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質資料服務
2012年,部、省兩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通過傳統服務窗口接待3.1萬人次到館借閱地質資料,累計提供11萬份次、187萬件次地質資料服務。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扎實推進,已初步構建完成了以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共享服務平台、電子閱覽室、油氣委託管理平台、鑽孔資料庫和管理信息系統為內容的「五平台一支撐」格局。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全面使用。全國共導入地質資料監管數據18.5萬條,全年匯交1.4萬份,2/3的省(區、市)已完成地質工作項目信息錄入、補錄以及印發《限期匯交地質資料通知書》等工作,基本實現了對原始、成果和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的全程監管,強化了地質資料匯交管理。
共享服務平檯面向公眾提供網路化服務。國土資源部在門戶網站設立地質資料共享服務平台,向社會公眾提供地質資料目錄查詢和公開地質資料圖文共享數據等網路化服務。全國省級地質資料館和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都部署了共享服務平台。各級節點已將保管於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的非涉密地質資料目錄數據和部分電子文件上傳至門戶網站並發布。
電子閱覽室建設進展順利。2012年部、省兩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大力推進地質資料電子閱覽室建設工作。目前全國已有22個省(區、市)的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和全國地質資料館部署了電子閱覽室系統,有條件的已為閱者提供館藏地質資料的查詢、借閱、瀏覽等服務。
油氣地質資料委託保管信息系統面向專業用戶提供服務。油氣地質資料委託保管信息系統已在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各受託單位部署安裝,建立了受委託保管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的目錄資料庫,面向專業用戶提供油氣等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服務,推進油氣和海洋地質資料的共享,提高了地質資料服務利用水平。
努力提高地質資料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服務能力。加快推進整裝勘查區和重點成礦區帶地質資料服務集群化,全國完成了78個整裝勘查區地質資料資料庫並在網上發布,發布了中國1∶20萬、1∶25萬和1∶50萬地質圖及報告、說明書共1601幅,提供全社會利用。
全國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全面完成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國各單位共保管鑽孔96餘萬個,其中信息完整率超過88%。編寫完成了《地質鑽孔數據採集系統需求分析報告》和《地質鑽孔數據採集工作指南》。
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開發部署工作基本完成。2012年,29個省級地質館藏機構部署了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滿足了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和各行業地質資料管理部門的實際業務需要,有力提高了地質資料管理的工作效率。
㈡ 地質信息社會化服務
一、服務對象
加拿大地質機構所開展的項目計劃及其相關活動科技含量高,加速了加拿大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決策的信息化。加拿大地質信息的服務對象涉及到加拿大的每一個角落,有政府、企業、股東及社會公眾等。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1) 國際組織和社團 ( 用於制定和應用標准) ;
( 2) 協會和聯盟 ( 用於制定和應用技術需求) ;
( 3) 聯邦各級政府機構 ( 用於提供和利用數據) ;
( 4) 聯邦各級政府機構代理 ( 用於建立資料庫、服務、軟體工具) ;
( 5) 國內外投資公司 ( 用於查詢數據) ;
( 6) 軍事機構 ( 用於查詢數據) ;
( 7) 國家安全機構 ( 用於查詢數據) ;
( 8) 中、小學老師 ( 用於地圖和地質知識) ;
( 9) 大學的教師和學生 ( 用於研究和利用地質信息) ;
( 10) 私人企業 ( 用於增值服務) ;
( 11) 軟體開發 IT 企業 ( 用於系統開發、增值服務) ;
( 12) 加拿大公民 ( 用於增值服務、查詢數據) ;
( 13) 外國人 ( 用於查詢數據) 。
加拿大地質信息的服務目標是為政府、企業、股東及社會公眾提供實時、一流的地學與地球信息科學產品與服務,為提高加拿大人民的生活質量作出貢獻。
二、服務的提供者
( 一) 服務提供者的范圍
地質信息服務提供者的范圍極為廣泛,包括信息內容的提供者、經費的提供者、直接參與信息系統開發的開發者、服務渠道 ( 方式) 的提供者,其人員構成來自加拿大聯邦、省、地區各級地質機構和它的合作夥伴,以及私人企業、聯盟、大學和非盈利科學研究機構等諸多部門。他們往往直接參與加拿大國家空間數據政策的制定與信息化建設管理層的決策。
( 二) 服務提供者的類型根據加拿大人文地理的實際情況,將服務提供者按三個方面分類: 按組織機構分類、按服務提供的內容分類、按服務提供的方式分類。
1. 按組織機構分類
加拿大各類、各級組織是信息化服務的組織機構,是信息化建設的組織者、投資者、協調者、內容的提供者、系統的開發者、密切的合作夥伴,同時也是忠實用戶,它們各自在信息化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1) 協會和聯盟。空間信息協會和聯盟鼓勵各成員有效、協同工作,共享信息資源,分享各種涉及成員切身利益的信息和商業機會,制定信息服務的技術標准和政策以及執行過程。
各級政府在制定和實施信息化戰略時,可以從協會和聯盟得到技術的支持、信息共享的標准、信息化建設的政策和法規的建議; 同時,它們也是政府和信息服務用戶聯系的重要渠道,從中可以得到各種信息化建設的批評和建議。
( 2) 聯邦政府。在信息化建設中,聯邦政府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領導和組織國家級的信息化建設項目; 協調聯邦政府代理的各種信息化開發活動; 聯絡和協調國際地質空間信息技術的各類活動; 提供 ( 包括直接和間接地) 國家級的資料庫; 提供國家級的電子網路,實現聯邦資料庫的存取; 並實現與各省、地區和市的連網; 制定和頒發各類法規和政策用於指導信息系統的建設和信息服務的實現。
聯邦政府負責制定各類信息化服務的政策和法規,鼓勵社區和公民使用信息化服務系統。聯邦政府考慮各方面,包括下屬單位、省和地區、城市、工業界、科研院所、公民對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制定統一的信息共享政策和安全保護政策,拆除它們之間的各種壁壘。聯邦政府還負責建立各種國際合作關系,並負責扶持加拿大地質空間信息服務各類公司的發展和壯大。
提供地質空間數據的聯邦政府部門主要包括自然資源部和它下屬的兩個部門: 加拿大地調局和加拿大地球空間信息部,具體負責提供加拿大海陸領域的地質信息庫,以及提供專業的和實時的加拿大海陸領域的空間定位信息、測量信息、地圖、遙感數據及其地理參照信息。
( 3) 省和地區政府。省和地區在信息化建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包括: 在其所管轄的地域內,領導和協調各種地質信息化建設項目; 領導其下屬執行信息化系統的建設,並提供各類數據和信息; 聯絡和協調下屬城鎮信息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及各類活動; 提供 ( 包括直接和間接地) 省或地區級資料庫; 授權國家在大數據庫的建設和維護更新時使用這些數據。
省和地區政府是信息化服務的直接受益者,它們在制定政策和決策時,需要利用各類地質信息,另外,省政府直接鼓勵各城鎮的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在信息服務數據提供各資料庫建設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省和地區政府的另一個角色是在國家級地質信息數據和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數據主要的提供者。
( 4) 城鎮政府。在信息化建設中,城鎮政府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在其所管轄的地域內,領導和協調各種地質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 聯絡和協調省和地區的地質信息服務活動; 提供 ( 包括直接和間接地) 城鎮級別資料庫。
城鎮政府需要加強對地質空間信息化建設的力度,共享空間信息,充分利用地質信息為社區服務。為了做到這一點,城鎮政府應該加強與聯邦、政府、地區政府的聯系,以確保其對信息服務的貢獻。
( 5) 大學和學術機構。加拿大的大學、科研院所與政府和私人企業有著密切的合作關系,通過這種聯合研究產生各種地質信息,為信息服務提供了代理的研究數據、服務和經驗。另外,通過信息服務體系和系統的建設,為加拿大信息化服務培養、培訓了大量的人才。
加拿大政府始終如一地強調與大學、學術機構的合作,支持他們開展學術研究,鼓勵把科研成果轉換為商業產品和社會服務,為加拿大工業界提供更多的機會。大學和學術機構也是信息服務的核心用戶,在他們的研究中不斷地發現新的問題、創造新的思路、找到新的方法、提供新的服務。
( 6) 標准化組織。標准化組織是各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大學聯系的紐帶,為地質空間信息服務提供各種服務標准和技術要求,這些技術標準是空間信息共享服務的重要保證。同時,通過這種密切的合作,標准化組織還為信息服務系統的開發和維護創建了開放的、可擴展的軟體應用系統介面 ( API) 。
國際標准化組織 ( 例如 ISO 等) 將繼續影響空間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服務系統的建設,因此,保持和維護與國際標准化組織密切的關系,是加拿大政府的重要任務,這將有助於保證信息系統建設和服務的一致性。同時,通過採用標准組織制定的技術要求,可以保證系統的開放性和交互性。
( 7) 企業界。企業界為加拿大信息服務提供了各類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客戶、開發者、專業人員、教育行業對地質空間信息的需求。企業界需要了解地質空間數據和服務的價值和開展信息服務的意義,利用這些數據和服務創建各類應用系統以滿足終端用戶的各種要求。在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中,也需要充分了解工業界的需求,為其發展提供各種商業機會。在加拿大,企業界是信息服務平台和終端用戶之間的重要橋梁,為信息服務提供了更多的服務內容、方式和應用系統。
( 8) 公民。公民是信息化技術和信息直接或間接的提供者,他們直接影響服務系統和方式的決策。公民可以為系統提供數據、個性服務和應用系統,同時,他們在宣傳和鼓勵其他用戶群體參加信息服務體系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公民可以在信息服務系統中獲益,並為信息服務增輝,但是,普通的公民對服務體系的建設,沒有直接影響。
2. 按服務提供的內容分類
加拿大政府充分認識到內容是服務的核心,是信息化服務的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內容的數量、品種、質量決定了信息服務的質量和利潤。下面是按提供的內容對服務提供進行劃分。
( 1) 政策和法規。制定符合國際規范和國情的信息服務政策、法規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加拿大有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提供法律、法規和政策涉及國家的各級部門,一般來講,信息服務法規的建設要服從國家的法律,例如私人財產保護法、隱私法、公共財產保護法等,在此基礎上,聯邦和省政府還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法律和規范,加拿大的市政一級也可以制定相關的附加法,稱 「By- law」,僅適用於該市。
( 2) 標准和規范。國際標准化組織、政府、大學、科研機構以及國際各種協會合作工作,制定了各種信息服務的規范、標准,開放的、可擴展的軟體應用系統介面等。
( 3) 數據。提供數據的組織和個人可分為六類: 國際合作夥伴、聯邦政府、省和地區政府、市鎮政府、科研機構和公民。
( 4) 圖書、資料、影像、音像、視頻。除了以上機構外,還包括各類出版機構。
( 5) 組件和工具。各級政府的代理機構、私人企業。
( 6) 應用系統。各級政府的代理機構、私人企業和公民。
3. 按服務提供的方式分類
基於地質信息和技術服務的方式和渠道,可以將信息服務的提供者分為以下幾類:
( 1) 圖書館。在加拿大幾乎每個城市和社區都有自己的圖書館,大型企業的總部也有自己的資料室,它們提供了大量的圖書、文件、圖像、音頻和視頻的地質信息。
( 2) 專業書店。在地質特色比較明顯的城市,如卡爾加里市有地質類的專業書店,但是規模很小。
( 3) 門戶網站。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普及,基於網際網路的信息服務體系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網站和門戶網站是獲取數據和信息的重要通道,也是提供地質信息內容最豐富的地方。
( 4) 教育機構。一般大學都有大量的地質信息和圖書館,學校的教師也是直接向學生傳授地質知識。同時,也是職業培訓的重要地方。
( 5) 社區。加拿大重視社區建設,社區也是提供地質知識和地理信息的重要場所。
三、服務的內容
具體而言,加拿大地質信息網絡在線產品主要包括地學圖件、報告、當前研究、綜合報告、公共文獻、加拿大地質、論文、經濟地質報告和論文集等,其數據資源涵蓋農業和森林學、礦床地質學、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地球化學和地球年代學、地球物理學、土地測量和地理信息系統、水文和冰河學、遙感、交通和人口、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地形和表層沉積學、海洋地質和海洋學、礦物學和經濟地質學、古生物學等多個專業領域。
目前,加拿大地球科學部網路在線服務將上述產品和服務分為圖書館產品、出版物產品、數據產品、地圖產品、圖像收集產品、其他服務產品、面向兒童的產品、面向教師的產品 8 個方向,說明不同產品與服務的購買渠道,公布已核準的產品和服務價格清單,方便用戶使用和購買。
目前,加拿大地質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主要產品與服務見表 3-1。
表 3-1 產品與服務內容表
續表
購買渠道主要有: 加拿大地調局書店和銷售渠道,加拿大地圖辦公室,加拿大空軍和國家空中圖片圖書館。
四、服務的方式
傳統的信息服務方式,基於網路的在線服務,代理機構提供的服務是加拿大地調局的三種服務方式。
傳統的信息服務方式,基本上是現場面對面服務,服務提供者與用戶直接接觸,或者通過信函、電話、電子郵件、傳真等與用戶聯絡。
隨著高速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基於網路的在線服務方興未艾。地質信息提供者通過門戶站點為用戶提供在線地圖、影像、圖片等資源的訪問,制圖工具與服務,以及相關站點鏈接信息。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瀏覽、查詢和下載空間信息的服務,或者進行網上定製服務。
此外,地質信息提供者也通過授權,由代理機構提供服務。
加拿大的很多省份都採用了政府授權由代理機構提供服務的機制,政府授權給相應的私有商業部門或者代理機構,由商業部門或者代理機構負責共同信息的服務。具體操作過程為,政府機構與商業數據生產部門之間簽署正式的協議,政府機構給予商業數據生產企業對於公共數據的專有權 ( 版權、使用權、發布權等) ,允許其編輯、維護或數字化公眾投資形成的空間數據。經營者對其銷售的數字地圖信息支付特許權使用費或以一定折扣價從加拿大地質機構購買常規地圖產品。
這樣,政府的零售職能大多數批發轉移給私人經銷商或地區銷售商,並提供恰當的折扣。地區銷售中心通常設在省級制圖機構,它為經銷商提供聯邦和省級地圖。
傳統的信息服務方式、基於網路的在線服務方式是各國在地質信息社會化服務中廣泛採用的兩種方式。其中,基於網路的在線服務方式越來越多地得到用戶的青睞,也是地質信息發布服務的未來發展趨勢。授權代理機構提供服務的方式,是加拿大結合自身地域遼闊的特徵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有的服務方式,這種方式也被澳大利亞等同樣地廣人稀的國家所採用。加拿大政府與商業部門或代理機構共同組成加拿大地學產品的樹狀銷售結構,既減少了政府的工作負擔,又方便了用戶對地質信息的獲取,同時也給加拿大商業機構增加了商機。
㈢ 我國地質信息服務現狀分析及展望
溫雪茹 劉 冰 李銀羅 翟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摘 要 信息服務已成為 21 世紀各國地質工作的戰略重點。本文對我國地質信息服務體系現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不足,並且對我國將要建立的地質數據集群系統做出了展望,指出應當在實現一站式服務的前提下,實現六個方面的主要功能,包括:完整的地質信息資源目錄、豐富的網路在線資源、強大的信息加工處理和分析能力等。
關鍵詞 地質資料 地質信息 信息服務 集群化
1 引言
地質信息是地質工作的主要成果,是廣大地質工作者在基礎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環境(災害)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和地質科學研究過程中辛勤勞動的結晶,是對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及演化規律的認識和知識。地質信息是地質工作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是國土資源調查、規劃、管理、保護、合理利用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對於緩解資源約束、保障經濟發展、推進城鄉建設、開展國土整治、防治地質災害、改善人居環境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
地質資料是地質信息的主體,指在地質工作中所形成的以文字、數據、符號、圖形、圖像、聲音等方式記載的紙介質、存儲介質,以及岩心、標本、樣品、光薄片等相關實物。地質資料是對地質工作過程及成果的記錄,具體包括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圖書期刊、實物地質資料和資料庫等。
地質信息服務是主要以地質數據、信息和知識的提供與傳播、地質信息處理以及提供軟體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信息服務[1]。進入 21 世紀以來,信息服務已成為各國地質工作的戰略重點[2]。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各省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六大地調中心和各省地調院以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圖書館等單位構成了中國地質信息服務提供者的主體[3]。2011 年全國部、省兩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的資源總量達 40.3 萬種[4],中國地質圖書館國內外地學文獻資源量為 60 萬卷(冊),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庫存岩心長度150745米,標本10992塊(數據來源於中國地質圖書館、中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站)。目前我國地質信息服務現狀是傳統與現代並存、以傳統為主的方式;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資源分散、數字化比例小、共享程度低、信息產品深度加工不夠等方面。因而,中國地質調查局於 2010 年 3 月 1 日在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要加強「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就是通過構建共享機制、搭建共享平台,匯集、整理、挖掘地質資料信息產品,延伸產品鏈,提供服務集中度,提高服務規模效益的過程[4],將實現領域內應用層面的互通互聯、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
2 地質信息服務方式
2.1 傳統服務方式
傳統方式表現為借閱人到館藏機構獲取資料的模式。借閱人通過目錄檢索或者卡片檢索,查詢到所需資料後,需要到館藏機構提取紙質資料閱覽或復印或拷貝電子數據。網路目錄檢索和電子閱覽室,在借閱過程中能夠起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模式。在傳統信息服務方式中,信息服務提供者各自開展服務。客戶為解決一個問題,常常需要從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提供者處分別獲得所需服務[5]。
2.2 現代服務方式
現代服務方式主要應用 WEBGIS、網格、資料庫等先進技術,使用戶能夠便利地獲取地質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提供服務、信息處理服務、軟體提供服務,以及基於知識的咨詢服務等。它的主要特點是用戶通過運行在互聯網上的系統,即可在任何位置上快速實現對所需信息的查找、瀏覽、評價、獲取和利用,並不需要關心信息的存放位置。
2.2.1 集成的信息產品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十五」初期開始實施我國基礎地學資料庫體系建設計劃。該體系包括基礎地學資料庫和綜合成果資料庫兩大部分,共 30 余個資料庫,主要包括[6]:
(1)區域地質圖資料庫
全國 1∶5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20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25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50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250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500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2)區域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全國1∶5萬重點城市及經濟開發區水工環綜合地質資料庫,全國1∶20萬數字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600 萬水工環地質圖資料庫,全國小比例尺數字水工環空間資料庫,地下水資源動態監測資料庫。
(3)基礎地質數據資料庫
中國地層資料庫,全國 1∶20 萬自然重砂資料庫,全國同位素地質測年資料庫,全國岩石資料庫(試建庫)。
(4)全國礦產地資料庫
原地礦系統礦產地資料庫,全國地質工業行業礦產地資料庫,中國鉻鎳(銅)鈷鉑(族)礦產地資料庫(在建)。
(5)全國鑽孔地質資料庫(試建庫)
(6)全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資料庫
全國 1∶500 萬航磁資料庫,全國 1∶100 萬航次資料庫,全國區域重力資料庫,全國電勘查資料庫,地質調查地球物理測井資料庫系統(試建庫),全國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全國資源衛星遙感影像資料庫,全國 1∶25 萬標准圖幅衛星影像資料庫,全國物性資料庫(試建庫)。
(7)海洋地質資料庫
我國 1∶100 萬海洋地質資料庫、我國海洋地球物理數據集。
(8)地質資料資料庫
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目錄資料庫,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目錄檢索資料庫,地學圖書期刊類文獻標題和摘要的網路資料庫,地質調查與科技信息資料庫。
(9)工作部署與綜合成果資料庫
地質調查專題圖資料庫(全國及大區各專業不同比例尺地質調查工作部署與工作程度數據),全國地質工作程度資料庫,地學資料庫元資料庫。
10 余個國家級已建資料庫通過運行維護管理,初步依照國家相關法規開展了社會化服務利用。數據發布方式分為在線和離線兩種。中國地質調查局網站以中英文兩種語言發布了元數據。據 2003 年 6 月至2005 年 6 月間不完全統計,地調局提供各類數據總量接近 100GB[7]。
2.2.2 網路在線信息獲取服務
(1)中國地質圖書館網站(http://www.cgl.org.cn/)提供 10 余個大型地學文獻資料庫的在線瀏覽下載服務,提供館藏圖書的目錄檢索服務,館藏圖書尚沒有提供在線瀏覽服務,尚處於數字化積累階段。
(2)全國地質資料館網站(http://www.ngac.cn/)提供館藏地質資料目錄檢索服務,部分資料的在線瀏覽與下載服務、部分地學資料庫的元數據提供服務。
(3)中國地質調查信息網站(http://www.gsigrid.cgs.gov.cn/),提供地質數據信息和應用軟體共享服務,主辦方是中國地質調查局,運行由局發展中心承擔,支撐項目為國家「863」計劃課題「資源環境應用網格構建」;
(4)國土資源科學數據共享網站(http://www.geoscience.cn/),提供地質數據信息服務,主辦方是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運行由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承擔,支撐項目為「國土資源科學數據中心建設」。
2.2.3 信息加工分析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信息網路提供了以下應用軟體共享服務:①水質評價服務,面向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水質評價的信息服務和軟體共享服務;②地下水水位預測,利用動態觀測數據,預測指定區域未來水位的變化情況;③網路環境下成礦信息提取與綜合:使用證據權方法完成網路礦產綜合評價過程;④常規計算方法的固體礦產資源評價方法軟體共享服務。
2.2.4 專業軟體提供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研發的數字地質調查系統,是貫穿整個地質礦產資源調查完整全過程的軟體,涵蓋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礦體模擬、品位估計、資源儲量估算、礦山開采系統優化等內容,實現了地質填圖、固體礦產勘查的全數字化過程。該軟體系統由四大子系統構成:數字地質填圖系統、探礦工程數據編錄系統、數字地質調查信息綜合平台、資源儲量估算與礦體三維建模信息系統。
3 存在的不足
我國地質信息服務總體來說,雖然有了一定數量的數據資源,但是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完整的服務體系;有關服務的政策和機制不健全,尤其是缺乏公開服務的管理辦法,責權利不統一。
3.1 集群化程度低
目前,我國地質信息產品不少,國家投資也比較大,但是一個資料庫一個服務系統,沒有完整的產品目錄,多重注冊情況嚴重,不能滿足用戶的一站式需求。
3.2 網路在線數據量少
目前,我國地質資料數字化比例較低。截至 2011 年底,全國各省(區、市)累計完成成果地質資料數字化總量 23.9 萬種,數字化比例約 59%,其中全國地質資料館累計完成近 6 萬種地質資料數字化,數字化率 48%[4]。此為成果地質資料數字化情況。原始地質資料的數字化還未全面啟動。信息資源的擁有量和能夠提供在線服務的信息量也極不匹配,截至2010年,全國地質資料館累計提供網路瀏覽資料14274種,當年館藏總量為 11 萬種[8],提供在線服務的比例為 13%。
因此,造成網路在線數據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質信息的數據積累不足;二是地質資料的保密是一個瓶頸,需積極推進地質圖地理要素非涉密化處理;三是政策機制不健全,公益性不夠。
3.3 地質資料獲取費用高
雖然我國的定價原則已經確定,但到現在也沒有確定的公開的地質信息與信息服務詳細的分類價格,這造成很多數據的服務受到限制,並且各地的收費不一致,有的收費偏高。
4 展望
地質信息服務應當在數據一體化管理和共享平台下,按照統一標准和存儲規范,形成邏輯上統一、物理上分布的國家地質數據集群系統。集群系統應當在實現一站式服務的前提下包含以下主要功能:
(1)完整的地質信息資源目錄。
建立全國范圍內完整的地質資源檢索目錄,一方麵包含地質資料和圖書文獻,另一方麵包含各級館藏機構和地勘科研單位長期以來積累的地質信息資源。在發達國家,USGS、GSC、BGS、GA 等都提供了完整的各類地學信息的目錄查詢檢索系統,幫助用戶快速便捷地檢索到所需信息和數據。
(2)豐富的網路在線資源。
在發達國家,由於在線資源極為豐富,其地質信息網站的訪問也十分活躍。以美國 USGS 為例,2005 年平均每月成功的服務請求達 2400 萬次,經網上傳輸的數據量達 180 多 G。5 年間訪問 USGS 網站的次數約 76260 萬次,是在大約相同的時間內訪問全國地質資料館 CGS 網站次數的 600 倍[3]。在對地質資料信息網路獲取率調查中,加拿大用戶可以通過網路獲取 29%的數據,美國可以獲取 27%,澳大利亞可以獲取 8.5%[5]。
我國地質資料解密工作研究,已部署在「十二五」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綜合研究中,為今後地質資料的在線服務提供了基礎。
(3)強大的信息加工、處理和分析能力。
中國地質調查信息網路在這方面作出了示範。應用網格技術編制軟體對地質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將在某些方面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網路技術最直觀的優點之一便是超強的計算能力,它能夠把一個集群的計算機連成一個局域型網路,形成一台超級計算機,大大提高計算效率。原先在單一 PC 上運行需要花費幾個月時間完成的計算,在網格中運行一兩天就能夠完成。
(4)應用軟體服務。
提供各種高性能的專業工具軟體服務。
(5)敏感信息的實時發布。
天氣預報、台風、地震波觀測數據的實時發布,以及通過專用系統發布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台風龍卷風等自然災害預警信息。
(6)提供科學咨詢、決策分析、科普宣傳與教育培訓等服務。
5 結語
2009 年,中國地調局開展了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產業化研究,包括「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產業化理論」「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體系建設」「地質資料信息共享與服務平台建設」等 13 個專題的研究工作。國土資源部確定在上海、山東、湖南、湖北、安徽和青海 6 省市進行試點工作[9]。在這些工作部署中,我們看到了我國地質信息服務的光輝前景。
參 考 文 獻
[1] 國土資源部 . 國土資源部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EB]. http://www.gov. cn/gzdt/2009- 09/18/content_1420534. htm,2009.
[2] 姜作勤 . 地質工作信息化的若干問題 [J]. 地質通報,2004,23(9/10):839 ~ 845.
[3] 尚武等 . 中國地質信息服務體系的現狀、差距及對策 [J]. 中國地質,2007 Vol.34,No.4:730 ~ 735.
[4] 國土資源部 2012 年 05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1 年度全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情況 .
[5] 姚華軍等 .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產業化的研究 [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09:4 ~ 7.
[6] 姜作勤,馬智民,楊東來等 . 地質信息服務體系框架研究 [J]. 中國地質,2007,34(1):173 ~ 178.
[7] 中國地質調查局年鑒 . 2003,2004.
[8] 國土資源部 2011 年 4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0 年度全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情況 .
[9] 國土資源部通報第 14 期 . 2009 年度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情況 .
㈣ 地質信息管理和地學信息系統
地質信息管理和地學信息系統所涉及的內容包括地學資料庫、地理信息系統和多媒體的應用、地學模擬、計算機輔助礦產勘查評價、礦產資源評價、鑽孔編錄、信息系統、國際互聯網在地學中的應用、地學文獻和圖書館問題等。
1)數據的集成與綜合
對多源地學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解釋是目前地學研究發展的重點。人們經過近30年的努力,現已建立了各種地學資料庫和信息系統。但由於這些資料庫是由不同用戶、為不同目的、在不同時間建立的,因此在數據的內容、質量、所採用的標准和數據格式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如何利用這些現有的數據資源,對多源地學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已成為目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2)多媒體與網路
多媒體系統是把正文、圖形、圖像、視頻和語言等五種傳播信息的媒體綜合運用在一個系統中。由系統對這些媒體的信號進行綜合處理和傳輸,是當前計算機工業的熱點之一。在地學領域,由於研究對象本身的復雜性,使得這個領域中雖然定量研究的程度不斷提高,但定性分析仍佔主導地位。因此,有必要用多種技術手段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對比、分析,並用以推斷未知。因此,在地學領域內,多媒體技術在信息表達、成果展示和輔助教學等方面都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從90年代開始不少發達國家已將多媒體技術用於地學研究。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與通訊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國際互聯網INTERNET已成為國際重大地學研究項目如1989年開始的全球變化研究等和許多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發布信息的主要途徑。美國地質調查局於1993年6月在INTERNET上開通了它的WWW伺服器。90年代初,加拿大地質調查局也開始通過INTERNET提供地學信息的存取服務。日本地質調查局正在將他們開發的有關地學資料庫與INTERNET相連,也採用了WWW伺服器方式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
3)地質統計學
地質統計學方法以空間數字信息為處理對象。它萌芽於20世紀40年代,發展於60~70年代,而完善於80~90年代。傳統的統計學不考慮觀測點的空間關系,而地質學研究的恰恰是各種觀測點的空間關系。為此,地質統計學發展了變差函數、體積-方差關系和克里格法等自己的基本工具。80~90年代,地質統計學迅速從單變數領域進入多變數領域。
現代地質統計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D.G.Krige創立的克里格法,De Wijs提出的體積-方差關系,G.Matheron建立的地質統計學理論,D.Myers在多元統計學方面的重大貢獻,以及A.G.Journel對非線性地質統計學的實用性研究等。80年代,地質統計學方法被廣泛計算機化。我國推出的KPX礦產普查評價系統包含有完善的地質統計學軟體(李裕偉,1998)。
㈤ 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路系統簡述
李英康 馬思民 楊貴生 劉太平 彭秋月 米勝信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本文簡述了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路系統的總體結構與功能,並採用 Web 和資料庫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初步建立了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服務網路系統。最後,為搭建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網路平台,討論了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路系統的構成和工作任務。
關鍵詞 實物資料;信息服務;網路系統
一、前言
近年來,因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出現了資源、能源緊缺和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的現象,國務院為解決這些與地質工作有直接關系的問題,先後頒布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前者將岩礦心、標本、樣品、光薄片等實物地質資料作為地質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國家統一管理范圍。後者強調了地質工作的重要性和發展方向,並明確了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依法及時向社會提供地質信息服務的必要性。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精神,國土資源部下發了「關於建立健全地質資料網路服務體系」的通知,明確指出全國地質資料館和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應建立獨立網站,提供資料目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技術標准、辦事程序、借閱利用辦法等信息,有效地查詢利用地質資料,提高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水平。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按照通知的要求,開展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網路研究,主要包括網站系統、內網、外網建設3個方面。
內、外網採用物理隔離,每個辦公室設置外網信息點1個、內網信息點1個、網路IP電話視頻點1個。內網由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辦公主樓、資料庫、行政樓、實驗樓組網連接構成,用於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日常辦公。外網通過Internet、中國地質調查局骨幹網,向社會提供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主要提供下列信息:①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庫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數據信息;②與實物地質調查資料產生、保管動態有關的信息;③與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收集、入庫有關的信息;④國家、行業頒布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和管理辦法等。
二、總體結構
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路將採用Web和資料庫相結合的工作模式。通過資料庫把網站的各種數據組織起來,自動生成動態的Web頁面,並根據用戶的請求顯示不同的頁面內容。
總體結構包括用戶層、網路通訊層、數據管理與處理層、數據存儲層(見圖1)。
圖1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網路系統總體結構圖
Web在前台運行,針對用戶的請求,Web伺服器運行一個應答程序對資料庫操作,把結果傳送給客戶機,客戶機的瀏覽器將結果顯示給用戶(見圖2)。
圖2 前台信息瀏覽流程
後台數據管理的主要模塊包括許可權驗證模塊、實物數據檢索模塊、數據維護模塊、用戶管理模塊、信息統計模塊、數據備份恢復模塊等。資料庫系統(SQL Server)在後台運行,完成數據的安全存儲和快速的檢索(見圖3)。
圖3 後台數據管理流程
資料庫概念模型採用關系型資料庫——行、列表格形式,利用軟體Access 97/ SQL Server 2000建立資料庫,進行數據存取、管理。
資料庫中主要存儲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法律法規、技術標准、部門公告、政策文件、利用辦法、管理動態、用戶留言、友情鏈接等信息。
三、網路環境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網站由網路設備(包括區域網)和Web信息服務系統組成。
系統架構採用分布式多層系統架構,並具有高度的擴展性,以降低系統擴充的成本。
外部埠採用DDN(Digital Data Network)專線接入方式與地調局骨幹網連接,並實現Inter-net的接入。
內外網之間的通信採用非同步高位加密機制,防止信息泄密,保證通信安全。
為防止伺服器不可預測的故障,或者伺服器的定期維護對整個業務造成的影響,使用兩台伺服器,兩台伺服器構成雙機熱備份,中間使用WatchDog電路。以保證整個系統能長時間不間斷地工作。
伺服器應支持熱插拔電源,並配備UPS(不間斷電源)。為保證數據存儲的絕對可靠,採用光存儲器。伺服器上禁止安裝與支持網路運行無關程序,以減少程序的混亂或者程序的意外沖突。
操作系統採用Windows Server 2000伺服器操作系統。後台資料庫採用SQL Server 2000。網站安全採用軟體、硬體相結合安全保障體系,防止病毒入侵和惡意攻擊。
主要硬體設備包括刀片式伺服器6台,核心業務路由器1台,硬體防火牆1台,入侵監測設備1台,核心交換機1台,匯聚交換機1台,樓層交換機40台,USP電源和光碟陣列庫及其他配套設備。
四、系統頁面
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建立健全地質資料網路服務體系」通知中要求提供的服務信息(資料目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技術標准、辦事程序、借閱利用辦法、管理動態等)內容,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路系統主要欄目如圖4所示。
圖4 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路系統框圖
在進行需求分析和完成實物地質資料服務信息組織的基礎上,試驗開發信息服務網路系統。
五、討論
本文簡述了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網路系統的試驗性研究結果,初步建立的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網路系統在一些功能方面還有待於完善,遠未達到為實物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提供先進網路平台的目標。後續的工作任務是:
1)建立以實物地質資料服務信息、屬性信息為數據資源的數據交換、數據更新、數據共享服務運行體系,包括信息網路建設、資料庫建設、數據中心建設、業務管理信息系統、綜合事務管理系統、信息服務系統建設等幾個方面(見表1)。
表1 實物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的交換、更新、共享服務運行體系表
2)經過完善後的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網路系統,將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骨幹網,上連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連大區(省、行業)實物地質資料服務部門,大區(省、行業)服務部門以及基層地勘單位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部門,構成先進、完整、安全、高速、大容量的實物地質資料信息交換、服務網路系統,向管理部門和社會提供內容豐富、實時快捷的信息服務(見圖5)。
3)國家、大區(省、行業)館藏機構分別建立各自的區域網網站和服務信息網站,下屬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作為上級區域網成員,不單獨在互聯網上建站,其實物地質資料數據信息按要求提交到上級網路管理中心,由上級網站統一發布,減少維護工作量和運行成本。
圖5 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網組成示意圖
總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系統建成後,將以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和相關信息為基礎,以內、外網為主要傳播介質,以信息發布、信息查詢、信息交換和多媒體演示等服務方式,通過實物地質資料服務信息網站向行業內部和社會提供服務。
㈥ 市縣級地質資料信息化服務模式——以合肥市為例
陳忠良1 戴聖潛2 胡海風1,3 江學蓮1
(1.安徽省地質調查院;2.安徽省地礦局321地質隊;3.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摘要 隨著城市的發展,市縣級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需求明顯,且更趨專業性。本文以合肥市為例,論述市級定位於地質資料的集中管理和分布式網路化服務,並從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維度說明市縣地質資料信息化服務模式。文中分別介紹了館藏資料電子化查詢、地質資料信息Web發布、地質資料共享與交換等信息化服務方式。本文最後對線下定製服務、地質資料多級服務等方面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 合肥市 地質資料 信息化 介面 模式
0 引言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形成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明發展,在地學領域,數據處理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的處理速度;文字處理技術使地質人員部分進入無紙化調查階段;掃描數字化等技術提高了資料保管的數字化水平,為後續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做好了前期紙質資料的信息採集准備工作;資料庫技術是海量信息得以結構化保存,並為大數據應用提供了數據基礎;網路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傳播與服務的傳統工作方式,特別是空間信息網格的在標准體系的支撐下,實現了異構、海量、分布的空間信息共享和應用協同。總之,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地質工作現代化的巨大推動力[1~4]。
現階段,地質資料服務職能正在向市縣延伸。而在市縣級地質資料服務延伸過程中需要堅持以服務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結合信息化技術,推動服務水平達到新的高度[5]。上海市在開展城市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過程中基本形成了以地質資料數據中心[6]為基礎的地質資料信息化服務的新階段。其注重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對地質工作需求的把握,圍繞社會需求主線,重點推進海量地質資料信息化和社會共享[7]。
本文參考姜作勤、尚武等學者提出的「地質信息服務體系框架」(圖1)理論[8]。本著在論述作為合肥市級所委託的公益性地質資料信息保管和服務機構角色定位的同時,著重研究市縣級城市在信息化模式下如何開展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詳述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內容。
1 市級服務定位與需求
1.1 服務定位
全國地質資料館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全國地質資料管理向市縣延伸情況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一是以江蘇泰州、福建平潭為代表,建立了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實體,有市政府正式文件,落實編制、經費、職責,建立了庫房及電子閱覽室,開展了資料接收與服務工作;二是以遼寧大連、鞍山為代表,以合署辦公形式建立了市級地質資料館,文件由市國土資源局下發,與局屬其他單位合署辦公,履行地質資料管理職責;三是以山東、廣東、四川和浙江為代表,省政府或者省國土資源廳明確了地質資料管理向市縣延伸,主要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面開展了工作;四是以上海市為代表,開展地質資料集中管理,市縣在行政上督促匯交。
圖1 地質信息服務體系框架[8]
合肥市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定位於市級所委託的公益性地質資料服務機構,文件由市國土資源局下發,開展地質資料集中管理,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在行政上督促匯交。同時,面向其他中心提供分布式數據管理和網路化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圖2)。本市級中心接受國家中心的業務指導,遵循國家中心發布的標准規范,在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以及全國性工作項目上,接受國家的統一協調。
圖2 服務定位
1.2 服務需求調研
為做好服務平台的開發,針對地勘單位和國土資源部門以外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開展了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需求調研。調研形式上採用逐個上門,面對面詢問、問卷的方式,調研其對地質資料的需求,並溝通可能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內容。
通過調研,地質資料服務需求問卷的部分結果見圖3。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需求表現在:①地質資料資料庫應能體現本地區地質工作的程度,輔助項目立項和編制設計工作,滿足本地區地質調查項目開展過程中對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實際需求。②在地質資料需求內容上,工程地質條件、地下水狀況等傳統工勘資料的需求較多,地基和斷層分布也是較受關注的方面。需優先保障此類資料的信息服務。③信息平台和共享服務方面,是需要重點建設的內容,需要通過信息平台,提供專家咨詢、資料在線檢索、目錄服務和地質科普等內容。④為滿足分布式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技術上需要採用OGC組織的WFS、WMS等規范來提供Web地質資料要素服務、地質資料圖件服務、地質體空間分析服務與地質資料目錄服務等。⑤調研者普遍贊同傳統的紙質報告形式提交詳盡的專業報告,對電子信息化數據也存在一定需求,也要求我們在工作中應對兩種方式均予以側重。在實施信息技術下的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改造的同時,應做好傳統地質信息服務與信息化服務相結合的工作。
圖3 資料服務需求問卷結果
2 信息化服務方式
信息化服務的基礎條件依賴於服務的網路環境。考慮到地質資料涉密問題,合肥市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分為涉密和非涉密部分。具體的運行環境如圖4所示。
對於需要查詢資料本身的用戶,一般必須經過授權,在涉密區域網環境下提供館藏資料電子化查詢。在互聯網環境下,建設在線服務窗口,提供目錄、地質調查成果等服務。並可部署軟體系統,作為節點群提供本級地質資料目錄信息服務。而對於合肥市級機構,通過政府專網實現網路在線方式數據共享。此種方式側重分布式環境下,不同平台間的互操作。基於服務等軟體技術手段實現跨單位的地質資料共享與應用,滿足不同領域在線用戶的信息需求。
圖4 服務網路環境示意圖
2.1 館藏資料電子化查詢
館藏資料電子化查詢的實踐在於電子閱覽室的建設。所建電子閱覽室利用網路技術,連接電子閱覽室和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其集地質資料查詢、借閱、加工與用戶信息管理等功能於一體,提供以地質圖和電子文檔瀏覽為主、以紙質借閱為補充的服務方式。在方便用戶借閱的前提下有效地保護紙質地質資料,提高地質資料服務的信息化水平,實現地質資料借閱服務由以紙質借閱向以電子借閱的跨越。
此種方式的服務對象面對需要查閱地質資料信息電子掃描件和已形成的成果地質資料和專題地質資料資料庫的人群。使用者通常需要獲得館藏機構的授權。
2.2 地質資料信息Web 發布
地質資料信息Web發布是在地質工作者與公眾及專業用戶(服務對象)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是地質工作的對外窗口(圖5)。提供目錄查詢、地質調查成果查詢、案例服務和地質科普等服務。
2.2.1 目錄服務
地質資料目錄在線檢索功能可方便不同用戶了解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已有資料庫數據信息,以達到進一步獲取和使用所需信息的目的。查詢方式分為簡單查詢(模糊查詢)、高級查詢和空間查詢(地圖模式)。空間查詢可進行查詢結果與地圖(天地圖底圖)聯動,並可通過劃定感興趣的范圍(如線段、多邊形、矩形)查詢此范圍內的地質資料信息。
2.2.2 地質調查成果查詢
基於WebGIS技術的點位信息查詢顯示功能,可支持用戶查詢指定區域的地質鑽孔(基本信息、分層信息、樣品信息、項目信息),地震、地質災害隱患點等信息。根據查詢結果,支持用戶關聯查詢,如鑽孔查詢結果可關聯查詢到分層信息、樣品信息、柱狀圖。對三維地質調查成果模型也提供基於IE瀏覽器的在線模型瀏覽。
2.2.3 服務案例展示
為了說明地質資料的價值,提供對本次試點研究工作中典型案例成果的在線展示。我們將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品分為基礎產品和定製產品兩類。其中,基礎產品是我們以一定周期編制的公共服務產品,提供在線瀏覽;而定製產品則是我們面向特定對象所提供,選取典型案例在線發布。
圖5 地質資料信息Web發布
基礎產品有地質環境圖集、區調報告等;定製產品則有合肥市濱湖新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合肥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濱湖新區應急水源地勘察等專題報告。合肥市資源綜合利用(靜脈)產業園地質條件評估也可作為城市發展中項目選址地質條件評估類的專業報告予以展示,以說明地質資料綜合利用和二次開發的價值。
2.2.4 地質科普
網站建設者依據地質科學的原理,結合地層、構造、古生物、岩石礦物等方面的知識,介紹與合肥市有關的區域地質背景(地層、構造、岩漿岩、工程地質等)、礦產資源、地質災害、地質遺跡(大蜀山-紫蓬山省級地質公園)、地熱資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識,並提供主要地質科普網站的鏈接。
2.3 地質資料共享與交換
對於地質資料安全保密的具體特點,在共享與交換方面將採用網路在線和離線的兩種服務途徑。網路在線服務模式下,需要提供目錄介面服務和公開地質資料介面服務。為實現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與其他國土資源信息服務(如測繪與地理信息服務)的共享和交換,需遵循OGC規范,便於各平台之間的數據調用。此種也是第三方網站共享地質資料信息的主要方式。離線途徑則是數據的拷貝共享。
2.3.1 目錄介面服務(CSW)
網路目錄服務(Web Catalogue Service,簡稱 CSW),支持KVP格式請求,目前支持2.0.2版本。CSW服務包含GetCapabitities、DescribeRecord、GetDomain、GetRecords、GetRecordById、Harvest、Transaction等7個介面。所提供的目錄查詢介面有按檔案號、題名、行政區代碼等以及空間查詢介面(圖6)。
以查詢檔案號為「L0010」的目錄查詢介面調用為例:
var webServices: WebService =newWebService(); //定義WebService變數
webServices.loadWSDL(" http://218.22.14.114./HFWebService new/CSWService.asmx? wsdl");//載入目錄服務介面地址
CallResponder.token =webServices.getDataTableByDocId(" L0010");//執行查詢
圖6 目錄查詢介面
2.3.2 地質圖介面服務(WMS)
地質圖服務(Web Map Service,簡稱WMS),利用具有地理空間位置信息的數據製作地圖,將地圖定義為地理數據可視的表現。服務支持KVP和SOAP格式請求,目前支持1.1.1 版本和1.3.0 版本。WMS服務包含GetCapabitities、GetMap、GetFeatureInfo等3個介面。
工程地質圖服務介面用ArcGIS調用示例:
<esri:WMSLayer id=" gcdz" visible="{dz1.selected}" url=" http://218.22.14.114:8089/igserver/ogc/engpolygonlayer/WMSServer" skipGetCapabilities=" true" ><esri:visibleLayers>
<s:ArrayList>
<fx:String>engpolygonlayer:經緯度工程分區.WP</fx:String>
<fx:String>engpolygonlayer:經緯度工程地質界線.WL</fx:String>
<fx:String>engpolygonlayer:經緯度工程分區.WT</fx:String>
</s:ArrayList>
</esri:visibleLayers>
</esri:WMSLayer>
2.3.3 地質要素介面服務(WFS)
地質要素服務(Web Feature Service,簡稱WFS)定義了一組操作,這組操作允許用戶在分布式的環境下通過HTTP對空間數據進行查詢、編輯等。服務支持KVP和XML格式請求,目前支持1.0.0、1.1.0和2.0.0 版本。WFS 服務包含 GetCapabitities、DescribeFeatureType、GetFeature、GetGmlObject、Transaction、LockFeature等7個介面。要素服務地址為 http://218.22.14.114:8089/igserver/ogc/WFSServer?Version=1.1.0&Service=WFS&Request =GetFeature&TypeName =要素服務名稱。要素服務名稱為 Landslide:滑坡地質災害點.txt、Riverbank:崩岸地質災害點.txt等。
3 討論
3.1 線下定製服務
雖然信息化技術能夠提供較為便捷高效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但對於專業要求高的離線用戶仍然需要採用主動式或定單式的地質資料綜合研究和二次開發服務。能夠提供此類服務既可是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也可是第三方咨詢服務機構。現狀是開展此類服務需要大量的基礎地質資料,而第三方咨詢服務機構如何從公益性地質資料提供者手中獲取資料是未來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業化研究的問題之一。
3.2 地質資料多級服務
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已經建成的Google Maps和天地圖是地質資料信息共享交換的主要參考對象。天地圖按照國家級節點、省級節點和市級節點三級分布來解決社會對地理信息服務的需求。主節點是負責平台總體調度,安全監控、資源管理與服務。省級節點是組織開展跨區域、跨部門的協調服務,負責區域范圍內的管理和應用。市級節點是為平台提供現實性比較強的大比例尺信息資源,並且負責本區域數據的更新和應用工作[9]。基於此,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需要考慮多級服務節點分布。現階段,全國和省級節點組織地質資料目錄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動態匯聚,市縣級節點應突出大比例尺和專題信息資源的服務,向上級節點上傳目錄信息。
4 結束語
本文以合肥市為例,論述市級定位於地質資料的集中管理和分布式網路化服務,並根據調研成果介紹了市縣級地質資料服務需求的主要內容。在調研結論基礎上,從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維度說明市縣地質資料信息化服務模式。主要描述的信息化地質資料服務方式有館藏資料電子化查詢、地質資料信息Web發布、地質資料共享與交換等。文中所述地質資料信息化服務模式,是從技術方法上對市縣級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的有益探索,可對其他同級城市開展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起到借鑒作用。
致謝 本文在成文過程中得到了合肥市國土資源局查睿、朱濤和安徽省地質資料館張明霞高工以及安徽省地質調查院資料室郭小霄高工的熱情指導。在此一並致以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鄭曉光,徐向琴,王傳禮.地質資料信息集成服務方法初探[J].檔案與建設,2009(8):23~24.
[2]余浩科,周進生.國外公益性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評估及啟示[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8(6):34~36,49.
[3]姜作勤.地質工作信息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地質通報,2004(9):20~26.
[4]馬智民,楊東來,李景朝,等.主要發達國家地學信息服務的現狀與特點[J].地質通報,2007(3):109~114.
[5]王帥.地市級國土資源局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探索:以湖北省黃石市國土資源局為例[J].資源與產業,2008(4):51~53.
[6]楊麗君.上海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構建與運行體系[J].上海國土資源,2012(3):79~84.
[7]陳華文.上海城市地質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機制與模式探索[J].上海地質,2010(3):15~21.
[8]姜作勤,馬智民,楊東來,等.地質信息服務體系框架研究[J].中國地質,2007(1):177~182.
[9]趙繼成.天地圖建設與服務[J].地理信息世界,2014(1):10~11.
㈦ 地質信息服務門戶網站
一、內容概述
大多數國家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都有統一的門戶網站。通過門戶網站,人們可以進行成果目錄的查詢、元數據的查詢。此外,一些國家還採用了圖文並茂的查詢方式,不僅可以通過關鍵詞查詢,還可以在地圖上直接查找。如美國地質調查局採用了 WebGIS 技術,用戶可以直接通過瀏覽器瀏覽地圖,也可以在地圖上進行搜索。除完善的查詢系統外,大部分國家的門戶網站都有主題列表,這樣可以使用戶不必進行查詢,直接在列表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例如,在對地質資料信息網路獲取率調查中,加拿大用戶可以通過網路獲取29%的數據,美國可以獲取27%,澳大利亞可以獲取8.5%。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英國地質調查局基於國內外公眾和私人部門,在執行最高級別的專業標准和最新信息的前提下,滿足用戶的多樣化服務需求,包括查詢服務、數據服務、圖書和文檔產品出售等其他服務。日本除滿足本國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外,為有效推進日本在海外的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特別注重系統收集、整理以礦產資源擁有國為主的世界地質、礦產勘查和開發等狀況以及各國的礦業政策、相關法規、統計資源等情報信息,並對此進行二次開發,對有關地質礦產、開發環境以及需求動態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後,向有關部門提供使用(石小亞等,2010)。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承擔美國的地震、洪水、礦產能源、地下水等地質調查工作,許多數字地質圖、資料和信息產品可以通過 USGS 的網站購買。USGS 也在網站上開展地質科普知識的普及活動,提供免費資料並解答讀者的疑問。同時,USGS正在開發地質鑽探數據中心和地質數據中心平台,並將以此開展各項信息服務。另外,美國宇航局也在其網站發布地球物理、氣象資料信息服務。
三、資料來源
石小亞,朱衛紅等.2010.國外地質資料信息管理與社會化服務對我國的啟示.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35):83~86
㈧ 地質調查資料信息服務產品開發的思考
董佩信 鄒淑芳
(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
摘要 2010年以來,利用3年時間開發了3個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產品。提出了科學合理利用資料信息源、充分藉助外力組織專家會診、開展數據加工集成的方法,為吉林省白山地區、延邊地區和遼寧省鞍本地區提供了地質資料信息數據集成服務系列產品,為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做了有益的嘗試。同時,提出了進一步做好地質調查資料信息服務產品開發的建議。
關鍵詞 地質資料信息 服務產品開發
0 引言
自1999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組建、地質大調查實施以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地質調查工作。在東北地區,圍繞大小興安嶺成礦帶,吉黑東部成礦帶、遼東-吉南成礦帶和松遼平原、三江平原等地區開展了基礎地質、礦產地質及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目前已經完成382個地質調查項目、9個地質科研項目資料匯交,涉及項目資金約7億元。
承擔東北地區公益性地質成果資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服務是沈陽地質調查中心的四大職能之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以資料館為依託,開展東北地區地質資料接收管理服務工作。地質資料館實施地質資料清理項目以來,資料館在清理出原有(2000年以前)館藏地質成果資料8398份、地質科研資料及研究報告10215件的基礎上,從2006年開始,先後承接了全國地質資料館各類基礎地質電子數據,截至2013年底,又累計接收了359份東北地區國家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形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區館藏資料、地質調查成果資料、東北基礎地質信息三位一體的地質資料信息庫。
中國地質調查局2010年啟動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項目以來,全國地質資料館把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建設作為工作重點,要求大區中心研究現有的工作程度,了解地方政府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服務於國土資源的礦政主管部門。我們在充分分析館藏資料的基礎上,深入地方政府和項目承擔單位開展需求調研,並根據需求,選定了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國土資源局、白山市人民政府和遼寧地質調查院,作為開發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品使用對象,制定了較為詳細的實施方案,確定了1年開發一個服務產品,3年完成系列產品的目標,為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品開發做了有益的嘗試。
1 資料信息源服務產品開發的思路
地質資料信息是地質科技人員在地質調查與科研工作中形成的文字、數據、圖表聲像、電子介質等工作成果,包括原始記錄、標本、岩心等實物樣品,也包括文字、圖件、表格、化驗數據等紙質資料,還包括水文、遙感、物探、化探、航磁、重力等數據資料。這些資料既是人們了解地質結構、掌握成礦規律、尋找礦藏的重要的第一手資料,也是地質工作者通過野外艱苦工作得到的勞動成果。如何利用好地質資料信息,採用什麼方式研發出高質量的服務產品,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1.1 科學合理利用資料信息源
要想開發出好的服務產品,充分掌握地質資料信息是關鍵環節。3年來,無論服務對象是地方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還是地勘單位,我們都是在確定服務產品方向後,坐下來認真組織館內同志,明確任務,落實責任,詳細查閱館藏資料,對可利用的地質數據進行基本分析,分割相關數據,形成統一的認識和詳細的技術路線,為開展下一步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
1.2 充分藉助外力增效
在確定服務對象和服務區域後,我們緊密圍繞目標,採用凝心聚力、上下聯動的模式,充分發揮省級地質資料館地方地質資料佔有量大的優勢,想盡辦法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建立了大區館、省館,市、縣國土局地質資料信息的聯動機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為白山市政府項目服務的項目中,吉林省地質資料館協助查詢了白山地區所有的歷史地質資料,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白山市縣國土資源局標注了所有礦業權(采礦權、探礦權)的具體坐標和新發現的礦產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服務項目,吉林省國土資源廳、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國土資源局提供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礦業權分布和州國土資源局「十二五」規劃的藍本;鞍山-本溪地區服務項目,遼寧省地質資料館提供了礦業權分布,歷史上區域鑽孔分布圖,多家地勘單位工作程度圖等。
以上辦法極大地擴大了服務地區地質資料信息的佔有量,為下一步開展綜合研究增加了數據信息。
1.3 專家會診,加工集成
各種數據匯總後,為了提高產品質量,更好地服務地方政府,我們聘請了熟悉吉林省和遼寧省地質情況的礦產、物探、化探等領域的專家,對集成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把脈定向,選定吉林省地質調查院、吉林省物探勘查研究院、吉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作為地質資料信息數據集成研究合作單位,對上述數據進行集成、疊加、分類成圖,編寫綜合研究報告,提交給專家審定。
1.4 產品輸出及社會效益
實施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3年來,我們完成了吉林省白山地區地質資料信息數據集成服務、吉林省延邊地區地質資料信息數據集成服務、遼寧省鞍山-本溪成礦帶數據集成與服務3個產品的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好評。
1.4.1 吉林省白山地區地質資料信息數據集成服務產品的開發
該項成果2011年完成。服務產品為數據集成服務綜合研究報告1套(包括綜合報告文本,綜合研究圖件9張,綜合研究圖冊1本)。
該產品經過項目組、專家組7個月的工作,在沈陽地調中心資料館、吉林省資料館進行成果資料、歷史資料的採集和基礎地質資料庫數據分割的基礎上,白山市國土資源部門對探礦權、采礦權、新發現礦產地登記錄入查詢,建立了區域礦產地、探礦權、采礦權資料庫。吉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協助建立了空間數據圖層。通過對化探資料數據、物探資料數據的處理及成圖,得到了寶貴的數據集成成果。化探數據集成方面提出了玄武岩重點研究區和4個金地球化學找礦遠景區;物探數據集成成果方面,提出了白山市鐵礦重點(整裝)勘查區和渾江區三道溝、長白新房子、撫松北崗等11個多金屬找礦遠景區;地質礦產數據集成成果方面,提出了老嶺成礦區帶找礦突破的新思考和鐵礦資源集約經營的新思路。
1.4.2 吉林省延邊地區地質資料信息數據集成服務產品開發
該項成果2012年完成。服務產品為數據集成服務綜合研究報告1套(包括綜合研究報告文本,綜合研究圖件10張,綜合研究圖冊1本)。
該項目邀請專家確定了成礦區帶劃分原則,綜合分析各區帶成礦地質特點及與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異常的關聯程度,在延邊地區劃分出9個甲類成礦帶和4個乙類成礦帶。甲類成礦帶分布有大、中型礦產地,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異常吻合程度高;乙類成礦帶僅分布有小型礦床或礦點,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異常吻合程度低。
1.4.3 遼寧省鞍山-本溪成礦帶數據集成與服務產品開發
該項成果2013年完成。服務產品為數據集成服務綜合研究報告1套(包括:綜合報告文本,綜合研究圖件9張,綜合研究圖冊1本)。
鞍本地區鐵礦的開采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歷經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鞍本地區為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國家也在本地區投入了大量資金,開展了地質調查、普查、詳查、勘探工作,累計鑽探進尺百萬米以上。2009年,國家實施地質大調查以來,在該區又先後實施了多個重點勘查項目,使得該區地質工作程度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在服務產品開發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系統搜集了遼寧省國土資源廳地質資料館鞍本地區館藏歷史地質資料、鑽孔資料,搜集了遼寧省地質礦產調查院鞍本地區成果報告和沈陽地質調查中心對該地區的綜合研究成果,對以往該地區重力、磁測等物探資料和化探、遙感等地質基礎數據進行了切割、分類整理和成果集成,組織專業人員對集成的數據成果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依據物化探異常,提出了成礦遠景預測區的劃分方案,將鞍本地區劃分為感王鎮—駝龍鎮、唐馬寨—西鞍山—大孤山,羊草庄—胡家廟—眼前山等9個鐵遠景預測區,供政府部門和地質勘查主管單位參考。
2 3年服務產品開發的啟示
上述3年服務產品的開發,使我們對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品的開發有了更深感受。在回顧和總結之餘,我們有三點體會。
2.1 要盡早完善服務產品開發體系
3年來,我們切身體驗到,地方政府、國土管理部門、地勘單位對服務產品有著強烈的需求。同時也感受到服務產品的開發存在資料信息滯後、數據集成不及時的問題,尤其是沒有權威的專業組織開展綜合研究工作,致使服務產品的研究深度不夠、質量不高。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品的開發,是一個需要深入分析研究的系統工程,單單依靠資料信息管理部門是遠遠不夠的。
2.2 要建立專項基金開展此項工作
國家幾十年在地質找礦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成果有的束之高閣,有的成了庫房中的堆放物。從我們3年來的具體實踐中,找到了方向。白山項目在為地方政府制定總體找礦規劃中,根據服務產品的找礦遠景預測和建議,已經成功申報了1個國家整裝勘查區、2個省級整裝勘查區;延邊項目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國土資源局適時調整了「十二五」礦產資源找礦規劃,確立了2個地方找礦重點區;鞍山-本溪成礦帶項目,形成了歷史鑽孔數據分布圖,避免了後續項目施工的重復工作,為國家節約了資金。如果國家設立專項研究基金,成立相關的組織,開展專門性的研究,將會極大地發揮以往國家出資的地質成果資料的作用,提高資金利用率,取得更好的找礦效益。
2.3 健全資料信息館,穩定人員隊伍
當前,全國六大區地質資料館和一些省級資料館都存在庫房和服務場所不足的情況。地質資料的存放,分類實物資料的保管,開展地質資料二次加工和綜合研究,更是需要有大的場地和場所。
地質資料管理隊伍也需年輕化、知識化,要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資料信息管理隊伍,才能適應新形勢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需要,承擔起國家礦產資源經濟發展建設需要的重任。
3 結語
地質調查資料信息服務產品開發與服務,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對於充分提高地質資料利用率、統籌考慮地質工作部署、指導地質找礦和項目申報、支撐地方國土資源部門礦政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做好該項工作,關鍵是四個方面:一是用戶和服務方向要明確,用戶對地質調查資料信息有強烈的需求;二是聯合並調動地方地質資料管理部門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佔有數據量大的優勢;三是要有一支技術全面、熟悉情況的研發隊伍作為支撐;四是要穩定的資金支持。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地質調查資料信息服務產品在主動為社會發展服務,構建資源與環境並重、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和諧社會方面會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㈨ 為科研工作提供優質的地質資料服務
王 紅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摘 要 在地質科研工作飛速發展的今天,地質資料服務工作也必須與時俱進,作為科研單位的地質資料管理人員,應當時刻牢記要以為科研服務為宗旨,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質和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手段並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做好科研輔助工作。
關鍵詞 地質資料 優質服務 服務意識 服務內容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體現,是在長期的地質工作中形成的。它歷經了一代又一代廣大地質工作者的艱辛勞動,凝聚著無數科研人員付出的大量心血,具有重要的價值。作為地質科研單位的地質資料管理人員,不僅要加強地質資料管理,妥善保護好這些地質工作的寶貴財富,更要從服務思路、服務方式等方面積極提高服務水平,以滿足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員對地質資料的需求。為科研工作提供優質的服務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地質資料管理人員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手段。
1 圍繞科研工作,做好地質資料服務
地質資料,包括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等,包含著礦產、水文、環境、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方面的豐富信息。一個地質科研項目的完成,要經過立項、設計、野外調查取樣、提交項目成果、評審驗收等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地質資料服務起著重要的作用。從立項開始,就為項目研究人員提供各種地質資料和數據作為參考;在野外調查階段,科研人員需要齊全的地形圖、海圖等資料;調查取樣結束後,把實物樣品入庫登記、妥善保管;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及時收集歸檔科研項目形成的原始資料和各種分析測試數據,待課題完成之後把成果地質資料全部歸檔。總之,從地質科研項目立項的開始,地質資料的服務工作就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從思想上強化地質資料服務
2.1 強化服務意識
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最終目的就是提供地質資料的有效利用,所以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至關重要。作為一名合格的科研單位的地質資料管理人員,應該時刻牢記地質資料管理工作要服務於科研,想科研人員之所想,急科研工作之所急,圍繞著科研工作做好地質資料的服務工作。從科研項目的立項開始,就盡力為科研人員提供便利,按照他們的需要提供地質資料以做參考;在科研工作的各個階段,及時收集項目工作中形成的檔案資料,完整地歸檔編錄,協助科研人員順利完成項目的評審驗收。地質資料管理人員必須以全面為科研服務為宗旨,以滿足地質資料利用者為目的,充分了解科研人員對地質資料的需求,提高工作的主動性,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深層次挖掘地質資料的利用價值,實現地質資料利用的最大化。在強化服務意識的同時,還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方法,不斷更新服務形式和服務手段。不但要具有資料管理和服務的能力,還要努力掌握地質專業知識,爭取成為地質科學和地質資料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以嚴謹細致、一絲不苟、求實務實的工作作風,真正樹立地質資料服務意識,做好科研的輔助工作。
2.2 加強保密意識
做好地質資料的保密工作,是地質資料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提供優質地質資料工作的一部分。一份小小的地質資料,包含著涉及國家或單位的秘密資料和科技成果,背後是國家幾百萬、上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資金投入。保證這些寶貴財富的安全和機密是地質資料管理人員的神聖職責。只有嚴守這些寶貴地質資料的機密,才能為將來的科研工作提供優質、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和數據。目前,由於實現資源共享的需要,網路越來越國際化、社會化,地質資料也出現了大量的電子版,如地形圖、海圖、礦產資源圖等涉及機密的地質資料都有電子版在使用。在外借、利用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泄密的發生,電子版地質資料提供利用方式與所依賴技術的多樣化,導致了利用工作的復雜性。在這種形勢下,做好保密工作也就尤為重要。在提供地質資料利用的時候,必須嚴格按規定的程序辦理,尤其是涉密的地質資料。作為一名地質資料管理人員,平時應多學習保密工作的相關知識,時刻提醒自己要嚴守工作紀律並遵守保密制度,正確認識地質資料利用和保密的關系,做好保管過程和利用過程中的保密工作。
2.3 提高信息意識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地質資料也呈現出量大、系統、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現狀。這給地質資料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新時期的地質資料管理人員,不但是資料管理者,更是資料信息的提供者,必須與時俱進,抓住有效運行這一點,講求地質資料利用的時效性,及時而又全面地掌握工作范圍內的地質資料,提高地質資料的信息開發利用效率,在做好資料信息的搜集、加工、貯存、檢索、服務的基礎上,不斷掌握現代化的服務工具和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務質量,提高地質資料的可利用性,使科研人員能快速准確地查找到工作所需要的地質資料,盡最大可能滿足科研需要。
3 服務內容要不斷完善
3.1 完善管理機制
地質資料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這項工作不僅在工作內容上有其特殊性,對管理方法也有著特殊要求。只有用科學的理念指導管理工作,做到地質資料自身和管理利用等方面都保證工作質量,才能提供優質的地質資料服務,使地質資料工作得到更好的發展。科學化的管理,不僅要有現代化的工作手段,更要有一個完善的規章制度體系,應按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規律和特點,建立、完善與本單位各項管理工作協調一致的規章制度體系,並且要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做到職責分明,嚴格按管理制度辦事。在遵守規章制度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創新,雖然目前我們已經有了很多規范的規章制度,但仍需要發展和完善,這是地質資料工作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制度和機制的創新是現代科學管理理念的重要內容,這一點同樣適合於地質資料工作。
3.2 加強檢索工具體系建設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利用計算機管理地質資料逐步取代手工管理是必然的發展方向。要想為科研工作提供優質的地質資料服務,引進現代化的技術和設備是實現地質資料現代化管理的必備條件。用計算機檢索地質資料,能夠實現多種形式的檢索,科研人員可以從更多的角度來查閱資料,如檔案號、課題完成時間、項目名稱、編寫單位、工作區域等,甚至可以利用某些關鍵詞進行模糊查詢。這就簡化了檢索過程,大大提高了地質資料的可利用性,既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務質量,同時又可以廣泛滿足科研人員的不同需要,這是傳統的手工操作無法與之相比的。很多地質科研單位的地質資料室往往規模不大,專業性較強,分類相對簡單,完全可以根據本單位地質資料的特點、估算的容量及用戶的使用要求來選擇合適的計算機系統,配備一套合適的、能夠充分滿足本單位需求的管理軟體,實現計算機管理地質資料。
3.3 改善服務設施
目前地質科研工作項目數量很大,地質科研工作的手段越來越先進,創新能力越來越強,其工作中形成的地質資料的數量、內容都比以前復雜,電子文檔、電子照片等地質資料數量逐漸增多,地質資料的載體、形式、記錄方式也出現多樣化的趨勢,這對地質資料管理設施也提出了高要求。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地質資料為科研服務,完善地質資料管理設施是必需的,這是做好現代地質資料工作的保障條件。應該為地質資料庫房配備先進適用的保管條件,空調、除濕、防火、放光、防蟲、自動報警、防盜設備必不可少,存放地質資料的櫃子要保證能夠符合保管介質的需要,這是保證地質資料安全存放的先決條件。在地質資料管理方面,應從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入手,先進的硬體技術設備是實現地質資料現代化管理的關鍵步驟。在選擇硬體時,應選擇目前較為先進的計算機以及其他相關的配套設施,計算機主機的內存、外存要有一定的容量,兼容性要好;軟體方面,要選擇在體系結構、系統功能、後台資料庫、與辦公自動化系統數據介面、適用網路結構等方面都能充分滿足本單位地質資料工作需要的軟體。
4 結語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妥善保管和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是地質資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為科研工作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的同時,也能夠提升地質資料工作者的自身價值。作為地質資料工作者,理應做好地質資料的優質服務工作,致力於地質資料服務方式和服務手段的創新,爭取做到把地質資料服務工作做得既有特色又有高度,最大限度地滿足科研工作需要。
㈩ (六)提供全方位的地學信息服務
2004年,英國地質調查局國際處處長D.Ovadia在總結全球地質調查機構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後指出,現代地質調查機構應該從地質調查向地質服務方向轉變。事實上,這種轉變是地質調查機構不斷發展和演變的結果。首先,這種理念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地質機構的定位。調查只是過程,服務才是最終目的;調查是基礎,服務才是關鍵。21世紀初,各國地質調查機構都把創建服務型地質調查機構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之一。其次,擴大了服務的內涵。地質調查機構不僅要提供基本地學數據,而且要提供數據加工和處理服務,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支撐。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加速了礦產資源全球配置的進程,因此,地質調查機構除了提供國內地學信息服務外,還要收集相關國家的地學信息,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服務。作為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在政府的領導下,要根據商業性地質工作運行情況,及時實施相應計劃,發布相關地學信息,推動商業性地質工作健康、穩定發展。第三,轉變了服務方式。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地質調查服務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因此,為社會提供信息服務是現代地質調查機構的最核心的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