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進行自我認知的信息來源包括哪些《社會心理學》簡答題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系,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
認識到自己在集體和社會中的地位及作用。要提高我們的自我評價能力,就應學會與同伴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做出評價。還應學會藉助別人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評價自己。認識到內心的心理活動及其特徵,並進行自我意識訓練,核心應放在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上。
(1)認知上有哪些信息擴展閱讀
認識自我時 ,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自我體驗,提高認識自我的充分性,調節自己的行為,使行為符合群體規范,符合社會道德要求,提高學習效率。
1、經常自我體驗。自我體驗是主體對自身的認識而引發的內心情感體驗,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滿、內疚、羞恥等都是自我體驗。
2、學會自我監控。自我監控是自己對自身行為與思想言語的控制,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動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為,抑制與該行為無關或有礙於該行為進行的行為。
❷ 認知包括哪些方面
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言語。認知也可以稱為認識,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是對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言語,是指人們認識活動的過程,即個體對感覺信號接收、檢測、轉換、簡約、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斷和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對認知進行研究的科學被稱為認知科學。
❸ 人的認知活動中的非感覺信息
概括起來說,外部信息來源有五個: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即:眼、耳、鼻、舌、身),這里的外部是指大腦(准確地說是意識)之外的信息,包括自身身體的信息。
所謂非感覺信息,那就是不通過以上五覺(感覺)而來的信息,那就是大腦自身處理、分析的信息,比如思維、夢或其他能量直接作用於大腦而獲得的信息(也可能是意識之上的信息,一般是不會有的)。
到這里找找看是否有你要的東西網頁鏈接
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❹ 認知包括哪些方面
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具體來說,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開始於感覺與知覺。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和特性的認識,如感覺到顏色、明暗、聲調、香臭、粗細、軟硬等。而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及其聯系與關系的認識,如看到一面紅旗、聽到一陣嘈雜的人聲、摸到一件輕柔的毛衣等。
人們通過感知覺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後,並沒有馬上消失,它還保留在人們的頭腦中,並在需要時能再現出來。這種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就叫記憶。
人不僅能直接感知個別、具體的事物,認識事物的表面聯系和關系,還能運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間接、概括地認識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形成對事物的概念,進行推理和判斷,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是思維。
(4)認知上有哪些信息擴展閱讀:
認知的過程:
亦稱「認知歷程」。(1)傳統上指認識過程,指人腦以感知、記憶、思維等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特性及其關系的心理過程。(2)皮亞傑學派用語,指通過對原有的認知結構(圖式)對刺激物進行同化和順應達到平衡的過程。
這是結構主義認知心理學的觀點。(3)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用語,指個體接受、編碼、貯存、提取和使用信息的過程。它通常由感知系統(接受信息)、記憶系統(信息編碼、貯存和提取)、控制系統(監督執行決定)、反應系統(控制信息輸出)等4種成分構成的模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