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
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再現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化靜為動,突破重點、難點;創設懸念,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互動學習,培養學生合作、自主精神。
拓展資料:
在教學中,恰當地應用多媒體課件,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是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教學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以計算機為核心,將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媒介綜合起來進行輔助教學的計算機教學程序。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傳統教學的關注點在「知識」,教學的目標是把知識「學會」,強調的是認知結果。傳統教學使學生深陷「死記硬背」及「題海戰術」的泥潭,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機械重復」中走向厭學!
而由華東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思維可視化教學實驗中心,劉濯源主任團隊研發的創新型教學是「思維可視化」教學,教學的關注點在「思維能力發展」上,教學的目標是通過「知識」這個「媒介」讓學生學會學習,強調的是認知過程(學習方法及學習體驗)。思維型教學遵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思維訓練(激發思考——學會思考——運用思考——享受思考)為主線,通過對知識的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所謂「思維可視化教學模式 」就是將思維可視化技術與思維型課堂教學理念整合起來,形成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能力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
Ⅱ 教師在課堂中怎樣運用信息技術
教師在課堂中怎樣運用信息技術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能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慾望,直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要求,運用信息技術展示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內容,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此來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如《秋天的圖畫》一文描寫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機,體會「秋天的圖畫」色彩的美麗,想像秋天的圖畫,來表達的喜愛與贊美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製作聲像並茂的電腦課件,向學生來展示,在學生興致盎然之時,設問:此情此景該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呢?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質疑
決問題。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運動信息技術就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學《挑山工》一課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製作一幅圖:「矮個子,臉兒黑生生的,眉毛很濃,大約四十來歲,敞開的白土布褂子中間露出鮮紅的背心」;「扁擔一頭拴著幾張木凳子,另一頭捆著五六個青皮西瓜」。教師先指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描寫這一部分情節,邊讀邊想。讀後學生紛紛舉手提出疑問:為什麼挑山工身擔重物、走的路程比遊人多一倍,但速度並不比遊人慢呢?挑山工「不聲不響」、「悄悄」走到前頭,他當時是怎麼想的?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後結合當時的情境進行這樣的設想:遊人是來游覽的,哪裡好玩就在哪裡停,目標散亂;挑山工有任務,要按時把貨物送到山頂,目標專一,所以得一個勁兒往前走通過這樣的質疑學生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做什麼事,只要堅持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對課堂教學難點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確的掌握。利用信息技術能為學生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空間,創造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憑著真切的形象去感受、體驗比較抽象的事物,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如教學《海上日出》一課,文章中有時太陽走進了雲堆中,它的光線卻從雲里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這時候要分辨出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倒也不容易,因為我就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這一段也是教學難點。如何才能夠突破和解決教學的難點呢?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觀看一些動感連續的畫面了解海上日出的過程和景色,體會日出時的偉大奇觀。學生看著這一幅幅生動直觀的畫面,聽著教師動情的朗讀,深刻領悟了教學內容,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人體,真正學會學習,教師應努力把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願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只有自己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才能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Ⅲ 如何在教學中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在教學中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素養。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逐步進入課堂,教師的素質也要隨之提高,教師必須掌握和運用電腦技術,提高本身素質,同時拓寬學生的思維想像能力和知識面。在教師本人努力提高的同時,教育部門和學校也要採取積極措施,分層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們掌握基於信息化教學環境的教學模式。
2、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其作用是輔助教學,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教師。多媒體課件要適量、適度,不是量越大越好,讓其牽著鼻子走。要把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信息技術起到輔助教學的工具作用。
3、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要動靜結合。利用多媒體課件的目的:是讓同學們更容易領悟知識,並且深入地領會其內含,最後得到升華。做課件時,不可過分強調課件的修飾,不能動畫、影像、圖片一起上,不可過分情境化,喧賓奪主。
4、要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多媒體的關鍵作用。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優質教案庫和計算機教學軟體庫中的資源設計教案,以提高備課質量。在教學中,要解決難點與重點,讓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
Ⅳ 怎樣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自己的教學中
1、在教學環節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
2、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解決重點、難點。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復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
信息技術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有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置的綜合練習等等。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目標
1、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
將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組合、重構,相互融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傳統教學方法的變革。
2、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培養學生獲取(包括信息發現、信息採集與信息優選)、分析(包括信息分類、信息綜合、信息查錯與信息評價)、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來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與檢索、信息的組織與表達、信息的存儲與變換以及信息的控制與傳輸等)
信息的知識與能力,為學生打好全面、扎實的信息文化基礎,同時具備對信息內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並能在虛擬的環境中具有良好的倫理道德和法律意識。
3、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
海量的網路信息,改變了人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新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必須能夠利用資源進行學習,
學會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學會利用網路通信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式的學習,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台,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