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 (一)、注意觀察,細心記錄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表現或者完成某項任 表現、成果可以作為學生學習評價的一部分。課堂表現需要重點觀察學生學習態度、遵守課堂紀律、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以及與同學交流、合作的能力,是否有耐心克服困難,在課堂上是否有出色的表現,是否有創造性等等。 (二)、重復評價,有效激勵 傳統的評價方式是以考試為主要方式、面向結果的評價,強調的是評價的鑒別與選拔功能櫻手粗,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內很難考查分析、解脊鎮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難考查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且這種終結性的評價,不能及時有效地調控教育教學活動,不利於形成教學中的良性循環。[4]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採取「過程性教學評價」的方法,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上有差異,應該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漸漸地達到教學目標。因此,在每節課的考查中,允許學生進行重復考查。如果學生對自己提供的作業不滿意,或教師對學生的作業不滿意,學生可以申請或教師建議進行重復考查,使學生有再次學習的機會,激發他們克服學習困難的信心,從而使學生有效地完成學習目標,獲得縱向和橫向的發展。 (三)、過程記錄,充實評價 目前,許多學校都給學生建立了成長記錄袋,收錄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資料,如學生繪畫作品、手工製品,試卷、優秀作文、獲獎演講稿等等。同樣在信息技術課上也可以給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信息技術課的成長記錄袋有自己的學科特點,建立電子 袋,通過網路信息技術實現對學習過程進行真實性評價,注重評價發展性功能。微機室的電腦均裝有多媒體電子教室軟體,學生在自己的機子上做好作品保存後,就可以提交作業到教師機,然後由教師整理歸類。 實踐證明,這樣做可以明顯發現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作業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甚至連課堂紀律都有了明顯的改善,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在每堂課結束的前三分鍾,把一部分比較好的作業展示給全班同學看,一方面鼓勵了在本堂課表現的比較好的的同學,另一方面又為其他同學提供了榜樣。此外,定期組織學生定期瀏覽自己的作業,使他們獲得成功感,尋找自己的不足之處,並加以改進。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出個別學生的學習問題,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四)、改進方法、開展學生自評和互評 單一的評價方式往往會忽略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注重學生的評價能力,能幫助他們的辨別是非能薯啟力,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揮,也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受益。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在評價方面,要勇於創新,敢於創新,尊重學生的人格,注重學生的互評和自評,講究評價的方式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⑵ 如何進一步完善專業技術幹部考評機制,促進技術幹部的進取精神
一、改進幹部考核方式方法的實踐探索
(一)考核內容探索「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對幹部德、能、勤、績、廉進行全方位考核。注重加強德的考核。自治區制定了《關於加強對幹部德的考核的實施意見》,對德的考核重點、考核方式、結果運用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在考核各級領導班子工作實績時,自治區按市縣(區)、黨群部門、經濟綜合部門、區屬企業等將考核單位進行分類,量化各類考核內容分值,使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結合更加緊密。在市縣(區)各級班子換屆考核考察中,各地結合民主評議、信任度測評、考察談話、德的狀況調查等,對幹部的工作實績綜合分析比對,客觀公正評價領導水平、工作實績、完成重點任務等情況,考核結果既有定量分值也有定性分析評價,增強了考核准確性。
(二)考核主體探索「考人」與「考事」相結合。每年初,自治區黨委、政府將重點工作目標任務逐項分解細化,分解到地方和部門,逐級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推行重點工作、重大項目、重點工程目標管理,落實分管領導、承辦單位和具體責任人及完成時限,考核工作中既考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又考責任主體的履職情況,建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制。對於「兩大戰略」(沿黃經濟區發展戰略和中南部地區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戰略)和「兩區」建設(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和銀川綜合保稅區建設)等事關全局的重大部署,增加考核分值,增設考核專項,使其成為培養鍛煉和發現幹部的「主戰場」。在推動重點任務落實的同時,考察了解幹部的實際業績,使「考人」與「考事」有機結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考核方式探索「定期」與「平時」相結合。堅持把考核評價機制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探索建立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重點任務與單項工作考核、換屆考察與屆中考核及日常考核相互配套、相互印證的考核評價機制。銀川市不斷完善幹部考核辦法,建立健全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分類分層考核體系,增強了考核的科學性和准確性,實現了考核結果與選拔任用的有效銜接。石嘴山市廣泛推行了幹部「幹事檔案」制度,變過去的年終考核為過程管理,用機制來保障和促使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探索以幹部「幹事檔案」管人、察人、用人的新途徑。吳忠市積極推行「兩管三評一推優」(組織管理、自我管理,下級測評、同級互評、上級考評,推優激勵獎懲)管理考核評價機制,對鄉鎮黨員幹部的實績考核情況定期進行推優排隊,對表現優秀、群眾公認的黨員幹部進行提拔使用,激發了基層黨員幹部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考核過程探索「集中」與「民主」相結合。堅持把黨組織把關與擴大民主貫穿考核工作全過程,既有效落實群眾對考核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又充分發揮黨委(黨組)組織領導作用。固原市在幹部考核中專門增加了民意調查環節,讓黨員群眾客觀、具體地對幹部進行滿意度評價,做到了「幹部行不行、群眾來評定」。一些市縣還修訂完善幹部實績公示制度,向社會「曬亮」幹部工作實績,接受群眾評判和監督,實現了「幹部幹得好不好,讓群眾來評判」。
(五)結果運用探索「激勵」與「懲戒」相結合。堅持考核結果與幹部選拔任用、教育管理相掛鉤,切實發揮考核「風向標」作用。對工作實績突出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在評先選優時予以傾斜,採取嘉獎或通報表彰、記功、頒發獎金等形式進行表彰激勵。對工作實績差、群眾滿意度低的班子和幹部,通過誡勉談話等方式進行批評教育,限期改正。
二、幹部考核方式方法存在的問題
(一)從考核內容看,幹部考核的指標體系設置科學性還需進一步提高。一是考核指標設置存在「千人一面」現象。考核指標共性多、個性少,缺乏差異性和可比性。對不同職級、不同類型、不同崗位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考核,往往用同一個標准、同一把「尺子」來衡量,使領導幹部的個性能力和政績差異得不到准確體現。在調查中,37.3%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的幹部考核方式方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准確性不夠,考評指標設置不夠科學,影響考評結果的客觀准確。」二是考核指標設置繁冗復雜,重點不突出。有的地方在考核指標體系中把地方和部門所承擔的所有工作全部列入考核內容,使考核過於龐雜。三是考核過分重視經濟發展指標,忽視社會發展指標。實績考核的價值取向主要以經濟增長為主導,忽視了發展潛績,忽視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連續性、長期性以及原有的基礎、條件等,對一些有利於長遠發展,暫時顯示不出效益的工作,未能及時恰當反映。
(二)從考核手段看,考核工作的方式方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一是「重年度考核,輕平時考核」現象比較突出。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考核,通常以年度集中考核為主,往往是「一錘定音」,對日常考核不夠重視,時效性不強。二是考核深度仍需要進一步加大。考核過程中多是偏重於述職述廉、查閱資料等常規靜態方法,對實地走訪、民意調查、跟蹤了解等一些靈活有效的措施採用得少,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幹部的道德品質、業務能力、作風表現等進行綜合評價。三是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的准確性有待進一步提高。盡管各地各單位大多採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辦法進行考核,但在具體操作中,由於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術手段,客觀上導致了考核的一定偏差。
(三)從考核的操作過程看,還存在重考核程序輕綜合分析的傾向。一是考核工作仍局限於按傳統模式和固定程序進行,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評價標准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二是考核中,把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用在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在履責時做了什麼,怎麼做的,對哪些量的變化和積累,缺少綜合分析研判,缺乏剛性約束,導致考核的片面性和考核工作程序空轉。
(四)從考核結果運用看,結果運用還不夠有力,導向性、實效性有待進一步增強。調查中,28.3%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的幹部考核方式方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考核結果運用不充分,作用發揮單一,導向性不夠明顯。」就領導班子而言,對考核結果較差的領導班子進行誡勉談話或組織調整是一種有力的鞭策,但對考核結果較好的領導班子缺乏必要的激勵措施。就領導幹部而言,對考核等次處於「兩頭」的領導幹部激勵鞭策作用比較明顯,但對考核等次處於中間的領導幹部激勵作用有限,等等。
(五)從組織保障看,幹部考核工作的體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健全。實際工作中,各地各單位在考核內容、程序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一些相應的工作規則,但缺乏具體指導考核工作的系統制度,還沒有形成一個專門、完整的考核操作體系,還存在多頭考核、重復考核等問題,影響了考核工作質量。
三、完善幹部考核方式方法的對策建議
(一)突出考核重點。幹部考核要突出考核重點,樹立正確考核導向,使考核由單純比經濟總量、比發展速度,轉變為比發展質量、發展方式、發展後勁。德的考核,關鍵要看政治品德,看是否真正群眾公認。要堅持政治性、先進性、示範性的要求,重點考核忠誠、為民、務實、清廉。在具體方法上,可採取個人述職述德、民主測評測德、個別談話問德、社區調查訪德、查閱資料查德、設計試題考德、綜合分析辨德、考察公示示德等方式進行。政績考核,關鍵要看全面工作,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實際成效,看解決自身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成效,強化約束性指標考核,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消化產能過剩、安全生產等指標權重,強化剛性約束,制止不利於科學發展的行為。作風考核,要通過推行幹部作風紀實制度、開展作風正向測評、網上評議幹部等方式,全面考核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等情況,讓作風好的幹部受到重用,讓作風不好的幹部受到警醒和懲戒。
(二)加強分類考核。市縣(區)考核要根據不同區域環境、經濟基礎和區域發展功能定位,突出經濟增長與發展後勁、生態效益與環境質量、民生改善與社會和諧進步的考核,重點考核財政收入、居民收入、環境質量。同時要區分縣(區)差別,依據省(區)和縣(區)發展總體規劃、功能區定位等發展前瞻性因素,將縣(區)劃分為若干類型,依據不同縣(區)發展階段、經濟實力、資源條件、產業特色等情況,實行分類考核。黨政部門的考核,可分為綜合管理部門、行政執法和服務群眾的窗口部門、專業技術性較強的部門等類別,進行分類考核。綜合管理部門重點考核發揮職能作用、制定政策措施、加強綜合協調等情況;行政執法和服務群眾的窗口部門重點考核依法行政、履行職責、服務質量等情況;專業技術性較強的部門,重點考核提高專業管理水平、推進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工作等情況。根據不同層次幹部崗位職責要求,實行分級考核,班子正職應突出知人善任、統攬全局、決策籌劃、敢於擔當、民主作風等方面的考核;副職突出協調配合、處理問題、落實任務等方面的考核;一般幹部突出勤政務實、吃苦耐勞、完成任務等方面的考核。
(三)完善日常考核。要注重隨機考核,通過深入基層、深入服務對象、實地走訪等,聽取群眾對幹部的意見,在鄉語口碑中考察了解幹部的履職情況。按照增強代表性、知情度和關聯度的原則,引導群眾有序參與幹部考核工作,根據參與測評對象設置不同測評權重,廣泛了解民意,擴大幹部考核中的民主。應加大專項督查,跟蹤督查了解幹部貫徹落實上級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部署情況,了解考察幹部總攬全局能力、執行能力、應急反映能力與政策理論水平。實行巡視考核,根據工作需要,組成巡視考核組,採取列席被考核單位年度工作會等重要會議,查閱有關文件資料,開展個別訪談等方式,了解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情況。提高民主生活會質量,組織部門和有關部門通過參加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了解班子運行情況和領導幹部個人的工作表現。改進完善經濟責任審計,組織部門定期向審計部門提出年度審計計劃,定期對領導幹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對重大投資建設項目、重點工程進展情況和重大資金使用等情況進行專項審計,及時跟蹤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政治態度、負責精神、處理能力、自我要求等現實表現。
(四)加大量化考核。量化指標要可測量、可計算、可操作,盡量選擇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性、典型性、約束性指標,使量化指標重點突出、簡便易行。要實行定量指標總量控制,動態管理,防止指標數量不斷膨脹,數字層層加碼。要借鑒和吸收先進的人才測評辦法,在幹部考核中,運用心理測驗法,對領導幹部的品德、價值觀、領導風格、領導技能、性格等多方面素質進行測評,也可採取模擬工作情景來測評幹部勝任程度和工作潛能。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開發相關軟體,對幹部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意調查等環節實現無紙化統計和處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幹部考核的准確性和科學性。
(五)加強綜合研判。要根據考核結果和班子成員的分工,注重對實績取得過程的考核。要注意區分顯績與潛績,把短期效果與長期作用結合起來,注重綜合分析局部與全局、效果與成本、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等方面因素,全面客觀地評價幹部。特別是對到一個地方或部門工作時間不久、工作單位接觸外界面較窄、群眾不太熟悉的幹部,對敢於負責、敢抓敢管但得票可能不高的幹部,符合條件的應當由黨組織綜合考慮,客觀公正評價,做到既尊重民意,又不簡單以票評價幹部。
(六)實行責任追究。實行領導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對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蠻干、拍屁股走人,給國家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記錄在案,視情節輕重,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或組織處理。加強幹部考核工作隊伍建設,著力提高考核人員的綜合素質,確保幹部考核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堅持誰考核誰負責,強化考核人員責任觀念和紀律意識,明確職責,規范程序,嚴肅紀律,加大對考核失誤責任的追究力度。
⑶ 怎樣評估教師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根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各省教育行政部門應依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以下簡稱《能力標准》)自行開發「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體系」(以下簡稱「測評體系」),以便為本地區教師提供便捷有效的全員測評服務。
本指南是以《實施意見》和《能力標准》為依據,對能力測評體系的方案設計、工具開發、過程實施、機制運行和結果應用等給出具體建議的指導性文件,以幫助各地設計、實施適合本地的測評體系。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測評體系的設計原則
<!--[if !supportlists]-->1. <!--[endif]-->落實全員參訓、全員參評的要求
能力測評是教師自主選學、修得學分及獲取認證的基礎,是「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簡稱「工程」)有效實施的保障。各地的測評體系應能督促和保障本地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參加能力測評和全員培訓,實現選課有依據,培訓有質量,課堂有應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用的定位
能力測評的目的是促進教師的有效學習與應用,為此,在測評體系的設計上,一要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的實踐性、情境性、過程性,避免簡單量化;二要將培訓前的能力自評與培訓後的實踐應用作為測評體系的重要環節,促進教師按需選學、強化應用;三要強調誠實測評,增強中小學教師客觀展現自己真實狀況的意願,並通過有效管理增加各個環節測評的客觀性。
<!--[if !supportlists]-->3. <!--[endif]-->結合本地實際自主開發測評體系
各地設計測評體系時,既要緊緊圍繞《能力標准》,又要充分考慮本地實際(特別是已有信息技術相關培訓的認證情況),依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不同表現形式選擇恰當的測評方式,開發測評工具,科學解讀評價數據,有效利用測評結果,形成由行政機構、培訓機構、學校及個人共同承擔評價責任的測評體系。
<!--[if !supportlists]-->4. <!--[endif]-->將培訓評價作為重要測評依據
「工程」的《培訓課程標准》中對大部分課程提出了「績效評估」的設計要求,即在大部分課程中,中小學教師需通過提交與自身信息技術應用密切相關的作業(如信息化教案、上課用課件、技術支持的作品、課堂實錄等)來完成培訓。為提升能力測評的可行性,各地應加強對培訓評價質量的監控,確保培訓結業證書的含金量,從而將培訓評價作為重要的測評依據。
<!--[if !supportlists]-->5. <!--[endif]-->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測評實效
能力測評是一項全員參與、關注過程的系統性工作,其測評結果又是各地及時調整「工程」實施方向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有效結合信息化平台的應用,才能提升能力測評的實效性。各地應將多種評價方式有機嵌入學分管理或培訓管理平台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針對性收集、處理測評數據,為教師的課程學習提供依據、為工程實施和質量保障提供即時支持。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測評方式的組合
依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表現方式和評價目的不同,能力測評應有機組合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if !supportlists]-->1. <!--[endif]-->診斷性評價
根據《實施意見》,診斷性評價表現為教師在培訓前(後)開展的能力自評。在教師參與培訓之前,由各地組織教師進行自評,分析學習需求,為選學提供行動依據;在參與培訓或實踐之後,教師也可以參加自評,並可將前後自評結果用於對比關聯。在在線自查工具的支持下,不但教師可以了解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各校、各地也可以及時匯聚、了解本校或本地區的整體狀況。
<!--[if !supportlists]-->2. <!--[endif]-->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具體可由「培訓評價」與「實踐評價」兩部分組成。
培訓評價,是指各培訓機構依據《能力標准》和《培訓課程標准》的要求,針對教師參與培訓的作業及相關成果所進行的評價和考核。各培訓機構應自行開發評價工具,高質量地開展培訓評價。
實踐評價,是指各地或各校依據《能力標准》,針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實踐應用所開展的評價和考核。各地或各校應自行選擇、改編或開發實踐評價工具,通過課堂教學視頻分析或隨堂聽課等方式開展他評、互評和自評,把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實際情況,給出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情況的相關證明。
<!--[if !supportlists]-->3. <!--[endif]-->終結性評價
為提升能力測評的質量,各地應設計一定形式的終結性評價。可供選擇的方案包括但不限於第三方測評、績效任務評價、標准化測試等。
第三方測評,是指利用教育系統認可的高品質信息技術應用比賽、公開課等方式,將第三方(如比賽主辦方、教研部門等)的認可證明作為能力評價指標的方法。這種方法較容易從教師現有的職稱晉升規則中獲得規則依據,但覆蓋人群有限。
績效任務評價,是指為教師指明若干具體任務(如開設一堂信息化教學課、開發一個教學課件、設計一個評價方案、製作一個微課程等)供選擇,將教師所選定任務的完成質量作為終結性評價依據。與上文所提到的培訓評價不同,此處績效任務評價的評價方不是培訓機構,而是教育行政機構。這種評價方法的選用和落實需要對管理渠道進行很好地梳理。
標准化測試,是指依據《能力標准》,以標准化測試題的方式(往往表現為「機考」)系統、科學、規范地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行評測。這種方法的自動化程度高,但對題目的質量要求高。
終結性測評的方法多樣,鼓勵各地根據本指南的建議進行選擇、組合和創新。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測評工具的開發與支持
不同的測評方式需要相應的測評工具支持。下表對於測評工具的功能、開發主體與「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辦公室」(以下簡稱「工程辦」)的支持方法做了簡要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