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信息系統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的
信息系統大致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電子數據處理階段、事務處理階段、管理信息系統階段和決策支持系統階段。
從信息系統的發展和系統特點來看,可分為數據處理系統(Data Processing System,簡稱DPS)、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MIS)、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 Sustainment System,簡稱DSS)、專家系統(人工智慧(AI)的一個子集)和虛擬辦公室(Office Automation,簡稱OA)五種類型。
信息系統(Information system)是由計算機硬體、網路和通訊設備、計算機軟體、信息資源、信息用戶和規章制度組成的以處理信息流為目的的人機一體化系統。
它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其主要任務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現代計算機及網路通訊技術加強企業的信息管理,通過對企業擁有的人力、物力、財力、設備、技術等資源的調查了解,建立正確的數據,加工處理並編製成各種信息資料及時提供給管理人員,以便進行正確的決策,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企業的計算機網路已成為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及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貳』 信息技術管理的管理階段
20世紀50~70年代末屬於信息技術管理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圍繞計算機應用創造了許多信息加工處理方法和系統開發設計理論,以實現信息的有效管理和開發利用。
該階段的到來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信息技術共同作用的結果。讓我們設想一下,在沒有信息技術的前提下,如果僅靠人本身的手工信息處理能力來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那麼信息於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作用將是何等的有限、何等的微小,人們的信息意識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的強烈,信息也就不可能被作為一種等同於物質和能量的戰略性資源。20世紀5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發明創造導致一系列社會經濟變革,成為推動現代化技術、現代經濟和現代社會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奠定了人類邁向信息社會的技術基礎。其廣泛應用提高了人類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從根本上增強了人類的信息能力。信息技術主要包括信息的獲取技術、傳遞技術、存儲技術、處理分析技術和信息的標准化技術等。信息的獲取技術擴展了人的感官,為人類創造了必要的信息獲取條件,增強了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和了解,從而使信息量激增;信息的傳遞和存儲技術擴大了人與人交往的范圍和內容,改變了人類信息交流的方式與途徑,加速了信息的流動速度,使信息真正成為人類社會交往的媒介和紐帶,提高了人類社會信息化程度;信息的分析處理技術延伸了人的腦力,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強了信息利用的能力,有助於經濟活動中的正確的決策和經營效率的提高,改善人們的生活工作質量;信息的標准化技術強化了信息存儲能力、傳遞能力和分析處理能力,加強了各種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力,為人類充分發揮信息的作用開辟了有效的途徑,使信息的共享成為現實。
現代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結合發展,使信息資源成為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決定性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種形式的信息以突飛猛進的速度增長,傳統的手工方式已不能滿足文獻部門快速處理信息的需求。文獻信息部門開始著重於文獻內容的揭示與提供,信息管理人員利用計算機自動化技術進行信息的編目、索引,從而實現深層次的內容加工。在信息技術作用的前提下,信息資源積累由量變階段進入質變階段,教育、大眾媒介和知識傳播的普及使多數人具備了利用信息資源的意識和能力,催生和激化了他們的信息資源需求。信息資源總量的迅速增長和信息需求的提高促使信息資源應用范圍擴大,尤其信息資源在企業業務流程中的應用,如辦公自動化、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製造、財務管理系統等,使信息資源成為企業經濟增長的主要要素。如羅默(Romer)、盧卡斯(Lucas)等人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根據社會經濟增長的實際情況,將1948一1984年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代人柯布—道格拉斯函數進行計算,發現美國實際增長大大高於理論計算出來的增長,日本1952—1961年計算結果同樣反映這一問題,增長多出66%。他們探討了經濟增長的源泉,羅默認為知識和技術是比資本、勞動等更重要的生產要素。因此在經濟領域內部,人們開始意識到信息資源既具有物化資源的重要性特點,又優於物化資源,它不僅儲量無限,而且在開發利用過程中還會產生增值,通過有效利用能夠實現對資源與能源的低消耗和高效率的使用。因此首先在發達國家,然後擴大到世界范圍內,開始大力推行「信息資源化」政策,將信息視作組織的關鍵資源,而這種資源如同人、物質、能量等資源一樣,是組織獲取成功的重要保證。各組織旨在把信息作為一種投入要素,廣泛地應用於經濟活動的所有領域,發揮信息的增值作用。
『叄』 我國會計信息系統發展的四個階段
發展階段
信息系統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定的環境下才發展起來的,體現了會計的本質特徵。以信息系統化為核心所形成的理論和方法體系能適應具體社會環境的要求。 根據信息技術(資料庫、網路、通訊、人工智慧、多媒體、感測和識別、光電子技術等)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影響程度、以及本身是否克服了傳統復式簿記的弊端將會計信息系統模式劃分為四種:手工會計信息系統、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准現代會計信息系統、現代會計信息系統。
手工會計信息系統
(15世紀) 其核心是會計恆等式、會計循環、會計科目表、分錄和賬簿。 該模式可追溯到l3、l4世紀威尼斯商人的借貸記賬法,後由義大利數學家、近代會計之父盧卡·帕喬利經過6年調查研究和整理,於1494年11月10日出版了《數學大全》一書。該模式一直延用至今。
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
(20世紀50年代) 電子計算機應用於手工會計信息系統之中,即為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模式,該模式正逐步取代手工會計信息系統。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E在費城公諸於世。1954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第一次使用計算機計算職工工資,從而引起了會計處理的變革,標志著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模式的開始。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橫向擴展,最後形成整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縱向發展並按職能結構可分為「會計信息處理系統、會計管理信息系統、會計決策支持系統」。
准現代會計信息系統
(20世紀60年代末) 計算機數據管理技術經歷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統、資料庫系統三個階段。資料庫會計的理論模型可以追溯到1939年,由戈茨(Goetz)提出,該系統是保存最原始狀態的數據,以便數據可以按照最切合每一個用戶需求的形式進行組織。遺憾的是,在建立數據模型時,主要按傳統會計模式的數據邏輯模型組織數據,利用資料庫技術對數據進行更多的分類操作;只描述與復式記賬會計體系有關的數據,未能用先進的數據結構描述會計處理的對象本身,以便系統能產生更多的視圖。
現代會計信息系統
(1982年) 1982年7月,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會計系教授麥卡錫(Me.Carthy)在《會計評論》上發表了題為《REA會計模型:共享數據環境中的會計系統的一般框架》的論文,提出了REA模型,標志著現代會計信息系統模式的開始。 隨著資料庫、網路技術的發展,REAL模式是理論最完善、研究最系統、變革力度最大、成果最多的一種創新模式,極有可能成為未來會計信息系統的主流模式。其核心是集成,集成業務處理、信息處理、實時控制和管理決策。它不僅僅局限於財務管理,而是面向整個企業管理,從詳細記錄最原始經濟業務事件的屬性或語義表述於資料庫中開始,而不是從記錄經過人為加工後的會計分錄開始,其基本元素不再是科目、分錄、賬簿。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並克服了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弊端,因此稱其為現代會計信息系統。
『肆』 信息管理的發展歷程
從遙遠的古代原始社會到現在的信息社會,信息管理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很多學者在研究信息管理的沿革和發展時,將信息管理分成三個階段或時期,即傳統管理階段、技術管理階段、資源管理階段。
圖1.1 信息管理學的學科體系
1.2.1傳統管理階段(古代到20世紀40~50年代)
傳統管理階段以圖書館為特徵,這一階段也被稱為文獻管理階段,包括對檔案館、博物館和情報所,涉及書籍、檔案、情報資料和實物等信息源的管理。由於文字的發明和使用,以及印刷術的發明和普及,人類可以將信息記錄在諸如竹、木、絹、布和紙等物質載體上,形成文獻資料。在社會生活和活動中,不斷產生各種各樣的文獻資料,又不斷利用這些文獻資料。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經驗、知識和信息的文獻資料逐漸達到了較大的數量,其內容涉及社會各個方面,但是,由於這種文獻的來源是分散的、無序的,由此使得文獻的集中、准確和高效的查找與利用有很大的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出現了歷史上第一種信息管理模式——手工管理模式,即圖書館。
古代圖書館一般是封閉的藏書樓形式,主要是當時知名學者根據個人愛好和知識、經驗,應用手工方式收藏和保存圖書。
近代圖書館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為讀者服務,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和充分利用的文獻收藏、整理和提供利用的社會信息交流中心。圖書館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並成為一個專門的職業。圖書館除對文獻資料本身的搜集和管理外,還對機構、人、文獻整理和提供過程進行管理,同時還加強了對文獻傳播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一個專門的學科和專業,即圖書館學。
在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科技信息數量迅速增加,圖書館提供新信息模式的滯後性不能滿足社會對信息的及時需求,從而出現了新興的專職信息服務機構——科技信息機構,即科技情報研究所。科技情報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對科技情報進行搜集、加工、存儲、檢索和提供利用,工作實質仍是文獻管理工作,只不過偏重於圖書之外的文獻而已。
傳統管理階段的信息管理模式是手工管理模式,無論是圖書館還是科技情報研究所,在從事以文獻為載體的信息搜集、加工、檢索和提供時,都是由手工完成的。
1.2.2技術管理階段(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
技術管理階段以信息系統為特徵,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和IT專家的突出作用上,例如資料庫技術、網路技術、通訊技術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手工管理模式效率低的問題得到解決。應用信息技術開始主要應用於圖書館和情報所的文獻加工和管理上。利用計算機強大的信息處理和存儲能力,使信息的搜集、加工、存儲、檢索、利用等信息活動變得更為容易和准確,從而使信息的利用涉及社會階層的各個方面,廣泛而深化。
對於企業而言,信息技術也被廣泛地應用於企業的數據處理,如財務數據處理、銷售態勢預測、客戶信息管理等。由此使得企業的信息處理由計算機操作取代了手工操作,提高了數據處理速度和效率。信息技術應用於企業,重要的是將信息管理的理念和意識滲透在企業管理和經營活動中。
尤其是資料庫技術的出現,使得數據的處理數量、處理速度、處理范圍、存儲空間不斷擴展,從而使信息管理上了一個新台階。從系統的角度,全面地管理企業和組織的數據,解決信息的搜集、加工、存儲、檢索、傳輸和利用等問題,從而使信息管理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促成了管理信息系統的誕生和發展。
在這一階段,圖書館從傳統的圖書館向自動圖書館、網路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轉變,出現了互動式聯機檢索系統、在線圖書資料資料庫和光碟數字圖書資源等多種形式。由於這一個階段起主導作用的是信息技術,因此稱之為技術管理階段。
1.2.3資源管理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後)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信息系統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的各個方面,信息在人類社會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出現在人類社會中,並逐漸發展成為超過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的第一資源。由此,人們對信息管理的理解和認識也發生轉變,信息管理從技術管理發展到資源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技術管理的局限性。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使信息管理有了巨大的發展,使得信息管理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帶來了諸如信息爆炸、信息犯罪等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出現很多信息安全方面的問題,例如個人信息被叫賣、人肉搜索、國家機密信息被竊取等。這些問題僅用技術手段解決是不夠的,需要從政府、法律和倫理道德的角度來加以管理和解決。因此,需要信息人文管理,包括信息政策法規管理、信息倫理道德的教育和提倡。
二是信息經濟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經營管理理念,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形成了巨大的信息市場。人們需要改變以往的信息管理思維和理念,從經濟與資源的角度來進行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不僅是對信息本身的管理,而應該是對信息資源、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信息系統、信息市場、信息人文的管理。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信息管理涉及信息資源的六大領域,稱為資源管理階段。
『伍』 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發展趨勢如何
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階段:
1、科學管理理論、
2、行為管理理論、
3、現代管理理論三個發展階段。
管理信息系統正在向著越來越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即以人為本。基於管理學的這一研究視角,管理信息系統也將向著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在今後的管理信息系統中將會越來越注重人的因素,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展開的,以實現人與社會共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
而且這種人性化還會貫穿於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設計與研究中,具體表現為今後的管理信息系統將具有更加友好的人機界面,易於人們操作,也會考慮到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更加個性化。人本化趨勢,信息技術不等於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的人本化成為明顯的趨勢,並帶來了企業信息系統管理變革。
(5)我國正處在哪個信息管理發展階段擴展閱讀:
隨著當前系統集成技術的提高,集成技術和方法也逐步地運用到管理信息系統中。由於管理信息系統將包含多個子系統,因此將這些功能集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這就是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統。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統將管理信息系統的各個子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互通信息、共享數據資源的目的,其支撐技術是資料庫和計算機網路。集成管理則是一種全新的理念與方法,其核心是強調運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導管理實踐。
『陸』 信息化管理從歷史發展角度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大致分四個階段:前期調研,開發產品,實施上線,後期持續維護。
管理信息由信息的採集、信息的傳遞、信息的儲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維護和信息的使用六個方面組成。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統MIS具有以下四個標准:確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採集與可加工、可以通過程序為管理人員提供信息、可以對信息進行管理。
『柒』 信息資源管理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1、物的控制階段,監管和中低水平管理;
2、自動化技術階段,中級水平管理;
3、信息資源管理階段,中高級水平管理信息技術集成管理,視信息為戰略資源;
4、知識管理階段,高級水平管理信息技術滲透到組織每個階層。
『捌』 當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的發展情況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無論是企業、工廠,還是機關、學校,由於與外界的聯系越來越廣泛,所獲得的信息量也會越來越多。然而,如何從錯綜復雜的數據中獲得最有效的信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重要的信息,這就需要信息管理人才大顯神威了。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是一個新名詞,也是一個新的專業,目前國內有北京大學、天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院校開設了該專業。本專業是計算機與管理相互結合的實用型專業,主要培養既懂經濟管理,又懂通信技術,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理論與方法,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她著重培養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通信技術與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知識、現代經營管理理論與方法、計算機與信息處理原理,並具有信息系統設計、開發與管理的能力。
管理本身是一個很寬泛的名詞,包含有很多方面。作為一名有志於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的考生,不能簡單的認為管理就是單純的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管理,或者是對一摞厚厚的卷宗埋頭分類整理。在科技發達的現在,計算機成了重要的管理工具,因為有效的管理軟體和硬體相結合,可以減少數據收集和分類的時間,更加系統化地實現信息管理。
以前的企業管理,都是靠人力物力收集信息,過程既長又繁瑣,缺少靈活性和永久性,不能適應突變的信息或適時的查詢。而計算機信息管理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管理和記錄的方式,她既具有及時性,又具有系統性,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信息的分類和編輯,還可以及時地反饋和方便地修改,徹底地實現了無紙管理和系統規劃。在中國高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傳統企業都開始向計算機化發展,這就勢必需要越來越多的從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的技術人員。他們工作看似輕松,而又不可缺少,正是新一代管理人員的形象代表。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由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經濟信息管理專業以及信息學專業發展合並而形成的。這門專業的教育是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中期產生的管理信息系統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當時國際上這門專業學科在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在專業教育產生初期,具有影響力的人物是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的著名教授GordonB?Davis,他認為這門學科是一個利用計算機系統軟體和硬體,手工作業、分析、計劃、控制和決策模型以及資料庫,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業或組織的運行、管理和決策功能。這門專業教育在我國的產生和發展是隨著70年代中後期電子計算機在管理領域的廣泛運用開始的。從解放前一直到90年代,這門專業的名稱並不叫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有的院校稱之為經濟信息管理專業。20世紀初期上海財經學院、南開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系、湖北財經學院等都曾開設這一專業。還有的稱之為信息學或者是信息科學專業,80年代初期的代表院校主要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以及山東海洋學院等等。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這門專業的教育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國家政策的調整突出表現在1998年7月國家教育部的專業設置調整規定,將各校的經濟信息管理專業與信息學專業合並到最新增設的管理類二級科目——管理科學與工程之中,專業學科名稱正式定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院校都開設了該專業。其中復旦大學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隸屬於管理科學院系,是我國該專業學科設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其專業主要是培養既懂管理,又會計算機技術的系統分析高級專門人才。在該專業的教學領域中另外一所著名學府是南開大學。它於1999年1月成立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該系設立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該門專業的前身是國際企業管理系中的經濟信息管理專業以及信息資源管理系的信息學專業。在專業領域內,知名的教授學者之一就是管理工程類學科專業帶頭人、清華大學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的領導創建人之一的薛華成教授。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這門專業的教育得到了各國政府,尤其是發達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國實施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擬投資4000億美元,建立的信息系統包括教育、衛生、娛樂、商業金融以及科學研究等等。
全球經濟的一體化與信息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方面,一體化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化的建設與應用,如果企業以及各經濟組織不實行信息化管理,那麼要實現與國際一體化的接軌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企業不掌握充足的信息,或不加任何整理編排,那麼,企業的高層決策者就無法正常進行指揮調度,無法實現企業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該專業涉及的行業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它所研究的內容將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地應用。在各行業中,它能提高其管理決策的科學性與正確性,減少經營活動的盲目性。國外先進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統應用技術和手段起到進一步的示範效應。這門專業所涉及的行業在我國的發展趨勢不再局限於企業決策,經營分析等內容。而是把它作為一條紐帶,成為連結家庭與社會,個人與組織,成為商貿金融、娛樂、教育、科研等領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領域很廣,它具體涉及管理、信息處理、計算機及辦公網路應用、電子商務、通信交流等不同的行業門類,包括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以及從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工作的單位。目前,人才市場上對這一專業領域的畢業生人才需求量很大。現在無論政府部門,還是公司企業都處在信息化時代,都需要一大批信息管理類專業人才從事相關的信息數據收集、傳送、儲存、加工以及綜合運用,來完善內部組織的科學管理,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涉及的行業領域工作性質是:利用電子計算機、網路等現代化辦公手段進行信息的收集、傳送、儲存、加工以及使用,具備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實測企業的各種運行狀況,利用過去的數據預測未來。並且從企業全局出發輔助企業進行決策,利用信息控制企業的行為,幫助企業實現其制定規化的目標。
國家相關就業政策是引導大學畢業生逐步走向市場,將所學的科學技術知識應用到企事業單位的信息管理工作之中,轉化為生產力。在人才市場招納競爭中,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競爭。誰的知識功底深,應用能力強,誰就是一次次就業政策調整當中的贏家。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時應注意樹立市場意識。因為,無論你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知識如何扎實精深,設計開發出來的管理系統有多麼先進,如果缺乏市場意識,不能轉化成受社會歡迎的商品,仍然不能成為企業的經營發展動力,那麼你所做的工作甚至你本人都不會不被社會所接受,導致就業過程中受到挫折。從工作性質以及專業工作領域內容來看,近幾年該專業的就業狀況比較樂觀,特別是這兩年企業對管理信息工作重要性比較重視。同時,這門專業畢業生就業後的收入狀況也呈現出明顯遞增的趨勢。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就業領域主要包括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與維護使用,信息系統的分析、評價與具體應用操作等。這些工作的發展趨勢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融會大、中型企業、機構和組織的政府管理信息平台、公眾信息服務平台、企業經營信息平台、行業管理與交易平台等綜合服務分支,逐步實現商業、貿易、政府信息方面的系統化與綜合化。據國家人事部以及有關方面的調查分析數據表明,今後10年我國對人才需求將有較大的變化。其中急需的專業人才就有信息技術管理人才;因此可看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會更廣,與信息服務產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密切。
畢業後主要是與計算機應用相關的工作,還有一些信息管理的工作。
這實際上是一個適應面相當廣的專業。就業的機會很多,近年來主要是:
軟體開發人員——幫助企業和組織開發管理應用軟體;
網路或系統管理員——企業或組織高效運行的保障;
企業信息管理員——在企業中從事信息收集、管理工作
『玖』 信息技術發展的5個階段是什麼
.實驗探索階段(1981—1986)
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開了第三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會上前蘇聯學者伊爾肖夫做了關於「計算機程序設計是第二文化」的報告,引起與會者的極大的反響。我國派代表團參加了此次會議,回來後把全世界計算機教育情況向教育部作了匯報和研究。在華夏基金會的支持下,我國5所大學附中(北大、北師大、清華、華東師大、復旦)以高中選修課的形式開展計算機課程試驗。由於條件的限制,並受伊爾肖夫報告的影響,當時的教學內容以程序設計語言為主。
1983年,教育部召開了「全國中學計算機試驗工作會議」,在試驗的基礎上,制訂了高中計算機選修課大綱《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綱要(試行)》,於1984年公布。其中規定計算機選修課的教學目的和內容是:
初步了解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對人類的影響;
掌握基本的BASIC語言並初步具備讀、寫程序和上機調試的能力;
初步培養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課時規定為40~60小時,並要求有三分之一的課時保證上機操作。
這次會議後,計算機普及教育,在一些大中城市普遍開展起來。例如在北京,在幾十所中學配置了計算機房,編寫了教材,在重點學校開展了計算機課的教學試驗。
2.穩步發展階段(1986~1991)
1986年國家教委在福州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這次大會受1985年在美國召開的第四次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工具論」的影響,修改了1983年的大綱,於1987年10月28日頒發,名為《普遍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大綱(試用)》。大綱增加了三個應用軟體(字處理、資料庫、電子表格)的教學內容,課程目的也相應地包括了計算機的應用。
這一階段各省和大中城市擴大了試驗的規模。如北京在城區所有中學開設了計算機課,郊區的重點也開展了計算機教育,並進行了統一考試的試點。
3.積極發展階段(1991~1997)
1991年10月國家教委在濟南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會議上教委副主任柳斌作了總結報告。這次會議是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者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國家教委非常重視中小學計算機教育,成立了「中小學計算機教育領導小組」,頒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幾點意見」的綱領性文件。整個社會也開始重視計算機普及教育。
根據這次會議精神,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1991年開始起草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綱要》,經多次修改,1994年10月正式下發。該綱要對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地位、性質、目的和內容有了比較詳細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計算機課程將逐步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的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的基礎性科學的觀點。
新綱要規定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共包括5個模塊:
計算機的基礎知識;
計算機基本操作與使用;
計算機幾個常用軟體介紹;
程序設計語言;
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社會的影響。
同時還頒發了《中小教育工作者「計算機培訓」指導綱要》,從行政和法規上把教師中的計算機普及工作提到日程上來。
1996年9月國家教委又頒發了《中小學計算機教育軟體規劃(1998~2000)》,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計算機教育事業的發展。
4.全面推進階段(1997~2000)
從1991年到1997年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是硬體CPU由16位發展到32位;二是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已到廣泛應用的階段;三是圖形界面的操作系統及其相應的應用軟體的發展,形勢要求在保留原綱要的一些穩定的、基本的內容基礎上,對指導要做必要的調整和修改。「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起草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修訂稿)》,主要是增加圖形操作界面、網路通信、多媒體、常用工具軟體等。經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議,於1997年10月由國家教委正式頒發。
新的修改稿進一步明確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地位、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並對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教學目的和內容做了規定。小學包括5個模塊,中學有10個模塊,分為基本模塊、基本選學三類。
基本模塊為:
計算機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
微機操作系統的操作與使用;
漢字輸入及西文文字處理;
基本選學模塊:
數據處理與資料庫管理系統;
電子表格;
LOOG繪圖;
多媒體基礎知識及多媒體軟體應用;
Internet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
選學模塊:
常用工具軟體的使用;
程序設計初步。
5.大力普及階段(2000~)
2000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五次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會上教育部陳至立部長親自做了主題報告。面對世界的形勢,提出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宏偉規劃。會議上散發了三個文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教學管理信息化和以「校校通」為名的遠程教育網,這又是我國中小學信息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對於信息技術課程,一是把計算機教育提高為信息技術教育;二是把課程定為初、高中的必修課。即提出2001年起高中開始設為必修課;2003年起大部分初中開始設為必修課;2005年起大中城市的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
2000年11月教育部頒發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新的指導綱要把課程更名為「信息技術」,對小學、初中、高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了修改和補充,特別是增加了「網路及其應用」的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