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信息化時代起源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於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學者提出來的,而後被譯成英文傳播到西方,西方社會普遍使用「信息社會」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後期才開始的.
關於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國學術界和政府內部作過較長時向的研討。如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計算機、通信和網路技術的現代化;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從物質生產佔主導地位的社會向信息產業佔主導地位社會轉變的發展過程;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演進的過程,如此等等。
1997年召開的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對信息化和國家信息化定義為:「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並使之造福於社會的歷史過程。國家信息化就是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進程.」實現信息化就要構築和完善6個要素(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建設國家信息網絡,推進信息技術應用,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國家信息化體系.
『貳』 什麼是信息社會
信息社會就是一個信息的製造、處理、發行成為首要商業和社會 活動的社會。在信息社會中,花費在通訊媒介和使用諸如電話和電腦等信息技術上的時間在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信息工作者—— 製造、處理和發行信息成為他們的首要工作活動。信息社會是人類在 工業和製造業基礎上進入信息經濟的一步,在這個社會中,對信息的 操作成為首要的商業活動。
信息社會這個概念是 20 世紀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在日本、美國 等發達國家最早被提出來的。從 20 世紀 60 年代末起,日本一些學者 就著眼於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以及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 展,開始探討信息社會問題,並出版了一些早期的成果,如林雄二郎 的《信息化社會》以及日本經企廳經濟審議會的報告書《日本的信息 化社會:視點與課題》等等。不過,使"信息社會"這個概念在全球 范圍內產生了普遍影響的是美國社會學和未來學家 D·貝爾的《後工 業社會的來臨》以及 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這兩部著作的出版。
這兩部著作都從社會發展和社會結構變化出發來分析信息社會到來 的必然性。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這部書中,貝爾把人類社會的發 展過程分為"前工業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
三大階段,並認為"在前工業社會里……占壓倒多數勞動力從事包括 農業、林業、漁業、礦業在內的採集作業,生活主要是對自然的挑 戰。……工業社會是生產商品的社會,生活是對加工的自然的挑戰。
在這個時代,技術化、合理化得到了推進。……後工業社會是以 服務業為基礎的社會,因此重要的因素不是體力勞動或能源,而是信 息"。托夫勒的觀點與貝爾大致相同,不過他在描述工業社會向信息 社會轉變的巨大變革時,使用了"第三次浪潮"的比喻,即電子傳播 科技、遺傳工程、太陽能等新的高科技的發展必然極大地改變存在的 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創造出一種新的人類文明。
信息社會是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在 經濟結構上具有不同特點:社會經濟的主體由製造業轉向以高科技為 核心的第三產業,即信息和知識產業占據主導地位;勞動力主體不再 是機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交易結算不再主要依 靠現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貿易不再主要局限於國內,跨國貿易和 全球貿易成為主流。
『叄』 中國哪一年進入信息社會
1994年4月20日,NCFC通過美國Sprint公司的64K全連接專線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使中國成為世界Internet大家庭中的一員。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
『肆』 人類經歷的五次信息技術革命依次為什麼
依次為:
1、語言的創造。
從猿向人轉變時發生。勞動創造了人類,人類創造了語言,獲得了人類特有的交流信息的物質手段,有了加工信息的特有的工具概念。
2、文字的發明。
發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它使人類信息傳遞突破了口語的直接傳遞方式,使信息可以儲存在文字里,超越直接的時空界限,流傳久遠。
3、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
是在封建社會發生的變革。這一發明擴大了信息的交流和傳遞的容量和范圍,使人類文明得以迅速傳播。
4、電報、電話、電視等現代通訊技術的創造。
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這些發明創造,使信息的傳遞手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加快了信息傳輸的速度,縮短了信息的時空范圍,信息能瞬間傳遍全球。
5、電子計算的發明和應用。
20世紀中葉出現的電腦,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加工信息的手段,突破了人類大腦及感覺器官加工處理信息的局限性,極大地增強了人類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
(4)什麼時候進入信息社擴展閱讀
發展趨勢:
1、地變天。
由於信息技術本身的跨國界,傳統意義上的地緣經濟、地緣文化、地緣軍事、地緣政治正在讓位於現代意義上的網路經濟、網路文化、網路軍事、網路政治等。
2、西融東。
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將使世界的財富在三維空間再一次進行劃分,作為技術革命發源地的西半球經濟圈對乍暖還寒的東半球經濟圈滲透愈演愈烈。
與此同時東半球國家藉助信息革命升級換代自身產業結構,以擺脫下個世紀被淪為新一輪全球網路圈地戰的「殖民地」,對西方先進技術也在無奈中積極引進著。
3、聰變傻。
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已從單一信息技術產業擴張為跨產業的革命,越來越多的聰明人,不斷推出「傻瓜版」的信息技術產品,以面向成百上千倍於技術用戶的普通百姓。
4、窄拓寬。
以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的電子商務革命,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走向終端用戶的傳輸通路提出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無論是在電信基礎層,還是接入服務層,還是商務應用層,帶寬越拓越寬,已成為競爭與制勝的重要因素。
5、分讓直。
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可以將廠商與最終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連接起來。傳統意義上的分銷代理制正在受到直銷交互制的沖擊。
6、收即開。
當全球信息技術革命潮流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傳播時,既要妥善處理好技術領先國與技術接受國之間平等與不平等關系,又要處理好東西政治體制的不同,南北貧富差距加大的現實關系,穩健的信息技術政策對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要,先制定規則,再進行開放可能是明智之舉。
7、技變貿。
以信息技術革命為誘因,以全球電子貿易為形式,以爭奪全球財富的制高點為實質的新世紀「制網權」戰爭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