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溫度感受器將信息傳到哪裡

溫度感受器將信息傳到哪裡

發布時間:2023-04-22 02:32:04

『壹』 溫度感受器簡介

目錄

1 拼音

wēn dù gǎn shòu qì

2 英文參考

thermal receptor,thermoreceptor

溫度感受器是溫度 *** 的感受器,是溫度覺的媒介者。主要被認為是屬於皮膚感受器,但確實得到鑒定的還不多。

3 動物

節肢動物,是指把突起伸向表皮細孔中的初級感覺細胞,但其它動物,通常是指皮膚內的游離神經末梢。對於人類,盧芬尼小體(Ruffini』s body)被認為是溫感受器(warmth receptor)或是溫器官(德Wrmean),而克勞斯(Krause)小體(球狀小體)則被認為是冷感受器(cold receptor)或冷器官(德Kltean)。前者形大,呈樹枝狀分布的游離神經末梢,位於皮膚的較深部(300餘微米),後者呈小柱形結構,位於皮膚淺層。兩者分別各相當於溫點和冷點的位置。在冷覺極敏和旦感的 *** 部位,克勞斯小體特別豐富。若在皮膚上塗以可卡因時,溫覺的麻痹比冷覺的麻痹出現的較遲。已知魚類的側線也能感受溫度 *** ,但用脂、鯰魚等所進行的訓練實驗表明,溫、冷兩種感受器分布於整個身體的表面,蛙的溫點和冷點也分布於整個身體表面,而在頭部則更是稠密。最近,對腹蛇亞科的毒蛇(pit viper)的孔器——紅線感受器進行了細致的研究,被寬棚弊認為是高等動物溫感的最早表現形式。節肢動物,一般副肢對溫度 *** 十分敏感,由慎族此可推斷出這里的溫度感受器是特別多的,或存在著特別敏感的感受器,雖然也有的象蝗蟲那樣,全身的溫度感受器都是一樣的,但虱、臭蟲、竹節蟲等的溫度覺器官則是觸角,蟋蟀的溫度覺器官是前肢和口器。這些主要是感受高溫。在除掉昆蟲以外的無脊椎動物中,幾乎沒有一種動物具有這樣局部定位的有溫度感受功能的感受器。有人認為草履蟲體僅前半部具有溫度 *** 感受功能,但尚未證實。

4 人體

4.1 外周溫度感受器

皮膚和某些粘膜上的溫度感受器,分為冷覺感受器和溫覺感受器兩種。它們將皮膚及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傳遞給體溫調節中樞。人類在實際生活中,當皮膚溫為30℃時產生冷覺,而當皮膚溫為35℃左右時則產生溫覺。腹腔內臟的溫度感受器,可稱為深部溫度感受器,它能感受內臟溫度的變化,然後傳到體溫調節中樞。

4.2 中樞溫度感受器

下丘腦、腦干網狀結構和脊髓都有對溫度變化敏感的神經元:在溫度上升時沖動發放頻率增加者,稱溫敏神經元;在溫度下降時沖動發放頻率增加者,稱冷敏神經元。在下丘腦前部和視前區溫敏神經元數目較多,網狀腦干結構中則主要是冷敏神經元,但兩種神經元往往同時存在。中樞溫度感受器直接感受流經腦和脊髓的血液溫度變化,並通過一定的神經聯系,將沖動傳到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貳』 皮膚的溫度覺感受器有什麼功能

皮膚的溫冊派睜度感受器分熱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呈點狀分布於全身,當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這些溫度感受器就向下州歲丘腦發送信息,引起血管擴張或收縮,出現寒戰或出汗現象等羨悔反應。

『叄』 人體體溫的調節

分類: 醫療健康 >> 人體常識
問題描述:

人體體溫調節主要通過下丘腦進行。還有部分體液調節。

體液調節中,激素是哪一種呢?

解析:

體溫調節

體溫調節是溫度感受器接受體內、外環境溫度的 *** ,通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活動,相應地引起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等組織器官活動的改變,從而調整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恆定的水平。

人體的體溫調節是個自動控制系統(圖9-5)。控制的最終目標是深部溫度,在圖9-5中以心、肺為代表。而機體的內、外環境是在不斷地變化,許多因素會干撓深部溫度的穩定,此時通過反饋系統將干撓信息傳遞給體溫調節中樞,經過它的整合作用,再祥御拆調整受控系統的活動,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體熱平衡,達到穩定體溫的效果。

一、溫度感受器

(一)外周溫度感受器

皮膚和某些粘膜上的溫謹棗度感受器,分為冷覺感受器和溫覺感受器兩種。它們將皮膚及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傳遞給拆盯體溫調節中樞。人類在實際生活中,當皮膚溫為30℃時產生冷覺,而當皮膚溫為35℃左右時則產生溫覺。腹腔內臟的溫度感受器,可稱為深部溫度感受器,它能感受內臟溫度的變化,然後傳到體溫調節中樞。

(二)中樞溫度感受器

下丘腦、腦干網狀結構和脊髓都有對溫度變化敏感的神經元:在溫度上升時沖動發放頻率增加者,稱溫敏神經元;在溫度下降時沖動發放頻率增加者,稱冷敏神經元。在下丘腦前部和視前區溫敏神經元數目較多,網狀腦干結構中則主要是冷敏神經元,但兩種神經元往往同時存在。中樞溫度感受器直接感受流經腦和脊髓的血液溫度變化,並通過一定的神經聯系,將沖動傳到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二、體溫調節中樞

(一)體溫調節中樞的部位

根據對多種恆溫動物腦的實驗證明:切除大腦皮層及部分皮層下結構後,只要保持下丘腦及其以下的神經結構完整,動物雖然在行為上可能出現一些缺欠,但仍具有維持恆定體溫的能力。如進一步破壞下丘腦,則動物不再能維持相對恆定的體溫。以上實驗說明,調節體溫的主要中樞位於下丘腦。一般認為它應包括視前區——下丘腦前部和下丘腦後部。已如前述,在視前區——下丘腦前部存在著較多的熱敏神經元和少數冷敏神經元。實驗還證明產熱和散熱的反應均可由 *** 此區而引起:當這一部位加溫時,熱敏神經元興奮,促進散熱反應;如使其冷卻時,冷敏神經元興奮,促進產熱反應。如果以上述溫度 *** 下丘腦後部,效果不顯著,以電 *** 下丘腦後部則能使骨骼肌緊張性增強,增加產熱。因此,現在認為視前區——下丘腦前部接受溫度 *** 後,把信息傳到下丘腦後部進行整合,調節產熱和散熱的過程,使體溫保持相對穩定。

(二)調定點學說

關於體溫調節的機制,即如何把體溫維持在37℃這一水平上,一般用調定點學說來解釋。這個學說認為,人和高等恆溫動物的體溫類似恆溫器的調節。調定點的作用相當於恆溫箱的調定器,是調節溫度的基準。下丘腦前部視前區的溫敏神經元與冷敏神經元起著調定點的作用。這兩類神經元活動的強度依下丘腦溫度的高低而改變,其變化的特點,呈鍾形曲線,如圖9-6所示。這兩條曲線的交叉點,就是已經調試完畢的體溫基準點,簡稱調定點。正常人此點溫度定為37℃。若流經此處血液的溫度超過37℃時,溫敏神經元放電頻率增加,引起散熱過程加強,產熱過程減弱;如流經此處的血溫不足37℃時,則引起相反的變化。皮膚溫度感受器的傳入信息,通過中樞整合作用,也可影響調定點的活動。

在正常情況下,調定點的變動范圍很窄,但也可因生理活動或病理反應發生一定的改變。如細菌感染導致發熱,致熱原可使溫敏和冷敏兩類神經元活動改變,調定點上移(如38℃)。調定點上移後,產熱與散熱過程將在較高的水平(38℃)上達到平衡。解熱鎮痛葯的作用機制,就是使調定點下降,從而使體溫恢復到正常水平。

三、體溫調節的效應器及反饋效應

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將體溫的調定點確定後,它就發出傳出信號,使產熱和散熱過程在此溫度上達到平衡。當體溫略有升高,超過了調定點,則使骨骼肌的緊張度下降,甲狀腺和腎上腺的分泌減少,血管擴張,皮膚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散熱增加,使體溫回降到正常調定點水平。當溫度略有降低,低於調定點,則使血管收縮,皮膚血流量減少,汗腺停止分泌,骨骼肌緊張度增加以致出現寒戰等反應,甲狀腺素的分泌也增加,代謝提高,產熱增加,使體溫回到正常調定點水平。

四、大腦皮層的作用與行為性體溫調節

去大腦皮層動物的體溫,雖然仍可保持正常,但對環境中的冷熱 *** 的反應明顯遲鈍。這說明大腦皮層在體溫調節中有重要作用。機體可通過條件反射對體溫進行調節。與寒冷或酷熱有關的視覺和聽覺 *** 均可使機體代謝水平升高。在高溫或低溫場所工作的人員,環境中冷或熱的 *** 與作業時間和地點等條件多次結合可形成條件反射,使機體習慣於環境。

此外,人類的體溫還有行為性的調節。機體可以通過有意識的活動來調節體溫。又如,人類還可以創造人工氣候使溫度更為舒適。

五、體溫異常

人體調節體溫能力有一定限度。如環境溫度長久而劇烈的變化,或者機體的體溫調節機構發生障礙,產熱過程與散熱過程不能保持相對平衡,就會出現體溫異常。

(一)中暑與發熱

人在高溫環境中或在夏季炎熱的日光下,體內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發散,引起體熱過度蓄積和體溫失調,會造成中暑。其突出表現為體溫升高,重者可達40℃以上時,可出現頭痛、頭暈、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甚至意識喪失等症狀。長時間的體溫過高可能引起體溫調節中樞機能的衰竭,造成嚴重後果。

發熱是許多疾病所伴隨的症狀,如細菌毒素等致熱原進入機體後,使調定點升高,體溫可達38℃以上。發熱會引起機體不適感,消耗體力,增加心臟負擔等。

(二)體溫過低

在低溫環境中,如果體溫中樞的調節,使產熱量不足以抵償散熱量時,正常體溫就不能維持而逐漸下降。

由於體溫適當降低,可使機體代謝率下降,組織耗氧量亦降低,可以消除或減輕因缺氧對細胞的損害。因此,臨床上可用人工低溫麻醉的方法進行大型外科手術,也可用人工低溫方法保存組織器官供臨床器官移植之用。

『肆』 一個高中生物問題

應該是:A
恆溫動物包括人,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在外界環境溫度改變時,通過調節產熱過程和散熱過程,維持體溫相對穩定。例如,在寒冷環境下,機體增中產熱和減少散熱;在炎熱環境下,機體減少產熱和增加散熱,從而使體溫保持相對穩定。這是復雜的調節過程,涉及感受溫度變化的溫度感覺器,通過有關傳導通路把溫度信息傳達到體溫調節中樞,經過中樞整合後,通過自主神經系塵閉拆統調節皮膚血流量、豎毛肌和汗腺活動等;通過軀體神經調節骨骼肌的活動,如寒戰等;通過內分泌系統,改變機體的代謝率。

體溫調節是生物自動控制系統的實例。如圖7-8所示,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包括調定點(set point)神經元在內,屬於控制系統。它的傳出信息控制著產熱器官如肝、骨骼肌以及散熱器官如皮膚血管、汗腺等受控系統的活動,使受控對象——機體深部溫度維持一個穩定水平。而輸出變數體溫總是會受到內、旬環境因素干擾的(譬如機體的運動或外環境氣候因素的變化,如氣溫、濕度、風速等)。此時則通過溫度檢測器——皮膚及深部溫度感受器(包括中樞溫度感受器)將干擾信息反饋於調定點,經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整合,再調整受控系統的活態差動,仍可建立派棗起當時條件下的體熱平衡,收到穩定體溫的效果。

『伍』 發熱到體溫恢復正常哪些系統參與調節

自主性調節是由體溫自身調節系統來完成的。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包括調定點在內,屬於控制系統。它傳出信息控制產熱器官及散熱機構使機體深部溫度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
(一)溫度感受器
外周溫度感受器 此種感受器存在於皮膚、粘膜和內臟中。當局部溫度升高時。熱感受器興奮,反之,冷感受器興奮。升租
中樞溫度感受器 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內的對溫度變化敏感的神經元稱為中樞溫度感受器。有些神經元在局部組織溫度升高時沖動的發放頻率增加,稱為熱敏神經元;有些神經元在局部組織溫度降低時沖動的發放頻率增加,稱為冷敏神經元。
(二)體溫調節中樞
調節體溫的重要中樞位於下丘腦的視前區-下丘腦前部(PO/AH)區域。中樞的溫度感受器也位於此區。用熱生理鹽水(超過37℃)灌流該區,可引起散熱效應;用冷生理鹽水(低於37℃)灌流該區,可引起產熱效應
(三)體溫調節的調定點學說
此學說認為,體溫的調節類似於恆溫器的調節,PO/AH中有個調定點,即規定數值(如37℃)。如果體溫偏離該規定掘蔽值,則由反饋系統將偏差信息輸送到控制判笑州系統,然後經過對受控系統的調整來維持體溫的恆定。通常認為PO/AH中的神經元起著調定點的作用。此學說認為,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是由於熱敏感神經元的閾值受到致熱源的作用而升高,調定點上移(如39℃)。因此發熱反應開始時出現惡寒寒戰等產熱反應,直到體溫上升到39℃以上時才出現散熱反應,若致熱源不清除,產熱與散熱兩個過程就繼續在此新的體溫水平上保持著平衡。所以,發熱時體溫調節功能是正常的,只是調定點上移。

『陸』 給小兒測試體溫的方法

怎樣給小兒測試體溫呢?人和高等動物機體都具有一定的溫度,這就是體溫。體溫是機體進行新陳代謝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那麼下面我為你介紹怎樣給小兒測試體溫。

怎樣給小兒測試體溫

體溫的正常范圍:春、秋、冬季平均值每天上午36.6℃,下午36.7℃;夏季上午36.9-36.95℃,下午為37℃o餵奶或飯後、運動、哭鬧、衣被過厚、室溫過高均可使小兒體溫暫時升至37.5℃,甚至到38℃。尤其是新生兒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大。三種測體溫方法數值依次相差0.5℃,即:腋下36-37℃、口腔36.5-37.5℃、肛門內37.38℃為正常。

患兒腋下有汗時,應用於毛巾將汗擦乾後再進行測試,以防不準。患兒剛喝完熱水或活動後不宜測試,應休息片刻,再測體溫。

測試之前,將表甩到35℃以下,將水銀頭一方挾於腋下,要用胳膊夾緊。測試時間以5-10分鍾為宜,不必時間過長。孩子測試體溫時,要注意看管,做到既不損害體溫表又有準確測試。測試前最好對體溫表進行酒精消毒,以防傳染疾病。

體溫的調節方式

恆溫動物包括人,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在外界環境溫度改變時,通過調節產熱過程和散熱過程,維持體溫相對穩定。例如,在寒冷環境下,機體增中產熱和減少散熱;在炎熱環境下,機體減少產熱和增加散熱,從而使體溫保持相對穩定。這是復雜的調節過程,涉及感受溫度變化的溫度感覺器,通過有關傳導通路把溫度信息傳達到體溫調節中樞,經過中樞整合後,通過自主神經系統調節皮膚血流量、豎毛肌和汗腺活動等;通過軀體神經調節骨骼肌的活動,如寒戰等;通過內分泌系統,改變機體的代謝率。

體溫調節是生物自動控制系統的實例。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包括調定點(setpoint)神經元在內,屬於控制系統。它的傳出信息控制著產熱器官如肝、骨骼肌以及散熱器官如皮膚血管、汗腺等受控系統的活動,使受控對象機體深部溫度維持一個穩定水平。而輸出變數體溫總是會受到內、旬環境因素干擾的(譬如機體的.運動或外環境氣候因素的變化,如氣溫、濕度、風速等)。此時則通過溫度檢測器皮膚及深部溫度感受器(包括中樞溫度感受器睜橘)將干擾信息反饋於調定點,經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整合,再調整受控系統的活動,仍可建立起當時條件下的體熱平衡,收到穩定體溫的效果。

溫度感受器

對溫度敏感的感受器稱為溫度感受器,溫度感受器分為外周溫度感受器和中樞溫度感受器。

外周溫度感受器在人體皮膚、粘膜和內臟中,溫度感受器分為冷感受器和悉輪團溫覺感受器,它們都是游離神經末稍的。當皮膚溫度升高時,溫覺感受器興奮,而當皮膚溫度下降時,則冷感受器興奮。從記錄溫度感受器發放沖動可看到,溫覺感受器和冷覺感受器在28℃時發放沖動頻率最高,而溫覺感受器則在43℃時發放沖動頻率最高。當皮膚溫度偏離這兩個溫度時,兩種感受器發放沖動的頻率都逐漸下降。此外,溫度感受器對皮膚溫度變化速率更敏感。

內臟器官也有溫度感受器。有人將電熱器埋藏在差點羊腹腔內並加溫至43-44℃,觀察到羊的呼吸頻率和蒸發散熱迅速增加,加熱3-5分鍾後,動物開始喘息,使下丘腦溫度下降。說明內臟溫度升高可引起明顯的散熱反應。

中樞溫度感受器在脊髓、延髓、腦干網狀結構及下丘腦中有溫度感受器。

用改變腦組織溫度的裝置(變溫管),對不麻醉或麻醉的兔桐弊、貓或狗等的下丘腦前部進行加溫或冷卻,發現在視前區-下丘腦前部(/AH)加溫,可引起動物出現喘息和出汗等散熱反應,而局部冷卻則引起產熱量增加,說明PO/AH本身就可調節散熱和產熱這兩種相反的過程。用電生理方法記錄PO/AH中存在著熱敏神經元(warm-sensitiveneuron)和冷敏神經元(cold-sensitiveneuron)。前者的放電頻率隨局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後者的放電頻率則隨著腦組織的降溫而增加。實驗證明,局部腦組織溫度變動0.1C,這兩種溫度敏感神經元的放電頻率就會反映出來,而且不出現適應現象。

脊髓中也有溫度敏感神經元。冷卻輕度的頸、胸髓或胸腰髓,則動物出現皮膚血管收縮和寒戰等體溫調節反應。這時,切斷被冷卻部位的後根或高位切斷脊髓,血管反應和寒戰也不消失。加溫脊髓,則引起皮膚血管舒張和熱喘呼吸,寒戰受到抑制。另外,據謂脊髓中傳導溫度信息的上行性神經元的纖維前側側索中走行,它將信息發送給PO/AH。

延髓中也存在著溫度敏感神經元。皮膚、脊髓及中腦的傳入溫度信息都會聚於延髓溫度敏感神經元;而延髓也接受來自PO/AH的信息,並且向PO/AH輸送信息。

腦干網狀結構也有對局部溫度變化發生反應的神經元,它接受發生皮膚、脊髓的溫度信息,並且向PO/AH輸送溫度信息。

『柒』 溫覺感受器和冷覺感受器是怎麼回事,是溫度變化就起作用末

(一)外周溫度感受器
人類可感受不同梯度的冷與熱,從冰冷、冷、涼到不同程度的溫熱以致到燒灼熱。至少有三類溫熱感受器即冷、溫及痛感受器。此時的痛感受器只接受冰冷及灼熱刺激。冷溫感受器位於皮膚的直下方呈現分離不連續的點狀分布。機體大部分區域冷感受器都比溫感受器多3-10倍。
⒈ 皮膚特異的冷溫感受器 溫點、冷點感受器位於溫感及有冷點之處,兩者均呈現不規則的圓形、短徑為1~3毫米,長軸可達5毫米。數個部位的溫點及冷點可受一根神經纖維支配。皮膚物族冷感受器為游離神經終末,哺乳動物的溫感受盯螞銀器形態尚未見報道。溫點分布在各部位不同,如面部,口唇及眼瞼部分布較密,對溫度的感受性高。
⒉ 向中性纖維 感受器接受的溫度信息由初級向中纖維傳導。冷刺激由有髓Aδ纖維及無髓的C纖維傳導,溫熱刺激由無髓C纖維傳導。
⒊ 電生理特性 溫度感受器產生的神經沖動可隨溫度變化而改變。皮膚冷卻可使神經沖動一時性增加(動態反應),爾後逐漸減少達一定頻率水平(常態)。冷卻停止後,相反,可看到沖動的一時性抑制。
(二)皮膚溫度傷害感受器
皮膚溫度達10°~15℃的超低溫或45℃以上高溫時特異的溫度感受器受刺激,超低溫時沖動頻率增加的感受器,對機械制刺激也呈現反應,此等信息通過無髓的C纖維傳導。超高溫時頻率增加的有:①熱機械刺激感受器,接受熱刺激和機械刺激,由Aδ纖維傳導,有人認為無髓C纖維也可傳導。②多相性傷害感受器,可受熱刺激,機械刺激及化學刺激出現反應,由無髓C纖維和Aδ纖維傳導。
(三)中樞溫度感受器(或中樞溫度感受結構)
⒈ 脊髓 脊髓可對選擇性冷卻出現寒冷反應,皮膚血管收縮(皮溫下降),減少熱放散,也出現寒顫而增加產熱;如選擇性對脊髓加溫,則出現防熱反應,皮膚血管舒張(皮溫上升),呈現熱喘以增加放熱。脊髓被加溫或冷卻時可於脊丘束記出由脊髓溫度感受器產生的溫熱纖維神經沖動頻率。冷纖維可由冷卻刺激,脈沖頻率增加,加熱可使溫熱纖維沖動增加。此為動態性活動。
⒉ 中腦 選擇性加熱或冷卻中腦,可分別出現典型的抗熱和抗寒反應,這說明中腦也存有溫度感受結構。中腦中存有的溫神經元與冷神經元可分別由中腦的加溫和冷卻增加放電。
⒊ 丘腦下部 加溫丘腦下部可出現皮膚血管舒張,熱喘等防暑反應;如使其冷卻則出現皮膚血管收縮、寒顫等反應。即使環境溫度使皮膚溫恆定,如丘腦下部溫度低於某閾值,則可出現產熱,其程度可與丘腦下部溫度下降成比例;反之,如丘腦下部溫度升高,且超越一定閾值,則出現發汗。前者溫度上升越高,出汗量越多。溫覺、冷覺感受器在視前區及丘腦下部都存有。此等部位溫度升高,則溫覺神經元放電增加,如溫度下降,冷覺神經元放電增加。
(四)各類溫度感受器的有關溫度信息的整合作用
由皮膚、脊髓、腦及丘腦下部等部位的溫度感受器產生的溫覺信息被整合後,引起體溫調節反應。由丘腦下部冷卻引起的機體產熱量增加,於環境溫越低,皮膚溫越低凱宴,越強烈;丘腦下部加溫引起的發汗量增加,則於環境溫越高,皮膚溫越高,越顯著。上述事實說明,皮膚和丘腦下部溫度感受器產生的信息,以各種不同方式被整合後,從而引起體溫調節反應。

『捌』 諾貝爾獎得主發現的「溫度觸覺感受器」到底是什麼

所謂的溫度觸覺感受器也就是模擬人體組織感受到外界變化之後,由神經傳遞給我們大腦信息的一個過程。對於溫度和觸覺的感受每個人都是能夠深有體會的,團兆比較明顯的就是溫度的變化,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外界溫度的變化。比如說今天的天氣比昨天的要熱一些,今天早上的天氣大晌比下午的天氣要涼一些。

那麼像這個諾貝爾獲得者他所研製出來的這個感受器也就是揭示其中的原理,通過他的這個感受器可以了解到我們人體能夠感受到這些觸覺和溫度變化的具體過程,而這一研究對於慢性疾病的突破來講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因為很多的慢性疾病它對於痛覺的傳遞都是間接性並且很微小的。所以如果說通過這個模擬器的話,就能夠感受到這些感覺是如何傳遞也能夠找到治癒的突破點。

『玖』 溫度感受器分布於

溫度感受器(thermal receptor,thermore-ceptor)是一種外界溫度刺激的感受器(主要為傳入神經末梢),是溫度感覺的媒介者,主要分緩局布於皮膚(和粘膜),也分布在內臟器官中。
中文名
溫度感受器
外文名
thermal receptor
分布
皮膚、粘膜擾轎讓、內臟器官
作用
溫度覺的媒介
快速
導航
研究成果

種類

科學影響
實質
綜述
溫度感受器主要被認為是屬於皮膚感受器,但確實得到鑒定的還不多。
節肢動物
對於節肢動物,溫度感受器是指把突起伸向表皮細孔中的初級感覺細胞。
其它動物
對於其它動物,通常是指皮膚內的游離神經末梢。
人類
對於人類,游離神經末梢(Free Nerve Endings)被認為是溫感受器(warmth receptor)或是溫器官(德Wärmeorgan),而克勞斯(Krause)小體(球狀小體)則被認為是冷感受器(cold receptor)或冷器官(德Klteorgan)。前者帆凳呈網狀分布在表皮顆粒層毛囊根鞘周圍,後者呈小柱形結構,位於皮膚淺層。

『拾』 體溫調節的內容

體溫調節的基本中樞在下丘腦。切除下丘腦以上的前腦的動物即「下丘腦動物」,仍能保持接近正常的體溫調節功能。而切除中腦以上的全部前腦(肢遲包括下丘腦)的動物則不能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用局部加熱或電刺激貓的下丘腦的前部,可引起熱喘、血管舒張和足跖發汗等散熱效應。破壞該區後,貓在熱環境中的散熱反應能力喪失,但對冷環境的反應(寒顫、豎毛、血管收縮、代謝率升高等)仍存在。破壞下丘腦後部內側區的效果,則正相反,對冷環境的反應喪失。傳統生理學據此認為,在下丘腦前部存在著散熱中樞,而下丘腦後部則存在著產熱中樞。兩個中樞之間有著交互抑制的關系,從而保持了體溫的相對穩定。
在下丘腦前部還存在著發汗中樞。下丘腦後部內側區存在著寒顫中樞,它對血液溫度變化並不敏感,但對來自皮膚冷覺感受器的傳入信息比較敏感。電刺激下丘腦前部(散熱中樞)可以抑制寒顫;冷卻視前區-下丘腦前部則可以引起寒顫。這表明下丘腦前部有沖動輸入至下丘腦後部。
下丘腦與體溫的行為調節亦有關。對鼠猴進行訓練,使它每次從冷室返回時能自行擰開熱氣開關取暖。如此時突然將其視前區-下丘腦前部的溫度由36℃提高到42℃,它就立即關閉熱氣而打開冷氣。這表明體溫的行為調節受下丘腦的控制,而體溫調節中樞對體內外溫度變化的反應,則取決於大腦對來自外周和中樞腔飢亂的多種溫度覺信息整合的結果。 該假說認為在下丘腦的前部存在著熱敏神經元和冷敏神經元。這兩種溫度感受神經元的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決定了體溫調節的調定點。體溫偏離這一調定點水平時,可通過反饋系統的調節,使體溫回到調定點水平。調定點是可以變動的。發熱就可能是由於細菌內毒素等致熱原使視前區-下丘腦前部的熱敏神經元閾值升高、調定點水平上移所致。致熱原的作用可能是通過前列腺素E這一中間環節,而阿斯匹林能夠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起退熱的作用。體溫的一些節律性變化,許多學者亦用調定點的節律性變動來解釋。
有些學者認為視前區-下丘腦前部溫度感受神經元的活動決定了調定點,而下丘腦後部則為傳出神經元發出的部位。另一些學者認為視前區-下丘腦前部感受腦溫的變化,而下丘腦後部則對來自皮膚的大量溫度覺(主要是冷覺)信息和從視前區-下丘腦前部傳來的溫度覺(主要是熱覺)信息,進行整合並決定調定點水平。調定點假說的根據尚不夠充分,爭論也較多,尚待探索。 體溫的自主性調節主要通過反射來實現。環境溫度或機體活動的改變將引起體表溫度或深部血溫的變動伍檔,從而刺激了外周或中樞的溫度感受器。溫度感受器的傳入沖動經下丘腦整合後,中樞便發出沖動(或引起垂體釋放激素),使內分泌腺、內臟、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等效應器的活動發生改變,結果調整了機體的產熱過程和散熱過程,從而可以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
這一調節機制,與控制論的原理頗為符合(見圖)。體溫調節機制相當於負反饋控制系統。當體溫高於或低於37℃(偏離了「調定點」水平)時,溫度感受器的傳入沖動(反饋信息)經視前區-下丘腦前部(比較裝置)整合後,中樞傳出沖動便調整了產熱和散熱器官的活動,使體溫復歸原初的水平。在自動控制系統中,輸入比較裝置以決定「調定點」水平的參考信號是由操縱者事先給定的。但是在體溫調節機制中,在下丘腦進行比較和整合後,決定體溫的調定點水平。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含有豐富的單胺能神經元,釋放去甲腎上腺素(NE)、5-羥色胺(5-HT)和多巴胺(DA)等神經遞質。灌流動物側腦室或下丘腦的實驗證明:5-HT可引起貓、狗、猴的體溫升高,並伴有寒顫和外周血管收縮反應,但兔和大鼠對5-HT的效應則與此相反。去甲腎上腺素可引起貓、狗、牡牛的體溫降低,並伴有外周血管舒張等效應,但兔、羊、大鼠的效應相反。多巴胺的作用與去甲腎上腺素大致相似。將動物置於冷或熱環境中,也能相應地引起腦內釋放這類遞質。上述研究表明,神經遞質可能在體溫調節中起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與溫度感受器將信息傳到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不接收抖音的好友信息 瀏覽:639
專業的運營代理怎麼選 瀏覽:813
瓜子二手車交易市場有哪些 瀏覽:993
瀘水牆壩菜市場在哪裡 瀏覽:354
銷售什麼產品來錢快 瀏覽:337
完全競爭市場有哪些線條是重疊的 瀏覽:856
愛普生機械手如何在程序里調速度 瀏覽:814
產品處於密碼鎖定狀態是怎麼了 瀏覽:169
橙心優選怎麼代理地推 瀏覽:988
如何訪問伺服器資料庫 瀏覽:989
山西輔助技術服務是什麼 瀏覽:526
原廠的數據線一般多少錢 瀏覽:407
市場績效工資一般多少 瀏覽:2
評委打分程序在哪裡 瀏覽:483
內江市老城區菜市場有哪些 瀏覽:371
凱爾在哪裡代理 瀏覽:20
保險代理公司怎麼考核 瀏覽:653
去哪裡可以免費開放技術資源 瀏覽:321
給孩子發信息有哪些方法 瀏覽:526
小區攝像頭錄像數據在哪裡 瀏覽: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