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信息傳播的五個模式
信息傳播的五個模式是人內傳播、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群體傳播。具體如下:
人內傳播:這種傳播形式既是出於人的自我需要,也是出於人的社會需要,是人為了及時對周圍變化了的環境做出適應而進行的自我調節。它通過人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的協調,對客體進行回顧、記憶、推理、判斷。
大眾傳播:指一群人經由一定的大眾傳播工具向社會大眾傳送信息的過程。大眾溝通的傳送者通常是龐大的組織體,溝通的工具大都是最先進的科技結晶體,而收受人則是不知名的及不定量的大眾。
人際傳播:人際傳播的形式可以是兩個人面對面的直接傳播,也可以是以媒體為中介的間接傳播。
組織傳播:是指組織所從事的信息活動,包括組織內部個人與個人、團體與團體、部與部門、組織與其成員的傳播活動以及組織與相關的外部環境之間的交流溝通活動。
群體傳播:是群體成員之間發生的信息傳播行為。表現為一定數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聚合方式,在一定的場所進行信息交流,群體的規模有大有小,不同的群體具有不同的特點。
㈡ 傳播學的信息三論對傳播學有什麼貢獻
一、對傳播模式和一些理論的影響。
資訊理論創始人香農和韋弗提出了傳播過程的線性模式,但缺少反饋。隨後,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引入反饋概念,使傳播過程實現雙線迴流,使傳播模式具有動態性。具體理論方面的影響主要在於如信息、熵、信息量、控制、反饋、系統等的引入,並吸收了語言學、符號學的研究成果。
二、在方法論上給傳播學以成功的經驗示範和有益的啟示。
如傳播學所使用的問卷調查法、內容分析法和控制實驗法都來自三論的科學研究方法。
三、對傳播學理論構架的設想產生有力的沖擊。
這主要體現在系統論方面,因其囊括范圍更廣、抽象程度更一般,也就更適合於作為傳播學理論構架,使以後的研究者都以系統論這一整體化的研究路線來研究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