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信息時代如何快速學習提煉對自己有用的知識
信息化時代如果想要提煉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的話,那麼我們一定要巧妙的運用互聯網,同時也要去運用一些適當的軟體,去檢索我們需要的信息。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提煉知識是很方便的,只要我們學會去運用一些工具和軟體。
⑵ 在時間極度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如何有效的學習
都說活到老,學到老。但是參加工作之後,很多人都不會再讀書,學習了。因為每天要忙著工作與生活,根本就沒有完整的時間用來學習。
那麼我們該怎麼在時間極度碎片化的時代有效學習呢?我覺得可以把自己的空閑時間給整理出來,把瑣事放在一起做,剩下自己的空餘時間。或者可以利用每天的一點注意時間來學習,比如晚上哪一個時間段自己比較清閑,事情都提早做完後,自己就可以在那個固定的時間段來學習。
我覺得時間就像擠海綿一樣,擠擠就有了。只要自己下定決心想要學習,自己也會在忙碌中抽出一點時間用來學習的。我覺得有時候真的是越忙才會讓人覺得越有動力,雖然挺累的,但是心裡卻很滿足。彷彿自己做成了什麼大事一樣。
所以在越忙的時候,自己反而會想利用一點時間來學習,填補每天的空餘時間。
⑶ 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提升自己的學習力
平時一定要多看書,或者多關注一些新聞,也要學會觀察,提升自己的觀察能力。
⑷ 做為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我們該怎樣學習、工作和生活急需答專業的.好的給分
1,用心生活,用智慧工作,用認真學習。
2,你現在狀況是沒有好的時間計劃,你需要時間管理。我建議你看看李健的時間管理法,強迫成功法。把自己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寫出來,最好越詳細越好,幾點幾分做什麼,先做個計劃。每一項需要多長時間,預估一下。
3,當天的事情當天完成,不要累積。
4,善於運用零碎的時間。
5,講求做事的效率效果。
6,安排事情是,從重要道次要安排清楚。
7,工作煩躁的時候適當的學習 可以舒緩神經 至於生活的話 工作和學習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種 。
8,生活就是這樣,不是你哪方面能力的問題,是沒有把一切計劃好,就象工作,它需要安排,就象理財,它需要計劃,等等 。
9,把握好重心——家庭
然後是事業,朋友圈 這是長期的保障,會有挫折與獎勵 首先都是和家人分享,同時多與人交流
現代社會就是人的社會,無論何時把握好上面的原則,我覺得人和人之間的能力差別不會太大,畢竟愛因斯坦so少,但是心態,是否能夠堅持,守信決定一個人是否能過得幸福。
10,努力去做吧,盡管很難!
⑸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依託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課堂教學中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生的一切認識、求知源於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最好的老師,也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小學生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好奇,每堂新課對學生來說更是充滿著無比的好奇,課堂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授課,會帶給學生變化多端的畫面及特殊的音響效果,刺激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興趣盎然、觸景生情。多媒體展示中,學生通過眼看、耳聽、心想、口說等多種感官訓練,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更進一步探究的慾望,學習的興趣也在不自覺中增加了,教師可在輕松愉快中完成教學任務。
二、依託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素質。
運用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可以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拓寬課程資源,看到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農村遠程教育中的素材就是有效的資源,把絢麗多彩的世界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可以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在適當的時間利用多媒體組織學生觀看他們所喜歡的動畫片、故事片、安全常識片等。通過觀看綜合資源片不僅教育了學生崇尚科學,珍愛生命,而且還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開拓了學生對人生的思考,提升了學生的素質。
三、依託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多媒體輔助教學集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和文字等媒體為一體的教學課件,能產生生動活潑的效果。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可更好地解決知識重難點。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對於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教師是通過板書分析、提問探討的辦法來解決。用多媒體手段後,可以把知識的重難點設計成問題場景,在直觀形象的演示中,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的協同作用,解決了老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問題。教學內容從抽象轉為具體,從復雜轉化為簡單,從不可見轉化為可見,從平淡轉化為生動,這樣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有利於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
四、依託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時代的教學理論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多媒體運用圖、文、聲並茂,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的情境,刺激著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通過製作課件,構建一個個問題情境,課堂上進行適當操作、控制,就能通過各種問題情境的變換,去觀察問題、發現問題、驗證結論、體驗本質、歸納和發現新結論。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養,從觀察、判斷、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新型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設計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課,是教師進行引導、點撥,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上教師創造條件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地去探究,主動地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
五、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作升華的小結,布置多樣的作業。
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小結與作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對一堂成功的課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傳統的小結給學生的印象不深。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後,聲畫與共,表現力強;用演示文稿展示一道材料分析題,讓學生討論、思考,得出答案就是這節課的核心內容;還可播放本堂課的重點片斷,作為本節課核心內容的升華;根據目標要求,將教材中的重難點編成有分量、有代表性的幾道題,學生通過所展現當場鞏固練習或課後作業,學生可以直接從信息化環境和教學資源中獲取知識;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獲取課程內容,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
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促進教師的教學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讓信息技術幫助教師備好課,促進學生學好知識,而是應當科學地把信息技術通過課堂展現給學生。學校要經常組織教師進行校級信息技術培訓,促使老師在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組織教師經常練習課件製作,定時評比出優秀的課件,然後展現給教師進行互相學習。教師講課應以多媒體為主,這樣可鍛煉老師們的電化教學能力與實際操作能力。在教學進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力和積極的個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要求學生學會大量的獲取信息方法,學會快速的處理信息。課堂教學所用的教材畢竟不同於網路信息,網路信息無限的豐富,能無限的充實學科教材的內容。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擴充教材內容,優化學科教學,加大學生信息量的獲取,開闊學生課堂學習的視野。
總之,面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熱」,廣大一線教師應靜下心來,認真研究和領會課程整合的實質與精髓,避免陷入技術至上的誤區,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真正的整合應是該用時就用,不該用時就不用,要用得恰到好處。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及教學方式,必將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對於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多媒體化、網路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把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個問題變成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點燃了學生創造火花的火種。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枯燥的問題趣味化、靜止的問題動態化,充分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了課堂教學預期的目標。提高認識,努力學習信息技術,為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優秀人才做好准備.
⑹ 互聯網時代需要怎樣學習
網路時代我們如何學習(一)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網路時代,是終身學習的時代,網路信息量的激增、滲透力的擴張和更新速度的加快,都告訴我們,任何指望通過學歷教育就能勝任工作需求的想法已不現實。取得大學本科、研究生、博士學歷的人分別在2年、三年、四年的時間里,所學的專業知識全部老化,人如果一年不學習知識就會折舊80%,一個人一生所學的知識來說,在校求學階段所獲得的知識充其量不過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識都必須在以後的自學中不斷獲取。網路恰恰為每個人提供了隨時隨地想學就學的平台,為終身學習提供了物質條件,宣告了學習話社會和終身學習時代已來臨,不斷吸收新鮮知識養分,不斷轉換為實際工作及生活能力,實現真正意義的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二)堅持固有的傳統學習方法第一我們要讀經典、學原著。我想經典原著是無數仁人志士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知識成果,他需要我們靜心品讀,取其中的精華靈魂所在,我想作為黨校教師在讀經典論著中要分三個境界去品味,讀,尋源頭之水;講,尋思想共鳴,評,集思廣益。這樣才能達到讀書的最高境界,吸取名家之靈氣。第二,善於思考、學思結合、學用結合,第三,要善於總結。我們要提倡結合工作學習,要帶著問題學習,要聯系完成使命任務學習,要善於總結要在讀書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的看法,不能用別人的知識代替自己的知識,把別人的經驗當成是自己的經驗。第四,要持之以恆。(三)增強網路時代學習的主動性網路時代把我們的學習帶進了知識的自助餐廳,我們有充分的自由和寬廣的想像空間,我們必須首先轉變一個觀念,即改變學習是件苦差事的觀念要培養學習的興趣,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克服一個思想,功利性學習的思想,善於在快樂中學習,在閱讀中尋找學習的快樂,這種樂趣不在於物慾的滿足,外在感官之樂,而是一種發自內心、侵潤心靈的精神之樂。要明確一個目標再次要有科學的學習計劃三要回顧自己的計劃執行情況,以便檢驗成果和改進。(四)積極適應網路時代的學習模式網路時代,學習環境與傳統的平面學習環境大不相同,是立體的、發 散式的、信息海量的環境,傳統意義上的教室與課堂已走向飯堂走向宿舍走向公交站台,網路時代直接改變了學習模式,每個學習者都可以藉助網路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有課堂上單項的信息知識傳統模式,轉變成隨時存在的發撒事學習模式。(五)積極適應全新的學習方法1、帶著問題學。有疑問才會有興趣,善於發現工作中的疑點、難點和困惑帶著問題去學。2、全身心學,把所有的感官都用上,充分利用網路多媒體帶來的多維學習形式3、找到合適的老師學,無論是在網路上還是在傳統學習方式中,要讀經典著作,要聽知名度高學術造詣深的專家學者的課4、在交友互動中學習,qq交流便捷快速,但是觀點較零散不系統,論壇交。流便捷高效,信息容量的,易受啟發,通過探討交流使得認識問題更為全面深刻,快速掌握技能呼喚,互惠互利的事。5、充分利用好網上的學習工具增強對網路信息的甄別能力。如互聯網最新開放的新式大學「網路搜索引擎,提高尋找有用信息的效率,確保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在網路終上以最高的效率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要充分利用3g手機等便捷網路終端帶來的方便,讓我們能夠充分利用路途時間 ,借這些移動工具隨時隨地學習,讓學習成為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要帶著有色眼鏡去看網路,增強甄別信息的主動性,取網路之精華,去網路之糟粕。⑺ 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1.把握備課的重點.提高目標達成的有效性
高中信息課程標準是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把以下三點列為備課的重點。第一,教師要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目標,注重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與交流的能力;第二,要對教材和學生進行綜合的分析,分析教材的重難點和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然後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掌握重難點,克服困難;第三,通過創設情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探究任務和體驗活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嘗試在的學習情境中探索、思考、理解,把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使教學目標能更有效地達成。
2.通過課堂上的有效教學來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一節優秀信息技術課,關鍵在於能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有效教學是通過有效講授、有效的師生互動、有效激勵等實現。
(1)有效講授
有效講授的原則是清晰明了、有吸引力、掌握節奏,提供鼓勵性的即時反饋,注重引導學生的體驗等。
(2)精煉地講授學習要點
在課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和特點,分析和把握教材,明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研究教法,編選與組織精要的學習內容,用最精練的語言講授,還要懂得用具體形象地例子描述抽象地概念。在學生學習虛擬現實特點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多感知」這個特點,教師可以這樣講授的:「如一塊蛋糕看上去是黃色的,聞一聞是香的,嘗一口是甜的這就是多感知。 」
(3)利用舊識學習新知
在課前設法讓學生能夠接觸與所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與新的學習內容形成連結,並採取適當的學習策略,多種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習新知,為學生製造容易學習的經驗。
(4)有效的師生互動
有效的師生互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創設愉悅的情境
通過生動有趣的情景導入和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循序漸進的任務,營造和諧的學
習氛圍,創設一個平等溫暖、充滿善意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分享學習的快樂,激發創作靈感。
②師生互動溝通
有效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有效的問題,仔細觀察學生的反應,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並適當提示和評價。不僅要傾聽學生的回答,更要傾聽學生對自己的提問,盡可能地解決學生的各種學習問題,要重視培養學生質疑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必須努力提高學生提問的能力,逐漸使學生養成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習慣。對學生的一些怪的想法或新的觀點,應先肯定學生的奇思妙想,並對這些想法和觀點及時地探討;對於學生的猜測和疑問,要抓住亮點,積極充分地肯定;對於錯誤的質疑,決不嘲諷打擊,而是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生在提出問題後,如果是依靠自己或團體的力量都不能解決,而又恰恰是學習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這就是需要教師耐心地講解。
(5)有效激勵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意因素不僅對認知活動起著推動、強化和調節的作用,而且其自身的發展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追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運用情意激發策略,通過激勵、肯定、贊揚、暗示等跡蘆多種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意力量,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
①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墨子說:「志不高者智不達。」 在教學中,首先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樹立遠大抱負,從而激發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要把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性與學生將來的發展聯系起來,讓學生懂得掌握信息技術是信息時代發展不可或缺的技術,是培養社會高層次人才的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其次,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創設問題情境,豐富教學材料和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等途徑,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再次,要幫助學生發展積極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教師要通過指導學生的自評和反思,讓學生學會恰如其分地認識自我,幫助學生發展積極的自我概念。 ②培養與激發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它是個體的能力自信心在某項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如果學生雖然認識到取得好成績的重要性,但卻感到取得這種期望的成績力所難及,就會望而卻步。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對者州飢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幫助學生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常用方法有三種。第一,利用成功體驗提升效能。對於知識水平和能力有差異的學生,教師要善於設計恰當的教學任務並把任務分層,基本層次的學生要求完成基本任務,有餘力的學生完成拓首返展任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第二,利用榜樣提升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認為,人的許多效能期望來源於觀察他人的替代經驗,榜樣的行為表現是個體自身效能的一種重要參照。如在學習Cool 3D三維動畫的製作時,教師先呈現以往學生創作的優秀作品,並介紹成功之處,然後又在學生製作動畫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和展示美觀的,有創意的作品,最後再讓做得比較出色的學生來介紹自己的作品。通過這種榜樣的作用,使學生觀察到與自己能力相似的同伴成功地完成某些學習任務,就會替代性地轉化成對自己能力的認同,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第三,利用言語說
服提升效能。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具有可以開發的天賦和才能,通過對學生發自內心的期望,對學生的學習進步給予適當的言語激勵,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效能感。
3.通過學生的嘗試學習來實現有效學習
嘗試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在教師沒有講解知識之前,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自己獨立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嘗試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知識,並且逐漸形成適於自己的學習風格,靈活選擇運用各種學習方法、策略。 「自主、探究、合作」這三個關鍵詞為新課程標准下學生的學習注入了新鮮的活 力,並且從三個方面界定的有效學習方式的本質特徵。通過學生的嘗試學習從這三個方面來實現有效學習。
(1)嘗試學習是自主的學習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保證嘗試學習有效性的基礎。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嘗試。通過嘗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變成了學生自身的需要,並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享受學習的過程。其次,在課堂教學中要切實做到「五多」。「五多」即是指讓學生多觀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口、多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嘗試學習中。最後,大膽讓學生參與嘗試。教師要增加學生嘗試和體驗實踐的機會,學生把所學的技巧或概念,適當的運用到真實的世界中驗證,並進行學習遷移。
(2)合作是嘗試學習成功的保障
嘗試活動前,教師要認真准備嘗試問題,結合課程目標研究學生發展的實際,設計能夠促進學生敢於嘗試、樂於嘗試並能取得嘗試成功的嘗試問題。在嘗試的過程中,學生由於個體的差異會面臨不同的情況,教師要能巧妙地、適當地、啟發式地引導學生走出困境,用新的嘗試方法解決問題,以保證學生的嘗試取得成功。
學生應該充分發揮班集體的相互影響、合作的作用,發揮集體智慧的功效,取得更大程度的嘗試成功。通過協作學習與分享學習,使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它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組或全班同學共享。學生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嘗試學習的能力也有差異,通過發揮學生之間的碰撞、交流合作,可以提高嘗試學習的有效性。
(3)嘗試學習是一種探究學習
嘗試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探究的過程。嘗試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從小不斷地嘗試,為長大後的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嘗試學習過程中,教師給學生設置好嘗試問題後,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嘗試解決問題。如在學習《虛擬現實初探》時,教師先提出探究問題:「請通過三個例子歸納出虛擬現實有什麼特點。」。接著提供信息資源(學習網站和在線幫助等),通過體驗探究策略,讓學生體驗三個例子——3D游戲、三維全景圖和電影《捍衛機密》片斷,然後讓學生嘗試解決探究問題,這樣可促使教學目標有效達成。
4.有效評價
堅持發展性評價的原則,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性。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關注他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評價應注重學生發展的進程,注重形成性評價,強調學生個體過去與現在的比較,通過評價使學生真正體驗
到自己的進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例如課堂上教師設計了回答問題和討論的環節後,我們可以對積極參與討論的小組和同學給予充分的肯定。通過記錄討論發言和回答問題的次數和評選發言的優勝獎等活動,另外還可以通過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投票的方式選出學習優秀成果(如多媒體作品)。對於比較精彩的發言或水平較高的作品,教師要多用贊美的語言,同時不能忽略對學習有進步的同學的鼓勵,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兼顧集體發展評價與個人發展評價,採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要結合評價內容和學生學習特點靈活選擇「表現性評價」、「作業作品評價」、「成長記錄袋」等評價形式,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
⑻ 信息時代怎樣學習
讀書方法
(1)泛讀 泛讀即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不僅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都應廣泛地閱讀,以博採眾家之長,開拓思路。馬克思寫《資本論》曾鑽研過1500種書,通過閱讀來搜集大量的准備資料。 (2)精讀 朱熹在《讀書之要》中說:「大抵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省得爾。」這里「熟讀而精思」,即是精讀的含義。也就是說,要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採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 (3)通讀 即對書報雜志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志可採取這種方法。 (4)跳讀 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默讀 不出聲地讀書。是語文教學上訓練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速度快,不互相影響,保證環境的安靜,便於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讀物的內容,並且不易疲勞,易於持久。默讀應用范圍十分廣泛,讀書報,查資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讀。默讀時要注意減少眼停的時間與次數,盡量不出現回視,逐步擴大掃視。讀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讀。 (6)瀏覽 這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 有價值的書不能只讀一遍,可以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斯泰認為「重讀一本舊書,就彷彿老友重逢」。重復是學習之母。重復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 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語也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說法。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 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閱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 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古往今來,人類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選擇,眉毛鬍子一把抓似地讀書,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摘抄 讀書不能只讀,也不能只體會,應該把好詞好句摘抄下來,時常翻閱,就可以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12)朗讀 它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於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朗讀有助於情感的傳遞。朱熹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 (13)寫讀書卡片
編輯本段有道有效的18種讀書方法
品書如進食,得其法,營養與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養,或傷害身心。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讀書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書而變。於是將前人經驗篩選研磨成上好精粉,加入自己多年來讀書心得為酵素,精心烤制出18種讀書方法[1],與諸位書友分享。
1.讀書不二法
專心致志,一段時間內,只讀一本書,這本書不讀完,決不讀第二本書。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國藩就是這樣讀書的:「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著名學者梁實秋曾也有這樣一句名言:桌上永遠只放一本書!這種讀書方法,最適合那些想練好基本功,打下扎實治學功底的讀書人。
2.波浪漸進法
一次讀一本書,但不強求一氣呵成,過一段時間再讀,原來讀來無味的地方可能就讀出感覺來了。美國依阿華大學的羅賓森提出一種SQ3R讀書法,強調循序漸進,英語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個詞的第一個字母,分別代表「瀏覽、發問、閱讀、復述、復習」五個學習階段。毛澤東讀《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讀,五十年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聯共黨史》及李達的《社會學大綱》,他各讀了十遍。一部《紅樓夢》,少年讀來,只看到「愛在纏綿中,情的悱惻里」。老年讀來,便能讀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自己時間不充裕,或讀一些「難啃」的大部頭時,不妨採取這種方法。也有些人一讀書就就犯困,精力不能集中,那就分段來讀,一般人在半小時之內注意力最集中,那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半小時,大約每次可以讀一萬多字左右。
3.比較品讀法
一次讀幾本書,比較對照的方法讀書。「不怕不識書,就怕書比書」。寫《魏書》的史學家夏侯諶自視甚高,聽別人稱贊陳壽寫的《三國志》,不大服氣,便找來細讀再三,這才知道《三國志》確比自己的《魏書》好,當即燒掉自己的書稿。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的:「任何東西,凡是我們拿來和別的東西比較時,顯得高出許多的,便是偉大。」比較品讀可以是橫向的,不知道《醜陋的中國人》怎麼樣?對比《醜陋的日本人》就會讀出奧妙;也可以縱向比較,讀不懂奧巴馬,可以讀一讀羅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論文時,用這種方法可以讓你大受裨益。
4.垂直閱讀法
看書一目十行,不是從左向右來讀,而是從上往下看,像下樓梯一樣。文學家高爾基就是這樣。因為有些書含金量太少,只須瀏覽;有些書包羅萬象,無法精讀,比如《四庫全書》,平均一天讀3萬字,也要用72年,才能讀完。幾乎無人能夠精讀;有些書不知優劣,則應先速覽而後決定是否需要精讀。更快的方法也稱之為「跳讀」,就是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論點,剪除枝葉,補敘、背景、引文等內容,跳過去不讀。垂直閱讀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用於讀一般小說或快速瀏覽資料都相當不錯。
5.字斟句酌法
一字一句,細細品讀。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如同上好的牛肉乾,極少水份,句句精髓,大段速讀,難免會消化不良。所以必須邊讀加以思考。孔子就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也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散文大家秦牧,讀書先是「鯨吞」大體看一遍,然後是「牛嚼」,像牛吃草「反芻」一樣,仔細研究品味。我的體會是:用眼睛來讀書者只有眼見,用心去讀書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的方法適合特別讀經典。比如讀《論語》、《道德經》、《沉思錄》等等,嚼得愈久,愈有滋味。還可以用於加深理解書中的核心內容和精彩片斷。
6.精華提煉法
對於一些作品,不僅要精讀,還要總結歸納,提煉出其中的精華。我國三十年代涌現的一大批學術大師都是這樣:「不動筆墨不看書」。每閱讀一本書,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並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歷史學家吳晗,特別擅長於做讀書卡片。讀書時見到有用的就抄在一張卡片上。讀了幾十年書,做了幾十萬張卡片。語言學家王力就說:「看一本書如果自己一點意見都沒有,可以說你是沒有好好看。」美學大家朱光潛特別推崇寫讀書筆記:「記筆記不僅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我的體會是,「讀破書萬卷,真傳一句話」。讀一本書,真能夠提煉幾句有用的話來,就算沒有白讀。
7.高山仰止法
以欣賞的眼光去讀書。讀出美味,讀出樂趣。正如宋代詩人尤袤所言:「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我的體會,越浮躁的人,越是目空一切,越深沉的人,越是對真理懷有敬畏之心。讀一本高尚的書,就是與一位高尚的人士對話,你的態度越虔誠,你的收獲就越大。這種方法最適合讀宗教與哲學與軍事經典,如《聖經》、《易經》、《孫子兵法》。
8.居高臨下法
站高一層,像老師審查學生作業一樣去讀書。我認識的幾位編輯,通常都是用這種方法讀哪些熱門「暢銷書」。確實,如果被那些「亂花迷人眼」的書「雷倒」,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就會像叔本華所說的那樣:「思想被別人用襟帶牽著走。」經常對讀過的文章審視可以不斷提高分析判斷能力。我的體會:一本書,以粉絲的姿態去「仰讀」,和以批判的態度去「俯讀」。感覺大不相同。我在讀德魯克的時候,先用高山仰止法去拜讀,然後用居高臨下法去審讀,學到了不少東西,也發現了大師存在的問題。要做到賞析結合,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強,才能讓讀書人的水準高過書的水準。
9.多維研讀法
從多個角度去讀一本書,比如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就可以從人性的角度去讀,也可以從政治的角度去讀,還可以從文學欣賞的角度去讀。讀來意境會大不相同。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意思。數學家華羅庚則發明了「猜讀法」,從猜謎的角度去讀書。看了書名後先閉目靜思,猜想書中的結構與內容,然後再讀。如果作者寫的和自己猜的一樣,他就可以速讀。這不僅大大節約了時間,還培養了他的思維能力和想像力。
10、求醫問葯法
漢代經學家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求醫問葯法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書,因病求醫,對症下葯。 作家王蒙就有體會:有「躁鬱症」要讀《老子》。我體會:「讀書破萬卷」,這個「破」字,功夫不是下在將書讀「破」上,而是要破解問題。用葯當用良葯。《孫子兵法》雲:「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則得其下下。千萬不能吃錯了葯。讀一本壞書或庸書,就等於和一位庸人或壞人對話。 如何做一個善問者?經濟學家張五常的做法是問三個問題:A,「是什麼」(What?);B,「怎樣辦」(How?);C,「為什麼」(Why?)。如果這三問之後還有疑問,那我再補充一條:「捫心自問」,往往會一通百通。
11、營養搭配法
讀書如進食,少讀書則營養不足,從全世界每年人均讀書看:以色列約64 本;俄羅斯約55 本;美國約50 本;而中國約是 5 本。顯然總是就少。另一方面,有許多人只讀一類書,知識偏食,也會營養不良。理論工作者,讀點文學書,文藝工作者,讀點哲學書,成年人讀點童話,《哈里波特》,同時吃法也有不同,培根講「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我經常與企業家接觸,發現他們走得不高不遠,一定讀書太淺;走得又高又遠,一定讀書不淺。預知一個人的精神境界,看一個人閱讀的書目,絕對比看手相星相更准確。
12、病毒預防法
不讀書的人,往往死於精神飢渴;亂讀書的人,大半死於思想中毒。有一些書,有相當的研究價值,可以理解人性,但容易中毒,有些書成分復雜,正如林語堂所言: 「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比如讀希特勒《我的奮斗》,對二戰歷史一無所知,像一張白紙,很可能讀來先入為主,成了納粹的信徒。最好能夠先讀下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和戴高樂《戰爭回憶錄》,讀書如交友,帶著疑問去切磋。什麼人交什麼朋友,多交益友、諍友、摯友,少交損友、佞友、惡友。偉人與常人的差別也許就在一本書。
13、同頻共振法
讀書與交友都是講緣分的,所謂一見傾心。有些書雖然好,我們讀了沒有感覺,那就是無緣,勉強去讀,那是在在糟蹋自己,更是糟蹋書。交友求知音,讀書求會心。正如錢鍾書所說:「一個真有幽默的人別有會心,欣然獨笑,也許要在百年後、萬里外,才有另一個人在時空的彼岸,莫逆於心,相視而笑」。 讀書人的初級境界,是品味讀書之苦,如戰國時蘇秦 「頭懸梁,錐刺股」;這種「苦學」。比較適合考學、考研、考托福;讀書人的中級境界,是品味讀書之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人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讀書之樂,讀得欣喜若狂,讀得淚流滿面,讀得茅塞頓開。我自己深有體會:閱讀者,悅讀也。
14、角色扮演法
書中人物出場眾多,最重要的主人公只有一個,那就是你——讀者自己。讀書時,作為書中的一個角色,讓你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就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人物。比如說讀《飄》,如果你置身在故事之外,你的感動指數是一般是3-6,但如果你想像自己某一個角色,你的感動指數會達到7-10;如果你是梅蘭,你會親身感受什麼幸福;如果你是郝思嘉,你會親身體會什麼是痛苦。這種方法,用來讀自傳、小說、劇本或報告文學尤為奇妙。當然, 如果你是一個感情脆弱的人,還是做一個旁觀者。讀書要入得進去還要出得來,要不然就可能「走火入魔」啦。
15、靜心素讀法
放下功利之心,清心寡慾去讀書。日本教育學家七田真認為:「教育的原點是背誦和記憶」「『素讀』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讀內容的含義,只是純粹地讀。比如在讀古文和詩詞時,不急於理解,通過反復誦讀和吟詠,慢慢去體會其中的含義。國學傳統中歷來倡導「三誦」朗誦、默誦、背誦。德國哲學家狄慈根說過:「重復是學習的母親。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文革期間,著名作家巴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巴金甚至用回憶來以默讀,可謂深得素讀之大法。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反倒是容易進入到「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我自己也不斷會體會到這樣的快樂:不知不覺,悠然心會。如果我們以提升修養和陶冶性情為目的去讀書的話,不妨用這種方法。
16、成見歸零法
放下是非之心,不帶有色眼鏡去讀書。朱熹倡導「凡看書須虛心看,不要先立說,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後又看下一段。須如人受訟詞,聽其說盡,然後方可斷」。在沒有讀書前,有了先入為主的觀點,好處是不容易被誤導,但問題是也很容易做誤判。由於我們對一個人,一種價值觀、一種哲學思想,一種宗教觀念持有不同的看法,很容易將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帶入書中,導致不公正的判斷。對那些爭議較大,特別是與自己觀點相同或相左的作品,放下成見,像一個公正的法官一樣聽取訴訟,更容易聽見真理的聲音。
17、時空穿越法
作為一個時空穿梭者,進入書中的世界。一個人不讀書的人,生活在他自己的24小時時間和親身所到之處。當我們讀書時,你立刻擺脫了時空的束縛,你可以走進一萬年以前,也可以走進500年之後,可以與孔子對話,也可以與奧巴馬談心。正如色列著名作家奧茲所言:「如果你只是遊客,你會站在舊城的某條街上,仰望一座老宅,你看見有個女人,正從窗戶里凝視著你。然後你便走開了。讀一本外國小說時,你便能真切地得到邀請,進入別人的內室,進入他們的兒童房,書房,進入卧室」。其實本質上是穿越時空的束縛,進入比宇宙更浩瀚的精神世界——是讀書讓我們獲得了心靈的自由。
18、舉一反三法
讀一本書,悟出更多的道理,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遠遠不夠,不去思考,不去應用,就是讀死書。」教育空葉聖陶講 「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僕」就是這個意思。我發現守財奴有兩種:一種是守著錢財不會用,另一種守著知識不會用。讀書過萬卷,長期存檔,無異於垃圾文件,只會讓你的大腦速度減慢。 如何把書讀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我思」的第一個層次,是要與作者交流,與作者擦出火花,第二個層次是要講給別人聽,寫給別人看,與眾人擦出火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我用」的第一個層次,是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讓自己受益。第二個層次,是在用中發現新問題,找到新方法,創造出新理論,超越我們的前人。 讀書、藏書、教書、寫書、評書、薦書,我們將養成天下最好的個人嗜好,結交天下最好的良師益友[2],我們將因無盡的智慧而得永生。
編輯本段名人讀書法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得到獎章後,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一些好的讀書方法也流傳至今。
王亞南睡三腳床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 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
恩格斯的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並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才好。恩格斯復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大學里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並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他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為「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 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大量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他認為,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可以了解一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發展過程,了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傑克·倫敦的「餓狼式」讀書法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經過苦難磨練,十分珍視讀書機會。他遇到一本書時,不是用小巧的橇子偷偷撬開它的鎖,然後盜取點滴內容,而是像一隻餓狼,把牙齒沒進書的咽喉,凶暴地吮盡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頭!直到那本書的所有纖維和筋肉成為他的一部分。
楊振寧的「滲透」讀書法
楊振寧教授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 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鑽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的一環,則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 對於那些相關專業的書籍,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不妨拿來讀一讀,暫弄不懂也沒關系,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生於半通之中。採用滲透性學習方法,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毛姆的「樂趣」讀書法
英國作家毛姆提出「為樂趣而讀書」的主張,他說:「我也不勸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再讀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因為,我們無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愛因斯坦的「總、分、總」三步讀書法
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在瀏覽前言、後記、編後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閱讀目錄,概括了解全書的結構、體系、線索內容和要點等。 所謂分,就是在「總」體了解基礎上,逐頁卻不是逐字地略讀全文。在略讀中,要特別注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 所謂總,就是在閱讀完全書後,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經過認真思考、綜合,弄清全書的內在聯系,以達到總結、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盡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顧炎武自督讀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 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鑒》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秦牧主張「牛嚼」和「鯨吞」
當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閱讀大量的書報雜志,廣搏地積累知識。結果,他寫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識的珠寶串成,閃耀著獨特的光彩。秦牧在談到讀書時,主張採取牛和鯨的吃法,即「牛嚼」與「鯨吞」。 什麼叫「牛嚼」呢?他說:「老牛白日吃草之後,到深夜十一二點,還動著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東西再次『反芻』,嚼爛嚼細。我們對需要精讀的東西,也應該這樣反復多次,嚼得極細再吞下。有的書,剛開始先大體吞下去,然後分段細細研讀體味。這樣,再難消化的東西也容易消化了。」這就是「牛嚼」式的精讀。 那什麼叫「鯨吞」呢?他說,鯨類中的龐然大物——須鯨,游動時儼然能一座飄浮的小島。但它卻是以海里的小魚小蝦為主食的。這些小玩藝兒怎麼填滿它的巨胃呢?原來,須鯨游起來一直張著大口,小魚小蝦隨著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從齒縫中嘩嘩漏掉,而大量的小魚小蝦被篩留下來。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噸整噸的小魚小蝦就進入鯨的胃袋了。人們泛讀也應該學習鯨的吃法,一個想要學點知識的人,如果只有精讀,沒有泛讀;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幾萬字的話,知識是很難豐富起來的。單靠精緻的點心和維生素丸來養生,是肯定健壯不起來的。 「牛嚼」與「鯨吞」,二者不可偏廢。既要「鯨吞」,要大量地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又要對其中少量經典著作反復鑽研,細細品味。如此這般,精讀和泛讀就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