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城市城市都有哪些特點
城市是「城」與「市」的組合詞。「城」主要是為了防衛,並且用城牆等圍起來的地域。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稱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轄功能可能涉及較其本身更廣泛的區域,其中有居民區、街道、醫院、學校、寫字樓、商業賣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
城市的基本特徵:
(1)城市的概念是相對存在的。
城市與鄉村是人類聚落的兩種基本形式,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若沒有了鄉村,城市的概念也就無意義了。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為基本特徵的。
城市不僅是人口聚居、建築密集的區域,同時也是生產、消費、交換的集中地。城市集聚效益是其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與鄉村的一大本質區別。城市各種資源的密集性,使其成為一定地域空間的經濟、社會、文化輻射中心。
(3)城市的發展是動態變化和多樣的。
古代擁有明確的空間限定,到現代成為一種功能性地域。西方國家出現郊區化、逆城鎮化、再城鎮化等一系列現象。現今經濟全球一體化、全球勞動地域分工,城市傳統的功能、社會、文化、景觀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4)城市具有系統性。
城市的巨系統包括經濟子系統、政治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空間環境子系統以及要素流動子系統。城市各系統要素間的關系是相互交織重疊、共同發揮作用的。
2. 城市功能包括哪些
城市功能包括:
(1)城市生態功能
城市生態功能,是指城市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承擔的滿足人類(包括當代和後代)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所承擔的任務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於這種作用的發揮而產生的效能。
(2)城市社會功能
城市社會功能,是指一個城市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中所承擔的滿足人類(包括當代和後代)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在社會關系和社會進步等方面所承擔的任務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於這種作用的發揮而產生的效能。
(3)城市經濟功能
城市經濟功能,是指一個城市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中所承擔的滿足人類(包括當代和後代)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在經濟發展等方面所承擔的任務和所起的作用,
以及由於這種作用的發揮而產生的效能二城市經濟功能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其他一切功能的前提和基礎。
(4)城市服務功能
城市服務功能,是指城市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承擔的滿足人類(包括當代和後代)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在生產與生活型服務提供方面所承擔的任務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於這種作用的發揮而產生的效能。
(5)城市創新功能
城市創新功能,是指城市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承擔的滿足人類(包括當代和後代)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在技術研發與創新、新產品與新服務的生產、文化與管理創新等方面所承擔的任務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於這種作用的發揮而產生的效能。
(2)城市基本信息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城市更新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是城市動能的重新發現。
1、城市更新,是指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現階段多講為城市建成區包括舊工業區、舊商業區、舊住宅區、城中村及舊屋村等進行綜合整治、功能改變或者拆除重建。
2、城市更新的根本作用在於提高了土地和房屋空間的利用效率。「需注意的是,城市更新不是單純的舊房推倒重來,而是培育新的城市功能,同時通過更新推動社會公平。」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說。
3、城市更新實現了土地和房屋空間的最高最佳使用,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財政稅收、貢獻經濟增長。以創客空間、共享辦公為例,均是在對既有建築更新的基礎上升級,如優客工場、氪空間、洪泰創新空間、SOHO 3Q等。
4、從房地產行業來看,國內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了存量時代,城市更新空間巨大。
一線城市存量住房再交易規模已經達到新房交易規模的兩倍,二線重點城市如天津、杭州等存量房與新房交易規模之比也已經達到1:1,而蘇州、武漢和成都等其他二線城市也在向這一趨勢靠攏,未來兩三年內也將進入存量房主導的時期。
3. 城市規劃應具備的基礎資料有哪些
(1)城市勘察資料。如工程地質、地震地質、水文地質等;
(2)城市測量資料。如城市平面、高程式控制制網、地下工程及管網圖、各種比例及地形圖;
(3)氣象資料;如溫度、濕度等。
(4)水文資料;
(5)城市歷史資料;
(6)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料;
(7)城市人口資料;
(8)市域自然資源資料;
(9)城市土地利用資料;
(10)工礦企事業單位的現狀及規劃資料;
(11)交通運輸資料;
(12)各類倉庫資料;
(13)城市行政、經濟、社會、科技、文教、衛生、商業、金融、涉外等機構的現狀和規劃資料;
(14)建築物現狀資料;
(15)工程設施資料;
(16)城市園林、綠地、風景區、文物占跡、優秀近代建築資料;
(17)城市環境資料。
4. 什麼是城市體系規劃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一、含義:
城市規劃體系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規劃法規體系、規劃行政體系和規劃運作體系。城市規劃體系構成了開展城市改造的制度框架和組織結構。
二、城市規劃的主要任務:
1、從城市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間資源;
2、通過空間資源配置,提高城市的運作效率,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3、確保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增強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
4、 建立各種引導機制和控制機制,確保各項建設活動與城市發展目標相一致;
5、通過信息提供,促進城市房地產市場的有序和健康運作。
三、作用:
城市規劃是政府調控城市空間資源、指導城鄉發展與建設、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眾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5. 城市規劃基礎資料的分析內容有哪些
城市規劃應具備的基礎資料包括城市的勘察、測量、氣象、水文、歷史、經濟社會發展、人口、自然資源、土地利用、企事業單位狀況、交通運輸、各類機構團體狀況、建築物現狀、工程設施、人防工程及地下構築物、環境、風景區及文物古跡資料,規劃原理書上的內容。
6. 城市文化的基本信息
城市形象是一個城市文化的外顯, 是能夠激發人們思想感情活動的城市形態和特徵,是城市內部與外部公眾對城市內在實力、外顯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具體感知、總體看法和綜合評價。它涵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質、社會秩序、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設是城市現代化過程中繼生產建設、公共設施建設之後迎來的城市發展的更高階段,是城市品牌化的過程。
關於城市文化的定義,主要存在兩種定義思路,其一是從文化的定義推理演繹,例如台灣學者張麗堂 (1983)援用了泰勒關於文化的經典定義,將城市文化定義為人類生活於都市社會組織中,所具有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一切都市社會所獲得的任何能力及習慣。又如鄭衛民(2005)援用了廣義文化的定義,認為城市文化簡單地說是人們在城市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狀況、行為方式、精神特徵及城市風貌的總體形態。其二是從城市本身的特徵出發進行定義,例如《中外城市知識辭典》認為城市文化往往也被稱為「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具有城市特點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總和。它具有復雜化、多元化的特點(劉國光,1991)。又如秦啟文(2004)認為,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區域內的人們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對象化活動中,所共同創造的行為方式、組織結構和道德規范,以及這種活動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或城市特色)的典章制度、觀念形態、知識體系、風俗習慣、心理狀態、技術和藝術成果。
而由於城市文化的復雜性,許多學者通過明確城市文化的具體所指對象而達到利於學術研究的目的。2011年1月,由城市文化領域著名學者、原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中華世紀壇序總創意人朱相遠先生組織創辦的中國城市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組建了我國城市文化專業研究機構。
《中外城市知識辭典》認為城市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前者屬物質的或有形的器物用品,如城市建築、園林、教堂、公共文化娛樂設施、交通工具等;後者則為社會心理、價值觀念、道德、藝術、宗教、法律、習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劉國光,1991)。
楊東平(1994)在《城市季風》中通過比較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認為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具有城市特點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總和。城市文化具體可以從五個方面予以認識:1)城市的歷史傳統和社會發展。城市社會的變遷是一個文化大題目,它的外在表現,是城市建設和人文景觀;2)城市的制度組織和社會結構,這是在制度文化層面上對城市現代化程度的觀測;3)城市的文化建設和文化產品,這是按文化的狹義或常義所反映的城市文化狀態;4)城市的人口構成和文化素質,這既是城市文化形成和發展最活躍的動因,也是城市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指標;5)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是城市文化的深層基礎。
任平(2000)通過分析全球化語境下的城市文化發展狀態,強調了後現代城市文本認知方式對城市文化內涵理解的深刻影響,認為城市文化是每一個時代的時尚總匯,如建築時尚、服飾時尚、飲食時尚、知識時尚等。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格的表現,城市是人格化的主題空間,她映射著民族的、時代的與人格的光輝,是宗教的、哲學的、道德的、審美的等等文化的集中表現。
倪鵬飛(2004)則在研究城市競爭力中將城市文化列為影響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認為城市文化載體的內涵體系由五大系統構成,即理念文化、行為文化、產業文化、人文景觀文化、自然景觀文化。
朱柏林(2005)根據城市發展的特徵,認為城市文化指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形態文化、經濟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四個方面,其中,形態文化指地理區位生態特點、城市規劃布局、建築特色、標志性建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等;經濟文化指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特色、經濟資源優勢、經濟組織和經濟制度等;社會文化指城市人口族群狀態、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組織、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精神文化是指哲學、宗教、道德、文藝和社會心理等。
李堅等(2006)則拋開文化的經典定義框架,從更廣泛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考察城市文化,認為城市文化是一種大視角文化:1)它是發生在城市裡的文化現象(相對農村而言);2)它是和城市發展相關聯的文化現象;3)城市文化應當包括城市的生態地理文化、經濟貿易、政治制度;4)包括城市的社會文化和城市的精神文化。
雖然關於城市文化的理解多種多樣,但一般來說其都可以劃歸為廣義或狹義的一種。關於狹義和廣義文化的理解,普遍認為廣義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的總和,幾乎涵蓋整個城市人類的所有生產、生活方式。不僅包括教育、科技、文學、藝術、體育、服務業的服務質量、居民素質、企業管理及政府形象等非物質實體, 而且還包括建築藝術風格、街景美化、廣場規劃和設計、雕塑裝飾、公共設施、環境衛生狀況等物質實體。狹義的城市文化僅指指導城市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精神意識形態, 它主要包括教育、科技、語言文學、藝術等精神理念和精神產品。(楊章賢等,2002)
從城市和區域發展以及城市規劃建設特點出發,吳良鏞(1996)認為廣義的城市文化包括:文化的指導系統,主要指對區域、全國乃至世界產生影響的文化指揮功能、高級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社會知識系統,主要指具有知識生產和傳播功能的科學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具有培養創造力和恢復體力功能的文化娛樂、體育系統等多種內容。狹義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文化環境,包括城市建築文化環境的締造以及文化事業設施的建設等。
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普遍採用的是廣義的城市文化定義或內涵。但也有學者從我國實際文化建設需要出發,認為城市文化屬於文化總系統中的精神文化范疇,在我國所指的城市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獨具特色的一種地域文化(李曙新,2005)。
注釋:本定義引用自 劉合林《城市文化空間解讀與利用——構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徑》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0。
7. 在某城市工作需要先了解哪些基本信息
對於新入職的大學生或跳槽至某一新的城市就業的人員來說,初到陌生城市,衣食住行等信息是否掌握完全,直接影響著他的生活便利性、簡單性,並直接和生活成本相掛鉤。顯然,了解所在工作的城市衣食住行等基本信息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具體了解哪些信息呢?
8. 湖南省沅江市的基本信息(包括人口,方圓等等)
沅江市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大陸季風濕潤氣候區內。良好的氣候條件與土屬使沅江市土地資源豐富。佔全市近20%的水稻土、紅壤、潮土、紫色土等土種適宜水稻、薴麻、柑桔、蘆葦、豆類、林木的生長。
物產資源
沅江市是全國農產品商品基地,主要產品有糧、棉、豬、魚、桔、葦、麻等。素有「魚米之鄉」、「薴麻之鄉」、「蘆葦之鄉」的美譽。薴麻年產5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蘆葦年產30萬噸左右,居全國之冠。鮮魚、柑桔、鴨蛋產量在全省居領先地位。速生楊作為後起之秀,其蓄積量達百萬立方米。沅江森林覆蓋率已達17.8%。
旅遊資源
沅江市地處「八百里洞庭」之腹地,山襟七澤,水接三湘,擁有璀燦豐蘊的人文古跡和麗質天生的山水美景,大小景點有120多處,素有「水鄉桔城」和「東方威尼斯」之稱。境內的南洞庭湖是國際公認的重要濕地,集湖光水色、島嶼汀洲、文物古跡、珍稀物種和動人傳說於一體,蘊含著洞庭湖縱橫八百里、上下數千年的時空演變脈絡和深刻漁耕文化淵源,集太湖之靈秀、洪澤湖之深沉、巢湖之寧靜、鄱陽湖之曠大於一身,被旅遊名家譽為「我國湖光勝景第一處」。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到過沅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畫出了一幅幅沅江湖光山色的美麗圖畫。近年來沅江市實施的「旅遊帶動戰略」,進一步推動了旅遊資源的開發,其旅遊勝地漸顯生機。
區位優勢
沅江地處華中經濟圈內,自古以來是湘北地區戰略要地,為湖南省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水路連湘、資、沅、澧四水,通江達海,是洞庭湖區重要的農產品和工業原料集散中心;陸路南接長石鐵路、洛湛鐵路和長常高速公路,與長沙、益陽相通,北連白沙大橋和南茅大橋,與岳陽相接。省道S204線縱貫全境,隨著白沙大橋、南茅大橋、益沅一級公路、白沙港口的相繼建成,將使沅江交通更加便捷,區位優勢更加明顯。
桔城新貌
沅江市區素有「水鄉桔城」之稱。本著「建山水城市,留自然風光;搞滾動開發,做旅遊文章」的建設規劃,近幾年來,在城西的青山綠水之中,新開發了桔城新區,一個獨具特色的「城中有湖、湖中建城」的水鄉桔城正在崛起。水是新城區的一大特色,這里五湖連通,河汊縱橫,被湖水和港灣環抱的各個丘崗半島上,桔林四季枝葉蔥蘢,綠水青山交相輝映,城鄉山水融為一體,這里的確是一塊旅遊、居家、經商、辦廠的熱土。為促進桔城新區的開發,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四大家機關及相關機構,已於2003年國慶節整體搬遷至新城區。為吸引外來投資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新區已有水上樂園、度假村、別墅村、高科技工業園、農業科技園、港口、市政設施等項目對外開放,市人民政府並在這里成立了政務中心,對來新城區投資建設落戶者,實行「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以最優惠的政策,恭候各方客商的到來。
9. 城市建設管理的基本信息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頁碼:183 頁
·正文語種:中文
10. 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構成
答:
人口,交通,建築,自然,工業,土地,水源。
拓展資料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形成的較大居民點。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稱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轄功能可能涉及較其本身更廣泛的區域,其中有居民區、街道、醫院、學校、公共綠地、寫字樓、商業賣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
城市是「城」與「市」的組合詞。「城」主要是為了防衛,並且用城牆等圍起來的地域。《管子·度地》說「內為之城,外為之廓」。「市」則是指進行交易的場所,「日中為市」。這兩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態,嚴格地說,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一個區域作為城市必須有質的規范性。
城市是"城"與"市"的組合詞。"城"主要是為了防衛,並且用城牆等圍起來的地域。《管子·度地》說"內為之城,外為之廓"。"市"則是指進行交易的場所,"日中為市"。這兩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態,嚴格地說,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一個區域作為城市必須有質的規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