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它與傳統的教學理念之間還存在一個緩沖過程,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有不少誤區。我在教學中遇到的和想到的一些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
第一、應用信息技術不是把教學變成「電子教材加電子黑板」,而是為了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有些人認為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就是將文字教材電子化,就是把教材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用多媒體展示。這種觀點忽視了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目的除了輔助教學外,更重要的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忽略了信息技術是作為手段應用於教學,而不是形式或模式。教材,以及與教材有關的音、像、圖等只是教學的主要資源,把它們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只是信息技術在教學資源上的應用,還遠不是應用信息技術的全部,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不僅要提供給學生足夠的學習資源,還要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創造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和展示的平台。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生學習,還要讓學生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做自己學習的工具和手段。
第二、應用信息技術不等同於計算機輔助教學,他的范疇更廣闊。針對信息技術應用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關系,許多研究者都作過相應的論述。北京師范大學的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後,實際上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東北師范大學的解月光教授提出了基於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的觀點,認為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的應用有兩個層面:一是基於「輔助」的理念,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媒體、手段和方法來幫助教師或學生解決教或學中的問題;
二是基於「整合」的理念,即信息技術作為構建自主、探究學習環境的重要要素來支持學習。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應用信息技術除了輔助教學外,還要構建自主、探究的學習環境,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與此同時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第三、應用信息技術不是教師置身事外,而是在解放教師繁重的、重復的課堂講授基礎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一種觀點認為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由任課教師設計製作出多媒體課件,然後學生通過網路學習系統進行學習,就沒教師什麼事了。在一節網路教學課上,教師製作了精美的、涉及到教材各知識點的網路課件,課堂上教師簡單交代幾句後,由學生展開網路學習,教師如同一個旁觀者,僅僅只是在監督課堂紀律。這種觀點是片面理解了「自主學習」,我們所提倡的「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學習」,而不是指放任的「自主學習」。在應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教師不再直接控制教學過程,但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教學干預: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指導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組織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督導和評價學生的主動學習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不但沒有把教師置身事外,而且還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應用信息技術的技能,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反饋的信息,把握教學干預的時機和力度,適時、適度地實施教學調控,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
第四、應用信息技術不是要將學生變成「計算機的奴隸」,而是讓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為自主學習的手段,在實施學科學習的同時提高自身信息素養。 應用信息技術不能賦予信息技術載體在教學中絕對的權威性,也不能每個環節、每個知識點都給出唯一的、准確的結論,那樣就會真正將學生變成「計算機的奴隸」,抹滅了學生創造的意識,局限了學生的發展空間。在應用信息技術時,
最重要的不是知識在信息載體的體現,而是信息載體及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及各種能力、意識的培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在設計和實施教學程序時,要本著開放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創新意識的原則,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的各種優勢,提供給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空間,使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做信息技術的主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信息技術會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教學中來,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當主動認識、積極學習、熟練掌握信息技術,並在教學中靈活、合理地運用。我們還要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個性化和人文化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不斷為學生創造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開放思維、樂於創新,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Ⅱ 在教學中用信息技術解決了哪些問題
隨著當今社會知識信息激增和「新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展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已勢在必行。 人的認識不僅僅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更多的是在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活動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整合,能改善傳授式、接受式學習方式,加強學習過程中的指導性、探究性,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懷參與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教師的觀念轉變 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教師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知識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筆和黑板是絕對不行的。而中學數學,由於學科自身的特點,的確沒有某些學科形象、生動、具體,學生學起來容易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必須學會多媒體教學設計,並能在教學中熟練使用多媒體課件,不僅是在公開課、研究課中使用多媒體,更要在家常課中普遍使用,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為此,教師就自加壓力,努力學習新的教育思想,學習課件製作技術,提高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於課堂教學,有助於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需要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而龐大的書庫也只有有限的資源,況且教師還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頁一頁地翻,這個過程耗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網路信息為教師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教學資源,為廣大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開辟了一條捷徑。每個教師只要在地址欄中輸入網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下載,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大大節省了教師備課的時間. 隨著計算機軟體技術的飛速發展,遠程教育網路的建立,給教育工作者創建了一個龐大的交流空間, 大量的練習型軟體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體的出現,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所學的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了個別輔導式的教學。在此過程中,計算機軟體實現了教師職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題、評定等,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因此,數學教學需要越來越多地體現出教學過程的信息化,原本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的多媒體信息技術逐步顯現出了它在數學教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但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良好的學習數學的興趣。但「好奇」是學生的天性,他們對新穎的事物、知道而沒有見過的事物都感興趣。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必須滿足想辦法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而傳統的教學和現在的許多教學都是嚴格按照教學大綱,把學生封閉在枯燥的教材和單調的課堂內,使其和豐富的資源、現實完全隔離,致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日益衰減。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於課堂教學,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並茂、聲像並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可激起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激發動機和興趣。這充分說明了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四、教學要善於運用信息技術 中學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及邏輯性強的特點,而信息技術對圖形、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及強大互動式特點使多媒體課能充分創造一個圖文並茂的、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愉悅的心理狀態,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中出現的一些抽象問題,通過多媒婆體輔助教學展現在學生面前,能夠極大地激起學生探討知識的興趣。例如,在初一教學全等三角形這一章時,學生對通過平移、旋轉、翻折能重合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這一概念沒有感性認識,雖然在一些簡單的題目中能按部就班,但在面對一些圖形復雜的題目時,就找不到對應點、對應角、對應邊了。這時,如能使用多媒體,使三角形動起來,這樣學生就能很形象的看出哪兩個三角形全等,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學起來就輕鬆了。多媒體手段的使用在函數的教學中也必不可少。如在初三講在二次函數的圖像與性質這一章時,通過多媒體,學生在看到通過列表、描點用光滑的曲線畫出圖像,得到拋物線是二次函數的圖像時,學生很興奮,都想要自己畫一下。再將拋物線沿X軸Y軸左右和上下平移時,拋物線的變化情況,學生能很直觀地得出函數的平移法則,而且記得很牢,對對稱軸左右兩側是上升、下降學生也能自己得出結論。對於像講函數圖像與性質時採用多媒體的教學,便於學生切實理解。動畫模擬不但能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憑空想像、似有非有、難以理解之等,同時還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產生特有教學效果。
Ⅲ 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1、教師的信息意識。
在差不多過去二十年,我講得最多的幾句話,恐怕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谷歌之」。畢竟,以搜索引擎使用為核心的信息檢索,實際上就是教師信息素養的基礎。因為,在今天這樣一個開放的教育世界,我們根本就不缺少資源。在信息時代,我們缺少的是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一線教師。
2、教師的信息能力。
教師的信息素養的第二層,是教師的信息能力,也就是教師藉助各種信息技術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說是和信息打交道的能力。比如,信息檢索、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評價、信息分享、信息表徵等具體的處理信息和加工分享信息的能力。
3、教師的信息倫理與文化。
教師的信息素養的第三層,是教師的信息倫理與文化,也就是教師和信息打交道的倫理和信息文化。
在過去這些年,有關信息倫理和信息文化方面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於是,各種肖像侵權、在網路上出現的知識產權糾紛、網路謠言的傳播、創用共享版權的應用、個人隱私的保護等等。
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必要性:
全球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蓬勃發展,開放課程和在線課程的風起雲涌,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包括我們的教師,都提供了一個藉助網路,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的管道和機會。
在過去的差不多十年間,大規模開放在線教育課程,為每一個能夠接入互聯網的人,提供了學習的契機。今天,我們每一個可以接入互聯網的人,都擁有了面向全球,向其他任何人學習自己想要學習的幾乎任何東西的機會。其中,就包括信息能力、信息倫理和信息文化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機會。
其實,教師的學習,除了向同行學習、在實踐中學習之外,一個越發重要的途徑邊是在實踐社群中的學習。透過網路,在實踐社群中,我們可以向全世界的同行學習,學習他們的學科知識、學習他們的教育教學法的知識、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提升我們的信息素養。
Ⅳ 怎樣幫助中小學教師利用信息化方式改善教學
引言:信息化時代已經全面到來,現代信息技術也不斷滲透到教育的各個層面。它顛覆著傳統的教育觀念,逐漸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教學活動。提升中小學教師信息化素養,有利於促進教師的教育教學和專業化發展,有利於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不斷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在中小學的學習過程當中,可以運用到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學科不在少數,就比如說在學習英語這門學科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將不同的語句通過視頻方式展現,帶入到語境當中,這樣的學習方式更有效,而在學習數學這樣理性思維的學科的時候,便可以將圖形的變化,數學公式的應用直接體現在屏幕當中,雖說文科和理科的思維模式不一樣,但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問題進行不同的分析,使每個學科的教學質量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Ⅳ 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解決教學中的哪些問題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路、校園網和網際網路(Internet)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路規模在中國的不斷高速擴大,信息技術對現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變,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中學課堂教學已從理論走向實踐,走向發展,對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不僅成為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成為對學校、老師的評價標准,到今天也成為許多有條件學校的教學常態。
在這種形勢下,許多教育工作者改變了觀念,積極投入到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掌握、運用中來。廣大教師也掀起了自製教學課件的熱潮,在網路中能查詢到的有關教學的各種影音素材、備課資料、教學課件已數不勝數。這些都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行為和教學常規。
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是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教育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人們獲取知識,單靠聽覺只能記憶約1/6,單靠視覺,只能記憶約1/4,而同時使用視聽兩種感覺,則能記憶大約是2/3。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運用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能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只靠掛圖或黑板作圖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瞭然的展現在學生面前。
1。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狀分析
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高投」與「低效」的問題,引起中小學教師和校長的高度關注。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術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它們與各學科的課程加以整合,即應用於課堂教學時,他們就體現出對於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特性,從而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進而解決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低投」與「高效」的問題。低「投」不僅包括硬體設施、設備的低資產投入,而且還包括師生精力和時間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學過程的快速度和教學水平的高質量。下面,我們以多媒體教學為例來分析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狀。
1.1 實踐中驗證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課堂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粉筆+黑板」的方式,在多媒體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台、計算機、數字投影儀、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話筒、無線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學中採用多媒體方式,集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於一體,實現圖文並茂、聲畫並舉,甚至模擬虛擬現實創設課堂教學情景。課堂多媒體教學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將傳統教學中單一的文字或簡單掛圖呈現教學信息的形勢轉變為多媒體形式,從而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文字呈現信息過於抽象的問題,而以生動具體、形象逼真的虛擬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內容轉變為具體的形式再現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實現輕松愉快的學習。對於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相關文章論述很多,不同學科,其多媒體教學優勢發揮的程度也不一樣。大致歸納如下幾點:
①直觀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②圖文聲像並茂,多感官刺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多元認知,多感官接收)
③動態模擬過程,有效呈現重點、難點。(動態呈現)
④及時交互,及時反饋,易於學生參與,師生互動。(便於交互)
⑤虛擬現實,突破視覺局限,再現事物本原。(虛擬再現)
⑥無限重復,加強記憶,克服遺忘。(符合人類重復記憶原理)
⑦針對性強,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
⑧海量信息,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1.2 應用中發現多媒體教學使用的問題
誤區一: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崇拜」現象。目前,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中,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甚至幼兒園,學校積極籌措資金建設多媒體教室,老師更是積極採用多媒體教學實驗。學校和老師的這種積極態度我們應該肯定,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並不排除「趕時髦」和「盲目崇拜」的傾向。據分析,發現多媒體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師和學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專業幾乎所有的課程、每一節課都排在多媒體教室,學生一天下來少者要聽六節課的多媒體教學,多者要聽十節課的多媒體教學。這樣一來,學生每天眼睛盯著屏幕的時間就是270分鍾到450分鍾。多媒體教室窗戶要遮光,不易透風,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對學生的眼睛刺激很強烈,特別是長時間看著銀幕,悶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視覺疲勞、頭腦發昏,學習效率可想而知,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帶來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賴多媒體教學及全盤化的多媒體教學,不但發揮不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誤區二:多媒體教學中的「霸權」現象。現代教學中,比較一致的觀點就是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更多主導了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和學生幾乎都「退居二線」,成了被動的教和學。所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更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誤區三: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包辦」現象。現代教學中,傳統媒體有粉筆、黑板、標本、模型、掛圖等;電子媒體有幻燈、投影、電影、電視、計算機等。但在實踐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不但代替了粉筆黑板,還替代了其它媒體的地位,「包辦」了所有的教學工作。多媒體替代了一切,成了現代課堂教學的全權代表。這種全盤「包辦」必然帶來問題,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師板書。現實中不少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已經脫離開了粉筆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徵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以方便的增刪,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有時會有突然而至的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激發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卻往往無法加到板書中去而產生許多遺憾,如果藉助黑板這種「靈感」就會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有體現教師風格的作用,有無形感化的作用,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瞭然。運用多媒體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學中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去使用多媒體,應針對教學內容有選擇性的採取與之對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因為有的教學內容根本就不適合多媒體表現,多媒體不是萬能媒體),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發揮各種媒體的各自特長,包括傳統媒體,優缺互補,交互使用。這樣才能發揮各種教學媒體的綜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誤區四: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實驗」現象。實驗教學最大的特點在其實踐性。利用多媒體模擬不能實踐的實驗和沒有條件做的實驗是可以的。但絕對不能將所有的試驗都企圖用多媒體來代替,即有條件完成的實驗也採用多媒體模擬,而不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這樣用多媒體來代勞實際的實驗對老師來說確實輕鬆了不少,但對學生的試驗學習就會扣。
誤區五: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花樣」現象。實施多媒體教學不能華而不實,嘩眾取寵。使用多媒體為教學注入了許多活力,使長期困擾教師的某些過於抽象、死板單調的知識點和教學難點迎刃而解,教師在感到驚喜之餘,往往對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效果,比如動畫、聲音、特效等愛不釋手,將它們統統都用到教學中去,使自己的電子教案或多媒體課件每次點擊滑鼠都會發出聲音,產生動畫,有的動畫和聲音跟自己的教學內容沒有絲毫的關系,學生看的眼花繚亂,聽得心裡厭煩,這樣不但沒有起到呈現知識點的作用,反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無關的聲音和動畫上去。
2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實踐證明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但同時也反映了我們眾多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存在的多個誤區,通過總結,我們意識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遵循如下原則:
2.1 輔助性願則
信息技術只能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不管計算機發展到什麼水平,它始終不能取代教師的作用,只能輔助教師的教,輔助學生的學。用機器取代教師,對學生實施目中無人的教學,這種設計思想,既違背了教學規律,又違背了國情。對信息技術教學,不能過分誇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讓它替代教師的應有的創造性工作,我們不能拋棄傳統教學法中的合理有效的東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是信息技術所無法取代的。
以製作多媒體課件為例,有的教師設計製作課件,其目的就是在課堂上播放這些課件,覺得課件設計的長度越長越好,其實,課件的設計是不能代替教師上課的,課件只起輔導教學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映所作的點撥、引導、方法指導、分析講解等都是課件無法預先設計的。
例如這次非典時期,北京市的中小學停課,清華附中充分運用網路進行教學,使學生停課不停學,教師的教學錄像在網路中播放,並運用校園網實時答疑解惑,發收作業,組織活動,有的班還在網上開了班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發揮,但返校時,同學們都反映了學習效果不如在校學習好,因為這樣的教學,學生缺少了最真實的交流和溝通,缺少了很多在課堂之中我們常見的相互啟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實的情感,少了讀讀、背背、想想的環節。而這些才是真正的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
2.2 適宜原則
適宜就是合適和相宜。所謂合適,就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找到落腳點;所謂相宜,就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找到切入點。
有的教師完全依賴於多媒體手段的應用,一整堂課都在擺弄設備,好像是很熱鬧,卻忽視了學生的練習和參與;有的教師全不以為然,一整堂課都不用,手捧傳統不放。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是片面的。那麼我們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不用呢?這都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教師的實際、學生的實際來加以考慮。例如需要提高同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時我們可以考慮使用,尤其是對低年齡階段的學生,運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更形象、更直觀的感官刺激,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和提高興趣,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再以直觀形象代替形象思維就是不適宜的;在想辦法彌補教師自身素質缺陷時也可以考慮使用。教師的朗誦,因普通話不過關,比不上專業人員時,我們可以用錄音;教師的板書因書法不夠美觀,我們可以用幻燈片;當形象思維發生偏差時,我們可以用影像來糾正;當教師和學生因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不能用常規教學手段解決教學問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當學生因生活閱歷的限制,無法想像課文中所述的實景、實物時,我們也可以用多媒體手段來加以彌補。總之,是因需而用。
2.2.1 三維課程目標是信息技術應用的落腳點
三維課程目標包括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科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把握學科性質和思想,用它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然後通過具體的方法來落實學科的知識技能目標;而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明白「知識技能」教學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對其教學目標也要瞭然於胸,並盡量明確的告知學生。「過程與方法」潛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學過程中,他是教師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體現。相同的知識技能採取不同的「過程與方法」時,學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應用類型,有效地發揮各類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
2.2.2 「雙基」教學是信息技術應用的切入點
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J.R.Anderson)從廣義知識的角度把知識分為兩大類:陳述性知識(符號、事實性知識和語義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智力技能和認知策略)。信息技術應用的設計,應根據不同知識教學對信息資源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學習者認識活動的心理規律,設計信息技術應用的具體內容和方法。
⑴符號、事實性知識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可為學生提供促進「多重信息刺激編碼」的教學環境,或創設真實情境的教學環境。如,新課程注重對學生英語語感的培養,要獲得「語感」能力,學生需要具有理解情境意義的生活經驗圖式,需要在語感水平上掌握基本的詞彙和表達法。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同化新知識的語言圖式是不完備的,這就需要通過信息技術來提供可控制的語言情感的教學環境,這種環境能給學生提供參與反應的機會和進行反應的充分時間,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語感。「情境交際教學法」以其獨特的優勢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
⑵語義知識教學的信息技術應用
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情境性材料、呈現先行組織者等,有效促進選擇性編碼、選擇性組合和選擇性比較等精加工能力的發展。如,語文學習就是要「據言會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在閱讀理解的認識活動中,學生需要選擇文章中的某些關鍵信息進行聯想,提取相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經驗,對這些文字元號賦予意義並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豐富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和性格情趣是閱讀理解的必要條件。倘若文章所涉及的事物是學生未曾感知過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來提供「先行組織者」,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新知識的同化點;倘若學生雖有所感知卻未仔細思考,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呈現情境材料,促使學生深層次思考。
⑶范型識別技能教學的信息技術應用
從語義知識轉化為應用技能的條件是,知識正例中的無關特徵要有變化,這些變式性的正例同時呈現有助於概括;在正例之後緊接著呈現反例有助於分化。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的正例的多種變式,突出反例的非本質特性,呈現專家解題時的思維操作過程,以如果/然後的外顯方式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完成范型識別技能的形成,可以提高練習的效果和效率。課堂教學的難點不在於「程序操作」的自動化水平,而在於「模式識別」。課堂教學無需題海戰術,而重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概括,學會識別模式。以初三數學為例,《代數》部分第十三章函數及其圖像的有關內容、《幾何》部分關於圓的有關知識等,都是比較重點且難懂的概念性、原理性章節,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把抽象性、概括性高的概念、原理轉化為產生式表徵的程序性知識。
Ⅵ 教育信息化如何幫助老師減負,提高效率
現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教師端的效率主要還是在評價方式上,但是現在主要的方式還是利用預設答案的判斷上面,主要用在客觀題的判定上,在高校計算機課程中普遍採用的oj對主觀題的支持不太好,特別是中文的作文……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現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大多是廠商在推動教師,但是廠商在研發產品的時候又不太愛了解教師授課的具體需求和流程,導致廠商開發的教師也用不了或者不願意用。
作為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從業人員,題主的問題基本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從備課環節,提供資源生成工具和內容,課堂提供在線演示工具、虛擬實驗、理化工具、微課製作等等,課後的家校互通,以及題主提到的測試和評價。
已經有多款產品能提供線上閱卷和線下閱卷的結合,通過手機掃描讀圖識別實現數據傳輸和錯題分析,教學進度提醒、查漏補缺提醒,
既然有,為什麼沒有普及呢?一方面是大多是做政府生意,也就是B端產品,產品采購的決策層和應用層是兩個不同的群體,再就是很多產品還是在技術開發方向,而不是做到技術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屬於不好用的階段,大多數企業還是在賣產品、圈用戶、佔地盤的思路上。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實用性問題外,還有使用習慣問題,信息化方式勢必會改變原有教學模式,其實改變的是教學思路,很多產品不好用,不能跟教育教學做融合,教師又不懂技術,只能自己琢磨,對技術感興趣的用的很好,大多數都是在做表面文章,不願改,不會改。
歸結下來:產品普及不夠、實用性不夠、使用積極性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