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提煉信息結論
就是 體現中心思想的主題句 。
那我們如何根據已有的信息去提煉概括結論呢?
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歸納法,一種是演繹法。
這是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說根據許多個別事物的特殊性來概括出同類事物的特徵。
簡單來說,就是 在識別信息、整理信息的基礎上,找出各個信息要素之間的共性 。
當你使用歸納概括結論時,一定要確保你所羅列的要點是窮盡的 。否則,得出的結論就有可能不是正確的。
找共性一共有兩種方法,分別叫做描述性概括和行動性概括。
1、描述性概括
簡單來說,就是找出事物屬性上的共同點。
2、行動性概括
簡單來說,就是找出事件結果的共性。
請注意這兩種提煉方式得出的差別:
第一種概括的是 事物屬性上的共同點 ;
第二種則是往前更進了一步, 導向最終的結果 。
所以,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一個好的結論,可能是兩種找共性方法的結合。 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過總結事物發展的結論,給出一個完整有意義的結論信息 。
歸納法概括總結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由金字塔底部開始,把所有要素進行歸類,由下向上的推演過程。
在推演到金字塔頂的總結論之前,要素間還存在很多 子結論 。
一個不好結論概括,是僅僅羅列了細節,沒有進行任何概括總結。
還有一種可能是比較難分辨的:你沒有將結論推演到金字塔頂,錯誤地將一個子結論誤認為是真結論。這就是所謂的「概括得不徹底」。
避免這種情況,有一個訣竅,就是 多問一句「所以呢」 。
我建議你在做結論推演時,可以把金字塔結構圖畫出來,每向上推演一層,都可以問自己一句「所以呢」,直到這個結論再也不能問出「所以」是什麼。
另一種提煉結論的方法,是演繹推理。
也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演繹法,把思維的這個推演結構分為 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 。
通常 大前提是事物的共性,小前提是具體事物,結論是具體事物的性質 。
用三段論最著名的「蘇格拉底會死」來舉例。
大前提,所有人都會死;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蘇格拉底一定也會死。
這其實就是一種 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維方式,它的核心就是將某一個事實與對應的某個規律聯系起來,得出結論 。
所以, 當你嘗試去說服別人的時候,使用演繹法提煉結論的方式會非常的適用。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 大前提一定要滿足無可爭議這個條件,否則說服就無法達到效果哦~
❷ 高三歷史考試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
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或從中選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觀點,這是高考考試能力的基本要求。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 高三歷史 考試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 方法 ,希望大家喜歡!
高三歷史考試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一
一、學生在歷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淺嘗輒止,一葉障目。
由於年齡的緣故,中學生普遍具有淺嘗輒止、一葉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則試題,往往得到一點信息就以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國高考上海歷史卷第3題與1998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第7題就用幾乎相同的圖片內容命題:「圖中犁耕方式開始於何時?」部分學生不仔細觀察就選擇了A項(春秋戰國),因為牛耕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但是圖片反映的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這種方法卻是西漢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主要表現。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目前,全國高考歷史試題中出示的材料往往為一組,但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孤立地分析每則材料,而無法將所有材料聯系起來進行整體思考。2003年全國高考上海歷史試卷第36題要求「以世界眼光觀察與理解」6幅圖片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小論文。這一試題對材料的整體思考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每則材料既有一個標題,又有一個說明,如第5則材料是「1972年周恩來與尼克松在宴會上」的照片,照片的 說明文 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該題的注意事項第2條明確提出「應突出一個主題,並涉及本題提供的所有材料」。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這一問題,就應該對題示所有的6則材料的主題進行提煉,要從整體上考慮所有6則材料所反映的核心問題。
只見表面,不見實質。
2002年全國高考上海歷史卷第28題要求從「秦磚漢瓦」中提取有效信息,並在題干中作了如下提示:「人們從商周青銅器不僅看到了那一時期的各種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當時的冶煉技術、生產水平、文字、藝術和社會生活等各種情況。」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僅應注意表面現象(即顯性信息),如「各種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於發現表面現象背後的深層問題(即隱性信息),如「冶煉技術、生產水平、文字、藝術和社會生活等各種情況」,遺憾的是學生卻無法從秦磚漢瓦所顯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國文字的變化(由小篆向隸書的變化),無法從秦磚漢瓦中看出秦漢時期的建築技術的進步。
只見主體,不及其餘。
在目前的全國高考歷史試題信息源中,既有文字又有圖表和圖片;既有材料正文還有一些輔助信息,如材料來源、材料 提示語 、圖片和表格標題。在答題時,有的學生往往只注意材料正文而忽視其他信息源。如2003年全國高考上海歷史卷第28題,該題在題干中「觀察下列關於唐代婦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字樣對圖片作了重要補充,它透露出以下信息:時間屬唐代;主要對象是婦女,原素材唐三彩是彩陶且為陶俑(俑是古代的一種殉葬品,往往與當時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學生的回答來看,許多學生忽視了唐三彩為彩陶這一重要信息,沒能得出當時的「陶瓷工藝具有較高水平」這樣的結論。
2.提取信息不準確
不能理解喻意。
1995年全國高考上海歷史卷第45題是一道值得借鑒的高考試題:「西方某學者說:『美國沒有童年,只有青壯年』。這一說法你是否同意?請簡要解釋你的回答。」在此,我們只能從其材料的喻意角度來分析該題,這里西方某學者所言並非本意,「美國沒有童年」並不是說在美國沒有小孩子,而是喻指美國歷史沒通常所說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美國「只有青壯年」則喻指的是美國一建國就確立了成熟的資本主義制度。此題如果不能理解其喻意,根本無法解答。在該題出現多年後,我將這一問題用於課堂練習,發現許多同學仍對此題頗感迷惘。
不能排除無效信息。
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種迷惑作用。2003年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卷第41題第2小題引用了4幅餅狀圖表,要求從中概括出2001年我國跨省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向,圖表中的「其他」事實上就是起到干擾作用的無效信息。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機構,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個省級行政機構合計流出人口才佔40.7%,這足以說明流動人口以前述6省為主,而這6個省處於中國內地,相對東部沿海地區而言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至此結論已經可以得出。另一組圖即「流動人口城鄉結構」同樣屬無效信息,對解答該題不起決定性作用,因為這一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鄉村流向城市但選項中卻沒有類似的表述。
不能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准確理解材料的真實意思。
在閱讀歷史材料時,囿於年齡和 經驗 ,學生往往忽視特定的歷史條件,從而作出錯誤的判斷。1992年全國高考歷史卷中「人說惠王」一題就需要結合特定的歷史條件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該題題干為「孝公死,惠王代後。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天下婦女 兒童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君大王更為臣也。』」然後問文中的「人」代表了哪個階級的利益。這里的「人」對惠王說的這段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麼,是肯定商鞅變法還是否定商鞅變法呢?材料已經提供了一定的歷史條件「孝公死,惠王代後」,即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已逝,新的秦王剛剛即位,在這種新舊交替的時候,「人」委婉地說商鞅已經對惠王構成威脅(「大王更為臣」),其真實意圖是借惠王之手中止商鞅變法,由此可見此「人」代表的是商鞅變法觸犯了其既得利益的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二、如何培養學生提高歷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1.重視審題訓練
在審題訓練中,我強調審時間、審地點、審關鍵詞句、審提示語、審材料來源、審問題(根據材料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時又可以反過來給考生以提示),這些都可以作為信息提取能力培養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將這些方法用之於信息提取能力的訓練,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試對一些問題的關鍵詞都採取加著重號(或加粗、或用不同字體表示)的方式,為考生避免犯審題的錯誤而發揮出真實水平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此舉也養成了部分學生的依賴心理,他們認為考試中既然已經給了我們提示,就沒有必要再多費心思。但是目前全國高考試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採用,著重號無法標注,這往往使得平時缺乏訓練的考生手足無措。因此,平時訓練中我們應該在語言和文字方面加強訓練。文字訓練時應該重點隱含,即對關鍵詞不作標注。語言訓練時教師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語氣來敘說重點字詞。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停頓、加重、放慢等語氣來突出重點,但訓練時則恰恰相反,各種可能突出重點的方法全部隱含,模擬考場上無人提示的情況。
3.加強對非文字信息源的關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採用是近年來全國高考歷史命題的重要特點也是未來高考命題的一種趨勢。新一輪課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稱「插圖」而改稱「圖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點綴,這是史學「左圖右史」傳統在新時代的表現。近年來各種模式的全國高考卷的歷史試題中出現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狀圖、曲線圖、餅狀圖等多種類型的圖表,各種類型圖表的採用,是將其他學科的一些科學方法用之於歷史學,是學科整合的結果,這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強對非文字信息源的關注是高三文科師生的當務之急。
歷史考試中常見的思維性失誤二
1.思維僵化難以延伸
高中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思維僵化,依賴性強,表現在對已有知識的感知、理解和鞏固時難以形成思維延伸的結果。
2.思維不周掛一漏萬
學生在知識的鞏固、理解與再認再現時,知識重組不到位,組織答案時丟三落四,掛一漏萬。所以學生在有意識地培養思維能力時更應注重思維的精密性,力求思維活動的結果臻於完美。
3.思維狹隘片面孤立
學生在對知識理解與運用時,常常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或者思考問題時只朝一個思路發展,而沒有宏觀把握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這就要求學生注意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問題,力爭做到思維活動的開闊性、廣泛性和完整性。
4.主觀臆斷假設不當
學生在學習的思維活動過程中,往往容易按照自己主觀設想的情況展開,結果造成失誤。我們提倡積極思維,批判性的思維,但它必須是建立在正確而合理的知識分析的基礎上,即平常所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用科學嚴謹的分析結合正確的史實來論證假設的可行性,才能盡量避免主觀臆斷。
5.思維內斂發散不開
學生在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時,既要注意思維的規范性,又要保證答案組織准確到位,通常表現出思維內斂。對此,學生應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面尋找答案的思維能力。
6.脫離情景聯系不當
歷史命題越來越注重創設新的試題情景考查學生知識運用與思維應變能力。但學生在處理類似問題時總是覺得該問題似曾相識卻又說不清道不明,最後導致思維游離於新情景與歷史感性印象之間,從而聯系不上最佳的答題方案。
7.思維紊亂邏輯不嚴
學生在問題的解答中,其常規思維是以問題中的「疑」為線索,以方法為中介,通過質疑—存疑—釋疑三大步使思維深化,而常見失誤是 邏輯思維 不嚴密,答題條理混亂。克服這類失誤關鍵在於培養思維的系統性、定量性,要求學生藉助概念、判斷、推理等手段進行嚴密的思考從而產生高度概括性、論證性的思維活動結果。
8.思維定勢無法變通
思維定勢對學生的思維活動起著規范性的凝聚與約束作用,使其難以擺脫原有思維意識和觀念的影響,從而在答題解疑的過程中無法變通。
9. 逆向思維 其意不明
在歷史考試答題過程中,學生通常喜歡按照試題所展示的歷史事物的發展進程順向思考問題,而常見試題類型中有題干註明否定選項符合題意的,學生卻不明其意或由於肯定性思維慣性的作用而造成失誤,所以學生應突破慣常 思維方式 ,努力按照試題考查的意圖去精心組織答案。
10.思維單一綜合力差
在分析問題時學生應當運用多種思維方法,如相似思維法、溯源思維法、組合思維法、變換形式與角度思維法、設想思維法等不同方法。
高三歷史考試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相關 文章 :
1. 歷史解題需提高信息的提取能力
2. 如何提取高考歷史選擇題中的有效信息
3. 提高歷史成績的方法和考試答題技巧
4. 高中歷史:怎樣解答材料解析題
5. 高三歷史學習方法和技巧大全
6. 高三歷史選擇題得分技巧大全
7. 高考歷史選擇題的9個答題技巧
8. 高三高考歷史復習的方法總結歸納
9. 怎樣提高歷史選擇題正確率
10.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充實知識,扎實掌握知識
❸ 結構化思維——4.怎樣提煉信息結論
如何根據信息素材去提煉概括結論呢?
一種是歸納法,另一種是演繹法。
歸納法是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通過識別和整理信息,找出各個信息要素之間的共性。
當使用歸納法概括結論時,一定要確保所羅列的要點是窮盡的。(MECE法則)
(案例:培訓部工作)
1、描述性概括
簡單來說,就是找出事物屬性上的共同點。
例如:
工作對象:線下,公司客戶,本公司
內容共性:培訓
這三類工作的共性是什麼呢?都是培訓。
2、行動性概括
簡單來說,就是找出事件結果的共性。
這三類工作的共同結果是什麼?提升了學員對營銷的熱情和參與度。
這兩種提煉方式的差別:
第一種:概括事物屬性上的共同點;
第二種:往前更進一步,導向最終的結果。
所以,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一個好的結論,可能是兩種找共性方法的結合。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過總結事物發展的結論,給出一個完整有意義的結論信息。
歸納總結的過程,就是從金字塔底部開始,把所有要素進行歸類,由下向上的推演過程。
一個不好的結論概括:
1.只羅列細節,沒有進行任何概括總結。
2.這一種比較難分辨:沒有將結論推演到金字塔頂,錯誤地將一個子結論誤認為是真結論。這就是「概括得不徹底」。
為避免這種情況,就要多問一句「所以呢」,這就是追問金字塔結構圖最頂i層結論的過程。
建議在做結論推演時,把金字塔結構圖畫出來,每向上推演一層,都問自己一句「所以呢」,直到這個結論再也不能問出「所以」是什麼。
這句話是不是最終結論呢?
可以嘗試問一句,「所以呢?」,我的工作核心業績究竟是什麼?
另一種提煉方法是演繹推理,即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演繹法:把思維的這個推演結構分為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
通常大前提是事物的共性,小前提是具體事物,結論是具體事物的性質。
例如:著名三段論「蘇格拉底會死」。
當你想說服別人時,使用演繹法會比較適用。
由於大前提具有普遍意義,所以它推出的結果讓人感到可信。這種方式,對於有拒絕心理的聽眾特別有效。
例如:請求加薪案例
需注意:
大前提一定要無可爭議,否則就無法達到說服效果。
那麼,什麼樣的前提容易引起爭議呢?有兩種。
1. 大前提是主觀判斷。
2. 在大前提當中,羅列特別冗長的信息。
為了避免這兩種爭議,可以這樣做:
首先,大前提要盡量引用普適的真理或者是客觀事實,比如大家都認可的公理、定理或者是行業規律。
其次,在羅列大前提要素的時候,盡量不要超過3項。
歸納概括信息有2種方法;
歸納法和演繹法
END
❹ 如何將信息變成知識
由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現在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一個人每天接受到的信息量比之前要大好多倍,但是這些信息所傳達的信息是真正的知識嗎?這些知識能給我們帶來變現的機會嗎? 笑來老師對「知識」這個概念有一個很好的定義:所謂知識,第一指的是能夠指導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第二從長期來看更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結果的那些信息,知識本身也是一種信息,但是具備區別與其它信息的特點!
我們日常生活中接受的大部分信息也算不上是真正的「知識」,比如各類新聞頭條,朋友圈發的各種信息,微信公眾號文章,各種微信群信息,內容付費平台上的信息,工作中接觸到的各種信息,我們每天都與各種各樣的信息打交道,我們應該去學會識別哪些信息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知識,畢竟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我們每天把大部分時間花費在並不是知識的信息中,其實是在浪費生命!比如很多人把時間浪費在各種花邊新聞,對朋友圈中的各種信息一字不差的看完,生怕錯過什麼等等,
那麼如何把每天遇到的信息變成對我們有用的信息呢?
第一,學會在很多信息中辨認哪些是知識,哪些是"偽知識」可以借用笑來老師的方法,問自己兩個問題,1,知道了這些信息後,我的哪些決策會因此改變而做出更好的決策?2,長期來看,這些信息可能為我帶來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處。
第二,將這些知識進行系統性地長期積累下來。 首先是長期,大部分人在判斷信息是否有用時,往往回忽略「長期」這個維度,很多人希望信息馬上對自己有用,或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希望新的信息能夠瞬間就給自己帶來脫胎換骨的效果,於是乾脆忽略了很多短期看起來沒有用但長期絕對有用的知識。但是很多牛人不在意大多數的「新聞」,但是在特定的區域里,他們確實非常用心地積累有用的知識,長期下來可以在某個特點區域是說無所不知,比如學英語,從短期來看確實效果不會立馬對自己產生多大的影響,但從長期來看確實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技能.
其次是系統性,對於有用的知識還需要我們系統性地整理,現在我們獲取的信息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信息是無法構成知識的, 知識是有體系的,正如房子是有一塊磚頭組成的,但是僅僅是一堆磚頭擺在那裡,我們也不可以叫它為房子,所以說碎片化的信息最多稱之為磚頭。所以我們要有用的知識進行整理,變成一個體系,才能夠給我們個人帶來更大的好處,體系化的知識是一個更高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