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信息產品,它有哪些特點
一、信息產品 信息產品是指凝結著人類勞動的信息。信息作為產品是由信息內容及信息載體兩部分構成。信息內容與信息載體是信息產品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載體,也就不存在信息,更談不上信息產品了;沒有信息,載體的獨立存在只能稱為物質產品,而不是信息產品。 信息產品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例如,可以從信息的內容上,將信息產品分為政治信息、軍事信息、經濟信息等;從載體上,將信息產品分為印刷型信息,聲像型信息等;從表現形式上,將信息產品分為語言、數字、文字、圖形等;從商品化程度上,將信息產品分為商品化和非商品化的信息產品等。此外,還可以按時間、涉及范圍、公開程度等標標准對信息產品加以分類。在眾多的分類中,按對信息加工程度這一標准來劃分信息產品,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從這個角度可將信息產品分為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零次信息是在人際交流中未經記錄和加工的信息,這種信息通常是以物或者過程的直觀形式表現出來,人們可以從交談、聚會、參觀、考察等方式中獲得零次信息。零次信息的信息量一般都比較大,因此在信息產品的生產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於其未經記錄和加工,所以也增加了提取信息的難度,因此,捕獲有價值的零次信息必須具備較強的分析推理能力。 一次信息是人們對自然、社會進行有目的的調查研究並加以記錄所獲的信息。例如,科研人員直接記錄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進展,就屬於一次信息。一次信息數量龐雜而分散,表現形式有科學著作、報紙、期刊、會議資料、研究報告、政府出版物、專利說明書、產品樣本、標准文獻、學位論文等等。一次信息是利用量最大的信息。 二次信息是以一次信息為依據經過專業人員加工整理而形成的信息。二次信息是對一次文獻進行濃縮或有序化的產物,其特點是既傳遞信息、報導信息,又提供一次信息的檢索途徑。二次信息按加工形式和深度可分為題錄、簡介、摘要等。 三次信息是對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信息。這種信息的特點是信息量大、實用性強。主要包括動態、綜述、專題述評、進展報告、學科年度總結、數據手冊等等。 二、信息產品的特點 (一)信息產品的風險性 信息產品與物質產品不同,在生產過程中人的智力因素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科學研究、技術發明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而是有可能取得與預想完全相反的結果,甚至失敗;另一方面,即使對現有信息的加工,也存在著因信息取材不全、分析方法不當、推理錯誤等原因而導致從正確的信息得出錯誤信息的現象。因此,信息產品的生產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性,即信息生產的結果很有可能得不到預期的產品,或者得到完全錯誤的信息產品,而且,後者要比前者的危害性更大。 (二)信息產品的共享性 可以借用蕭伯納的名言來說明信息產品的共享性: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每人還是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我們相互交流,每人就各有兩種思想。由此可見,信息產品具有共享性。信息的共享性包括無償共享和有償共享兩種情況。無償共享是指信息使用者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就可以獲得信息,廣播、電視等就屬於這種共享。而有償共享則是指信息使用者必須支付一定的費用才能獲得某種信息,如從技術市場上獲得的信息就是有償共享。 (三)信息產品的社會性 信息產品作為凝聚人類勞動的信息,有明顯的社會性。首先,信息是人類的財富,信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集中地體現了人的智慧。以科學研究為例,科學家必須要在大量吸收前人和同時代人的研究成果,取長補短,加上自身的思考,才能完成一項發明創造。其次,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整個人類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社會整體,人們相互依存、相互服務,人們必須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獲取、處理和利用信息。科學研究表明,處於與世隔絕的人即使有充足的物質生活保障,也會變得極度苦惱,甚至喪失理智。這充分證明了控制論創始人維納的著名論斷:「信息是社會的粘合劑」。最後,信息產品除在生產過程中要受人的智力因素影響以外,在交換與使用過程中也要受到信息接收者的心理因素、智力因素等的制約。例如,人腦接收信息的選擇性,接收者對信息的「過濾」、心理上的障礙、因知識背景的不同而導致的理解上的差異等等,都會影響人們對信息的吸收和利用。 (四)信息產品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從效用角度看,信息產品具有時效性。從微觀上說,各種社會信息只是在特定的時間對特定的使用者有用,當特定的用戶產生了某一需求之後,只有能幫助他(她)解決問題的信息才是有價值信息,無論質量多好,價值多高,如果不是用戶當前需要的信息,則對該用戶沒有任何意義。從宏觀上說,在社會的信息傳遞過程中,存在著「當用信息」現象,並且「當用信息」隨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具體表現在不斷有新信息加入到「當用信息」中,同時有一部分原有的隨時間推移而利用價值下降的信息,稱之為「過時信息」或「老化信息」。 (五)信息產品的依附性 信息產品不是物質產品,但必須通過物質產品表現出來,換句話說,任何一個信息產品必定有相應的物質載體作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信息產品要依附於物質產品,並且以物質產品為中介進行傳遞。既然信息產品有依附性,要依附於物質產品,那麼,如何區分一個產品是物質產品還是信息產品呢?一般認為,應該以用途為標准。例如,圖書是記載、傳播知識的載體,是信息產品,這是由圖書的用途所決定的。
2. 信息商品價格的基本特徵。
信息商品的成本有個特殊性——零邊際成本。信息商品的生產一般具有固定成本很高,而邊際成本極低,幾乎為零的特點。以軟體生產為例,開發一個信息系統軟體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它前期的「首稿成本」,也就是產品開發而非生產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資源投入、硬體資源投入和其他日常耗費。由於開發周期長、投入高,所以「首稿成本」是相當驚人的,而且這種成本是一種沉沒成本,投入後很難折舊收回。相比之下,再生產一份拷貝的邊際成本相當低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顯然,如果我們以邊際成本定價,企業肯定無法收回投資。不僅如此,信息商品的這種成本結構還導致了以下顯著結果:
(1)產生自然壟斷(Normal Molopoly)。零邊際成本的特性使得信息商品可以無限擴大產量以逐漸降低平均成本,而這個產量完全可以滿足整個市場需求,因此信息商品市場存在自然壟斷。自然壟斷為企業提供了壟斷勢力。在現實社會中,企業既可以制定高價格盡快收回投資,也可以用低價格戰略阻止新進入者進入市場。
(2)為價格歧視提供可能。由於邊際成本為零,信息商品提供給額外顧客的成本幾乎不受邊際成本約束,所以生產商在顧客可能接受的最高價格與自己可以接受的最低價格間,可以任意制定一個有針對性的價格,也就是生產商可以實施價格歧視,用多個價格甄別消費者,避免將消費意願較低的消費者被排除在市場之外。盡管這種價格歧視倍受爭議,它還是增加了社會總產出和社會效率,當然也增加了生產者收益。
(3)規模經濟。信息商品生產商普遍具有擴大規模的意願,因為邊際成本為零,取消了生產規模的約束,而產出規模越大,產品的平均成本越低,相應地價格也就可以定得低些,而產品越易出售。
寫論文用的?
更多參考:
http://imd.ccnu.e.cn/xinxi/bbs/dispbbs.asp?boardID=8&ID=62&page=1
3. 信息商品的特殊屬性
信息商品既具有一般商品的屬性.又具有其特殊屬性。 信息商品並不能立即獨立地給使用者帶來直接的利益,其使用價值的實現必須與使用者的智力勞動相結合,有一個再認識、再假造的過程。信息商品使用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使用者的智力勞動,所以信息商品使用價值的實現具有間接性。由此,又產生了信息商品使用價值的層次性。
(引自:沈陽師范大學,張偉,《論信息市場的管理》)
4. 電子商務信息商品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哪兩個方面
特殊的地方還是有很多的
5. 什麼是信息商品,信息市場,信息組織
下面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信息商品:
1、信息商品,是指用來交換的信息產品,即它是人們通過搜集、加工、傳遞和存儲所形成的,並且用來交換的信息。信息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具有一系列不同於一般物質商品的特徵,在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再生產各環節具有許多與物質商品不同的特點。
信息商品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和必然趨勢。從人類進化和發展的歷程來看,人類的生存是頭等重要的事,因此,物質資料的生產就成為人類社會前期的主要活動,而人類的經濟活動也就主要是圍繞著物質商品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社會分下越來越細,直接生產過程中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離,導致一種專門開發與利用信息的行業或產業出現。物化於商品之中的信息成分的比重逐漸加大,而且在許多情況下超過了物質成分。現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特別是信息科學技術革命浪潮,不公改變了商品中物質成分的比重,而且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信息商品。隨著現代通信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特別是微型計算機的出現)等種種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信息在經濟活動中發揮商品作用提供了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持,大幅度地擴展了信息交流的規模,推動了信息商品化的深度和廣度,確立了信息商品的堅實地位。
(引自:王學東 唐軍榮,《論信息產品向信息商品的轉化》)
2、信息商品既具有一般商品的屬性.又具有其特殊屬性。
1)共享性。即信息商品出售後在滿足買方需要的同時仍能滿足賣方對它的需求。信息商品在「消費」過程中並不會消失,還可能被加工成新的信息商品,因而具有共享性。所以信息商品的內容比較容易泄露和傳播出去,並易於被復制和擴散,這就使得信息商品的交換既不同於物質商品,也不同於技術商品。
2)使用的時效性。信息新鮮的時候最有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外部環境及內部環境的變化,某一特定的信息商品的使用價值會逐漸消失,效用價值無疑也會逐漸下降甚至消失。
3)不對稱性。由於信息商品具有共享性,在信息商品的交換過程中,賣方在出售信息商品之後,不僅能獲得等同於該信息商品價值量的價值而且仍擁有信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買方在得到信息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同時要支付等同於該信息商品價值量的價值。因此,與普通商品的交換過程不同,信息商品的交換對買賣雙方都是不對稱的。
4)間接性和層次性。信息商品並不能立即獨立地給使用者帶來直接的利益,其使用價值的實現必須與使用者的智力勞動相結合,有一個再認識、再假造的過程。信息商品使用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使用者的智力勞動,所以信息商品使用價值的實現具有間接性。由此,又產生了信息商品使用價值的層次性。
(引自:沈陽師范大學,張偉,《論信息市場的管理》)
二、信息市場:
1、信息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有機組成部分,我國學術界對信息市場的概念界定不盡相同。烏家培教授認為:從市場的角度看,信息市場有兩種含義,一是狹義的,指信息商品進行交換的場所,另一種是廣義的,指信息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也就是信息商品的買賣或流通,從信息的角度看,信息市場也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信息服務作為商品的交換,另一種是還包括信息設備製造業產品作為商品的交換。在我國,信息市場常常指信息服務作為商品進行的買賣關系(包括中介服務),在國外,常常是指信息設備製造業商品和信息服務業商品進行交換的買賣關系(包括中介服務)。
(引自:黑龍江大學,孟雪梅,《論市場信息、信息市場與社會經濟發展》)
2、信息市場的特點:由於信息商品具有與物質商品不同的特殊屬性,因而信息市場也具有不同於物質商品市場的特點。
1)信息市場形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信息商品的共享性、易復制性導致它很容易被他人無償使用、非法復制;又由於信息商品的交換往往與其載體結合進行,信息商品的生產又往往是單件的,具有高附加值,容易導致定價不合理和交易行為紊亂。信息商品不僅包括信息產品,還包括信息服務,而每一種商品和服務都具有極強的個性,導致信息交換的范圍極廣、交易形式多樣、交易關系復雜。因此,信息市場的管理和協調控制比較困難。
2)信息市場時空的無限性。信息不受時空限制,信息商品可以藉助現代通訊技術跨越時間和空間在供需雙方之間實現交易和轉讓。跨地區、跨國的信息流使得信息市場的概念真正了有形場所狹隘范圍。消除了空間上的地域制約和限制。
3)信息市場的隱蔽性。信息商品在很多情況下並不像物質商品那樣陳列出售,交易形式不是簡單的貨物易手,而是信息傳遞,甚至在商品尚未生產出來之前就己經確定交換關系,生產者在信息商品的使用過程中會繼續提供服務,消費者也在利用信息商品創造收益的同時不斷向生產者提供費用,信息商品交換的這種特殊性要求用法律、行政手段和契約形式來確保交換秩序的正常。
(引自:沈陽師范大學,張偉,《論信息市場的管理》)
三、信息組織:
對於信息組織概念的研究。宋彩萍、霍國慶認為「信息組織是將處於無序狀態的特定信息,根據一定的原則和方法,使其成為有序狀態的過程,其目的是將無序信息變為有序信息,方便人們利用信息和有效地傳遞信息」。黨躍武認為「信息組織是在信息搜集基礎之上進行的信息系統的信息整理和序化工作」。尚克聰認為「信息組織就是指採用一定的方式,將某一方面大量的、分散的、雜亂的信息經過整理、序化、優化.形成一個便於有效利用系統的過程」。郭春俠和儲節旺認為「信息組織就是根據信息本身的特點,運用各種工具和方法、按照一定的標准,對其進行加工、整理、排列與組合,使之有序化、系統化、規律化、高級化,從而有利於信息的存儲、傳播、使用等,以滿足人們信息需求的過程和活動」。陳耀盛認為「信息組織是將分散無序的信息,通過描述、提示和報導信息特徵,再現、重組信息聯系,規范控制信息流向以便用戶有效利用的過程」。
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對信息組織的概念尚沒有一致的界定,但無論在表述上有怎樣的差別,各位學者對於信息組織的定義都離不開對信息進行有序化,以便高效利用這個中心點。信息分布的繁雜無序,為信息利用帶來困難,這也是一直以來信息組織研究的原因所在,因此信息組織的任務就是將無序信息轉為有序信息,目的在於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引自:南開大學,王知津 孫鑫,《近年來我國信息組織研究述評》)
以上內容,引用請註明出處。
6. 電子信息交易的內容哪些內容特殊性
電子信息交易是指就計算機信息或其中的信息權利的生成,修改,轉移或許可使用而達成的協議,以及對此種協議的履行。電子信息交易是一種合同行為,它同時也是發生在當事人之間的一種法律關系,這就是電子信息交易法律關系。
電子信息交易關系的內容主要也是債權和債務。但是由於電子信息交易的標的物是信息,而且是通過電子技術手段進行的,因而具有一些特殊的權利和義務。
其特殊性集中體現在信息產品許可人享有的電子控制權,對信息產品的瑕疵擔保義務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