是,她們都是利用鳥類的習性。
4、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
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軍事上利用風箏的例子,史書上多有記載。漢初楚漢相爭時,劉邦圍困項羽於垓下,韓信向漢王劉邦建議用絹帛竹木製作大型風箏,在上面裝上竹哨,於晚間放到楚營上空,發出嗚嗚的聲響,同時漢軍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發楚軍的思鄉之情,從而瓦解了楚軍的士氣,贏得了戰事的勝利。
5、竹筒傳書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用竹筒傳書的故事哩。竹筒傳書的故事,得從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0年)說起,那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紛紛發生叛亂,為了平定叛亂,穩定江山,隋文帝緊急下詔,任命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前去討伐。
楊素率領水軍渡江進入江南,接連打了好幾個勝仗,收復了京口、無錫等地,士氣非常旺盛。於是,楊素一鼓作氣,率領主力部隊追蹤叛軍,一直追到了海邊。面對綿延的山脈和茫茫的大海,楊素一面命令大部隊就地駐扎,一面指派行軍總管史萬歲率領軍隊兩千人,翻山越嶺穿插到叛軍的背後發動進攻。
史萬歲率部猛進,轉戰於山林溪流之間,前後打了許多勝仗,收復了大片的失地。當他想把勝利的戰況向上級匯報時,卻因交通的阻絕和信息的不暢而無法與大部隊取得聯系。
一日,他站在山頂臨風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狀隨風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節竹子,把寫好的戰事報告裝了進去,封好後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
幾天後,有一個挑水的鄉人看到了這個竹筒,便打撈起來打開一看,發現了史萬歲封在裡面的報告,便按報告上的提示將它送到了楊素手中。
史萬歲一去無音訊,不知生死,為此楊素正焦急不安,忽見鄉人送來報告,大喜過望,立即把史萬歲部隊接連取得勝利的戰況向朝廷作了報告。隋文帝聽到喜報,龍顏大悅,立即提拔史萬歲為左領軍將軍。然後,楊素率領大部隊,繼續乘勝追擊反隋散兵,沒用多久,就徹底平定了叛亂。
㈤ 古代與現代的通訊方式
1、烽火台
烽火台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台。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傳遞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2、飛鴿傳書
飛鴿傳書,讀音:fei ge chuan shu,漢語成語,釋義:與「鴻雁傳書」是一個意思,是古人之間聯系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
3、驛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時期就有傳遞訊息的記載。
4、電報
電報是一種最早用電的方式來傳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時遠距離通信方式,它是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和美國發展起來的。
電報信息通過專用的交換線路以電信號的方式發送出去,該信號用編碼代替文字和數字,通常使用的編碼是摩爾斯編碼。現在,隨著電話、傳真等的普及應用,電報已很少被人使用了。
5、電話
電話是一種可以傳送與接收聲音的遠程通信設備。早在十八世紀歐洲已有「電話」一詞,用來指用線串成的話筒(以線串起杯子)。
電話的出現要歸功於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早期電話機的原理為:說話聲音為空氣里的復合振動,可傳輸到固體上,通過電脈沖於導電金屬上傳遞。貝爾於1876年3月申請了電話的專利權。
美國國會2002年6月15日269號決議確認安東尼奧·穆齊為電話的發明人。穆齊於1860年首次向公眾展示了他的發明,並在紐約的義大利語報紙上發表了關於這項發明的介紹。
歷史上對電話的改進和發明包括:碳粉話筒,人工交換板,撥號盤,自動電話交換機,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雙音多頻撥號,語音數字采樣等。近年來的新技術包括,ISDN,DSL,網路電話,模擬行動電話和數字行動電話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烽火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飛鴿傳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話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