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人們是如何利用信息的

人們是如何利用信息的

發布時間:2022-01-24 06:42:14

A. 從古至今,人們都是怎樣傳遞信息的

遠古
口耳相傳或藉助器物
信息傳遞速度慢、不精確。

古代
靠驛差長途跋涉
信息傳遞速度慢、信息形式單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郵政系統
信息傳遞速度相對快一些、距離遠相對就慢、且費用高。

現代
電報、電話
速度快、信息單一文字。

當代
計算機網路
傳遞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遞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隔

B. 從古到今人們是怎樣傳遞信息的

從古至今都用聲音,和圖像和文字的方式專遞信息。
如果是遠距離的,比如古代戰爭中用狼煙,令旗等。
後來有用信件和書籍傳遞信息的,
廣播和電話發明之後就用無限電波和電流傳遞信息了
現在都是用手機和衛星傳遞信息

C. 人們是如何利用信息為生活生產服務的、

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我不用多說,你也知道有多廣泛的應用,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科學性和准確性。
還有自然現象被人們識別,獲取來的信息,知道人民的生產生活活動
比如判斷有地震,火山,台風這些,根據各種手段,獲取信息,讓人們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D. 從古到今人們是怎樣記錄信息的

記錄信息要有語言
先從甲骨文說起吧,這是商之前的語言,記錄在石頭和龜甲這類的東西上
之後有的其它文字,秦始皇時統一中國,並統一了丈量單位,文字等(因為戰國爭霸,各國文字混亂)
之後東漢時一個姓蔡的太監發明了造紙術,於是就將信息記錄在紙上。
宋朝有個叫畢升的人發明了印刷術,這大大方便了信息的傳播。
之後電的出現使信息記錄和傳播進入了另一個紀元。
電話電報的發明使遠距離實時通信成了現實,而計算機的問世使信息的處理,記錄,傳播更加高效和快速。
先是軟盤,再是硬碟,光碟等現代存儲工具的出現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打字機和復印機使印刷術成為過去時

E. 人們如何理由信息技術來處理信息

1.信息系統技術

人類對信息的管理和利用,都是通過信息系統這個工具來完成的,各種系統也只有集成為綜合系統才能充分發揮作用。信息系統技術是以計算機為中心,以資料庫和通信網路技術為依託實現對信息處理的技術。

2.資料庫技術

我們生活在信息海洋中,但信息是混亂的、無序的,只有將混亂無序的信息變成有序,才能查找和利用。將信息進行整序是資料庫技術的核心內容,它能將相關的信息集合,實現信息的有序存儲和有效利用。

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歷史

1.手工處理時期

手工處理時期是用人工方式來收集信息,用書寫記錄來存儲信息,用經驗和簡單手工運算來處理信息,用攜帶存儲介質來傳遞信息。信息人員從事簡單而繁瑣的重復性工作。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地輸送給使用者,許多十分重要的信息來不及處理,甚至貽誤戰機。

2.機械信息處理時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改善信息處理手段的追求,逐步出現了機械式和電動式的處理工具,如算盤、出納機、手搖計算機等,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計算者的負擔。以後又出現了一些較復雜的電動機械裝置,可把數據在卡片上穿孔並進行成批處理和自動列印結果。

同時,由於電報、電話的廣泛應用,也極大地改善了信息的傳輸手段,機械式處理比手工處理提高了效率,但沒有本質的進步。

3.計算機處理時期

不僅各種事務處理達到了自動化,大量人員從繁瑣的事務性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了效率,節省了行政費用,而且還由於計算機的高速運算能力,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價值,能夠及時地為管理活動中的預測和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F. 在古代人們是怎樣傳遞信息的

古人傳遞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在歷代長城修築過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據險致塞」.一是根據地型來構築工程.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險防禦敵人.長城以垣牆為主體,包括了城障、關隘、兵營、衛所、墩台、烽堠和觀察、通訊等綜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為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其中,設於長城內側的烽火台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我國考古工作者於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過發掘獲得了漢代木簡三萬余枚,並發掘了烽燧遺址,對我們了解漢代烽燧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據木簡可知兩漢時代,從河西四郡(今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直到鹽澤都有烽燧設置,而且規模很大,管理極嚴,號稱「烽燧萬里相望」,據說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舉放烽火,晝夜不同,白天放煙,夜晚舉火.此外,還採用各種不同的暗號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敵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兩道烽火等等.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記載了當時朝廷制定的臨敵報警和舉放烽火的條例,即「聯防公約」.該條文規定了在匈奴侵擾的不同部位、人數、時間、意圖、變動以及天氣異常等情況下,各塞舉放烽火的類別、數量、傳遞方法以及發生失誤如何糾正等細則,就連燧長有病請假都要經上級批准.這種信息傳遞方法,對防守邊疆、抵禦敵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
烽火傳遞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將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幾十萬大軍分路出擊,以舉放烽火作為進軍的信號,僅僅一天的時間,這一信號就從河西傳到幾千里外的遼東.由於烽燧報警的迅速及時,直到明、清時代仍然沿用不衰.山東省的煙台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裡設置狼煙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傳遞軍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達深刻復雜的軍事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依靠畜力傳遞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漸占據了支配地位,形成了傳遞官府文書的更為嚴密的驛傳制度和烽燧報警配合使用.
西周時期,為了適應周王同諸侯之間聯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設一個驛站,備良馬周車,專門負責傳遞官府文書,接待來往官吏和運送貨物等.孔子曾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他所提倡的道德學說,比郵驛傳送命令傳播得更快.可見當時的郵驛通信不僅已相當完備,而且速度也已相當快了.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許傳遞官府文書.除宋朝准許高官顯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準附寄私人信件,私人書信只能託人捎帶.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處秦代墓室中發掘出兩件木牘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驚」聯名寫給一個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驚」寫給「中」的,這是我國現知最早的家書實物.據估計這兩封信是由同在軍中服役期滿後返鄉的同鄉捎往家中的.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難,由此可見.
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通信機構——民信局.在明永樂年間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移民,由於思念故鄉,相約每年推選同鄉代表回鄉幾次,來往帶送土特產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組織稱「麻鄉約」.後來就形成了專業的民信局.
郵驛通信在邊防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成為我國古代信息傳遞的主要形式.歲月流轉,那些古老的信息傳遞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現代化通訊方式所取代

G. 人們是如何利用信息解決生活、學習和生產的常見問題.

利用信息解決生活、學習和生產的常見問題的技巧:

人們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得信息,通過對信息的接收,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在面對自己在生活、學習和生產的常見問題時,自然會調用自己儲備的信息,如果自己的信息不足以解決的話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需求別人的信息來幫助解決自己的問題!

概念分析

信息技術是指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支持下用以獲取、加工、存儲、變換、顯示和傳輸文字、數值、圖像以及聲音信息,包括提供設備和提供信息服務兩大方面的方法與設備的總稱。

信息技術是人類在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中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標准化的經驗、知識、技能和體現這些經驗、知識、技能的勞動資料有目的的結合過程。

H. 人們是如何利用信息為生活服務的!

信息的定義
近些年來"信息"這個名詞被廣泛應用於生活、生產、商業、科技等各個領域。很多書中也給出一些定義,它通常作為消息、情報、數據、知識以及信號的統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信息的利用越來越廣泛,對信息的概念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定義也越來越嚴格。我們從一些書上可以看到如下說法:
"信息,消息。"(辭源)
《辭海》(中國1999年普及版):①音訊:"消息"。②通信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消息和信號的具體內容和意義,通常須通過處理和分析來提取。信息的量值與其隨機性有關,如在接收端無法預估消息或信號中所蘊含的內容或意義,即預估的可能性越小,信息量就越大。
《新華詞典》(2001年修訂版)對"信息"的注釋:①音信:消息。②資訊理論中指用符號傳送的報道,報道的內容是接收符號者預先不知道的。③事物的運動狀態和關於事物運動狀態的陳述。
《韋氏字典》(美國):信息是用以通信的事實,是在觀察中得到的數據、新聞和知識。
資訊理論創始人香儂(C.E.Sannon美國貝爾實驗室的數學家)認為:"信息是不確定量的減少","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
對資訊理論作出特殊貢獻的美國數學家維納(N·Wiener)說過:"信息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
麥克盧漢的觀點:"媒介就是信息。"
法國物理學家布里淵(L·Brillouin)認為:"信息是原材料,知識是思維對信息的加工的產物。"
《Fortran 程序設計》(譚浩強):簡單地說,信息是表現事物特徵的一種普遍形式,這種形式應當是能夠被人類和動物感覺器官(或儀器)所接受的。確切地說,信息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通過物質載體所發生的消息、情報、指令、數據、信號中所包含的一切可傳遞和交換的知識內容。
還有人認為: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系的狀態和方式。
目前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定義是:"信息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通過物質載體所發出的消息、情報、指令、數據和信號中所包含的一切可傳遞和交換的內容。"
對於信息的認識過程
人類對於信息的認識和利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我國周朝時期就利用烽火台傳遞邊關警報,古羅馬地中海城市以懸燈來報告迦太基人進攻的消息等。近代人們發明的電報、電話也是為了傳遞信息。人們每天都在用語言、文字、聲音、手勢、信件、網際網路上的數字信號等等來傳遞信息。人類社會生活的信息化以及人們對信息技術日益加深的關注,使我們意識到世界正進入信息時代。我們通過資訊理論的發展進一步理解信息技術的概念。
在二、三十年代,一些科學家如韋伯、卡爾松、波特等人,對電報傳送及聲音信號傳遞過程中的帶寬、解析度、誤碼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推動資訊理論產生的早期工作。而資訊理論產生的直接原因還是戰爭期間及戰後通訊事業的迅猛發展,如雷達、真空電子管等通訊技術和自動控制計算技術的發展,促使許多國家進行大量研究。
40年代資訊理論的奠基人香儂(美國貝爾電話研究所的數學家)就開始研究資訊理論,其基本內容就是研究信源、信道、信宿及編碼問題。他的主要貢獻有五方面。
1.從理論上闡明了通訊的基本問題,提出通訊基本模型:

2.提出信息量的數學公式:
為各事件出現的概率,K為常數

3.解決了從信息接收端提取信息源發來的消息。
4.提高信道信息容量。在有限的信道中最大速率傳遞最大信息量的基本途徑。
5.初步解決了如何編碼、解碼才能使信源的信息被充分表達,信道的容量被充分利用的問題。
1948年,美國數學教授維納(N.Wiener)發表了《控制論》一書。他提出了著名的維納濾波理論、信號預測理論及雜訊和信號的接收理論,為資訊理論的產生作出重大貢獻。他指出"信息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就 我的看法: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它反映了事物的狀態、特徵和內在的性質。"他還獨立地提出測量信息量的數學公式。
維納認為,"信息顯然不同於物質與能量,客觀世界可以說充滿了各種信息,有自然界的信息(如:天氣、地震、海洋、環境等等),有人類社會的信息(如:股票行情、體育、新聞等),更有各種知識信息。"
旅美法國物理學家布里淵(L·Brillouin)56年提出:"信息是原材料,知識是思維對信息的加工的產物。"
後來各國科學家不斷研究、實驗並修正香儂的理論,取得新的進展,把信息的概念和方法論滲透到其他學科領域,涉及內容更廣泛,包括物理學、心理學、醫學、經濟學、計算機、電子學、語言學、統計學等等。
自從65年查德提出模糊數學後,有人在模糊集合集合論基礎上建立起"熵"和信息的概念,在自然科學和哲學界把信息作為基本的參量來研究。

信息和信息技術
如果說對信息的認識和信息理論的出現是人類認識上的一大飛躍,那麼傳送和處理信息的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則是本世紀最重大的技術革命之一,信息技術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那麼什麼是信息技術呢?人們通常把可以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術稱為信息技術。隨著科學和技術的飛快發展,信息技術的范疇也在不斷擴大,現在人們認為最基本的信息技術包括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及智能技術。關於信息技術的定義也不是唯一的,通常用IT表示信息技術(即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IT一詞的使用非常普遍,由於涵蓋范圍太廣而難以定義。信息技術的定義非常廣,涉及的技術如資料庫、多媒體、組件、通訊技術等。這些技術非常復雜而且大多需要進行很深入的研究。美國喬治亞工學院的Peter Freeman教授總結出IT的20個內容: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信息系統,管理信息系統,軟體基礎設施,軟體工程,網路工程,知識工程,資料庫工程,系統安全和隱私權,性能分析,科學計算,計算科學,人工智慧,圖形學,人機互動,網頁設計,多媒體設計,系統管理,數字圖書館科學。
總起來說,信息技術主要包括數字化、計算機與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衛星與無線電技術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在本世紀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對於不同的行業不同領域,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也不同,例如在企業管理中對大量各種各樣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及時控制、合理管理,所以國內外較大型企業都使用由專業人員根據系統工程理論編制的管理軟體。這樣才能把人、財、物科學管理,實現預定的目標,達到最佳經濟效果。近幾年國際互聯網的出現,電子商務、網路經濟、等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技術包含的內容就更廣泛了。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對信息產業統一行業標准,視"信息"為一種"產品",他們將信息業分為四個行業:出版業、電影和錄音業、廣播電視和通信行業、信息服務和數據處理服務行業。
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已使教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不僅使教育教學的規模發生變化,而且使教育本身發生深刻的變化。以前的傳統教學,只注意給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教師課上一隻粉筆,學生課下看書寫作業。教師和學生對外界信息的獲取、信息的利用、信息交流、各種技能的提高及創新精神的培養都受到很大限制。而現在由於計算機、多媒體、通信和計算機網路等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學習各種知識,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所創造的學習環境,不光是學習到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了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方法,使學習能力得到訓練,創造性思維得以發揮;教師能夠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收到傳統教學方式下難以得到的效果;學生可以通過與計算機的交互進行個別化學習,通過計算機網路特別是Internet網,獲得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或與學習夥伴進行討論和研究性學習,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請教著名的專家學者;學校能夠通過通信和網路系統,進行遠程學習。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教育規模擴大,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求學者的學習需要得到滿足,世界各國的先進技術和文化能更快地被人類共享。
為了培養新一代具有高科技才能的、能適應新形式下的經濟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材,教委制定規劃,加快開設中小學信息技術必修課的步伐,在5-10年內實現"校校通"工程,使全國90%以上獨立建制的中小學都能上網,提高所有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使全體教師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實施素質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繼續教育。
信息技術課程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以及利用計算機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具體來說,首先要注重信息技術的基礎教學,包含計算機使用和基本的文字、圖象、聲音、數據的處理,利用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建立人機關系,能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能獨立地完成基本信息處理能力。要求學生達到能利用字處理軟體寫文章、排版;利用電子表格或資料庫對簡單的數據進行預處理;利用圖形工具進行制圖、圖象優化,能製作適合學生特徵的科普網頁,並發布到與教育教學相關的網站上去,能通過網路知識,上網收集有益的社會知識。對高中生能通過語言編程,為今後的高等教育打好基礎。同時應鍛煉學生會收集、分析社會上的大量信息,如城市交通情況、要道路口車流量等,能利用現代經濟手段,如上網、IC卡,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能利用E-mail、呼機手機電話和他人交流信息,了解股市行情等。還要培養學生學會集體協作完成預定的課題任務,能適應今後社會大分工下的新的工作關系。總之,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活潑、開放實用的信息技術學習環境。同時要告訴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也有不健康的成分,不要沉溺在網路中,閱讀不健康的內容,應該正確認識與技術相關的倫理、文化和社會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總之,人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目的,都是為了利用信息為生產、生活服務,為提高人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
在高科技時代,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現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指標是信息技術。為培養21世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學們要學好《信息技術》課程,掌握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布、應用等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21世紀的挑戰,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I. 人們怎樣傳遞信息課外閱讀答案

1、學習並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樂節課文內容,了解現代人們是怎樣傳遞信息的,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喜歡的傳遞信息的方式。 3、默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體會語言簡潔,條理清楚的表達特點。重點難點: 1、了解人們是怎樣傳遞信息的。 2、體會語言簡潔,條理清楚的表達特點。教學時間:二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 出示長城的圖片:長城是世界世界八大奇跡之一,長城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個烽火台,它在當時有什麼作用? 2、 在古代,人們還用什麼方法傳遞信息?那麼現代人們又是靠什麼來傳遞信息的呢?又是怎樣傳遞信息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板書課題)二、 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1、 教師提出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1) 互相檢查預習時生字新詞掌握的情況。(2) 把課文讀通順讀准確。(3) 想一想:課文講了幾種傳遞信息的方式?(4) 給課文分段,並說說每部分講了什麼? 2、 教師檢查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 3、 指名分段讀,檢查學生讀通課文的情況。 4、 指名反饋:課文講了幾種傳遞信息的方式?(郵電、電報、電話、廣播、計算機網路) 5、 指名反饋分段情況: 6、 教師:同學們,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都在改進傳遞信息的方法。直到現在人們還在不斷的改進,希望身在世界角落的人們隨時都可以得到遠方親友的消息。三、 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 學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1) 兩千多年來,古代的人們怎麼傳遞信息?如何不斷改建傳遞信息的方法的?(2) 新的交通工具是什麼?(3) 你寫過信嗎?結合實際說說你怎麼用書信與別人傳遞信息的?人們怎麼用郵政系統來傳遞信息的? 2、 指名反饋。 3、 齊讀第一自然段。 4、 教師小結。四、 課堂小結 新的交通工具的問世,世界上才形成了龐大的郵政系統,人們通過這個系統可以更加便捷、准確地傳遞信息。但是,人們並不滿足這種方式,因為這還不夠迅速,及時地傳遞信息,人們希望能夠隨時隨地的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五、 作業: 1、 把本課的生字新詞抄寫兩遍。 2、 讀一讀古詩《杜少府之任蜀川》,理解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思。
第二課時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教師出示《杜少府之任蜀川》:同學們,著名的唐代詩人王勃為了勸慰杜少府不要為離別而悲哀,寫了一首詩《杜少府之任蜀川》。 2、 齊讀古詩。 3、 師:詩的第三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誰能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4、 師導入新課。二、 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 默讀第二部分,思考:(1) 翻天覆地是什麼意思?(2) 為什麼說人們通過電磁波發送和接收信息,是通信史上翻天覆地的革命?(3) 後來,人們又發現了什麼新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2、 指名反饋,互相補充。教師適當地引導。 3、 體會語句,說說作者使用了什麼說明方法。(1) 電報、電話日益普及,輸送信息的纜線像狹窄擁擠的公路一樣,經常「堵車」不是占線就是串線。(2) 科學家想出了激光通信的辦法:一束光纖的通信容量是一條銅線的25萬倍,一條光纜可以通一億條線路。 4、 教師小結。三、 學習第三部分 1、 師:信息變成了電磁波發送與接送信息,這是通信史上的革命,科學技術仍在不斷發展。 2、 說說什麼是信息網絡。 3、 齊讀這一部分。 4、 教師小結。四、 教師小結。 1、 教師指名反饋:同學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喜歡的傳遞信息的方式。 2、 教師總結: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五、 布置作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J. 舉例說明人們如何利用獲得的信息

問度娘

閱讀全文

與人們是如何利用信息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京祛斑美白產品用著怎麼樣 瀏覽:937
辦簽證理財產品到期怎麼辦 瀏覽:931
手機息屏時便發信息如何設置可見 瀏覽:246
吳川梅錄哪個市場有鮮羊肉買 瀏覽:809
掌通同城小程序怎麼樣 瀏覽:862
連接手機端的數據線頭壞了怎麼辦 瀏覽:544
信息學要看哪些書籍 瀏覽:279
物流信息存多久 瀏覽:514
天津有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有什麼聊天軟體 瀏覽:451
ok交易所市價委託什麼意思 瀏覽:484
安平哪裡可以交易錢幣 瀏覽:247
重慶大型海鮮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562
治具技術協議怎麼做 瀏覽:444
怎麼開同城菜市場 瀏覽:586
哪個交易所全球首發新幣多 瀏覽:692
二線交易平台有哪些 瀏覽:408
人均800萬的數據怎麼寫 瀏覽:865
冷吃兔代理怎麼做 瀏覽:82
交易中有哪些腳印 瀏覽:264
怎麼開地區產品總代理 瀏覽: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