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上的哪些信息屬於 不良信息
網上不良信息有以下類型
一、傳播色情信息
二、傳播隱私相關的信息。
三、傳播社會爭議的信息。
四,傳播學術造假、學術腐敗信息。
五、宣傳迷信類信息。
六、傳播黑客技術的信息。
『貳』 論述信息傳播的主要障礙有哪些
第一是來自受眾的障礙,具體內容如下,僅供參考:
1.語言障礙。語言是傳播者想要把信息傳達給受眾的基本障礙,而且它可能成為有效傳播中難以克服的障礙。新聞作者應該避免運用專門術語,力求使用平常的、通俗的語言,這樣才能與受眾溝通,除了意義的精確易懂以外,受眾還要求語言的感情色彩十分貼切。
2.經驗障礙。受眾理解某一新聞報道時,總是結合個人的經驗加以判斷,因此他們決不是一張消極被動的白紙,只等著填滿每天的新聞。他們在心理上是積極、主動的個體,新聞信息只是加強或削弱自己主觀世界的原始資料。由於現實的變動或刺激非常多,受眾接受信息時還存在著一個再選擇的過程,越是不常出現的敘述,越能給人深刻印象。受眾往往運用他獨特的經驗,以自己的背景來彌補信息的多義性和不明性。
3、知溝障礙。「知溝」是指受眾因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獲得信息多寡的差別,形成了「知」的鴻溝。按西方新聞學的觀點,「知的權利」是一種基本人權。然而,實際上並非人人有平等的權利。信息豐富的人,其信息會愈豐富;信息貧乏的人,其信息永遠貧乏。受教育程度 高的人或社會上層人士更有可能獲得豐富的信息。但熱門話題、焦點問題,較能使信息為更多的人注意。知溝似乎不會發生。而當人們認為某一信息對他們的生活影響不大時,知溝最容易形成,因此越是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信息,越能產生廣泛的影響,而不至於毫無意義。例如外交新聞,除非它直接和地方問題有關,否則只有教育程度較高的人才會看。
4.興趣障礙。不同的受眾在興趣上千差萬別。媒介傳播的信息是否滿足他們的需要,或者是否讓他們感興趣,客觀上制約著信息傳播的效果,人們接觸媒介、了解信息,通常有六種目的;「瞭望」環境是第一動機,許多人看報、看電視、聽廣播是為了知道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有哪些是重要的。
第二是環境的障礙,主要內容如下,僅供參考:
社會環境和人際環境對於信息的有效傳播也能形成障礙。首先,「意見領袖」發揮著重新解釋信息、再傳播的作用。信息通過意見領袖進到某個團體的社會環境里,而意見領袖是從媒介中獲知信息,然後按照順序把它傳給喜歡討論公共事務的跟隨者,意見領袖比一般人更對政治活動和 社會活動感興趣,更大量地接觸傳播媒介,他們的觀點對周圍的人往往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而部分地改變或增強他人的態度。其次,口頭傳播能夠抵消或補充信息的內容。 「小道消息」、民謠、流言在人際傳播中極有煽動性和感染力。怨聲載道、街談巷議、人言可畏,這些詞語說明口頭傳播能產生強大的沖擊波。大眾傳媒所發送的信息因此而受到檢驗。若與民意、社會情緒相抵觸,則效果適得其反。其三,媒介選擇使受眾分散或分流,形成意見多元化,對同一信息可以作出多樣的解釋。特別是由於國際傳播的擴張,跨越國界的媒介能在全世界范圍內爭奪受眾。當國內媒介對信息的傳播不能滿足受眾需要時,國外媒介的影響力就會增大。結果國內新聞轉化為國際新聞,再傳回國內,這種「出口轉內銷」的情形必然對國內信息傳播造成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