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組織的信息輸出活動有哪些
組織任何與外部有關的活動及其結果都帶有信息輸出的性質!組織的宣傳活動有三種:公關宣傳,廣告宣傳,企業標識系統宣傳
2. 常見的信息收集方法有哪些
目前有五種方法:
1.查閱資料法:報紙、行業網站、文獻、雜志、廣播電視等傳媒專訪。
2.調查法:(1)拜訪調查法;(2)電話采訪法;(3)問卷調查法。
3.觀察法:通過開會、深入現場、參加生產和經營、實地采樣、進行現場觀察並准確記錄(包括測繪、錄音、錄相、拍照、筆錄等)調研情況。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人的行為的觀察,二是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觀察法應用很廣泛,常和詢問法、搜集實物結合使用,以提高所收集信息的可靠性。
4.實驗法:通過實驗室實驗、現場實驗、計算機模擬實驗、計算機網路環境下人機結合實驗等過程獲取信息或結論。可主動控制實驗條件,包括對參與者類型的恰當限定、對信息產生條件的恰當限定和對信息產生過程的合理設計,獲得重要的、能客觀反映事物運動表徵的有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觀察研究某些參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利於對事物本質的研究。
5.互聯網信息收集法:通過計算機網路發布、傳遞和存儲的各種信息。互聯網信息收集的最終目標是給廣大用戶提供網路信息資源服務,整個過程包括網路信息搜索、整合、保存和服務四個步驟。
拓展資料:
為了保證信息收集的質量,要遵循幾個原則:
1.准確性:收集的信息一定要真實可靠,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因此,收集者要對收集的信息反復核實、不斷檢驗。
2.全面性:全面、廣泛地收集信息,才能完整的反映調查對象的全貌,保障科學決策。
3.時效性:信息的利用價值取決於該信息是否能及時地提供,信息只有及時、迅速地提供給它的使用者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3. 數據分析輸出應提供哪些相關信息
數據分析是基於商業目的,有目的的進行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數據,提煉有價信息的一個過程。其過程概括起來主要包括:明確分析目的與框架;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展現和撰寫報告。數據分析案例一:茫茫人海中,通過觀察、跟蹤、記錄等手段找到生命中最想愛的那個人,進而根據對方的喜好,成功的展示了自己的優點,改進了自己的缺點,並且說服了對方的父母,承諾終身與ta為伴的一項工作。數據分析案例二:喜歡上一個姑娘,會搜集她的興趣、愛好、星座、閨密、乃至三圍,等等各種信息,然後想自己怎麼能搭訕上、約出來,碰壁了會繼續找原因、想辦法,這裡面都有在做數據分析操作。
4. 在Game中使用Obsidian和Zetero持續收集提煉高價值信息
Obsidian&Zettelkasten&LYT構建第二大腦系列文章總目錄(持續更新)
1、 持續收集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 是當今時代最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信息收集和提煉為持續決策提供有價值的推斷依據,大部分的博弈,無論是現實中的商界、政界、金融博弈,還是虛擬世界的輿論場、虛擬貨幣交易等,說到底還是一種信息不對稱的游戲,此游戲非彼游戲,軍事戰爭和金融戰爭中都用到了一個詞-- Game ,我的理解,所謂Game指的是在一定的時空維度下,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博弈要素,通過信息彼此互聯互擾,從而影響和決定關鍵決策人的決策意志和決策選擇,每一步的選擇也決定了整個Game全局的最終演化方向。有了足夠多的關鍵、真實的有效信息,做決策其實並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關鍵是有效信息不好甄別。這就導致決策要麼是一廂情願、要麼是偏離軌道、要麼是無關全局的釣魚執法。如此看,信息的多方適時採集,如實記錄,周延分析,就成為一件至關重要的事,務必引起每個有心人的重視。
2、前面的幾篇文章,我們介紹了使用Obsidian來讀書、做MOC,本質上讀書和採集信息是一回事,同樣涉及信息的分類、擴展和再組織、再消化。這篇描述的場景更接近於日常的分析實戰。比如 持續跟蹤 一類信息,可以是某個產業的持續發生的事件,也可以是某個人持續發聲的信息,對多方的信息進行交叉印證和分析甄別, 持續輸出 有價值的信息,供決策參考。
3、這里就不得不再次重申下Obsidian里 使用MOC的一些原則 :
第一 , MOC是一個持續迭代演進過程 ,從一開始構建到一兩個月後去看,大概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說明你的認知在深化和延展。因此,一開始創建MOC時不用有任何的糾結,就如同你在Windows里臨時起意新建一個文件夾一樣自然,當然MOC和文件夾在信息組織上是有著本質的不同,這個以後再說。
第二 , MOC的內在結構演化的過程,一般是從流水賬開始的 ,這個流水賬就是你閱讀手上信息的順序,不用有太多的邏輯在裡面,因為預設邏輯到後面你會發現其實是YY,認知會按照自己的運動方式去發展,不會如你最初所願,所以一開始就是如實的記流水賬。但隨著流水賬的積累,你會慢慢發現一些隱藏在這些信息流水賬下面的一個潛在認知邏輯,可能是你的某種認知偏好,比如讀一本書,你會對自己之前有認知的一些素材和觀點感興趣並記錄下來,再比如看一篇文章,你會突然發現某個之前的認知盲區被打開,再比如看一個人,你會慢慢熟悉他說這些話,做這些事背後的動機和思考邏輯。所有這些都會隨著你自己對信息採集、對比、分析的深入,而發生奇妙的變化,對應的,MOC也會一步一步演變到面目全非,但確實更加賞心悅目的,你一看便知它背後要傳達的意思,瞬間可以勾起你在當時某一刻的頓悟和驚喜,這種感覺很有成就感,也會激勵你繼續忍不住探索下去。
第三 , 使用Obsidian做MOC的最佳狀態就是,所思即所見 :腦子里想到的,手上就在Obsidian里搜到,幾秒內能調出存貨,眼睛看到存貨,瞬間大腦就能拉回到寫那些文字時的思維狀態,這種的感覺就是:想到-->手到-->搜到-->看到-->思維狀態到。這樣訓練和體驗,可以以最小的代價把大腦帶到、還原至思考某個特定場景、特定問題的思維狀態中,進行後續的分析迭代。借用一句名言就是站在自己以往認知的肩膀上繼續思考。所以,Obsidian里信息的命名至關重要,每篇筆記的元數據設定、主標題的命名,別名的命名、多級子標題的命名(最好不超過兩級),標簽的分類(每個標簽的新建都要嚴格把控,不能泛濫),文章內塊引用的設置(塊引用要慎用,我更喜歡用子標題來代替塊引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動作,實際上將反復影響到你檢索信息的效率和體驗。
第四 ,信息瞬息萬變,尤其是網路上採集的信息,有保存價值的信息除了在Obsidian中記錄筆記外,可以同時 用Zotero保存下原始記錄,順手做下簡要備注和標簽 ,原始記錄完全就是流水賬,用的時候能隨時調取到就可以。它的作用在於可以隨時看到原始信息,避免網路信息日後丟失。至於Obsidian和Zotero的交互,在第三方插件里有,我也不怎麼用,關鍵是原始信息的留存和快速檢索,其他的不重要。
4、 舉個實例 。最近一段時間在研究宏觀經濟和投資策略,關注部分產業的走勢和資產情況。我的信息組織方式經過一個多月的演化,逐步成型, 由一開始一個大MOC的流水賬,逐步分化出幾類 。第一類是一些理論專著、書籍,這些內容更體系、更集中,把對這些書里的信息進行流水賬式的思考和記錄形成了一個重要分支。第二類是每日的信息收集,對某個人、某個產業方向上的關鍵信息源進行持續的收集和分析,這些形成了每日認知分支。第三類是從所有信息源來的信息,按照主題進行抽取和引用,這樣會對某一類具體問題形成持續的分析和討論,不斷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消化。所有的原始信息全部有Zotero保存。
5、 MOC也好,圖譜也罷,關鍵就是要先用起來 , 然後再慢慢迭代演化 ,這個才是萬變不離其宗的不二法門。
歡迎大家和我探討Obsidian使用中遇到的各個層面的問題,也歡迎您訂閱我的寫作頻道,您的鼓勵是我持續寫作分享的動力源泉!
5. 《輸出力》-實用輸出技巧
1.沒有經過精心准備,只在有限的時間內輸入,然後馬上進行輸出,而且,輸出的信息量遠大於輸入的信息量。
2.要想提高「知識周轉能力」,就必須果斷將比例調整至輸入1:輸出9。
有一個非常好的練習方法,在讀書的過程中,每閱讀5~10頁就嘗試針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敘述。
如此頻繁的輸出練習,可以幫助我們逐漸轉換為輸出型性格。
這種練習的最佳材料當屬「經典古文」。
選取孔子的部分言論閱讀,隨即進行輸出練習,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事件與合乎孔子的教誨。
3.將經典名著中的句子和例子自然地加入,閑談中。
因為是世界公認的名著,為世界人民所熟知,所以非常適用於引用,可以說它是世界人民的文化護照。
這本書中推薦的是莎士比亞的《麥克白》。
4.嘗試接觸流行事物。
對於時下流行的圖書電影,音樂需要在其流行之際,果斷輸入自己的腦海,以備輸出之用。
積極談論時下最流行的事物,往往能夠迅速引起他人的共鳴。
5.為輸出而行動。
文中舉例給大學生提出的要求是每周一上午前提交一篇隨筆,並附有一張照片。
這是為了尋找素材就不得不採取行動,這才是重點所在。
每周一次的輸出機會,讓大家開始意識到必須是充實的度過每一周那些有趣的際遇是多麼難能可貴。
6.即便是無理要求也不要拒絕,而是果斷接受。
面對他人的無理要求,與其思前想後倒不如果斷接受,即便丟臉也無妨。
害怕丟臉就不會有進步,無需瞻前顧後,鼓起勇氣抓住表現機會才是重中之重。
7.即便只了解一種方法,也要日復一日的堅持。
如果能夠堅持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那麼無論在健康上還是在學習上,抑或是在工作上都能有所成就。
真正有價值的方法,只知其一便可終身受益,每天堅持數,10年如一日的堅持才能看到成效。
8.自掏腰包獲取信息並認真對待。
就書籍而言,只有自掏腰包買來的書,才能毫無顧忌的圖寫標記,這是和圖書館借閱書記之間最大的差異。
只要有輸出投入就有意義。
9.熱情的分享自己喜愛的事物。
讓更多人了解自己心愛之物的魅力,這本身就是優質的輸出。
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喜歡什麼,所以需要認真回顧。
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之後,再圍繞這些事物多方調查,將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悉數輸出。
表述越深入,反響也越大。
在分享自己心愛之物的過程中,只要懷有足夠的熱情並付出足夠的努力,就一定能收獲掌聲。
10.採用精選的形式提高話題性。
以輸出作為前提,抱著「尋找經典語錄的目的,進行閱讀,獲得打動自己的表達,下方劃線標記或做筆記,會讓自己的閱讀變得更細致。
11.形成三個選項,並充分表現自己的喜好。
12.嘗試將目光轉移到鮮有人關注的角度。
如果能著眼於被大家遺忘的領域,並孜孜不倦地努力,懷有堅定的信念,要讓世人了解這個人領域的魅力,那麼在進行輸出時,也將更加富有熱情。
6. 一個完整的信息處理包括哪些環節
一個完整的信息處理包括信息的接收、存儲、轉化、傳送和發布。
信息處理就是對信息的接收、存儲、轉化、傳送和發布等。隨著計算機科學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已經從初期的以「計算」為主的一種計算工具,發展成為以信息處理為主的、集計算和信息處理於一體的、與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一個工具。
計算機信息處理的過程實際上與人類信息處理的過程一致。人們對信息處理也是先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通過大腦和神經系統對信息進行傳遞與存儲,最後通過言、行或其他形式發布信息。
(6)收集哪些信息才能持續的輸出擴展閱讀:
信息處理的三個階段:
1.手工處理時期
手工處理時期是用人工方式來收集信息,用書寫記錄來存儲信息,用經驗和簡單手工運算來處理信息,用攜帶存儲介質來傳遞信息。
2.機械信息處理時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改善信息處理手段的追求,逐步出現了機械式和電動式的處理工具,如算盤、出納機、手搖計算機等,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計算者的負擔。
3.計算機處理時期
隨著計算機系統在處理能力、存儲能力、列印能力和通信能力等方面的提高,特別是計算機軟體技術的發展,使用計算機越來越方便,加上微電子技術的突破,使微型計算機日益商品化,從而為計算機在管理上的應用創造了極好的物質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處理信息
7. 持續不斷的輸出(寫作)
有輸入,才有輸出。想要不斷的寫作,就要不斷的學習。只有腦子里有貨,才能有東西寫。
想要持續的寫作就要持續的學習。寫作是對輸入進行思考後的輸出。因此,寫作的三個重要要素是:輸入、思考、輸出。
輸入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你吸收什麼樣的知識就表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周圍都是什麼樣的人,圍繞你的都是什麼樣的信息,對你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環境會悄然聲息地改變我們的行為和生活,你沒有意識到只是因為你沒有認真的去察覺自己的變化。
一、提高質量
多和一些牛B的人交朋友。圈子的層次變高了,話題的質量自然也隨之提高,而不是整天聊一些沒有信息量、沒有營養的話題。
看書時多花幾分鍾看一下評分、風評怎麼樣,看看作者的背景,是哪個出版社出的?(好的出版社出的書,內容起碼有一定的保障)
看電影也要提高一下質量,可以看一下豆瓣分或者網評,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爛片上。自電影誕生以來,好的電影我們一輩子都看不完,沒有必要花兩個小時在一部爛片身上。
一些經常發沒有營養的文章的號,經常的去清理掉,多關注一些優質號。看文章也不要去看那些垃圾文章,要學會判斷一篇文章的好壞。
生活上的方方面面的質量也要適度的調整好。生活質量不好就會導致精神狀態不好,就會沒有好的輸入。如此,反反復復的惡性循環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糟糕。
所以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提高自己的標准,各方面都有高質量的輸入。 從而提供我們更多的素材來寫作。但是 我們也要清楚不是什麼都要提高標准,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比如:吃飯不需要吃的有多好,吃得飽營養足夠就可以了。
二、提高吸收效果
很多人都會說,為什麼我學了那麼多,卻感覺沒有多少進步?而有的人卻能進步神速呢?
學習的目的,不是一味地學習而是邊學邊吸收。
我們是為了成長而學習,為了增長知識而學習,為了提高能力而學習,為了學會某種技能而學習,為了理解某種原理而學習。
也就是說,不是單純的學完就完事了,關鍵是得吸收,將知識化為己用。
比如:同樣的一本書,A只是把一本書看完,而B不但把書看完,還不斷的做筆記,邊看邊思考,還會經常分享。
如果說A和B誰的學習效果好?毋庸置疑肯定是B。B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思考、記筆記、做分享,這個過程是不斷的加固自己對每個知識的認識,吸收效果顯著。而A的目標只是學完,可能學完就忘了,根本記不住什麼。
所以我們要記住學完不是目的,吸收才是學習的目的。而且我們還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吸收力。
我們一起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