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體能訓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體能訓練與專項的關系,可以分為一般體能訓練和專項體能訓練。
一般體能搭做訓練是指在訓練中,採用多種多樣非專項的身體練習的手段與方法,改善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增進運動員的健康,提高運動員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和全面發展其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及柔韌等素質。
專項體能訓練是知拆衡指在運動訓練中,根據專項的特點採用與專項有緊密聯系的專門性身體練習的手段與方法,充分發展和改善與專項運動有直接關系的專項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及柔韌等素質,以保證運動員在訓練中更好地掌握專項技術與戰術,並在比賽中順利有效地運用。
體能訓練項目
俯卧撐。可以增強胸肌、肱二頭肌的肌肉體塊,提高力量耐力和地面平衡能力,對腰腹核心力量也有訓練效果。
動作描述:俯卧撐是靠手掌與腳來支撐完成的動作,背部要直,最標準的就是手放在胸膛之下進行俯卧撐,每次做4組,一組12個,這樣效果最佳,做到後面,可以根據身體狀況進行加強訓練。
仰卧起坐。仰卧起坐是一個體能訓練的重要環節,主要是增強腹部肌肉訓練,無論是部隊還是體育課,都需要做這個動作來強身健體或者練習爆發力。
動作描述:兩腿並攏,兩手扶耳不是頭,利御困用腹部的收縮力量來進行俯卧撐鍛煉,每次做4組,一組14個即可。
B. 軍人五項體能數字化考核系統背景
《軍人體能數字化智能測試系統》由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和全軍軍事訓練數據服務中心聯合研發。該系統以《軍人體能標准》為依據,包括體型、俯卧撐、仰卧起坐、10米×5往返跑和3000米跑等5項基礎體能考核項目,含有6個測試子系統,其中5個為國家發明專利。該系統已連續兩年在全軍戰略戰役機關的年度體能考核測試中,展示出數字化採集、智能化監測、科學化評估的較好效果。鑒辯或掘定會上,專家們認為,該項成果的最大特點是,貼近部隊訓練需要,公平公正地對軍人體能考核進行自動測試與評判,實現了從現場測試、成績記錄直至成績評定過程智能化,突破了人為誤差的「瓶頸」,提高了考核過程和結果的權威性、客觀性。它的推廣應用,將為推進部隊體能訓練信息化建設,增強整體體能戰鬥力素質提供保攜核障,產生可觀的軍事效益。該系統設備體積小、重量輕、佩戴攜帶方便,對場地、氣候條件和周邊環境要求較低,操作簡單,生產成本較低,適合於大樣本人群的體能團培普考和成績評定工作。與測試硬體系統配套的軍人體能標准考核評定軟體系統,既可單機使用,也可藉助全軍軍事訓練資料庫平台在網上遠程使用。
C. 科學化體能訓練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首先要考慮訓練者的年齡、體質、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隨後根據訓練者要訓練的內容進行編排:如果要訓練肌肉爆發力,要選擇小負荷伏大、短時間的訓練。
如果要褲閉訓練肌肉耐力,要選擇大負荷,長時間的訓練。
訓練後要進行一定的恢復程序,比如肌肉胡廳裂拉伸、補充營養等。
如果想要練出肌肉塊,就要做休息時間短的大負荷訓練。
如果要保持一定的身材,在完成一組訓練之後進入放鬆狀態。
進行體能訓練也要分配時間,飲食也要改善。
訓練如果是在飯後進行,最好選擇耐力訓練。飲食時就不要多吃麵食,最好是八成飽。
如果是在飯前進行,最好選擇爆發力訓練。訓練後不要暴飲暴食,要補充鹽分。
D. 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軍事訓練質量
努力探索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本質特徵,對於科學推進軍事訓練轉型,正確指導軍事訓練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科技支撐——戰鬥力在科技注入中升華
走科技興訓之路,促進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是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實質。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由於科學技術水數培岩平的制約,部隊戰鬥力的提高主要依賴於高強度、大負荷的訓練。軍事訓練的空間狹小、方法手段單一、效益低下,與聯合作戰的要求不相適應。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充分藉助科技進步和創新對軍事訓練的推進作用,軍事領域全方位、全過程實施科技注入,部隊戰鬥力生成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依靠科技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高新技術進步,成為戰鬥力增長的催化劑。科技含量高、效益明顯的訓練方法手段,使訓練效益顯著增強,基地化訓練、模擬訓練、網路訓練成為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基本形式;訓練環境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模擬化的訓練設施、電磁空間,讓官兵逼真感受戰場景況,接受近似實戰的鍛煉,訓練與實戰接軌,訓練場成為「准戰場」;訓練內容與科技發展、戰爭形態演進合拍共振,不斷吸納發展變化的新情況,超前滾動式發展,軍事訓練真實反映未來戰爭景況;訓練保障廣泛運用高新技術,保障器材、方法手段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訓練環境逼真、訓練設施完善配套、訓練評定科學公正,模擬化的保障使戰鬥力快速生成。
以人為本——提高官兵綜合素質是主線
人是戰鬥力諸要素中最積極、最活躍的要素,始終處於主導地位。武器裝備戰斗效能的發揮水平固然受限於武器本身,更主要的還是掌握和使用武器的人。在
信息化戰爭時代,人的素質和能力,特別是科技素質能力仍然決定著武器裝備效能的發揮。應堅持把提高廣大官兵的綜合素質、培養新型軍事人才作為推進軍事訓練轉型的基礎工程、作為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主旋律。應通過強化院校培養、大力開展崗位鍛煉,拓展人才生成渠道,加大院校、作戰部隊合力育人力度,全面加強官兵的技能、智能、體能、心理和作風紀律訓練,在提高官兵的綜合素質上狠下功夫,促進官兵知識和能力結構的根本性改變,造就一大批「訓練型」、「創新型」、「作戰型」的高素質軍事人才,形成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確保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扎實有效開展。
三位一體——戰略、戰役、戰術訓練對接
條塊分割、相互封閉和自我保障,是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基本特點。由於訓練資源不能共享,全軍缺乏統一的訓練平台,軍兵種往往是各搞各的訓練,就是同一軍兵種內不同層次的訓練也是互不幹擾、獨自實施。這種「各自為戰」的訓練形式,不僅造成了訓練資源的浪費,制約了部隊訓練水平的提升,而且訓練效益低下,難以滿足一體化聯合作戰的需要。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著眼未來聯合作戰的中如需要,在新的起點上謀劃和改革部隊訓練體制,對訓練資源進行科學整合,把分散的資源集約起來,通過打造全軍聯合訓練基地、戰區合同訓練基地和部隊戰術訓練場「三位一體」的新型訓練體系,建設現代化的訓練手段和設施,運用科學的訓練評估手段,達到功能互補、優勢互補,實現戰略、戰役和戰術訓練對接,融練指揮、練協同、練保障於一體,把練技術、練戰術、練思想、練作風結合起來,使部隊完整地接受聯合作戰、合同作戰和戰術訓練,真實感受現代戰爭的景況,接受近似實戰的鍛煉,軍事訓練質量和效益在一體化聯訓中得到提高。
研練交融——研究、試驗、實踐一體化
研究、訓練的整體性和相互依賴性,要求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必須走研究、試驗、實踐一體化的路子,通過構建「訓練和實踐提出問題——研究和試驗解決問題——條令條例加以規范——訓練和實踐運用檢驗」良性互動的軍事創新「產業鏈」,使作戰理論創薯御新與軍事訓練良性互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目前,世界軍事強國軍隊都非常重視作戰理論發展與部隊超前訓練相結合的試驗,認為這是提高部隊打贏能力的一條最有效途徑。比如,美陸軍自1992年組建了戰斗指揮、全縱深同時打擊、乘車戰斗空間、徒步戰斗空間、戰斗勤務支援等6個戰斗實驗室以後,就開始了作戰理論創新與部隊超前訓練一體化的試驗。實踐證明,研究和訓練是一對理想的組合,研究、訓練一體化,既訓練了部隊,又創新發展了作戰理論。走開研究、試驗、實踐一體化的練兵方式,關鍵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切實使部隊、機關、院校和科研部門在軍事創新和深化訓練改革上,形成整體、良性互動、互為依託,促進軍事訓練與理論創新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