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息三論是什麼
信息三論是指: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
系統論的創始人是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系統論要求把事物當作一個整體或系統來研究,並用數學模型去描述和確定系統的結構和行為。所謂系統,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系統本身又是它所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貝塔朗菲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系統觀點、動態觀點和等級觀點。指出復雜事物功能遠大於某組成因果鏈中各環節的簡單總和,認為一切生命都處於積極運動狀態,有機體作為一個系統能夠保持動態穩定是系統向環境充分開放,獲得物質、信息、能量交換的結果。系統論強調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系統本身與外部環境之間互為依存、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關系,具有目的性、動態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徵。
控制論是著名美國數學家維納(Wiener N)同他的合作者自覺地適應近代科學技術中不同門類相互滲透與相互融合的發展趨勢而創始的。它擺脫了牛頓經典力學和拉普拉斯機械決定論的束縛,使用新的統計理論研究系統運動狀態、行為方式和變化趨勢的各種可能性。控制論是研究系統的狀態、功能、行為方式及變動趨勢,控制系統的穩定,揭示不同系統的共同的控制規律,使系統按預定目標運行的技術科學。
資訊理論是由美國數學家香農創立的,它是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法,從量的方面來研究系統的信息如何獲取、加工、處理、傳輸和控制的一門科學。信息就是指消息中所包含的新內容與新知識,是用來減少和消除人們對於事物認識的不確定性。信息是一切系統保持一定結構、實現其功能的基礎。狹義資訊理論是研究在通訊系統中普遍存在著的信息傳遞的共同規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傳輸系統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門通訊理論。廣義資訊理論被理解為使運用狹義資訊理論的觀點來研究一切問題的理論。資訊理論認為,系統正是通過獲取、傳遞、加工與處理信息而實現其有目的的運動的。資訊理論能夠揭示人類認識活動產生飛躍的實質,有助於探索與研究人們的思維規律和推動與進化人們的思維活動。
② 三論指什麼對傳播學有什麼啟示
三論指系統論的三個基本觀點:系統觀點、等級觀點和動態觀點。(或系經論的基本觀點是系統的觀點、開放的觀點和層次的觀點。)
系統論對傳播學的影響更多地表現在方法論上,傳播學研究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整體性、系統性,它不同於新聞學等應用學科之處正在於它的研究不專注在傳播活動的某個具體環節上,而具有更開闊的視野更全面的觀點,更聯貫的意識。
系統論為傳播學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切入點,打破了僅從中觀和微觀角度研究的局限。
沒有系統的觀念,就不會有對傳播活動的整體把握。傳播學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與社會進程相關聯的完整過程。運用系統方法解釋和研究傳播學,有助於豐富對傳播與社會的關系及社會功能的認識。
③ 什麼是資訊理論 資訊理論的解釋
1、資訊理論是運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統、數據傳輸、密碼學、數據壓縮等問題的應用數學學科。
2、信息系統就是廣義的通信系統,泛指某種信息從一處傳送到另一處所需的全部設備所構成的系統。資訊理論是關於信息的理論,應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和適用范圍。但從資訊理論誕生的那時起人們就對它有不同的理解。
④ 什麼是「老三論」,「新三論」
老三論,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 。
新三論,耗散結構論(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 。
代表作《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與社會》維納
《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
《控制論——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
《結構穩定與形態發生》
《協同學導論》
《高等協同學》
以下是科學系統,還有生物,等等
。我認為,錢的劃分並不太好。還是建議去找下原著。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系統科學的層次模型,其詳細分類如下:
第一層:系統觀。次是系統學,它是系統科學的基本理論。這是系統的哲學和方法論的觀點,是系統科學通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橋梁和中介。
第二層:技術科學層次。有運籌學、系統理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是系統工程的直接理論
第三層:工程技術層次次。系統工程、自動化技術、通信技術等,這是直接改造自然界的;
首先,從錢學森先生的系統論開始論述
錢學森先生的系統論是在中國精端科技發展的系統體系的建構。
對於中國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個宏觀規劃、微觀計劃、具體實施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在則,系統論是一種立體式思維模式
以系統性發展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即將發生的問題和規劃
人類最擅長的是直線思維,而很少去作立體思維。
系統論的思維模式就是一種立體式思維模式
直線式思維也很容易為人群所接受。
故人類一直在或左或右中掙扎,在兩個極端中游離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立體思維模式,即系統論
就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易經》
而後,系統論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案
一個人或一個團隊的知識認知度
決定建立系統的完美度
⑤ 什麼是資訊理論
中文名稱:資訊理論 英文名稱:information theory
定義1:關於信息量度量和信息編碼、信號處理和分析的科學理論。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數量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2:應用數理統計方法研究信息處理和傳遞的理論。 應用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信息學(二級學科)
⑥ 「三論」及「新三論」各是什麼有何區別
1、「三論」指的是: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
2、「新三論」指的是: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
3、兩者區別:
1)、創立時間:「三論」創立時間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先後創立,「新三論」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創立;
2)、內容不同:「三論」的內容為信息、控制、和系統,「新三論」內容為耗散結構、協同和突變論。
3)、簡稱不同:「三論」簡稱SCI,「新三論」簡稱DSC。
「三論」相對於「新三論」來說,也可以叫做「老三論」,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先後創立並獲得迅猛發展的三門系統理論的分支學科。「新三論」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陸續確立並獲得極快進展的三門系統理論的分支學科。
(6)資訊理論又叫什麼論擴展閱讀:
「新三論」的具體釋義:
1、耗散結構論: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
2、協同論:著重探討各種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時的相似性;
3、突變論:是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連續漸變如何引起突變或飛躍,並力求以統一的數學模型來描述,預測並控制這些突變或飛躍的一門學科。
⑦ 什麼是資訊理論
作為廣義的系統論中的一部分,資訊理論最初是一門比較實用的科學,它是在研究通訊過程中的信息傳輸問題上發展起來的。
資訊理論的創始人申農,是美國貝爾電話研究所的數學家。早在1940年,申農就開始研究通訊中的信息傳遞問題。當時的中心問題是信息源發出消息後,怎樣通過信息傳遞渠道到達信息接收器的問題。圍繞此問題,在1948年,申農發表了《通訊的數學基礎》一文,它正式奠定了現代資訊理論的基礎。
申農第一次從理論上闡明了通訊的基本問題是信息傳遞問題,並提出了通訊系統的模型。他還創立了度量信息量的數學公式,並初步解決了如何從信息接收端提取信息源發來的消息的技術問題。申農還研究了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傳輸道的信息容量,如何在有限的信息傳輸道中以最大的速率傳遞最大的信息量的基本途徑。同時,他還初步解決了如何編、譯才能使信息源的信息充分表達,信息傳輸的容量被充分利用的問題。
申農創立資訊理論後,又與魏沃爾合作寫了《資訊理論》一書。魏沃爾把通訊問題分成三個方面:(1)技術問題,就是解決如何精確地傳送通信符號。(2)語義問題,就是解決如何使傳送的符號精確地表達語義。(3)有效性問題,就是解決怎樣使收信者收到語義,按需要的方式有效地發揮作用。他認為申農的工作屬於技術問題,並沒有解決後兩個問題。實際上,信息的傳遞幾乎存在於一切過程中。從此,資訊理論被各個學科領域所引進並應用。
信息產業我們知道,信息、物質、能量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所不可缺少的三項基本資源,尤其是當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信息化社會,信息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很多國家已經成為一種產業——信息產業,並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信息產業最初是隨著計算機的開發利用,促進信息的生產、流通與應用向產業方面發展而出現的。最早人們把計算機產業、信息處理產業和信息媒介產業合稱為信息產業,後來有人把信息傳播報道業、信息流通業、知識產業等也歸到信息產業內。一般認為,信息產業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
1.計算機產業。從20世紀40年代電子管計算機的誕生,到今天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問世,獨立的計算機產業體系已經形成,並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
2.軟體產業。一般是指為有效地利用計算機而編製程序的產業,如程序編制業、資料庫業、信息系統開發業等。
3.信息傳播媒介業(即通信產業)。包括電話產業、電報產業、廣播及電視產業、數字通信業、光纖通信業、衛星通信業等。
4.信息服務業。包括新聞報道采訪業、出版業、咨詢業、情報業等等。
當社會發展到現階段,特別是在計算機得到普及和廣泛應用、通信技術得到飛速發展時,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相互滲透,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大發展,進一步推動了信息產業的突飛猛進,並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知識點
信息產業的核心作用
信息產業是推進國家信息化、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產業。這一作用體現在3個方面:(1)通信網路和信息技術裝備是國家信息化的物質基礎和主要動力。(2)信息技術的普及和信息產品的廣泛應用,將推動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3)信息產業的發展大量降低物資消耗和交易成本,對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集約型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⑧ 資訊理論是什麼
資訊理論
開放分類: 哲學、信息
總述 (來源: 資訊理論 南豐公益書院 )
資訊理論
資訊理論是運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統、數據傳輸、密碼學、數據壓縮等問題的應用數學學科。
資訊理論將信息的傳遞作為一種統計現象來考慮,給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傳輸和信息壓縮是資訊理論研究中的兩大領域。這兩個方面又由信息傳輸定理、信源-信道隔離定理相互聯系。
香農被稱為是「資訊理論之父」。人們通常將香農於1948年10月發表於《貝爾系統技術學報》上的論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通信的數學理論)作為現代資訊理論研究的開端。這一文章部分基於哈里·奈奎斯特和拉爾夫·哈特利先前的成果。在該文中,香農給出了信息熵(以下簡稱為「熵」)的定義:
H = - ∑ pilogpi
i
這一定義可以用來推算傳遞經二進制編碼後的原信息所需的信道帶寬。熵度量的是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其中去除了由消息的固有結構所決定的部分,比如,語言結構的冗餘性以及語言中字母、詞的使用頻度等統計特性。南豐公益書院
資訊理論中熵的概念與物理學中的熱力學熵有著緊密的聯系。玻耳茲曼與吉布斯在統計物理學中對熵做了很多的工作。資訊理論中的熵也正是受之啟發。
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是另一有用的信息度量,它是指兩個事件集合之間的相關性。兩個事件X和Y的互信息定義為:
I(X,Y) = H(X) + H(Y) - H(X,Y)
其中 H(X,Y) 是聯合熵(Joint Entropy),其定義為:
H(X,Y) = - ∑ p(x,y)logp(x,y)
x,y
互信息與多元對數似然比檢驗以及皮爾森χ2校驗有著密切的聯系。
應用
資訊理論被廣泛應用在:
南豐公益書院
編碼學
密碼學與密碼分析學
數據傳輸
數據壓縮
檢測理論
估計理論
資訊理論第一定律
資訊理論是一門用數理統計方法來研究信息的度量、傳遞和變換規律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通訊和控制系統中普遍存在著信息傳遞的共同規律以及研究最佳解決信息的獲限、度量、變換、儲存和傳遞等問題的基礎理論。
資訊理論的研究范圍極為廣闊。一般把資訊理論分成三種不同類型:
(1)狹義資訊理論是一門應用數理統計方法來研究信息處理和信息傳遞的科學。它研究存在於通訊和控制系統中普遍存在著的信息傳遞的共同規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傳輸系統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門通訊理論。
(2)一般資訊理論主要是研究通訊問題,但還包括雜訊理論、信號濾波與預測、調制與信息處理等問題。
(3)廣義資訊理論不僅包括狹義資訊理論和一般資訊理論的問題,而且還包括所有與信息有關的領域,如心理學、語言學、神經心理學、語義學等。
信息就是一種消息,它與通訊問題密切相關。1984年貝爾研究所的申農在題為《通訊的數學理論》的論文中系統地提出了關於信息的論述,創立了資訊理論。維納提出的關於度量信息量的數學公式開辟了資訊理論的廣泛應用前景。1951年美國無線電工程學會承認資訊理論這門學科,此後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是資訊理論向各門學科沖擊的時期,60年代資訊理論不是重大的創新時期,而是一個消化、理解的時期,是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重大建設的時期。研究重點是信息和信源編碼問題。到70年代,由於數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通訊系統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處理信息,成為日益迫切的問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信息的重要性,認識到信息可以作為與材料和能源一樣的資源而加以充分利用和共享。信息的概念和方法已廣泛滲透到各個科學領域,它迫切要求突破申農資訊理論的狹隘范圍,以便使它能成為人類各種活動中所碰到的信息問題的基礎理論,從而推動其他許多新興學科進一步發展。目前,人們已把早先建立的有關信息的規律與理論廣泛應用於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中去。一門研究信息的產生、獲取、變換、傳輸、存儲、處理、顯示、識別和利用的信息科學正在形成。
信息科學是人們在對信息的認識與利用不斷擴大的過程中,在資訊理論、電子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系統工程學、自動化技術等多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性新學科。它的任務主要是研究信息的性質,研究機器、生物和人類關於各種信息的獲取、變換、傳輸、處理、利用和控制的一般規律,設計和研製各種信息機器和控制設備,實現操作自動化,以便盡可能地把人腦從自然力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提高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信息科學在安全問題的研究中也有著重要應用。
——摘自《安全科學技術網路全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⑨ 什麼是資訊理論
資訊理論是將信息的傳遞作為一種統計現象來考慮,給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傳輸和信息壓縮是資訊理論研究中的兩大領域。這兩個方面又由信息傳輸定理、信源-信道隔離定理相互聯系。
實踐證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運動變化之中,在這種運動和變化之過程中,就會發出各種各樣的信息,內部的變化可以反映到外部,外部的表現反映內在的實質。
整體的變化可以反映於局部,局部的變化影響整體。人類在世界上生存,就必須認識信息、利用信息,否則就無法生存,例如預防和躲避自然災害、發明創造工具、發展生產、科學試驗等等,都是受某些信息的啟示。
戰爭更離不開信息,例如我國周代已利用烽火台傳遞戰爭的信息。
凡此種種,一言以蔽之,從有人類的那一天開始,人類就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一時一刻也離不開信息,而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認識信息,利用信息,以改變自己的生存條件、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9)資訊理論又叫什麼論擴展閱讀
人類需要信息,而且還要傳遞信息,語言的作用就是傳遞信息,也是最好的信息傳遞方法,但是語言因受距離的限制,超出聲音的可達范圍即失去傳遞的作用,又易受外界噪音的干擾,於是人類又發明了文字,文字也是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但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人類叉不斷地創造許許多多的信息傳遞方法。
傳遞信息的目的是為了做出合理的決策,盡管人類對信息的認識、利用源遠流長,即信息反饋。但真正對信息理論的研究,僅僅只有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其突破點首先是從信息傳遞方法開始的。
1922年卡橙闡明了邊帶問題理論,提出信號保護法則,即信號在調制(編碼)過程中頻譜展寬法制。可以說是資訊理論的先導。
當信源和信宿已給定、信道也已選定後,決定信息系統性能就在於編碼器和解碼器。設計一個信息系統時,除了選擇信道和設計其附屬設施外,主要工作也就是設計編解碼器。一般情況下,信息系統的主要性能指標是它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有效性就是在系統中傳送盡可能多的信息;而可靠性是要求信宿收到的信息盡可能地與信源發出的信息一致,或者說失真盡可能小。
最佳編解碼器就是要使系統最有效和最可靠。但是,可靠性和有效性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越有效常導致不可靠,反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