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供應鏈金融中,如何解決融資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呢
如果遇到融資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我們可以及時通過登記融資信息或者通過及時改正這種信息來彌補一下。而且融資信息不對稱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這可能導致我們的融資失敗,所以要及時拯救。
『貳』 《薛兆豐的經濟學課》:信息不對稱
真實的市場之所以奇妙,就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利用信息不對稱人們可以掌握先發優勢,信息不對稱的表現有如下:欺騙、偷懶、逆向選擇、道德風險、敲竹杠等等。比如二手車市場,如果只有賣家知道每輛車的質量,買家只知道區間概率,不知道具體每輛車的質量,那最終的結果是整個市場崩潰,因為買家不願意花不透明的錢去買不知道質量的車。以此類推,人與人不是天然互信的,高品質的產品要彰顯出來,與低品質的產品區分是需要成本的,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劣幣驅除良幣。
區分開劣幣和良幣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主要辦法。
那什麼是良幣,什麼是優質呢?優質首先是指質量穩定如一,也就是勻質,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不能波動劇烈,這個要素就要求我們的管理、流程以及人員都保持優質的水準;其次是性價比相當,一分錢一分貨。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通過哪些方法逐漸建立信任,克服信任不對稱造成的障礙呢?
1、重復交易。最好的辦法是首次交易時我們利他誠信,往後的交易就按照對方的態度來博弈,如果對方背叛我們則我們也背叛,對方合作我們也合作,這樣時間久了,就會重復交易,這個的前提是要有重復交易的機會才可以。
2、通過第三方的背書。交易雙方互不信任,那通過第三方的背書擔保就可以克服信息不對稱,比如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快速擴張,很大的原因就是用平台的力量解決了信任問題。
3、增加產品的附加成本。好東西運到遠方去的定律,都是品質更高的產品才配得上更高的附加值。
4、實施質量保證。比如常見的三包,包修、包退、包換。除了實施三包外,廠家還會提供延保服務,通過延保服務來篩選用戶。比如願意花大價錢來把產品遞延到3年保修期的用戶,甄別出這些用戶後,廠家就不需要生產出要求過高的產品了,根據優質的定義,哪怕是為了提高質量,也不應該做無止境的投入,當邊際成本上升到與邊際收益相等的時候就應該停敬弊陵止。
5、共享合約。交易時有些產品的質量比較容易判斷,而有些產品的質量不容易判斷,無論事先規定多少維度,都很難保證產品的質量,這個時候可以簽訂共享合約,比如書稿。
6、沉沒成本。我們故意付出一些不必要的沉沒成本,就會讓別人相信我們會長期幹下去,就能夠取信於人。比如喝酒,喝很多的酒。比如質押人質,抵押資產等等都是。
7、廣告代言和形象打扮。很多商家花大價錢請明星做代言人,為他們的產品做廣告,為什麼呢?一方面是花巨額費用來取信消費者,表明自己對產品質量的決心,因為這些錢最終都是消費亮戚者買單的,它買來了廠家的商譽,如果質量不好,消費者是不會買單的,那之前的巨大的廣告費支出就打水漂了。
8、特許經營合同。以不平等合約保護真正的弱者。因為每一家加盟店都會對其他的加盟店有很強的「負的外部性」,也就是說如果一家加盟店為了自己的一點好處缺斤少兩,損失的是卜纖整個品牌的商譽以及其他加盟店。
9、垂直整合供應鏈以保障管道產品的質量。
10、以多樣性損失換取產品可靠性。
婚姻經濟學也是信息不對稱的典型之一,人們用風俗習慣來替代婚姻合同條款。因為婚姻太復雜了,人們就用婚約來確定,而具體的條款都在日常的風俗、社會輿論以及生活習慣中。
信息不對稱如何才能讓防範的成本最小呢?漢德公式可以幫助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B<P*L。B是避免意外產生的成本,P是產生意外的概率,L是意外產生的損失。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監管也是要看邊際效應的,監管本身也要引進競爭。
總結:
信息不對稱是很多有前驅眼光賺錢取得的第一桶金的原因,之後才是不斷的創造價值。如何用信息不對稱來發展壯大,或者說找到勢能,是一個需要不斷刻意練習,深度學習的過程。
信息不對稱讓社會構建了很多人際關系准則,這也是人類文明之光。比如合作和協同。
『叄』 普通人如何正確利用「信息的不對稱」
當今的社會全然已經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了,一條信息從誕生開始就有了它自身的價值,傳遞信息也可以產生價值,分析信息也可以產生價值。特別是在資本市場里,信息的價值往往可以得到更好的體現(提現)。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誰誰誰提前知道某些內幕,提前埋伏從而可以從市場里賺取巨額差價,牟取暴利,這里就明顯的涉及到「信息的不對稱」了。
我們首先來看看「信息的不對稱」的定義: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 逆向選擇 (Adverse Selection)。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如醫療保險,買方通常擁有更多信息 。
在這里,我嘗試從三個面來分類理解什麼是信息的不對稱。
1. 「信息的知曉不知曉」屬於信息的不對稱。
2. 「信息的早知曉與晚知曉」屬於信息的不對稱。
3. 相同信息的分析處理,獲取的「不同的加工信息」也屬於信息的不對稱。
我以今年A股資本市場的里最熱門的板塊「雄安新區」為例來說明一下。
今年4月1號,也就是清明節假期期間,新聞聯播里的一則關於國務院正式成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在投資界里炸開了鍋。從4月5日節後第一個交易日開始,被市場錨定為正宗雄安新區概念股的股票——京漢股份,金隅股份,冀東晌岩運水泥,榮盛發展等開啟連續一字板模式,這些股票的股價短期直接翻倍,賺錢效應爆棚。連續縮量一字板的股票,散戶其實是沒有機會參與進去的,吃肉的是節前就持有這些股票的股東,而這些「資產翻倍」的股東中,有些是純粹被好運砸到了腦袋,而有些是提前獲得「內幕消息」。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成泉資本」了,這家有中信集團背景的投資公司旗下的基金竟然剛好全部重倉了「雄安新區」概念股,並且在這些股票開板的最高點全部清倉出局,短短數個交易日,獲利接近10億人民幣,從此一戰成名!這就是標準的,利用信息不對稱的第一層——「信息的知曉與不知曉」來獲利的一個案例。此後,通過和圈內各位朋友的交流發現,其實這次雄安新區規劃的保密工作總體做的算是相當好的了,即使如此,也無法完全避免有「老鼠倉」的出現,資本市場里有特殊渠道獲取特殊信息的人永遠都有,宴梁這一層級的信息不對稱優勢,對於絕大多數散戶是不可能擁有的,所以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第二,三點上面。
第二點——「信息的早知曉與晚知曉」字面意思比較好理解,雖然普通人不太可能知道重大事件的內幕,但你可以在內幕被公開的第一時間看到它,這個「第一時間」的知曉相對於「第二時間」知曉的人,你其實就擁有了「信息不對稱」的優勢,資本市場里就是手快的賺手慢的人的錢,這里常指短線操作。所以,獲取最快一手消息的渠道你要知道,比如時刻關注各大金融門戶網站,東方財富網等,關注重要相關人員的推特,微博等社交賬號,做交易的時候這些網站是要實時保持打開狀態的,手機APP里也設置成消息提醒。
第三點——處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這才是人與人之間真正拉開距離的地方。相同的信息有人認為是特大利好,有人認為這只是一條中性消息,而有人甚至判斷為利空,這些初步判斷直接會指導自己接下來會如何操作。還是以雄安新區為例,看到這則消息,聰明的投資者會在無法參與一字板股票(基建類為主)的情形下,提前挖掘出和雄安次相關的股票(環保治理,地下管網為主)買入。有一部分棗慧人認為這則消息只是一個規劃,上峰並沒有落地的政策出台,選擇不參與。還有一部分人認為這只是「京津冀一體化」的一個分支,主力借利好出貨而已,趁著拉升,在頭兩個漲停板上交出了籌碼。其實以上這些操作的本質,是交易雙方在進行無休止的信息博弈而已。最後的結果,回過頭來看,才發現這是一則真正的「超級大利好」,受市場主流資金的熱捧,賺錢效應極佳。那麼如何對信息做到「最終可能大概率是正確」的分析,僅從個人經 驗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是:
我職業參與證券,期貨市場有些年了,今年開始關注區塊鏈市場的機會,可能因為操作風格的關系,對「消息」特別敏感。近期給我的感覺是,區塊鏈市場對「消息」的反饋時間相比成熟市場要慢一些,滯後性明顯。可能是因為參與人數的數量級還是不夠龐大,消息傳播的頻次還不夠多,也就是說,起碼這個市場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投機」機會還是很大的。另外看到「投機」這兩個字,千萬別定性它是個貶義詞,我們拿真金白銀投入到市場里的目的都是能在市場里長期持續盈利,需要正確看待所有能持續盈利的方式,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價值投資」外,其實我同樣認可價值「投機」的邏輯,頭腦里能同時運轉著兩個「操作系統」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其實市場里有一部分成功的非技術派的短線高手,他們對於「價值」的研究一點都不比「價值投資」者少,頂級高手的短線投機比拼的是邏輯和理解力,並非純技術的K線均線之類,關於這方面以後有機會再展開來細說。
總而言之,「投機」也好,「投資」也罷,我們不可能不犯錯誤,而且會經常犯錯誤,關鍵是重視市場給你的反饋,同時加強對投資品種的理解。市場永遠都是對的,在市場面前我們永遠都是學生,我們必須時刻保持對市場的敬畏之心。最後,在這里特別適合引用下笑來老師常提起的Ray dalio的金句,
『肆』 初識信息不對稱
最近聽了薛兆豐老師的得到課程的信息不對稱模塊,嘗試寫一些信息不對稱的內容,真寫時發現信息不對稱學問很深,感覺完全沒有入門,先做些記錄為入門做個准備
網路的解釋:」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薯拍帆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
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如醫療保險,買方通常擁有更多信息。
1.重復交易
克服信息不對稱第一個最常用的辦法,是重復交易。」一切的信任起源於重逢,在沒有重逢的地方是沒有信任的。」,這是德國社會學家魯曼觀點。在一個小的團體或者一個大的社會中,通過反復的溝通和合作來建立信任。在過去,人們生活在熟人的社會里,祖祖輩輩都相互認識,誰有不地道的事情,總可以通過熟人網路找到他,通過信息不對稱獲利對於其以後的長期收益來講是非常不劃算。
事實上,即使雙人不是熟人關系,交易中如果有欺騙行為,可以發生一次、兩次、三次,但肯定不會持續發生。旅遊景區的很多商家,就充分利用信息不對稱來獲利,用低質賀冊的商品、服務通過高價來獲利,打的就是反正你只會來消費一次的牌,一次就要賺個夠。但其實長遠看,商家的口碑是可以通過互聯網工具大眾點評等積累和傳播的。
2.第三方背書
如果買家和賣家都不互相信任,可以通過中間人做擔保,來克服信息不對稱的障礙。支付寶就是解決互聯網電商交易中信息不對稱的一個偉大發明,通過支付寶來解決付錢後賣家不發貨的信任風險。
3.通過增加附加成本信號
人們會通過一件產品所配置的附加值高低,來判斷產品質量的高低。例如,在生意場合,豪車其實就是對老闆起到了一個背書作用,說明老闆對經濟上的自信,是經濟運轉良好的一個信號,最後,如果老闆真的沒錢了,把車抵押了也能收回一點成本。
信息不對稱增加了交易的成本,因此在社會交易中都會盡量去克服信息不對稱。由於信息渠道和信息處理能力的差異,信息不對稱是客觀存在的,上面的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對稱。相反,在競爭的關系中,競爭雙反會通過各種方法去製造信息不對稱,以便在競爭數雹中獲得有利地位。
『伍』 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一定意義上說, 稅收管理的一切活動無不圍繞著信息而展開,無論是對外的徵收管理,還是內部的行政管理,無非是為取得和利用信息。 稅務機關根據信息向納稅人征稅,根據信息進行內部管理。因此,從管理學的角度看,信息是稅收管理最基本的要素。 一、稅務信息化克服稅收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的基本機理 稅收管理的一切問題,不外乎包括兩個層面四種情形的信息不對稱。就總體情況而言,在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稅務機關總是不如納稅人更了解其應稅信息,因而妨礙「應收盡收」;由於一些納稅人不願花足夠的時間學習納稅知識,或者稅務當局的信息服務提供不足,存在納稅人不能及時、准確地了解納稅須知的信息,因而妨礙「應納盡納」。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不僅直接影響稅收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可能通過導致信息優勢方的「道德風險」加劇影響。 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共享性。信息的取得、傳遞可以跨越時空,信息傳遞的邊際成本接近零,從而壓縮信息不對稱的時空;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增值性,利用原生信息可以派生出新的有用信息,信息使用的邊際收益在很大區間呈遞增,從而抑制「道德風險」。 稅務信息化,使稅收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發生根本改觀:依靠向外聯通社會信息網絡,稅務機關掌握納稅人應稅信息的能力得以增強,促進「應收盡收」;依靠網際網路站、聲訊等互動服務形式,納稅人獲得信息服務和納稅服務日益充分、便捷,促進「應納盡納」;依靠內部廣域網路、信息系統,稅務機關內部高層,可以直接從基層取得信息並增值利用,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掌握真實稅源,統一的信息系統保障統一執法、公平稅負。 二、稅務信息化的主要問題 1.信息的「體外循環」。主要表現為人工錄入被動取得的納稅人申報表信息,而納稅人提供基本信息、財務信息、生產經營信息不全,或未納入資料庫。這是因為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對納稅人涉稅信息源的可控性還相當弱;盡管《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已對建立、健全稅務機關與政府其他管理機關的信息共享制度, 金融機構、工商等部門依法如實向稅務機關提供涉稅信息等作出了規定,但由於具體操作辦法尚未出台等因素,第三方信息提供機制難以落實;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和其他有關單位的信息技術應用程度通常較低,往往以人工方式提供信息,使稅務機關錄入信息工作超負荷。這都造成稅務機關掌握的信息不完全。 2.信息甄別能力弱。表現為初次甄別即納稅評估功能弱,以及二次甄別即稅務稽查的功能弱。這是因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稅務機關難以利用第三方信息,以及納稅人信息,進行邏輯上和法律上的比較;以人工手段實施納稅評估又不足取,因為人工的納稅評估只能進行簡單的核實而無法進行大量的復雜計算;初次甄別弱必然造成二次甄別難,核實難的問題必然導致查實難。 3.信息利用「低附加」。表現為預測、決策功能弱。在徵收管理上,徵收電子化水平高於其他環節。在行政管理上,信息化局限於公文、管人、管物等事務性應用。這是因為信息利用的基本途徑是建立數量分析模型,目前資料庫中已有信息不一定完全符合模型需要;信息化建設較多地表現在技術被動地模擬人工,使技術對行政管理的影響不足;稅收管理理論與方法滯後於實踐。 三、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措施 1.貫徹落實《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提高信息外聯度,擴大信息覆蓋面,掌握充分信息。 2.提高數據集中度,進一步增強稅務機關內部層級之間的信息對稱度,增強執法的統一性和稅負的公平性。 3.推廣「12366」納稅服務熱線,推行多元化申報和網路化繳庫一體化服務,使納稅人獲得更好的納稅服務,維護納稅人權益。 4.加強人機結合的納稅評估,實行納稅人信用等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進納稅遵從。 5.在有條件的地方試行開發應用決策系統,以及標准化質量管理,以稅務信息化推進稅收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
『陸』 如何看待信息不對稱
想起這個話題,是因為最近跟人聊到找關系辦事的問題,找關系找的到底是什麼,這不禁讓我們產生了新的討論,原來我們找關系的本質,是 在解決三個問題,一是獲得真實信息,二是建立信任與連接,三才是我們通俗所說的辦事。
權力是賦予給責任的,但權力的本質仍然是信息不對稱 ,這里的對稱就不是單一的真實和虛假的對稱了,信息量的大小,信息傳遞的順序,信息被賦予的意義等可能都決定雙方的地位與權力關系。在一個企業中,同一職級所獲得信息也是相應一致的,職級越高的人信息相對更完善,真實,准確,也會有更高的優先知情權。
那麼,到底什麼是信息不對稱呢?
這就是筆者今天想探討的問題,信息不對稱,知與不知是不對稱,知真知假是不對稱,知多知少是不對稱,知道的先後順序也是不對稱,其實我們要是歸歸類,你會發現,信息傳播的過程,其實就是通過渠道到達受眾,信息不對稱基本上就是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信息傳播渠道,比如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站得遠的和站的近的接收的強弱就會有所不同,比如《天才槍手》的東西方時間差GMAT考試,時間、距離、地域經常成為這類信息不對稱的常見顯征;二是不同受眾受限於自身不同條件(知識、技能、經驗、出身等等),所能接收的信息解碼方式便會不同,也就造成了所獲取的信息離原貌有所不同。
傳遞不對稱,通常是信息渠道通達性不暢。
由於傳播渠道失真的信息不對稱行業,通常容易被互聯網所改變,比如淘寶,大眾點評,解決了商家與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比如豬八戒網解決了擁有技能和需求技能服務的信息不對稱,比如58同城、趕集網、滴滴打車,婚戀網站,摩拜小黃,你會發現,互聯網最擅長解決的便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因為信息呈現的邊際成本極低,所以它們普遍能夠解決傳播渠道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所以,互聯網+,其實是幹掉信息不對稱,提高信息流傳遞效率,一些降維思考的企業成為了細分領域的互聯網創業者,如基於傳統行業的擾殲找鋼網、農產品電商、奢侈品、化妝品等等。那麼除了信息傳遞平台這一類型,還有什麼渠道上的不對稱呢?比如傳播快慢的問題,天氣永遠不是一瞬間就晴轉陰或者陰轉晴,而是在一定時間內變化如此,股市中的消息先得者,證券中的內幕交易,匯率的時間差,比特幣的漲幅跌幅,政策先知與投世李運機投資者,黃牛與你的先後得知准確信息....都是渠道信息不對稱的表現。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節約了信息獲取的時間成本。
受眾條件不同,所解碼信息也不會完全對稱。
我們會發現,就像一顆子彈打出槍膛,除了受傳播渠道的影響之外,也受到接收信息者的局限,有的人輕傷,有的人重傷,有的人耳邊一震,有的人一槍斃命,這里的每個受眾的有限條件,便是造成不同信息不對稱的另一大要素。
比如一些定倍率高的行業,通常並不是因為信息傳遞不暢而很貴,而是受眾局限自身條件無法完全解碼還原真實信息,比如紅木、玉石、沉香、古玩、手辦、一些葯物、化妝品、保健品等等。舉個例子,同樣都是保健品,老人的上當幾率就搜梁會高於年輕人,可能信息傳播渠道都一樣,但是因為老人不會上網或者說經驗水平局限了他們獲取真實信息的能力,也就自然容易上當了。
騙這個字是最常見的信息不對稱,有句三流網路語說「你能騙到的人,都是信任你的人」,其實也從側面說明了這個問題,騙子其實是在利用不同的受眾條件製造信息不對稱行騙,我們經常在電線桿上看到「重金求子」等類型的廣告條,故事毫無邏輯,甚至破綻百出。如果你看明白了上文的利用不同受眾條件的信息不對稱,你就會明白,其實騙子只是在篩選客戶而已,他能騙到的,恰恰就是第一步相信信息為真的群眾,從而好繼續行騙,而第一步就完美無缺的故事,只會徒增之後的工作量,因為他們就不知道哪些還能用信息不對稱繼續跟進行騙的了。
永遠不可能做到絕對的信息對稱,大海平靜,也會一直有浪花。
那麼,真的有完全信息對稱的時代來臨么?其實是不然的,互聯網拉通了線上下的信息流對稱,但是也會產生新的信息不對稱,比如網路的競價廣告,阿里的雙十一直通車,360的流量分發平台。無論產生何種平台,在一定程度之後,便會隨著新信息的傳播而重復之前的步驟。
換而言之,沒有絕對的信息對稱。我們需要弄明白的是,要想實現信息對稱,其實需要的是信息的真實,准確,全面,以及傳播渠道的暢通(時間、地域、距離等維度)。當我們感到信息不對稱時,尋找盡可能通暢的信息傳播渠道,將受眾的解碼條件與信息生產者的編碼條件所拉通,便會更好的解決問題。
1.籃球架與廣告牌
我們看這則廣告會很有意思,廣告板上被畫上了籃球架的立面,即使上面沒有放上真實的籃球架,而是畫上去的籃球框,也會讓人耳目一新,讓人駐足拍照。如何因地制宜生產這樣的內容廣告呢?我們可以看看,其實我們可以這樣來找步驟,先拆解現狀物,形狀,顏色,大小,整體與局部,再找相似物,最後找到連接點。這篇的籃球框,其實是廣告板--板---籃球板。
2.漢字的廣告表達
其實漢字的廣告有很多玩法,我們之前講過的有圖形與文字的轉換,文字與符號的轉換,標點符號的使用,填字與藏頭的寓意,包括字的加減法,這里又出現了字的刪減,這有什麼啟發呢?那就是,當你要表達某個產品可以祛除或者增加的時候,可以用圖形加文字的方式做一個轉換,文字轉為圖層,而圖片轉化為工具,來實現新舊寓意的對比,從而做出創意表達。
3.刷床毯的毛刷與小狗
表達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很多產品也是表達本身,這只像是小狗的毛刷,就讓毛刷本身的意義進行了多重解構,即賦予了它除了使用價值之外的寓意,是一把毛刷,也不僅僅是一把毛刷,它還有觀看價值,也就讓這件小玩意變得有趣了起來。想想,如果這里不是小狗,還能用什麼呢?這腦洞就大大了,貓,獅子,兔子,凡是有毛的小動物都可以嘗試,讓毛刷變得跟原來不一樣。
『柒』 消除「信息不對稱「的3種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信任的建立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怎麼獲得他人的信任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在工作中如果得不到上司的認可(信任),那基本與升值加薪無緣。同樣在我做一些重要事情時,總會涉及到與他人合作,有時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依賴於他人或某些組織,那如何保證我們所選擇的人/組織是「靠譜」就十分關鍵。正如網友們所言「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說的就是合作對象的重要性。
無論是想要取信於他人,還是要選擇可靠的個人或組織,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信息不對稱。我們到一個新的工作崗位,一開始領導不委以重任,是因為他們對我們不夠了解;在沒有掌握足夠的可靠信息前提,他們是不會隨意用人。同樣,在就業及選擇結婚對象時,我們會十分謹慎,是因為這時選擇機會成本很高,而要獲得對方足夠的信息,是沒那麼容易的。在經濟學中「關於信息不對稱」的理論有很多,其中消除信息不對稱最常用的方法有三。
①通過重復交易了解對方,建立信任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交易活動是經常發生的,多次交易後,我們就能了解一家店,或一個產品是否靠譜,質量是否有保證。所謂的熟人好辦事,其實說的也就是利用重復交易了解對方,消除信息不對稱。
但要指出的是利用重復交易消除信息不對稱,主要針對交易頻率較高市場。在面對一次性交易時,比如購房,購車,重復交易顯然就有些無能為力。很多購房者都有這種經歷,買房前售樓小姐把客戶當上帝,把樓盤吹到天上,可當顧客付完款後,卻發現之前承若的很多東西都沒法兌現。
②第三方背書
如上所述很多交易我們沒法重復且多次交易,如果在雙方不是很熟悉,且不是很信任的情況下,交易很難達成。這時候如果有個雙方都找到一個信的過程人或者機構來做擔保,交易就可以進行。金融行業的銀行,現在新興的類似淘寶、亞馬遜、京東等電商平台本質上就是利用自己的背景充當第三方中介,促成各種交易。
③發信號——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通過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降低信任成本。附加值高的產品就必須有相對優質產品——較高的附加值意味的更高的邊界成本,如果產品的質量不穩定,則意味著產品邊界收益無法覆蓋產品的邊界成本。這里以汽車為例。一款高檔汽車大部分會有各種先進的配置;如果汽車生產商不注重品質,連汽車基本的性能都得不到保障,那消費者根本就不會埋單的,這時汽車商損失的不僅是汽車基本造價,而且包括各種高端配置——損失的成本更大。因此,大部分高端汽車的基本性能都是很有保障的。
『捌』 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WK26
1、相互依賴與人際互信
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社會里,需要跟別人合作。跟別人合作,我們得到的要比一個人生活要多得多。
蓋大樓的故事講得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互相欺負的能力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隨著事件的進展而變化的。
這種利用信息不對稱來欺負別人的做法,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表現。
1)欺騙
2)偷懶
3)逆向選擇
4)道德風險
5)敲竹杠
3、檸檬市場的故事
市場上之所以崩潰,並不是因為市場里有低端的產品。有低端的產品不重要,低端的產品可以賣低價,市場之所以崩潰的根本原因在於,買家不知道每一件商品具體的品質。
4、人際互信並不天然存在
阿克羅夫《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一文的做重要性,在於揭示了一個基本的道理:人和人之間是沒有互信的,人的腦子跟腦子之間是沒法相連的,高品質產品要和低品質產品區分開來,把自己彰顯出來,是需要很大的成本的。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當買家無法分辨商品的優劣時,就會離開這個市場,跟著賣家也會離開那時候市場就會崩潰。
小結
今天我們進入一個大的模塊:互相依賴。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合作能給彼此帶來極大的利益,但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總會有一方欺負另外一方的行為。
而經濟學家阿克羅夫通過「檸檬市場」的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基本的道理:人與人之間本來是沒有互信的。這也就引出了接下來的問題:人們是怎麼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的。
思考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互相不信任的,有哪些辦法能夠幫助人們逐漸建立信任?
世界上存在優質和低質商品,重要的是如何把優質和低質商品區分,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這是所有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本質。
1、品質穩定是優質
從經濟學角度看,在各種關於產品質量的標准中,有一個經常別人忽略的標准,那就是均勻,勻質。勻質本身是質量得一個重要的標志。
比如,像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大型的國際快餐連鎖店,它裡面賣的食物,你可能喜歡,也可能不喜歡,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它要努力做到,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你只要走進它的連鎖店,你吃到的食物的品質。烹飪的口味,還有你享受到的服務,都是一模一樣的,這就是他們標榜的品質。
2、性價比相當才是優質
優質產品的優質,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還有第二成含義,那就會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所要付出的邊際成本應該跟他得到的邊際收益相當。當兩者相等的時候,我們說它達到了優質的標准。簡單來說就是,不是質量越高越好,也不是價格越低越好,一分錢一分貨,對用戶來說是值得的,這才是好。
·福特一款汽車有質量隱患的例子
·制定國內校車標準的例子
課堂小結
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給優質這個概念做了兩重的解讀:
1、質量均勻本身也是一種優質的表現;
2、人們追求的不一定是質量的絕對的提高,而是性價比相當。用經濟學的話說,在追求質量的時候,邊際收益應該等於邊際成本。
如果一分錢的投入能夠帶來兩分錢的質量提高,那就應該繼續投入下去,如果只能帶來半分錢的提高,那就應該減少投入,及應該在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地方停下來。
思考
如果在市場上買到的牛奶,裡面蛋白質的含量又高有底。如果政府規定所有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必須達到一個最低的標准,這樣的規定會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後果?
前我們講了信息不對稱的含義,昨天我們解釋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什麼叫做優質。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個一個討論,人們是通過哪些辦法,逐漸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障礙。
1、重復交易
「信任起源於重逢」重復交易都會一個好辦法,騙你一次。騙你兩次,總不騙你第三次。人們知道會重逢,就會減少欺騙。【1我又不是買給你一個人,你放心,這個價錢已經是最低價了……2我天天都在這里擺攤……】
2、第三方背書
中間人擔保
學生想去名校讀書,推薦人,推薦信這種做法在國外很常見。
美國的一家二手車經銷商CarMax
3、通過附加成本發信號
需求第三定律——好東西要運到遠方去,每當一個產品要加上一個更高的附加值之後,就只有那些品質更高的產品才配得上。
舉例:
買橘子的時候故意留兩片葉子,能夠說明橘子的新鮮程度;
一家餐廳的餐具是用銀做的,那這家餐廳的廚師手藝也一定不會差;
美國的醫學院畢業生去醫院面試,光是一身行頭就要幾萬美元,這是向別人發出信號,我的手藝,我的本事配得上這身行頭。
小結:
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對稱的辦法,今天講了三個:
1.重復交易
2.第三方背書
3.通過增加附加成本來發出信號
思考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有沒有減少信息不對稱?又有沒有增加信息不對稱,為什麼?
今天我們講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實施質量保證。
1、以品質三包代替品質檢驗
但消費者對你的產品沒有信心時,你讓他們試用一下,感受一下,這當然可以克服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另一方面,品質檢驗也是需要成本的,當質檢的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不值得花錢去找那麼一兩個有問題的產品了。這時候,我們先把產品賣出去,實施三包,讓廣大的用戶自己來發現那些有問題的次品,只要承諾他們一旦發現次品就可以拿來換,那就可以了
2、以延保合約甄別用戶
廠家提供延保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另外有個信息不對稱,他們要把那些粗心大意和特別挑剔的用戶甄別出來,對他們收更高的費用。
因為這樣,廠家就可以確保產品質量所要付出的邊際成本不至於太高。他們的鍵盤,不需要做絕對的防水,屏幕,可以不需要做到堅硬的可以抵抗小刀的塗刮,機身,不用堅固的可以抵抗一米高度的墜落。
這符合我們所講的,從經濟學角度衡量的優質的標准,那就是為了確保產品的質量,邊際成本應該等於邊際收入。
3、以共享合約保障品質
我們在進行交易、買賣的時候,有些產品的質量是比較容易判斷的,一眼就能夠看出來的,有些產品的質量很難判斷,事前無論你規定多少個維度,你還是很難保證產品的質量,這時候使用共享合約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舉例:薛老師為報社寫稿,報酬的計算方式
1.按篇付費
2.按字數付費
3.按比例分成
對於這種事前很難對產品的品質做出明確規定的場合,人們就會採取收益分享合同。這樣能夠促使雙方各自都盡力把事情做好。
小結
今天我們講了三種克服信息不對稱的辦法:質保、延保和收入共享合同。
通過質保,我們可以讓消費者幫助發現質量問題,有效降低質檢成本;
通過延保,商人也可以把那些對產品質量要求比較高的消費者甄別出來,讓他們承擔更高費用,從而讓產品的生產成本與收益更加接近;
而收入共享合同,則可以鼓勵合作各方盡力保證自己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質量。
思考
作為一位作者,常和出版社打交道所遇到的,那就是在給圖書定價的時候,作者通常希望把書的價格定得低一點,這樣銷量會大一點,作者的影響力會擴大一點。
而作者雖然賣書的時候虧了一點,但不要緊,因為他們名聲在外,他們可以在別的地方賺到錢。但出版社總希望把書價定得高一點,這樣他們能夠多賺一點,因為除了通過賣書賺錢,他們沒別的辦法增加收入了。
在給圖書定價的時候,作者的偏好和出版社的偏好不一致,這種矛盾有什麼辦法能夠比較好地解決?
1、理解信息不對稱,要建立五種不同思維
1)對策思維
「凡遇政策必有對策」——認識能夠建立起一套反應機制的
一旦設立了規則或標准,這些規則和標准就會被別人利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和較量,這些規則和標准可能就不起作用了。
2)動態思維
情況總是在發生變化的,主導權也在交易的各方之間換手。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情況總是在發展和變化的。
3)多變角思維
利益的相關者永遠不止兩個,而是多個。賣家、買家、政府,還有各種各樣的協會、團體,他們都參與博弈。
4)邊際思維
過分節約用水就會浪費煤、浪費電等資源,過分追求質量高就會造成成本過高,過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就會傷害供應者的利益,就會有人利用制度上的缺陷,就會出現「職業差評師」這種奇怪的現象。
5)非量化思維
有大量關於質量、信任和保障的指標是不能夠量化的。
2、建立信任要靠制度,也要靠道德的力量
要建立信任,我們遠遠不能僅僅靠那些有行的東西,不能僅僅靠那些可見的法律法規、契約條文,也要靠省會輿論的力量和每個人內心的道德力量。
3、牛奶的質量管理引發的以次充好現象
假如蛋白質含量和牛奶價格正相關,本來蛋白質含量低的牛奶是可以賣得便宜一點的,但是如果規定了最低含量,就間接規定了最低價格。那賣牛奶的一方就會想方設法造假,以次充好。如果監管沒有跟上,最終的結果就會是劣幣驅逐良幣。
確實是這個問題。我自己曾經寫過一篇經濟評論文章,題目叫「缺奶、淡奶、濃奶和毒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牛奶的需求不斷增加,缺奶成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供淡一點的牛奶,蛋白質含量比較低的牛奶,也有人願意接受。這本來就是一種合理的現象。
淡奶當然不如濃奶好,但是如果硬性對奶製品的蛋白質含量做規定的話,就會逼著人們想出各種各樣的對策,最後甚至就會產生毒奶的現象,有毒的牛奶。
有同學說,今天的思考題讓他想起了幾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三聚氰胺事件。這個事件就是某些商家為了達到國家所制定的蛋白質含量的標准,以及降低生產成本,違法添加了三聚氰胺這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有同學也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建議商家可以將蛋白質的含量標出,由消費者自己選擇,而不是由政府設定最低的標准。
這看來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也就是僅僅規定商家披露自己產品的質量,讓消費者做出自由的選擇。我們後面還會深入詳細地討論這個解決辦法。
4、互聯網改變了信息不對稱的狀況
一位同學的回答非常好:
互聯網既有降低信息不對稱的一面,也有增加信息不對稱的一面。
一方面,電商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人們重復購買的成本,再加上開店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從而使得電商的競爭激烈程度極大地增加,電商不可能通過一次交易就獲得豐厚的利潤,所以他們也會更注重用戶的重復購買行為,也就是說會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但與此同時,互聯網也帶來了信息爆炸的現象。用戶如何在海量的信息當中做篩選成了問題,在那麼多信息、在那麼多的商家當中,應該如何做出選擇呢?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好像又有所增加了。
5、以長期合作解決利益不對稱的問題
同意,也就是說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不是說增加,也不是說減少,而是說改變了,有些地方增加了,有些地方減少了。
我想到的一個辦法,就是出版社和作者之間簽一個時間更長、覆蓋范圍更廣的合約。出版社不僅僅賣作者的書,還賣他的講座,還賣他參與各種活動的出場費,一個大而全的「賣身」合同就能解決這種利益不對稱的問題。
當然我們也可以想一想,病人每一次去醫院,醫生就給他打抗生素,這裡面也存在著利益不對稱的情況。醫生希望當場見效,病人希望維持長時間的好的抵抗力,這當中的矛盾又有什麼辦法解決呢?
這個禮拜我們討論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很多同學都提到了行業管制的重要性,其中一個信息不對稱情況最嚴重、看起來很需要管制的是醫療行業。
但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就曾經強烈地主張,應該廢除醫生的行醫資格證,而讓更廣泛的市場競爭來解決問題。那就是讓不同的連鎖醫院建立自己的品牌,同時建立自己的品質檢驗標准,用醫院的品牌效應來解決問題。
我們今天就來辯論一下:到底應不應該取消醫生的行醫資格證。
正方:應該保留醫生的行醫資格證,要有統一的標准,才能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反方:應該取消醫生的行醫資格證,讓醫生在市場當中通過自由競爭來獲得顧客,同時也讓病人享有自由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