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簡述網路傳播如何挑戰「沉默的螺旋」理論
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飛速發展,網路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我們在盡情享受它所帶來便利的同時又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如今,網路媒介的發展日趨成熟,互聯網路帶來的傳播方式及受眾心理的改變,對受眾的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網路傳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論被提出為傳播學效果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重新闡述了大眾傳播的強效果理論,產生了巨大影響。
許多學者認為「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網路傳播中已經失靈。如汪碧芬、吳英在《「沉默的螺旋」理論與實踐局限初探》一文中 [4],提出網路傳播對「沉默的螺旋」最明顯的挑戰就直接來自於網路傳播的顯著特性之一——匿名性。她認為:1、由於網路上的傳播交流載體是列印的文字,既沒有面對面人際傳播的表情等直接接觸的阻礙,也沒有大眾傳播聲音和圖像的影響,所以網上交流使人們無須留名留姓,無須自報家底,無論是你胡言亂語,還是直抒胸意,都沒有人干涉你,因為誰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在說,到底他說的是真是假。因此,網上傳播帶給了人們更大程度的交流與自由表達的空間,而這正是「沉默的螺旋」理論假設中所缺失的條件。2、網路傳播的匿名性會使個體在進行自我表達時,較少顧及社會規范的約束,比較任性,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受別人想法的影響,他們無需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心理上的負擔,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論所提出的「因害怕被孤立的恐懼感而不表達自己的異議」的情形逐漸削弱,甚至完全消失。3、交流對象也都有這樣的心理:不知道發表異議的人是真是假,說不準他是在故弄玄虛,故意要顯得與眾不同,因此對異議者的責備也會輕些,網上交流人們隨意表達意見後所需承擔的心理壓力就變得十分有限。 4、在網路傳播中人們往往容易坦露真實的自我,這會更加促使人們即使在與別人意見不一致時,仍表明自己獨特的見解。
其實,人們在網路中,因為傳播的匿名性,往往會將平日鮮有機會當眾表露出的「本我」表現出來,更容易也更願意展示自己的真實觀點,而不是隨便接受或者默認別人的觀點。這樣看來,這時再用「沉默的螺旋」 理論來解釋一切就行不通了。但作者在這里把「匿名性」作為挑戰「沉默的螺旋」理論的一件利器未免有些底氣不足,在作者看來,「匿名性」可以營造寬松自由而沒有群體壓力的平等的交流空間,但是,「假面舞會的人人平等只是一種虛假的平等原則。在這個缺少『我與你』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故事」。
在網路傳播中,「沉默的螺旋」 理論是依然奏效的。誘發「沉默的螺旋」這一現象的因素已經隨著網路這種傳播工具本身的傳播特性而發生了改變,紐曼所謂的「人害怕被孤立的社會心理導致了最後的沉默」已不能完全解釋這個現象。筆者認為「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網路時代依然奏效,主要基於以下五個方面的考慮:1、 網路本身的「妖魔化」;2、個性使然;3、面對海量信息;4、個人在處理這些信息方面的能力問題;來自第四方(供應商、政府、傳播者自身之外的人),即同在網路中暢游的網民的技術「侵壓」。
網路時代的到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及思維視角,網路將以往人類的各種傳播方式,如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的某些特徵集於一身,尤其是網路傳播的交互性和匿名性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傳播空間,並逐步發展成為與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並重的主流媒體。自由也因此被網路傳播所「神化」,在這種「匿名」虛幻的場景下,「沉默的螺旋」等大眾傳播理論被一些學者所否定。但是,當我們戳破這個虛幻的美麗泡沫,透析網路受眾的真實內心,並聯系整個信息社會的時代背景時,我們會發現:網路時代,「沉默的螺旋」現象依然存在,紐曼的這個理論依然在發揮作用。只不過由於網路傳播與其他傳播方式的相互影響,以及這種傳播方式引發的受眾心理的改變,網路傳播在宏觀層面上對大眾傳播中存在的「沉默螺旋」現象有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從微觀層面看,促使「沉默的螺旋」現象產生的因素也不再簡單的像紐曼所說的社會心理因素中的從眾和趨同性,而增加了像「個性使然」、「無謂心理」、「個人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和「網民間的技術壓力」等因素和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