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信息安全隱患有哪些
信息安全隱患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運行安全隱患,主要隱枯是由網路和計算機構成的鎮攜緩平台,存在的信息被盜用的安全隱患;
2、交易安全隱患,主要是傳輸過程中的數據安全;
3、內容安全隱患,主要是內容被泄露、盜御模用的安全隱患;
4、個人或單位隱私保護,隱患,主要是個人或單位信息泄露的隱患。
㈡ 什麼是信息安全,包含哪些方面
信息安全,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的定義為:為數據處理系統建立和採用的技術、管理上的安全保護,為的是保護計算機硬體、軟體、數據不因偶然和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和泄露。
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內容,即需保證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完整性、未授權拷貝和所寄生系統的安全性。
信息安全的發展趨勢:
1、新數據、新應用、新網路和新計算成為今後一段時期信息安全的方向和熱點給未來帶來新挑戰
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網路的快速發展給信息安全帶來更大的挑戰。物聯網將會在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與服務業、國防軍事等眾多領域得到應用。物聯網中的業務認證機制和加密機制是安全上最重要的兩個環節,也是信息安全產業中保障信息安全的薄弱環節。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帶來的是移動終端存儲的隱私信息的安全風險越來越大。
2、傳統的網路安全技術已經不能滿足新一代信息安全產業的發展企業對信息安全的需求不斷發生變化
傳統的信息安全更關注防禦、應急處置能力,但是,隨著雲安全服務的出現,基於軟硬體提供安全服務模式的傳統安全產業開始發生變化。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興起的新形勢下,簡化客戶端配置和維護成本,成為企業對新的網路安全需求,也成為信息安全產業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3、未來,信息安全產業發展的大趨勢是從傳統安全走向融合開放的大安全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網路邊界不復存在,給未來的互聯網應用和業務帶來巨大改變,給信息安全也帶來了新挑戰。融合開放是互聯網發展的特點之一,網路安全也因此變得正在向分布化、規模化、復雜化和間接化等方向發展,信息安全產業也將在融合開放的大安全環境中探尋發展。
㈢ 什麼是信息安全,包含哪些方面
信息系統安全保障是在信息系統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從技術、管理、工程和人員等方面提出安全保障要求,確保信息系統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降低安全風險到可接受的程度,從而保障系統實現組織機構的使命。所有信息處理調用的指令,包括指示和控制計算機硬體的操作性指令(程序)和信息處理中使用的過程指令。程序包括操作系統程序、電子表格程序、文字處理程序等。過程包括數據輸入流程、錯誤改正流程、數據傳送流程等。
數據資源包括:由數字、字母以及其他字元組成,描述組織活動和其他事情的字母數字型數據;句子與段落組成的文本數據;圖形和圖表形式的圖像數據;記錄人與其他聲音的音頻數據。
滿足不同需求的、具有各種功能的信息系統構成了信息化社會的基礎,它提高了社會各個行業和部門的生產和管理效率,方便了人類的日常生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前進。
(1)風險
信息安全風險產生的因素主要有信息系統自身存在的漏洞和來自系統外部的威脅。信息系統運行環境中存在具有特定威脅動機的威脅源,通過使用各種攻擊方法,利用信息系統的各種脆弱性,對信息系統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由此引發信息安全問題和事件。
(2)保障
信息安全保障就是針對信息系統在運行環境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制定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在策略指導下,設計並實現信息安全保障架構或模型,採取技術、管理等安全保障措施,將風險控制到可接受的范圍和程度,從而實現其業務使命。
(3)使命
描述了信息系統在設計、執行、測試、運行、維護、廢棄整個生命周期中運行的需求和目標。信息系統的使命與其安全保障密不可分,需要通過信息系統安全措施來保障目標的正確執行。隨著信息系統面臨的威脅及運行環境的變化,安全保障也需要提供相應的保障措施,從而保障信息系統的正確運行。
風險管理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本方法。信息安全保障應當以風險管理為基礎,針對可能存在的各種威脅和自身弱點,採取有針對性的防範措施。信息安全不是追求絕對的安全,追求的是可管控的安全風險。最適宜的信息安全策略就是最優的風險管理對策,這是一個在有限資源前提下的最優選擇問題。信息系統防範措施不足會造成直接損失,會影響業務系統的正常運行,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和損失。也就是說,信息安全保障的問題就是安全的效用問題,要從經濟、技術、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上做出權衡和取捨。
㈣ 信息安全包括哪些方面
信息安全的五大特徵是:
1、完整性
指信息在傳輸、交換、存儲和處理過程保持非修改、非破壞和非丟失的特性,即保持信息原樣性,使信息能正確生成、存儲、傳輸,這是最基本的安全特徵。
2、保密性
指信息按給定要求不泄漏給非授權的個人、實體或過程,或提供其利用的特性,即杜絕有用信息泄漏給非授權個人或實體,強調有用信息只被授權對象使用的特徵。
3、可用性
指網路信息可被授權實體正確訪問,並按要求能正常使用或在非正常情況下能恢復使用的特徵,即在系統運行時能正確存取所需信息,當系統遭受攻擊或破壞時,能迅速恢復並能投入使用。可用性是衡量網路信息系統面向用戶的一種安全性能。
4、不可否認性
指通信雙方在信息交互過程中,確信參與者本身,以及參與者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實同一性,即所有參與者都不可能否認或抵賴本人的真實身份,以及提供信息的原樣性和完成的操作與承諾。
5、可控性
指對流通在網路系統中的信息傳播及具體內容能夠實現有效控制的特性,即網路系統中的任何信息要在一定傳輸范圍和存放空間備睜扒內可控。除了採用常規的傳播站點和傳播內容監控這種形式外,最典型的如密碼的託管仿昌政策,當加密演算法交由第三方管理時,必須嚴格按規定可控執行。
信息安全的原則:
1、最小化原則:受保護的敏感信息只能在一定范圍內被共享,履行工作職責和職能的安全主體,在法律和早信相關安全策略允許的前提下,為滿足工作需要。
僅被授予其訪問信息的適當許可權,稱為最小化原則。敏感信息的「知情權」一定要加以限制,是在「滿足工作需要」前提下的一種限制性開放。可以將最小化原則細分為知所必須和用所必須的原則。
2、分權制衡原則:在信息系統中,對所有許可權應該進行適當地劃分,使每個授權主體只能擁有其中的一部分許可權,使他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共同保證信息系統的安全。如果一個授權主體分配的許可權過大,無人監督和制約,就隱含了「濫用權力」、「一言九鼎」的安全隱患。
3、安全隔離原則:隔離和控制是實現信息安全的基本方法,而隔離是進行控制的基礎。信息安全的一個基本策略就是將信息的主體與客體分離,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在可控和安全的前提下實施主體對客體的訪問。
在這些基本原則的基礎上,人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還總結出的一些實施原則,他們是基本原則的具體體現和擴展。
㈤ 信息安全包括哪些內容
保證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完整性、未授權拷貝和所寄生系統的安全性
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涉及資訊理論、計算機科學和密碼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它研究計算機系統和通信網路內信息的保護方法,是指在信息的產生、傳輸、使用、存儲過程中,對信息載體(處理載體、存儲載體、傳輸載體)和信息的處理、傳輸、存儲、訪問提供安全保護,以防止數據信息內容或能力被非法使用、篡改。
信息安全的基本屬性包括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認證性和不可否認性,主要的信息安全威脅包括被動攻擊、主動攻擊、內部人員攻擊和分發攻擊,主要的信息安全技術包括密碼技術、身份管理技術、許可權管理技術、本地計算環境安全技術、防火牆技術等,信息安全的發展已經經歷了通信保密、計算機安全、信息安全和信息保障等階段。
(5)梅州信息安全有哪些擴展閱讀:
機密性是指信息不泄漏給非授權的個人和實體或供其使用的特性,只有得到授權或許可,才能得到與其許可權對應的信息,通常機密性是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對傳輸的信息進行加密保護,防止他人譯讀信息,並可靠檢測出對傳輸系統的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對不同密級的信息實施相應的保密強度,完善密鑰管理。
2、對存儲的信息進行加密保護,防止非法用戶利用非法手段通過獲得明文信息來達到密的目的。加密保護方式一般應視所存儲的信息密級、特徵和使用資源的開發程度等具體情況來確定,加密系統應與訪問控制和授權機制密切配合,以達到合理共享資源的目的。
3、防止由子電磁信號泄漏帶來的失密,在計算機系統工作時,常會發生輻射和傳導電磁信號地漏現象,若此泄漏的信號被他方接收下來,經過提取處理,就可能恢復出原始信息而造成泄密。
㈥ 信息安全技術包括哪些
1.防火牆技術
防火牆是建立在內外網路邊界上的過濾機制,內部網路被認為是安全和可信賴的而外部網路被認為是不安全和不可信賴的。
2.信息加密技術
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護網內的數據、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護網上傳輸的數據。
㈦ 信息安全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內容,即需保證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完整性、未授權拷貝和所寄生系統的安全性。
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圍很大遲知,其中包括如何防範商業企業機密泄露、防範青少年對不良信息指旦滲的瀏覽、個人信息的泄露等。網路環境下的信息安全體系是保證信息安全的關鍵,包括計算機安全操作系統、各種安全協議、安全機制,直至安全系統,如UniNAC、DLP等,只要存在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脅唯脊全局安全。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系統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信息服務不中斷,最終實現業務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