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字鄉村建設六大內容是什麼
具體如下:
1、鄉村信息基礎設施
鄉村信息基礎設施是數字鄉村的基石,包括網路基礎設施、信息服務設施以及傳統基礎設施 數字化改造三部分建設內容:
(1)網路基礎設施要實現高速、泛在、安全的基礎通信網路在鄉村的深入普及,網路能力滿 足鄉村產業數字化、治理數字化、民生數字化等應用場景不斷提升的數據傳輸質量需求。
(2)信息服務設施是向村民提供農業生產經營、生活事務、就業勞保、知識技能培訓等方面 信息化服務的站點和設施,是數字鄉村的觸點,包括益農社、農村電商服務站、村級供銷店等。在數字鄉村的建設中,信息服務設施要充分發揮線下觸點作用,隨著整個數字鄉村體系供給側內 容的豐富,不斷更新和拓展服務功能。
(3)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是通過感測設備、物聯網等數字化手段對水利、交通、電力、 農業生產和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改造,使之具備信息採集和智能感知能力,成為數字鄉村數 據採集體系的重要來源之一。
2、鄉村能力支撐平台
支撐平台是支撐數字鄉村業務和應用的中樞,包括數字鄉村大數據平台和通用能力平台兩大 部分:
(1)數字鄉村大數據平台著重實現數字鄉村相關數據的統一匯聚、治理、分析和應用,匯聚 的數據資源包括農業農村各級各類數據,以及其它政府部門的涉農數據資源,基於匯聚的數據資 源實現數據的治理、分析和共享調用服務,數字鄉村大數據平台是支撐數字鄉村整個體系的核心 ,發揮著重要作用。
(2)通用能力平台集成數字鄉村體系使用到的各種通用能力,包括:AI能力(自然語言處理 、語音識別、視頻圖像識別等)、區塊鏈BAAS平台、物聯網使能平台等,以平台化形式向數字 鄉村應用體系賦能。
3、鄉村產業數字化
在產業數字化方面,數字技術將滲透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各個環節,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1)農業生產上,進一步深化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融合應用,實現種植 、養殖數字化,現代設施農業等綠色農業實現規模化發展,智慧農田、智慧牧場、智慧漁場等新型 農業生產載體成為主流,同時實現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提升農業生產環節的效率。
(2)農業經營上,進一步發揮「互聯網+」優勢,提升農村電商作為農產品出村進城和工業 品下鄉重要渠道的作用,消除農產品生產側和消費側的信息屏障,以消費促生產;藉助直播帶貨等 手段形成農產品營銷新模式,促進農產品的標准化、品牌化和價值化。
(3)農業管理上,用數字化手段助力農產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農業投入品追溯管理,實現綠 色農業。
(4)農業服務上,利用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技術手段,將政策、科技、市場等信息快速精準 傳達給農民群眾。
(5)農村產業新業態上,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助力農村一二三產業 融合發展,主要包括智慧鄉村旅遊、智慧認養農業等領域。
4、鄉村治理數字化
在鄉村治理方面,通過數字技術有效融入鄉村治理過程,提升治理效率,助力推進鄉村治理能 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1)鄉村黨建上,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推動農村黨務、學習、活動、監督、工作、宣傳 的全面整合,實現村級黨建工作的一體化、數字化、智能化,不斷提升黨建管理效率和科學化水平 ,著力實現智慧黨建。
(2)鄉村政務上,加快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農村基層延伸,實現涉農政務服務「網上 辦」、「馬上辦」、「一網通辦」,打通鄉村政務服務「最後一公里」。
(3)村務管理上,藉助「互聯網+村務」實現村務、財務網上公開,利用數字手段不斷創新村 民自治形式,農民自治能力顯著提高。
(4)鄉村綜治上,運用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實現智慧綜治,構建立體化基層綜治聯動體 系,提升基層綜治的「預測、預警、預防」能力,實現平安鄉村,提升農民群眾的安全感。
(5)鄉村應急上,構建鄉村智慧應急體系,實現災情有效預警、預防、應急事件快速處理、應 急資源高效調度,最大程度保障村民人身和財產安全。
5、鄉村民生數字化
在鄉村民生方面,著力消除城鄉差距,加快推動數字化公共服務在鄉村的普及,實現城鄉民生 服務均等化。
(1)鄉村教育上,藉助「互聯網+教育」推動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與鄉村的對接,實現城鄉教育 資源均衡配置。
(2)鄉村醫療上,藉助「互聯網+醫療」城市優質醫療資源與鄉村的對接,解決醫療資源分布 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升鄉村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的普惠性和通達性。
(3)鄉村數字素養上,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提升鄉村基層幹部和村民的手機應用、數字 內容創建、數字安全等方面素養,使手機成為「新農具」。
(4)鄉村文化上,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鄉村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通過互聯網方式進行主流思想 和文藝創作在鄉村的傳播,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6、完善鄉村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需要加快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打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安全適用的鄉村信息基礎設施。
「數字鄉村」集約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1、梳理現有系統,查漏補缺:
根據現有系統,進行梳理、查漏補缺,24項工作保證全面建設不漏項,任務模塊主次分明、突出重點應用、新業態優勢明顯,保證質量完成「數字鄉村」任務。
2、重點應用,試點先行:
種植、養殖、農產加工、智能農機、農產溯源、物聯網等模塊突出一兩家作為重點、試點。農商數字大集等其他模塊進行服務外包,保證系統全面應用及數據及時更新。
3、內部評測,及時調整:
重點針對數字鄉村各個模塊系統落地應用為主,重視終端操作意見進行實用性、易用性、便捷性的全面調整,保障數字鄉村系統落地,杜絕只建不管,有而不用的情況發生。
4、總結建設保障運營經驗:
通過試點項目,總結建設經驗及保障運營經驗,形成具有可推廣的可行性報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與手段,大面積推廣「數字鄉村」工作經驗。
㈡ 數字鄉村建設六大內容
根據2016年7月印發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2018年1月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2月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19年5月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及《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2020年12月印發的《關於印發〈2020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的通知》等文件的發布,我國的「數字鄉村」建設已經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
但是,「數字鄉村」到底建設哪些內容相信各地還處於探索階段,沒有一個明確定義與方向,一些早期做智慧農業或農業相關的公司,通過自身多年的經驗,也相對應的提出來很多具有各自公司特色的「數字鄉村」解決方案,但是依舊不夠完善,更多的是一些宏觀上的內容。
同樣,河北信服科技有限公司也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做了眾多的農業相關的落地項目,根據董事長趙根恆先生的總結我們可以清晰的明確解析出來「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脈絡,以及「數字鄉村」到底要做哪些工作,初步可以總結成8個方向,24個具體工作任務。
一、統籌做好農村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利用信息化、大數據做鄉村衛生防疫。
涉農信息發布,包括農機、農技、無人植保等。
涉農用戶培訓、招聘、有序用工、復工促產。
二、推進鄉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鄉村信息基礎建設,包括農村寬頻及4G網路覆蓋。
鄉村教育(學校)網路覆蓋。
涉農信息綜合管理平台,保障涉農信息進村入戶。
涉農智慧電力服務系統,保障農戶生活生產智慧用電。
涉農智慧用水服務系統,保障農戶生活生產智慧用水。
涉農物流三級節點網路建設。
三、推動鄉村數字經濟發展:
涉農大數據平台。
涉農人工智慧。
涉農電商平台。
四、促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
1、涉農遙感技術,服務智能農機。
2、涉農創業孵化與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結合。
五、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
1、基於「互聯網+村級公共服務」的信息化鄉村治理。
2、涉農民生保障服務平台。
3、涉農關愛服務平台,依託全國農村「三留守」人員信息管理系統、殘疾人兩項補貼信息系統,開展精準幫扶、發放補貼等關愛工作;
六、建設綠色智慧鄉村:
1、涉農產品追溯服務平台。
2、土壤墒情監測服務平台。
七、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1、涉農扶貧信貸服務平台。
2、鄉村網路文化服務平台。
3、數字鄉村博物館系統。
4、數字鄉村非遺展示平台。
八、加強數字鄉村發展的統籌協調:
涉農信息大數據整合服務平台。
除此以外,還應該保持「數字鄉村」集約化建設的基本原則,杜絕浪費,具體也可以分成四個步驟:
1、梳理現有系統,查漏補缺:
根據現有系統,進行梳理、查漏補缺,24項工作保證全面建設不漏項,任務模塊主次分明、突出重點應用、新業態優勢明顯,保證質量完成「數字鄉村」任務。
2、重點應用,試點先行:
種植、養殖、農產加工、智能農機、農產溯源、物聯網等模塊突出一兩家作為重點、試點。農商數字大集等其他模塊進行服務外包,保證系統全面應用及數據及時更新。
3、內部評測,及時調整:
重點針對數字鄉村各個模塊系統落地應用為主,重視終端操作意見進行實用性、易用性、便捷性的全面調整,保障數字鄉村系統落地,杜絕只建不管,有而不用的情況發生。
4、總結建設保障運營經驗:
通過試點項目,總結建設經驗及保障運營經驗,形成具有可推廣的可行性報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與手段,大面積推廣「數字鄉村」工作經驗。
㈢ 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數字鄉村建設首先得有網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村寬頻及4G網路覆蓋等等。其次鄉村建設離不開經濟建設,數字經濟建設可以有大數據平台以農業電商農平台等等。接著鄉村村務也需要數字化,通過數字化治理,保障村子信息第一時間可以了解,上傳下達的任務也可以更清楚。最後還應該有涉農信息大數據整合服務平台,通過信息的整合,幫助農戶做出決策,保障數字農業的質量。
法律依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
第二條 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救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
第三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統籌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國務院民政、應急管理、衛生健康、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應急管理、衛生健康、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前兩款所列行政部門統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
第四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有關社會救助的申請受理、調查審核,具體工作由社會救助經辦機構或者經辦人員承擔。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有關社會救助工作。
㈣ 如何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
當前,農業信息設施薄弱;政府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上投入資金不夠,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導作用還有待加強;農村信息服務不夠全面,服務結構失衡;現有網路成本和門檻過高,農民難以承受較高的運行和維護成本;農民的文化素質不高,針對農村的信息資源開發程度低。因此,
一、農村信息化建設需要和農村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建設相結合。信息化建設不是一個技術層面的簡單投入問題,其本質是如何更好地滿足對市場信息、對信息管理的需求。我國企業信息化挫敗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此。因此,要汲取企業信息化挫敗率高的經驗教訓,從多個部門的角度進行長期規劃和管理。
二、強化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建議圍繞有關信息化的普遍服務加快設立農村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建立起有利於農村信息化持續發展的資金保障機制,實行相關優惠政策配套的補貼機制,逐步將普遍服務從基礎電信和廣播電視業務擴展到互聯網業務。並協調好政府部門與大型國有企業的關系,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推動普遍服務市場主體的多元化。
三、進一步加強農村信息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要盡快建成村級信息網路體系,實現村村能上網。按照鄉鎮補貼一點、村裡出一點、電信企業優惠一點的「三個一點」思路,實現信息寬頻網路連到農家。並制定政策,降低農業信息費的收費標准,鼓勵農戶上網。
四、建立各類農業信息的實驗示範基地,進行現場宣傳和展示,擴大影響。建議把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合作組織(各類專業協會、聯合會)、種養大戶,作為農業信息化扶持的重點。他們對信息服務的需求強烈,有能力比較好地運用信息技術,對農戶的帶動力強,效果也會很好。
五、建立鄉、鎮、村信息站,加強農村信息隊伍建設。要設立鄉鎮村信息站的信息員崗位,使農民能夠通過信息員反饋信息,並在農村信息網路上隨時找到所需的相關信息,另外還能通過他們向專家學者咨詢農業生產經營中的疑難問題。
六、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農村市場信息服務事業,鼓勵高等院校、企業、中介組織,青年志願者開展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服務,培訓農民的上網技能,運用信息指導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