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與神靈交流
很多人認為與神建立聯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們認為要與人處好關系,尚且有很多障礙,何況與神。如此仰之彌高,更是不可做到的事情。以我自己的體會,其實與神打交道,要比與人打交道容易的多。因為神是全然敞開的。他對你沒有成見,不會誤解,不會懷疑,他對你只有完完全全的愛。甚至有時因為你表達能力的問題,而表達得詞不達意,他也依然能懂得,他能懂得你真實的心意。他甚至還確切地知道你想說什麼,想做什麼。他什麼都知道。所以他唯一需要的,就是你誠實。你所說的、所呈現的都是真的。因為他看到你的心。如此說來,與神打交道真是一件最容易的事。時時處處都可以。甚至在洗澡的時候也可以。是的,我沒有說錯,在你脫光了衣服洗澡的時候你也可以與神溝通。你不要害怕神看到你赤身裸體的樣子。因為神看人,從來都是透明的,他看我們的心,而不是心以外的東西。很多人認為與神溝通的時候,必須要穿得無比莊重,將衣服的扣子從最上一顆扣到最後一顆,然後跪的那裡,才能與神溝通。這也是可以的,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不能做到隨時隨地與神溝通。因為你不可能洗澡的時候、睡覺的時候,還穿成那樣。我不,我一睜開眼睛,還沒離開床,我的頭發可能是亂亂的,我就開始與神溝通,跟他說話,直到我整理好床鋪,我刷牙、洗臉、梳頭,我都可以與他溝通。我甚至還會對著鏡子說:「神啊,我可是您的作品,您就看著辦吧,到底要把我變得多美。」是的,我們可以很輕松地和神溝通。他喜歡我們開心的樣子,甚至也欣賞我們的幽默。我愛他,我想他,就如同很多女孩想著自己初戀的情人,時時刻刻地想著,片刻也不會忘記。甚至彷彿與自己的生命已融為一體。我喝水,我吃飯,我整理房間,我走路……隨時隨地,我們都可以與神溝通。是的,讓神真正融入於我們的生命,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成為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撐。是的,成為最主要的,我想,我們之所以稱我們的耶穌基督為主,大概是時時處處,都以他為最主要,並時時處處請他引領我們,為我們的生命做主。
② 神經傳遞信息為何分為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一條神經負責傳入傳出信息有何不可
人作為一個有序的整體,為了對外界環境變化做出適應性反應,具有完備的調控系統,其中之一是神經調節。反射是神經調節的主要形式,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部分組成。反射弧任一環節阻斷,反射就不能完成,即神經信息就不能傳遞。一條神經好比獨木橋,既有去的信息又有來的信息,只能相互阻滯,傳遞不下去,所以傳遞信息分傳出神經和傳入神經才行。
③ 古代人們都是怎麼傳遞消息的呢
原始人傳遞信息除了使用肢體語言外,更多的則是依靠現實世界的自然物來實現廣告信息的傳遞。這些自然物,一種是自然界自然生成或存在的,如樹木、岩石等,另一種雖然是人類創造的,但尚沒有被有意識地專門用來當作廣告媒介來使用,而是在傳遞信息過程中被借用了,如圖畫、繩索等
結繩記事是一種常見的原始信息傳遞方法,我國古代社會結繩記事的做法在史書中多有描述,《周易》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莊子》載:「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北史》也提到:「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結繩法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廣泛且年代久遠。台灣高山族人記錄約會日期,就按天數打若干繩結,每過一夜即解開一結。西藏珞巴人則是每過一天用刀割一結,直割到最後一結就表示到期,繩結解完表示赴約之日。雲南獨龍人單獨出遠門,往往要在腰間系一麻繩,走一天打一結以記錄走出天數。瑤族在二人發生糾紛時常在頭人面前獲得裁決,其方法是,爭執者各執一繩,誰訴說一理由即打一繩結,直至說完為止,繩結多者勝訴。在階級社會里,結繩的傳統也被商人繼承下來,並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變化。在店鋪、酒店肆、茶樓及行商的攤位上,各種各樣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飾以各種飾片,用繩串綴,下綴幌綢、五彩條狀織物、各種料珠或排穗,也有許多造型獨特的幌子,由粗麻繩打結編織而成。在這里,繩節成為傳遞廣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④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圖)
古代社會的人們傳遞信息,往往藉助特定的肢體動作、有聲語言及紋身、飾物、舞蹈等以身體為傳播媒介或載體的廣告傳播形態來達到目的。身體或肢體是為最原始的廣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歲月里被不問斷地保留並延續下來。古代社會常用的肢體語言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擬態與手勢語。在語言使用之前,擬態與手勢語是把特定信息傳遞給受眾的最實用、最有效的方式。如原始人在狩獵過程中,當一個人遇到野牛群時,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見他的高地上,兩手舉起身上遮體的東西,伸到頭頂,然後再慢慢放下,反復不已。這是動員全部落成員圍獵的信號。原始人狩獵喜歡結伴合作,當獵手們發現獸跡時,需要隱蔽行進,就相互用手勢語交換情況。那些手勢往往都能表現動物最顯著的特徵。高舉雙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見野獸是有一對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彎曲,其餘四指伸展,大家明白這是發現了長頸鹿;發現鴕鳥則斜舉手臂,象徵其長頸。民族學研究證明,這種擬態與手勢語在古代社會里是到處存在的,是原始人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
2.身體彩繪和紋身。在身體上塗色彩或畫圖形的裝飾叫做繪身,這種裝飾起源極早。在數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後期遺址中,經常發現有可以作為顏料的赫石。直到近代,許多保持著古老習俗的民族仍喜歡在自己身上繪彩。我國舊俗端午節,不少地區的少數民族都習慣在頭面、手腕等處塗雄黃或畫符,將牙齒染黑色可以說是一種繪身裝飾。古籍中記載我國東南方有一個「黑齒國」:「倭國東四千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到。」我國雲南的傣、基諾、布朗等族,平時喜歡咀嚼檳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齒變黑。
在人體表麵皮膚上刺花的裝飾叫做紋身,這種習俗起源也很早。據古書記載,我國古代江南地方的吳人、越人、楚人崇拜龍圖騰:「文身刻畫其體,內墨其中,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能害也。」我國包括漢族在內的大多數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紋身的習俗。黎族女子開始紋身的年齡是十二三歲至十六七歲。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別的標記,這種標記往往是情人親手給予黥刺的。我國雲南基諾、布朗、獨龍等族,台灣高山族同胞也有紋身的習俗。……(刪節)由於紋身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體活動中具有較強的識別作用,在不同的群體交流、爭斗及通婚過程中又傳遞著特定的信息,隨著原始群體的遷徙與活動,又在更寬泛的據土范圍內發揮作用,因而也可以視為一種能夠傳達生活及社會信息的原始廣告媒介。
3.人體飾物。在人體上加裝飾品,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後期。在我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里,就發現了豐富的裝飾品。其中有空孔的獸牙、空孔的海蚶子殼、鑽孔石珠、鑽孔小礫石、鑽孔的魚骨和刻溝的骨管等。它們是用帶子串起來套在身上的。人體飾物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大體上可以分為發飾、頭飾、耳飾、鼻飾、唇飾、頸飾、腳飾等等。人體飾物的配帶,跟不同時代人們的發型、發式密切關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一般是將頭發盤結成椎形,或結於額前,或結於背後,逢節日往往滿插繁花。廣西瑤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有頭上插竹箭兩根,約二尺長,分頭發為兩股,左右盤結,繞箭而上,又以紗巾覆蓋,形關如蝶翼雙立。有的則頭戴竹箍,兩端翹起,形狀象牛角,再系以珠子絲綿扎緊。浙江東部一些地方的畲族婦女,頭飾用竹筒製成,長三尺左右,外麵包以紅呢,嵌以銀邊,竹筒前後都釘有一個銀牌,並掛上白色串珠。根據不同飾物,可以判斷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和特性,可以通過不同飾物的搭配、組合傳遞特定思想或文化信息。在這里,人體飾物不僅反映著原始人的喜怒哀樂,而且還把這種生活文化信息傳播到族群每個成員當中,甚至傳播到臨近或敵對氏族群體之中,原始廣告傳播的功能也表現得較為強大,具有明顯的廣告「告知」功能。
根據以上材料不難看出,在原始社會及文明早期漫長的歲月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地區的不同人群,傳遞信息的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靠肢體語言進行的,特別是一對眾、群族對群族之間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識別」功能信息的傳遞,都是以這種方式來完成的。肢體語言在這里成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廣告傳播媒介。
二借代物——廣告信息傳遞的特定標記
原始人傳遞信息除了使用肢體語言外,更多的則是依靠現實世界的自然物來實現廣告信息的傳遞。這些自然物,一種是自然界自然生成或存在的,如樹木、岩石等,另一種雖然是人類創造的,但尚沒有被有意識地專門用來當作廣告媒介來使用,而是在傳遞信息過程中被借用了,如圖畫、繩索等。這種借代物分為兩種情形,一是特定借代物,二是生活借代物。
1.特定借代物
(1)結繩。結繩記事是一種常見的原始信息傳遞方法,我國古代社會結繩記事的做法在史書中多有描述,《周易》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莊子》載:「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北史》也提到:「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結繩法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廣泛且年代久遠。台灣高山族人記錄約會日期,就按天數打若干繩結,每過一夜即解開一結。西藏珞巴人則是每過一天用刀割一結,直割到最後一結就表示到期,繩結解完表示赴約之日。雲南獨龍人單獨出遠門,往往要在腰間系一麻繩,走一天打一結以記錄走出天數。瑤族在二人發生糾紛時常在頭人面前獲得裁決,其方法是,爭執者各執一繩,誰訴說一理由即打一繩結,直至說完為止,繩結多者勝訴。在階級社會里,結繩的傳統也被商人繼承下來,並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變化。在店鋪、酒店肆、茶樓及行商的攤位上,各種各樣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飾以各種飾片,用繩串綴,下綴幌綢、五彩條狀織物、各種料珠或排穗,也有許多造型獨特的幌子,由粗麻繩打結編織而成。在這里,繩節成為傳遞廣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刻木。刻木為另一種符號語言。史書上也曾記載我國各地刻木記事的歷史事實,如《後漢書》載,「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以為信」,雖無文字,亦不敢違。《嶺外代答》也載:「瑤人無文字,其要約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執其一,守之甚信。」《雲南騰越州志》也提到:「夷有風俗,一切借貸賒用、通財期約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為符,各執其半,如約酬償,毫發無爽。」
刻木為記的習俗在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中,則演變為官工的銘刻或名人商品的標記,即在所售商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如果往前追溯,刻木甚至可以視為商品商標和標記廣告的源頭。
(3)狼煙。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後,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築一烽火台,用乾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後,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古詩「平沙落日大漠西,隴上明星高復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之句,正是這種原始信息傳遞法應用的真實寫照。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4)鼓。原始的信息傳遞法既有作用於視覺的,也有作用於聽覺的。作用於聽覺的信息傳遞主要藉助於音響傳播工具來進行,其中以信號鼓最為常見。我國基諾族的牛皮木鼓,也是把一段粗樹木的兩端鑿空,再縛以帶毛的黃牛皮,懸在樹上用木槌敲擊,每逢年節,一聽鼓聲即男女老幼雲集,唱歌跳舞。
(5)竹號。我國怒族在喪禮時用竹號傳播信息,通過吹奏不同數量的竹號來向全村報喪。竹號的數目按死者的身份而增減:未婚死者吹一個竹號,已婚者吹兩個,老人和首領吹五六個。部落成員聞訊隨即趕到死者家裡,送來雞蛋弔唁。進入階級社會,隨著行商坐賈的分化,行商走街穿巷,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吹、拉、彈唱等信息傳播工具,如漢代商人就有吹簫賣貽糖的記載。
(6)音響器具。我國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遺址出土的陶鍾、陶塤,姜寨遺址的三孔陶塤都具有音樂發聲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聲響廣告的形態日益豐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器物都有可能成為聲響廣告的傳播媒介,如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碗、盞、盆等,與娛樂相關的簫、琴、瑟、鼓、鑼等,也成為了廣告信息傳遞的工具。出於廣告宣傳的需要,許多商人還專門製作了表現行業特徵的響器器物,比較典型的就有貨郎的撥浪鼓,剃頭理發者所用的鑷叉,磨刀匠所使用的銅制拍板等。
特定借代物的廣泛使用,說明廣告傳播的方法、途徑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傳播活動的頻繁和傳播技術的進步,人們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工具或物件更有效、更富有針對性地傳遞廣告信息。媒介形態的豐富,使人類的廣告傳播在更寬泛的地域內進行,並傳遞著更為豐富的思想、文化及商業信息。
2.生活借代物
(1)草標。也稱之為草芥。本是自然生長之物,但當其插在所售或待售物品上時,便有了標識意義。在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貧困人家因飢寒出賣兒女,均使用草芥。《水滸傳》里曾多次提到草標,最為有名的是關於楊志賣刀的記載:「楊志當日將了寶刀,插了草標,上市去賣。」這里的草標便具備了廣告媒介的功能。
(2)谷穗、笊籬、柳條。多出現在鄉村郊野的食店門前,隨意掛在門前或欄柵上,不僅能起到標識作用,還能顯示出店家的樸素、好客,小小的笊籬和柳條能馬上拉近店家和顧客、商家和路人的距離,也是一種製作成本低廉但傳播效果極佳的廣告媒介。
(3)瓶瓢、草帚。草帚也稱為「草刷兒」和「草桿兒」、「帚桿」。宋代以後,打破市坊限制後,店鋪不僅可以開設在居民區內,而且集市、鄉野均可以開設店鋪進行經營。草帚作為廣告標識多出現於酒肆茶樓,宋代文獻資料對這些事物的記載較多,宋人洪邁在《容齋續筆》中曾提及:「今都城與郡縣酒務,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簾於外,以青白布數為丈之。微者,隨其高插大小,村店或掛瓶瓢、標帚桿。」
草帚作為廣告標識,除了作為釀酒輔助工具的特殊性外,還有更深典故。主要取意為「掃愁帚」。宋人蘇軾曾吟到:「要當立名字,未可問升斗。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
這里的「掃愁帚」顯然成為酒的別稱。意為「借酒消愁」、「一醉解千愁」。所以用草帚作為酒店的標識幌,既形象又生動,還具有象徵意義,具有濃郁的民俗色彩。
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標記為數眾多,多依附於店鋪和行商的活動存在,使用范圍基本上沒有超出商人活動區域和狹隘的「市場」范圍,由於經常使用和消費者約定俗成,反映著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和審美情趣,同時,也反映出媒介使用者或商家的群體智慧。但這一類廣告媒介的普遍使用,也反映出生產力水平較低階段人們對廣告媒介開發和利用的局限性。
三手工廣告媒介——廣告信息傳遞的行業標識
在古代社會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人類在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自我意識和自主意識不斷增強。以我為主體創造性地傳播精神文化信息,創造社會物質文化財富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對廣告媒體的開發和運用反映了這一事實。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廣告媒介,廣告傳播的影響力更大,進而成為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店鋪廣告媒介
店鋪廣告媒介是中國古代社會廣告媒介的主要形態。包括飯店、酒肆茶樓、當鋪、旅店門面及周邊環境的廣告形態,具體來說又分為數種最常見的情形。
(1)幌子。幌子是中國古代廣告媒介中最成熟的媒介形態之一。幌子往往以生動、直觀的形制,鮮艷的色彩和獨具魅力的民俗性給人以視覺上強烈的沖擊力。幌子從構成看,比較講究的有幌桿、幌架、幌挑、幌蓋、幌體、幌座和幌墜等部分組成;從形體上看,有圓形、方形、三角形、菱形及不規則形;從傳播的內容看,凡是與商業經營或商品服務相關的信息均有可能以幌子的形式出現;從製作材料看,則有布、綢、緞、棉、銅、鐵、木等各種材質,不少幌子則由多種材料復合製成;從表現形式看,則又分為實物幌、模型幌、象徵幌與特定標記幌等。
(2)招牌。招牌傳播媒介的出現,也是和店鋪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招牌的位置多出現在門面或門前,多以懸掛、鑲嵌、砌築的方式來設置。招牌作為廣告媒介所傳遞的信息,內容十分豐富,具體來說,一是書寫店鋪的名號、字型大小,如點心鋪書寫「老寶泰」、「晉陽豫」等;二是傳達商家的經營思想和經營特色,如招牌上書寫「公平交易」、「童叟無欺」等;三是反映行業牲和服務范圍的詞句,如「知味停車,聞香下馬」等。招牌作為古代廣告信息傳播媒介,從其懸掛的位置來看,又分為不同的橫額、豎招牌、掛板及店外沖天招牌等。
(3)壚。壚作為一種廣告信息傳播的媒體有其特殊性。壚原本是酒店門前溫酒的土檯子,為了照看所溫之酒,壚旁邊往往坐一個面容姣好的女子,一方面為了照應客人,另一方面也為了招徠顧客,婦人當壚在漢代已漸成風俗。《史記》曾載:「相如置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當壚。」(《司馬相如烈傳》)因漢代初期官府允許民間賣酒和售酒,所以酒店門前多有酒壚。壚成為酒店的標識。
(4)綵樓、歡門。宋代開放市禁,民間寬闊門面的大店鋪出現,就為綵樓、歡門的出現提供了可能。綵樓是指店鋪的門面裝璜,如《清明上河圖》中孫羊正店的門首裝飾,就屬綵樓的一種。綵樓多根據店家的喜好專門設計,相對固定,獨具風格。歡門廣告則指店鋪經營者和商家在節日或重要活動時臨時搭建的門面裝飾,常用彩色紙、帛裝飾,因目的性較強,標識作用明顯,也被視為古代的廣告傳播媒介之一。宋代在門首搭建綵樓、歡門漸成時尚,《東京夢華錄》曾載:「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綵樓、歡門。」(《酒樓》)
(5)燈籠。燈籠作為廣告傳播媒介,始於五代。耐德翁在《都城紀勝》里曾載:「酒家事物,門設紅權子緋緣簾貼金紅紗梔子燈之類,舊傳因五代郭高祖游幸汴京潘樓,至今成俗。」(《酒樓》)
燈籠一般懸掛在酒肆茶樓門首顯著位置,上書「酒」、「茶」、「客棧」等字,十分醒目,在寒冷的夜晚也顯得十分溫馨。燈籠的形狀因行業特點不同也有較大差別。如酒樓燈籠如酒瓮,還有圓形、橢圓形、宮燈型等形狀。葯鋪則與葫蘆相似。
店鋪廣告媒介使用,是行商坐賈分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商業繁榮的重要標志,不同類型店鋪廣告媒介的使用,方便了商家與普通民眾的信息交流,也使商業經營的行業特色更加突出;同時,廣告媒介由於製作精良、外觀漂亮,在美化人們生活方面也開始發揮巨大作用。
2.行商使用的廣告媒介
行商坐賈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分化。坐賈守攤經營,行商則走街穿巷。行商所使用的廣告媒介,也是中國古代廣告媒介的主要表現形態之一。
(1)撥浪鼓。也稱「貨郎鼓」、「不郎鼓兒」。一般認為宋代開放市禁以後,貨郎走街穿巷開始使用撥浪鼓。宋代李蒿在《貨郎圖》中就繪有撥浪鼓的形狀。宋元明清時期,撥浪鼓是商人招徠顧客的主要廣告傳播媒介之一。和撥浪鼓屬同類性質的廣告傳播媒介還有鑼、鼓、鈸、鈴、梆、板、盆、鑷叉、木魚、釘拐等,為不同行業的商人所使用。如元代賣糕餅的就敲木魚,修鞋的則在貨架上懸掛釘拐互相碰擊發出聲響來招徠顧客。(2)簫。東漢時期,簫就成為廣告傳播的媒介。唐宋時期,這種風俗便流傳下來,到宋元時期則較普遍,主要是賣飴糖的小商小販使用簫來傳播商品信息。宋代詩人曾吟到:「草色引開盤馬地,簫聲催暖賣餳天。」(《寒食假中作》)形象地描述了商人用簫作廣告宣傳的情形。在中國古代社會,此類性質的廣告傳播媒介為數眾多,較為典型的還有笛、嗩吶、喇叭、口琴、哨等。
中國古代社會行商所使用的廣告媒介主要分為吹、打、彈、拉四大類。各行各業的行商均有自己獨特的聲響工具,在中國古代廣告信息傳播中發揮巨大作用,並成為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略)
這些獨具特色的廣告媒介的使用,使中國古代廣告傳播活動從商業中心城市向周邊農村地區擴展,從沿海商業中心向內地廣大區域擴展,廣告傳播也打破區域傳播的局限,在更寬泛的領域內開始發揮作用,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商業進程和社會進步。
3.印刷廣告媒介
伴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雕板印刷技術的發展,印刷媒介在廣告信息傳遞方面開始發揮巨大作用。作為唐宋以後出現的新型廣告媒介,其表現形式和表現內容在商家的經營活動中也日益豐富多彩起來。
(1)銅板印刷媒介。雕板印刷術的成熟,使得一種新型的廣告媒介——廣告銅板在北宋時期開始出現。最為典型的實物就是現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濟南劉家針鋪的廣告銅板。這是一種商標和廣告信息相結合的雕板印刷物。銅板寬12.5厘米,高13厘米,正面雕刻有「濟南劉家針鋪」的標識字樣,畫面中央雕刻「玉兔抱杵搗葯」的圖案。圖案兩旁有八字「認門前白兔兒為記」分列兩旁。圖案下方還有特別的廣告宣傳文字。劉家針鋪的廣告銅板,被視為是印刷廣告中的典型代表。
(2)廣告招貼畫。廣告畫出現在南宋時期,採用紙質印刷。據史料記載,南宋時出現《眼葯酸》雜劇印刷廣告。畫面內容是兩個穿戲裝之人位於畫面中央,一人用手指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則手拿眼葯水請他使用,廣告表現類似今天的廣告招貼,十分生動形象。
(3)書籍廣告媒介。明清以後,雕板印刷術有了進一步發展,書坊刻書和印書漸成風氣。為了宣傳所印或所刻圖書質量,書商開始在圖書的前言或後記,甚至封面上做廣告宣傳,書籍本身除成為文化信息載體外,也成為新型的廣告媒介。如明弘治年間的《奇妙全相西廂記》書尾就刊印了廣告,廣告詞為:「本坊謹依經書重新繪圖,參訂編大字本,唱與圖合,使寓於客邸,行於舟中,閑游坐客,得此一覽,歌唱瞭然,爽人心意。」此類廣告形態隨著圖書印刷事業的不斷發展日益普及。
(4)木板年畫。清代木板年畫十分盛行,年畫鋪遍及全國各地,廣告年畫成為新型廣告媒體。如蘇州桃花塢出土的「四時名點」廣告年畫中,繪有《失街亭》的戲文和插圖,而這種年畫又充當「四時名點」的包裝裝璜,具有鮮明的廣告宣傳功效。
作為手工製作物的廣告媒介,多是商人在長期經商過程中,通過觀察、積累,結合行業特點所創造、加工,並不斷改進的新型信息傳遞形式。因為這些媒介多是伴隨著商人的經商活動而產生,並成為商人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具有明顯的行為標識作用。
[來源:史學月刊 作者:楊海軍 2007年3月8日
http://news.blcu.e.cn/detail.asp?id=12463]
現代部分:
傳播媒介的發展既是人類社會文化事業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又是人類思維不斷符號化的進程。從媒介發展史考察,出現過口頭、手抄、印刷、電子、網路等形態的媒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媒介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特點,這就是媒介本身所傳遞出來的信息。當然,新的媒介的出現,並不意味著以前的媒介就必然被淘汰。正如高科技時代,民間傳說、民歌等依然保留口頭傳播的方式,顯示出不同地域、部落、民族的文化魅力,其間有個「文化滯留」的現象,即「經濟現狀、政府法規和政策、公共興趣、文化習慣的影響等等,文化的技術或物質方面超越了整個社會控制和運用這種技術的能力。」[2]本文把以報刊為代表的印刷媒介,以廣播、電視、電影為代表的電子媒介和以數字化時代電腦網路為代表的第四媒體作為考察對象,分析其對文學觀念、文本形式等方面的影響。事實上,這三者之間存在著歷時和共時的關系,在分析過程中將有所側重。
二
1�近代報刊的崛起,催生並哺育了新文學,報刊是新文學得以廣泛傳播的載體,並決定其之後的發展演變。回顧歷史可以說正是近代報刊媒介在中國社會歷史性登場,成為了古典文學的終結者,中國文學才開始轉型進入新的階段——現代文學時代。以前,讀者只是士大夫、讀書人,到晚清,由於社會變革,更多的落魄文人、新式學生、職員、商販等大眾化的受眾群體出現,不同階層的受眾需求開始得到滿足。
2.以廣播、電視、電影為代表的電子媒介的出現使得文學的傳播又發生了一場革命。電子媒介時代以視聽感覺綜合與延伸為特點,人們對文學的接受已由視聽消遣方式代替了文本的閱讀。它既不費力又不費時,便可以從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多變的故事情節中得到滿足。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廣播,把靜態無聲的文字變成動態有聲的語言來傳播,給人以全新的刺激和震撼。廣播的傳播方式給受眾很大的自由度,繁忙的現代人可在伴隨狀態下,也就是一邊做其他事,一邊收聽廣播。電影、電視把小說的文字變成已想像好的畫面,直接奉獻在受眾的眼前,尤其是電視,與人時時相伴,有畫面,有聲音,有字幕與解說。不僅如此,還有電視散文、電視詩畫等節目,既保留了文學作品文字上的優美,又帶有情景上的想像。
現代電子媒介對傳統閱讀的文學觀念構成了挑戰。首先,它們是以一種復制形式生產文學的,它復活了被復制的對象。以電子媒介為載體的文學式樣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下供人們一次性、不間斷地欣賞。文本的本真性不存在,是復活者按照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進行復制活動。文學作品與讀者保持神秘的、韻味無窮的個體性接觸,也被復制技術改變了,人們閱讀時的獨處、沉靜,享受著淳厚的美感愉悅,被聲色震撼、感官沖擊所取代。
3.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嶄新一代的媒介正撲面而來,這就是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網路。它可同時傳遞文字、聲音、圖像、數據等信息,囊括了傳統媒介的一切表現形式,其特點為數字化、全球性、多媒體、實時性、互動式等。
⑤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1、飛禽傳書
飛鴿傳書或鴻雁傳書,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識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蘇武牧羊」的故事: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卻被匈奴囚禁在北海無人區牧羊。後來兩國和好,漢朝使節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謊稱蘇武已經死了。
蘇武的副使想出一計,讓使節對單於講:「漢朝天子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雁腿上的信里寫著蘇武沒死……」單於只好把蘇武放回國。
此後,雁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常常出現在詩文中。「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甚至還用竹木製成雁的形狀當做信封,中間夾著書信。也有的製成魚的形狀,並用「魚素」、「雙鯉」等代稱書信。
2、烽火狼煙
烽火狼煙本是古代中國邊境的士兵為了及時的傳遞敵人來犯的信息,在烽火台上點燃「燃料」,點燃時的煙很大,可以從很遠處看到,就這樣,烽火台一個接一個的點下去,敵人來犯的消息就被很快的傳遞出去。
狼煙是兩千年來讓華夏人民望煙喪膽的,又有「烽火戲諸侯」、「狼煙四起」的成語典故。
3、驛馬郵遞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制訂了詳細的「郵政管理辦法」:竹簡怎麼捆紮、怎麼加封泥蓋印保密、怎麼為郵驛人馬供應糧草等都有明文規定。漢代還在這個基礎上,規定每五里設置一郵,每十里設置一亭,每三十里設置一驛。
驛,就是驛站,是古代專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換馬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有專人管理,並飼養驛馬。宋代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文件很多,送信的人改由士兵擔任,並出現了「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加急程度。
送金牌文件的,一晝夜要連續跑五百里。每到一處驛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送。急遞的驛馬脖子上系有銅鈴,白天響鈴,晚上舉火把,撞死人概不負責。
4、點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孔明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他算準風向,製成會飄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書信,後來果然順利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竹筒順水而下
隋文帝年間南方叛亂,史萬歲孤軍深入剿匪,那時沒有快遞公司,只好把戰報放進竹筒里順水而下。據說「郵筒」就是這么來的,當然這有些牽強附會。
此外,還有風箏傳書、雞毛信等多種手段。而一般老百姓使用最多的是託人捎帶信件。「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那散發著墨香的熟悉的字跡中間,流露的是難以言表的「親情」。親,你有多久沒給親友寫信了?
⑥ 阿伊努人與神之間是如何溝通的
根據阿伊努人的傳統信仰,人們依靠神獲得食物、幫助和保護。神也依靠人獲得地位與財富。人與神之間的溝通至關重要。薩滿教法師扮演的角色就是充當神和人之間的信使。
阿伊努人宰殺一頭動物後,要以一種特殊的儀式將其靈魂送回天上。他們送它一些禮物,如米酒、米餅。他們深信動物的靈魂回到天上後,會向其他神展示人們送給它的各種禮物,並與之分享。其他神聽到它在人間受到的禮遇後,便紛紛效仿,下凡受人供奉。
⑦ 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書信的傳遞,是人類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書信的傳送大體有以下方式: 飛鴿傳書,烽火通信,羽檄,羽書,雞毛信,傳竹筒,急腳遞。
現代傳遞信息有:電報、電話 ,郵政,計算機網路。
飛鴿傳書:是古人之間聯系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
烽火通信: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羽檄:就是插有羽毛的書信。顏師古註解:「檄者,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徵召也。其有急事,則加以鳥羽插之;示速急也。」意思是古代戰事緊急時,把羽毛插在書信上,稱之為「羽檄」。
羽書:古代征調軍隊的文書。
雞毛信:古代羽書的一種,就是在書信上粘插雞毛,因此又叫「雞毛信」。這種傳遞書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仍在沿用。中國西南地區的佤族、拉祜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這種方式傳信。
傳竹筒:古代用竹筒傳遞書信的方式,從唐代一直到明、清時期,相沿成俗,竹筒起著保護和傳遞書信的作用,類似今天的信封。
急腳遞:古代傳遞緊急軍事情報的一種方式,俗稱「傳金牌」。始於宋代,元代稱為「急腳鋪」。相傳岳飛一日接連收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這就是金宇牌急腳遞。
依靠交通工具的郵政系統 :信息傳遞速度相對快一些、距離遠相對就慢、且費用高。
電報、電話 :速度快、信息單一文字。
計算機網路 :傳遞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遞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隔
⑧ 古人傳遞消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傳遞信息有飛鴿傳書,快馬加鞭,烽火台發信號,黃耳傳書,鴻雁傳書等方式。
1、飛鴿傳書。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⑨ 大腦是怎樣傳遞信息的
人的各種感覺器官是眼,舌,鼻。耳。皮膚等,感覺到外界的信息之後,把這些信息通過神經系統偉遞到大腦,再由腦經過分析判斷把下達行動命令的信息傳遞給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有脊椎神經,肋間神經橈神經,臂神經叢脛骨神經,腓骨神經等,這些神經系統接到信息指令後就去完成所要求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