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信息太碎片化是什麼意思

信息太碎片化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6-02 09:41:53

Ⅰ 面對海量的信息碎片,你最關注、思考和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信息碎片化就是指通過網路接觸到的快餐式的,條目式的,海量信息。
信息化碎片時代是伴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應運而生的,這個碎片時代的突出特點有二,其一是浮躁。整個網路時代的通病如此,碎片化更是浮躁的具體表現,一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過眼雲煙。過去異地談情說愛,靠的是鴻雁傳書,從寫信,寄信,再到等信,讀信,一個漫長的過程,拉長了情愫的醞釀積蓄,才有了難忘美好的回憶,現在天各一方的情侶們,各種即時通訊工具漫天飛,只有你不知道,沒用過的,沒有你想不到,找不到的,QQ,微信,短息,視頻,一個對話框,天涯變咫尺,解渴是解渴,但是浮躁無味不美。
海量信息與注意力轉移之間的矛盾。舉例,本來打算上網收郵件的,打開網頁被一則新聞吸引,看完新聞後,又發現明星八卦的鏈接,點擊鏈接後發現新上映的娛樂大片,接著就開始饒有興致地看開電影了,套用一句話就是,我們已經越走越遠,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面對如此紛繁復雜地海量信息,如何更加科學合理,從容地應對碎片時代呢。我認為,一是要梳理整合。就是要分門別類,去偽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信息技術的發達造成了信息地海量和碎片化,為什麼不能利用信息技術加以整合梳理,還原信息價值的本質呢。而且整合過的信息更為系統,條理,完整。

Ⅱ 信息碎片化是信息爆炸的原因還是結果

信息爆炸帶來的碎片化閱讀

用數字描述「信息爆炸」是什麼樣子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新的科技知識和信息量迅猛增加。英國學者詹姆斯·馬丁統計,人類知識的倍增周期,在19世紀為50年,20世紀前半葉為10年左右,到了70年代,縮短為5年,80年代末幾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近年來,全世界每天發表的論文達13000~14000篇,每年登記的新專利達70萬項,每年出版的圖書達50多萬種。新理論、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的不斷出現,使知識老化的速度加快。據統計,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半衰期在18世紀為80~90年,19~20世紀為30年,本世紀60年代為15年,進入80年代,縮短為5年左右。還有報告說,全球印刷信息的生產量每5年翻一番,《紐約時報》一周的信息量即相當於17世紀學者畢生所能接觸到的信息量的總和。近30年來,人類生產的信息已超過過去5000年信息生產的總和。

信息爆炸時代做個正常的讀者轉自騰訊文化「閱獨」欄目讀書目標非常明確,而不是跟風讀所謂「暢銷書」。藉助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增長速度絕對是一件近乎恐怖的事情——我們稱之為「信息爆炸」。馬爾克斯逝世後,社交網路上出現了刷屏式的紀念和討論。其中,跟風者有之,不屑者也不在少數。熱鬧和爭論背後,卻可能是對海量信息的焦慮和恐懼。緩解甚至消除信息焦慮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而建立自己知識結構的道路,從來就只有一條:閱讀經典。馬爾克斯去世,看到許多人在網路上發言,其中一大部分是沒有讀過馬爾克斯作品的人,做人活到老馬這種水平,就算你沒看過他的書,都知道「許多年後……」這種一筆寫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鏡頭的平行時空式開頭多麼厲害。就算連這都不知道,都會知道他曾獲過諾貝爾文學獎,也可聊作談資。有人因為沒讀過馬爾克斯作品而焦慮,也有人自大的炫耀式堅稱「沒讀過,沒讀懂」,不願跟風。焦慮的背後,是對信息爆炸而自己可能很無知的恐慌,而自大背後,還能看到那收藏很深的自卑與焦慮。信息爆炸時代,無人能夠倖免,每個人都曾為如山崩海嘯般洶涌而至的信息而深深地焦慮。信息多到自己找上門來,閱讀變得破碎雜亂,常常讓人不知所措而產生新的焦慮:我的確花了很多時間閱讀,怎麼還覺得自己跟不上形勢?如何通過閱讀緩解自己的信息焦慮?其實事實往往很簡單,只是大家選擇視而不見,如果我說網路上的信息99%是垃圾,你願意相信嗎?其實這就是一個大家視而不見的事實,在網路沒有那麼發達的年代,營銷出來的暢銷書99%都是垃圾,完全可以無視,你肯定也不願意相信。其實開卷並非總是有益。王小峰寫過一篇blog叫《珍愛生命,遠離網路》,大致意思是一個年輕人,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時,沒有思考能力時,最好不要接受太多的信息,尤其是不要看那麼多「觀點」先行的文章,那隻會讓自己更亂。而如今這個年代,最泛濫的是觀點,阿貓阿狗也有話語權的時代,大家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表態——你看馬爾克斯死了,沒讀過他的人都要冒出來表一下態:我沒讀過,怎麼著?在你沒有自己的知識結構時,這些觀點對你而言就是垃圾,吃了也不會消化。緩解甚至消除信息焦慮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在信息包圍中把精品納入自己的知識大廈,對垃圾視而不見,久而久之你的大廈越來越穩固,對你而言「未知」越來越少,焦慮自然就會消失。而建立自己知識結構的道路,從來就只有一條:閱讀經典。現在網路上所謂的意見領袖,除了韓寒這樣長的帥會開車的,大部分都是大叔輩的老男人,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從信息匱乏時代走過來的,因為信息匱乏,所以對於來之不易的信息(往往都是經典著作)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反復地讀,反復地想,反復地談論,最後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現在則是一個勁兒地往前趕去接受新知識,完全沒有時間消化、理解和吸收。當然那種匱乏是另一個極端,匱乏時代無中生有,難。沒想到這個泛濫年代,做做減法,少上點兒網,多讀點兒書,居然也這么難,你看那麼多的強制斷網App就知道,這事兒和減肥一樣也是需要強大意志力的。我們可以向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仍然很淡定的讀書人學習。讀經典原著,享受鑽研樂趣梁文道把他幫《讀書好》雜志訪問過的讀書人訪談做了一本書叫做《訪問:十五個有想法的讀書人》,大家可以看看。這十五個讀書人,職業各異,大學教授,媒體老闆,報社編輯,出版人,藝術家,作家,電影導演——從他們產出的作品和工作量上可以看出他們看上去都比普通人忙。但仍然抽出很多時間閱讀——而不是上網。別以為你學過歷史課,學過地理課就可以。我個人經驗里,僅僅中國近代史從1949到1990發生了些什麼,都是讀了很多紀實才慢慢清晰的。如果連土改,四清,反右和文革究竟誰先誰後都沒搞清楚,就先別跟著大隊反思文化大革命,老老實實讀幾本書,弄清楚這個時間線先。很多時候,當你弄清歷史事實,觀點與是非自然就不言自明了。完全不用為那些汗牛充棟的「研究專著」,那些各執一詞的對罵而焦慮。如果你肯花半天時間,從頭到尾看一遍托馬斯·潘恩寫的小冊子《常識》,關於國家,人民,政府什麼的爭論就都是浮雲了。這本小冊子里幾乎每一句話都是金句,每一句抽出來都可以寫一篇文章,像「社會產生於我們的需求,政府產生於我們的惡行」一句話,千年暗室,一燈即明。讀完這本書,再去看網上各種意見領袖那些轟轟烈烈的爭論都是如此言不及義,充滿冗餘信息。這十五個讀書人,無論是何職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多的去閱讀、重讀經典。讀書目標非常明確,而不是跟風讀所謂「暢銷書」。最後我們發現他們都是知識的輸出者,信息世界的貢獻者。而大部分人,只是胡亂地索取,無望地焦慮。當然,今天談到知識結構,談的比較多的當然是比較嚴肅的書籍。可能讀起來是沒那麼快樂的,但那種鑽研的樂趣,也比讀通俗作品有更持久的快意,當然對大部分人而言,閱讀的快樂有一大部分來自閱讀各種小說,可小說中也有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之分。不管怎麼說,馬爾克斯去世,一塊大師多米諾骨牌倒下了。無論以前你聽沒聽過他,不妨坐下來翻開《百年孤獨》第一頁開始讀下去吧,不管是否讀得懂。就當作業也好,修行也好,讀完它。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逆潮流而動,仍然從容不迫,出品高質量,長文章的《讀庫》雜志的主編張立憲說過一句玩笑話:把自己說的那麼厲害,有本事讀完一本書嗎?

信息爆炸時代的信息成癮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數增長的,但人類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很好地調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階段,由此就會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信息成癮」多發於年齡在25歲到40歲之間的高學歷者,具體症狀是,每天都將大量時間花在上網瀏覽信息,看報紙、雜志上,但心裡還是不踏實,總覺得漏掉了信息。一旦家中或單位出現網路堵塞、電視斷電、電子讀物無法打開等現象,就會感覺極其不適應,變得焦慮不安、心情浮躁,總擔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聞,害怕給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同時還會出現軀體症狀,比如失眠、頭痛、食慾下降、惡心嘔吐等。如果沒有明確的查閱目標,我們就會無限地瀏覽信息,查到任何時候都不夠,心理上也得不到獲得所需信息後的成就感,只有不停地查下去。這在客觀上就導致了不斷重復同一行為,使大腦內部發生變化,最終形成「信息成癮」。

「碎片化閱讀」是一種「反閱讀」有關「碎片化閱讀」,《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了一項調查示,44.3%的受訪者經常通過網路平台接受碎片化知識,65.3%的受訪者認為碎片化閱讀快捷方便,49.6%的受訪者認為碎片化閱讀無法形成完整有邏輯的知識體系,52.0%的受訪者認為碎片化閱讀需要深度閱讀作為輔助。所謂碎片化閱讀,一般指的是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微博、微信等網路平台攝入碎片化的信息,這種通過手機等智能終端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被稱為碎片化閱讀。對於碎片化閱讀的利弊,存在很大爭議。反對者或者說擔憂者認為,碎片化閱讀的壞處包括無法形成完整有邏輯的知識體系、弱化思考能力、摒棄深度閱讀、容易遺忘、易受情緒牽制、喪失閱讀的文化意義等;而贊賞者或者說支持者認為碎片化閱讀的好處是快捷、方便、高效、門檻低、信息量大、增加閱讀和學習的興趣、形成與他人的共同話題、娛樂時尚。從某種角度講,碎片化閱讀的所謂「好處」其實恰恰是其弊端所在。或者說,對碎片化閱讀的不同態度,恰恰源自對碎片化閱讀諸特徵的不同角度的解讀。首先,和深度閱讀相比,碎片化閱讀削弱了閱讀的自主性。在精神產品極度匱乏的年代,求知慾旺盛的人們往往是飢不擇食,有什麼讀什麼;但是在今天所謂「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面對互聯網和智能終端上的海量信息,又陷入一種選擇的焦慮。比如贊同碎片化閱讀的一種意見就認為這可以「形成與他人的共同話題」,其實這恰恰是閱讀缺乏個性和自主性的一種表現——不知道讀什麼,那就大家讀什麼我讀什麼。正因其「信息量大」的特點,所以大量的時間其實耗費在信息的篩選上,而碎片化閱讀其實在這樣的篩選過程中已經完成了——點開不同標題的過程,其實就是閱讀的過程,這不是時間的有效利用,而是時間的有效浪費,它讓碎片化的時間變成碎片化的人生。所以第二,碎片化閱讀又是一種沒有超越性的閱讀。閱讀是對現實生存處境的一種提升而不是迎合,但是碎片化閱讀恰恰不能使人超越生存,而是迎合生存甚至陷入生存。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在極端有限的時間里,在沒有任何閱讀計劃的前提下,人們更願意抱著休閑消遣的態度,以「娛樂時尚」為目的,選擇那些輕松有趣的文字,排斥有深度有挑戰性的燒腦文章。有人說,碎片化閱讀讓某些不讀書的人開始讀書——在某種層面這確乎是事實,尤其是微信有一個特點,就是它使得很多原來從不讀書甚至從不看報的人都開始一種「閱讀」,但是這是怎樣的一種閱讀呢?眾多庸俗化的心靈雞湯、無數反科學乃至偽科學的「健康知識」,大量多年前就已經被揭露的謠言……這樣的閱讀不但不會提升人生境界,反倒恰恰固化了原有的偏見和謬誤;它不但沒有讓瑣碎卑微的人生得到絲毫反省和超越,反倒使其獲得了一種「知識」「觀念」層面的肯定——這樣的閱讀不是醒酒湯,而是麻醉劑。從而歸根到底,第三,如果一個人的閱讀只有碎片化閱讀,那麼與真正的深度閱讀相比,碎片化閱讀就成為一種「反閱讀」——它使人誤以為自己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其實是陷入了一種更體面、更坦然的浪費時間的方式;它使人誤以為自己在閱讀,其實是在做著一件與真正的閱讀應該達到的目的完全相反的事情。怎麼在碎片化的時間里,不陷入碎片化的閱讀呢?北宋先賢歐陽修夫子自道,平生讀書寫作有「三上」:枕上、馬上、廁上。這對於今人如何使用碎片化的時間,是一個很好的啟發,那就是做閱讀和時間的主人,用完整系統持久的閱讀,連綴起時間的碎片——試一試利用瑣碎的時間讀完一部經典,而不是在微信朋友圈裡點贊。

承認吧,碎片化閱讀明明就是一件大好事一你的一天從手機屏幕上新聞、購物節、消息提醒開始。上班路上,或准備鬆口氣站會兒時,你抽空看一下刷屏的文章,通常很短,然後持續到睡前,你趁著沒有閉眼又抽空了看了一會兒。這是我們的時代——不不,我不是說這是一個壞時代。我其實是想為碎片閱讀時代說幾句好話。最猛烈地對碎片閱讀的批評發生在幾年前,新浪微博剛開始興旺,有一位著名的網友宣告停止用微博,因為自己被碎片信息搞得焦慮、沮喪,甚至難以專注。好多人贊同,嘆息,甚至厭惡自己。然後我們大踏步地邁進了以公眾號、朋友圈為主的信息獲取浪潮里。快速瀏覽,快速遺忘,在腦子里留下一串碎碎的詞句。憑借印刷,我們曾建立過一個緩慢、完整而不易被遺忘的信息地圖。如今,我們的信息地圖上,是一些飛快劃過的亮光。像是流星雨,哪一顆你都看不清,但滿天又的確亮閃閃的。我們主要的信息來源早已經是碎片閱讀,而且這是一個短期內不可逆的過程。二這並不是壞事。並不絕對是。壞事是,我們一直沒有認真地調整自己的狀態,迎接這個時代的到來。堅守長閱讀也不是壞事,閱讀書籍和長文章仍然必要,但將 「碎片化閱讀」 當成一種毒蛇猛獸、不好意思承認自己與它有關的日子真的該結束了。價值觀和時代往往是不同步的。盡管時代的信息早已經碎成一地,仍然很少有人公開承認碎片才是正義的。人們更樂於公開緬懷長閱讀和書籍,並因為這種公開緬懷贏得共鳴。因為長時間倡導 「長文」 閱讀,我經常有機會和一些人聊到長閱讀。一個明顯地感受是,從價值觀上認同人應該讀長文的人,更多是靠碎片信息保持著對社會的了解。其實(包括我在內)大多數緬懷者也是碎片信息的好朋友。而且,既然這個過程已經持續了接近 10年,那麼我們已經憑借碎片閱讀,構建了目前並不差的進步。三不久前,被期待的微信讀書發布,但並沒有流行起來。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過於強烈地違背時代進程。很多人批評 「碎片化閱讀」,我卻覺得碎片化閱讀是社會的一個救星。微信的一個巨大功勞,是將閱讀重新送回日常生活,提供了碎片化閱讀的最好機會。因為人們此前根本連碎片化的閱讀都逐漸失去了。我看到朋友圈所有人都在轉各種文章,我的一些從不閱讀的親友,如今開始閱讀一些短小的內容。這些閱讀都是微信重新送回來的。何況,這些碎片閱讀是不是價值很低?我覺得不是。我自己也懷念長閱讀,但碎片化閱讀很有用,也更現實。閱讀本身並不是力量的來源,因為閱讀所觸發的思考和情緒才是。閱讀一篇文章,觸動一種情緒,持久保留下的是這種被觸動的情緒而不是文章本身。一門學問最終要被轉化成見識和技能保留下來。系統知識更多是在代與代的傳遞時才更加重要。舉例來說,碎片化信息對情緒的打擊,確實是換了一種方式。一本本的書或一篇篇的長文章,像是重錘,而這些碎小的文章和信息,卻像是子彈,撞擊許多點,最後連成片。很難說哪種更好,但既然我們已經身處在被子彈撞擊的時代,應該做的是調整,進化自己。人類完全可能養成全新的學習方式。把碎片化閱讀的便利性、有效性做到極致,會比「對抗碎片化」 更有價值,也更有機會做到。所以,我仍然欣賞和佩服那些主要依賴長閱讀的人。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既然碎片化就在身邊,不如不對抗,不如把無可躲避的碎片化閱讀做到最好。

Ⅲ 信息碎片化到底什麼意思

信息碎片化:

是指人們通過網路傳媒了解閱讀與以往相比數量更加巨大而內容趨向分散的信息。完整信息被各式各樣的分類分解為信息片段,是信息爆炸的成因與顯著體現。其主要特徵為推演過程的大量簡化,從而導致信息本身不全面、內在邏輯不完整。

因為新的商業環境源於全新的社會形態,人們通過快餐式媒體理解世事,通過消費撫慰心靈,通過無所不在的娛樂釋放壓力,通過虛擬的網路建立與世界的真實聯系,來自於傳統與現代、全球與本土、虛擬與現實的種種碰撞交融,使整個商業環境的一切都變得那麼碎片化。


互聯網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碎片化」、注意力更加分散,但是,這也令年輕人關注公眾話題的方式轉變了。以社交網站來說,許多年輕人不是依靠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例如媒體、學者、官員等來關注公眾話題,而是靠社交網路中的朋友,互聯網能急速激發情緒,年輕人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也會很高。這種情緒化使網路上的言論帶有一定的「虛假性"。



每天通過手機報、博客、搜索引擎、新聞網站、即時通信等多種方式獲取信息。我們在各個生活的間隙獲取信息,在吃飯時看一眼電視,在坐公交車時用手機上微博。信息量如此之多,我們獲取信息如此容易,乃至我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文檔超過20頁,我們就沒有耐心看完。

我們每天浮光掠影地閱讀非常多的信息。可是,除了增加一些談資外,回想起來,似乎並沒有記住多少東西。

是信息技術推進了信息的碎片化,將再由技術推進信息的整合。更強的信息整合是未來我們需要的。而我們本身需要做的,則是適應信息碎片化時代,從碎片信息中系統地獲取我們想要的知識,而不是被太多碎片轉移注意力。

閱讀全文

與信息太碎片化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中二手車交易市場哪裡最好 瀏覽:801
買賣房屋交易合同是什麼 瀏覽:840
如何修改貼吧本吧信息 瀏覽:75
數據機房屬於什麼專業 瀏覽:43
商務信息狀態有哪些 瀏覽:834
淶水麻核桃哪個市場好 瀏覽:6
收到信息怎麼回復好聽一點 瀏覽:759
電腦怎麼改交易密碼 瀏覽:881
西劉屯菜市場在哪裡 瀏覽:473
plc中程序步什麼意思 瀏覽:788
什麼是最小的信息單數單位 瀏覽:529
小米換蘋果xs數據怎麼遷移 瀏覽:251
咸魚買電子產品要問什麼 瀏覽:589
付款碼怎麼做小程序 瀏覽:20
設備技術崗位怎麼分級 瀏覽:573
什麼是冷燙金技術 瀏覽:26
泰州信息平面設計費用是多少 瀏覽:947
plc接頭數據線哪裡有 瀏覽:349
秦皇島什麼裏海鮮市場 瀏覽:382
招商證券可轉債怎麼交易 瀏覽: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