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適應信息化指揮手段運用指揮方式
指揮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 比如精簡指揮機構(減少),優化指揮系統(聯勤式),改變指揮高兄檔方式(信息化),更新指揮手段(無紙辦公) 在指揮體制中,既需要照顧到各軍種的特點、建設規律和作戰使用要求,更應當從有利於軍種聯合的高度出發,著眼於形成總體作戰能力。這樣,在組建指揮機構、劃分職權范圍和確定指揮關系時,就難免在軍種小團體利益和軍隊建設大局利益之間產生一些矛盾。面對矛盾,各軍種都不應囿於本軍種的小團體去考慮問題,計較軍種利益的得失。與軍種利益相比,軍隊建設大局利益是更高的利益,是惠及所有軍種的利益,是確保軍隊全面建設和長遠發展的利益。各軍種都應有戰略的眼光和恢宏的氣度,為維護軍隊建設大局利益不惜作出必要的犧牲。傳統的作戰指揮決策主要是依靠指揮人員的聰明才智、指揮經驗和直觀判斷能力,再加上簡單的計算進行。由於作戰指揮決策是一個方塵知案選擇的過程,指揮人員的心理素質往往影響到決策的質量,創造性的指揮活動常常在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壓力下進行,加上指揮人員工作方法、組織才能和專業素質的不同,在決策中難免出現各種錯誤。這一切都要求盡快實現指揮決策系統的智能化,以彌補指揮人員在指揮決策中的不足。智能化作戰,戚亂指揮控制系統的智能化程度,對提高作戰指揮效能和增強指揮決策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 如何增強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能力
培養專業的人才...
向這一方面的領頭羊學習...對比後,看自身所不足的地方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3. 如何做好民防工程平戰轉換的工作
你好,這個需要加強功能儲備 人防工程必須始終堅持把戰備功能放在第一位。加強功能儲備,要准確評估現有人防工程戰備價值。通過開展人防工程(尤其是早期人防工程)普查工作,全面掌握現有工程的戰備能力和平戰轉換工作量,從而有針對性地制訂平戰轉換方案及處置措施。加強功能儲備,還需要合理定位人防工程總體布局,密切結橋叢租薯合城市建設規劃進行科學制定,做到上下協調、統籌兼顧,決不能地上地下「兩張皮」。此外,還要在大力推進人員隱蔽工程、物資隱蔽工程建設的同時,積極修建指揮工程、醫療救護工程、防空專業隊工程和連接幹道工程,豐富工程功能定位,提高工程的整體防護能力。加強功能儲備,更需要從嚴監管「建管用」環節。設計階段,要嚴格按照人防工程設計規范和人防工程戰術技術要求,做好設計圖紙審查工作。施工階段,要嚴格執行人防工程施工驗收標准,尤其關注平戰轉換設備、設施預埋是否到位,敏型櫻安裝是否達標等問題,確保工程質量。管理和使用階段,要高度重視工程的移交和檔案的保管,定期進行查驗,杜絕為方便平時使用擅自破壞工程結構,戰時功能為平時功能一味「讓路」的情況發生。
完善人員儲備 完善的人員儲備是實現人防工程平戰轉換工作整體順暢高效運作的關鍵。首先,要強化組織機構。要科學界定平戰轉換領導小組成員平時和戰時的工作職責,嚴格區分交叉的工作任務,理順關系,明確責任,形成嚴密的組織體系。其次,要穩定平戰轉換專業人員隊伍。平戰轉換工作技術性強,涉及防護、建築、結構、風、水、電等設備設施安裝、調試、測試多項內容,沒有專業人員,將無法完成轉換。只有積極建立平戰轉換人才庫,才能在情況發生時,確保隊伍拉得出,用得上。完善人員儲備,還必須重視平時管理人員的培訓。需要定期開展人防工程維護管理專業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培訓,增強管理人員戰備意識,切實提高維護管理人員的能力和水平。
4. 指揮自動化系統建設的目標需求研究
俄軍指揮自動化建設的現狀、特點與發展趨勢
一、俄軍指揮自動化建設的現狀
俄軍指揮自動化建設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50~60年代的基礎性研究與初步建設階段、70年代的深入發展階段、80年代的實際應用階段和90年代以來的改進、完善階段。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繼承前蘇聯指揮自動化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不斷對系統進行更新、改進與完善。特別是在科索沃戰爭結束後,隨著軍事理論和建軍方針的調整,俄軍在重點改善反彈道導彈系統和防空指揮自動化系統的基礎上,正積極發展「非戰略導彈防禦綜合系統」等新一代指揮自動化系統。
俄軍指揮自動化系統可分為戰略級和戰役/戰術級兩個層次。戰略級指揮自動化系統由戰略預警探測系統、指揮控制中心和戰略通信系統組成,主要任務是保證國家最高指揮當局對戰略核部隊實施不間斷的指揮控制。戰術級指揮自動化系統相對落後,80年代未開始裝備師和師以下單位,其中包殲罩括C-300PMU地空導彈系統C-300V反戰術導彈系統、火箭炮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以及各種電子戰系統和戰術通信系統。90年代以來,俄軍開始在集團軍和方面軍司令部建立戰役級指揮自動化系統。
二、俄軍指揮自動化建設的特點
1、集中領導,統一建設。俄軍在指揮自動化的建設上始終堅持一體化的設計思想,打破軍兵種和部門界限,對全軍指揮自動化建設實施集中領導,做到統一規劃、氏薯鬧統一設計和統一建設,並以國家行政力量進行干預,從人力、財力和物力等方面給予保證。俄軍總參謀部成立了俄聯邦武裝力量信息與自動化管理局,負責全軍的指揮自動化管理和信息保障工作。為保障聯合作戰,俄軍還組建了綜合性研究所。在分工上,軍方的綜合性研究所負責提出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戰術需求,地方軍工部門的綜合性研究所負責進行系統的設計。指揮自動化系統的設計工作綜合了各兵種部隊、後勤保障部隊、戰術導彈部隊、戰術空軍部隊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從而在體制上避免了各自為戰的「煙囪式」局面。
2、軍民兼容、平戰結合。俄軍一貫重視指揮自動化系統的軍民兼容能力,並將軍事信息網絡建設納入國家信息網路建設的總體規劃之中。其軍用和民用系統兼容性好,平戰轉換能力強。俄所有採用先進技術的民用信息和通信系統,在設計時都充分考慮了與軍用系統的兼容問題。如俄國家通信系統就是一個軍民共用系統,其大部分通信網路和設備可直接用於保障軍事目的。在通信系統建設方面,軍用固定通信設施的建設也充分利用了民用通信系統,而軍隊則重點發展支線傳輸設施和關鍵的交換設備、終端設備。軍民共用通信系統具有相當高的冗餘度,平時軍民分立,相對獨立使用戰時則重點保障軍事行動。
3、立足國產,講求實效。俄軍指揮自動化建設堅持國產化原則,各種電子元器件、各類集成電路、各種通信和交換設備以及硬體和軟體系統的開發、研製手唯和生產完全立足於國內。同西方發達國家軍隊相比,俄軍在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各種設備的數字化程度也相對較低。但俄軍積極引進國際標准和先進技術,提高系統與設備的性能和技術水平;高度重視對指揮自動化方法論的研究,注重系統的總體設計和科學論證工作,並提出系統建設的原則;採取多種手段彌補技術與設備上的不足,增強系統的機動能力、生存能力、抗干擾能力、全天候作戰能力和相互替代能力,形成了與西方國家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相抗衡的局面。
4、強調生存,注重防護。俄軍認為,未來戰爭以及洲際核沖突,在戰爭初期就會遭受多次核攻擊,因此非常注重系統的生存能力,主張通過隱蔽、分散、加固、機動、冗餘備份和通信保密等手段提高系統的生存能力。俄軍重視指揮系統的配套建設,基本設施與備用設施的配套結合,固定設施與機動設施的配套結合,有線通信、無線通信與衛星通信的配套使用,形成了空中與地下、地面相結合並具有較強抗干擾與反摧毀能力的綜合指揮體系。俄軍的固定指揮自動化系統大都配置在地下堅固的防護工事內,其中一些戰略指揮自動化所建在數百米的地下,每平方厘米能承受70公斤爆炸沖擊波的壓力。戰術指揮自動化系統指揮車以履帶式裝甲車為主,具有良好的裝甲防護性能。俄軍還建有多個備用指揮所,配置有各種主要指揮與通信設施,保存有當前的戰場態勢及必要的情報信息,以便在基本指揮所遭到破壞時能迅速接替工作。俄軍的大部分通信設備和電台都採取了防截收措施,對通信實行嚴格控制,平時使用的都是戰時通信的備用頻率。
三、俄軍指揮自動化建設的發展趨勢
1、加強戰略火箭軍指揮自動化系統建設。1998年出台的《俄聯邦2005年前國家軍隊建設政策構想》認為,對俄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是地區性沖突和局部沖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出現大規模侵略的可能性,俄仍要保持足夠強大的核威懾力量。1999年出台的《俄聯邦軍事學說》(草案)又進一步明確提出,俄聯邦把核武器視為遏制侵略、保障俄羅斯及其盟國安全的有效因素。根據這一戰略,俄軍將進一步加強戰略火箭軍指揮自動化系統的建設,擴大核遏制范圍,隨時做好應付核戰爭的准備工作。
2、加強空間指揮自動化系統研究。俄軍認為,建立和保持太空優勢,是未來武裝斗爭的一個發展趨勢,空間、空中、地面已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在未來高技術戰爭條件下,制天權將成為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的重要基礎,對達成現代戰爭目的起著重要的作用,必須加強太空的攻防能力。1994年,俄軍正式決定建立統一的空中空間防禦系統,以防空軍為基礎,使各軍兵種的防空力量和軍事航天力量相結合,建立統一的空中空間偵察體系,形成統一的防空防天部署。最近,俄軍又提出研製「往返式航天系統」。該系統可實施戰略與戰術空間偵察,也可實施太空戰,以高精度武器裝備打擊敵地面目標。專家預測,該系統的研製成功將是俄航空般天領域的重大突破,為其軍事天事業的發展鋪平道路。針對美國的戰區導彈防禦計劃,俄正積極發展「非戰略導彈防禦綜合系統」。
3、強調積極防空,優先發展高度機動的防空系統。1998年,俄在C-300V防空導彈系統的基礎上,研製出車載機動「安泰-2500」反導、反飛機一體化防空系統。該系統可同時跟蹤24架飛機或16枚彈道導彈,攔截射程在2500千米以內、飛行速在4500米/秒以下的各類彈道導彈的飛機。今年2月,俄羅斯成功地進行了新型C-400防空系統的試驗,這一系統可探測和摧毀400千米以內的目標。
4、積極發展和部署新一代國防衛星系統。俄軍的戰略通信和空間預警主要依賴衛星,其衛星系統是在前蘇聯衛星系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設備多是70年代研製的,技術上已相對落後。俄目前正積極倡導發展新一代國防衛星系統,採用最新技術提高衛星的功率,增大通信容量,延長衛星的壽命。在移動衛星方面,俄正全面落實的「馬拉松」計劃可為俄提供1800~2000條行動電話通道。
5、發展新型通信技術裝備,改進和完善通信系統。俄軍計劃採用先進的通信技術和裝備,分階段逐步完善現有的通信系統。在不斷完善反導反航天力量、戰略核力量、戰略偵察力量、電子戰力量的通信和自動化系統的基礎上,建立各軍兵種共用的地區性通信系統,爾後進一步完善野戰通信系統,提高野戰通信系統的機動性和綜合性。在通信體制上,俄軍正由模擬化向數字化方向發展。俄正在興建一條穿越全國的數字微波干線,可使俄境內多數大城市接入長途數字網。在陸上移動通信方面,到2010年,俄將建成GSM國家數字網,並實現與國家模擬網的互聯。
6、適應現代戰爭的特點,深入研究信息戰理論,發展信息武器。俄軍事科學院在預測21世紀戰爭時明確提出:「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即信息戰將成為一種新的戰斗行動,它將在武裝斗爭各個領域和各個水平上進行」。進而提出俄「必須加緊研製信息武器,把它作為軍事技術裝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國家軍事政治和戰爭潛力的組成部分」。據外刊報道,目前俄軍研究的微波武器「釋放出的強烈的微波能脈沖,可以摧毀北約用於控制雷達和指揮自動化系統的固態神經系統」。1998年,俄科學家研製出一種小型強電流電子加速器,它所發出的激光、X射線、寬頻無線電波和高功率微波,其能量脈沖可以使軍事指揮中心計算機內的細小電路開關「熔斷」,從而造成系統癱瘓,指揮失靈。這種強電流電子加速器的體積比手提式公文箱還要小,重量只有8公斤。
指揮自動化建設必須堅持走一體化發展道路
編者按:為全面落實中央軍委頒發的《指揮自動化條例》和《指揮自動化建設綱要》,進一步推進我軍指揮自動化一體化建設,最近,《指揮自動化一體化技術體系結構》已由總部有關部門頒發全軍貫徹實施。《體系結構》是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標准化技術綱要,是面向系統頂層設計和互連互通的技術指導性文件。它吸收和借鑒了外軍C4ISR系統建設的經驗,並緊密結合我軍實際,提出了在系統建設中各部門應當共同執行的一系列標准規范和指南。為進一步增強標准化意識和依法建設的自覺性,促進指揮自動化一體化建設,我們特編發刊登這組文章,以饗讀者。
指揮自動化建設,要實現系統之間的互連互通,相互兼容,必須克服「結構病」,突破部門之間各自封閉的小天地,走出「春秋戰國」———
重在搞好系統的頂層設計
●總參通信部 徐小岩
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主要樣式是聯合作戰和信息作戰。採用先進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已成為奪取戰場制信息權、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重要保證。為了統一全軍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技術體制,最近頒發了《指揮自動化一體化技術體系結構》(簡稱《體系結構》)。這標志著我軍指揮自動化系統向一體化方向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去年,中央軍委頒布了《指揮自動化建設綱要》,今年8月,經軍委批准又頒發了《指揮自動化條例》,這兩個重要文件,明確了我軍指揮自動化系統建設目標和政策法規,確定了堅持一體化發展的思路。我軍指揮自動化系統,已從分散建設、單項應用,逐步向網路化、智能化、綜合一體化的方向發展,並開始納入依法建設的軌道。制定和頒發《體系結構》,是全面貫徹軍委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實現《綱要》確定的建設目標的重要舉措。
我軍指揮自動化系統是將指揮控制、情報偵察、預警探測、通信、電子對抗和其他作戰信息保障系統功能融為一體的大型系統工程,各分系統的類型不同、作戰使用要求各異,並且是由各部門根據各自不同的建設目標分別組織建設的。要實現系統之間的互連互通、相互兼容,確保作戰信息在各分系統之間能夠「無縫隙」流通,首先必須統籌規劃,從頂層設計入手,突破部門之間各自封閉的小天地,形成觀念上、認識上的共識和相互聯系、相互協調、互動發展的運行機制。其次,在系統研製和集成過程中,以信息交換和信息安全為突破口,組織各有關單位共同貫徹實施一系列相關標准規范。第三,運用科學的方法,實現已建系統與在研系統的有效集成。《體系結構》是指揮自動化系統進入一體化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所涉及的技術內容都與「一體化」要求密切相關。它針對指揮自動化系統的發展規律,從加強系統頂層設計出發,從對全局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信息處理、信息傳送、信息建模及元數據、人機界面和信息安全五個方面,對系統各要素進行描述和規范,具有繼承性、系統性、針對性和前瞻性。各部門按照統一的規劃和部署,共同貫徹實施規定的一系列標准,必將推進整個系統向一體化目標邁進,從而增強系統的整體作戰效能。
隨著我軍指揮自動化建設的深入發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系統工程標准化已成為提高系統整體效益的重要支撐點。所謂系統工程標准化,就是將謀取 「系統最佳組合效益」的系統工程理論和以「統一、協調、簡化、優選」為內涵的標准化活動,在系統工程建設實踐中有機結合、相互作用,發揮合成效應。系統工程標准化,綜合反映了指揮自動化系統建設所提出的「統一、合成、高效、系列化、通用化」等要求。我軍指揮自動化建設,已發展為跨部門、多領域、面向諸軍兵種綜合應用的一體化建設,這一特點決定著標准化工作必須縱觀全局、統籌規劃、總體設計,採取自頂向下的方式,分步分工實施。
《體系結構》以系統工程理論為指導,採用了「漸進獲取法」、「快速原型法」等科學的方法,將研究對象與發展目標、發展對策、應用環境、技術體制、管理要求和思想方法緊密結合,充分體現了整體發展的思路。
我軍指揮自動化建設,與發達國家軍隊相比,由於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存在著歷史性差距。借鑒外軍C4ISR系統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技術成果,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提高起點,實現跨越發展。海灣戰爭以後,美軍認真總結了C3I系統建設的經驗教訓,針對陸、海、空軍以及海軍陸戰隊的系統自成體系,互操作性差,呈「煙囪式」發展,效費比低等問題,設立專門機構,不惜花費大量人力和資金對系統進行集成和整治,將作戰需求、系統功能設計、技術實現和標准化有機結合,逐步形成了面向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功能完善的一體化C4ISR系統。我軍當前面臨的問題,與美軍等發達國家軍隊早期出現的問題有許多相似之處,《體系結構》正是將借鑒與創新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主要有:堅持面向「總體設計」,提出綜合標准化要求,提高系統研製起點;強調「共同執行」,在統一指導下,各部門共同執行相關標准,確保系統實現「三互」;突出「最低限度」,提出系統建設必須嚴格執行的標准最小集,各軍兵種分系統建設還可根據特殊需要,相應提出具體的技術、管理要求;適應「動態發展」,根據系統發展的漸進性,尋求有限目標和階段成果的發展對策。
我軍指揮自動化建設已進入整體發展的關鍵時期,標准化工作已越來越成為系統工程建設的重中之重。回顧過去,在我軍指揮自動化建設中,既有堅持集中統一領導,統籌規劃,分工合作,取得整體效益的經驗,也曾有過部分單位各自為政,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效益的教訓。我們需要認真總結過去、規劃未來,繼續深化對指揮自動化系統建設和組織運用問題的研究,進一步重視和加強標准化工作,不斷改革與創新,努力開創我軍指揮自動化建設的新局面。
沒有統一的技術體制和統一的技術標准,將嚴重製約指揮自動化系統整體效益的發揮———
必須確立一體化的技術體系結構
●海軍司令部通信部 陳國和
在現代高技術條件下,戰爭的系統對抗特徵越來越明顯,聯合作戰能力將是軍隊作戰能力的根本標志。未來聯合作戰,首先是一種信息上的「聯合」。信息網路將眾多軍兵種的武器系統、各種作戰要素、分散的作戰單元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使戰爭這台機器能在更大的范圍聯結、互動,呈現出兵力群數量多,作戰強度大,組織指揮與協同復雜,指揮方式方法轉換頻繁,新一代高技術武器對戰場信息保障依賴性大等特點。參戰部隊信息獲取、處理和分發信息能力的強弱,將成為聯合作戰勝負的關鍵。因此,迫切需要確立諸軍兵種一體化的技術體系結構,實現系統的互連、互通、互操作,確保聯合作戰中獲取制信息權,滿足實際作戰需要。
我軍指揮自動化建設,與現代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將對奪取和保持戰場制信息權帶來困難。針對目前出現的條塊分割、自主開發、 「三互」能力弱等現象,軍委和總參首長曾多次強調,沒有統一的技術體制和統一的技術標准,將嚴重製約指揮自動化系統整體效益的發揮。因此,必須首先確立一體化的指揮自動化技術體系結構。
堅持統一領導和統籌規劃是搞好指揮自動化建設的前提。如何加大統管力度,除了加強組織領導和有效的協調外,還應當有一個能夠在統一技術體制、統一標准方面用於規范、指導全軍指揮自動化一體化建設的技術文件。《體系結構》的適時頒發,使得指揮自動化建設從系統方案論證、總體設計、研製開發,到系統質量檢驗和裝備購置,有了可遵循的技術標准和結構模型,可操作性較強,將從技術體制上保證統一領導、統籌規劃的落實。
美軍於1995年成立了由參聯會、各軍種和國防部各廳局代表組成的C4ISR一體化任務委員會,專門籌劃C4ISR系統體系結構,1996年頒布了「C4ISR體系結構框架」(第一版)。作為國防部的政策指示和指導指令,1997年又頒布了第二版。美軍要求,從最頂層到基層的系統,都必須遵循這一體系結構框架,要在諸軍兵種和總部各廳局形成一套統一的描述、分析和設計的方法及技術標准。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現在,我軍頒布的《體系結構》,包括技術參考模型、通用應用服務、應用支撐平台和外部環境,涵蓋了軟體、硬體和邏輯結構等內容,是一套較完整的技術指南。我們應當結合實際,查找問題,看哪些相符,哪些還不相符,努力克服前進中的問題。今後,不管是新上項目,還是已建系統改造升級,都必須以《體系結構》為准繩,遵循全軍統一的技術體制和標准,確保系統優化設計和與全軍系統互連互通,凡未列入《體系結構》的標准和數據格式不得使用。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系統運用的不斷深入,要及時驗證、反饋信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體系結構》。
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是指揮自動化裝備建設的基礎工程,是減少重點建設,縮短研製周期,緩解諸多矛盾的有效途徑———
努力提高系統「三化」水平
●二炮司令部通信部 王連生
《體系結構》是在總結我軍指揮自動化建設經驗基礎上,借鑒外軍C4ISR系統建設的方法和成果,提出的具有我軍特色的指揮自動化系統標准化技術綱要。它的發布實施對於促進指揮自動化裝備的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通用化是最大限度地擴大同一單元的使用范圍,這種通用化單元可以是系統、分系統或設備。系列化是根據同一類產品的發展規律,將分系統、設備按照對形式和結構的需要作出統一規定。組合化(模塊化)是在一定范圍內對不同產品進行功能分解並設計出標准模塊,按要求組成不同產品。「三化」體現了當今世界高科技軍事裝備發展的客觀規律。《體系結構》針對我軍指揮自動化建設要求,提出了一種面向系統頂層設計的思路和方法,將有力推動系統「三化」工作,為實現指揮自動化裝備的抗毀重組功能奠定基礎。
在指揮自動化裝備建設中,通過推行「三化」,集中力量發展基本型,合理使用派生型,實現「一機多用」、「一機多型」,不但可滿足多層次需要,而且減少或消除了同一水平的重復研製。同時「三化」還可以最大限度地繼承和利用現有成果,減少設計和試驗,節省經費,縮短研製周期,降低風險。可以說「三化」是綜合解決指揮自動化裝備發展中高投入要求與經濟承受能力等諸多矛盾的戰略舉措,也是解決裝備多樣化需求與批量生產之間矛盾的必由之路,同時還是提高作戰效能的有效途徑。《體系結構》提出統一的技術體制,為實現各類指揮自動化系統的互連、互通、互操作和「三化」奠定了技術基礎。
不管是通用化、系列化產品的實現,還是對不同產品的模塊分析和分解,都必須遵循一定的標准規范。沒有標准化,不可能設計和生產出一系列通用模塊,也不可能設計出可供「三化」使用的零部件及標准介面。為保證「三化」的實現,系統的應用支撐平台、通用介面、硬體配置、軟體開發等必須嚴格執行《體系結構》所規定的技術標准,以便為系統的方案論證、總體設計、研製開發、質量檢驗和系統集成提供標准依據。
指揮自動化裝備「三化」建設,一方面要繼承指揮自動化系統建設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體系結構》既適用於新系統研製,也適用於對原有系統的改造。它在為新裝備研製確立技術標準的同時,也為現有裝備的升級指明了技術改造的方向,有利於指揮自動化建設成果的繼承和創新。貫徹實施《體系結構》,必將促進指揮自動化裝備「三化」建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提高我軍指揮自動化系統的「三化」水平。
戰區指揮自動化建設必須由分散向統一、由單一向綜合、由科研試驗向實戰應用跨越,實現多向並軌,無縫銜接———
把握一體化建設的著力點
●沈陽軍區司令部通信部 高德福
縱橫交融。目前,戰區指揮自動化系統建設必須注意解決標准不統一、技術不規范、相互不兼容、功能不完善等問題,加速實現橫向縱向一體化。而解決橫向縱向一體化問題,應當按照統一的標准,自頂向下組織建設,上級系統對下級系統提供約束,下級系統對上級系統提供支持,上下之間形成無縫連接。為此,首先應抓好戰術系統建設。師、團以下部隊是遂行作戰任務的基本戰術單位,戰略、戰役系統必須依靠戰術系統提供的信息源,並依靠戰術系統最終實現對部隊的指揮控制。因此,應當使指揮自動化系統盡快向一線作戰部隊延伸。其次應抓好野戰系統建設。科索沃戰爭給我們的深刻啟示是,在現代防空襲作戰中,必須解決部隊的野戰生存和指揮控制問題。應集中力量建設適應各種環境下使用的野戰指揮自動化系統,實現「動中通」、「野外聯」。再次應抓好主戰武器平台的信息化建設。指揮自動化系統必須與武器裝備的信息化建設同步協調發展,與主戰武器平台對接,使指揮自動化系統能夠對主戰武器平台實施不間斷控制,武器平台的各種信息能夠自動提供給指揮自動化系統。
多向並軌。近年來,戰區指揮自動化建設呈現出多頭並進的局面,有業務主管部門「統建」的,有各業務部門「分建」的,還有各單位「自建」的。欲使這些系統發揮整體效能,必須按照《體系結構》進行並軌。一是抓好「自建」系統的標准化改造,使其與全軍「統建」系統接軌。對符合標準的將其納入裝備保障系列,作為「統建」系統的有效補充。二是抓好「分建」系統的綜合集成,使這些分系統在為本部門提供服務的同時,成為戰區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為綜合系統提供功能支持。三是抓好「統建」系統的擴充完善,使其成為各級指揮自動化系統的主體,滿足各級實際需要,並能有效地將「自建」、「分建」 系統吸納進來,起到合縱聯橫的紐帶作用。
全向契合。實現戰區指揮自動化,是一個涉及建設、管理、訓練及使用於一體的整體概念。首先應按需建設。使用部門充分發揮需求牽引作用,提供詳細、具體的使用需求。建設部門按照作戰需求,依據《指揮自動化建設綱要》確定的目標和《體系結構》確定的標准,組織系統建設,做到需要什麼就建什麼。其次應依法管理。依據系統運行規律,建立健全系統運行、使用管理、安全保密等各項法規,按照《指揮自動化條例》明確的職責分工實施管理,防止多頭共管打亂仗。再次應按綱施訓。將指揮自動化訓練內容納入首長機關合成訓練,統一規范訓練內容,明確訓練標准,按綱組織訓練與考核驗收,進一步提高訓練的針對性,做到部隊使用什麼就訓什麼。最後應列裝使用。必須按照裝備體系從上到下統一規范,做到裝備什麼就用什麼。凡推廣使用的列為正式裝備,凡未通過主管部門審批認證的,不得投入使用,更不能聯網運行。通過全向契合,努力形成一個建設、管理不分家,訓練、使用相一致,全局、上下一盤棋的良好局面,為實施戰區聯合作戰提供高效、綜合、一體化的指揮自動化系統。
解決各級、各類指揮自動化系統的互連、互通、互操作問題,有利於形成綜合集成、協調運行的有機整體———
聯合作戰的技術基石
●總參某研究所 蔣曉原
未來高技術戰爭的突出特點是諸軍兵種的聯合作戰,誰能夠及時、全面、准確地掌握整個戰場態勢和其它相關信息,就能有效指揮諸軍兵種各種打擊力量,奪取戰場主動權。指揮自動化系統是獲取信息優勢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我軍作戰能力的倍增器。由於受歷史條件限制,我軍指揮自動化建設,基本上是先從各軍兵種或某一系統開始,由各軍兵種和業務主管部門分工組織建設,通常對聯合作戰需求考慮較少。現在,必須著力解決各級、各類指揮自動化系統的互連、互通、互操作問題,形成綜合集成、協調運行的有機整體。為此,應當從頂層設計入手,確定各軍兵種與各系統之間必須遵循的技術標准,使分工建設的各級、各類系統實現一體化與最優化,以滿足聯合作戰要求。
最近頒發的《體系結構》,是為保證各級各類指揮系統之間實現信息「無縫隙」流動和互操作性,以及相關體系結構之間的兼容性而確定的需共同遵循的規則,包括系統組成要素和相互關系以及相關標准等。其著眼點是:明確信息傳輸、交換和處理的規則和標准;充分考慮指揮與作戰平台和網路連接的需求;能夠適應新技術的發展,逐步淘汰陳舊、落後的技術和相關標准;盡可能採用商業標准、工業標准和技術,減少對專利技術的依賴。
《體系結構》提出的技術參考模型,分為作戰使用、通用服務、支撐平台和外部環境等。作戰使用是完成作戰任務所需的具有各種特定作戰功能的軟體;通用服務包括了可標准化、適應不同作戰任務的應用軟體;支撐平台由操作系統服務和基礎服務兩部分組成;外部環境包括通信實體、信息交換實體和用戶實體。它們分別採用國家標准、國家軍用標准和商業標准。盡可能促使各軍兵種指揮自動化系統在技術與標准上的統一,提高系統之間的互操作性和相關體系結構的兼容性,減少技術風險,降低成本,加快系統一體化建設進程。
全軍指揮自動化系統建設,必須堅持統一領導、統一規劃
5. 信息化手段如何提升該平台的作戰效能
信息化手段提升該平台的作戰效能的方法如下:
1、提高思想認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要我用為我要用隨著不會信息化的民警將失去工作崗位,不會信息化的領導將失去領導權時代的逼近,相信很多民警也已感缺沖受到了信息化帶來的壓力,對自己信息化應用水平不高,計算機操作不熟練,甚至不會計算機等感到無所適從,也想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應用技能,但就是不知從何入手,天天等著上面的行動,上級的培訓,存在等、靠、要等思想。
2、有的民警在開展培訓後,也感覺自己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系統應用水平提高了,但很快又全部還給了教員,從而形成怕學、厭學等畏難情緒。不難看出,應用是信息系統建設的靈魂,是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沒有應用的帶動和依託,信息化也就不是信息化。但是,應用這一關鍵環節在基層往往被忽視了,上面的培訓精神不能貫徹到基層,存在著上熱下冷,上緊下松的現象。
3、從而在民警中形成信息化應用意識淡薄,造成不想學、不會用的局面。其時,信息化應用技能說到底還是計算機的操作應用問題,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東西,只要我們把計算機學好,操指悔作熟練了,什麼樣的唯扮正應用系統都變成了小兒科,所謂一通百通嘛。但如果計算機的操作問題不解決,就學習各應用系統,是會非常吃力的,要付出較多的時間,並且還比較容易忘記。
6. 論如何全面提升扁平化指揮體系建設水平
摘要:自部局提出在消防部隊推進扁平化指揮機制建設後雲南昆明支隊爛塌依託全勤指揮制度和信息化建設積極探索,總結出許多工作經驗,初步實現圍繞市級作戰指揮中心的對警情的快速反應、迅速處置,最終達到提高勤務指揮效能、增強整體防控水平的扁平化指揮模式。進入信息社會後,伴隨「信息爆炸」,社會最大的變化就是「快」,消防機構作為社會重要的公共安全監管單位和災害事故應急處置力量,只有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立適應「快」節奏的社會管理職能,增強迅速、有效、專業地處置各類以火災為主的災害事故和社會突發事件的能力,才能真正履行好法律賦予我們的職責。而扁平化指揮機制正是以「快」為特點,被許多行業、單位所採用,近年來,隨著消防信息化建設加快,信息化技術支撐成為可能,消防機構也引入這個機制。一、扁平化管理的含義扁平化管理最早是相對於「金字塔」式層次(集中)管理的一種企業管理模式,是通過增加管理幅度,壓縮管理層次而達到避免層次(集中)管理中「層次重疊、冗員多、組織機構運轉效率低下"等的弊端,加快信息流的速率,提高決策效率。1981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在管理大師韋爾奇(時任首席執行官)的領導下開始了第一次「扁平化管理」改造,通過「無邊界行動」、「零管理層」等措施,極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收獲了不小的經濟效益,取得了改革成功。二、扁平化指揮體系的發展過程事實上,早在二個多世紀前克勞塞維茨就在《戰爭論》中提出減少指揮層次提高部隊靈活性,而將這一管理思想引入部隊指揮范疇並成功運用於實戰的是美國「天網」計劃,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即做到指揮部指揮到每一名前方戰士,而前線作戰單位利用單兵作戰單元將戰場情況准確反饋到指揮部,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戰績,舉世震驚!隨後,國內包括軍隊在內的許多行業引入這一管理模式,我國公安系統也在建設「新型警務模式」中明確提出:以市級指揮中心為樞紐,縱向減少指揮層次,區縣局指揮部門指揮調度為輔,直接指揮勤務崗位;橫向打破警種、部門和地域限制,將指揮觸角延伸到打、防、控工作的所有領域,以實現對警情的快速反應、迅速處置,最終達到提高勤務指揮效能、增強整體防控水平的扁平化指揮模式,目前已基本形成圍繞市級指揮中心的橫跨各警種、部門的扁平化指揮體系。而消防機構引入這飢坦圓一體系思想是在近一兩年的事,從發展程度來看遠遠落後於公安機關。昆明支隊對扁平化指揮體系的建設是與全勤指揮制度建立同步進行的。三、扁平化指揮體系的要素(信帆一)幅度(span) 簡單講就是指揮者所能夠掌握和調動力量范圍。傳統上,一個指揮者由於通訊手段落後,個人知識范圍限制和輔助決策手段缺乏等因素影響,所能指揮和感知的力量范圍是十分有限的,但隨著信息手段的引入能有效突破這些限制,如昆明支隊作戰指揮中心通過信息化改造,將指揮前沿擴展到了郊縣。(二)層次(layer) 指揮級別,傳統上我們消防部隊是通過部局到中隊的逐級指揮進行,共5個指揮層次,目前昆明支隊實現的扁平化指揮初步將中隊作為處警勤務單元直接由支隊進行調度指揮,大隊輔助指揮,可以預見,隨著新修訂的《消防法》強調跨區域調動協作,全國性的大規模調動必然推動扁平化指揮體繫上移,指揮層次進一步壓縮。這里幅度和層次為相反關系,即,幅度越小,層次越大,反之亦然。扁平化指揮體系就是盡量將幅度擴展開,減少層次,縮簡訊息流通道長度,降低層次間損耗,從而能夠迅速反應,准確應對,提高處置效率,減少自耗。四、推進扁平化指揮體系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的關系就昆明支隊在進行扁平化指揮體系建設過程中的經驗來看,我們認為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以下五點關系:(一)放權與收權 一方面,扁平化指揮體系需要授予一線處警勤務單元,即中隊(大隊)更多臨機處置權,形成「無為」式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直接支持和指揮一線處警勤務單元的指揮機構(公安機關為市級指揮中心,昆明支隊為支隊作戰指揮中心)則需要更多的授權,如多警種、多部門的直接指揮權,更大的臨機處置授權。在實踐中上級機關往往偏重於放權給基層,認為基層「只要把事干好就放手干」,一旦問題超出了基層處置能力請求上級支援時,又出現了層層請示,轉回原來的模式,而作為信息中樞的作戰指揮中心常常因授權不足只能成為傳統「金字塔」式指揮體系的「傳話筒」。在這一方面公安指揮中心建設給了我們很好的經驗,就昆明市來看,公安指揮中心已經完全能夠指令到每輛街面巡邏車,調動各個警種,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指令是經完整正式地授權具有極高的權威性的。(二)軟體與硬體 目前能夠推行扁平化指揮體系就是因為信息技術的引進和運用極大地擴展了指揮幅度,如3G圖傳系統能夠讓指揮者不用到現場就能直觀掌握現場情況,決策時就能更准確,其作用如此之大,所以很多人把扁平化指揮體系簡單地等同於信息化建設,但一些失敗的例子告訴我們當硬體齊備時發現指揮過程中卻比以前存在更多的問題,根源就在於忽略了扁平化指揮體系的軟體建設。扁平化指揮體系的軟體主要在制度規范的建立和完善,在人員的培訓和培養。如前所說,扁平化指揮體系調整了傳統逐級指揮模式,原有各層次權力和義務需重新調整授權,昆明支隊扁平化指揮體系建設一開始就通過支隊全勤指揮制度的建立,對成功推進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各指揮層次才清楚各自職責,才能依章進行權力和義務的調整,保證警力權威和暢通。而整個體系成功與否主要還是在於人才的培訓和培養,因為指揮幅度雖然能夠得益於信息技術,但決策所需的知識背景和意志品質為主的決策能力卻是機器所不能替代的,指揮者必須做到綜合掌握防火、滅火和裝備等知識,准確、迅速地下達指令,這些都需要在實踐中長期積累和學習。(三)主動與被動 昆明支隊在推進扁平化指揮體系探索中曾出現一種「怪」現象,全勤指揮出動時,支隊指揮員忙前忙後指揮中隊官兵作戰,而大隊指揮員卻無所作為,出現的這一問題是扁平化管理初期常出現的,原因就在於當管理層次「壓縮」以後,高層「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指揮基層,似乎中間層無所作為,事實上從成功案例中不難找到答案,這時彌補高層指揮員客觀存在的「盲點」中間層的參謀、監督、協調等輔助決策作用異常重要,甚至成為整個指揮體系正確運轉的關鍵,因此在體系建設中應創造鼓勵、保障中間層指揮員主動參與決策過程,避免形成形式上的「一言堂」。(四)點狀與網狀 事實上,在指揮系統中流轉的不是資金、人員、裝備等等,而是信息流。一般認為扁平化指揮體系是「點對點」的信息交流,即信息流只是在一線處警勤務單元與指揮中心兩點間流通,這很容易忽略周邊提供支援、指導的單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孤島」更多的被「信息池(共享)」代替,一線處警勤務單元獲得的現場情況已經能夠通過技術手段被共享這一資源的各個單位和指揮者獲取,而指揮中心指令也能夠同時被聯動單位和指揮者獲知,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對講機的使用。因此在扁平化指揮體系建設上必須立足與信息資源的共享上來構建「網狀」體系。(五)應急與常態 通常扁平化指揮體系建設給人們的錯誤認識就是應急處警使用,以至於在推動扁平化指揮體系建設時只強調滅火崗位的建設,但是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推進,壓縮行政審批程序何嘗不是另一種「扁平化」的表現形式,可以說扁平化管理已成為破解機構臃腫、官僚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扁平化指揮體系建設應從整個消防工作來考慮和決策,打破部門、轄區和傳統思維,用常態化的標准,才能構建起相互支撐、適應社會發展的扁平化指揮體系建設。
7. 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平戰結合工作
一、充分認識做好「平戰結合」工作的重要意義
「人防工事要平戰結合,平戰結合才靠的住。」國家制定了「長期准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重要方針。
這一方針反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防空的特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更好地發揮人防工程的戰備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人防工程使用和管理中需要密切關注和認真思考的問題。只有將「長期准備」思想和「市場經濟」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實際出發,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深入做好人防工程的管理工作,適應現代化戰爭和社會公共安全需要,堅持平戰結合方針,認真履行職責,才能真正做到「立足戰備,著眼平時,服務社會,造福人民」。
平戰結合,是人防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為適應防空襲斗爭的需要。人民防空系統在平時就需要建立相應的訓練有素的指揮、管理、技術、保障隊伍,構築大量的人員、物資、救護等需要的隱蔽工程,配備數量可觀的多種設備。平時將這些要素服務社會,就會取得一舉多得的效果。不僅擴大了人民防空的影響,提高了全社判槐會的人民防空意識,而且還能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回收部分資金用於工程的維護管理,減輕企業負擔,緩解矛盾。所以,開展平戰結合,不僅增加了社會服務性設施,發展了經濟,擴大了就業門路,同時也加強了工程的維護管理,增加了人民防空建設的經濟來源,是一件利國、利民、利戰備的好事。
二、當前人防工程的特點和存在的安全隱患
人防工程是戰時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重要設施。上世紀70年代,我國按照「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戰略思想,修建了大量的人防工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早期人防工程出現了一些有待研究解決的問題。其中,工程涉及加固改造,維護管理,解決安全隱患的問題尤為突出。
當前,大部分企事業內部的人防工程均屬於早期人防工程,在結構性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其特點:一是預測難。人防工程位於地下,直觀性差,難以及時發現隱患;災前徵兆不明顯,突發性強,提前作出准確預測較難。二是指揮難。人防工程點多面廣,歸屬復雜,且事故發生在地表下特定空間,不易准確判明災情,提出施救方案,組織指揮難度大。三是處置難。人防工程事故災害發生在地下,其作業空間小,較難組織施救。
針對上述特點對照企業人防工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由於經費不足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早期人防工事出現設備失效、防護級別降低等現象;二是受當時建設條件與設計水平限制,部分工程「矮、窄、深、長」,防護能力不強;三是部分工程滲漏嚴重,造成了管理難、維護難;四是隨著企業發展、城市改造、建設等原因,早期工事損毀現象時有發生。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認識上有偏差。有的認為當前國際形勢較好,人防工程用處不大,沒有必要花錢改造。為此導致早期工程常年失修損壞,失去防護功能。二是管理不到位。由於人力、物力、財產等原因,對早期人防工程疏於管理,工程損壞嚴重,防護能力降低。從現代高技術戰爭條件下防空襲需求看,人防工程的需求正處於一個上升期,早期人防工程已不能滿足現代戰爭防護要求。如何充分發揮早期人防工程的戰備、社會、經濟效益,這是當前人防工程管理和使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如何加強和改進人防工程的管理
對人防工事的利用,要按照 「全面評估、科學分類、綜合治理」的維護管理理念,在對早期人防工事進行全面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早期人防工程作出科學的評估,而後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按照「待開發、維持現狀、加固改造」三種類型,進行合理利用和加固改造,最大限度地節省維護經費,提高防護效果和經濟效益。強化憂掘知友患意識。居安思危,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猛皮謀生存、求發展的為政之道。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形勢好的時候,越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否則,就容易出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日益提高,重要的經濟目標越來越多,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復雜,工廠企業與居民區犬牙交錯,劇毒、放射性、易燃、易爆物品的生產或儲運單位設在人口稠密區,城市受到可能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和工廠事故的嚴重威脅。按照 「平戰結合, 為民造福」 的戰略,盡可能的發揮早期人防工程,抵禦自然災害和工廠事故的作用,為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是我們當前和今後長期的工作。
強化責任意識。一是明確使用單位責任,要與使用單位或個人簽訂人防工程安全使用責任狀,明確工程的消防、安全和維護管理責任由使用單位負責,其法人代表為第一責任人。使安全責任和主體得到了明確及落實。此外,通過加強監督和指導,督促使用單位按照人防工程的使用管理規定逐步建立健全規范、完善的維護管理制度,全面加強早期人防工程的使用管理。二是對使用單位人員或個人進行培訓。定期舉辦維護管理人員培訓班,幫助使用單位或個人了解、熟悉、掌握人防工程維護管理標准、規程,使維護管理工作科學規范。三是加大檢查力度。根據工程的不同情況,按月、季度進行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和違規使用等問題進行糾正,督促使用單位整改,直至合格。確保人防工程的有效管理和安全使用。 四、認清形勢、把握機遇、積極推進平戰結合創新發展
通過剖析研究感到,在現代經濟制度下,如何發揮早期人防工程的經濟效益。關鍵是要堅持平戰結合,以洞養洞的原則,找准兩者的結合點,較好地發揮人防工程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人民防空是國防的組成部分,國家根據國防需要,動員和組織群眾採取防護措施,防範和減輕空襲危害,所以人民防空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內,是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密不可分的,發展人防事業是地方政府的職能,也是企業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義務。同樣,發展了的人防建設也是為人民群眾財產安全服務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防建設只有走平戰結合之路,把現有的人防資源及時用於經濟建設,合理利用人防資源,充分發揮出平戰結合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人防事業發展才具有永久的活力和生機,這恰恰充分體現了平戰結合的根本目的。
人防工程只有在保證戰時防空襲斗爭需要的同時,積極適應和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為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服務,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是為人防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經濟規律允許並可能把人防資源推向市場,在發揮良好的戰備效應的基礎上,可以努力追求經濟利益,也必然隨之帶來良好的社會效應,而人防系統也能從平戰結合當中得到人防再建設資金;二是為人防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人防信息指揮系統、工程管理、重要經濟目標防護都需要先進科學技術,在平戰結合過程中,這些都能在平時發揮作用時得到技術支持,在實戰演練中得到技術更新。這樣通過平時的運作能使人防指揮所的技術和裝備設施得到及時的更新和提高;三是為人防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保障。通過平戰結合,不僅能保證發揮人防資源的戰備效益和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防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力。在平戰結合的過程中,必然會把人防資源直接用於社會各項事業,把人防的理念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把人防意識滲透到社會各界人士,從而人防的社會地位能在平戰結合中得到不斷提高、人防的社會影響力得到不斷擴大、人防發展的重大意義得到不斷認可。
平戰結合不能局限於人防工事的平時利用,而應在人防建設的各個方面,全面體現,全面落實,最大可能地拓寬平戰結合的領域。要充分考慮平時、戰時兩個方面的功能,要立足於平時為經濟建設服務,著眼於戰時進行城市防空襲斗爭,提高人防工作戰備、社會、經濟三個效益,從整體上增強人防工作的實力和活力。
綜上所述,加強人防工程平戰結合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有力保證,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是推進人防工作科學發展的堅實基礎。不管是過去的實踐還是未來的需要,都證明和要求人防建設必須走平戰結合的道路,這樣才能持續健康的發展。我們要結合實際,堅持從實際出發,開拓創新,克服過去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敢於對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規定有所突破。切實抓好人防工程平戰結合;努力破解制約平戰結合發展的難題;認真履行職責,切實加強對人防工作的組織領導。積極順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堅持用科學發展理念引領人防工作,注重探索融合式發展的方法路子,有效推動人防平戰結合工作的創新發展。
8. 指揮信息系統具有什麼能有效支持協同作戰和聯合作戰
1、實時通信功能。指揮信息雹液檔系統可以實現指揮人員之間的實時通信和信息共享埋擾,提高指揮協同效率,有效支持協同作戰和聯合作戰。
2、戰場態勢感知功能。指揮信息系統可以集成多源信息,實現對戰場態勢的感知和分析,幫助指揮人員實現快速准確的決策,有效指揮聯合作戰行動。
3、作戰網路管理功能。指揮信息源亂系統可以建立作戰網路,實現對聯合作戰各方的指揮和控制管理,保障戰爭指揮的一體化和整合性。
4、組織協商和指揮功能。指揮信息系統可以組織協商和指揮各種聯合作戰行動,包括軍事行動、人道行動等,實現指揮決策鏈的暢通和協作機制的有效發揮。
5、威懾和打擊能力。指揮信息系統具有對電子攻擊、信息竊聽、干擾、破壞等具備威懾和打擊能力,可有效支持聯合作戰中的防禦和攻擊行動。
9. 如何運用作戰指揮信息系統服務作戰指揮
運用作戰指揮信息鉛嘩山系統服務作戰指揮方法。
1、基於信息系統的作戰指揮決策訓練,是決策素質和能力與實戰融合的重要渠道。
2、基於信息系統的作戰指揮決策訓練,是提高群體決策能力的重要舉措。
3、槐中指揮員的決策能力訓練。
4、人機交互決策訓蘆伍練。
5、分布式聯合決策訓練。
6、加強情報信息分析訓練,提高指揮人員的信息控制能力。
7、加強人機結合訓練,提高指揮決策的綜合效能。
8、加強分布式聯合決策訓練,提髙指揮決策的科學性與靈活性。
10. 如何提高裝甲兵分隊平戰轉換能力
如果我能在這里准確的告訴你這個答案的話,你覺得我還會告訴你嗎,早就去哪個部隊當司令員去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