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間諜通過什麼方式聯繫上線
間諜與上級聯系的方法很多,最關鍵的就是互聯網的技術名詞「通訊協議」。
所謂「通訊協議」就是雙方約定傳遞的時間、方式和信號含義,否則就是媚眼做給瞎子看。
一旦有了「通訊協議」,則任何司空見慣的現象都可能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
比如前蘇聯曾經發現一個德國間諜,監視了很久沒有對外聯系,後來發現,這個人每天在家裡做祈禱,用身體起伏的節奏遮擋燈光,向河對岸發送信息。
更多的時候,潛伏很深的間諜會採用「死信」的方式傳遞信息,以免因為泄密被發現。傳遞「死信」的方式就是接收方只是等待,間諜將信息投到公共位置,聯絡人只是定時去查看,而不知道是誰投遞的信件。
曾經的間諜對外傳遞信息很麻煩,人力傳遞要幾天幾十天,使用電波傳送,百十個位元組就忙活半天。中間還有泄密的危險。現在的信息技術發達,豆粒大的存儲晶元可以儲存幾十個G的信息。間諜與反間諜的斗爭進入了新的時期。
㈡ 諜戰劇中經常有用手指敲摩斯密碼暗中交流的情節,現實中可能嗎
現實中,這種情節不可能出現,除非萬不得已情況下的最後一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李白在特務近身時發出最後的明碼電文「再見了,同志們」。
但是,作為一個諜戰情治人員,不論是明碼還是加密的電文,正常情況下都不會當著敵對面或身份不明的人做出這種致命的舉動,哪怕是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周圍只要有一個內行人察覺到你一個不經意的指尖異常,不單單是傳遞者,包括接受者也得一起完蛋,根本不用懂不懂交流的內容。常年收發電文的報務員食指和中指都會形成老繭,明白人握下手就知道有沒有。
再說,在大庭廣眾之下,你不可能用加密的電文與對方聯系,沒有幾個人能把層層加密的密碼本全都背下來,放在腦子里,這種做法也是情報工作所不允許的,一旦被俘會造成己方整個密碼系統完全無密可言。如果周邊有敵對方很專業的業內人士,你用明碼交流的指尖動作會被敵對方的業內人士不動聲色全部接受。而加密的電文,在短時間內基本讓交流對方很難明白。
電視劇《暗算》是柳雲龍的作品,三段故事之一是阿炳偵聽(收發報)訊號,之二是黃依依破譯。從這里看,兩者相關聯但又各自獨立,收發報務員只知道把0—9數字按電台接收發頻率進行收與發,並不知道電文內容。而電文內容的加密解密和破譯由其他人或部門來完成。電文級別越高,層層加密的電文越難破譯,即使優秀的譯電員或機要員也需要藉助密碼本才能解密,並形成文字。
作為一般交流的摩斯碼,基本以26個英文字母和0—9數字轉換成點與劃(滴滴答答)組成,如果用這種方法,只要是稍有摩斯碼常識的就知道明碼通訊的內容,香港電影《無間道》中的梁朝偉與警方聯系就是此方法,但梁朝偉是摩斯碼盲發(無音,自身無法監聽),全憑感覺,必須一氣呵成難度很大。在一定范圍之內,只要有一個無線電愛好者在這個頻率上收到,電文全暴露,梁朝偉就有殺身之禍。
現在摩斯碼電報基本退出了政治軍事商業通訊,但全世界還有很多無線電愛好者在使用,如果不是加密的電文,所有頻率基本都是無密可言,即使是簡單的加密,對於這些愛好者來說,破譯輕而易舉,不要以為各地無線電管理委員會閑著沒事,這里的信息量很大的。
所以說,別糊弄觀眾,觀眾也別當真,總有內行人。土匪窩的黑話,楊子榮也會不是嗎!
不可能!再強調一下,不可能!
諜戰劇里用手指敲擊後產生的聲音或動作,能夠讓傳遞信息和情報,讓周邊同伴了解他發出的信息和情報內容,完全是天方夜譚,完全是諜戰劇里的一個吸引人眼球的無稽之談的噱頭。
真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我曾經是一名報務員,與摩爾斯電碼打過多年交道。摩爾斯電碼傳遞信息和情報,最關鍵的也是唯一的一點就是通過聲音傳遞內容,離開聲音傳遞都是絕對不可能的。
發明摩爾斯電碼的人為了無線電傳遞電報方便,用了非常簡單的「滴」——短和「答」——長的兩種摩爾斯電碼,組成了10個阿拉伯數字和26個英文字母,拼出了數以千百萬計的密碼,密碼譯成文字就是信息和情報。
電報接收人必須用聽覺分辨出摩爾斯電碼的長短,方能記錄下對方傳遞過來的數字或字母。僅憑手指敲擊後產生的聲音或動作是不可能分辨出傳遞信息內容的。
當然,諜戰劇講究的是驚險離奇刺激,所以用一些外行人不懂方法方式,讓大家看看熱鬧,也是可以的,無可厚非!
我曾經受過專業的無線電收發報訓練,算是一個老資格的通信兵了,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
如果雙方都受過專業的無線電收發報訓練,而且對通信用語很熟悉,理論上講是可以用手指敲摩爾斯電碼進行交流的。
簡單的說,數字或字母可以用「點」「劃」(滴答)來表達,如字母「A」可用「滴答」(· 一)來表達。字母「B」可用「答滴滴滴」(一···)來表達。「答」的延續時間是「點」的三倍。
緊急求救信號SOS可用「···一 一 一···」來表示。
OK可用「一 一 一 一·一」來表示。
美國電影《獵殺U-571》就有這樣的鏡頭,被俘的德軍軍官用硬物敲擊潛艇倉壁,發出SOS的信號,試圖讓周邊的德國軍艦發現。
如果兩個人面對面,用摩爾斯電碼聯系實際上效率是很低的,也容易被人發覺,不如用語言或眼神或形體動作來得快。如果迫不得已而使用,也只能用短語,即由幾個字母組成的特定片語。如果傳遞信息量較大的情報,用手指敲擊摩爾斯電碼是比較繁瑣且非常容易暴露的。
在現代 社會 ,用摩爾斯電碼聯系已經非常落後了。現在有許多更加先進便捷的聯系方式。就是在軍隊,也基本上很少用電鍵發摩爾斯電碼聯系了。
理論上可行,現實中比較難,特殊場合可以。
不知道是不是《無間道》起的頭,反正當年看梁朝偉飾演的陳永仁用摩斯密碼和上司聯絡感到很酷。
於是後來發現在各種各樣的諜戰和警匪題材影視劇中,特工和警察用摩斯密碼聯絡的鏡頭越來越多。
電影《風聲》中,特工在香煙上刻摩斯密碼,周迅飾演的特工還可以把要說的話用摩斯密碼的方式縫在衣服上,然後穿在自己的遺體上送出去,其用法讓人嘆為觀止。
其他影視劇中,有特工用手指敲桌子或者敲頭表示摩斯密碼的,還有用手指擊打手機話筒敲出摩斯密碼的(《無間道》)。
電影《使徒行者》中居然還有張家輝用手槍打出摩斯密碼的橋段,此外,張家輝和古天樂還用了魔方來表示摩斯密碼,片方甚至在電影海報上還印上了摩斯密碼「兄弟」。
那麼,網友不禁要問了,摩斯密碼(正式名稱:摩爾斯電碼)這種1837年發明,1999年國際上停止使用的,只會用「滴滴噠噠」「點點劃劃」傳遞信息的玩意兒在現實中是可以被特工用來聯絡的嗎?
我們看電影《懸崖之上》中諜戰雙方都特別在乎一本書叫《梅蘭芳游美記》,這本書就是地下黨使用的聯絡密碼母本,其作用是特工收到聯絡信號後,用信號對照著密碼母本才能將指令譯出來,沒有密碼母本,信號只是無用的數字。
同樣,在電視劇《潛伏》中,余則成的密碼母本也是一本小說,《蝴蝶夢》。
在 歷史 上,圍繞著密碼母本發生過很多真實的諜戰故事,張浩(林育英)曾經從蘇聯橫跨外蒙高原和荒漠到達延安,其身上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本密碼本。
換句話說,如果兩個特工面對面想用摩斯密碼傳遞情報,理論上是可行的,前提是兩人的腦子要非常好用,能夠將全本密碼本記住,同時腦子能夠快速進行識別、檢索和譯電工作,通常這個工作在電台那裡是由三個人來完成的(發報員,收報員和譯電員),特工一個人在緊張的環境中,沒有任何設備幫忙,獨自完成整個工作恐怕就太難了。
歷史 上確實有人能夠記住全本密碼本,潘漢年就記過,其他人只要下功夫也不是不能記住,但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整個傳遞情報的過程,起碼 歷史 上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那麼,如果特工不用密碼母本直接用摩斯密碼聯絡呢?當然在理論上也是可行的,那就相當於廖耀湘在遼沈戰役中用明語呼叫的後果了,所有在場的人都能看到特工在干什麼,只要是懂一點摩斯密碼的人都能看懂兩個特工在傳遞什麼,這中間的危險性就太大了。畢竟中統、軍統和特高課的特工也不是吃干飯的。
此外,如果是公共場合,比如茶館或者咖啡館里,兩個特工隔著幾張桌子不說話,面對面用手指頭沒完沒了敲桌子或者敲茶杯,這樣的做法都不用特務過來抓人,精神病院的恐怕就先到了。
要知道,用摩斯密碼來顯示一個字,那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畢竟摩斯密碼只有簡單的「滴滴噠噠」或「點點劃劃」,組成一個句子那是一個相當長的信息,因此想在很多場合用摩斯密碼傳遞情報,理論上都是可行但現實中基本都難以實現。
不過,在特殊情況下,特工人員還是有特殊辦法的。
比如,摩斯密碼也有簡單的短語表達,最常見的是「SOS」,相信絕大多數人看到這個信號都知道意味著什麼。
不過,大多數特工在傳遞簡單情報時多數都是採用雙方提前約定好的信號,原則上講,那比通用的摩斯密碼要安全得多。
余則成和翠萍在《潛伏》里約定了打電話響鈴的方式,響幾聲就掛斷分別代表什麼意思,不過筆者也一直有個疑惑,在搖把電話和中轉台時代,電話鈴聲真的能控制到這么准確的地步嗎?
《風聲》中的特工除了到處使用摩斯密碼之外,還用了京劇唱腔的變化來傳遞情報,這種方式恐怕就需要提前搞專業培訓了。
《懸崖之上》中,烏特拉行動的參與者們都進行過培訓,他們之間擁有一種只有他們能看懂的聯絡暗號,只是,因為謝子榮的叛變,這個暗號也不安全了。
當然,最常見的聯絡方法就是設置固定代號,比如日軍在中途島海戰前就把「中途島」代號設置成了「AF」,這就讓美軍破譯人員很抓狂,最後不得不採用試錯的方法才破譯出來。
還有一些影視劇中常見的敲門方式,什麼節奏敲幾下代表什麼人,也是一種特定暗號,比用摩斯密碼簡潔明快還安全。
綜上, 歷史 上的摩斯密碼很有用,但也就是因為很有用,因此會的人也就很多,特工想用摩斯密碼完成神不知鬼不覺的聯絡其實是很困難的,所以,你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摩斯密碼聯絡方式大多數都只是藝術需要罷了。
肯定不是通用的密碼文,應該都是約定好的,簡單指令應該是可以實現的。比如特定約好的幾個動作,比如三長兩短就是跑路,三短兩長就是跟上之類的,當然可能更短一些也有可能。要說如普通交談那樣的交流,基本是不可能。
現實生活中,交流雙方都要懂摩斯密碼,才可能真正交流,如果一方懂,另一方不懂,交流也是白搭。就像歇後語所說的:眯擠眼做給瞎子看,白費功夫。只有雙方都懂,並且有約定,在旁邊人都不懂,不知道怎麼回事時,私下的摩斯密碼交流才能有效,才有意義。不然對不懂摩斯密碼人的交流,就是不切實際的作秀。
初中開始就參加了人武部的電訊培訓。我們班上就有三個,另一個是女孩,玩不到一塊去,還有一個和我平時關系就挺好的,測驗考試時做完了就用原珠筆輕輕在桌上敲,對答案。填空和選擇題都沒有問題,計算題和問答題太復雜了。我們倆也沒本事把整本密碼本背出來。
這個過程一直到高二分班結束。期間基本沒暴露過,只有個別老師嫌吵讓我們安靜點,但是我裝著一付思考的樣子老師也不太會說別的。但主要還是我和這位同學的成績水平都差不多一個檔次,相互對答案也只是好玩成份更多一點。
至於影視中做手勢、眨眼睛能傳遞情報的情節,只能當笑話看過。一個漢字四個數字,一個數字五個滴答,一句話十個字你得眨200下眼皮,不說看不看得清,就兩人那麼含情脈脈、全神貫注地眨眼皮,旁邊的特務再傻也看出不對勁來了。
諜戰劇中經常有用手指敲摩斯密碼暗中交流的情節,現實中可能嗎?
根本就不可能。這種場景是編劇杜撰出來的。
摩爾斯電碼是用滴答兩種聲音的組合來組成字母或數字,然後用一組數字組成一個字母或漢字。經過簡單的推算可以知道,一個漢字,至少要16個滴答來組合,如果是加密的,那麼記憶量還要增加幾個數量級。
顯然,特工之間用敲摩爾斯電碼的方式傳遞一兩個字或字母符號,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是有可能的,但是要達到交談的程度,一來需要敲出的滴答幾乎是天文數字,二來需要有強大的大腦把滴答聲和字元的對於關系、字元和漢字的對應關系完全背過,這兩點都是幾乎無法實現的。
所以說,遇到諜戰劇種出現這種鏡頭,一笑置之就行了,不必較真。就好比說抗日期間游擊隊人手一支狙擊步槍,當時真有這條件,日本鬼也用不著打上十幾年,幾天就解決了。
不可能!尤其是在諜戰劇的特定情景下,更不可能。
一、 摩斯密碼簡介摩爾斯電碼,也有的稱之為「摩斯密碼」,是一種由點信號「・」(滴)和長信號「—」(嗒)組成的一種時通時斷的二進制代碼。代碼通過不同的長短和排列順序組合,可以 表達不同的英文字母和數字等。
假如我們以字母為例,摩爾斯電碼的常用含義很多,比如AR(停止,消息結束)、SK(終止,聯絡結束)、CUL - See you later(待會見)、OT - Old timer(老手),還有我們熟悉的SOS等。
假如我們以數字為例,73 - Best regards(最好的祝福) 、88 - Love and kisses(愛與吻之告別,注意應該使用在「異性」之間)、99 - go away(被要求離開,非友善)等。
但為了安全保密,人們常常會通過幾次編碼轉換,賦予不同的數字或字母特殊的含義,如果沒有密碼本對照,即使敵人截獲了編碼,也無從理解其真正的含義。
二、 現實交流的障礙01 技術障礙。 也是為了保密,很多時候,譯電員和發報員都是分開的兩人,懂得發報的發報員知道的只是編碼,接收的也只是編碼,並不知道其中的含義,當然這類發報員和譯電員都沒有可能直接交流。即使發報員和譯電員均是同一人,要脫離密碼本記住紛繁復雜的編碼和含義,可能性也很小,因為它們往往沒有規律和邏輯。
02 時間障礙。 正如前文所說,摩爾斯電碼是由點和橫,或者說是由滴或嗒等組成,一個簡單的數字,就需要至少5個滴或嗒組成,而一組四位數的數字,就至少需要20個滴或嗒組成,且不說我們記不住對應的意義,就只是這個時間耗費,短時間內也無法完成交流內容。
事實上,直到1991年的美國,要獲得FCC頒發的允許使用高頻波段的業余無線電證書,考核標准就是通過每分鍾五個單詞的摩斯密碼發送並且接受測試。敵人會給間諜多少分鍾,讓他用手指從容敲出摩斯密碼呢?
03 現實障礙。 對於間諜,敵人往往都是最高等級的嚴管,更是處處設置陷阱,等待其自我暴露、自我犯錯。參與 游戲 者都是行家,要想逃過專家的法眼,在行家眼皮底下傳遞情報,且不說有無可能,關鍵是誰敢冒這樣的風險?這樣的風險是否值得冒險?
三、現實交流的可能性但在緊急情況下,雙方通過約定的特殊字詞,或者約定的特殊物品,或者約定的特殊手勢,也是可以達到交流目的的。比如通過眼神,通過專屬於雙方的簡單手勢等,表達的應該也只是「撤退」、「不要營救」等極其簡短的內容。
2015年,被恐怖組織斬首的日本人質後藤健二,曾有過疑似利用摩斯電碼傳遞信息的可能。在當時恐怖組織播放的人質影片中,後藤健二眨眼的次數比較頻繁,網友將其解密為摩斯電碼「不要救我」。
在一些「諜戰神劇」中,兩名諜報人員動不動就用摩爾斯電碼進行交流,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可能出現嗎?理論上可能,但現實中很難……
摩爾斯電碼,看起來非常「懸乎」,實際上並不復雜。說白了,其實就是用長短兩種電信號的不同排布來表示不同的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等等。簡訊號「嘀」相對比較急促、長信號「嗒」持續時間稍長。而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則是用不同的「嘀」「嗒」組合來代表。比如「嘀嗒」表示字母A、「嗒嘀嘀嘀」表示字母B……再如「嘀嗒嗒嗒嗒」表示數字1、「嘀嘀嗒嗒嗒」表示數字2……標點符號也同樣通過不同的「嘀」「嗒」組合來表示。除此之外,還可以用一些特定字母組合來表示特殊含義,比如最常見的「SOS」字母組合,其實最初就是在摩爾斯電碼中使用的。換句話說,最初的摩爾斯電碼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要想讀懂摩爾斯電碼,首先您必須懂英文或者其他一些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語言文字。
前面已經說了,摩爾斯電碼是基於拉丁字母的。那麼,咱們使用的漢字又是如何通過摩爾斯電碼進行傳送的呢?電報剛剛傳入我國時,彼時的國人必須先抄錄拉丁字母文字,然後再由專業人員翻譯成中文。也就是說,搞電報的人必須懂外語!這是相當麻煩的,尤其是電報在我國普及之後……
這其實就和電腦剛剛傳入我國時輸入的文字必須是英文字母一樣,使用起來是非常不方便的,當年學DOS的朋友想必都有體會。但這怎麼能難倒咱們聰明的中國人呢?清朝時聰明的中國人也發明了「中文輸入法」!字母代表不了漢字,但數字可以啊。著名的《康熙字典》就是用數字來查漢字,也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四角查字法」。基於《康熙字典》的「四角查字法」,咱們中國人發明了中國式的摩爾斯電碼,用不同的數字組合來表示漢字並一直沿用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小時候看電報時,每字上面都有一串數字的原因所在。
除了民用漢字摩爾斯電碼之外,還有許多保密碼。比如有周公親自主持制定的「豪密」,直到新中國成立老蔣的人也沒能破譯出來!有時候,甚至一本書就是一本密碼本。第幾頁第幾個字,一查書就知道了,但不知道具體是那本書,你根本搞不清那串數字代碼到底是什麼意思!但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收電報的人很難當即讀出電報內容,必須有專人負責「譯電」。即便是民用電報,除了常用字之外,也很少有人能夠把所有漢字的編碼全部記得爛熟於心的……
綜上所述,用摩爾斯電碼直接進行交流,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前提是,雙方都必須懂英文!而且記憶力、理解能力還要比較好。畢竟,發出一連串字母要直接讀出英文句子,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信您可以做個試驗,找一位外國朋友,您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讀句子,看他能不能聽明白。雖然看似可行,其實很難,尤其是在緊急的情況下。
如果是漢字摩爾斯電碼,除了一些民用漢字電碼的常用字之外,恐怕很難直接讀懂。因為密碼這東西,為的就是讓別人看不懂,不是嗎?能把整本密碼本都背熟,而且隨時可以通過大腦直接「譯電」,實在太難了,這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可如果是用拉丁字母摩爾斯電碼或者民用漢字電碼的常用字進行交流,其他人只要懂摩爾斯電碼也可以看明白,誰有敢保證周圍就沒有懂摩爾斯電碼的人呢?這沒有任何保密性可言……所以,理論上諜報人員通過摩爾斯電碼進行交流是可行的,但實際上除了一些比較簡單的或特定的交流之外,並沒有太大操作空間和實際意義。想要像諜戰劇里通過摩爾斯電碼正常對話那般,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㈢ 唐朝時期的間諜結構都有哪些
唐初時,武則天為了鎮壓唐宗室舊臣的反抗,就效法隋文帝,廣布間諜密探,時時暗中偵察打聽這些人的蹤跡,並鼓勵告密,使唐宗室諸王及舊臣惶惶不可終日。唐肅宗時,太監李輔國權傾朝野,為了鎮壓對其不滿的文臣武將,秘密成立了一個擁有數十人的間諜機構,以偵探臣僚。這些間諜稱之為察事廳子或察事聽兒,專門從事秘密偵探活動。只要有誰敢背後譏諷李輔國的,立即會被偵知而拘捕拷打,即使是權力很大的御史台和大理寺也不敢過問。李峴為相時,他實在無法忍受李輔國秘密特務的橫行霸道,便冒死上朝叩頭狀告李輔國專權亂國,唐肅宗這才削奪了李輔國的權力,察事等並停。唐末時,李輔國設置的察事廳子還有其餘波。唐淮南節度使高駢在廣陵,曾厚資僱用了一百多人為密探,專以刺探官吏百姓的秘情隱私,人稱察子。唐代羅隱在《廣陵妖亂志》中也記載道:得百餘人,厚其官慵,以備指使,各有十餘丁,縱橫閭巷間,謂之察子。
唐朝御史台的察院也充當皇帝的耳目,負責暗中偵探情報工作。安史之亂後,又設置了非常官——監軍,作為皇帝的代表,監視刑賞,奏察違謬,對軍隊進行有效監控,其作用類似南北朝的典簽。
關於唐代的另一個龐大的間諜機構——進奏院,歷來史學家無述。馬端臨《文獻通考·職官·六院四轄·進奏院》說:唐藩鎮皆置邸舍京師,以大將主之。謂之上都留後。大歷十二年,改為上都知進奏院。太平興國六年,簡知後官,得李楚等百五十人,並充進奏官……掌受詔敕及諸司符牒,辨其州府軍監。
進奏院名義上是地方藩鎮勢力駐守在中央京城的聯絡機構,向中央政府及時進奏各地情況,但實際上是各地藩鎮勢力在京城搜集中央和其他各地情報的一個間諜情報機構。他們定期把中央政府和京城內發生的一些政界、軍界大事,包括官員的任免、內部的傾軋、軍事情報、皇帝行蹤、大臣活動等情報,向本地區的藩鎮首腦即節度使秘密匯報,從而使遠處外地的節度使及時准確地掌握中央的有關動向,以便制定相應的措施。
進奏院最早起源於每年各地藩鎮朝集使在京城居住的臨時房舍,唐太宗貞觀年代起,才開始正式營造了專門的邸舍。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藩鎮勢力漸強,為及時了解中央的動向,便將這些邸舍美其名曰進奏院,暗中卻使其作為情報搜集的間諜機構。到了唐代後期時,這種進奏院在長安竟多達五十幾個。
這時,進奏院首腦官員的級別也較多,甚至有與中央御史大夫相當的級別。他們向藩鎮傳遞情報的渠道主要是利用官驛。
由於進奏院這一間諜機構的出現,竟促使我國最早的新聞報紙的問世,這就是《開元雜報》。該報為雕版印刷,由進奏院人員編輯。內容涉及面很廣,主要是搜集來的政治、軍事情報。它不定期出版,每期單張,字數也不多,一般為每行十五字,每頁十三行,一律使用楷書大字。因為它主要是提供給進奏院首腦官員和各地節度使參閱,所以印數極少,亦無一張留傳下來。現在只能從中唐人孫樵的《讀開元雜報》一文中,才略知一二。
唐代進奏院在中國古代間諜史上的地位,大大超過李輔國的察事廳子機構,其存在時間之久、規模之巨、人員之多、作用之大都是前世無可比擬的。尤其是《開元雜報》的問世,形成了中國新聞報紙的源頭,同時標志著中國古代間諜情報以公開文件的形式出現的開端。各地藩鎮利用進奏院對中央京城進行情報搜集,可謂是近水樓台先得月,非常及時准確。它為以後藩鎮的割據叛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㈣ 抗戰時期地下黨用電台一按一按為什麼就能傳播文字信號
那是早期的電報不論是有線還是無線用的都是莫爾斯碼。按電路的通斷和時間長短的不同組合來表示內容,接聽的一方通過不同的滴答聲來劃出點、短橫、長橫 然後在翻譯成文字
㈤ 古人用什麼方式傳遞信息地下黨使用什麼方式來傳遞信息
古人用(飛鴿 )、(烽火 )、( 旗幟)的方式傳遞信息,我們從電視、電影里看到地下黨(怕敵人截獲文件、竊聽電話、翻譯電文)使用了( 密碼)等方式來傳遞信息。
㈥ 紅岩中只能有黨內人士看的報刊是什麼
紅岩中只能有黨內人士看的報刊是《挺進報》
㈦ 上海地下革命組織創造了哪個兒童組織
1949年4月初(上海解放前夕),上海地下革命組織在少年兒童中建立了地下少先隊組織,這是在「鐵木兒團」基礎上建立的少年兒童組織。地下少先隊一面為同學們做好事,一面參加政治斗爭,幫助地下黨。他們把地下黨辦的少年報刊帶進學校傳播,把地下黨的傳單傳遍大街小巷。在上海地下黨送給解放軍的解放上海地圖中,有不少少先隊員做下的記號。黨領導地下少先隊員們為迎接上海解放做出了貢獻。
㈧ 當初中共搞地下黨的時候,那個用來發送情報的數字是代表什麼意思啊
是代密表。數字由0-9組成。不同的數字組合表示不同的特定含義。地下活動通信一般均屬絕密,這是出於保密的要求,使用一組數字進行密碼通信。即使被敵特分子截獲,也並不知道這組數字代表的含義。地下活動雙方均有代密表,收到信息後,收信方可對照雙方提前約定的代密表進行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