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信息化戰爭能超過多少時間

信息化戰爭能超過多少時間

發布時間:2023-09-19 20:19:31

㈠ 名詞解釋一下 信息化戰爭

反映軍事活動特徵及其發展變化情況的各種消息、情報、資料的統稱。一切同軍隊或戰爭於其他信息的一個顯著特徵是保密性。除了平時有一些公開的軍事信息外,大多數軍事信息處於保密狀態。尤其是在戰時,軍事信息大都採用密碼傳遞。

㈡ 信息化戰爭

信息戰,就是為奪取和保持制信息權而進行的斗爭,亦指戰場上敵對雙方為爭取信息的獲取權、控制權和使用權,通過利用、破壞敵方和保護己方的信息系統而展開的一系列作戰活動。
美國著名戰略研究員查理斯B.埃弗雷特和另外兩位同行合寫的《信息戰與美國畫家安全的評論》中指出,「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戰概念的,是一位非西方人——中國的沈偉光先生。」沈偉光不僅是世界范圍內最早提出「信息戰」概念的人,而且早就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名為《信息戰》的專著,他是全球信息戰理論的創始人!寫出《信息戰》專著的沈偉光既不是軍人,也不是職業研究者,而是國務院的一名普通公務員。1991年的海灣戰爭後,美國軍方才提出來。1992年美國國防部頒發的《國防部指令》提到了信息戰。
沈偉光理論成果檔案
一、提出信息戰概念。認為從機械化戰爭到信息戰,不是單純的作戰樣式、方式的改變,而是戰爭形態的改變,並帶來作戰指導思想的巨大變化。其要點:戰爭戰略目標的「軟化」;信息威懾成為新的威攝手段;軍隊的行動取決於制信息權;作戰目標的選擇以打亂敵方決策程序為主;火力運用從打覆蓋面轉為「點穴」;指揮體系趨於扁平化;信息戰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全民戰;謀略的運用更加豐富多彩。隨後,又提出「遏制信息戰——知識軍事的時代使命」的重大課題。
二、提出新的戰爭觀。認為「少流血」、「不流血」的戰爭已經出現,戰爭的非暴力屬性已經被揭示;戰爭不僅是政治的繼續,也可能成為非政治群體、甚至個人謀取利益、顯示其存在的一種手段;「消滅敵人,保存自已」的戰爭目的正在變為「控制敵人,保護自己」,尋求利益平衡點;戰爭性質已很難用正義或非正義來區分,帶有多元的色彩。
三、提出建議信息時代國家安全體系。認為軍事威脅不只是大兵壓境,來自網路威脅同樣值得警惕;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應學會利用各種傳媒打信息戰;網路上的經濟打擊應引起高度重視;「文化侵略」、「生轎核態侵略」將成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早在15年前,他就提出「信息邊疆」的概念,近幾年提出「信息邊界的理論,呼籲建設精神武裝,建立信息警察和信息防護部隊。
四、提出思維戰、領導者戰爭等理想戰爭的設想。認為在可預見的槐帆賀將來,還無法想像戰爭先於人類而消亡,但把握、延緩、遏制戰爭的爆發和升級是可能的。設想把戰爭局限於「信息」和「思維」的范疇,至多以比試、競賽、虛擬的方式,甚至帶有觀黨、警示的作用。
五、提出培養「能夠回家打仗」的軍事人才。認為信息技術的通用性填補著軍與民的鴻溝,信息戰模糊了戰場與社會的界限。那些電子、計算機、信息工程專家,一旦站在軍事戰略的高度上觀察、思考,就可能成為新的戰爭舞台上真正的英雄。因此,他一直在籌劃建立我國第一個信息戰研究所,制定信息戰遏制戰略,完善信息戰理論,培養信息戰研究人才;同時在一些軍內外高等院校開設課程,普及信息戰知識,造就一大批21世紀國防建設的急需人才。
凡是戰爭都離不開信息,現代戰爭是信息主導的戰爭,信息在戰爭中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和作用。信息與作戰武器平台相結合,產生了信息化武器,可極大地提高武器平台的打擊精度和作戰效能;指揮官利用信息,可用多種信息化指揮手段及時指揮和調整部隊,以奪取作戰勝利。
信息戰主要包括情報戰、電子戰、網路戰、心理戰、精確作戰以及信息欺騙、作戰保密等。
信息作戰的實質是以信息能為主要作戰手段,以「信息流」控制「能量流」和「物質流」,剝奪敵方的信息優勢,保持己方的信息優勢,進而鉛派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或「少戰而屈人之兵」的作戰效果。
由於信息作戰是「信息起主導作用的作戰樣式」,因此它與機械化戰爭有明顯的不同。
一是作戰目的不同。信息戰把控制「信息流」、打擊對方的指揮控制系統、信息網絡和奪取信息優勢作為主要任務和打擊的重心。而以火力打擊為主的機械化戰爭,主要把摧毀和殲滅對方的飛機、坦克、大炮和艦艇等有生力量作為主要作戰目的。
二是作戰力量不同。信息戰是以全員整體力量進行的整體作戰。任何一個懂信息、網路的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戰戰場上的一名「鬥士」。而機械化戰爭,作戰力量主要是以鋼鐵和火力武裝的陸軍、海軍、空軍、導彈和特種作戰部隊。
三是作戰環境不同。信息戰的戰場空間除傳統意義的陸、海、空、天外,還包括電磁、網路和心理空間,戰場是「無疆態」。而機械化戰爭主要立足陸、海、空、天等有形的物質戰場環境來作戰。
四是作戰的本質不同。信息作戰是以攻擊敵認知能力為本質特徵的作戰,最終影響敵方人員特別是戰爭決策者的思想,使其放棄對抗,停止作戰。而機械化戰爭的本質是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奪占對方的領土和陣地。
信息作戰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金錢與人才之戰。信息作戰作為現代戰場新秀,被稱為「沒有硝煙的戰爭」,其無形利刃的強大功效不僅使其成為現代高技術戰爭的代名詞,同時也給信息作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然而,其涉及民用信息基礎設施之多,對信息技術高、精、尖人才需求之迫切,技術保障要求之復雜,註定了信息作戰對經濟的消耗將更加巨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未來的信息作戰打的就是金錢與人才。初露信息作戰端倪的海灣戰爭,美軍及其盟國耗資達600億美元。如此巨大的戰爭消耗,任何一個軍事強國,不經過對國家經濟、信息基礎設施、信息物資裝備、信息技術力量、信息作戰後備力量作充分的動員,要想維持一場信息作戰,並最終獲得勝利是不可想像的。
信息化戰爭是在信息化、全球化和多極化時代,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方面要素變革所綜合構成的新戰爭形態。認識信息化戰爭,需要把握以下四個新概念。

戰略控制

在信息化時代,隨著國家力量和軍事力量的體系化程度極大提高以及心理因素對戰爭的影響增大,戰爭目的不再絕
對追求大規模消滅敵人力量,而越來越趨向於通過破壞敵人的體系和影響敵人的心理來制約其行動、降低其效能。所謂戰略控制,就是指創造一種敵人無法進行有效抵抗的態勢,將敵軍事行動自由度或效果降至不能對己方造成實質損害的程度,迫使其按己方的意志行事。概而言之,就是控制敵人的思想和行動。

從本質上講,戰略控制就是通過「物理—信息—心理」的全領域作戰,取得「物理—信息—心理」的綜合效果。它不是對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否定,但與傳統目的有重大區別:更注重削弱敵組織和進行戰役、戰略行動的能力;更注重創造敵人「有力量但不能行動」或「能行動但沒有效果」的態勢;更注重破解敵軍事體系;更注重在心理上控制敵人、制服敵人。

決策優勢

戰爭不僅是作戰力量的對抗,也是指揮決策的較量。在信息化時代,隨著政治集團對戰爭的態度更加慎重、戰爭本身日益成為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巨系統」、人們掌握了先進的情報手段和運籌計劃手段,參戰方越來越重視提高決策質量,奪取決策優勢。美軍《2020年聯合構想》明確要求「利用信息和知識優勢奪取決策優勢」。

決策優勢包括速度優勢、質量優勢和靈活優勢,核心是質量優勢。實現決策優勢的關鍵是精確決策。精確決策就是把戰爭當作「工程」進行規劃、設計和管理。包含三大內容:精確認知、精確籌劃、精確指導。

精確認知,就是全面、准確、詳勁及時地掌握戰爭信息。與傳統的情報搜集和分析相比有三方面的變化:一是信息范圍寬;二是信息項目細;三是信息精度高。精確籌劃,就是對戰爭行動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進行全面、周密的設計和安排。精確指導,就是按照量化的、可操作的指標和要求指揮、指導部隊行動,不僅僅是用原則和思想指導。

精確決策以先進的技術手段為物質基矗主要包括:空地海天電一體、軍方與非軍方結合的偵察控測網路,信息管理與模擬演示系統,作戰模擬系統和輔助決策系統。同時,以完善健全的決策機制為組織基矗要求決策機構具備多部門、多業務領域結合的綜合性,由專門人才和理論構成的專業性,決策權和決策程序高度統一的權威性。

道義主動權

信息化戰爭的新特質不僅僅表現在軍事層面上,同時也表現在政治層面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加強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強權政治攻勢,強制推行「民主化」進程;國家向國際組織合法讓渡部分主權得到普遍認可,被西方國家利用來作為強權政治的掩護;國際法成為人們判斷戰爭、確定對戰爭的態度的重要標准,構成了任何戰爭都不可迴避的法律環境;傳媒、通信業高度發達,深刻影響人們對戰爭的了解和認識;等等。這些因素造成:在信息化戰爭中,政治領域的較量十分激烈,焦點集中在道義主動權的爭奪上。

道義主動權,是指參戰方「正義形象」所獲認同程度的優勢,是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基矗從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局部戰爭看,道義主動權斗爭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戰爭正義性的認定標准呈現多元化,西方國家經常利用這一趨勢,肆意抬高其他標准,用以否定被侵略國家維護主權的正義性。二是斗爭手段和方法更加豐富。包括:運用精確打擊和「非致命打擊」戰法;盡量避免攻擊平民目標;攻擊對方政權「非法」、「獨裁」和「不人道」;等等。三是戰爭的內在性質和外在展示出現悖意。由於西方國家壟斷傳媒,並採取強大的宣傳攻勢,在多場戰爭中都出現了「得道少助、失道多助」的反規律現象。在未來戰爭中,必須高度重視爭奪道義主動權斗爭,通過多種措施,努力將戰爭的正義性質轉化為道義優勢。

戰略制衡

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具有絕對的不平衡性。西方發達國家在軍事信息化進程中已經領先一步,造成了發達國家的初級信息化軍隊與發展中國家的機械化、半機械化軍隊「隔代對抗」的局面,而且,還奠定了在未來進一步保持優勢、甚至增大優勢的基矗發展中國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必須立足於信息化條件下的以弱抗強,確定和實施「戰略制衡」的總體方略。

戰略制衡,是指在與強敵的非均衡對抗中,不絕對追求大規模摧毀敵力量體系、奪取戰場全面優勢,而是著眼於戰略上的勝利和主動,運用有限但有效的力量,積極作戰,制約對手的力量發揮,給敵造成有限但致命的損傷,為政治外交斗爭創造有利的軍事條件,迫使敵放棄敵對企圖,求得戰略上的相對平衡。

戰略制衡概念有三個要點:一是保持和運用有限但有效的抗衡力量,不絕對尋求全面力量優勢,但應達到局部均勢或局部優勢,要有對對手進行有限致命傷害的能力。二是確立限制對手而不是消滅對手的作戰指標,在戰場上主要謀求有限摧毀、癱瘓、壓制、威脅和干擾等效果,最大限度限制敵作戰體系的效能。三是對敵施加「不對等傷害」,不求大規模殲滅敵人,不絕對要求己方損失小於敵人,但堅決給敵造成超過其心理承受底線的損失,並始終保持對敵作戰力量和重要目標的威脅。在必要時,不惜付出比敵更多的損失和代價。
信息時代的戰爭形態將發生根本性變革,稱作信息化戰爭。 戰爭形態是戰爭的形式與狀態。工業時代的戰爭形態是機械化戰爭,而信息時代的戰爭形態將發生根本性變革,稱作信息化戰爭。 一.戰爭概念寬泛化 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里的大量應用,使人類社會的戰爭行為更加復雜多樣,戰爭的概念更加寬泛。 1.戰爭的發動和實施者增多 工業時代的戰爭,是指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的軍隊與另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的軍隊進行的武力較量,但在未來的信息時代,科學技術普及,信息資源共享,秘密將更難以嚴守,武器製造技術將更容易擴散。此外,計算機病毒和大眾傳播媒介的控制,並成為信息戰的重要手段。所以,未來的信息社會中,國家並不是戰爭的唯一發動者和實施者,戰爭不一定在國家或國家集團之間進行,恐怖組織、販毒集團、工商集團、民族部落、宗教組織、犯罪團伙等團體都可能成為戰爭的發動者和實施者。 2.戰爭也包括非暴力行為 傳統的戰爭理論認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政治的工具,是對暴力手段的運用,是「流血的政治」。戰爭之所以成為戰爭,並且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關鍵就在於它依靠著暴力這一主要手段,具有其他政治手段所不具備的暴力特徵。因此,戰爭始終不能離開暴力而存在。但是,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戰爭未必是一種暴力行為,流血與不流血的戰爭將同時存在。在不流血的戰爭中,交戰雙方將不再是立即投信入大批軍隊和飛機、大炮,而是運用計算機網路對敵指揮控制系統實施攻擊,使對方陷入一場信息災難之中,在不流血的情況下戰爭就有可能決出了勝負。

閱讀全文

與信息化戰爭能超過多少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ug程序怎麼傳到機床上 瀏覽:868
泡沫產品怎麼做出來的 瀏覽:567
如何使用高新技術 瀏覽:553
rs422以什麼方式傳送數據 瀏覽:190
高新技術大學都有哪些 瀏覽:44
如何高效發信息約女生 瀏覽:422
無醛環保產品有哪些 瀏覽:749
企業客戶信息如何做到保密 瀏覽:942
哪些國寶不能交易 瀏覽:736
縣級教體局招聘的人事代理是什麼 瀏覽:159
代理為什麼找下家 瀏覽:272
唐代大商人一般用什麼貨幣交易 瀏覽:952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怎麼報考 瀏覽:609
為什麼信息都不見了 瀏覽:407
做品牌代理需要哪些資料 瀏覽:810
什麼是整理庫存數據 瀏覽:509
心動省級代理怎麼弄 瀏覽:106
已讀信息怎麼標記 瀏覽:365
測試你適合什麼顏色的口紅小程序 瀏覽:465
安卓如何設置程序使用屏幕的比例 瀏覽: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