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獲取能力
多實踐,多和相關的人交流,多問多打聽,要知道誰可能掌握什麼信息,然後發揮自己的交流能力。多聽多看。聽別人說什麼。觀察周圍相關的事物。多查,學習有效地使用搜索引擎,以及檢索信息系統。從不同類別的資料中獲取不同的信息。
㈡ 如何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如果用在教育教學中,也可以說,學生的學習就是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其實學生學習過程就是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也可以認為學生學習過程可以是一個信息轉化的過程:收集信息→篩選信息→處理信息→得出答案。
一、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一般方法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一般方法有:直接觀察法、實驗法、書報查閱法、電腦網路電子讀物等多媒體查閱法、詢問法(調查法)及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綜合法。處理信息的一般方法有:分類整理法、實驗驗證法、相互交流法、探討分析法。
在這些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上,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學生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來收集信息:(1)直接觀察法:通過觀察教師利用相應材料演示,讓學生了解、認識。(2)書報查閱法:學生可以到學校圖書室、文化館、少兒圖書館或新華書店去查閱有關的文字圖片資料,如《小學生十萬個為什麼》、《少兒網路全書》等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知識。(3)多媒體查閱法:可使用電視、錄像、影碟、電子讀物等現代教育手段的多媒體查閱法。(4)網路查詢法: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學生家中有了電腦,小學生對電腦查閱資料也比較熟悉,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搜索引擎到INTERNET網上去查閱有關電路的信息資料。
二、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幾點措施
(一)創設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外部情境
情境創設是指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學習環境,即是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
教學設計應針對學生學習環境設計而非教師教學環境的設計,這是因為教學意味著更多的控制與支配,而學習則意味著更多的主動與自由,教師應當是學習的促進者和催化劑,是學習過程中的夥伴。
在實際操作時我們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創設和諧的課堂學習情境,以使學生更為主動地收集和處理信息。學生可利用多種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如實驗用品、書籍報刊、圖像影像、多媒體電子讀物以及INTERNET網上信息資源等)來收集自己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得到教師的幫助與支持,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協作和支持,我們應當強調學生在團隊和小組中的作用,增強其合作性。
(二) 構建網路環境下的信息資源
信息資源設計是指確定學習所需信息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在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眾所周知,網際網路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這些知識庫和資源庫是按照符合人類聯想思維特點的超文本結構組織起來的,因而特別適合於學生進行基於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學習。由於網路環境中的海量信息,教師與學生擁有信息的機會是平等的,有時候,學生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師還多。教師逐步失去以往佔有教學信息資源的優勢,不可能再依賴現成的教參把有限的知識和所謂的標准答案傳授給學生。教師的任務將轉變為如何引導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篩選、獲取有用的信息。
通過網路創設、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能夠明確學習過程中各階段的目標,並通過自我努力分步實現、總體完成。而成功的反饋信息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促進學生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非常有利。這種教學結構不僅重視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而且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
(三)調動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
,只有充分調動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興趣,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主題的意義建構,才能引導學生自主獲取處理信息,這對於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我常採用的方法有:演示激趣法、競爭激勵法。
在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還應注意處理幾個問題:
由於小學生年齡跨度大,興趣愛好和心理變化差異較大,我們在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時應分段要求,一、二年級主要通過看、聞、聽、說、玩等直接觀察和簡單分類處理的方法來培養孩子們收集處理信息的興趣;三、四年級的學生就要涉及到書報查閱、調查詢問、實驗操作、網上查找以及較為系統的分類歸納、分析總結等方法來收集處理信息;五、六年級的學生更多的是主動選擇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與小組成員通過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和處理,並寫出簡單的調查研究報告、實驗報告或製作出簡單的小創造小發明等。
現代教育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意義建構,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
㈢ 依託統編語文教材,培養「提取信息」能力
一、「提取信息」內容編排分析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是指學生從文本中獲取有用信息並理解文本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閱讀能力整體可分為四個層次,即提取信息、簡單推斷、綜合並解釋篇章、評價篇章內容和表達方式。在閱讀教學和閱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最為首要的任務便是提取信息。
第一,提取信息。在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找出課文中明顯信息」的要求。例如,在《青蛙寫詩》一文中,就要求學生能說出青蛙寫詩時,是誰在對它進行幫忙:《烏鴉喝水》一文中,要求學生說出烏鴉是採用什麼方法才喝到水的:《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要求學生說出雪地里來了哪些小畫家?他們都在雪地上畫了什麼畫兒?這些要求都淺顯易懂,通過閱讀文本,學生就能直觀地找到問題的答案。第二,簡單推斷。在小學一年級下冊,對於提取信息的要求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那就是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內容,並根據提取的信息進行直接推斷。例如,在學習《樹和喜鵲》一文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樹和喜鵲後來很快樂的原因進行思考。這就需要學生對「樹」和「喜鵲」前後生活環境發生改變的信息進行提取,簡單推斷出快樂的原因。而在《動物王國開大會》的課後練習中,則安排了一則校園通知,這也是對學生的信息提取和簡單推斷能力進行培養。《一分鍾》的課後思考題中,前後句子的邏輯關系非常強,且前一個分句是後一個分句的條件,這樣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依據前後句的邏輯關系進行推理,整合課文中的有效信息。
第三,綜合並解釋篇章。在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和下冊教材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要求學生能綜合課文的信息,簡單地將自己對篇章的想法和感受表達出來。第四,評價篇章內容和表達方式。在前述能力得到培養的基礎上,最後就需要學生能對篇章內容和表達方式進行評價,使提取信息要素得到切實的落地。例如,《曹沖稱象》一文中,有兩種稱象的方法,為什麼說曹沖的方法要更好?好在什麼地方?這就需要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信息提取、簡單推斷和綜合表述,然後,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評價,闡明自己的觀點。此類的練習,是從感性到理性,從分析到綜合、評價,步步深入、有機穿插的,可以促進「提取信息」這一語文要素得到順利落實。
二、統編教材中「提取信息」語文要素的實施策略
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提取信息」這一語文要素的教學,最為重要和關鍵的就是如何實施。小學語文教師要立足整個學段的高度,對教材編者的意圖進行深人的、充分的把握,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策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提取信息能力,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不斷提高。
(一)釐清整體與局部,抓住重點與關鍵
對於小學語文教材與文本來說,凡是對閱讀和學習有用的信息,基本都是在字里行間分散存在的,如分散在文本中、滲透在字里行間,需要學生從整體對文本主題進行把握,注意局部的段落、句子或字詞的關聯,再聯繫上下文從中進行信息提取,這樣才能使提取的信息更加全面和正確。否則,如果只關注文本局部或只言片語,就會出現斷章取義,提取的信息不全,甚至出現錯誤等。例如,一年級上冊《項鏈》的課後練習提問大海的項鏈是什麼?如果學生不從整體進行把握,就會誤認為海螺和貝殼是大海的項鏈,但實際上,「快活的腳印落在沙灘上,穿成金色的項鏈,掛在大海胸前」,腳印才是大海的項鏈。可見,只有進行完整閱讀,把握重點和關鍵,才能提取有用信息。在教學過程中,為更好地引導學生釐清整體與局部,抓住重點與關鍵,教師可巧妙設置「陷阱」,讓學生通過對比閱讀,自主發現問題與錯誤,進而真正提取有用信息,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打造靈動課堂。
(二)集中突破,進行分散圈找與整合提取
第一,突破認知,找到關聯。統編教材每個單元的主題都是不同的,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提升認知水平,掌握文本閱讀的技巧,找到所學內容之間的關聯,培養和提升其認知能力。例如,在學習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建立小蝌蚪與媽媽之間的關聯,也就是找到小蝌蚪與媽媽之間的相似之處。這樣,學生就能一邊閱讀一邊提取信息小蝌蚪媽媽的信息,最終成功找到自己的媽媽。
第二,突破段落,實現信息組合。隨著年級的升高,特別是在進入小學高年級後,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教材中文本的復雜度和難度也在不斷增加,有些信息並沒有直接呈現,這導致學生對部分難度較大的文本存在理解困難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打破段落固定的聯系,將重點和關鍵的信息圈點出來,再進行信息組合,這樣,學生就能簡單、快捷、輕松地提取信息。例如,《烏鴉喝水》的內容相對比較散亂,這會影響學生提取信息的效率,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通過找一找、圈一圈,找出「烏鴉看到旁邊有許多小石子」和「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里,瓶子…烏鴉就喝著水了」這兩句,對其進行組合就可以准確提取信息。《動物王國開大會》一文中,狗熊四次通知的內容都是不同的,但一次比一次信息完整。教師可指導學生將四次通知的內容圈出來,進行集中比較,就可以完整提取動物王國開大會的時間、地點和參會人員等,培養學生建立信息完整性的意識,使學生明白通知必須要將時間、地點、人物說清楚,才能保證會議准時召開,參會人員准時參加。為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取信息,對於信息比較分散的文本,教師應以生為本建構一定的教學情境與平台,教會學生應用圈畫、比較和分析等方法,從信息整合中獲得所需信息。
第三,突破形式,促進新知識建構。提取信息的形式應是各種各樣的,在統編小學教材閱讀教學中,為培養和提高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師要勇於打破常規思維,突破常規教學形式,促進學生順利建構心得知識。例如,閱讀《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教師就可應用多媒體,以視頻形式將課文插圖中植物傳播種子的過程進行播放,這樣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明白植物是如何傳播種子的,以及這樣傳播種子有什麼意義等,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三)多措並舉,靈活應用多種提取方法
第一,填補留白,簡單推斷。推斷能力也是語文要素的重要構成部分,教師要加強對學生信息推斷能力的培養。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本都出於表達所需,經常存在不少留白之處。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留白設計問題與懸念,引領學生結合上下文,對文本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像。例如,《動物王國開大會》一文中,教師就可讓學生根據前三次通知,分別推斷這三次通知導致的故事結果。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還能有效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從而演繹出課堂的精彩。
第二,提問引領,正確判斷。學貴有疑,小疑有小得,大疑有大得,提取信息語文要素的實施,需要以問題為導向和驅動力。教師設計有效的問題,從問題入手幫助學生提取信息,這樣可以直擊主旨,使學生進行正確的判斷,過程簡單,效果理想。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教師要提出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邊學習邊進行思考。如:葫蘆出了什麼問題?蚜蟲對於葫蘆有危害嗎?蚜蟲需要治嗎?如何才能幫助葫蘆真順利得到葫蘆?通過問題驅動,學生就能在提取信息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正確判斷和解決,提高閱讀能力。
第三,梳理表格,理清脈絡。表格是一種教學的有效工具,其脈絡清晰、層次清楚,對於提取信息語文要素實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將文本中的信息圈點出來,再應用表格進行信息梳理,這樣就能一目瞭然地分析原因,得到問題的答案。第四,主題閱讀,版塊結合。教師可打亂單元編排順序,將同一主題的文本集中起來,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其頭腦中儲存的關聯信息就會逐漸增多,篩選、甄別、分析能力也會潛移默化地提高。當其遇到同類主題文本時,就會主動尋找文中的相關依據,聯系已有圖式,更好地提取信息,順利理解文本,從而將新知識融入自身的知識結構中。閱讀與表達、習作等都是密不可分的,教師可將不同的版塊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第五,鞏固練習,舉一反三。在提取信息語文要素實施中,還要針對實施的具體情況進行強化練習,並做出及時的反饋評價,以達到鞏固所學、舉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在《火燒雲》一文中,作者運用了ABB型和比喻類型兩種類型的詞語,對火燒雲的顏色進行描述,如紅彤彤、金燦燦等。教師就可設計課後練習,讓學生提取描寫火燒雲顏色的詞語,總結相應的規律,並用相同的格式描寫一種特定的事物,不斷提升和鞏固學生的詞語應用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應用統編語文教材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以生為本,採取有效策略強化提取信息語文要素實施,有層次、有梯度地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推斷和提取信息,理解文本,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要素,促進其未來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信息提取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
㈣ 高三歷史考試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
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或從中選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觀點,這是高考考試能力的基本要求。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 高三歷史 考試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 方法 ,希望大家喜歡!
高三歷史考試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一
一、學生在歷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淺嘗輒止,一葉障目。
由於年齡的緣故,中學生普遍具有淺嘗輒止、一葉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則試題,往往得到一點信息就以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國高考上海歷史卷第3題與1998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第7題就用幾乎相同的圖片內容命題:「圖中犁耕方式開始於何時?」部分學生不仔細觀察就選擇了A項(春秋戰國),因為牛耕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但是圖片反映的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這種方法卻是西漢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主要表現。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目前,全國高考歷史試題中出示的材料往往為一組,但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孤立地分析每則材料,而無法將所有材料聯系起來進行整體思考。2003年全國高考上海歷史試卷第36題要求「以世界眼光觀察與理解」6幅圖片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小論文。這一試題對材料的整體思考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每則材料既有一個標題,又有一個說明,如第5則材料是「1972年周恩來與尼克松在宴會上」的照片,照片的 說明文 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該題的注意事項第2條明確提出「應突出一個主題,並涉及本題提供的所有材料」。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這一問題,就應該對題示所有的6則材料的主題進行提煉,要從整體上考慮所有6則材料所反映的核心問題。
只見表面,不見實質。
2002年全國高考上海歷史卷第28題要求從「秦磚漢瓦」中提取有效信息,並在題干中作了如下提示:「人們從商周青銅器不僅看到了那一時期的各種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當時的冶煉技術、生產水平、文字、藝術和社會生活等各種情況。」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僅應注意表面現象(即顯性信息),如「各種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於發現表面現象背後的深層問題(即隱性信息),如「冶煉技術、生產水平、文字、藝術和社會生活等各種情況」,遺憾的是學生卻無法從秦磚漢瓦所顯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國文字的變化(由小篆向隸書的變化),無法從秦磚漢瓦中看出秦漢時期的建築技術的進步。
只見主體,不及其餘。
在目前的全國高考歷史試題信息源中,既有文字又有圖表和圖片;既有材料正文還有一些輔助信息,如材料來源、材料 提示語 、圖片和表格標題。在答題時,有的學生往往只注意材料正文而忽視其他信息源。如2003年全國高考上海歷史卷第28題,該題在題干中「觀察下列關於唐代婦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字樣對圖片作了重要補充,它透露出以下信息:時間屬唐代;主要對象是婦女,原素材唐三彩是彩陶且為陶俑(俑是古代的一種殉葬品,往往與當時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學生的回答來看,許多學生忽視了唐三彩為彩陶這一重要信息,沒能得出當時的「陶瓷工藝具有較高水平」這樣的結論。
2.提取信息不準確
不能理解喻意。
1995年全國高考上海歷史卷第45題是一道值得借鑒的高考試題:「西方某學者說:『美國沒有童年,只有青壯年』。這一說法你是否同意?請簡要解釋你的回答。」在此,我們只能從其材料的喻意角度來分析該題,這里西方某學者所言並非本意,「美國沒有童年」並不是說在美國沒有小孩子,而是喻指美國歷史沒通常所說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美國「只有青壯年」則喻指的是美國一建國就確立了成熟的資本主義制度。此題如果不能理解其喻意,根本無法解答。在該題出現多年後,我將這一問題用於課堂練習,發現許多同學仍對此題頗感迷惘。
不能排除無效信息。
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種迷惑作用。2003年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卷第41題第2小題引用了4幅餅狀圖表,要求從中概括出2001年我國跨省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向,圖表中的「其他」事實上就是起到干擾作用的無效信息。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機構,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個省級行政機構合計流出人口才佔40.7%,這足以說明流動人口以前述6省為主,而這6個省處於中國內地,相對東部沿海地區而言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至此結論已經可以得出。另一組圖即「流動人口城鄉結構」同樣屬無效信息,對解答該題不起決定性作用,因為這一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鄉村流向城市但選項中卻沒有類似的表述。
不能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准確理解材料的真實意思。
在閱讀歷史材料時,囿於年齡和 經驗 ,學生往往忽視特定的歷史條件,從而作出錯誤的判斷。1992年全國高考歷史卷中「人說惠王」一題就需要結合特定的歷史條件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該題題干為「孝公死,惠王代後。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天下婦女 兒童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君大王更為臣也。』」然後問文中的「人」代表了哪個階級的利益。這里的「人」對惠王說的這段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麼,是肯定商鞅變法還是否定商鞅變法呢?材料已經提供了一定的歷史條件「孝公死,惠王代後」,即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已逝,新的秦王剛剛即位,在這種新舊交替的時候,「人」委婉地說商鞅已經對惠王構成威脅(「大王更為臣」),其真實意圖是借惠王之手中止商鞅變法,由此可見此「人」代表的是商鞅變法觸犯了其既得利益的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二、如何培養學生提高歷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1.重視審題訓練
在審題訓練中,我強調審時間、審地點、審關鍵詞句、審提示語、審材料來源、審問題(根據材料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時又可以反過來給考生以提示),這些都可以作為信息提取能力培養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將這些方法用之於信息提取能力的訓練,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試對一些問題的關鍵詞都採取加著重號(或加粗、或用不同字體表示)的方式,為考生避免犯審題的錯誤而發揮出真實水平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此舉也養成了部分學生的依賴心理,他們認為考試中既然已經給了我們提示,就沒有必要再多費心思。但是目前全國高考試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採用,著重號無法標注,這往往使得平時缺乏訓練的考生手足無措。因此,平時訓練中我們應該在語言和文字方面加強訓練。文字訓練時應該重點隱含,即對關鍵詞不作標注。語言訓練時教師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語氣來敘說重點字詞。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停頓、加重、放慢等語氣來突出重點,但訓練時則恰恰相反,各種可能突出重點的方法全部隱含,模擬考場上無人提示的情況。
3.加強對非文字信息源的關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採用是近年來全國高考歷史命題的重要特點也是未來高考命題的一種趨勢。新一輪課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稱「插圖」而改稱「圖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點綴,這是史學「左圖右史」傳統在新時代的表現。近年來各種模式的全國高考卷的歷史試題中出現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狀圖、曲線圖、餅狀圖等多種類型的圖表,各種類型圖表的採用,是將其他學科的一些科學方法用之於歷史學,是學科整合的結果,這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強對非文字信息源的關注是高三文科師生的當務之急。
歷史考試中常見的思維性失誤二
1.思維僵化難以延伸
高中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思維僵化,依賴性強,表現在對已有知識的感知、理解和鞏固時難以形成思維延伸的結果。
2.思維不周掛一漏萬
學生在知識的鞏固、理解與再認再現時,知識重組不到位,組織答案時丟三落四,掛一漏萬。所以學生在有意識地培養思維能力時更應注重思維的精密性,力求思維活動的結果臻於完美。
3.思維狹隘片面孤立
學生在對知識理解與運用時,常常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或者思考問題時只朝一個思路發展,而沒有宏觀把握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這就要求學生注意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問題,力爭做到思維活動的開闊性、廣泛性和完整性。
4.主觀臆斷假設不當
學生在學習的思維活動過程中,往往容易按照自己主觀設想的情況展開,結果造成失誤。我們提倡積極思維,批判性的思維,但它必須是建立在正確而合理的知識分析的基礎上,即平常所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用科學嚴謹的分析結合正確的史實來論證假設的可行性,才能盡量避免主觀臆斷。
5.思維內斂發散不開
學生在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時,既要注意思維的規范性,又要保證答案組織准確到位,通常表現出思維內斂。對此,學生應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面尋找答案的思維能力。
6.脫離情景聯系不當
歷史命題越來越注重創設新的試題情景考查學生知識運用與思維應變能力。但學生在處理類似問題時總是覺得該問題似曾相識卻又說不清道不明,最後導致思維游離於新情景與歷史感性印象之間,從而聯系不上最佳的答題方案。
7.思維紊亂邏輯不嚴
學生在問題的解答中,其常規思維是以問題中的「疑」為線索,以方法為中介,通過質疑—存疑—釋疑三大步使思維深化,而常見失誤是 邏輯思維 不嚴密,答題條理混亂。克服這類失誤關鍵在於培養思維的系統性、定量性,要求學生藉助概念、判斷、推理等手段進行嚴密的思考從而產生高度概括性、論證性的思維活動結果。
8.思維定勢無法變通
思維定勢對學生的思維活動起著規范性的凝聚與約束作用,使其難以擺脫原有思維意識和觀念的影響,從而在答題解疑的過程中無法變通。
9. 逆向思維 其意不明
在歷史考試答題過程中,學生通常喜歡按照試題所展示的歷史事物的發展進程順向思考問題,而常見試題類型中有題干註明否定選項符合題意的,學生卻不明其意或由於肯定性思維慣性的作用而造成失誤,所以學生應突破慣常 思維方式 ,努力按照試題考查的意圖去精心組織答案。
10.思維單一綜合力差
在分析問題時學生應當運用多種思維方法,如相似思維法、溯源思維法、組合思維法、變換形式與角度思維法、設想思維法等不同方法。
高三歷史考試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相關 文章 :
1. 歷史解題需提高信息的提取能力
2. 如何提取高考歷史選擇題中的有效信息
3. 提高歷史成績的方法和考試答題技巧
4. 高中歷史:怎樣解答材料解析題
5. 高三歷史學習方法和技巧大全
6. 高三歷史選擇題得分技巧大全
7. 高考歷史選擇題的9個答題技巧
8. 高三高考歷史復習的方法總結歸納
9. 怎樣提高歷史選擇題正確率
10.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充實知識,扎實掌握知識
㈤ 信息時代如何快速學習提煉對自己有用的知識
信息化時代如果想要提煉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的話,那麼我們一定要巧妙的運用互聯網,同時也要去運用一些適當的軟體,去檢索我們需要的信息。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提煉知識是很方便的,只要我們學會去運用一些工具和軟體。
㈥ 怎樣提煉信息結論
就是 體現中心思想的主題句 。
那我們如何根據已有的信息去提煉概括結論呢?
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歸納法,一種是演繹法。
這是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說根據許多個別事物的特殊性來概括出同類事物的特徵。
簡單來說,就是 在識別信息、整理信息的基礎上,找出各個信息要素之間的共性 。
當你使用歸納概括結論時,一定要確保你所羅列的要點是窮盡的 。否則,得出的結論就有可能不是正確的。
找共性一共有兩種方法,分別叫做描述性概括和行動性概括。
1、描述性概括
簡單來說,就是找出事物屬性上的共同點。
2、行動性概括
簡單來說,就是找出事件結果的共性。
請注意這兩種提煉方式得出的差別:
第一種概括的是 事物屬性上的共同點 ;
第二種則是往前更進了一步, 導向最終的結果 。
所以,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一個好的結論,可能是兩種找共性方法的結合。 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過總結事物發展的結論,給出一個完整有意義的結論信息 。
歸納法概括總結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由金字塔底部開始,把所有要素進行歸類,由下向上的推演過程。
在推演到金字塔頂的總結論之前,要素間還存在很多 子結論 。
一個不好結論概括,是僅僅羅列了細節,沒有進行任何概括總結。
還有一種可能是比較難分辨的:你沒有將結論推演到金字塔頂,錯誤地將一個子結論誤認為是真結論。這就是所謂的「概括得不徹底」。
避免這種情況,有一個訣竅,就是 多問一句「所以呢」 。
我建議你在做結論推演時,可以把金字塔結構圖畫出來,每向上推演一層,都可以問自己一句「所以呢」,直到這個結論再也不能問出「所以」是什麼。
另一種提煉結論的方法,是演繹推理。
也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演繹法,把思維的這個推演結構分為 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 。
通常 大前提是事物的共性,小前提是具體事物,結論是具體事物的性質 。
用三段論最著名的「蘇格拉底會死」來舉例。
大前提,所有人都會死;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蘇格拉底一定也會死。
這其實就是一種 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維方式,它的核心就是將某一個事實與對應的某個規律聯系起來,得出結論 。
所以, 當你嘗試去說服別人的時候,使用演繹法提煉結論的方式會非常的適用。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 大前提一定要滿足無可爭議這個條件,否則說服就無法達到效果哦~
㈦ 結構化思維——4.怎樣提煉信息結論
如何根據信息素材去提煉概括結論呢?
一種是歸納法,另一種是演繹法。
歸納法是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通過識別和整理信息,找出各個信息要素之間的共性。
當使用歸納法概括結論時,一定要確保所羅列的要點是窮盡的。(MECE法則)
(案例:培訓部工作)
1、描述性概括
簡單來說,就是找出事物屬性上的共同點。
例如:
工作對象:線下,公司客戶,本公司
內容共性:培訓
這三類工作的共性是什麼呢?都是培訓。
2、行動性概括
簡單來說,就是找出事件結果的共性。
這三類工作的共同結果是什麼?提升了學員對營銷的熱情和參與度。
這兩種提煉方式的差別:
第一種:概括事物屬性上的共同點;
第二種:往前更進一步,導向最終的結果。
所以,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一個好的結論,可能是兩種找共性方法的結合。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過總結事物發展的結論,給出一個完整有意義的結論信息。
歸納總結的過程,就是從金字塔底部開始,把所有要素進行歸類,由下向上的推演過程。
一個不好的結論概括:
1.只羅列細節,沒有進行任何概括總結。
2.這一種比較難分辨:沒有將結論推演到金字塔頂,錯誤地將一個子結論誤認為是真結論。這就是「概括得不徹底」。
為避免這種情況,就要多問一句「所以呢」,這就是追問金字塔結構圖最頂i層結論的過程。
建議在做結論推演時,把金字塔結構圖畫出來,每向上推演一層,都問自己一句「所以呢」,直到這個結論再也不能問出「所以」是什麼。
這句話是不是最終結論呢?
可以嘗試問一句,「所以呢?」,我的工作核心業績究竟是什麼?
另一種提煉方法是演繹推理,即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演繹法:把思維的這個推演結構分為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
通常大前提是事物的共性,小前提是具體事物,結論是具體事物的性質。
例如:著名三段論「蘇格拉底會死」。
當你想說服別人時,使用演繹法會比較適用。
由於大前提具有普遍意義,所以它推出的結果讓人感到可信。這種方式,對於有拒絕心理的聽眾特別有效。
例如:請求加薪案例
需注意:
大前提一定要無可爭議,否則就無法達到說服效果。
那麼,什麼樣的前提容易引起爭議呢?有兩種。
1. 大前提是主觀判斷。
2. 在大前提當中,羅列特別冗長的信息。
為了避免這兩種爭議,可以這樣做:
首先,大前提要盡量引用普適的真理或者是客觀事實,比如大家都認可的公理、定理或者是行業規律。
其次,在羅列大前提要素的時候,盡量不要超過3項。
歸納概括信息有2種方法;
歸納法和演繹法
END
㈧ 怎麼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_^摘錄
根據福建省《小學語文學業質量測試內容框架》,語文學業質量測試「閱讀」版塊現代文閱讀部分主要考查學生在三種不同的測試情境中的四種基本閱讀能力(提取信息、整體感知、形成解釋、作出評價或稱解決問題)。這對語文教學和考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簡單說,語文閱讀教學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從偏重內容分析走向注重指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感悟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與閱讀品質。
我縣從上學期開始就加大了語文試卷中閱讀題的分數權重比例,也從調查中了解掌握到一些教師的意見。那麼,命題改革對教學是否發揮了應有的導向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發生了新的變化?為了更具體了解教學現狀,剖析問題,我把「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四種閱讀能力」作為「走進課堂月」的調研主題,對課堂教學進行了觀察和診斷。
一、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提取信息的方法單一。
按照考試命題的基本要求,「提取信息」是培養學生「從文本中獲取多元信息的能力」,具體表現為「理解詞語或句子在文中的恰當意義」、「體驗詞語或句子的感情色彩」、「能找出優美語言或詞句」。
不難看出,它包含了對語言文字材料的理解、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其中包括藉助工具書、聯繫上下文、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等)理解詞義,還要通過體驗加深感受。但是,在一些課堂上,教師依然把它簡單化,一是對詞義的理解他們更多的是採用「給出解釋條文」或「告訴學生這個詞語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沒有得到很好培養,知識、經驗沒有成為有用的教學資源,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訓練沒有滲透於教學過程。二是教師的理解(且這種理解更多來自於《教學用書》的解釋)替代了學生的「體驗」。學生難以真正走進特定的語言情境去感受和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三是「多元」變成「一元」,給學生「標准化」答案成為應試的「保險措施」。四是指導提取直接信息多,提取隱含信息少。
2、整體感知重理解能力輕綜合、分析能力培養。
所謂整體感知指的是「形成對文本內容整體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指導學生在語境中捕捉關鍵詞句的能力,但是在一些教師的課堂上卻暴露出以下幾個問題:
1) 找關鍵詞 句成為主要手段,沒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關鍵句或重點句的作用。
2)概括段落大意成為整體感知的主要方式,對重點語句、語段的含義沒有很好地指導領會,學生綜合能力難於得到有效培養。
3)只注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從文章內容或思想感情等角度把握文章的思路,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內在聯系理解模糊,難於通過訓練提高分析能力。
3、片面理解「形成解釋」,沒有很好地讓學生品讀、感悟。
「形成解釋」指的是「利用文本信息和個人經驗對相關問題做出合理解釋和推論的能力」。因此,解決問題、理解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領悟文章基本表達方法、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等就構成了形成解釋的基本能力要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採用的主要方法一般為:劃出中心句;劃出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分清文章詳略。透過這些,我們不難發現存在的問題:首先,教師在教學前沒有設計好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問題,問題的思維度、挑戰性不夠。其次,只讓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一個優美語句,不知其在表情達意方面的效果,如一些教師遇到文中比喻句就停留在讓學生畫一畫,然後問一問用什麼比喻什麼或把什麼比作什麼,卻沒有讓學生理解體會運用了修辭手法取得了什麼表達效果,把豐滿的句段削成了干癟的「枝幹」)。再次,以內容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感悟,學生自讀自悟能力培養被忽視。
4、做出評價(解決問題)沒有在「運用」上著力。
「做出評價(解決問題)」指的是「利用文本相關信息解決相應情境中問題的能力」。它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文本情境的想像力、學習優美句段的能力,處理信息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其重點是「運用」。在這方面,課堂教學出現的主要問題是:想像與表達能力的培養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比如對文章的空白處、結尾處這些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地方被輕描淡寫地帶過;注意優美句段的「讀」,不注意「悟」和仿寫,學生理解、處理問題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和發展。
二、問題原因分析
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
1、教師的教學觀念尚未更新,傳統教學方法的慣性依然強大,以分析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仍然是教師的主要方式。
2、把應試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教師更多地把教學的關注點放在考試分數上,能力培養讓位於應考技巧。
3、師生關系處理不當,教師有「位」卻常常「越位」甚至占據了學生的位置,牽著學生走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
4、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鑽研不深透,停留在文本表面內容信息上,單元訓練重點、課文特點沒有很好把握,訓練「點」抓不準,訓練方法陳舊,機械記憶替代了感悟體驗。
三、改進教學的基本對策
認真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和對策是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培養學生 語文學習 能力的重點。針對存在的問題,語文教學應該在以下幾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
宏觀方面
1、切實轉變教學觀念。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 口語交際 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課程標准》)因此,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應該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教師的教學要從應試走向發展,要從片面強調分數轉變為培養能力,為學生形成學習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2、認真鑽研教材。鑽研教材似乎是一個老話題,但是不能迴避的是有一些教師只是知道教材並不熟悉教材,鑽研更是不深入。因此,要引導教師從幾個方面入手,進一步研究教材:一是整體把握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弄清語文教學的整體目標和要求。二是要鑽研各學段的教學目標,理解各學段的聯系,把各學段教學目標真正落實到位,每個年級的教學都要樹立整體觀,以培養能力、促進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遵循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語文,並非僅僅是語言和文字,所以,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進而發展學生語言。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從文本中學習語言是基礎,是積累層面上的學習,而運用和發展語言才能更好地形成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就應該改變機械記憶、簡單抄練的做法,在讓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上指導他們運用語言,促進學生語言發展。
微觀方面
1、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能力應重在理解、關注多元。從認知水平角度分析,提取信息不是僅僅局限於從文本提取,更重要的是提取之後的理解。因為提取只是初級水平,理解才是能力。因此,在培養學生提取能力方面,教師要處理好以下幾點:⑴指導學生通過多讀獲取信息。讀的要求要具體,層次要分明,以達到逐步提高閱讀能力的目標。⑵當學生從文本獲取相關信息後,教師要引導理解,不要僅僅停留在記憶的層面上。⑶根據提取直接信息和隱含信息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提取直接信息的方法可以在文本中「找」,提取隱含信息則應引導學生透過字面、詞面、句面進一步理解它們在特定語境中的意思或含義,特別要注意拓寬學生思維,真正讓學生理解。⑷關注多元信息。文本中的一些語言材料所隱含的信息並非單一的,所以學生的理解便可能產生多樣性、個性化。因此,教師在堅持文本的正確價值取向的同時,不要以「標准化」答案限制學生的多元理解。⑸練習作業設計可以依solo理論設計客觀多項選擇題。
2、培養整體感知能力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規律設計好層次。小學 語文學習 在概括能力的培養方面一般按照這樣的順序:句——段(從自然段到意義段)——篇(從主要內容到主要內容與思想感情)。據此,教師在低年級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在語段中畫關鍵詞句(中心句)」為主,讓學生理解句子的一般特點,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在中年級,應注意通過引導理解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理解語段的特點,並注意培養學生概括段意的能力,體會文本思想感情的能力。在高年級,除了鞏固這些能力外,要重視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能力,學會從文章內容或思想感情等角度把握文章的思路,把「理解」、「綜合」、「分析」三種認知水平融為一體。
3、形成解釋要在培養學生對詞句表達效果的感受力、領悟表情達意作用和表達方法的能力上著力。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具有較敏銳的感受力。第一,引導學生感受表達效果佳的詞句。例如:在很多課文中作者運用了許多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讓語言更為生動和形象,教師可以採用 比較的方法 讓學生感受其效果和語言魅力。第二,引導領悟文章基本表達方法。可以從句式、語段、篇章結構以及內容詳略取捨等方面讓學生領悟表達方法。第三,指導學生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即在閱讀中抓住作者觀察視角、順序及表達情感、方法等品味文化內涵並進行價值判斷。
4、解決問題要重點培養學生對文本情境的想像力、仿寫優美句段、處理信息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培養途徑和方法可以是:抓住古詩文重點語句或文章重點語段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抓住文章的「空白」處、結尾處展開想像;聯系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展開聯想;指導學生仿寫優美句段;利用信息處理或解決相關問題。在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上,教師一定要重視導讀問題的設計,提出的問題要力求集中一些,不要零敲碎打;要有針對性,使教學目標更明確;要有思維度和挑戰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對問題的剖析以及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對策並非為了讓教師學會指導學生應試,我們應該認識到:考試,僅僅是學業質量檢測的一種手段,而語文教學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改進課堂教學所賦予的意義遠比考試深遠。
當然,在聽課過程中也發現教師一些教師在改進課堂教學方面獲得的變化和進步,因本調研報告主要是站在剖析和解決問題的角度來思考的,所以,問題——問題原因剖析——解決問題的基本對策便成為它的主要行文方式,不妥之處,請同行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