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講課如何用到信息化

講課如何用到信息化

發布時間:2023-05-19 17:12:15

Ⅰ 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課堂教學

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課堂教學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和新的教育理論教學模式的出現,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有力支持,具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較的優勢,充當著更多的教與學的中介和角色,對於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起著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形象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教師工作強度。
一、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紀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及學習,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如今充分使用信息技術已成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課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學校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1、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當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對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也為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撐。信息化普及實現了辦公現代化,優化了課堂教學,為課堂帶來更加實用的輔助作用。
2、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紀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領域正在進行以「課程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這次課改為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學方面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應用的情況和效果卻存在一定問題:有些教師不能恰當使用信息技術,無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有不少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時沒有針對重難點設計內容等。那麼如何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如何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突出教學重點與難點?這是擺在我校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也是我們孜孜探索的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
3、學校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我校已經將信息技術引入了課堂,教師通過早期的培訓,對信息技術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並且被廣泛應用,一批教師已經具備自主開發課件和製作課件能力。我校教師從「課堂教學」這個點上再做深入探索和研究,通過行動和反思總結出一些方法來優化課堂教學,在深入研究「如何打造信息化的高效課堂」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推廣經驗。
(二)保障條件
學校在信息化建設工作上取得了優異成績,大力推進加強信息化建設,創立校園網路平台,實現班班通工程。我校為給教師教育教學提供必要的教育性素材,建設了信息資源庫,包括課件、音樂、視頻、圖片等綜合素材,還有課堂教學的實況錄像,方便教師課件製作和教育教學探討,隨著學校教育技術裝備不斷提高,我校的教育技術配備正按全國一流標准建設,目前我校已經通過了現代化學校的驗收。
(三)目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可以在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創設情境,優化課堂結構,突出教學重難點,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顯著提高教學效率。它不僅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有、廣闊的學習環境,又可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思維和實踐的機會,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四)課題界定:
本課題里的信息化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
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全體學生主動而積極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
(五)研究目標
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努力使學生在新穎的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課堂上,充滿興趣,自主探究,培養思維,達到全面地發展,適應新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目標一:根據各學科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並使學生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增強學習興趣、豐富教學資源。
目標二:准確分析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中的整合點,利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二、研究過程
(一)研究方法:
1、調查法:(1)調查目前我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方面的現狀;(2)調查研究過程中教師的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與教學效果,搜集資料,了解情況。
2、文獻法:對國內外有關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理論研究、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和提煉,以形成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教學的理論和方法。
3、行動研究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創造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並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
(二)研究內容:
圍繞研究目標,開展以下內容研究:
1、使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生學習情境,豐富學習資源。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將豐富的學習資源融入課堂之中,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在現代化的情境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形成技能的同時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2、聚焦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挖掘教材。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然而,當信息技術與之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利用信息技術,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指導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剖析教學的重難點,設計信息技術內容,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對呈現內容進行分析、比較、綜合,不斷地完成「同化」和「順應」,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三)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思路是通過計劃、調查、實踐和總結反思等幾個環節,運用調查研究、行動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積極開展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在如何打造信息化的高效課堂方面的研究,得出具有推廣價值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從課上導入情境的創設、新授環節重難點的突破等方面入手,改革傳統課堂的授課模式,解決好主體和客體、手段和目的、預設和生成等之間的矛盾,力爭使信息技術的運用達到最佳狀態,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三、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會出現學習基礎相近的學生,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教學環境,教學效果的確明顯不同,是什麼原因?怎樣解決?帶著這些問題,針對近幾年對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了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信息化資源選用中,缺少分析與評判
豐富的網上資源能為信息時代師生的教與學帶來便利,如果運用不當會適得其反。在一些訪談和教學觀摩活動中就發現有些教師在運用信息化資源中,從網上下載課件,課堂完全照搬。教師選用信息化 資源比較隨意, 沒有進行二次組織或開發。如在一次教學觀摩中,整堂課就是讓學生觀看示範課程,這樣課堂活動就忽視了學生之間與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教師的指導作用,缺乏必要的師生感情交流和教師人格魅力的熏陶。
2、信息化資源運用中,片面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
有些教師在學習教育新理論以後,片面認為課堂教學全要「以學生為中心」,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片面地貫徹這一理念,把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了基於資源的主題放任自流的課堂,過度弱化了教師的作用,沒有很好地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沒有意識到應該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綜合運用各種信息化資源,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
3、信息化資源運用形式上忽視教學目標的實現
信息化教學資源的課堂教學應用的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顧信息化教學資源是否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相關,在教學設計中圍繞信息化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而不是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去進行教學設計,所以課堂教學中的教學重點難以落實,教學難點難以突破。
五、研究成果
通過研究,全面提高了教學的質量,提高了教師隊伍的素質,提高了學生的創造素質,使創新教育滲透在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主要體現在:
1、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對課堂學習興趣盎然。
課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詞」。走進創新型的課堂,意味著今天有無數的驚奇與探索。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發創造的火花。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最大限度地開放課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究、創新成了學校課堂教學的主流。
在本學期縣教育主管部門對我校的幾次調研中,隨機聽課優良率都超過了90%。有兩次還達到了100%。在州級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中,領導、專家都對學校使用多媒體創設課堂情境,設計創新教學的水平予以了肯定。
2、教師更新了教學理念,提高了教學能力,增強了科研意識。
我校為確保課題順利進行,提高參與人員的能力,課題組規定月課題例會制度。例會中,或研究課題實施中出現的新問題,或小結檢查前一階段工作,或進行師課後反思小結,或提示下一階段研究工作的注意事項。通過課題研究,形成了濃厚的研究氛圍、良好的研究環境,培養了部分科研骨幹教師。
我校教師共發表州級以上論文近80篇,獲獎60餘篇,在州數學優質課競賽中,我校毛元群老師獲州二等獎,所撰寫的論文《數學教學中進行因材施教的體會》、案例《課堂里的買賣》在第三屆全國當代基礎教育學術作品評選活動中分別榮獲二等獎。
3、學生創新意識、精神、能力得到培養,在學生整體中初步形成。
自課題開展以來,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在教師轉變觀念,提高教學水平的新型課堂中,有了自主的時空,得到了真正的尊重與平等交流。在以學生自學為主的信息技術新課型中,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帶著興趣動口、動手、動腦,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40分鍾內始終保持最佳狀態參與全班的探究性活動,通過自己的努力,真正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學會創新,並在參與活動中學會正確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
來校調研的專家、領導都對學生在課堂中表現的敏銳思維,獨特視角,勇敢質疑,大膽表現贊嘆不已。學生在課堂上和學校的各項事務中都積極參與,大膽創新,做了真正意義上的「主人」。

Ⅱ 教師在課堂中怎樣運用信息技術

教師在課堂中怎樣運用信息技術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能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慾望,直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要求,運用信息技術展示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內容,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此來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如《秋天的圖畫》一文描寫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機,體會「秋天的圖畫」色彩的美麗,想像秋天的圖畫,來表達的喜愛與贊美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製作聲像並茂的電腦課件,向學生來展示,在學生興致盎然之時,設問:此情此景該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呢?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質疑

決問題。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運動信息技術就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學《挑山工》一課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製作一幅圖:「矮個子,臉兒黑生生的,眉毛很濃,大約四十來歲,敞開的白土布褂子中間露出鮮紅的背心」;「扁擔一頭拴著幾張木凳子,另一頭捆著五六個青皮西瓜」。教師先指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描寫這一部分情節,邊讀邊想。讀後學生紛紛舉手提出疑問:為什麼挑山工身擔重物、走的路程比遊人多一倍,但速度並不比遊人慢呢?挑山工「不聲不響」、「悄悄」走到前頭,他當時是怎麼想的?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後結合當時的情境進行這樣的設想:遊人是來游覽的,哪裡好玩就在哪裡停,目標散亂;挑山工有任務,要按時把貨物送到山頂,目標專一,所以得一個勁兒往前走通過這樣的質疑學生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做什麼事,只要堅持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對課堂教學難點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確的掌握。利用信息技術能為學生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空間,創造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憑著真切的形象去感受、體驗比較抽象的事物,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如教學《海上日出》一課,文章中有時太陽走進了雲堆中,它的光線卻從雲里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這時候要分辨出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倒也不容易,因為我就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這一段也是教學難點。如何才能夠突破和解決教學的難點呢?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觀看一些動感連續的畫面了解海上日出的過程和景色,體會日出時的偉大奇觀。學生看著這一幅幅生動直觀的畫面,聽著教師動情的朗讀,深刻領悟了教學內容,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人體,真正學會學習,教師應努力把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願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只有自己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才能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Ⅲ 怎麼運用教學信息化手段豐富課堂

1、使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生學習情境,豐富學習資源。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將豐富的學習資源融入課堂之中,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在現代化的情境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形成技能的同時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2、聚焦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挖掘教材。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然而,當信息技術與之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利用信息技術,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指導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剖析教學的重難點,設計信息技術內容,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對呈現內容進行分析、比較、綜合,不斷地完成「同化」和「順應」,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Ⅳ 如何科學的在課堂上運用信息化教學

如何科學的在課堂上運用信息化教學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的開發呈現出空前的熱情,許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乃至教師都投入巨大的資金和精力,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尤其是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教學以來,以它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極大地優化了整個教學過程,實現了教育效果的最優化,使得多媒體教學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與教育發展的產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實施教改和開展課題研究的需要,是提高教師自身業務素質的需要,是加強教師備課程度,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需要。那麼,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是怎樣體現她成功的一面呢?
一、 多媒體英語教學的優勢
1.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筆」的原有教學模式,化難為易,化煩為簡。多媒體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成為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一節課有多個興奮點;還使教材和媒體之間優勢互補;多媒體教學新穎活潑的形式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過程,它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於一體,生動直觀,還能創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體現多媒體的綜合效果,能改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結構。
2、多媒體電腦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為醫治中國學生「啞巴英語」這一通病的良葯。利用多媒體電腦的強大功能,學生們不僅可以和多媒體電腦設置的虛擬人物對話,還能依據電腦的評判(包括語音、詞法、句法甚至習慣用語)修正自身的錯誤,這對於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無疑是十分有益的。課件中的跟讀、模仿、問答練習、角色扮演等互動式訓練,也有利於學生認知發展和思維訓練。
3、多媒體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優勢可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更多了,有利於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課堂容量的大大擴充,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英語教學要求突出口語交際功能,讓學生多學多練。但課堂時間有限,容易出現課堂教學容量不大的缺陷。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輔助教學則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從期望得到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出發,將教學內容重新編排、認真篩選,事先編制好教學內容和程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使教學節奏明顯加快,教學密度增大,因此就能從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壓縮出時間來進行大量的口語練習,使學生們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時間。
現代教育技術的確讓我們的課堂得到了最優化,但縱觀目前多數學校媒體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本人以為仍有幾個問題需引起人們的重視。
二、 多媒體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要認識到推行教育技術是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事情。實施教育技術的核心是教育的整體改革,只有實現了教育的整體改革,教育技術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否則便會束縛教育技術的手腳,使它得不到健康的發展,發揮不出潛在的作用。實施教育技術的根本目的也在於促進教育的整體改革,所以,我們要從戰略高度考慮,只有形成高屋建瓴之勢,才能全面推廣。這就需要得到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共識與關注。我國的教育技術部門工作人員雖然已經形成了一支力量,但畢竟只佔教育界的小部分,長期以來只扮演教輔的角色,其中存在一定的歷史原因,勢單力薄是現實情況。將推行教育技術的責任完全落在教育技術部門的身上是不合情理的。
2.其次是觀念認識上的偏差,信息化條件下,不少教育工作者仍在用舊的觀念看待教育問題,不了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技術觀念的具體內容。因此,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教育的整體變革,不知道如何發揮信息的優勢來培養21世紀所需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3.部分教育工作者對計算機存在恐懼感,認為計算機太復雜了,學起來太麻煩,加之目前仍存在「高考」、「中考」的壓力,多數人忙於應付日常教學,突擊性工作等,或各類文化進修,對計算機這種「可有可無」的教學媒體置之不理,導致一些教師不努力探索,舉辦的計算機培訓班熱了一陣,參與人數逐期減少。
4.用於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課件製作相對繁瑣,要耗費大量時間,現存的課件使用又不能得心應手。(出售課件的製作部門往往考慮市場商業因素,真正適合教學的課件數量不多),以至使一部分教師心存反感,故相當一部分教師拒絕使用這些先進的教育手段,並認為這些「新玩意兒」沒給他們的教學帶來多大的改進,也造成一批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老年教師較少涉足多媒體教學。這樣計算機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不僅沒有解放教師,反而使教師感到是一種負擔,久而久之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多媒體教學只能敬而遠之了。而對於多媒體教學已初步開展起來的學校,則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相當部分的教師僅僅是在公開課或評優課時, 為達到「使用先進教學設備」的要求,才使用或臨時請人幫助做上課時使用的教學軟體,匆匆學一點有關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有的本人對計算機輔助教學了解甚少,操作環境又不熟悉,課件設計、製作均由他人代其完成,上課出現些失誤,甚至造成干擾。多媒體技能的掌握滯後於多媒體的運用。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將多媒體權當作單一媒體來使用,放一段錄像、一段音樂,出現一些文字內容,課堂整體效果可想而知。

5.也有的只為體現本節課「教學手段的先進與時尚」用多媒體取代教師的教學,忽略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師教學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勿庸置疑,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後教師的一部分作用將由它的一些功能代替。但其作用仍只是媒介,無法代替教師成為主導。是否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是有目的的,它取決於教師的教學組織需要。反之,僅將它當作一種擺設和裝飾,也將毫無意義。所以這些問題未澄清,將制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健康發展。
因此,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應清醒認識到教育要快速發展,必須把最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的工具,計算機應用於教育,使教育技術信息化,將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陳至立部長提到:「我們要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怎樣使這些真正落到實處呢?
三、多媒體英語教學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1.學習一些理論,課件製作應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
課件製作本身就是作者理論素養的一種體現,它顯現出製作者對教育、教學、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對現代教學技術的領悟。可以肯定,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是不可能製作出真正成功的課件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課件製作者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筆者從實踐出發,認為有幾種理論是課件製作者(設計者)所必須掌握的,如「信息傳播論」、「系統論」、「最優化理論」和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一定「情境」中,通過「協作」與「會話」實現「意義建構」的「建構主義理論」等。教育信息化、關鍵在教師。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作為一門新的教學技術,不僅要求教師懂得計算機的使用,而且要求教師在理論指導下學會自己設計和製作教學軟體,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項工作除要求教師自學外,最好形式就是組織教師集中進行培訓,邊進行理論輔導邊上機操作,這樣即能節省時間,又能提高學習效果。
2.確定一個原則,課件製作最終是為課堂教學服務。
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為一種「電教」方式,它姓「教」不姓「電」。課件製作時,我們要給計算機正確定位。計算機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媒體在教學中應發揮什麼作用呢?按照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地、積極地認知思維過程,學習過程是通過學習者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活動而展開的。因此,將計算機作為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認知工具才是正確的定位。基於此,課件設計者不應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而應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化。我們不要「為多媒體而多媒體」。教學設施再高檔,也只有適用於具體的教學目的時才具有效力。不能把英語課上成一堂「圖片展示課」或「音樂欣賞課」,毫無交際性和交互性可言。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仔細體味編者意圖,廣泛搜集相關素材,精心策劃製作課件。教學需要多媒體,但用了多媒體未必就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益。運用多媒體技術是為了搞好教學,但教學不是為了多媒體。
3.掌握一個趨向,課件製作應該向積件方向發展。
「教無定法」,固定化的多媒體課件不能鼓勵學生的思維多元化,也難以發揮教師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經過不斷實踐和反思,現在課件製作開始向積件方向發展。積件是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要組合開發的教學資源庫、教學策略庫和教學軟體平台。建立積件後,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需要的教學資源、選擇恰當的信息呈現方式和適宜的教學策略,還能利用國際互聯網的資源優勢,為學生創造最優化的學習環境,實現個性化教育。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初具雛形的積件,它們雖然還不完善,但已受到普遍歡迎,這也是課件製作向積件製作發展的趨勢的有力證明。

4.做好一個定位,教師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導。
多媒體與傳統的教學技術起著補充和輔助作用,能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化艱澀為通俗的效果。恰當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能給課堂教學帶來質的飛躍,但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不容忽視,這不僅是因為教什麼,學什麼,取決於教師,還因怎樣做、怎樣學取決於教師,即使有最先進的現代化教學工具,使用不當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如何用好多媒體關鍵在教師。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工具,而不是為了使用工具而教學。可見,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仍起主導作用,學生仍起主體作用,媒體仍起中介作用。
但願每位教師能不斷超越自我,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中,完成觀念的轉變,使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真正達到最優化,使課堂教學改革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Ⅳ 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它與傳統的教學理念之間還存在一個緩沖過程,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有不少誤區。我在教學中遇到的和想到的一些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

第一、應用信息技術不是把教學變成「電子教材加電子黑板」,而是為了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有些人認為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就是將文字教材電子化,就是把教材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用多媒體展示。這種觀點忽視了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目的除了輔助教學外,更重要的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忽略了信息技術是作為手段應用於教學,而不是形式或模式。教材,以及與教材有關的音、像、圖等只是教學的主要資源,把它們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只是信息技術在教學資源上的應用,還遠不是應用信息技術的全部,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不僅要提供給學生足夠的學習資源,還要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創造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和展示的平台。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生學習,還要讓學生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做自己學習的工具和手段。

第二、應用信息技術不等同於計算機輔助教學,他的范疇更廣闊。針對信息技術應用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關系,許多研究者都作過相應的論述。北京師范大學的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後,實際上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東北師范大學的解月光教授提出了基於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的觀點,認為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的應用有兩個層面:一是基於「輔助」的理念,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媒體、手段和方法來幫助教師或學生解決教或學中的問題;

二是基於「整合」的理念,即信息技術作為構建自主、探究學習環境的重要要素來支持學習。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應用信息技術除了輔助教學外,還要構建自主、探究的學習環境,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與此同時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第三、應用信息技術不是教師置身事外,而是在解放教師繁重的、重復的課堂講授基礎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一種觀點認為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由任課教師設計製作出多媒體課件,然後學生通過網路學習系統進行學習,就沒教師什麼事了。在一節網路教學課上,教師製作了精美的、涉及到教材各知識點的網路課件,課堂上教師簡單交代幾句後,由學生展開網路學習,教師如同一個旁觀者,僅僅只是在監督課堂紀律。這種觀點是片面理解了「自主學習」,我們所提倡的「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學習」,而不是指放任的「自主學習」。在應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教師不再直接控制教學過程,但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教學干預: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指導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組織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督導和評價學生的主動學習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不但沒有把教師置身事外,而且還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應用信息技術的技能,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反饋的信息,把握教學干預的時機和力度,適時、適度地實施教學調控,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

第四、應用信息技術不是要將學生變成「計算機的奴隸」,而是讓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為自主學習的手段,在實施學科學習的同時提高自身信息素養。 應用信息技術不能賦予信息技術載體在教學中絕對的權威性,也不能每個環節、每個知識點都給出唯一的、准確的結論,那樣就會真正將學生變成「計算機的奴隸」,抹滅了學生創造的意識,局限了學生的發展空間。在應用信息技術時,

最重要的不是知識在信息載體的體現,而是信息載體及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及各種能力、意識的培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在設計和實施教學程序時,要本著開放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創新意識的原則,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的各種優勢,提供給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空間,使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做信息技術的主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信息技術會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教學中來,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當主動認識、積極學習、熟練掌握信息技術,並在教學中靈活、合理地運用。我們還要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個性化和人文化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不斷為學生創造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開放思維、樂於創新,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Ⅵ 怎樣讓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

前教育部部長陳至立說:「21世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的影響。」信息技術革命浪潮正以驚人的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人類社會正快速形成為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知識爆炸式增長、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教育也走了教育信息化之路,信息技術已經在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學活動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教育界正經歷著一場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從形式、內容到觀念上的重大變革。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一大課題。一、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彌補了傳統教育的眾多不足,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變革。數字化、智能化、網路化和多媒體化的信息技術給現代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其在教學中的應用與傳統的教育技術相比,有著更強大的優勢和顯著的功能特點。(一)信息技術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多媒體技術使得知識內容可以通過文本、圖像、動畫、聲音、影像等各種單一形式或者是幾種形式的組合來表現,從而使得知識內容豐富多彩。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刺激多種感覺器官,有利於學生的記憶,增強學生進行聯想的線索。(二)有效的資源共享與信息交流網際網路可以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時更新,電子郵件、聊天室、視頻點播、視頻會議等可以實現老師與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信息技術進入教學將會空前擴展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源,他們可以訪問各種電子化的課程資源庫,獲得直接相關的素材和資料。(三)自主式學習的良好實現多媒體技術不僅具有模擬性,且可生動直觀地展示原來無法直接展示的東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擺脫了傳統的、被動的注入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能為學習者提供圖文音像並茂,豐富多彩的互動式人機界面。因而易於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並為其實現探索和發現知識創造有利條件。學生還可建立個人主頁或小集主頁,創設個性化的學習平台。(四)提供虛擬化的教學環境信息技術能夠提供虛擬化的教學環境,這意味若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物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徵。虛擬教學環境有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校園、虛擬學社、虛擬圖書館等。虛擬現實技術能使學生猶如身在真實環境當中一般的感受。(五)提供良好的教學管理功能計算機管理教學的發展趨向是在網路上建立電子學檔,其中包含學生電子作品、學習活動記錄、學習評價信息等。利用電子學檔可以支持教學評價的改革,實現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提高教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對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樹立正確的觀念並主動學習和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才能使信息技術真正發揮促進教育現代化,促進教學效率提高的積極作用。二、 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一)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可見,我們國家已經把信息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能夠在發展學生的信息能力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去培養學生的其它能力,將會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指知道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樣的信息,並能檢索、評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社會里,知識量以爆炸式速度增長,要想讓學生將這些知識都撐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教會學生如何去利用這些信息顯得尤為重要,具備一定信息素養的學生,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能夠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所以,信息素養是21世紀人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之一。信息技術課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技術基礎。信息素養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術技能作為支撐,所以在信息技術課上,教師應該教會學生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能:如個人操作系統、網路瀏覽器和搜索引擎以及下載工具的使用,信息加工和字處理軟體、多媒體製作工具、網頁製作工具等。2、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由於知識的快速增長和更新,學生在學校里所學的知識遠遠不足以應付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自學能力便成為了21世紀人材的重要能力之一。(1)、利用信息技術環境給學生提供個別輔導。例如利用一些輔助學習型軟體來進行個別化學習,這些軟體大多圖文並茂,人機交互性較強,能夠寓教於樂,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設置不同的難易程度,讓學生容易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個別化調整。在這種學習模式下,不僅實現了一對一的交流學習方式,而且讓學生學會了獨自面對問題,根據計算機的提示來解決問題,利用信息技術環境來獲得幫助,有助於其自學能力的培養。(2)、利用信息技術環境給學生提供學習資源。面對一定的學習目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環境來搜索學習資料,自己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遠程學習就是很典型的一個模式,學生通過網路獲取學習資源並且通過網路獲得幫助,這些資源可以是老師的預先設置好的,也可以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由於網路上的知識量浩如煙海,所以學習可以在此過程中有很大的選擇餘地,相對於課本來說,信息量更大,角度更多,知識更新更快,而且面對大容量的信息,學生必須進行選擇分析和加工,不知不覺鍛煉了其自學能力。3、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1)、讓多種協作方式成為可能。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下,小組學習方式由於受物理位置的制約變得比較勉強,教師往往讓座位相鄰的學生一起討論,而實際上,座位相鄰的學生其觀點和思維方式以及學習節奏都大不相同,所以小組學習的效率往往很低,並不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而在網路化的信息技術環境下,分組方式可以不受制約而變得靈活多樣,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如網上對話、網上論壇、網上個人主頁等方式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交流學習資料。(2)、提供一個總結交流的工具性平台。當小組要解決同一個問題時,成員間的協作能力顯得尤其重要,這種協作有可能是分工,有可能是合作,也有可能是競爭,而信息技術環境給這種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友好的平台,例如小組成員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學習資料放到網路的同一個文件夾或者網站上供全體成員來交流和評價,也可以將這些搜索整理到的學習資料與其它小組共享,最後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協作能力得到了提高。4、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這方面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可以給予強有力的支持。(1)、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其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願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多媒體課件的生動形象的特點以及網路資源容量大、門類多、即時性強的特點,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有了對問題的興趣,就等於成功了一半。(2)、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可以作為一種研究工具,協助他們取得成功。一個具有一定信息素養的學生首先會確定他需要什麼樣的信息資源,然後根據現有信息技術環境來得到這些資源,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過濾、加工和處理的過程就是問題目求解的過程,在這個問題過程式中,隨著信息的不斷豐富,對問題的認識也更加全面。5、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是認知領域的一種高層次能力,它必須以一定的知識量和對事物的理解作基礎,「熟能生巧」是對這種能力最樸素的注釋,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讓學生涉獵廣泛的知識並能將它們融會貫通,有了這些知識作基礎,創新才有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信息技術可以作如下的支持:(1)、提供大容量的知識。創新教育是以廣博的知識為基礎,而信息技術剛可以以提供這些資源,除了一些內部資源庫,互聯網上針對某一知識點的網路資源更是多不勝數,這些資源為創新思維提供了物質基礎。(2)、加強學科間的聯系,進行學科知識的整合。首先是信息技術和其它學科的整合,它可以將信息技術的優勢賦於其它學科,從而使這些學科的教學從以教師為主導傳統的教學模式走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而信息技術多媒體特性、超文本特性、交互性等特點,有利於其想像力、發展式思維和跳躍式思維的養成。其次,學科之間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這條紐帶進行整合,實現課程的綜合性,創造教育需要的是多學科的支持,它要求學科間的融會貫通,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科間的有機整合變成了可能。(3)、進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教師要讓學生成為有自主意識的主體,讓他們掌握自身發展的主動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他們進入情境,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充當向導和顧問的角色,和學生是一種平等交流的關系。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研究性學習中,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學生早用信息技術落後環境及其資源,去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面對大量的知識,學生擁有充分的信息選擇的自主權,有助於培養學生通過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表達信息以及發現問題、利用資源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各學科的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和電教媒體的橋梁紐帶作用,使學生充分感受情景,發現、提出、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1、設疑——利用多媒體創新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設疑」是指在知識鋪墊過程中創設問題情景。即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利用聲、色、圖、文等多種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上課開始就進入一個具有魅力、引人入勝的數學境界,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2、析疑——利用多媒體進行新知內化,誘發學生創新思維教師精心設計好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直觀感知、動手操作,使新知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教師把握時機恰當提問、適時點撥,變學生「學會知識」為「會學知識」,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樣及時地溝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3、質疑——利用多媒體引申知識遷移,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啟發學生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縱橫聯系,提出沒有弄明白的問題,或進行獨特見解的思維活動。學完新知後,精心組織學生圍繞新知內容展開討論、大膽質疑,把所學知識引申、深化學生的參與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動靜中悟出道理,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4、釋疑——利用多媒體優化鞏固與應用,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釋疑」是指鞏固新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並使學生在鞏固和運用知識過程中拓展思路、發展智能的一種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設計練習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程整合是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主要課題之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1、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便於學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轉發和利用的技能;促進了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通過互聯網還可以促進本校學生與全球性學習社區的合作交流,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2、在實施課程整合工作中應遵循的原則(1)層次性原則。強調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確立不同的創新教育目標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要求。(2)主動性原則。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其觀察能力,注重維持其好奇心,使學生在學習中自主地探求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3)個別化教學和協作學習相結合的原則。個別化教學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指導無疑是有好處的。但只強調個別化是不夠的。協作學習對合作精神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有明顯促進作用,也是最有利於培養21世紀新型人村的教學策略之一。所以在課程整合中,應該考慮把個別化教學與協作學習相結合,使學習收到最好的效益。(4)注重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原則。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欲。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創造過程。在學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像,自己動手。(5)正確利用信息技術原則。在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信息垃圾帶來的負面影響。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為教育的發展與改革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但也帶來了令人不安的問題,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濫。要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三)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1、樹立現代教育理念一堂好課與其說是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教學,還不如說是以現代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使教學的內容得以充實,也促使著教學方法及手段的不斷改革先進的科技成果帶來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在數字化時代,電腦及其網路理應成為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手段,但如果把電腦及其網路視為解決教育問題症結的靈丹妙葯,或攻破教學難關的萬能工具,顯然是不科學的。因此,要首先著眼於轉變老師觀念,讓老師樹立現代教育理念。美國兒童電腦教學課程專家毛爾科維奇說:「先進工業國如美國和德國,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以為電腦可以代替教師。到了最近,他們才逐漸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並認為,「成功的教學要由多樣因素結合。就像學游泳,不能單靠游泳池(硬體),也不能單靠水(軟體),還要有好教師。而好教師一定是擁有科學、先進教育理念的教師」。2、建設符合需要的資源庫沒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如同「有車無貨」。學校資源庫建設必須用開放的、相對統一而又反映學校特色的標准,以整合知識內容為核心,而不是簡單地堆砌離散信息,盡量做到素材的標准化,適用於不同軟體的使用。各類素材應注重交互性與可操作性,適合開展實時的互動教學。3、以人為本開展培訓 最理想的課件是創意與設計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一線教師學會在製作課件時,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個性化的教學特色融入到課件之中。因此,教師的信息素養的提高就成為「整合」的根本性問題。三、信息技術的引入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一)在教學思想上應有現代的教育思想 教師應有新的教學觀念,如何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貫穿在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克服學習困難,並引導他們循序漸進,逐步走向成功,並讓這種成功的體驗一直激勵他們去不斷進取。通過信息技術的引用,實現趣味性、知識性、實踐性相結合,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知識、在實踐中練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特點、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精心安排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培養學生的觀念上,應以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遵循認知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從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二)在教學方法上應有全新的方法與手段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以可視的靜態或動態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和豐富多彩的圖像映入學生眼簾,傳入學生耳中,以新穎和獨特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三)教學活動中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學中應從激發學習興趣、加強情感溝通,創設一個寬松、和諧、開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學習感到愉快,求知慾得到滿足。在教學中注意根據教材、教師、學生、設備等的特點,將學與玩結合起來,教與興趣培養結合起來,知識與應用結合起來,動手與動腦結合起來,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結合,努力提高教學效果。在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同時,要注意興趣的持久性,引導學生從開始學習時的神秘感、好奇感平穩過渡到認真、投入、主動地學習。(四)在思想意識上要有較強的時代意識和超前意識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應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教學的需要,通過自修、參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培訓班等,及時掌握最新科技信息,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教師和學生已不再是以前的一桶水和一碗水和關系,而是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四、科學有效地應有信息技術,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最優化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促進了教學手段、方法、內容的重大變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進程。我們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學中積極推廣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通過教學設計,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合理選擇和優化組合,科學而有效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解決教育教學問題。1、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促進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信息技術在幫助和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問題解決、交流協作等方面具有強大優勢。但教師不能「為用技術而用技術」,避免「機灌」或其他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不利於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2、正確處理人機關系,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教學和學習的社會性和人文性,重視人的個性和情感要求,避免「電腦取代人腦」、「技術取代文化」的不良技術應用傾向。充分考慮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需要和利益,要讓機器為學生服務,為他們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礙。3、實現綜合化、多層次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杜絕切斷學生與社會、生活實踐聯系的「全盤電化」,不能為用信息技術而剝奪學生的動手實踐機會,避免信息技術應用與其他活動方式的樹立。4、避免以媒體演示替代教材,杜絕「課本搬家」、「課堂搬家」,忽視教材對教學的支撐作用,和在學生系統掌握知識、實現知識的「內化」方面的主要作用。具體的說,就是不能僅僅以具體材料的演示和綱要性的課件替代教材,而忽視指導學生閱讀和分析教材。五、結束語在教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並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要強調在科學的教育觀指導下,將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與教育觀念更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用信息技術對教育體系、內容、方法和手段進生全面的改革。

閱讀全文

與講課如何用到信息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增益開關技術是什麼 瀏覽:499
隱藏的程序什麼也看不見 瀏覽:817
工程技術專業能考什麼證書 瀏覽:358
百能的不銹鋼櫥櫃市場什麼價位 瀏覽:209
三岔口菜市場在哪裡 瀏覽:308
跳蚤市場圖書怎麼做 瀏覽:233
七月份的數據有什麼用 瀏覽:580
廢錫渣多少錢一公斤市場價 瀏覽:562
淘手游交易金額多少才能立案 瀏覽:782
如何做好帶貨小程序 瀏覽:75
2020年周邊有哪些新建農貿市場 瀏覽:283
塗料的產品怎麼樣 瀏覽:584
怎麼多循環一次程序 瀏覽:159
大商所交易系統是什麼 瀏覽:388
徐步天交易要多少天 瀏覽:22
哪個手機app可以模擬交易美股 瀏覽:819
愛情虛假交易是什麼意思 瀏覽:459
番禺哪裡有鮮花批發市場 瀏覽:565
山東修正健康飲品怎麼代理 瀏覽:788
數據比較多復制是哪個鍵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