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傳播定義有哪幾種類型
傳播一詞是英文「communication」的漢譯,英文「communication」則來源於拉丁語「communis」,具有「公共」、「社區」的意思,經過約定俗成演變成今天的「傳播」、「傳遞」、「溝通」、「交通」的意思。
一、傳播的定義(來源:劉海龍《範式與流派》)
1、「共享」說:強調「傳播」是傳者與受者對信息的分享。
例如:傳播學集大成者威爾伯·施拉姆認為「傳播是對一組信息符號意向的分享」。他認為「我們在傳播的時候,是努力想同誰確立共同的東西,即我們努力想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態度。」
「共享」說的另一觀點:認為「共享」的概念約等於「互動」,潛台詞也就是強調傳播是傳受雙方平等的交流和對話,彼此之間應該有起碼的尊重和理解。
2、「交流」說:強調「傳播」是有來有往的、雙向的活動。
例如:美國學者J·霍本「傳播即用言語交流思想」。這有點類似「共享說」,但著眼點不在「結果」,而在「過程」。
3、「符號」說:強調「傳」是符號(或信息)的流動。
例如:美國學者B·貝雷爾森和塞納認為:「所謂傳播,即通過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主要媒介……所進行的符號的傳送」;「傳播是運用符號——語詞、畫片、數字、圖表等,傳遞信息、思想、感情、技術等」。
4、英國大網路全書關於傳播的定義:「傳播是作為個體之間通過共同符號系統的意念交換」。
5、「影響(勸服)」說:強調「傳播」是傳者對受者(通過勸服)施加影響的行為。
例如:美國學者J·露西和G·彼德森認為:「傳播這一概念,包含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全部過程」。這一定義正確指出了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帶有功利性、目的性的傳播活動。
6、其他說法:
控制說:是傳者對受者的控制
權力說:信息中暗含著某種強迫或是規訓
游戲說:傳者設置規則的游戲
7、由傳播的定義可以看出,人類社會傳播的基本特點是:(郭慶光《傳播學基礎》)
1、社會傳播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
2、社會傳播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
3、從傳播的社會關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
4、傳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傳受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
5、傳播是一種行為,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系統。
二、傳播的三層含義
1、溝通
Communication的原始意義就是中文的「溝通」,它在拉丁文與community同個字源,部是communis。即是要建立:「共同性」(make common)——也就是透過社區內人們面對面的溝通,彼此分享信息和情感,以建立深刻的了解。其中最重要的場域莫過於家庭。家裡面的聲息氣味都熟得不得了。隔壁房間有人走過來,只要聽腳步聲就曉得是誰。根本不必抬頭看。可見「熟悉」是溝通的基本要素。
哈貝馬斯提出的「公共領域」,也是從家庭開始的;人們走出「家庭」的堡壘之後,進入一個充滿陌生人的「公共」場域,在那個場域里彼此不熟悉,必須建立一個免於政治壓迫和資本污染的情境,使大家透過批判性的理性溝通,求同存異。
2、交通
到了產業革命以後,communication進入第二個階段,增加了「交通」的意義。工業社會製造就業機會,大量農民遷徙到城市,拜賜於舟、車、飛機、電話、電報,徙置遠處仍可維系感情和意義的共同性。交通工具打破了地理的樊籬,延長人們溝通的能量,但溝通內容的稠密度卻非大為稀釋不可。今天交通銀行譯為Bank of Communications.交通部譯為Ministryof Communications,其實就是保留communication第二層的意義。
例如:庫利提出的「鐵路也是重要的傳播方式」
3、媒介
晚至20世紀50年代,英文才出現mass media一詞,泛指我們所熟悉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乃至延伸到今天所謂的「新媒體」(包括互聯網、衛星和社交媒介等載體),這已經進入communication的第三層意義了。倘若第二層意義指「物質的」交通工具,第三層便是指「心靈的」交通工具。
說到傳播,就一定要注意「受眾」這個群體。在古典社會學里,mass還意指中文所說的「烏合之眾」(可參考勒龐《烏合之眾》),形容受眾的背景分歧,組織鬆懈,群龍無首,受眾與受眾、受眾與傳播者之間互不相識。
正因為是「烏合之眾」,老死不相往來,早期哥倫比亞學派才會假設媒介可以長驅直人,其信息有力「擊中」這些「原子化」(atomized)的受眾,改變他們的態度與行為,後來的研究證明這個假設是無稽的。
照李普曼(Lippmann,1922)的說法,大眾媒介把「外在的世界」轉換成為我們「腦中的像」,而記者居於兩者之間(mediated),他們必須運用「刻板印象」(stereotypes)捕捉復雜的外在世界,不免掛一漏萬,所以李普曼鼓吹由專家精英為公眾闡釋社會事相。
早年芝加哥學派稱媒介為「有組織的情報」(organized intelligence),由記者、編輯等組成的科層組織。有目的地收集、製造和散發各種信息。既然公共輿論(public opinion)代表「理性溝通」,為何又說「烏合之眾」的媒介(mass media)促進公共輿論的「理性溝通」?其中理論的矛盾如何統一?那就必須進一步假設:即使個人是無知愚昧的,眾人卻是有集體智慧的。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結——
這三層意義出現的時間有先後,既獨立、又同時存在。任憑現代「傳播」科技有多先進也無法取代面對面的「溝通」,而且「溝通」與「交通」的功能也不完全重疊。西方民主理論的浪漫原型,從希臘的城邦政治,聯想到美國新英格蘭小鎮的議事廳,都假設社區內人人互相熟悉,見多識廣,更熱心參與公共事務。
三、傳播的類型與功能
1、傳播的類型
(1)為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
(2)即分為親身傳播和大眾傳播。
2、傳播的個人功能
(1)傳播的個人功能可以分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兩種。(皮亞傑)
(2)傳播的個人功能,很多是屬於工具性的行為。(托爾曼)
(3)傳播的個人功能的「游戲說」。(斯蒂芬森)
(4)傳播媒介的個人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功能 、發展個性的功能 、與社會整合(一體化)的功能和娛樂功能。(丹尼斯·麥奎爾)
3、傳播的社會功能
(1)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1948)的論文中對傳播的功能所作的三點歸納一直被傳播學界認為是經典性的論述。
即三功能說——監測環境;協調社會;傳承文化。
(2)查爾斯·賴特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1957)一書中,在拉斯韋爾提出的三個功能之外,又增加了第四個功能——娛樂。
這四種功能,又常被稱為告知(獲取信息)、勸服、教育和娛樂的功能。
(3)拉扎斯費爾德和默頓在《大眾傳播、大眾鑒賞力和有組織的社會行動》(1948)中提出,大眾傳播有授予地位;促進社會規范的實行;麻醉精神。
四、傳播的要素
(1)三要素說:傳者、內容(信息)、受傳者
(2)四要素說:傳者、內容(信息)、通道、受傳者
(3)五要素說:拉斯韋爾的5W(誰、說什麼、通過什麼、給誰、取得什麼效果)
(4)六要素說:信源、編碼、信息、噪音、解碼、信宿
B. 1,什麼是傳播它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傳播即是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它是人類通過符號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發生相應變化的活動。是人類的活動,是信息的交流,它離不開符號,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發生相映的變化。
基本特徵:
(1)社會傳播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
(2)它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
(3)從傳播的社會關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種雙象的是社會互動行為。
(4)傳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傳授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
(5)傳播是一種行為,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系統。
構成要素
一是基本要素:信源、信宿、信息、媒介、信道、反饋。
二是隱含要素:時空環境、心理因素、文化背景和信息質量。
傳播價值
1、人們彼此關懷,共享世界的方式:意義和情感的構成。
2、確證自我的方式:生存坐標,路標
3、社會調節的方式:觀察,守望,決策,社會運行的保障。
傳播應用
精確傳播
精確傳播是在充分了解受眾信息的基礎上,針對特定人群的偏好,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對一的傳播形式。
精確傳播往往由直復營銷、資料庫營銷等多種手段的結合,前提是掌握精確的營銷信息,精確的目標受眾資訊以及有效的市場手段。
C. 信息傳遞的過程是什麼
傳播過程,傳播學名詞,指的是具備傳播活動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過程。研究它所用的最常見的視角分別是歷時性考察和共時性考察。
相關說明
傳播者和受傳者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角色,在一般傳播活動中,這兩者能夠發生角色的轉換或交替。
訊息指的是由一組相互關聯的有意義的符號組成,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
訊息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社會互動的介質,通過訊息,兩者之間發生意義的交換,達到互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