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erp為企業帶來哪些變革
1、集成企業運營
優服務ERP系統能把企業所有的信息儲存在同一個地方,緊密連結企業各個部門,使信息收集更加高效。沒有ERP系統的企業通常會為不同部門配備不同的軟體。ERP能把所有不同的軟體應用程序整合到一個程序中,供所有部門使用,全部實現同步。
2、有助於規劃
優服務ERP可通過集成企業的各個方面,企業主和高管能迅速、輕松地了解企業全局。他們能在一個資料庫里查看重要數據,這有助於他們找出企業的弱勢和長處,這是一個寶貴的規劃工具。企業的弱勢變成重大問題之前就能被消除,而企業的長處則能在規劃時能成為重心。 3、節省時間
優服務ERP系統能消除耗時和易出錯的手工數據輸入流程。ERP系統也能讓不同部門的多名員工免於錄入相同的信息。有了優服務APP大量數據直接手機端掃描直接生產,各系統數據直接通過瀏覽器策略實現數據互聯,共享給需要這些信息的業務部門。這對在多個國家,擁有多個地點的企業也同樣適用——ERP系統能把信息轉換成不同的語言和幣種。
4、存儲文檔
您能在優服務ERP系統中存儲任何形式的文檔,比如銷售訂單、銷售發票、工資直接存款存根以及任何類型的電子表格。而且這個系統非常安全;它能通過設置,只讓獲得授權的用戶訪問文檔,也能阻止任何人更改文檔。
5、增強靈活性
優服務ERP系統可以輕松適應企業的需求。在設置標准系統的情況下,還可以自由靈活根據企業業務、管理等自定義流程、表單、審批流等。
6、簡化運營
優服務ERP系統使用界面簡單、一目瞭然。有著便捷的手機端管理功能,能簡化您的業務運營,員工經過培訓快速上手。
❷ 組織引入了相關的信息技術或信息系統後會給組織帶來哪些影響
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融入到組織的管理活動當中去,對組織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具體來說IT/IS從多個角度作用於組織。圖2是這種影響作用的多維模型。
1從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對組織影響的范圍來說分為組織內部和組織外部。
組織內部是指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的應用局限在組織內部;組織外部是指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跨越了組織邊界,進行了橫向或縱向的延伸。N.Venkatraman曾經提出了基於ITIS的組織變革的五個層次的軌跡模型。
層次一是局部開發,主要指公司在某個局部的特定的應用,這種應用主要是通過自動化來加速局部工作,對業務流程變化比較少。層次二是內部集成,主要是通過信息系統實現技術上的互連和業務流程的互連,從而使企業在內部某些流程得到改善。層次三是企業業務流程重組,主要是指企業利用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使企業在內部關鍵業務流程方面得到徹底的改變,以改善原有的工作模式和運作機制。層次四是業務網路重構,主要是指通過有效的IT能力的配置,是企業網路中眾多參與者共享某一IT基礎設施,從而改變企業之間的商業關系。層次五是業務范圍重構,主要是指企業在利用IT改變企業業務網路中的關系基礎上,擴大企業在網路中或者領域中的業務范圍。前兩個層次都局限在企業內部,第三個層次目前有的限於組織內部,即組織內的業務流程重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有的已經跨越組織邊界,也就是所謂的跨組織流程重組(inter-organizational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後兩個層次都跨越了組織邊界,延伸到組織的外部。事實上,在以「3C」為特徵的當今社會,組織越來越需要以開放的姿態參與到競爭中去,而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就是組織從內向外進行橫向或縱向延伸的助推器。在信息化的過程中,許多龐大的組織體系正在藉助於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的力量來推倒以前阻礙信息在組織內各職能部門之間流動的「壁壘」,以顧客價值為中心創造出新的信息流和業務流。然而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的力量遠不止於此,它在完成企業內部的變革後,目標瞄準的是對組織之間關系的變革,它將和互聯網技術一起穿透組織之間的界限,將信息流延伸到與企業相關的所有組織:供應商、零部件配套商、合作廠商、銷售商甚至顧客,從而增強所處供應鏈和網路的競爭力。
2從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對組織變革影響的深度來看分為技術導向、績效改善導向和社會與文化導向。
技術導向是指對現有手工業務處理方式和處理流程直接模擬,它追求的是效率的提高。效率是指利用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使員工處理某項任務的速度更快或者完成某項任務的成本下降。比如,企業應用ITIS可以給企業帶來「降低庫存」、「減少財務記賬的時間」等都是屬於技術導向的范疇。許多企業從80年代開始就開發了工資計算系統、庫存系統、設備台賬、員工人事管理系統等應用,一般都會給企業帶來效率上的好處。績效導向是指通過改善企業各方面的效益以更加合理和有效利用企業的資源。效益是指利用ITIS使員工把工作做得更好,工作質量更高。比如「按時交貨率提高10%」、「顧客滿意度提高5%」等都是屬於效益上的作用。許多企業在開始應用ERP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產銷集成系統、基於管理會計的財務系統等應用,如果這類系統應用得好會給企業帶來效益上的改變。效益的產生往往來自於企業內部業務流程的改善(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提高客戶水平、改善企業內部的信息溝通或者提高企業新產品/服務應用等方面來獲得的,從而影響到企業的財務指標方面的改善,如提高銷售量、提高利潤率等。社會與文化導向是指組織在上面兩個導向的基礎之上,對組織的環境連帶進行調整,這里的組織環境除指組織架構外,也指企業文化。企業組織內的個人在思想、觀念及行為上都要改變,也即著眼於對組織的變革,藉以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比如「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減少了業務部門」、「減員增效」、「形成了新的經營模式」、「組織管理網路化」、「改變企業的經營機制」等等都是屬於社會與文化導向的范疇。當企業利用ITIS只是簡單把原有的手工作業自動化,可能會獲得效率上的改善,但效益的獲得不僅是ITIS在技術上的變化,更需要在員工工作技能、崗位和工作流方面的改善,而組織變革意味著企業在ITIS應用時需要在組織結構、企業文化和運營機制上的變化。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首先是以其技術導向為主要特徵的。比如美國航空公司AA在1950-1960年間建成的SABRE座位管理系統,這個系統能夠分配美國任一航空線任一航班的飛機座位。它設有1008個預約點,分配76 000個座位,它能存取600 000個旅客記錄和27 000個飛行段記錄。在當時極大的提高了航空公司的工作效率。然而人們發現僅僅以技術為導向不足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的作用,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必須滲透到組織的管理活動當中去,著眼於績效的改進,業務流程、管理方式、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的變革。還是以上面的SABRE系統為例,SABRE從20世紀60年代的座位管理系統到70年代的航空資源管理到80年代的航空旅遊訂票系統到90年代的電子旅遊平台,改變了整個航空業的訂票與營銷渠道,為AA公司創造了競爭優勢和大量的現金收入。
3從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影響的層次看分為運營層、知識層、管理層和戰略層。
運營層支持企業運行層的日常操作,關注日常業務的處理和作業自動化,主要目標是節省時間和降低成本,知識層支持信息工人和知識工人的工作,幫助企業發現、組織和將新知識運用到組織的業務中去。管理層支持企業的運行、控制和決策。戰略層支持高層管理人員思考和解決企業的戰略問題,將ITIS與企業的戰略對應起來(IT alignment)藉以使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由於技術的通用性,不同的企業往往能夠獲得同樣的信息技術、設備以及服務,大部分IT應用能夠被復制,如此ITIS應用對組織帶來的相對競爭優勢就被弱化了。而戰略層是從戰略高度將兩者結合起來,將ITIS融入到組織柔性的管理活動中去。一般來說,涉及組織的管理方式、組織文化等偏「軟」方面的東西是不容易被復制的,這樣組織可以藉助ITIS獲得持續競爭優勢。
理論上,在圖2所示的多維模型中,在多個維度交集的任意一個實點上都代表著某種影響作用。從模型可以看出,對於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對企業組織的影響決不能簡單的從某一維度來看,而應該是這些維度的一個組合,而且未來ITIS會更加發揮它的潛力,對組織的影響作用會朝著圖中陰影的小立方體偏移。基於這個框架,我們可以對當前的主要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對組織產生的影響作用進行劃分,以便從宏觀上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應該說明的是信息技術/信息系統(ITIS)是不斷發展的,因而對組織的影響作用也隨之不斷變化。比如表1中的TPS現有跨組織和部門的趨勢。不同組織的TPS聯接起來,如供應鏈系統和銀行的清算系統相聯,甚至可把這些組織結成動態聯盟。又比如跨組織信息系統(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IOS),初級形式僅限於組織之間共享一些日常業務的數據和信息,例如採用EDI技術對結構化的、標准化的商業信息進行自動傳遞和自動處理,屬於運營層。比較高級的形式是組織之間面向資源的合作包括對規模效應(economy of scale)和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的經濟性的利用。又比如ERP按照其形成歷史來看,其早期形式的MRP、MRPⅡ都是限於組織內部,而ERP則把供應鏈內的供應商等外部資源也看作是受控對象集成進來,做到了面向供應鏈管理。
❸ 互聯網和人工智慧迅速發展,有哪些新的技術可以應用在管理信息系統當中會為企業帶來哪些改變舉例說明
1、新的演算法和邏輯框架:可以讓系統更加高效的運轉。好的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將機械性和重復的操作變為模塊化的便捷處理。
2、物流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在物流各個作業環節中的綜合應用,是現代物流區別傳統物流的根本標志,也是物流技術中發展最快的領域,尤其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物流信息技術達到了較高的應用水平。
(3)信息系統重構會帶來哪些新變革擴展閱讀
1、數據挖掘與學習:
當面對大量的數據需要進行深度數據挖掘、明晰數據之間的聯系時,通常採用的方法是人工智慧的一個重要分支——機器學習。
機器學習是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模擬或實現人類的學習活動。它是使計算機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徑,也是人工智慧研究的核心課題之一,未來它的應用將遍及至人工智慧的各個領域。
2、知識和數據智能處理:
知識處理時使用最多的技術是專家系統。專家系統可看作一類具有專門知識的計算機智能程序系統,它能運用特定領域中專家提供的專門知識和經驗,並採用人工智慧中的推理技術來求解和模擬通常由專家才能解決的各種復雜問題。
3、人機交互:
人與機器人的自然交互與合作就是要賦予機器人類似人類的觀察、理解和生成各種情感特徵的能力,使機器人能夠完成像人一樣進行交互,並可以針對人類需求進行功能輔助合作完成既定工作任務。
❹ 未來互聯網環境中,將會為電子政務帶來怎樣的創新和變革
當前,全球信息產業正在發生一系列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微軟與英特爾的「Wintel聯盟」開始瓦解、蘋果公司快速崛起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科技企業、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戰略新思路。這些變化到底揭示了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哪些發展方向?新時期我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發展需求和主要任務又是什麼?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並作出回答。 一、發展方向 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正在步入融合、轉型和調整的新階段,技術創新步伐不斷加快,產業組織形態加速重構,企業跨界競爭愈演愈烈,新的競爭格局正在形成。面對新形勢、新環境,跨國公司紛紛調整戰略方向,培育綜合集成能力,重構產業生態系統,不斷鞏固和加強市場優勢,搶占產業發展先機。 1.跨終端操作系統平台正成為新的產業發展制高點 操作系統一直是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制高點,誰掌握了操作系統,誰就綁定了消費者,誰就能夠獲得競爭優勢地位。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Wintel聯盟」通過核心處理晶元和操作系統,主導全球信息產業長達30年之久。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互聯網電視等新型設備的不斷涌現和快速普及,競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Wintel聯盟」的掌控力大大降低,谷歌的安卓(Android)、蘋果的iOS目前已經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操作系統領域居於領先位置,三星、英特爾等巨頭也在積極謀劃進入,操作系統領域呈現出多元化競合的新態勢。 由於適應了信息產業從技術融合向終端融合、網路融合、服務融合演變的趨勢,跨終端操作系統平台的應用范圍將持續拓展,市場份額將快速提升,日益成為操作系統發展的方向,並將決定未來產業發展主導權的歸屬。 2.基於軟體、內容和終端的產業鏈整合模式正在催生新的產業基本形態 當前,隨著新興產業、新興業態的不斷涌現和發展,原有產業邊界被全面打破,產業競爭已從企業競爭演進到產業鏈競爭,IT跨國公司紛紛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力圖整合與重構產業鏈,發展基於軟體、內容和終端的整合能力,率先確立競爭優勢。 產業鏈整合是將傳統的終端設備製造、軟體開發、數字內容提供等產業環節進行重新組織,構建縱向一體化的產業鏈體系,向消費者提供基於智能終端的多元化、動態化、實時化的娛樂、消費、社交、資訊等服務。通過產業鏈整合,能夠提高企業運作效能,提升企業的全面競爭優勢,乃至掌控或主導產業發展方向。 這種新的產業鏈整合模式,首先在智能手機領域形成,並快速拓展到平板電腦、互聯網電視等領域。蘋果公司作為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互動的先行者,推出iPod、iPhone、iPad等產品,率先實現了「智能終端+內容分發渠道+應用軟體與數字內容服務」的產業鏈整合,鎖定了消費者、聚集了開發者、抑制了競爭對手、獲得了壓倒性優勢。蘋果公司的成功引來了愛立信、微軟、諾基亞、黑莓等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加速基於軟體、內容與終端的整合轉型,三星、LG電子、福特等企業也開始在電視、汽車等領域應用這一模式。這一模式日益構成新的產業基本形態。 3.全業務綜合集成服務體系建設正成為新的企業競爭焦點 隨著信息化向縱深發展,現代信息系統日益大型化、綜合化、集成化。為滿足用戶對「問題分析+戰略規劃+方案設計+關鍵軟硬體產品開發+項目實施+業務外包+人才培訓」的一體化需求,IBM、惠普、戴爾等跨國巨頭正著力打造全業務綜合集成服務體系。 IBM不斷整合內外部資源,深化技術、產品、服務等多層面的融合,強化網路、業務、內容和終端的互動發展,重構和延展業務體系,打造全業務流程的綜合集成能力,並憑借其在金融、能源、製造、電信、交通、城市管理、醫療等領域積累的信息化經驗,進一步鞏固在全球信息產業中的領先地位。「智慧地球」理念,就是IBM力圖將其綜合集成服務能力轉變為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新思路。惠普、戴爾也調整策略,通過收購兼並、業務重組等途徑,加快建設全業務綜合集成服務體系。 國內的用友、金蝶等軟體企業也在積極進行戰略調整,加速並購,用友還成立了專業化的管理咨詢公司。這些舉動都是為了建立全業務綜合集成服務體系,以適應新形勢下的企業競爭要求。 4.面向服務的商業模式創新正在重塑產業格局 商業模式是企業創造價值的基本方式,商業模式創新是推動產業格局重塑的重要因素。當前,服務化已成為軟體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而商業模式創新是實現和推動軟體產業服務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雲計算是軟體產業服務化的集中體現,其本質就是面向服務的商業模式創新。它改變了IT資源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戶能夠通過網路隨時隨地獲得所需的服務。基於雲計算的硬體設備、基礎軟體、開發工具、應用軟體、信息服務等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涌現,產業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化。IBM、微軟、亞馬遜等大型跨國企業都相當重視雲計算領域的發展,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意圖在新的產業格局中鞏固和擴大優勢地位。 二、發展需求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為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帶來了更為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 1.從行業和企業應用層面上看:兩化深度融合越來越依賴工業軟體和行業解決方案的提供能力 兩化融合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兩化融合的持續推進,行業和企業層面上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到了較快提升,但仍然存在著融合廣而不深的問題。兩化深度融合要求進一步深化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流通、管理和人力資源開發等關鍵環節上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從單項應用向綜合集成轉變,這對工業軟體和行業解決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需求。 隨著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網路化,研發設計工具、高檔數控系統、製造執行系統、工業控制系統、大型管理軟體等工業軟體的市場需求,將以每年超過25%的速度增長,2015年將超過7000億元;隨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應用,面向冶金、建材、石化、製造、能源等行業和金融、電信、物流等領域的信息化解決方案需求越來越迫切,未來5年的復合增長率將超過30%;隨著基礎設施智能化轉型的加快,智能電網、智能交通的大規模建設將為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創造出廣闊的市場,僅智能電網相關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未來5年的規模就將達到700億元,年均增長65%;隨著製造業和服務業領域的信息化進程加快,信息技術外包(ITO)和業務流程外包(BPO)業務也不斷擴展,國內市場規模未來5年將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長。 2.從政府和社會機構應用層面上看:社會管理方式創新要求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系統的綜合集成能力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提高社會管理水平。這就要求加快經濟社會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系統的綜合集成能力。 民生領域,要加強社會保障、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等重要信息系統建設。以社保醫療信息化為例,未來5年年均投入增速將達30%。 電子政務領域,推動重要政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稅收、統計等基礎信息資源體系。未來5年電子政務市場投資額增速可達20%以上。 數字城市領域,為提高信息化和精細化管理服務水平,未來5年我國「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設將進入快速發展、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城市交通、電網、供水、應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步伐將顯著加快,為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提供新的市場機會。 3.從個人和家庭消費層面上看:數字化生活的廣泛普及正在不斷拓展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的廣闊市場空間 數字化生活將帶來智能終端的廣泛普及。預計到今年年底,我國3G手機用戶就將超過1億。據有關機構預測,到2014年,我國互聯網電視用戶將超過6000萬,平板電腦用戶將超過5000萬,車載娛樂通信終端用戶將超過800萬。 智能終端的普及將為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國將成為全球跨終端操作系統平台的最大市場;移動軟體商店下載量將呈現爆炸式增長;未來3年,我國網路游戲市場規模將達到500億元;未來5年,我國數字家庭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 三、主要任務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我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已經具備較堅實的發展基礎,進入到產業加速做大做強的新階段,需要結合我國大國大市場的優勢,整合產業資源,突破發展瓶頸、創新發展方式,選擇高端領域進行重點突破,帶動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整體發展。 1.整合市場資源和創新資源,加快跨終端操作系統平台的研發和應用 跨終端操作系統平台市場,是一個用戶使用習慣和軟體鎖定效應尚未形成的新興市場,是一個擺脫了單一寡頭壟斷而形成的多種平台百花齊放的市場。我國擁有3億多計算機用戶、8.59億手機用戶、8829萬數字電視用戶,以及未來數量將超過5000萬的平板電腦用戶,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跨終端操作系統市場,是支撐產業發展的最重要資源。 整合市場資源,就是要推動軟體企業與電信運營商、廣電內容提供商、內容分發商等擁有客戶資源和分銷渠道的企業加強合作。 整合創新資源,就是要依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科研和產業化基金,整合政府部門、科研院所,以及終端設備製造、軟體開發、網路運營等企業的研發資金、技術積累、專業人才等創新資源。 在整合市場資源和創新資源的基礎上,加快研發跨終端操作系統平台,構建系統軟體開發商、終端設備製造商、網路運營服務商、數字內容分發商、應用軟體開發商、內容服務提供商等廣泛參與、合作共贏的應用推廣體系。 2.突破技術瓶頸和制度壁壘,構建軟體、內容和終端於一體的新型產業生態系統 一是突破技術瓶頸。圍繞構建「智能終端+內容分發渠道(軟體應用商店)+應用軟體與數字內容服務」的產業生態系統,重點突破開發與測試工具、瀏覽器、搜索引擎、網路內容聚合、信息技術服務支撐工具軟體。 二是突破制度壁壘。在內容監管方面,適應產業組織形態變革的要求,梳理完善對數字內容提供、分發的公平、科學、高效的監管體系;在電子支付方面,建立健全第三方電子支付和銀行卡支付的監管體系、政策法規和基礎環境;在信用認證方面,加大對網路環境下軟體著作權、數字內容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加強消費者隱私權保護。 3.堅持服務牽引和示範帶動,推進雲計算產業快速發展 堅持服務牽引,就是面向政府、企業、個人及社會組織的服務需求,引導和支持軟體和信息服務企業發展新的服務業態、交付形態和商業模式,以服務創新帶動虛擬化技術、分布式存儲技術、海量數據管理技術等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快建立新的產業組織模式。 堅持示範帶動,就是選擇應用前景廣闊、技術體系完善、預期效果顯著的重點領域,在條件成熟的企業、城市和區域組織開展雲計算服務試點示範,探索推動技術進步、市場培育、產業鏈協同、標准規范制定、商業模式創新的新模式。 堅持服務牽引和示範帶動,推動雲計算產業快速發展,需要在三個方面下大功夫。一是圍繞工業生產研發設計、流程優化、企業管理、采購營銷等關鍵環節,提供軟體在線支持和服務,創新工業軟體發展模式。二是圍繞物流、金融、交通、能源等領域的數據存儲、數據挖掘、輔助決策等需求,開展雲計算服務。三是圍繞政務、文化、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數據共享、在線服務等需求,運用雲計算服務提高社會管理水平。 4.創新產學研用合作模式,提高工業軟體和行業解決方案的開發應用能力 一是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引導構建工業企業、軟體企業和科研院所協同攻關、聯合研發、深化應用的新模式,加快推動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輔助製造(CAD\CAM)、產品數據管理(PD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製造執行管理系統(MES)、過程式控制制系統(PCS)、數字控制系統、企業資源管理(ERP)、供應鏈管理(SCM)等關鍵工業軟體的研發應用。 二是面向鋼鐵、石化、建材、裝備製造、輕紡食品、能源等行業和金融、電信、交通、物流等領域信息化應用的需求,加快培育一批集咨詢設計、集成實施、運行維護於一體的大型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更加成熟的行業解決方案。
❺ 信息系統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人類社會生活的改變,最終是由社會生產力所決定,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日益凸現,信息科學技術作為現代先進科學技術體系中的前導要素,它所引發的社會信息化則將迅速改變社會的面貌、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對社會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一、信息就其含義而言,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信息本身所表達的意義,即信息的內容;二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載體,如符號、聲音、文字、圖形等都是信息的載體,信息技術則是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存儲、顯示和應用技術,如遙感技術、遙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光碟技術、各種顯示終端技術等。信息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的生產和應用兩個方面。信息技術的生產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產業,包括計算機軟硬體、電信設備、微電子生產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則是體現在信息技術的擴散上,包括信息服務、管理信息系統等。在信息技術系統中,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可稱為信息技術的核心。它們的發展進程體現了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 從微電子技術看,自從1948年晶體管被發明以後,1958年第一塊集成電路問世,引發了一場微電子革命,微電子技術使得越來越復雜的電子系統可以集成在一小塊矽片上,使電子設備和系統的微型化、低能耗成為可能。集成電路從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逐步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並實現了平均每18個月集成電路晶元上集成的電子器件數翻一番,而價格卻保持不變甚至下降,這就帶動了以集成電路為基礎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創造了信息技術產品性能不斷提高,而價格不斷下降的奇跡。從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看,從19世紀上半葉莫爾斯發明電報至20世紀下半葉初第一部程式控制交換機的誕生和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的應用,使通信技術開始向數字化發展。衛星通信、稱動通信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更是開拓了通信手段,進一步擴展了通信技術的應用領域。而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龐大的、高電能耗的計算機問世以後,隨著集成電路和軟體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存儲容量和能力不斷提高,其功能也從單一的計算功能發展成能處理數字、語言、圖象等多種信息,其應用的領域也覆蓋了社會各個方面。 從網路技術看,1969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採用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路ARPANET,然而它僅連接了四個大學實驗室,這是計算機互聯網(網際網路)的前身;網際網路的真正起點是1986年建成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而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則是在進入商業應用的1991年,從此網際網路的發展迅速膨脹,給信息產業乃至整個社會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從電子郵件到電視會議,從網際網路傳真到網際網路電話、從網上瀏覽至購物等等豐富多彩的服務,不僅方便了消費者,為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提供了有利的機會,而且帶動了同網際網路有關的一批新興服務業的發展。由於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經濟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製造、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等先進製造技術,正在徹底改變傳統工業的面貌,信息技術進入消費領域,形成巨大的消費市場,加速了社會信息化的進程;網際網路的興起,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滲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熱潮。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引發了社會信息化,"每9個月互聯網用戶增長一倍,信息流量增加一倍,線路帶寬增加一倍"。這一事實被稱為新摩爾定律。據統計,1999年底,全球已有2.6億多互聯網用戶,956萬個站點,電子商務營業額達到2400多億美元;中國已890萬互聯網用戶,1.5萬個站點。預計3年後,全球將有5億網際網路用戶,2100萬個站點,電子商務營業額達到1.3萬億美元;中國網際網路用戶將達到3700萬戶,5萬個站點。而信息科學技術所引發的社會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變社會的形態、經濟增長方式、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1、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在工業社會中,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資源投入的方式來實現,工業化加工資源的方式是一種高消耗、高污染的實現方式,這種方式必然會引起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工業污染的加劇、環境退化的失控。而信息科學技術引發的社會信息化,為各國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技術可能。信息化的開展開創了經濟增長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進步,而不是高資源、高投入來促進經濟增長。目前發達國家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作用率已達60%-80%的幅度。2、對人類社會時代的影響。由於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時代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已經從以物質能量為主的生產力轉換到以信息知識和技術為主的生產力,從工業經濟轉到知識經濟,從讀寫為主的時代轉換到視聽為主的時代,即虛擬時代、數字時代。虛擬,就其本身來說,是數字化方式的構成。它首先是人類中介系統的革命。人類第一次中介系統的革命,是語言符號系統的發明,它創造了人類思維空間和符號空間,導致了人類文明的長足發展。而虛擬則是在思維空間中發生的革命,它在思維空間中又創造出了虛擬空間、數字空間、視聽空間和網路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一種真實性。虛擬這場中介革命,使人類由以前的語言符號文明進入到更高級的數字文明。其次,虛擬性激發了人們的創造能力的巨大發展。對於虛擬而言,現實只是許多可能性中的一種可能性,在虛擬空間中,還有別的可能性,虛擬使現實中的不可能在虛擬空間中復活、再生、創造發展,從而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在信息科學技術影響下,虛擬時代、數字時代即將到來。3、對思維方式的影響。思維方式是一定時代人們的理性認識方式,是按一定結構、方法和程序把思維諸要素結合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思維運行樣式。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中介系統三者社會歷史地結合,構成特定時代的思維方式。在大機器生產為主的工業社會,思維主體以個人為主、以人腦為主,思維客體受思維主體及社會關系的影響,主要以現實世界為主,思維中介主要由工業技術中介系統和工業文明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這標志著工業社會時人類的思維方式的發展狀況和水平。進入信息化社會以後,思維主體則由個人為主發展到以群體為主,以人腦為主發展到以人-機系統為主,思維客體由現實性為主進入到虛擬為主,思維中介系統由工業技術中介系統和工業文明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轉變為網路技術中介系統和信息技術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從而實現思維方式由現實性轉換到虛擬性思維。4、對教育方式的影響。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給教育方式帶來巨大影響,表現在:第一,教育投資的重心將由物質資源轉向信息資源。工業社會中,教育以消耗物質資源如校舍、桌椅、粉筆等維持,因此教育投資的重心主要是物質資源的投入。而信息化社會,由於信息具有無損使用、無損分享、不可分割、公平性等特點,使其將取代自然資源、資金、人力等成為最重要的資源,投資的重心也將轉變為信息的開發上,因為信息產業是開發費用高、使用費用低的產品,其低廉化使用是建立在高投入開發的基礎上的。因而,教育一旦依賴於信息資源,則其開發問題將制約網路化教育發展,教育的投資由過去重在物質條件的擴充轉向信息資源的開發也成為不言而喻的事情。第二,單一的"班級授課制"將為多樣化的網路授課取代。"班級授課制"這種曾大大提高過教育效率的教學組織形式將被信息技術打破,互聯網路應用於教育,改變了傳統的固定師生關系,使異地授課,網上學習成為可能。利用互聯網可以十分便捷的得到世界各地的教育資料,實現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網路技術的發展也使無法進入學校讀書的人獲得必要知識成為可能;學生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有網路計算機終端設備便可上網學習,為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奠定了基礎。第三,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種媒體功能的優勢,通過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方式的靈活性,調動學生多重感觀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5、對生活方式的影響。由於信息化建立了一個規模龐大、四通八達的網路通訊系統,從而信息作為最有效、最有價值的資源,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第一,通過網路體系,人類的觀念大大地流通、滲透、互相影響,這將有利於人們按照共同利益協調行為。第二,網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工作方式發生很大變化,由以前的按時定點上班變為可以在家上班,通過網路體系處理各種資料和信息。第三,人們的訪友、購物、會議、娛樂等許多事情都可能通過網路進行;在不遠的將來,人們還可能通過住網路住宅、使用網路冰箱、乘坐網路汽車等,進入科技家庭的生活模式,體驗科技帶給人們的便利。 總之,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發展以及由它引發的社會信息化,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人類社會將進入信息時代。而作為時代的引領著,我們中學生有權利,也有義務充分掌握這門技術,為中國的騰飛,以至於全人類的進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❻ 有沒有人知道「雲計算對於信息系統開發帶來的變革」
一、雲計算硬體投入成本低,硬體方面的維護基本上是不用考慮的。
二、雲計算軟體一般採用的是租用方式,軟體的投入比較低,並且軟體的升級和維護都有專業人員完成,不需要企業另外的投入。
三、一些新興的信息企業提供的免費企業級應用,可以很快的幫助企業迅速的進入信息化管理的時代。
❼ 信息技術對企業管理有哪些影響
1、信息社會給企業生產、管理活動的方式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
2、信息技術將企業組織內外的各種經營管理職能、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
3、信息社會的到來會改變許多方面產業的競爭格局和態勢。
4、信息社會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戰略性的機遇,促使企業對其使命和活動進行反思。
5、為了成功地運用信息技術,必須進行組織結構和管理的變革。
歸根到底,現代信息技術對企業管理的重大挑戰是如何變革管理,改革企業,使其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適應信息社會,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7)信息系統重構會帶來哪些新變革擴展閱讀:
信息技術的社會功能
信息產業
隨著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進展,世界對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長,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對於各個國家、地區、企業、單位、家庭、個人都不可缺少。信息技術已成為支撐當今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基石。
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產業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競相投資、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部門。在過去的10年中,全世界信息設備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增長率是相應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率的兩倍,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關鍵產業。
其中美國經濟在近10年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年均GDP增長3.6%,而電子信息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1.4個百分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得益於信息技術的支撐和信息產業的帶動是不為過的。
信息產業本身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些發達國家信息經濟領域的增長超過了GNP的50%,美國則超過了75%,2000年全球信息產品製造業產值高達15000億美元,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九五」期間,中國的信息產業以三倍於國民經濟的速度發展,主要產品銷量迅速增加,結構調整初見成效,部份關鍵技術有所突破,產業規模已居世界第四位。
2000年底信息產品製造業總產值達10000億元,銷售收入5800億元,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信息產業的增加值佔全國GDP的4%,電子產品出口額約佔全國出口總額的1/5,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代表著當今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信息的重要生產要素和戰略資源的作用得以發揮,使人們能更高效地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推動傳統產業不斷升級,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運行效率。就傳統的工業企業而言,信息技術在以下幾個層面推動著企業升級:
將信息技術嵌入到傳統的機械產品中。
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網路設計技術可顯著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利用信息系統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的科學化,統一整合調配企業人力物力和資金等資源。
利用互聯網開展電子商務。
❽ 管理信息系統的出現對企業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哪些新的挑戰
管理信息系統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要看企業自身現狀和未來需求,據我所知,國內大部分企業上信息化都會遇到很多問題即所謂的各種挑戰,比如人員分工的變動、經濟利益沖突、管理制度變革、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決心、企業員工和系統使用人員的素質等等,每一項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❾ 企業並購後信息系統重構有那些風險因素,如何避免
風險:可能丟失一定的信息,或者管理系統冗雜,
在合並前盡量的規劃好,避免冗雜,分類清晰!
❿ 管理信息系統會給企業帶來哪些競爭優勢
范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 指由廠商的范圍而非規模帶來的經濟,也即是當同時生產兩種產品的費用低於分別生產每種產品時,所存在的狀況就被稱為范圍經濟。只要把兩種或更多的產品合並在一起生產比分開來生產的成本要低,就會存在范圍經濟。
定義
1、指由於一個地區集中了某項產業所需的人力、相關服務業、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給、銷售等環節供應者,從而使這一地區在繼續發展這一產業中擁有比其他地區更大的優勢。
2、指企業通過擴大經營范圍,增加產品種類,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而引起的單位成本的降低。與規模經濟不同,它通常是企業或生產單位從生產或提供某種系列產品(與大量生產同一產品不同)的單位成本中獲得節省。而這種節約來自分銷、研究與開發和服務中心(像財會、公關)等部門。范圍經濟一般成為企業採取多樣化經營戰略的理論依據。范圍經濟是研究經濟組織的生產或經營范圍與經濟效益關系的一個基本范疇。
范圍經濟競爭優勢
1、生產成本優勢
主要是表現為分攤固定成本、降低變動成本。分攤固定成本主要表現為分攤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降低變動成本,主要表現在降低采購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方面。
2、差異化優勢
差異化是指企業提供產品的多樣性,包括產品的質量、功能、外觀、品種、規格及提供的服務等,這種多樣性能使消費者認同該產品並區別於其他企業提供的類似產品。范圍經濟形成的差異化優勢特別明顯,差異化一方面滿足了顧客「多樣化、個性化、差別化」需求,同時,差異化也是企業尋求范圍經濟的出發點和追求的目標。
3、市場營銷優勢
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獲得市場營銷優勢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市場營銷的關鍵在於正確定位目標市場的需要和慾望,比競爭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標市場所要求的滿足。市場營銷強調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和慾望,從營銷理論來說,就是從產品(Proct)、價格(Price)、地點(Place,又叫分銷)、促銷(Promotion)、公共輿論()、政治或權力(Politicalorpower)等方面體現企業的競爭能力。而范圍經濟形成的成本優勢和差異化優勢,體現了企業在產品、品質和價格方面的競爭能力。同時又能在內部建立的營銷平台上,利用原有的渠道銷售多種產品,還能更好地利用企業已經形成的品牌優勢,為新產品開拓市場,使消費者更容易接受,同時也對跟進者形成巨大的進入障礙。
4、技術創新優勢
首先,對范圍經濟的理解和受益,使企業管理層對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更加重視;其次,范圍經濟利益的驅動可以導致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持續的創新活動將使企業在應用新材料、採用新工藝、培養創新團隊、加強市場調研等等方面獲得突破,最終將形成企業強大的核心競爭優勢。
5、抵禦風險的優勢
范圍經濟在成本、差異化、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獲得競爭優勢,實際上是增加了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同時,范圍經濟還強化了企業的「新陳代謝」和互補性(尤其是對於受季節性影響較大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