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信息時代,新生事物有哪些
信息技術的革命將掀起新時代的信息革命,它將徹底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及世界經濟格局,帶領社會進入網路經濟時代。 社會的信息化,亦既是信息社會。信息化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一個新階段, 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等先進技術基礎上產生的。信息化使人類以更快更便捷滲侍的方式獲得並傳遞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消費為主的階段的轉變。有人把信息化歸納為"四化"和"四性"。 信息化的四:▲智能化。知識的生產成為主要的生產形式,知識成了創造財富的主要資源。這種資源可以共享;可以倍增;可以"無限制的"創造。這一過程中,知識取代資本,人力資源比貨幣資本更為重要。▲電子化。光電和網路代替工業時代的機械化生產,人類創造財富的方式不再是工廠化的機器作業叢尺吵。有人稱之為"柔性生產"。 ▲全球化。信息技術正在取消時間和距離的概念,信息技術及發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全球通信衛星網的建立,國家概念將受到沖擊,各網路之間可以不考慮地理上的聯系而重新組合在一起。 ▲非群體化。在信息時代,信息和信息交換遍及各個地方,人們的活動更加個性化。信息交換除了社會之間、群體之間進行外,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換日益增加,以至將成為主流。 2)信息化的"四性": ▲綜合性。信息化在技術層面上指的是多種技術綜合的產物。它整合了半導體技術、信息傳輸技術、多媒體技術、資料庫技術和數據壓縮技術等;在更高的層次上它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的整合。人們普遍用synergy(協同)一詞來表達信息時代的這種綜合性。 ▲競爭性。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進程不同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信息化是通過市場和競爭推動的。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市場競爭是信息化發展的基本路徑。 ▲滲透性。信息化使社會各個領域發生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它同時深刻影響物質文困芹明和精神文明,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牽引力。信息化使經濟和文化的相互交流與滲透日益廣泛和加強。 ▲開放性。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的靈魂,是企業競爭取勝的法寶。參與競爭,在競爭中創新,在創新中取勝。開放不僅是指社會開放,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開放。開放是創新的心靈開放,開放是創新的源泉。 總之,信息化特徵的主要表現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虛擬性、全球性、交互性與開放性。 體會: 信息化不只是現代化的內容之一,它已成為現代化的標志和關鍵。越來越多的人依賴網路,不只是年輕個人,公司,政府都需要網路。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知天下事,也可以隨時隨地的了解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化它不僅是技術問題,而且同時也是一個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影響是深遠的包括 教育,生活,商業,醫學等等
⑵ 九大健康食品有哪些
九大健康食品有哪些
編者按: 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健康問題困擾著廣大時尚年輕的上班族,於是乎我們要懂得健康飲食,才能夠更好的生活與工作。下面就是我為大家搜羅的九大健康食品!
蘋果——抗氧化高手
辦公室里一坐就是八小時,皮膚乾燥、身體缺水,急需健康食物的救援。現在,每天帶一個水果出門已經是很多細心OL的習慣之一。所有的水果當中,蘋果是「平均分最高的了。西方營養學家認為蘋果的營養豐富全面,中醫則認為蘋果是性情溫和的水果,適合所有體質的人食用。營養學家發現一個蘋果可以提供4000~6000抗氧化劑,是機體抗衰老的好幫手。「One apple a day, keep doctors away是眾所周知的西諺。下午三點,能量補充的首選當然是蘋果。
提示:建議連皮一起吃,因為約1/3的營養成分存在於皮內。
胡蘿卜—— 補充皮膚營養素
β-胡蘿卜素主要分布在人體表皮下面和粘膜裡面,以抵禦自由基和紫外線的侵襲,負責保衛皮膚和黏膜健康。β-胡蘿卜素被營養學家們稱為「皮膚營養素,是天然的「防曬霜。夏季到來,辦公室里的你即使是隔著落地玻璃窗,也要留心皮膚不被有害紫外線所傷。每天出門前帶上一根中等大小的胡蘿卜,在最疲憊的下午三點左右吃掉,可滿足機體對β-胡蘿卜素的需要。
提示:大家通常認為胡蘿卜必須熟吃,才能充分吸收其中的β-胡蘿卜素。其實不然,熟吃胡蘿卜可以提高β-胡蘿卜素的吸收率,但並不顯著。而加熱會部分破壞胡蘿卜中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C和抗氧化劑,並且使糖分增加。如果感覺在辦公區域啃胡蘿卜不雅,可以切成小塊,放在保鮮盒裡帶到辦公室,用牙簽插著吃。
核桃—— 提升腦活力
信息時代,所有的競爭最終都是腦力的競爭。核桃是最著名的補腦食物——為它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脂肪酸、抗氧化汪敗劑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特別是亞麻酸和維生素E對改善記憶力益處多多。另外,亞麻酸可以在體內轉化為大腦的主要成分DHA,所以核桃是最適合強腦力勞動者的健康零食。
提示:最好吃生的、帶殼的核桃,現砸現吃,因為核桃仁直接暴露在空氣中時間太長就會被氧化破壞。另外,最好不要吃熱加工後的核桃食品。因為加熱超過70攝氏度,核桃中的亞麻酸就會遭到破壞。
杏仁—— 讓我們更長壽
堅果總是受歡迎的,尤其是在大腦疲憊的辦公室下午三點。關愛健康的你,不妨在抽屜里准備一小袋杏仁,方便隨時補充有益脂肪酸。營養學家發現,杏仁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脂肪酸、抗氧化劑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特別液團是單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和硒元素。位於喜馬拉雅山山谷的巴基斯坦罕什,居住著世界上最長壽的人群,杏仁就是他們的日常零食。
提示:杏仁分為甜杏仁和苦杏仁,甜杏仁大而扁,苦杏仁小而厚。苦杏仁有小毒,不能多吃,一般作為止咳和通便之葯用。研究表明,每天吃20~25顆甜杏仁可以顯著降低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甜杏仁應當連皮吃掉,因為杏仁皮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
雞蛋——天然廉價的蛋白質來源
抗衰老專家建議,在感到餓的時候,第一時間應該補充的能量是蛋白質,而非碳水化合物。雞蛋是比餅干更健康的`零食——既不製造太多熱量,又能為身體提供營養。營養學家發現,雞蛋中氨基酸的比例與人體極為接近,被稱之為氨基酸「黃金比例。而一個中等大小的雞蛋可以提供5克左右的蛋白質,非常適合作為一個Office break的健康小食。
提示:DHA和卵磷脂都含於蛋黃中,所以吃雞蛋不要丟掉蛋黃。一個誤區認為吃雞蛋會升高血液里的膽固醇含量。其實,對於青壯年人來說,每天吃1~2個雞蛋還是健康必需的。
黑巧克力——人人都愛的快樂食物
黑巧克力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養心食品,同時也是讓我們的味蕾和大腦一起快樂的食物。黑巧克力中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脂肪酸、抗氧化劑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特別是蛋白質、膳食纖維和生物類黃酮,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屬於優質抗氧化食品。
提示:普通巧克力只含有少量可可粉,其餘成分為糖、油脂及添加劑,不但對血管健康不利,多吃反而有害。所以,提醒自己只吃純黑巧克力才是聰明之選。
豆漿——辦鬧陵橘公室補水最佳選擇
下午三點正是為身體補水的好時間。除了你熱愛的咖啡和茶飲,一杯豆漿是更好的選擇。營養學家認為大豆是唯一營養可與肉食相媲美的植物,有「植物肉之稱——大豆富含優質蛋白、卵磷脂、異黃酮、低聚糖等營養素。
提示:豆漿還是安全的植物雌激素的來源,是非常健康的女性食品。如果喝豆漿不方便,每天讓自己吃一小包豆類食物也是一個備用選擇。
葡萄——保護血管的健康飲品
紅葡萄(或紫葡萄)富含多酚,特別是在皮和籽里,又尤其在籽里。葡萄籽的提取物含27種原花色素(OPC),其抗氧化能力是維生素C的20倍,維生素E的50倍。英國著名營養學家帕特里克·霍爾福德發現,葡萄也含有過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健康食品。美國諾貝爾獎得主路易斯·伊格納羅認為,紫葡萄汁與紅葡萄酒中的多酚含量相當,保健作用也相當。這對不喝酒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提示:建議吃葡萄連皮帶籽一起吃。研究發現如果每天喝兩杯紫葡萄汁,可以大幅度提高血液中一氧化氮的水平,預防血栓的形成。
果蔬汁——補足身體所需的每日蔬果
水果和蔬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活性酶、葉綠素、膳食纖維和天然植物化學物質,特別是抗氧化劑。營養學家建議我們每天至少要攝入七種不同的蔬果。忙碌的職業人通常無暇完成這個任務。幸運的是,市場上出現了很多蔬果混合汁,方便忙碌的你隨時補足身體所需的營養。
提示:一般來說,蔬菜的營養價值超過水果,水果不能代替蔬菜。深色蔬菜比淺色蔬菜更有營養,葉子的營養大於根莖,葉菜的營養價值大於瓜菜。你可以根據當天所攝入的蔬果種類靈活決定選擇何種成分的蔬果汁。
OL必備 越吃越瘦的減肥食品
抗衰老抗癌食品——西蘭花
推薦理由:西蘭花富含抗氧化物維生素C及胡蘿卜素。科學研究證實,西蘭花是最好的抗衰老和抗癌食物。
最佳蛋白質來源——魚肉
推薦理由:魚肉可提供大量的優質蛋白質,並且消化吸收率極高,是補充優質蛋白的最佳選擇。同時,魚肉中的膽固醇含量很低,在攝入優質蛋白的同時不會帶入更多的膽固醇。有研究表明,多吃鮮魚還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降脂食品——洋蔥
推薦理由:洋蔥可清血,有助於降低膽固醇。
保持活力食物——圓白菜
推薦理由:圓白菜維生素C含量很豐富,同時富含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讓消化系統保持年輕活力。
養顏食物——新鮮果蔬
推薦理由:新鮮果蔬中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E。胡蘿卜素是抗衰老的最佳元素,它能保持人體組織或器官外層組織的健康,而維生素C和維生素E則可延緩細胞因氧化所產生的老化。
⑶ 信息爆炸時代,如何才能找到最有價值的信息
互聯網50年,打破信息壁壘,讓這個世界原有的信息生產、傳播、分享機制發生巨變。
新事物總是這么美妙,雖說帶來了信息爆炸,同時互聯網也給予了解決方案,推出幫助我們篩選信息的 「 推薦演算法」 ,根據每個人的個人興趣和需求,從而進行個性化信息推薦,然而我們並不欣喜於被各種平台 「讀懂」 。
說好的 「個性化信息流」, 為什麼會變成 「信息肥宅水」 ?
這也是在年初騰訊研究院第二屆年度論壇里,網民們根據互聯網發展20年,票選出的「最焦慮、最關心」的十大問題之一,也被稱為 「互聯網20年大哉問」 。
信息流就像護膚品,天天用,但不能多。
判斷信息的重要性是一個高級的大腦功能,它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環境,也控制著人們的注意力和學習能力。
在去年的文章《 如果用看待食物的方式看待信息,你會做出什麼不同的選擇? 》也提到:食物和信息一樣,都通過某種形式或形態進入身體,食物是通過胃進行消化,而信息則是通過大腦處理。 從這個角度看,信息是我們大腦的「食物」
我們的腸胃「吃」食物;
我們的大腦「吃」信息。
那麼,我們能否用對待「胃」的態度,來對待我們身體的司令——「大腦」?
食品里有 安全食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垃圾食品、有害食品 等分類標准,我們可以通過它的生產來源、成分、原料、廠商等多個維度進行區分。
那些我們每天都接觸卻不那麼在意的「信息」, 它們究竟屬於哪些 「 食品類別」,營養幾何 ?
每多思考一步,對於大腦都是一次鍛煉。
信息,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20世紀40年代,信息奠基人香農(Shannon): 「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 ,但到了21世紀,信息同時也增加了不確定性——「 真偽難辨」 。
傳統媒體商業模式正在瓦解,如今 人人都是自媒體 興起,信息生產的門檻大大降低,這樣一來信息源的生產者,早已不全是記者編輯。再加上,信息的傳播媒介也在更新迭代,就暴露了一個大問題,容易失真。
當互 聯網發展到一定的高度,瓶頸就是真實性。
每個人都掌握了真相的重要一面。 在各大社交、信息流平台里的任意一個人都可以發表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形式發表自己的觀點,都可以作為信息傳播的「源頭」,甚至有可能成為 「熱點」 ,引起大眾狂歡,這時所謂的 「觀點」 就可能慢慢變成了多數人以為的 「事實」 。
這無疑對多數人的接收信息增加了難度,需要在接受某條信息前,再進行多一步操作——「 辨別真假」。 正因為懶得去辨別真假,這一步其實隔絕了一批又一批人。
人類本質上對「信息」是有生物性需求的。但 比起「錯誤的信息」,人們更害怕接收不到信息。
所以,當錯誤的信息成為唯一信息來源時,我們也會更傾向於接受和相信。 久而久之,長期處於一個被信息隔絕的環境里,人自身局限性會自內而外開始顯化,扭曲對真實世界的認知。
這是一個信息量級指數化,思考質量卻淺層化的時代,對於海量的信息,不辨來由、不假思索地汲取逐漸成為我們的常態。
同時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
大腦接收信息的帶寬是有限的,每天的時間更是固定。
我們的「大腦」最初的演化是沒有目的的,更不會考慮到這個「信息時代」,它在演化的初始階段根本沒有想到會有今天,接收、處理的信息成千上萬倍地指數增長,被浩瀚的信息海洋所淹沒。
如果從食物的角度來思考,單個個體的問題主要不在於生產者,沒有人會說食物過剩。但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個 「攝入」 的問題。
當信息「過 載」,就要開始「過濾」,去發現「什麼更重要」。
像對待胃一樣去對待大腦,更應該開始思考自己的 「攝入」, 審視自己每天所接觸到的信息,編織自己的 「過濾網」。
與其盲目追隨大腦自動化的過濾機制和偏見,還不如建立我們自己的「信息過濾器」。
這也是過去兩年裡,我所做過最重要也最正確的事情。
我們的「信息環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不能孤立封閉地生存和發展。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一個危機,你會注意到一些事情:那些在微博上關注你的人不一定會過來坐在你身邊。你在微信上的好友也不一定會幫助你去解決這個問題。
只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和你有真正緊密聯系的朋友才會幫助你,同時在不經意間會潛移默化地塑造、影響著雙方的決策質量,人與人之間就是這么奇妙。
接觸最頻繁的那幾個人,就是自己「信息環境」最重要的構成。
當一個普通人由於信息過載導致無法消化信息,甚至無法辨別信息來源可信度時,他最可能做出, 也應該做出對他成本最低的選擇,更可能是相信自己身邊最親近或最認可的人。
但如果你所處的信息環境里,有嚴重信息缺失甚至信息扭曲,那能夠作出正確決策就是小概率的事件。
如何讓自己的「信息環境」有所改善?
1、打破信息閉塞的束縛,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信息環境」多一點覺察。
要意識到自己面對這個世界的諸多應對方式中,有多少來自於哪些人的影響,又有多少是只來自於自己內心。
2、其次,你是有選擇的。
你所選擇閱讀和傳播的信息,造就的就是你的信息環境。 你怎樣選擇,信息環境便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You are what you read」。
當你選擇做明智的信息消費者,支持好的內容,信息環境就會越來越好。當你選擇做吃瓜群眾,沉湎於標題黨和謠言,信息環境只會越來越糟, 這到底是還是一個循環。
3、最後, 為自己的「信息環境」投資。
盡量成為個別高質量信 息渠道的付費用戶, 支持生產優質內容的機構和個人,優質的讀者和作者更是一個相互影響、雙向塑造過程。
另一方面,最有價值的信息,往往是被擁有者隱藏起來的,只在特定的圈層內傳播 ,這樣才可以保持創作者本身的長期競爭優勢。所以,不能光被動接受外界的信息,要主動探索優質信息源,否則將淪為那些一味迎合,投讀者所好的媒體的受眾。
擁有互聯網的這20多年,社會信息傳播結構一直在變化升級,導致社會資源的流動方向也隨之一直在變,由此帶來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
整個社會財富分配的模型其實一直在變 ,機會真不少,自己看不到並不能說明不存在。
互聯網打破了信息的壁壘,讓全世界每個角落的人,都有機會獲悉全球各地正在發生的事情,看到更大的世界。但問題是信息海洋不僅把人淹沒,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迷惑,真相到底是什麼。
「信息素養」或許 是我們在信息海洋里的一個救生圈。
美國技術活動家Johnson 在《信息食譜》書中提到的兩條核心建議:
1、Consume deliberately。我們要主動,刻意地去消費某些信息,哪怕我們不喜歡。
2、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我們要去獲取新的信息,而不是去為自己的舊觀點尋找支撐。
「信息素養」 簡單地說,面對洶涌的信息海洋,能夠做出一定 「回應」 的能力:
1、主動探索自己需要的信息
思考是一件主動的事情,思考得多了,自然就會獨立思考,深度思考,脫離量去追求質的提升, 這是逐漸思考的過程。
同時也必須掌握一些必備的搜索技能,知道信息在哪裡遠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多搜索一步,信息質量高一點。
2、信息渠道豐富多樣化
在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微博等地方,每天都能讀到一些帶著 「有色眼鏡」 的內容,也就是帶著某種偏見的內容。
因為只要稍加基於人性的營銷技巧,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就會被植入一個錯誤觀點,可能在往後的某個場景不經意觸碰開關,導致一些意外事故。
3、高效辨別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對於信息源來說,我們應該學會選擇和辨別。不可靠、信噪比低的信息源少看,用自己的 「過濾網」 進行過濾。
那麼,面對各種媒體渠道的熱點文,我們該如何辨別內容的可信度?
可以參考以下角度:
1、作者是否體現出對「常識」的了解。
2、文章的內容以「事實」為主,還是以「個人觀點」為主,事實支撐點有哪些。
3、文章所體現的思維脈絡是否有「邏輯」。
4、文章整體的出發點是「揭示客觀存在的事實或問題」、「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還是單純地「宣洩情緒」。
——呦呦鹿鳴
這個主要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認知過程, 也就是持續地輸出遠比單向的輸入更重要,只有 「入局」 ,參與到內容創作的過程,才能正在體會到信息產業鏈是如何運作的。
這幾年在持續地寫作,確實是個相當不錯的輸出模式,但到了今年,才算是真正「入局」,年初到了一家內容主導的平台,親自參與到其中,才更深刻理解到 一個「信息工廠」內部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同時也明白了一件事, 但凡真正參與過媒體相關行業其中的人,其實對這些熱點文更容易無感。 他們會更清楚:
這些熱點文背後的一個個光鮮亮麗的故事,不過是現代「信息工廠」內部一環環流程而已。
以上便是如今我在這個信息時代的生存指南:
信息在媒介的 傳播過程中終究會「失真」,我們要接受「信息過載」這一既定事實,重視並改善身邊的「信息環境」,努力去提高自己的「 信息素養」,擁抱這個大時代。
理解這個世界運作的規律,不必去羨慕那些媒體吹捧的大人物們,不斷靈活地調整自身的定位,以較小的代價獲得實際上的舒適平和,這真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推薦閱讀:
君子知命不懼,日日自新
27歲 | 處處失火,處處救火
盲人摸象 | 做好盲人,當好大象
在「騰訊們」中槍前,請讓子彈飛一會兒
⑷ 信息時代的社會特徵是什麼,代表的產品有哪些
信息產業化帶動製造經濟向信息經濟的轉化,而引起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革命
信息化是從有形的物質產品創造價值的社會向無形的信息創造價值的新階段的轉化,也就是以物質生產和物質消費為主,向以精神生產和精神消費為主的階段的轉變,人們的文化價值觀念正在轉向更強調社會資源、知識資源、政治資源以及人力資源,在信息化這個新時代,人類生存的一切領域,在政治、商業,甚至個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分配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