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古代如何保密信息

古代如何保密信息

發布時間:2023-03-19 11:05:32

『壹』 拆字法或者代碼法,古人到底是如何加密公文文件的呢

其實,古人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平慧圓庸,他們有些想法還是非常先進的,重要的公告,古人是如何進行加密的呢,在古希臘的時候就有這么一種密信傳遞的方式

在北宋的時候,中國就出現了用於軍事保密通信的代碼,將士在出發前,指揮部隊與其約定一首40字的五言律詩作為解碼秘史詩中的每一個句子都對應一句短語。這樣在戰斗的時候,雙方就使用該密碼進行通訊,其實,在孫紅雷主演的諜戰片《潛伏》中,余則成在接受上峰指令的時候,總是一邊聽著廣播里念出了四位一組的數字,一邊查閱小說《夢蝴蝶》這種方法其實就是字驗法。

『貳』 沒發明紙之前,如果有秘密信函,那些古代簡牘的文字怎麼保密的呢

我們以秦漢為例虛虧亂。

秦漢時期的文書傳遞要實行保密制度,不能私自拆封差檔。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空仔司空律》載:

令縣及都官取柳及木楘(柔)可用書者,方之以書;毋(無)方者乃用版。其縣山之多X者,以X纏書;毋(無)X者以蒲、藺以枲箾之。各以其獲時多積之。

就是說,當時的簡牘文書,都要用一種草來捆縛,一般在生長這種草較多的地方就用,如果長得少的地方,就要用蒲、藺這兩種。

『叄』 現在對信息安全非常重視,那麼古代都是怎樣保證信息的安全的

我國古代公文保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時,史官已經開始對公文進行收藏、保管。到了商朝,設立了守藏史,專門負責保管政府文書與典冊,並且將甲骨公文貯藏到有專門看守的王室宗廟等場所里,起到了很好的保密作用,此時古代公文保密制度已成雛形。到了周朝的時候,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中央檔案機構——天府成立,統治者將文書正本收藏於此,並派遣守藏史」專門負責與守護。周朝時期的另一大進步,則是為了可以辨別公文的真偽,創立了了公文的「封泥」及「用印」制度。周天子以及卿大夫在發出的公文上蓋印防偽,而捆著公文書簡的繩子在打結處也會粘上泥塊。到了西周,還創造了用金屬封緘的匱子,稱「金藤之匱」,用來收藏一些最重要、最機密的檔案,這也成為以後歷代重要機密檔案的收藏之所。

公文保密制度到了清朝,已經臻於完備,可以說集歷朝歷代之大成,已然形成了適應封建皇權高度集中體制下的系統完備的保密制度,如「實封進奏」、「廷寄」等文書保密方法,而最具代表性的,則是雍正時期興盛的「密折制度」。密折制度的具體內容是,允許和鼓勵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員,直接向皇帝呈遞密折。雍正年間,每一個封疆大吏在上任前,皇帝都會把他叫他跟前,除了親自訓勉以外,還會給到他一個密匣,上面有兩道鎖,而鑰匙則只有皇帝和拿匣子的大臣才會有。大臣在向皇帝呈遞密折時,就會將摺子放入匣子中,直接交於皇帝親自開鎖御覽,批示之後再鎖上密封還給上奏人,所有內容只有君臣兩人知道。

另外,雍正皇帝設立了軍機處,管理軍事機密,辦理朝廷的核心機密事件。嘉慶帝曾嚴令:「軍機處為辦理樞務、承寫密旨之地,以嚴密為要,軍機大臣傳述朕旨,令章京繕寫,均不應有泄漏。」機密公文在謄清後要密封呈遞,在軍機大臣用印密封之後交由兵部發出,底稿則要押封存記,等到事情任務完成以後才允許拆封登記檔案,在這期間如果有泄露的情況,相關的章京也是要受到嚴厲處罰的。軍機處的辦公地點會派監察御史值班看守,無關人員嚴禁入內等等。

『肆』 為了公文保密,古人都採用了哪些保護措施呢

現在這個網路發達的社會,信息的保密顯得尤為重要,所以人們會想盡各種方法進行加密,以保護自己的數據安全。那麼在古代那個科技並不發達的時代的人們是否有保密意識?當然是肯定的。古代的時候很多信息的傳送都是靠公文進行的,那麼為了公文的保密,古人都採用了什麼保護措施呢?

第三,金藤匣。

金藤匣就是指使用金屬進行封緘的匣子。相傳在西周時期,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將祭告上天的冊書都放在這個金屬做的盒子裡面,然後放在宗廟中,後來古人就使用這個金藤做的匣子收藏一些重要機密的文件。這從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古人對文書保密性的重視。

『伍』 我國古代公文是怎樣進行保密的

我國古代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如襲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賀寬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
我國古代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
xiwasdf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覺得好的 記得采禪橡亮納哦 親
(*^__^*) 嘻嘻……
O(∩_∩)O謝謝了·······························································································

『陸』 古人如何加密公文或信件,都用什麼方法

拆字法的由來

如果軍隊需要補充糧食,前方將領就從密碼本中查出「請糧料」的編碼(第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第九字是「五」,將領便把「五」字寫到一件普通公文中,並在字上加蓋印章。指揮機關接到這件公文後,查出蓋印章的「五」字,在臨時約好的詩中列第九仿空稿,再對照密碼本上的順序,就知道前方缺糧草。

『柒』 我國古代公文的保密手段是什麼

秦漢之後主要是用「封泥加印」的方法來保密。
PS:加密外道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12-14/4409381.shtml

夏朝
據史書記載,太史令將「圖法」(即國家的重要典志、檔案)「宮藏」,這表明,夏朝史官已經開始對公文進行收藏、保管,注意公文的保密。

商朝
設立「守藏史」一職,專門負責保管政府公務文書和典冊,並且將甲骨公文收貯於王室的宗廟、社稷。由於這些場所都有專人嚴加守護,一般臣民無法進入,所以,保存於此的檔案安全且不易流散和外傳。

周朝
繼承商朝傳統,將文書正本收藏於」天府」——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中央檔案機構,並派「守藏史」專門負責守護。為了公文保密和辨別真偽,還創立了公文的」封泥」及」用印」制度。

周王、國君及卿大夫在發出的公文上用印以證實其真實,在捆扣公文竹簡的繩子打結處粘上泥塊,以防偽造或泄密。

還創制了金屬封緘的匱子,用來收藏一些最重要、最機密的檔案,這成為以後歷代重要機密檔案的收藏之所。

春秋戰國時期
各國國君和卿大夫在文書上用璽印封緘以示慎重,防止傳遞時泄密。並且,在文書傳遞過程中使用「封泥」的方法。
封泥是一種官印的印跡,為古代緘封簡牘鈐有印章以防粗衫私拆的信驗物,其主要流行於秦漢時期.封泥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

秦漢時期

保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規定,以刑法的手段強制執行和遵守。
秦漢時期規定,凡是官府吵正發出的公文均必須加蓋印章,以證明公文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凡是未加蓋印璽(印章)的公文均被視為「偽書」。
先秦及秦、漢時代,公文書於竹木簡冊,印章作封發物件、簡犢之用,但不能直接在簡冊上面蓋印,而是採取「封泥」 制,直到紙帛廣泛使用以後,封泥之用漸廢,印章改用硃色鈐蓋。

魏晉時期
這個時期紙張逐漸成為公文載體,印章直接用朱紅印泥直接鈐印於紙上,這也是用印製度的一大變革。直接用朱紅印泥鈐印具有印跡清晰、不容易消褪、經久耐用等特點,既提高了公文製作的速度,又使公文卷面美觀。

隋唐時期
公文制度較完備,對用印製度也有更加嚴格的規定,公文經主管長官判署、簽押並經秘書人員謄寫、校對後,凡應用印者,鑒印官考其差謬,然後印之。印的位置在官署或官銜落款處。唐代規定「一文一印」,一件公文如有兩頁以上的公文紙,則要在首尾紙縫間蓋 「騎縫印」。鈐印的時候,必須「朱」在「墨」上,不能 「墨」在 「朱」上。也就是說,印要蓋在官署落款的文字上面,嚴禁先鈐印後書寫文字。

宋朝
首先,明令禁止用官印加蓋私文書。
其次,用印必須嚴格登記,並以文書中文字、印章的墨、朱先後而辨真偽,還規定「諸官文書皆印年月日及印封」,這種加蓋彌縫章的做法,對預防公務文書被私拆大有好處。此外,對多頁首尾連粘,還規定了加蓋騎縫章的要求,並規定「諸獄囚案款不連粘或不印縫者,各徒一年,有情弊者以盜論。」

明代
不論皇帝頒布的文書,還是各個衙門行移出外的文書,在印章使用上規定都非常嚴格。對於漏使、錯用印信,《明律》也有具體規定,「凡各衙門行移出外文書,漏使印信者,當該吏典對同首領官並承法,各杖六十。全不用印者,各杖八十。干礙調撥軍事、供邊方軍需錢糧者,杖一百,因而失誤軍機者,斬。」,「倒用印信者,照漏用律,杖六十。」,「盜用印信及在空白紙上用印者,依照刑律『詐偽』條論斬;借用印信,依照禮律『上書陳言』條論斬。」明朝假期有封印製,除夕夜官府封印,不再收發、簽署各種文件,至新年正月初三重新開印,表明各衙門正式上班。

清代
清代《欽定工部則例》中關於工部衙門使用堂印的規定:「每一月專派滿、漢司官四員,按日挨次輪流監岩碰腔用堂印。每日筆帖式請領堂印鑰匙,到時即開。用鈐尋常稿件後再用鈐題本,用畢將堂印鑰匙暨印單仍交承值筆帖式呈送。清代的司官也是起碼六品。由唐及清的監印級別,都表明了對印章使用的極其慎重。

『捌』 古代密詔怎麼保密誰會知道內容誰又不能知道內容傳送過程中信使

1、泥封:中國最早防止公文泄密的手法是使用泥封技術,這項保密技術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防偽包裝技術。所謂「泥封」,就是使用一種叫「封泥」的材料,對重要文檔進行密封包裝的方式。
泥封興於先秦時期,到兩漢時廣為流行。當時不論是公函還是私人書信,大多寫在竹簡、木牘一類的「紙板」上。簡牘在現代考古中多有出土,如湖北雲夢睡虎地四號秦墓出土的兩封中國現存最早的信件,便是寫在木牘上。簡牘不能折疊,寫在上面的文字很容易讓人看到。出於保密,古人又發明了一種木板,蓋在簡牘上面,這樣就把文字內容蓋住了。這塊木板就是書函的蓋子,古人叫作「檢」。後來,有人將用來傳遞書信的木函粗伏,做成「鯉魚狀」,故漢樂府民歌《飲馬長城窟行》中稱,「客從遠方飢念來,遣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如果文件不僅有一支簡牘,便要串好裝進布袋或錦囊中,然後袋囊口用繩子扎緊,繩子也纏入檢齒內,並蓋上封口人的印章,以發現被爛凳困拆痕跡。古代布袋錦囊的封裝方法啟發了現代郵政,現在郵政所用的郵袋正是布袋錦囊的翻版,不同的是,泥封換成了密封效果更好、更耐用的鉛封。

2:火漆:魏、晉以後,隨著紙張的普及和應用,泥封保密手段成為歷史,古人進而研製出了密封效果更好的「火漆」。火漆,又叫「封口漆」,是一種人工合成膠合劑,其功能和作用與膠水、糨糊相似,顏色呈紅色或棕紅色,在尚未凝固時打上印記,凝固後就會留下清晰的圖案。公文保密技術的重要發展時期是宋代。宋代創設了新的「軍郵制度」,規定重大軍情或重大事變必須密封,並在封皮上註明「系機密」或「急速」字樣。除了軍事領域,宋代在非軍事領域如事關機密、災異、獄案等官員呈奏的文書,也必須將封皮折角重封,兩端蓋印,無印者要寫上官名。在科舉考試中,為防止試卷泄密,宋代的保密工作更是「嚴防死守」。
此外,宋代還採取暫時限制涉密者的措施,即現代所謂的「隔離制度」。如針對科舉考試的「鎖院制」,就是一種臨時性隔離辦法。相關官員在被任命為「知貢舉」(主考官)、「權知貢舉」(副考官)等考官後便被鎖於貢院之中,斷絕與外界的聯系,以避免出現泄露試題事件。「鎖院制」自宋代起開始實行,一直到現代高考都在採用,有關命題人員要被「隔離」,直到高考結束後才能「放」出來。

『玖』 中國古代是怎麼做到讓傳遞的信息保密的呢求解答

古代信息大部分就是信函了,所使用的保密方式就是火漆封緘,其實仔細一想除了封的嚴實點也沒別的辦法。


封緘形式的演變

(一)竹簡封:簡,是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狹長的竹片和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稍寬的長方形木片叫方;若干簡編綴在一起的叫策(冊)。竹簡封是指將方或策(冊)卷好用繩子把它捆紮、封泥固封的一種形式。封泥,是指鈐有印章的土塊,也稱「泥封」:是將繩端或交叉結扎處放入挖有方槽的「檢木」,封以粘土,蓋上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

(二)木牘封:是木牘信函的封緘形式,是指先在木板上寫好文字,再在木板上復蓋一塊木板,或另用兩塊相似木板,稱「外木板」,兩面夾住;木板上雕有3條線槽,用繩子在線槽上捆紮3圈,穿過一個方孔,把木板縛牢,然後在木板外側封上粘土,蓋上印章,防止私拆。如今信封落款的「緘」,最初就是指用繩子捆紮木牘的方式。

上述兩種信函封緘形式,主要流行於秦、漢、魏時期,但都以「粘土」封口,若以封口材質來說,應該統稱「粘土塵薯封」。晉後,紙帛盛行,簡牘封緘逐漸廢止,當然,也就不用「粘土封口」了。

(三)棉紙封:是紙帛盛行時期信函封緘的常用形式,普遍用於平常信函與家書。信封由多層薄紙裱糊成型,形似當代直式信封。棉紙封使用方便,原意是專指信封上下封舌之處,加貼棉紙鈐印封口,以資保護,同時也泛指紙質信封。

(四)火漆封:是用以防範信封被拆的主要封緘形式,特別用於機要信函的保護。

火漆,亦名「封蠟」,又叫「封口漆」。以松脂、石蠟、焦油加顏料混合加熱製成塊條狀,一般呈紅色或棕紅色,也可按要求製成藍、白等特殊顏色,遇熱則軟,面粘,專供瓶口、信件封粘之用。封粘時,用燭火引燃火漆,於熔成稠狀瞬間滴注於需要封粘之處,在將待凝固之前加蓋印章,冷卻後留下清晰鈐記圖案。既美觀又能有效地防止私拆。此外,火漆還應用於雞毛信的雞毛粘合,以防雞毛脫落。

火漆封是相對於「粘土封」的封緘形式,火漆章是適用於火漆封緘條件的一種鈐記,為便於觀察與檢驗,常以機關單位名稱或標志陰文鐫制。奧博會標志選擇「祥雲火漆章」就是火漆封條件下的特定產物。

棉紙封隨著制紙工藝的發展和紙質的提派爛者高,信封由多層改為單層,沿用至今。火漆封明、清時期官民之間均皆盛行;民國時期沿用於政府機關,民間則較少使用。

封泥是我國古代封緘簡牘、封存財物所使用的蓋有印章的泥塊,和印章一樣是一種憑信物,它的用途是作為封緘憑信,封泥在古書中不乏記載,如《後漢書·百官志》載,少府的屬官中有守宮令一人,「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衛宏《漢舊儀》「有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後稱皇帝詔書為紫泥封或紫泥;李白《玉壺吟》詩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鳳凰指鳳凰詔,即是皇帝詔書,紫泥即縈色封泥,用來封詔書。這兩句詩寫李白奉詔進京,皇帝賜宴的隆遇;《東觀漢記·鄧訓傳》:「知訓好以青泥封書……載青泥一穙,至上谷遺訓」即知道鄧訓喜歡用青泥作書信的封泥,於是用車送去青泥一堆,至上谷送與鄧訓。既然古書有眾多的記載,為什麼後人反而不明白呢?因為封泥之法在古代是人人都明白的常識,古書中一般不加註釋,隋唐以後,封泥的方法不再使用,到明清時人們對「封泥」是怎麼一回事,就不甚瞭然了。


封泥主要用途是用於封緘公文、書信。

古代公文書信大多寫在竹簡木牘上,為了保密和防止偽造,要嚴密封藏起來。封緘的方法是在竹木簡扎外面加一鑿有小方槽的木片,再用繩子將它和簡牘一起捆縛好,將繩結置於木槽,然後將一團軟泥捺入木槽將繩結蓋住,再用印章在泥上蓋印,這個有小方槽的木片就叫檢(後人把裝有封泥的檢叫封泥匣),封緘的全過程叫檢封,在封泥上加印叫檢署或封印、封記,公文送到後要查驗封泥是否完好、封印是否真實,這叫檢驗,這種作法很象過去郵政局的火漆封,可以防止傳遞過程中私拆。1973年甘肅省博物館在發掘金塔縣漢代「肩水金關」遺址時,出土了一個封緘文書的「封泥匣」,封泥上有「居延右尉」的四字封記。若一份文書的簡牘較多,還可以放在絹囊中,口上用繩扎住加檢封緘。據《漢舊儀》載,在東漢時,群臣給皇帝上奏章,如果事及機密,皆「封以皂囊」。《後漢書》公孫瓚傳中載有他彈劫袁紹的奏章,說袁紹「矯刻金王玉,以為印璽,每有所下,輒皂囊施檢,文稱詔書」,指責袁紹私自刻制玉璽,下發公文時,用黑絹口袋檢封,人們稱為詔書。由此可知,古代封城公文書信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封檢,一種是用口袋封檢。


火漆,又稱為 封蠟,英文名:SEALING WAX

火漆(即封蠟,用於郵政信件,文件或密件封口,以防止被他人打開),

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東西,古代人們在重要的文件或信件、密件、包裹等的封口處滴上燒化後的火漆,乘熱蓋上章,這樣任何人訖圖私自打開,都會造成火漆破損。

公元前3000年,亞述人和埃及人的泥版信裝在泥制的外套內,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信封。

後來人們把用動物皮和羊皮紙寫成的信捲成一卷,外邊用窄皮條(經常取自同一張動物皮)捆紮,再用火漆封緘。隨著紙張的出現,信被折疊起來,信紙背面用於書寫姓名、地址和有關的郵寄說明,信紙各邊封口用火漆封緘,這種做法在歐洲一直延續到19世紀60年代,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甚至還要晚一些。


火漆封緘的盛行

火漆是形成火漆封的基礎條件,火漆印是防止火漆封被拆的主要保證。有人說火漆法國人發明於1626年;有人說中國人發明,於公元11世紀,經由印度傳入歐洲,很快就成為歐洲人保守通信秘密的法寶。也有人說,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5)用過火漆印,在香港某拍賣會上,以四十萬港幣拍賣成交(《維基網路·火漆起源》)。眾說紛紜,有待查證。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火漆封是替代竹簡封、本牘封的封緘形式,是相對於「粘土封」的延伸與發展,應當在竹簡封之後使用。也就是說,火漆封應該啟用於公元二、三世紀的晉後時期,顯然說法國人發明於1626年,未免過於遲滯了。至於由中國發明經印度傳入歐洲,當然可以查證;但是漢劉邦用過火漆印,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原因是在火漆封之前的「粘土封」是同樣需要鈐印的。所不同的是前者蓋在粘土上,後者鈐在火漆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稱它「火漆印」也無不可。其實,回顧火漆封的存在形態,關鍵還在於認識它在傳遞機要信函和保護信息權益方面的歷史功績。

晉代以來,紙帛盛行,火漆封緘,沿用至今,歷史悠久,並且在各類重要文件、貴重物品、文物出境與文物鑒定保護的應用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開辦國家郵政,規定信封要有紅色條封,用毛筆規矩書寫,蓋上鈐記,貴重的用火漆封口。民國時期雖有變革,但繼延舊制,也廣泛用於政府機要文件。法國人用火漆加封,以火漆顏色區分內容,紅漆為官方文件,棕漆為赴宴請柬,白漆為婚嫁喜慶。值得關注的是,火漆封緘也為萬國郵聯採用,規定用於各國的有價函件,以及貴重文物包裝的封粘。

新中國建立初期,一些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學校個人檔案和重要單證的傳遞,也曾使用過火漆封。然而,隨著郵政運行體系的完善與發展,也為機要信函封緘形式的改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火漆封」盡管有形似嚴密的保密形式,但是強調火漆封緘,實際上是「見物不見人」,人品不好,(火漆)封有何用。特別是以火漆封緘明白標示信函性質,未免過度暴露。同時火漆封粘封繁瑣,點燃熔化,滴液鈐印,早則模糊,晚則淡漠,也導致火漆封的逐漸消逝。

『拾』 中國古代保密制度具有哪些特徵

中國古代保密制度具拍舉者有的特答兄征有:
1、它是專制集權的衍生品。從秘書保密的專制性來看,一方面對有關泄密的犯罪量刑具體而嚴苛,用嚴刑酷法來懲戒有關泄密人員,以此達到震懾的作用,另一方面又用嚴苛的律令來規范秘書保密工作來保證信息的絕對機密。
2、具有濃厚的中華特色。一方面具有中華特色的實用性特徵。在古代文書保密思想中,所有的保密思想乃至其衍生出的相關制度法則都是建立在行之有效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具有中華特色的中庸思想特徵。保密適度思想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的延伸。中國人一向主張不要走極端,適度這一原則是儒家襲薯思想的精髓之一。有選擇地理性地進行保密,將公開與保密相結合,不僅保證了機密信息的安全性,而且還加深了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從而更加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閱讀全文

與古代如何保密信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王者榮耀怎麼樣玩技術才會好 瀏覽:754
子騰電話手錶怎麼安裝程序 瀏覽:918
批發市場哪裡便宜實惠 瀏覽:559
廣州南沙進口代理報關怎麼操作 瀏覽:219
觸摸驅動程序哪裡下載 瀏覽:920
孟加拉產品有哪些 瀏覽:989
農產品直播為什麼那麼火 瀏覽:996
數據包是多少kb 瀏覽:85
如何通過二維碼查詢產品 瀏覽:325
西安啤酒代理要多少錢 瀏覽:941
聊城人事代理怎麼找工作 瀏覽:530
麻省理工技術學院在哪裡 瀏覽:785
烏海市貨車怎麼進入302市場 瀏覽:654
乳白的產品出現白紋怎麼解決 瀏覽:656
當日交易次數是多少 瀏覽:649
靖江市如何申請農產品深加工補貼 瀏覽:686
哪裡有學習飛行技術的 瀏覽:463
做程序員英語需要多少級 瀏覽:700
國運資本市場在哪裡 瀏覽:906
有什麼技術適合做食品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