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信息化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於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學者提出來的,而後被譯成英文傳播到西方,西方社會普遍使用「信息社會」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後期才開始的. 關於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國學術界和政府內部作過較長時向的研討。如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計算機、通信和網路技術的現代化;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從物質生產佔主導地位的社會向信息產業佔主導地位社會轉變的發展過程;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演進的過程,如此等等。 1997年召開的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對信息化和國家信息化定義為:「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並使之造福於社會的歷史過程。國家信息化就是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進程.」實現信息化就要構築和完善6個要素(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建設國家信息網絡,推進信息技術應用,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國家信息化體系.
通信經濟學中的定義
所謂信息化,是指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以物質與能源為經濟結構的重心,向以信息為經濟結構的重心
轉變的過程。 信息化代表了一種信息技術被高度應用,信息資源被高度共享,從而使得人的智能潛力以及社會物質資源潛力被充分發揮,個人行為、組織決策和社會運行趨於合理化的理想狀態。同時信息化也是IT產業發展與IT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之上的,不斷運用IT改造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從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狀態的一個持續的過程。
此定義綜合了以下學者的定義 (1)1963年,日本學者Ta Umesao在題為《論信息產業》的文章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訊現代化、計算機化和行為合理化的總稱。」其中行為合理化是指人類按公認的合理准則與規范進行;通訊現代化是指社會活動中的信息交流基於現代通信技術基礎上進行的過程;計算機化是社會組織和組織間信息的產生、存儲、處理(或控制)、傳遞等廣泛採用先進計算機技術和設備管理的過程,而現代通信技術是在計算機控制與管理下實現的。因此,社會計算機化的程度是衡量社會是否進入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2)林毅夫等指出:「所謂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產業發展與IT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之上,運用IT改造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的過程」。 (3)趙蘋等給信息化所下的定義則是:「信息化是指人們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達到較高的程度,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推動人的智能潛力和社會物質資源潛力充分發揮,使社會經濟向高效、優質方向發展的歷史進程」。
信息管理學定義
指在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普及的基礎之上,社會和經濟的各個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通過提高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種社會活動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地提高,從而達到人類社會的新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過程。
Ⅱ 什麼是信息主導化
武器裝備決定著戰爭形態,有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就會有什麼樣的戰爭形態。在工業時代,進行戰爭的手段主要是飛機、艦艇、坦克、火炮、導彈等硬殺傷武器裝備,雖然它們也含有電子信息技術的成分,但其含量並不高。而信息化時代的戰爭手段,則在此基礎上發生了質的飛躍,戰爭手段不再僅僅是鋼鐵龐然大物,而是精巧的智能化武器和設備。信息時代的戰爭工具主要是信息化武器裝備。信息化武器裝備的主要特徵是實現了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一體化。工業時代所進行的機械化戰爭,強調的是火力的運用,需要的是鋼鐵。而信息時代進行的戰爭,則十分注重打擊對方的信息設施,強調的是信息的控制。
一、戰爭手段趨向信息化
1.作戰兵器的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
未來戰爭將是一場控制「信息資源」的較量,要求武器平台具有非常高的信息化程度,以適應戰爭的需要。信息化作戰兵器不僅裝備有多種感測設備,以便探測敵方目標,為實施精確的火力打擊提供目標信息,而且還有足夠的計算機系統及聯網能力,能為各種作戰行動及時而有效地提供輔助信息。信息化作戰兵器除了能充分地利用己方和敵方的信息外,還有偵察、干擾、欺騙的功能,有不使敵方利用己方信息的能力。
2.智能型精確制導彈葯將普遍應用
目前,國外大量裝備的精確制導彈葯大都屬於第三代,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比如:反坦克導彈需要人員在近距內操縱才能命中目標;空空導彈採用的是半主動雷達制導,需要機載雷達連續跟蹤照射。而未來的精確制導彈葯將實現智能化,即:武器系統具有自主能力,能自動完成對目標的探測、分析、攻擊和評估。從發射制導體制來看,將採用慣性+雷達主動末制導技術,具有「發射後不管」、自主識別和進行多目標攻擊任務的能力。
3.電子計算機成為重要的軟殺傷武器
電子計算機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機理,它是在計算機網路上進行戰爭、爭奪制信息權的主要工具。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只需敲擊計算機鍵盤就可能達到攻擊對方軍事樞紐、破壞經濟命脈等多種目的。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這種戰爭工具更具威力。利用計算機生成圖像技術將真人圖像進行剪接,可以很容易地實施欺騙。比如:「製造」一場「真實」的新聞發布會、首腦會議,甚至一次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決定性作戰,以產生任何所需要的效果,使敵方在視聽方面產生錯覺。其結果會「超過1000輛坦克的威力」。因此,電子計算機是未來戰爭中最重要的軟殺傷武器。
二、制信息權成為制高點
信息時代的信息化戰爭,與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相比,最本質的區別是:戰場的信息要素已經從以前的輔助因素,轉變成能直接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導因素。正如人們常說的,在信息化戰爭中,信息成為部隊戰鬥力的核心要素,制信息權也繼而成為凌駕制空權、制海權、制陸權之上的戰場制高點。所謂制信息權,是指運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戰場認識系統、通信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火力打擊系統等來奪取戰場信息的獲取權、使用權和控制權。戰爭中,雖然傳統的火力、防護力和機動力仍是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已經不處在核心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信息。首先並始終奪取戰場制信息權、保持戰場信息優勢,成了信息化戰場上交戰雙方爭奪的第一焦點。
制信息權主導著制空權、制陸權、制海權、制天權等主動權的爭奪。沒有制信息權,也就沒有戰爭的控制權和主動權,只能被動挨打。所以,信息進攻和防護的斗爭將貫穿於戰爭的始終,是交戰雙方爭奪的中心。信息化戰場已經打破了機械化戰爭那種陸戰場、海戰場、空戰場等單一的戰場格局,使作戰成為作戰體系間的較量。在這種體系與體系的整體較量中,任何一個作戰領域的主動權都不能左右整個戰場局勢,無論是陸戰場、空戰場還是海戰場都必須依靠作戰體系這個大系統進行整體協調和運作戰爭。而制信息權作為主導和溝通陸、海、空戰場上一層位的戰場主動權,顯然會成為交戰雙方爭奪的焦點。
信息化戰爭中,信息要素之所以能成為構成戰鬥力的首要因素,根本原因是:部隊能夠以信息為主要手段,通過「信息流」控制「物質流」和「能量流」,從而決定性地導致戰爭或勝或敗。農業時代的冷兵器戰爭,能量釋放主要靠人的體能,擁有體能優勢的一方常常是戰鬥力強的一方;工業時代的機械化戰爭,能量釋放形態是熱能,擁有熱能大的部隊一般地說戰鬥力也比較強;而信息時代是智能型戰爭,是信息制約下的能量釋放,它不僅講究能量釋放的大小,而且更加講究能量釋放的准確。作戰一方如果沒有信息優勢和制信息權,其能量就難以得到充分和有效的釋放,有時甚至就根本無處釋放。
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首先發動代號為「白雪」的信息作戰行動,致使伊拉克軍隊的雷達迷盲、通信中斷、武器失控、指揮失靈。由於伊軍指揮系統癱瘓,最後甚至出現了戰爭已經結束幾天,而前線的伊軍士兵都不知曉的情況。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道出了古時作戰後勤保障的重要地位。在信息化戰爭中,此話應當改為「兵馬未動,信息先行」。海灣戰爭之後的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雖然力量的懸殊差距,使戰爭出現了一邊倒的情況和結局,但是美軍在作戰中保持信息優勢、爭奪制信息權的努力絲毫沒有減弱。在上百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的支持下,美軍所有空襲行動之前都伴有大規模的電子干擾、電子摧毀和欺騙攻擊,電子戰飛機在前開辟空中安全走廊,轟炸機緊隨其後投擲精確制導彈葯,幾乎成了約定俗成的作戰模式。
Ⅲ 為什麼說信息化戰爭以信息資源為主導
信息化戰爭是一種充分利用信息資源並依賴於信息的戰爭形態,是指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以及信息時代核威懾條件下,交戰雙方以信息化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等全維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戰爭.
首先信息化戰爭依託網路化信息系統,大量地運用具有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水平的常規的武器裝備,並採取相應的作戰方法,在局部地區進行的,目的手段規模均較有限的戰爭。
其次信息化戰爭指主要使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系統、以信息為主要資源、以信息化軍隊為主體、以信息中心戰為主要作戰方式,以爭奪信息資源為直接目標,並以相應的軍事理論為指導的戰爭。信息實力包括信息高速公路,C4ISR系統,精確制導彈葯,太空兵器,智能部隊,以及具有高技術、高知識、高素質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