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夢是怎樣形成的
進入睡眠狀態以後,大腦活動增加,神經遞質在腦內傳導更活躍,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而夢,是睡醒前幾分鍾腦內活動的殘留信號加之於正常的邏輯思維和記憶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夢並不一定完全的反映了睡醒前的腦內活動,它是在睡醒後人為加工的結果。至於能不能做同樣的夢,是可以的,神經間的一種長效增強作用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可以加強腦內特定信號傳導模式出現的概率,也就是記憶出現的概率,同時,某一段記憶被提取的次數越多,LTP也將相應得到加強,這就意味著,同一場景在睡夢中出現的次數越多,在下次睡夢中出現的概率也就相應增大。至於連續之前未完的夢境,這應於睡醒後認為加工有關,相當於你本人刺激了另一新號通路的產生概率。
㈡ 夢的心理學解釋
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夢是因為睡眠而存在。我們的睡眠一般有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非常淺睡,容易被驚醒。第二階段睡眠更深一些,第三和第四代表了我們最深的睡眠。這個過程大約90分鍾也就是經歷了4個階段以後,我們的睡眠進入了第五個階段快速動眼睡眠,我們一整晚的睡眠就是這五個階段的循環直到我們醒來。快速動眼睡眠會有夢產生。
所有人都會做夢,區別在於是否記得。研究人員發現,胎兒和嬰兒會有一般的睡眠時間都在做夢。而且女性相比男性記得做過的夢更多,這個現象在當事人承受壓力時表現得更加明顯。我們想回憶起做過的夢,夢剛結束時醒來,有80%的可能性還記得夢的內容,而在其他時候醒來時,也有30%的可能回憶起夢的內容。此時的夢往往是一些想法和思想的碎片,而非圖像化的場景或聲音。相比突然醒來,緩慢而循序漸進的蘇醒更容易使人回憶起做過的夢。
㈢ 產生夢的成因是什麼
夢的成因
科學解釋:
學術界對夢的成因與目的仍無定論,普遍的看法是:夢是腦在作資訊處理與鞏固長期記憶時所釋出的一些神經脈沖(就像打掃時揚起的灰塵或正被處理中的資訊流),被意識腦解讀成光怪陸離的視、聽覺所造成的。
首先是Hobson與McCarley在1977年提出「活化-合成」理論:腦干中的橋腦即使在睡眠中也會不斷發出訊號(PGO波),這些訊號刺激、活化了腦的意識部份,使它合成一段有意義的夢。
但後來Solms發現腦干受傷的病人仍舊有夢,而頂葉(負責軀體感覺與感覺整合的顱頂皮質)受傷的病人則沒有夢,或許腦干只與REM夢有關,頂葉與REM夢和NREM夢都有關。Jie Zhang在2004年提出「連續活化」理論:睡眠的功用之一是把臨時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快速動眼睡眠(REM)階段處理無意識的「程序性記憶」,而非動眼(NREM)階段處理有意識的「陳述性記憶」。在REM階段,腦的無意識部份正在處理程序性記憶,而有意識部份的活動則因感覺被切斷而降至最低,此時自記憶庫流出的資訊脈沖會活化有意識部份而使它藉由聯想編織出一段夢。而當另一脈沖到達時,則又編出另一段夢,夢境乃突然改變。
另外還有認為夢的成因或功能是:(1)經由任意突變、以「達爾文過程」來產生新觀念、新策略;(2)清除腦中的垃圾,夢是對垃圾的最後一瞥;(3)長期記憶的持續激發,睡眠時夢的詭異來自長期記憶的儲存格式,但清醒時的腦則能給它作正確的詮釋;(4)把遙遠但相關的記憶連結起來並強化成一故事體;(5)把外來刺激轉化成夢境以防止被驚醒;(6)自我滿足、降低心理壓力;(7)藉由眼球運動提供氧氣給角膜等等許多看法。但台灣有人提出一個夢的「心身作用說」:做夢時,幻想與自我分離,人不會察覺是自己在幻想。「幻想」自感覺記憶取出資料拼湊後再送回感覺區而成幻覺,目的是在以模擬的感覺訊號取代真實訊號,驅動自律神經進行心身作用。痛覺、壓覺會驅動自律神經中的「修補神經」,修補神經在腦與脊椎中排列成許多會連鎖反應的經絡,而做夢的功用之一就是在生長激素升高時,模擬極密集的運動壓揉訊號,驅動經絡修補身體。
㈣ 怎麼我晚上老是做一些似真似假的夢
夢境與凶吉禍福無關,常常是白天人的記憶造成的,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大腦無意識中將腦內信息,無序的鏈接而成,有些是你早已忘記,在記憶邊緣的信息都會被調用的,很神奇。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夢是無法預見現實的。如果說夢能夠預見現實,而且這種預見可以被解讀,而且這種確實存在,但是這種人只有99.99999%,一輩子也遇不到一次。不少人有這樣的苦惱:入睡後,常常做噩夢,甚至被驚醒。由於睡不好,次日頭昏腦漲,影響了工作和學習。有的還擔心噩夢會給自己帶來厄運,造成心理上的恐懼和不安。其實,做夢是人在睡眠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正常心理現象。由於少數細胞的活動失去了覺醒狀態時的整個大腦皮層的控制和調節,記憶中某些片斷不受約束地活躍起來,可能就表現出與正常心理活動不同的千奇百怪的夢。此時,與語言和運動有關的神經細胞倘若也處於興奮狀態,那就不光會出現夢境,還會說夢話或發生夢游的現象。那麼怎樣才能減少噩夢呢?平時應多看一些健康有益、輕松愉快的影視錄像或小說,睡眠前不要過度用腦,以免大腦皮層過度興奮而引起夢境,最好喝杯牛奶能改善睡眠質量。夢再好也不要回憶,因為總有醒來的時候。希望能幫助到你,祝您學習進步,工作順利!
㈤ 人類在睡覺時,為什麼會做一些亂七八糟的夢
因為我們做夢的時候,大腦中控制邏輯的區域並沒有被激發,因此夢境會毫無邏輯,甚至是亂七八糟。
關於夢的目的,一種廣為接受的理論是,它們可以幫助您存儲重要的記憶和學到的東西,擺脫不重要的記憶,並整理復雜的想法和感受。
研究顯示可信來源睡眠有助於儲存記憶。如果在睡覺前學習,你將能夠更好地回憶它,而不是在沒有睡眠的情況下被要求記住這些信息。
夢如何影響記憶和存儲回憶尚不清楚。但夢可能有助於大腦更有效地存儲重要信息,同時阻止可能幹擾記憶和學習的刺激。
㈥ 科學上是怎麼解釋「夢」是怎麼產生的
夢,這個既美好又漂渺的生理現象,古往今來,曾經給予人們多少歡樂和希望,但又帶給人們多少迷惘和惆悵。它像天邊那片緩緩飄動著的白雲,給人們的生活抹上了瑰麗的色彩,然而一瞬間,白雲就變成了一片陰影,給人們蒙上不安和憂愁。它撲朔迷離,神奇莫測,令人難以捉摸。然而它又是那麼鮮明活潑,帶給人們喜悅和希望。自古至今,世界各地多少文人墨客對它謳歌和贊頌,留下了大量美麗動人的描述,在大地上也流傳著許多關於它的美妙神奇的傳說。古代帝王依靠它,預卜國家的興衰、國事的吉凶和自己的命運;黎民百姓也把人間的幸福和災禍與它聯系在一起。關於夢的故事不勝枚舉,如「黃粱美夢」這膾炙人口的故事,至今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夢筆生花」更是有趣,記述的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故事。相傳李白在年青時,詩文並不出色,有次夢見他案頭所有的筆尖開出了一朵朵鮮花之後,文思即大為長進,以致達到「斗酒詩百篇」的地步。又傳說在南北朝時代,文人江淹在夢里有人送了他一支五色筆,此後即文思大進,聲名大震,數年後又夢見贈筆者索回其筆,文思銳減,再無佳作傳誦。這類神奇的傳說,現在看來頗有些荒謬不可信,但是千百年以來,這類傳說給夢塗抹上神秘而美麗的色彩,牽發了多少人的深思和祈求。人們對夢產生了好奇、虔敬,也產生了許多遐想。力求揭開那神秘的面紗。於是,許多科學家為它耗盡了畢生精力,至今還有許多科學家在探索。究竟什麼是夢,應該如何給夢下個定義呢?從有關資料來看,人們的意見還是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我們就來看一下古今中外有關對夢的解釋。 《墨經·上》中說:「夢,卧而以為然也」。認為夢是人在睡眠中認為自己看見了什麼,以為發生了某些事情,是睡眠過程中的一種現象。《說文解字》中說:「夢,寐而有覺者也」。認為夢是睡眠中的一種感覺。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夢是人類日常生活的繼續」。又認為「夢是創造的源泉」。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一書中說:「夢是一種受壓抑的願望經過變形的滿足」。R·F·湯普森在《生理心理學》中說:「夢是正常的神經病,做夢是允許我們每一個人在我們生活的每個夜晚能安靜地和安全地發瘋」。王極盛先生認為:「夢乃是人在心理活動中的意識與無意識的信息儲存在腦中,在睡眠過程中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的心理現象」。《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夢是睡眠時局部大腦物質還沒有完全停止活動而引起的腦中的表象活動。」《簡明生物學詞典》解釋為:「夢是睡眠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表徵為復雜的,片斷的、有時是混亂的精神活動」。《現代科學技術詞典》解釋為:「夢是睡眠或類似睡眠狀態下在意識中發生的一系列不隨意視覺、聽覺和動覺表象,以及情緒和思維活動」。《簡明心理學詞典》解釋為:「夢是一種消極的不隨意想像,是在缺乏第二信息號系統的調節作用的順其自然而進行的想像」。《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解釋為:「夢是入睡後腦中出現的表象活動。對夢的本質認識各異,或認為夢是現實的反映,預見的來源,祛病的靈性感受,或認為夢也是一種覺醒狀態,或把夢視為一種潛意識活動……」。《中醫解夢辨治》一書認為,夢是受軀體內外刺激引起的,發生在睡眠中而又不易為自我控制的一種心神活動。雖然古今中外致力於夢的研究者對夢的定義都有不少高見,但依然較難給「夢」下一個滿意的定義。我們認為,夢是人在睡眠時,由於局部的大腦組織(大腦皮層)尚未完全停止興奮活動,從而引起的一種頭腦中的表象活動。一個人夢境中的內容和他在清醒時候的意識中留存的生活印象有關,但是到了夢中,生活印象常常變得錯亂不清,所以夢的內容一般總是呈現著混亂和虛幻的狀態,以想像或虛幻的形式表現出來
㈦ 夢是怎樣形成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客觀世界在大腦中的一種虛幻反映。但為何大量的夢卻與客觀世界相差很大,甚至做夢者在現實世界中從未見過夢中的東西或情景。每一個夜晚的感覺和事實告訴我們——夢不僅僅是「日有所思」的緣故。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有這種體會:如果白天最大限度的干某一項工作,而且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例如爬山、插秧、下棋等,這種情景很可能在當晚的或以後的夢中出現。據報載,著名化學家蒙捷列夫一連幾十天苦苦思索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順序,百思不得其果。可就在一次思索的小睡中,夢見自己排好了那些特殊元素的位置。醒來後,他立即根據夢中的情景償試,果然正確。(在文學界和科學界這樣的例子確實很多)。於是我們就發現了一個基本的事實——久思必成夢。可見,夢中出現不出現,關鍵是思考的程度如何。
但事實並不僅僅如此。大家或許有這種體會:睡覺前身體感覺良好,睡著了夢見自己胃痛、四處求醫,並吃了不少苦頭,醒來後,很容易記起自己在夢中的「所作所為」(無論此時疼痛在持續還是停止)。我們也可以做這樣一些實驗:待試驗者平靜入睡後,用非自然光照其身體的某一部位(注意光的強度不宜會致其驚醒);或者用一細繩輕輕地綁住其手指、胳膊或其他部位。待試驗者醒來後,詢問其在夢中的「所作所為」。大量事實告訴我們——紛繁復雜甚至荒誕無忌的夢景,如果用「久思必成夢」來解釋,就顯得很勉強了。因為好多虛無縹緲的夢景是做夢者根本就沒有見到過甚至不可能想到的。事實讓我們得到這樣一個假設:「夢是由深層觸覺引起的大腦的一種不正常的思維活動」。
這樣就會產生一系列問題:一個健康人平靜入睡後,他所做的夢是否也是由深層觸覺引起的?也就是說,夢是怎樣形成的?人為什麼要做夢?夢中是否包含預測未來的信息?等等。
還有一個更有趣和現實的問題:我們醒著的時候,是大腦指揮們動胳膊動腿的,而入睡後,又是什麼支配我們的身體從床上直立起來而且漫無邊際的活動了整整一個夜晚呢?是大腦嗎?顯然不是——如果是大腦所為,那麼夢景就成為現實了(「夢游」就是很好的例證);不是大腦吧,為什麼又會產生記憶?!
為說明這兩個現象,引用一個最普遍的例子:有一個晚上,我記的很清楚把睡在旁邊的你罵了好一陣子,並打了你三拳兩腳;(如果這些行為受大腦指使的話,我肯定是動手動腳了。而事實是——你根本就沒挨打。這只能得出一個結論——我的大腦對我的行為失去了控制。)過了一段時間,我醒來了。這時我明明白白的聽見你指名道姓罵我不是好東西。於是我叫醒你,問剛才為什麼罵我,你說這根本不可能。(可事實是——我挨罵了。如果你的這一行為受大腦指使的話——你肯定在撒謊。但我和大家都確信你是一個誠實的人,因為好多人經常囈語。這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不用大腦照樣可以說話,或者說一個人真真實實的行為他的大腦卻不知曉。)於是我們就發現了前文提及的兩個與現實完全矛盾的現象。是什麼原因導致兩個與現實矛盾現象發生的呢?
為解決這一系列有關夢的問題,我要引進兩個概念:夢元和夢蒂,並簡單的將二者解釋定義如下:
夢元:是夢的中樞神經系統,是腦神經元的後備神經,和腦神經元有相似的活動方式和功能。它與大腦休息活動有關,並直接參與夢的形成。
夢蒂:有腦夢蒂和一般夢蒂之分。前者是指連接神經元和夢元之間的神經節,其功能是負責兩者之間的信息交換;後者是指連接傳輸神經和夢元之間的神經節,其功能是保持夢元發出的信息和傳輸神經之間出入交換的自由。
下面,首先利用夢元理論對幾種特殊夢景進行解釋。
一、 對「尿床」現象夢景過程的解釋
由於尿液自身產生的壓力使深層感受器產生興奮,這種興奮傳輸到大腦後,由於沉睡中的大腦處於休眠狀態並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對這些興奮不予理采。原因有二:一是這些興奮太弱(不足以使大腦對相應的感受器進行調節,更不足以使人驚醒);二是此時的大腦有惰性(因為對興奮進行處理要損耗大腦的生物能量)。因為感受器一定要求大腦要對其進行調節,於是就產生更多的興奮頻頻上傳,敲擊大腦皮層,而這些興奮又不足以(不能)激烈撞擊大腦皮層使人驚醒。為了滿足這三個刻苛的條件(當然如果沒有這三個刻苛的條件,就不可能有尿床這一事實)。於是,這些不足以引起大腦對提出要求的感受器進行調節的弱度興奮,不得不經腦夢蒂進入夢元,夢元立即組織相應夢景對這種弱度興奮進行引誘加強,經夢元組織夢景引誘加強到一定強度的興奮,經腦夢蒂又傳入大腦,再次敲擊大腦皮層,要求調節相應的感受器,這樣相應的夢景就開始產生並被大腦記憶(因為大腦是不會徹底睡著的。也因為這樣比直接對提出要求的感受器進行調節更省力,這也是做夢太多會感到精神不振的原因),形成夢幻。同時大腦產生相應的信息,再由傳輸神經傳到相應的感受器,開始對其進行調節。這樣,大腦就事實上毫不費力的對提出要求的感受器進行了調節。這一過程直到上傳的興奮消失或減弱到不能被引誘加強為止。於是大腦就完成了有記憶(即做夢)卻事實上不知曉的對相應感受器調節的任務。同時,做夢者也就形成和發生了明明白白的去了一個偏僻的地方痛痛快快的灑尿——其實已經灑在被窩里的夢幻和事實。
二、 對「夢溢」現象夢景過程的解釋
大家知道,「精滿自溢」是男性的一種生理現象。但為什麼這一現象要伴隨著美妙(特殊情況除外)的夢景發生呢?由於精液自身的重力產生的壓力使深層感受器產生興奮(當然這些興奮的強度不足以使大腦驚醒),這些興奮上傳到大腦後,由於此時大腦正處於睡眠狀態,承前文所述,大腦對這些弱度興奮不予理采。如上文,因為發出信息的感受器一定要求大腦對其進行調節,於是便產生更多的興奮頻頻上傳,而這些弱度興奮不足以引起大腦對提出要求的感受器進行調節。為了滿足這三個刻苛的條件,這些弱度興奮便經腦夢蒂進入夢元,夢元立即組織相應夢景對這些興奮引誘加強,經引誘加強後的較強興奮由腦夢蒂傳入大腦,再次對大腦進行敲擊,要求對相應的感受器進行調節。這樣相應的夢景開始產生並被大腦記憶,做夢過程開始,同時大腦也產生相應的信息下傳到提出要求的感受器對其進行調節,直到這種興奮消失或減弱到不能加強為止,於是就形成和發生了夢溢的過程和事實。可見夢益現象和其他夢現象一樣,都是很自然的過程,假如夢景中有污辱親人的情況,大可不必自責。這並不是我們日有所思的結果,而是夢元惹的禍,它總是喜歡用最容易獲得的信息來引誘加強那些等待的、急需引誘加強的弱度興奮。
假如要求調節的感受器產生的上傳興奮不是進入夢元,而是直接進入大腦發生效應,只能有兩個結論:一是無夢景(因為此行為是非條件反射);二是做夢者能夠自控或者驚醒。顯而易見,二者都與事實相悖。
這就是「夢」,即夢元對提出要求的感受器產生的弱度興奮組織夢景引誘加強,經引誘加強的興奮與大腦進行信息交換,並被大腦記憶,同時經引誘加強後的興奮「喚醒」大腦對提出要求的感受器進行調解,從而實現大腦自已休息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夢元對相應的興奮引誘加強是相當重要的,假如沒有相應的引誘加強的過程(即不做夢),那麼提出要求的感受器將得不到大腦的有效調節,休息時身體的新陳代謝將無法實現平衡。需要說明的是,相應的引誘加強是指不同部位和功能的感受器傳來的興奮,夢元將組織不同的夢景進行引誘加強,以「引導」大腦及時准確的對相應的提出調節要求的感受器進行調節。這就是為什麼「尿床」現象和「夢溢」現象會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夢景的原因。
三、 對「魘死」現象夢景過程的解釋
在現實中有一種魘死人的現象,但這種現象極少發生。現在讓我們利用夢元理論對「魘死」現象進行解釋。大腦入睡後,由於受過度疲勞、吃的過多、身體某部位受到擠壓等影響,相應的深層感受器便產生興奮,要求大腦對其進行調節——抑制或改變身體某部位的不良狀態。承前文所述,這些弱度的興奮不足以「喚醒」大腦,於是大量頻頻上傳的弱度興奮經腦夢蒂進行夢元,夢元立即組織夢景對其進行引誘加強,經引誘加強後的興奮經腦夢蒂進入大腦,再次去「喚醒」大腦對提出要求的感受器進行調節,同時對引誘加強的過程進行記憶。但是這些引誘加強後的較強興奮還是引不起休眠的大腦反應——產生相應的興奮對提出要求的感受器進行調節。於是這些大量頻頻上傳的興奮經夢元引誘加強後越集越多,最終進入到夢元誤區,並陷越深。慢慢地達不到目的的感受器便最大限度的產生興奮(而這些興奮並沒有使做夢者醒來),隨著時間和引誘加強過程的繼續,身體的平衡逐漸被打破,導致相應的器官活動劇烈以至破壞而使做夢者死去。因此,魘死者常伴有驚恐、流汗、掙扎、流口水等症狀。這里提及的「夢元誤區」是一個很龐大的深層空間,是夢元與大腦信息交流佔用空間後的剩餘部分,在沒有接受到大腦傳來的信息之前,與神經元形成的先天性因素有關。神經元、夢元和夢元誤區之間的關系,正如計算機技術中的中央處理器、內存和外存。所不同的是,計算機的外存最初在沒有中央處理器進行存儲操作時,是空白的。而夢元誤區在沒有接收到大腦傳來的信息之前,已存儲了相當部分的信息(即與每個做夢者的先天性因素有關)。這就是為什麼發生同樣的「尿床」和「夢溢」現象,而不同的做夢者一定會有不同的夢景及做夢者夢景中會出現客觀世界中並不存在或現實生活中並未見過經歷過的情景的原因。
四、 對人為什麼會做夢原因的解釋
平靜入睡後,大腦漸漸地進入昏迷休眠狀態。由於我們的心臟在一刻不停的跳動著,我們的身體在一刻不停的進行著新陳代謝的運動,為使這項運動健康持續協調的進行,因而全身各處的感受器會一刻不停的產生興奮,向大腦報知身體各部位的運行狀況,以便大腦進行調節,使身體的循環保持平衡。由於休眠後的大腦有惰性,因此對這些興奮不予理睬。反之,只有不睡覺。可見,對這數以千計的興奮不理睬是不行的。怎麼辦呢?承前文所述,這些興奮便經腦夢蒂進入夢元,經夢元組織夢景進行引誘加強,經引誘加強後的較強的興奮由腦夢蒂再次進入大腦,去「喚醒」大腦,於是大腦便產生相應的興奮對提出要求的感受器進行調節,同時記憶下這一過程,即做夢。
那麼,我們又是怎樣實現明明白白在床上躺著,夢中卻四處奔波這一行為的呢?原來身體各部分感受器傳來的興奮有強弱、主次之分,而首先進入夢元的則是各個重要部位、主要關節處的感受器傳來的興奮,它們按白天活動的頻率,先後依次被組織夢景引誘加強,大腦再按原序對相應的感受器進行調節及對這一過程記憶,因為大腦對信息處理的速度是相當快的,於是整個身體就開始運動起來了。這就象演皮影一樣,只在皮影需要的關鍵的幾處系細繩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五花大綁。夢也是這樣,因為夢是最節簡的。也就是說,能不在夢中調節的感受器最大限度的不予理睬,留給大腦清醒時去應服。由於信息的龐雜,致使好多信息相應抵消或者疊加,於是就形成了夢無目的,非連續、不確定的特徵。
可見夢是大腦休眠後,身體本身維護平衡和有效調節的一種特殊方式,是大腦自身為了很好的休息而採取的一種很高明的手段而已。這種特殊和高明表現在:它用最省力、最節簡、最美好的方式完成了自身休息這一「艱巨」的客觀要求。這就是說,大腦也是需要休息的,而大腦休息的外在表現是睡眠,本質是做夢。這也就是為什麼做夢太多或太少都會感覺精神不振的原因。做夢太多消耗了大腦的生物能量,做夢太少達不到大腦休息的要求。因此,要有效提高大腦活動質量,就必須改善和提高睡眠(其實質是做夢)質量。其實,大腦的這種高明手段,我們早已運用在各個領域。例如:《幾何》中證明「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如果直接證明,老師無從下手,初二學生更是無法接受。但是利用輔助線的方法,就一點難度也沒有了。(如圖所示,只要過任意一點做對邊的平行線,然後利用內錯角或同位角關系就可以了。)可見,證明這道題最有意義的就是怎樣找到一條輔助線的過程。這一過程,難道和大腦利用夢元組織夢景來實現自身休息的過程不極為相似嗎?
當然,夢元則是夢形成、發展、演變和消失的主宰。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大腦休眠後,利用其已有的信息對感受器傳來的弱度興奮進行引誘加強,從而使大腦對相應的感受器予以調節。夢元作為「後備神經中樞」,偶爾也會對我們的行為進行指揮而不報告大腦。如「囈語」、「磕牙」「夢游」等行為,正是由於受夢元引誘加強的興奮控制而做著夢中的動作的緣故。顯而易見,這都是一把手休息時,二把手惹的禍。
可見,「夢是對客觀世界的虛幻反映」,「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等都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這都是大腦活動的結果。
下面我就「夢知未來」、「夢能預測吉凶」等說法的科學性作一點說明:
我的一位親戚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幾年前的一個晚上,她夢見一隻豹子闖入她的房間里,朝她的左乳房用力抓了一下,就轉身跑了。她被唬的驚了醒來。這件事她一直未給任何人講過。後來幾天,她似乎感覺那個乳房有點不對勁,但是什麼卻感覺不到。為了排除心裡的陰影,她決定到醫院檢查一下。檢查結果使她的夢得到了證實:她的左乳得了乳腺癌。
幾年來,這個故事一直困繞著我:夢真的能預測吉凶禍福嗎?到底有沒有這方面的科學依據?
為了得到正確的解釋,我首先將自己做的夢有意識的記憶一下,並在當天的活動中予以應對;其次有目的的和朋友、同事談一談這方面的體驗和認識,同時查閱諸如《周公解夢》等經驗資料,經過幾年的實踐積累,發現這方面的事例很多,而且都大同小異。於是我相信夢是有規律的,夢知吉凶也存在可實踐性,對這一現象避而不談是錯誤的、非科學的態度。因此,一直以來,我始終在努力尋找「夢知吉凶」及夢的預測現象的科學依據。
這個問題讓我思考了好長時間。但是,當我把夢元、夢蒂兩個概念引入夢的成因後,這一切便豁然開朗了。當然,全部的奧謎就在於:夢元組織夢景對需要調節的感受器產生的弱度興奮引誘加強、使大腦對其進行調節並記憶這一過程的過程。例如故事中的女士,預示其乳房發生病變的夢景不在於被豹子還是老虎抓一下或咬一口(因為這樣的夢景是夢元信手拈來的),而在於已患病(未被發覺)乳房的感受器發出了一些大腦清醒時還不易發覺的已有症狀的信息(弱度興奮),從而使夢元引誘加強這些弱度興奮時,組織了特殊的夢景,並被大腦記憶。當然,要引起清醒時大腦的反映,必須有更強的興奮,也就是說,當某部位的病變發展到隱隱作痛的時候,大腦會明明白白的告訴你,該看醫生了,而在夢中提示已經太晚了。需要說明的是:大腦這樣做要比其休息時花費更多的能量。這就象牙痛便感覺不到身上癢一樣。
這就是我找到的「夢知吉凶」這一現象的科學依據,這個依據也證實了第六感覺的存在和偶爾的正確性。
㈧ 什麼是夢,夢是怎麼來的
即使人類的足跡已經深入廣袤無垠的宇宙,物理學上的理論探索到了十的負三十五次方米大小的粒子——然而,我們仍然沒有搞清楚夢是什麼。
生理學認為,夢的本質是我們對腦的隨機神經活動的主觀體驗。當我們睡著的時候,大腦並沒有睡著,腦神經元會隨機放出一些沒什麼意義的電信號,夢就是我們的大腦試圖對這些隨意的電信號進行主觀的、有邏輯的解釋的結果。
認知心理學認為,夢是在幫助我們進行記憶和認知。當我們睡著時,大腦並沒有睡著(好了不用重復了我們知道大腦不會睡著了……),認知系統此時會對我們存儲的新舊記憶進行檢索、排序、整合、鞏固,這些認知活動一部分進入意識,就亂七八糟地組合成了夢。
還有一些別的奇奇怪怪的解釋,比如說:
1、夢是大腦的信息在任意突變,類似於達爾文的進化過程,在隨意突變的過程中會產生新的觀念、想法、策略;
想想看,是不是很多難題睡一覺起來好像就有新的想法了……
2、夢是大腦在清除垃圾,清除垃圾的時候不就是要看垃圾一眼嘛,所以夢是垃圾的「最後一瞥」;
想想看,是不是起來雖然知道自己做過夢,可是根本想不起來夢的內容……
3、人在睡覺時會有許多身體的和外界的刺激,大腦會把這些刺激轉化為夢,防止我們被刺激所驚醒;
想想看,是不是睡前喝多了水的時候會夢到上廁所……
但是!在心理學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老弗爺弗洛伊德看來,夢是潛意識願望的實現。
這也是老生常談了,什麼「夢是通往潛意識的道路」、「夢是願望的達成」、「夢是我們潛意識里不能被接受的沖動改頭換面的呈現」……相信大家應該都蠻熟悉了!
那麼來試試看!下面十道關於夢的判斷題,你是否能答對~
這是今天慧心榮德心理咨詢中心主辦的「遇見精神分析」系列月末公開課的內容~
今天已經進行到了第四期,是關於夢的主題——
「半推半就的夢」
依舊由黃愷老師主講!
古代的中國,人們認為夢是上天的預示,試圖利用《周公解夢》來趨利避害,兩千多年後的弗洛伊德則認為,夢與未來無關,它只是過去在你身上的再次呈現。
人的一生可能就做那麼幾個夢——即使內容有差別,但是夢里的情感是相通的。
那些情感,那些回憶,那些未完成事件(更簡約的說法叫情結),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潛伏埋藏了許久,趁著做夢被我們所知悉——
通過理解夢,我們可以了解我們的潛意識,了解我們的人格結構。因此,弗洛伊德也說,釋夢是精神分析的主要手段。夢最為接近我們的潛意識。
那問題來了!怎麼理解夢呢?
夢是潛意識願望的幻覺式滿足。夢有以下工作形式:
象徵
用一種中性的事物來象徵替代一種所忌諱的事物。可減少或者避免引起夢中自我的痛苦和創傷。例如用細長、尖銳、蛇蟲等東西來象徵陰莖。
移植
在夢中,將對某個對象的情感轉移和投放到另一個對象上去。
凝縮
在夢中將愛和恨的幾個對象,凝縮成一個形象表現出來。
投射
在夢中將自己不好的意念與意願,投射於他人,從而減輕對自我的譴責。
變形
在夢中將潛意識的慾望和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現出來。
二次加工
做夢者在夢醒的過程中,往往會無意識地對自己的夢進行修改和加工,使它比較有次序或者是合乎邏輯;或者將夢中最有意義的東西反而置於次要或者是不顯著的地位。
我們心底深處那些願望,不可被超我接受,只能以這樣的方式暗戳戳又鬼鬼祟祟(……)地出現,而當我們反向去理解夢的時候,就可以觸碰到真實的「我」。
可是,黃愷老師說:「夢是不能被理解的。我們無法知道夢的真實含義。」
「盡管我們可以無限接近無意識,但是我們永遠無法真正抵達無意識。」
那夢是不是就不可被解釋呢?
黃愷老師又說:「我沒有辦法幫你釋夢。」
「我只能聽你說你的夢,然後幫助你理解你自己。」