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泰戈爾的資料
拉賓德拉納特 · 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他的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階級,是婆羅門種姓,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時代財運亨通,成為柴明達地主。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活動家,在當時積極贊成孟加拉的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他的父親對吠陀和奧義書頗有研究,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義傾向,由於與社會上的傳統習俗格格不入,被習慣勢力祝為沒有種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爾是家中員小的一個。就是在這個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輩中頗出了一些學者和藝術家。由於生長在這樣一個印度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和諧交融的書香門第,因而泰戈爾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
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拉賓德拉納特被家人親呢地叫做「拉比」,成為家庭中每個成員鍾愛的孩子,但大家對他並不溺愛。小拉比在加爾各答先後進過四所學校,雖然他對這四所學校都不喜歡,但他在長兄和姐姐的監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
泰戈爾在文學方面的修養首先來自家庭環境的熏陶。他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院和孟加拉學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厭惡刻扳的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學習課程。他的知識主要來源於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廣泛閱讀。他從小就醉心於詩歌創作,從十三歲起就開始寫詩,詩中洋溢著反對殖民主義和熱愛祖國的情緒。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競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但他不喜歡法律,於是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884年,他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的佃戶。他在這里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觀察祖國故土和自然。1901年,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後來發展成為有名的國際大學。
1905年以後,民族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來反對孟加拉分裂的決定,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毅然投身於這個運動,充滿激情的愛國營人義憤填庸,寫出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但是,沒有多久,泰戈爾就同運動的其他領袖們發生了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所謂「直接行動」。他主張多做「建設性的」工作,比如到農村去發展自己的工業,消滅貧困與愚昧等等.但部分群眾不接受他的意見,由於失望,他便退出運動。從此以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他過著遠離現實斗爭的遲隱生活,埋頭於文學創作。 ·
1915年,他結識了甘地。這是印度歷史上兩位巨人的會面。他同印度國大黨早就有聯系,還出席過國大黨的代表大會。但是,他同國大黨的關系始終是若即若離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摯的私人友誼。但是,他對甘地的一些做法並不贊同。這兩個非凡的人物並不試圖掩蓋他們之間的意見分歧。同時從道義上和在社會活動中,他們總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爾來到日本,他對日本這樣充滿生機的一個新興國家,頗多感慨。後來他從日本又到了美國,以:「國家主義」為題,作了許多報告.他譴責東方和西方的「國家主義」。他對美國一向沒有好感,那裡的民族歧視使他深惡痛絕。美國的報紙和偵探機關從輿論上和行動上也常常給他添些麻煩。他以後幾次訪問英國,都是不暢快的。1929年,他訪問了加拿大之後到了美國,又遭到美國移民官員扣留和盤問。
1919年,發生了『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非常氣憤,挺身而出,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信給印度總督,提出抗議,並聲明放棄英國國王給他的「爵士」稱號。
1924年,他訪問了中國。他從年幼時起就嚮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並且十分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寫文怒斥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鴉片貿易。這次訪問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
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他在那裡看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使他極為振奮,興之所至,寫成了歌頌蘇聯的《俄羅斯書簡》一書。雖然他對社會主義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嚮往這個嶄新社會,想把這個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中間去。他對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嚮往始終如一,在80歲生日述懷的文章中,還特別強調和贊揚蘇聯的成就.別人的攻擊並沒有影響他心目中蘇聯的美好形象。
1934年,義大利法西斯軍隊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泰戈爾立即嚴厲譴責。1936年,西班牙爆發了反對共和國政府的叛亂,他站在共和國政府一邊,明確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國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寫信給在那兒的朋友,表示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關懷和聲援。1939年,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世界大戰,他又應歐洲朋友之道,撰文怒斥德國「領袖」的不義行徑。泰戈爾一貫痛恨法西斯。但是對被欺壓的弱小民族,他則表示無限同情。特別是對中國,他更是始終抱有好感與希望。他始終是中國人民的真正的忠實的朋友。
1941年8月6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靜地離開人世,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葬。[1]
詩作[2]
《野花》(1875)
《林花》(敘事詩)《詩人的故事》(1913)詩集[3] 《心聲集》《金帆船集》《繽紛集》《吉德拉星集》《暮歌集》《收獲集》《塵埃集》《幻想集》《晨歌集》《帕努辛赫詩抄》(1884)《畫與歌集》(1884)《剛與柔集》(1886)
《剎那集》(《瞬息集》)
《微思集》
《故事詩集》(1900)
《敘事詩集》《祭品集》(1901)《回憶》(《懷念集》)《兒童集》《渡口集》(1906)《吉檀迦利》(1910)《獻歌集》《獻祭集》《歌之花環集》《妙曲集》《新月集》(1913)《飛鳥集》(1916)《園丁集》《童年的濕婆集》(1922)《普爾比集》(1925)《隨感集》(1926)《穆胡亞集》(1929)
《森林之聲集》
《通俗讀物集》(1931)《總結集》《再次集》(1932)《五彩集》(1933)《最後的星期天集》《小徑集》(1935)《黑牛集》《葉盤集》(1936)《錯位集》《兒歌之畫集》《邊沿集》(1937)《晚祭集》(1938)《戲謔集》《天燈集》(1939)《新生集》《嗩吶集》《病榻集》(1940)《康復集》《生辰集》
《兒歌集》
《最後的作品集》(1941)短篇小說[2]
《女乞丐》
《郵政局長》《河邊的台階》《還債》(1891)《棄絕》《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1894)中篇小說[2]
《科魯娜》(1877未完稿)
《四個人》(1916)《兩姐妹》(1933)《人生四幕》《花圃》(1934)長篇小說[2]
《王後市場》
《賢哲王》《眼中沙》《沉船》(1906)、《天賜良緣》《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小沙子》劇作[2] 《蟻垤的天才》《破碎的心》(詩劇)《憤怒的濕婆》(歌劇)《死神的狩獵》(歌劇)《虛幻的游戲》(詩劇)《根本錯誤》《離別時的詛咒》《馬麗妮》《拜貢特的巨著》《滑稽劇本集》(1907)《秋天的節日》(1908)《國王與王後》《犧牲》《國王》《郵局》《頑固堡壘》(1911)《法爾袞月》《古魯》《無形珠寶》(1919)《還債》《摩克多塔拉》(1922)《春天》(1923)《遷居》(1925)《獨身者協會》《舞女的膜拜》《報復心理》《南迪妮》《最後一場雨》《人紅夾竹桃》(1926)《舞王》(1927)《最後的拯救》(1928)《太陽女》(1929)《新穎》(1930)《禳解詛咒》(1931)《時代之旅》(1932)《昌打爾姑娘》《紙牌王國》《邦蘇莉》(1933)《斯拉萬月之劇》(1934)《花釧女》(舞劇,1936)
《昌打爾姑娘》(歌舞劇,1938)
《薩瑪》(1939)演講[2] 《詩人的宗教》《普及教育》《韻律》(1933)講話[2]
《羅摩·摩罕·羅易—印度的先驅》(1933)
《中國和印度》(1937)論文和論文集[2]
《古代文學》
《現代文學》《民間文學》《文學》(1907)《詞學》《宗教》《文學的道路》《韻律》(1936)《孟加拉語》(1938)《路上的積蓄》(1939)雜文集[2] 《幽默》(1907)
散文集[2]
《死亡的貿易》(1881)《雜談》《自己的力量》(1905)《五彩繽紛》
《膜拜品德》(1907)
《國王與平民》(1908)
《繁多》《祖國》《社會》《教育》(1908)《孟加拉掠影》(書信集)《積蓄》《身份》《照主人的意志辦事》《訪日散記》(隨筆,1919)《隨想》(1922)《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劃時代》(1936)《世界的真相》(1936)《瀛洲紀行》(游記,1936)《他》(1936)《學院的形式與發展》(1941)現中小學課文[2]
《對岸》
《職業》《金色花》
B. 泰戈爾簡介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於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等。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遺言《文明的危機》。
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他還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以及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他的作品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外文名
Rabindranath Tagore
別名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出生日期
1861年5月7日
去世日期
1941年8月7日
展開全部
人物經歷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拉賓德拉納特被家人親呢地叫做「拉比」,成為家庭中每個成員鍾愛的孩子,但大家對他並不溺愛。小拉比在加爾各答先後進過四所學校,雖然他對這四所學校都不喜歡,但他在長兄和姐姐的監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 泰戈爾在文學方面的修養首先來自家庭環境的熏陶。他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院和孟加拉學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厭惡刻板的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學習課程。他從小就醉心於詩歌創作,從13歲起就開始寫詩,詩中洋溢著反對殖民主義和熱愛祖國的情緒。 13歲以後,泰戈爾發表了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1]
C. 泰戈爾簡介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1]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遺言《文明的危機》。
(3)關於泰戈爾的信息有什麼擴展閱讀:
泰戈爾的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階級,是婆羅門種姓,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時代財運亨通,成為柴明達地主。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活動家,在當時積極贊成孟加拉的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他的父親對吠陀和奧義書頗有研究,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義傾向,由於與社會上的傳統習俗格格不入,被習慣勢力祝為沒有種姓的外化之人。
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爾是家中最小的一個。就是在這個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輩中頗出了一些學者和藝術家。由於生長在這樣一個印度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和諧交融的書香門第,因而泰戈爾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
D. 有關泰戈爾的相關資料
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小說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家庭,8歲就寫詩,並展露出非凡的天才,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 政、經范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其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飛鳥集》(1916)、《邊緣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 《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 (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 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紅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國,現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爾作品》。
1861年5月7日,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戴賓德納特·泰戈爾是聞名的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會名流。泰戈爾在這樣一個文壇世家環境的薰陶下,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才華橫溢的泰戈爾從小就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大中小學必選的文學教材。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美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1901年,泰戈爾在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實驗的學校。這所學校在1912年發展成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
1905年,泰戈爾投身於民族獨立運動,創作了《洪水》等愛國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為今日印度的國歌。1910年,泰戈爾發表長篇小說《戈拉》。1916年,發表長篇小說《家庭和世界》,熱情歌頌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主義精神。1912年,泰戈爾以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金。1913年發表為人們所熟知的《飛鳥集》和《園丁集》。
1924年曾來過中國,泰戈爾回國後,撰寫了許多文章,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泰戈爾的一生是在印度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年代中度過的。祖國的淪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爾的心靈深處,愛國主義的思想一開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強烈地表現出來。他雖然出身於富貴家庭、生活在矛盾錯綜復雜的社會里,但他的愛憎是分明的,創作思想是明確的,始終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獨立運動高潮時,寫信給英國總督表示抗議殖民統治,並高唱自己寫的愛國詩歌領導示威遊行。他還曾堅決拋棄英國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權。印度人民尊崇他、熱愛他,稱他為詩聖、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靈魂。
泰戈爾不是個狹隘的愛國主義者。他對於處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下的各國人民一貫寄予深切的同情,並給予有力的支持。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曾多次出國訪問,並與世界各國文化名人一起組織反戰的和平團體。30年代,當德、意、日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泰戈爾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聲疾呼:「在我離去之前,我向每一個家庭呼籲——准備戰斗吧,反抗那披著人皮的野獸。」這位舉世聞名、多才多藝的作家,在漫長的六十多年創作生涯里,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一百餘篇短篇小說,二百多個劇本和許多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文以及回憶錄、游記、書簡等。其中1921年問世的著名詩集《吉檀迦利》,使泰戈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故事詩》和《兩畝地》是印度人民喜聞樂見、廣為傳誦的不朽詩篇。膾炙人口的《喀布爾人》、《素芭》和《摩訶摩耶》均為世界短篇小說的傑作。《贖罪》、《頑固堡壘》、《紅夾竹桃》等都是針對當時印度社會現實予以無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戲劇劇本。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造詣很深的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他一生共創作了二千餘首激動人心、優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創作的不少熱情洋溢的愛國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義統治進行斗爭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這首歌,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70高齡時學習作畫,繪制的1500幀畫,曾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爾與世長逝,享年81歲。
泰戈爾(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紹到印度的很有影響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於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於同地。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祖父德瓦爾格納特·泰戈爾和父親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都是社會活動家,支持社會改革。泰戈爾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沒有完成正規學習。他的知識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為多。他從13歲開始詩歌創作 ,14歲發表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1878年,他遵父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事文學創作。1884年,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田產。1901年,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學校,這所學校於1921年發展成為交流亞洲文化的國際大學。1905年後民族解放運動進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對孟加拉分割的決定,形成轟轟烈烈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去加爾各答投身運動,義憤填膺,寫出大量愛國詩篇。但不久同運動其他領袖發生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直接行動」,而主張多做「建設性」工作,如到農村去發展工業、消滅貧困愚昧等。他於1907年退出運動回聖地尼克坦,過隱居生活,埋頭創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聞名世界文壇。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先後10餘次遠涉重洋,訪問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和平友誼,從事文化交流。1919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聲明放棄爵士稱號,以示抗議。1930年,他訪問蘇聯,寫有《俄國書簡》。他譴責義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支持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文章斥責希特勒的不義行徑。他始終關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運,支持人類的正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