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人傳遞消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傳遞信息有飛鴿傳書,快馬加鞭,烽火台發信號,黃耳傳書,鴻雁傳書等方式。
1、飛鴿傳書。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② 古代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5]快馬傳書。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9]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10].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另外還有旗語、孔明燈等方式傳遞信息
③ 古代有什麼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有烽火台、魚傳尺素、飛鴿傳書、風箏、急腳遞等。
1、烽火台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
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https://imgcdn.idongde.com/qa/2020/05/20/11/1589945444687006
2、魚傳尺素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相傳古時用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後來改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裝書信,於是,就形成了「魚傳尺素」這句成語。「魚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又一個代名詞。
3、飛鴿傳書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
鴿子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而且特別戀家,這是它們先天具備的優勢。但要成為一隻信鴿,主要還在於訓練。
飼養信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放翔、競賽與使用。要想獲取理想的信鴿,除了精心選育良種與科學飼養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訓練。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4、風箏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5、急腳遞
急腳遞,中國宋代創制的一種傳送公文的驛傳。由軍興所需而置。
這種通信方式的特點是:由御前直接發下,不經樞密院或門下省,減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續,又可保守機密,沿途接力傳送,晝夜不停,而且不入遞鋪交接,減少了在遞鋪的停留時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烽火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飛鴿傳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風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急腳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魚傳尺素
④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飛鴿、烽火、火箭、手語、書信、旗幟、鼓號、狼煙等。
古代信息傳遞方式以人力或畜力為載體。傳遞速度慢,效果差,保密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保證。只有官府的文書有專人快馬傳遞。
拓展資料:
烽火的燃氣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通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古有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而失信於天下,導致周朝衰敗的典故。烽火主要是白日以燔煙作警,夜晚以火光作警。
在我國古代,把騎馬送信稱為郵驛。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里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⑤ 古代怎樣傳遞信息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飛鴿,烽火,火箭、手語,書信,旗幟,鼓號、狼煙等。
特點:古代信息傳遞方式以人力或畜力為載體。傳遞速度慢,效果差,保密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保證。
1、飛鴿:把書信綁到飛鴿腿上,利用飛鴿來傳送傳書信。
2、烽火: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
4、火箭:用弓箭向空中投射火箭,常在戰場上表示某一個軍團准備開始行動了,請及時配合
5、旗幟:用旗幟擺成一些造型,不同的造型傳達不同的信息。
6、鼓號:古羅馬軍團的軍號吹出不同的聲音一般代表」龜甲陣「」進攻隊形「」防守隊形「等
7、狼煙:邊防兵發現敵情發信號時在烽火台點燃的煙火,但不是燃燒狼糞而發出的煙火。
在我國古代,紙還沒有發明以前,常見的「信」是用漆書寫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牘。由於木牘一般一尺長,故又稱為「尺牘」。後來,有人把信寫在綢子上,叫做「尺素」。
唐代張九齡詩雲:「委曲風波事,難為尺素傳。」尺素指的就是「信」。「鯉魚」也可指代書信,典故出於漢樂府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信箋:信箋指信紙。「花箋」是一種小篇的用華貴紙張製成,並飾有花紋的信紙。古時著名的花箋很多,有五色箋,錦色箋,百韻箋,鳳尾箋等。或出之於吳,或出之於巴蜀。最著名的是蜀箋中的薛濤箋。
信封:我國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製成的。秦漢時,公私書信大多是寫在竹簡或木箋上,然後用兩塊刻成鯉魚形的木板,作為一底一蓋,將箋牘夾在中間。這種木板可算是歷史上最早的信封。
到了唐代,自貞觀年開始,就用朝鮮厚繭紙制信封,形若鯉魚,兩面俱畫鱗甲,腹中可以藏書,名曰「鯉魚函」。
信使:古代稱使者為「信」或「使」,合之為信使。如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相傳三國吳人葛玄與河伯書信往還,令鯉魚充信使。相傳大雁也傳書,因此,也稱信使為「鴻雁」。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有詩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
(5)古代傳遞信息有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250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並。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