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初始訪談中要獲得哪些信息

初始訪談中要獲得哪些信息

發布時間:2023-07-10 10:09:14

Ⅰ 采訪前應做哪些准備

注意: 1、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2、注意語言美 3、提問時要估計對方周圍的人(注意采訪地點) 4、在一個問題談完之後,沒提下一個問題是,應該有所停頓,這會使對方人人自己回答不充分、不準確或太平淡,對方會接著補充(我試過,這是個不錯的辦法,不過有時候有些冷場~~呵呵) 5、事先擬多一些題目; 6、不要逼問誘問套問,比如不能問「公共食堂有幾大好處」,而應問「你覺得公共食堂辦的怎麼樣?」 7、不要喧賓奪主,自己講的過多;更不要和采訪對象無休止地爭論。 下邊復制了一個,上面的是我在很早的一本書上看到的,也是我自己實習采訪時遵循的幾個東西, 采訪是記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礎,在采訪過程中不只是信息的傳遞,也是一個思想交鋒和心靈碰撞的過程。高水平的采訪不僅能體現記者的水準,也能展現記者的個性魅力。采訪是具有既定目標的對話,提問是體現記者的報道意圖。因此提問必須具有鮮明的目的性,記者的問題准確、鮮明、具體,才能把被采訪者的談話納入軌道,引入正題,既節省時間,又使采訪畫龍點睛、引人入勝。 首先,記者的提問應是受眾關心的問題、想了解的情況。這樣才能使采訪吸引受眾、引起共鳴。從既定目標出發、從受眾出發,是記者提問的基本要求和依據。記者的提問應該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即使是為了避免冷場,或聯絡感情而交談的語言也應該為完成報道任務服務。我們中的一些年輕記者,往往在報道的提問中偏離主題,或環左右而言他,就是離開了「受眾」這一主體。為了避免這一現象,記者在采訪和提問,以及後期編輯製作中一定要心裡裝著觀眾,時時想著觀眾,「想觀眾所想,問觀眾所需」。 其次,記者的提問要根據不同情況、不同的采訪對象靈活多變。為了完成報道主題,無論采訪前的准備、還是采訪中的提問都要圍繞主題做文章,但要根據采訪情況和對象的不同,既要有目的,也要隨機應變。這就要求記者調整自己的語言技巧,避重就輕、迂迴作戰,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奪取勝利。特別是面對不願吐露真實想法的采訪對象,記者可以先順著他說,在交談的過程中,乘其不備,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問題,讓對方顧不得防備而說出真實情況或想法。例如,采訪礦難,被采訪者是主管部門或礦主,當事者肯定要強調自己是如何在事發後,積極主動採取措施營救遇難者的,但是觀眾最想知道這次礦難死傷情況和經濟損失等,而這些問題恰好是當事者不願透露和極力迴避的問題。你可以在采訪中,先順著他問事發後採取了哪些積極的補救措施和救助辦法,等他思想放鬆了,滔滔不絕時,突然提問這次事故有多少人沒有救出來?採取補救措施和營救辦法大約花了多少錢?估計經濟損失多少等問題。 第三、提問要有邏輯性,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表面到本質,層層遞進。從采訪的目的性出發及事物的邏輯性出發,記者提問的問題也要有邏輯性。既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錘的零打碎敲,也不能大問題鋪天蓋地,不著邊際。記者應該根據所作題材的主題,事先設計好要提問的問題,然後按照事件發展的邏輯關系,排列好要提問的問題,即使在采訪交流過程中問題被打斷,只要記住邏輯關系就能提出下一個要問的問題,這樣才能了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讓受眾條理清晰地了解新聞事實本身。而有許多剛剛從事新聞工作的記者或主持人,往往在采訪提問中不知道該問什麼?或問完了一個問題就不知道下一個問題該問什麼?或在采訪交談中被采訪對象牽著鼻子走,喪失了主動權,甚至完不成采訪任務。 第四、提問要具體、簡潔明了。要使提問具體、切中要害,就必須了解被采訪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果對新聞事件不了解,提問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著邊際的僵局。如:已列入新聞界最臭的提問行列的:「請你談談感想」、「你當時怎麼想的」、「你感覺如何」等等。這樣的問題只能使采訪對象抓不住問題的要點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而這些籠統的大問題會給人造成記者沒有思想、膚淺、無知的印象。布雷迪在《采訪技巧》中也尖銳地剖析了「您感覺如何」等問題的弊端。認為這些提問「實際上在信息獲取上等於原地踏步,它使采訪對象沒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無味的話來應付。」(約翰.布雷迪《采訪技巧》,新華社出版,第92頁。)而具體簡潔的提問不僅使人了解新聞事件本身,還能給人帶來更多的信息,同時也樹立了記者的良好形象。如獲獎新聞《六年冠軍夢圓夢在津門》—第四十三屆世乒賽上,中國乒乓球男隊在少帥蔡振華的率領下,頑強拼搏,終於奪回了斯韋思林杯。該片中記者不僅拍到了蔡振華喜極而泣的感人場面,提問也非常成功: 記者問蔡振華:「您認為隊員們今天發揮得怎麼樣?」 問王濤:「上次您說經過兩年的苦練,你一定會贏瑞典隊,今天您的願望實現了,是這樣嗎?」 問馬文革:「今天的比賽中,肩上的傷痛又沒有發作?」 每一個提問都是有的放矢,如果記者不了解世乒賽的情況,不了解隊員狀況,絕對提不出這樣的問題。再就是提問一定要簡潔明了,有些記者為了顯示自己已做了前期准備,對情況很了解或知識淵博,在問題前說出長長的鋪墊,即使被采訪者聽了後頭忘了前頭,抓不住問題要害,又給人造成記者賣弄的感覺。 第五、提問要尋找引發情感的導火索。無論任何作品,靠的都是以情感人,而引發情感的關鍵就在提問。采訪中根據不同的題材、任務、目的,要適當運用能引發被采訪者興趣、使之興奮起來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被采訪者的積極思維,使之回憶、思考細節、傳播出更多的相關信息,使作品更全面、更具體、更豐富、更感人。如做一篇加強環保意識的報道,其中有對一位植樹老人的采訪,作者並沒有去問他植樹的意義和目的何在?而是讓他說出,看到自己多年前種植的樹木被砍伐後的感受。一提到自己親自種了十幾年的樹木被砍伐,老人的情緒一下就被點燃了,動情處甚至掉下了眼淚,觀眾看後的深思和警醒,絕對是一般對話無法比擬的。采訪中的提問,不僅僅是對話交流信息,還讓觀眾從問答中感受、體驗得到語言信息之外的情感交流,在交待事實的同時,展現了人物的個性和情感。此外,被采訪對象的情緒一旦被點燃,就會說出你想了解,而他原來並不想告訴你的一些東西,使采訪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提問要尊重對方,親切自然,盡量口語化,增強交流感。采訪本身就是一種交流,而交流得好與壞的前提,就是雙方在交流過程中是否平等。試想誰願意和一個須仰視才見的人交流?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訪者,一個是態度上的謙恭,另外一點就是要尊重對方的隱私或避免觸及被采訪者心靈的傷痛。美國《讀者文摘》曾刊登過一位終日奔波事業的女記者的文章,她說:「我討厭看到屏幕上,電視台記者把話筒直戳到那些剛經歷了一場大難的傷心人的臉上去提問的鏡頭,因此我拒絕正面采訪悲劇的主角,而是通過別的手段來揭示故事的悲劇性。」而我們的屏幕上,有的記者面對父母離異的孩子會去問:「你想媽媽(或爸爸)嗎?」這類揭傷口瘡疤似的問題不僅令人反感,也影響宣傳報道的效果。還有一家地方台做了一篇捨己救人、見義勇為好少年的深度報道,其中,有一段對少年英雄父母的采訪,記者的提問是:「你想孩子嗎?」結果,少年英雄年近半百的父母都是未語淚先流,讓人看了以後不忍心再看。另外在提問時一定要注意提問的語氣,既不卑不亢,又親切自然。交流是雙向的,因此提問的語氣就要有徵詢的口吻,如果語氣生硬,就會給人以居高臨下之感,避之千里,哪裡還有交流?即便是迫於某種壓力或礙於面子,也是應付了事,不會有真心話給你。 第七、提問要客觀、避免誘導性。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報道,記者在提問時也要用新聞事實說話,避免主觀色彩。有的記者出於義憤,或對新聞事件中一方人物或遭遇的同情,提問往往帶有個人感情色彩,這是不符合新聞規律的。更有甚者,當采訪對象沒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問題時,記者就迫不及待的將自己想要的答案說出來,然後問對方是不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采訪對象通常會點頭稱「是」。這就是最典型的誘導。新聞報道就是要客觀公正,用事實說話。記者不要提那些讓人一聽帶有明顯傾向性或誘導性的問題,誰是誰非,把事實擺出來,觀眾自有公斷。 總之,采訪中提問的技巧有很多,只要在具體工作中,慢慢積累,反復揣摩,就一定會不斷進步,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我國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就是在多年新聞采訪實踐中,不斷積累、豐富自己的提問技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采訪風格,在新聞工作中一直立於不敗之地。參考資料: http://www.topo100.com/shichangdiaoyan/dianhuadiaocha/2007-07-20/234.html

閱讀全文

與初始訪談中要獲得哪些信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交易日送股一般多少個 瀏覽:95
小程序新零售是什麼意思 瀏覽:277
聽力差的男孩適合學什麼技術 瀏覽:36
成果信息反饋承諾是什麼 瀏覽:517
寧波機械技術服務有哪些 瀏覽:190
如何去代理一個團隊 瀏覽:528
車輛保養需要登記哪些信息 瀏覽:254
信息學潛力測試考哪些內容 瀏覽:339
差額考察完了還有什麼程序 瀏覽:599
哪些家電產品需要哪些認證 瀏覽:98
易語言什麼是通用型數據 瀏覽:4
在哪裡可以看股票實時交易 瀏覽:519
等額本息貸款債務優化怎麼代理 瀏覽:381
鋁廠化工技術員每天做什麼 瀏覽:712
光遇賬號如何交易 瀏覽:828
農谷種植產什麼農產品 瀏覽:916
西充縣哪些菜市場人多 瀏覽:173
有什麼可以增強數據流量 瀏覽:340
陝西哪裡有古幣交易市場 瀏覽:296
淘寶如何刪除評價後的信息 瀏覽: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